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安排。以下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參考模板,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一
師:生命長河是永無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構成了萬花燦爛的流動的瀑布。這是作者從花那里得到的啟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對作者說話。讓我們也來喚醒心靈的耳朵,傾聽花對我們說了什么,可以說陽光,親情,生死,得失,幸與不幸,理想與現實,昨天、今天與明天等。
請大家看一個例子。
(幻燈展示。)。
師:你聽到了花在說什么,請用筆寫一下。
(生埋頭書寫,師巡視,并與個別學生交流。)。
師:我們請同學來說一下。
生1:我聽到花說,幸福是短暫的,應該好好珍惜,災難已經過去,無法更改,讓我們再次創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師:幸福是短暫的,我們要好好珍惜,創造幸福。
師:好,以進取的心把握此刻。
師:積極的心態,為明天去努力。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二
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前五則內容。
1、第一則:
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第三句講的是()。
固定句式】“不亦……乎?”譯作“不也是……嗎?”
翻譯()。
2、第二則:
吾:______日:______三:______省:______為:______。
翻譯本則()。
3、第三則:
故:______知:______可:______以:______為:______。
總結出這章當中的一個成語()。
翻譯本則()。
討論正確的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
4、第四則:罔:______殆:______。
翻譯本則()。
同學們,這一章的內容帶給我們什么思考?對于我們學習有何現實指導意義?
理解20xx多年前的圣人之語經久不衰之魅力(小組探究發言,同學們要有自己的思考)。
5、第五則:誨:______知之:______為:______是:______。
固定句式】“……也……”譯作“……是……”
翻譯()。
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6、前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7、請同學們當堂背誦前五則(10分鐘)。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三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可見寫景極為傳神。全詩和諧優美。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四
與《白兔和月亮》進行比較閱讀:
1、在主題上,兩片語言都是些人生態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則主要寫人在獲利之后的心境;后則寫人受難后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則寓言味道比較濃些,后則更像是事實。
3、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是敘事為主。而前則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寫;后則重在敘事。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五
感受三拍子。
二、聆聽《我們多么幸福》。
教材分析:合唱曲《我們多么幸福》。
這首活潑歡快的歌曲,描繪了少年兒童的幸福生活,表達了他們為了祖國的明天而努力學習的決心及遠大理想。
歌曲由主歌和副歌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旋律常作跳進,給人以爽朗明快的感覺,兒童們的天真神態躍然于歌聲之中。副歌為兩部合唱,旋律以級進為主,優美流暢。“哈哈”的旋律音調使笑聲既生動真實而又不失其音樂性,在歡笑聲中,人們仿佛看到了孩子們燦爛的笑臉。歌曲最后,以歌曲中惟一的上行四度跳進達到高音區形成了歌曲的高點,表現了孩子們幸福、激動的心情。
1、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加強對歌曲《我們多么幸福》的理解,要求學生看課本上的歌詞。
2、教師簡單介紹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
3、復聽時,可以要求學生輕輕地隨錄音哼唱、即興舞蹈。
4、請同學們談談對歌曲的感受,教師可適時提示:
(1)流暢的三拍子曲調,你想像當年的同學們在什么場景中?
(2)歌曲的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情景?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六
師:分享是一種快樂,有很多同學已經找到了藤蘿美的地方,也做了批注,下面請同學們按屏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燈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蘿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課文的第自然段,它們是:這是美在藤蘿花的)。
1、“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美在形狀)。
2、“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美在顏色)。
3、“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仔細看時,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淺淡的部分,在和陽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兒一串挨著一串,一朵接著一朵,彼此推著擠著,好不活潑熱鬧!”(美在生機)。
5、“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嚷嚷”。(美在生機)。
6、“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又像一個忍愛不禁的笑容,就要綻開似的。”(美在生機)。
仿寫:例: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開的花像,在那里。
7、“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般輕輕地籠罩著我。”
師:大家在這個句子有沒有發現什么?香氣是看不見的,作者卻把它變成看得見的顏色。“淺紫色”給人什么感覺?(朦朧、淡雅、輕柔)所以我們可以想像紫藤蘿的香氣就是那種淡雅、朦朧,所以下面說“夢幻般了”。
師:好的東西我們都想擁有,如果將喜歡的語段背下,該多好!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真正為你所擁有。下面給大家三分鐘時間,背一背,比一比,看誰擁有的美點多。
(生背誦)。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七
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讀文體,學習寫狀物的方法,提高觀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提升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教學重點:1:紫藤蘿花的象征意義及文章主旨的顯現。
2:生動而細致的景物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對人生的獨特感受,表達自己對人生的理解與感悟。
德育滲透:培養學生感覺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熱情。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第二課時。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八
詳細分析,具體探討,學習后五則內容。
1、第六則:賢:齊:內:自省:
翻譯:()。
2、第七則:三:行:焉:其:
善者:從:改之:
翻譯:()。
找出這兩則當中的成語()、()。
思考:這一則我們應如何理解?
