當我們備受啟迪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我們如何才能寫得一篇優質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秀心得感悟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道德經》讀書心得和感想感悟 《道德經》讀后感悟篇一
上面這個過程就好比心中有一個好的“創意”,還沒開始去實施時,自己就不斷的用各種理由去否定它,那么這個“創意”肯定是不會展現出來的。只有去實施這個“創意”,它才能逐步展現出來。當這個“創意”實施到一定階段,出現困難后,也不要為自己找各種借口來中斷它,只有一心一意做下去,這個“創意”的效果才能最終展現。而當這個“創意”最終得以實現后,也不要沾沾自喜,自得自滿,只有這樣才能使這個“創意”達到完美的效果。這個“創意”可以是一個創業的點子,也可以是對一個姑娘的愛慕之心,也可以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也可以是為人處世的方法等等。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傾,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生而不有,為了不持,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傳為戰國時期楚國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說代表了他對當時政治的反對,和傳統政治社會制度的反對。一、老子對道、德的理解。老子把天地萬物之生的總原理稱為“道”,而且老子認為道的作用,是沒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萬物之所以成為萬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是老子對“道”的一個總的理解。在老子看來,“道”是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恍恍惚惚的東西。道,無形無狀,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為“萬物之始”,是一個終極實在,是萬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質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說的,不能以任何對象來限定它,我們也很難將其特性用語言表達出來。而老子對“道”的稱謂也有很多,包括“無”、“樸”、“一”等。
道是一種無限的、無終止的狀態,是一切事物產生的源泉。“道”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處在永遠不停息的,流轉與變遷的過程中。“道”還可以視作陰陽、剛柔等兩相對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轉化。在“有”、“無”這兩個概念上,老子認為無是對于具體事務的有而言的,所以無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沒有的意思。“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老子對于道“無”的外表的形容。二、老子宇宙事物的變化的看法。老子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稱為“常道”。而從常道內除的“德”,可以稱為“常德”。而稱道為“無”,就又可以稱“常無”;稱道為“有”,又可以稱為“常有”。老子認為“知常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來規范日常的行為,不輕易為自己謀私利,就可以稱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則又可以稱之為“襲明”,或“習常”。
而如果我們不知道宇宙間事物變化的規律,而違背規律,任意而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發展。而事物的變化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即當一個事物的發展如果達到了極點,則必然會向事物的相反方向發展。老子稱為“反”或“復”。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這樣的.論述。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對后世的影響很大。他對“道”的論述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在為人處世方面,“不盈”、“不爭”的思想,對激烈競爭的現代社會人們壓力緩解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經》讀書心得和感想感悟 《道德經》讀后感悟篇二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中華瑰寶,蘊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記得上學時跟著老師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候還不知這是出自何處,更甭說是什么意思了。時過幾十載,再次看這部道家巨作,雖然還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見解。
《道德經》提倡清心寡欲、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頭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當今社會科學發達,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匱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都應該從老子《道德經》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準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堅持靜心是安身之本。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古語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有“不妄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責任,就是“有作為”。在物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否則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與創新能力。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照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自己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感動和惆悵,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令人佩服。
道德經全文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如果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于人事?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后,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于心靈深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愿看到的。
《道德經》僅區區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于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于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社會、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為人處世亦如此,對待老人盡心盡孝、兄弟姐妹和諧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