3、第八則:
士:弘:毅:仁以為己任:已:
翻譯()。
思考:這一則當中體現出了孔子的一種思想,你知道是什么嗎?
4、第九則:歲寒:然:后凋:
翻譯:(。
5、第十則:以:行:其:欲:加:于:
翻譯:()。
這一則的成語是()。
理解第十則】討論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體諒的意思。
6、后五則哪幾則是關于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的()。
哪幾則是關于思想品德修養的()。
哪幾則關于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
7、當堂背誦這后五則。看看哪位同學背的最快。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2)掌握本課的重點詞語,理解文章主題。
(3)學習課文謀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寫作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在學生掌握生字詞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再進行解析課文。讓學生既從情感上受到熏陶,又能學到行文布局的,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蟬》的學習明白:不論生命短暫與否,都要積極面對,好好的活。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讀懂課文,體會文章的寓意。
(2)借鑒文章的“先揚后抑”的方法。
2、難點。
(1)透過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從整體結構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學設計:
一:課程導入:
在上課之前,我要先讓同學們猜一種生物:這個生物只能生活在夏天,并且它還必須要經歷一次蛻變,才能最終在樹上唱出那最響亮的歌聲。
明確:學生舉手回答:《蟬》。
二、教授新課。
1、聽錄音,注意朗讀時的語氣以及生字詞。
2、教師板書易讀錯的生字詞。
明確:聽完錄音之后,讓學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學生朗讀課文:
(1)單個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問題一:作者對蟬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其中有沒有變化?從原文中找到依據。
明確:
煩朋友的話寬恕(理解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話(揚1和揚2)。
第二段:寫病蟬(抑2)第七段:直接寫對蟬的寬恕。
對蟬的厭惡。
外貌:透明的翅收斂著。
動作:身軀微微顫動抒寫對蟬的贊美之情。
語言:沒有聲響。
最終目的。
寫作手法:欲揚先抑、托物言志。
問題二: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
問題三:那是蟬的生命意義?“那”具體指代什么呢?
明確:不論生命長短,都必須好好活著。
三、本課小結。
在《蟬》的世界中,作者看到了不一樣的精彩,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就讓我們在這小小的世界之中活出我的精彩吧!聽歌曲《我要我的精彩》。
四、作業。
同步練習冊的第一題和第三大題。
五、板書設計。
對蟬的厭惡。
外貌:透明的翅收斂著。
動作:身軀微微顫動抒寫對蟬的贊美之情。
語言:沒有聲響。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十
教學目標:
1.能借助拼音自主識字,認識本課生字,正確、工整地書寫要求會寫的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老人的美好心靈。
3、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能用重點詞語口頭造句。
教學重難點:
1、認識本課生字,會寫要求寫的字。
2、在朗讀的基礎上,體會老人美好的心靈。
教學準備:
教師:本課的生字卡片、朗讀帶。
學生:動手制作蘋果圖形生字卡片。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直接揭題。
1、教師板書課題。
2、學生借助拼音自讀課題。
3、出示“蘋”、“果”生字卡片,指名讀一讀。
4、指名讀課題。
5、齊讀課題。
6、教師設置懸念:小朋友們,老人和蘋果樹間會發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讀課文《老人與蘋果樹》。
二、自學生字。
1、出示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2、檢查生字的認讀情況。
3、教學學生無法自己拼讀的生字。
三、熟讀課文,感知理解。
1、教師播放課文錄音朗讀,學生認真傾聽。
2、再次播放,學生跟著輕聲讀一讀。
3、學生試著讀一讀課文。
4、同學之間互相讀一讀。
5、指名讀,其他評議。
6、大家一起讀一讀。
四、再讀課文,理解內容。
1、指名反饋:課文講了老人和蘋果樹間的什么故事?(盡可能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教師出示老人的圖片: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學生看圖說一說)。
3、教師:你們都有自己的爺爺奶奶,現在他們年紀大了,平時都做些什么呢?
4、教師:是呀,爺爺奶奶去世了,他們辛苦了一輩子,也該好好休息了,可是這篇課文中的老人年紀也不小了,可是他卻在干什么呢?(出示老人種樹的圖片)。
5、指名反饋。
6、看了這幅圖,你有什么要問的嗎?(學生根據畫面的內容質疑)。
7、教師導:是呀,這個老爺爺都這么老了,他種樹干什么呢?人家是怎么問他的?
8、指名反饋,老師出示文中的句子。
“你種這么多蘋果樹干什么呀?要等好久好久,這些樹才會結出蘋果呢,恐怕你吃不著它們的蘋果啦!”
9、理解上面的話。
(1)出示“著”,指導正確讀,區別多音字“著”。
(2)大家一起讀一讀這句話。
(3)指名說一說“好久好久”以及“恐怕”的意思。
(4)人家覺得老爺爺不該去種樹,這是為什么呢?(學生結合句子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5)指導有感情朗讀這幾句話。
10、讀文,了解老人種樹的原因。
(1)指名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老爺爺是怎么回答的?
(2)指名反饋。
(3)集體讀一讀。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老爺爺為什么要種蘋果樹?
(5)教師小結,大家一起讀課文最后一段。
五、熟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分角色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抽讀生字卡片。
2、學生用生字組詞,復習詞語。
3、請小朋友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引導想象,總結全文。
2、教師:是呀,我們假設爺爺現在就在我們的身邊,你們想跟爺爺說什么呢?
3、教師:想一想這位種蘋果樹的老人聽到大家剛才說的話心情怎樣?(高興)。
4、教師小結:是呀,看到大家吃上自己種的蘋果,看到大家吃得那么開心,老人也開心極了,他也感到高興。
6、學生自由發揮,教師小結,教育學生。
三、指導寫字。
1、出示今天要寫的字卡片,學生認讀,并進行組詞練習。
2、引導學生觀察其他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說說書寫時應該注意什么。
3、教師強調書寫的注意點和要點及寫字雙姿。
4、學生練習寫字,老師巡視輔導。
5、集體反饋,評析。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十一
一、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或課文注釋,掌握生字詞:捋,踝,博學多識,一拍即合,尋歡作樂,忘乎所以,義憤填膺。
2;通過獨立查找資料,了解這篇課文主要涉及到的五位作家及其代表作,豐富文學常識的積累。這五位作家是:莫泊桑、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3;認識作者通過恰當的描寫,把人物性格特點突現出來的方法。
4;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二;教學重點:把握作者所描寫的三位客人的外貌和性格特點。
三;預習作業:
1、仔細的閱讀課文,在每一段前面標上序號。并且利用工具書查閱以下字詞:捋,踝,博學多識,一拍即合,尋歡作樂,忘乎所以,義憤填膺。
2、利用各種途徑查找福樓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及作者莫泊桑的資料,主要找出他們各自的國籍和代表作。
3、描寫自己班上的一位同學,要求描寫出他們各自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字數在100字左右。
四;教學時間: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3分鐘)。
同學們,非常高興我能夠有機會在這樣的一天,與你們跟著法國作家莫泊桑,一起到他的老師福樓拜家里,來認識他的幾位客人。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它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國的短篇小說家,請同學們看到課本第100頁底下的注解,他的代表作有《項鏈》、《羊脂球》。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大量非常優秀的文學作品,我們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還會經常遇到。在《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課文里,他為我們描繪了福樓拜與他的幾位朋友聚會的場景。通過預習,我相信大家已經對課文有所了解。
現在我請一位同學來位大家描述一下這次聚會的過程?主要要抓住聚會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星期天在福樓拜家里依次來了三位作家: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
聚會的氣氛如何——很融洽、很熱烈。有誰參加?——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和福樓拜。現在請你再來簡要的介紹一下這四位作家: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和福樓拜。主要介紹他們的國籍和代表作。
(二)文學常識:(2分鐘)。
板書:福樓拜:法國,《包法利夫人》。
屠格涅夫:俄國,《父與子》、《前夜》。
都德:法國,《最后一課》。(已學)。
左拉:法國,《小酒店》。
過渡:可見,這四位作家在文學創作上都有著巨大的成就,我認為只能用“文學巨匠”這四個字來形容他們。那么這些文學巨匠他們長的是怎樣的呢?跟我們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已經用他手中的筆為我們展現出來了。現在我們就重點來看一看福樓拜家里的三位客人。
(三)人物外貌描寫的對比:(13分鐘)。
作者對這三位客人分別從肖像、語言和動作三個方面進行了描寫。但是對不同人物的描寫都各有側重,側重于描寫他們特點的方面。抓住人物特點的方面進行描寫是描寫人物的一種重要方法。現在我們就用對比的方法來看一看他們各自的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有什么不同。
1;先從肖像描寫的角度來看:(文中的“—”標記)。
板書肖像描寫的對比。
從這些精彩地對比中,我們看到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可愛的人,作者畫出的是兩幅畫像,兩張面孔。大家回去之后不妨按照這樣的對比畫一畫他們兩個人的畫像,再到課文的插圖里去尋找他們各自的身影,看看畫得像不像。
2;再從語言描寫的角度來看:(文中的“()”標記)。
在語言描寫上作者對三位客人都沒有具體地寫談話的內容,但卻通過自己的概括和評價,生動地描繪了他們各自的聲調和口才。他的這些概括和評價同樣具有鮮明的對比,具體來看:
請大家看到課文的地3和4段,看看文中是如何描寫屠格涅夫的語言。(注意他用的都是評價性的話語。)。
都德:(口吻)極具概括性,且具有南方風味和吸引人的諷刺口吻。【概括性】。
(調子)像唱歌。說明有節奏,有韻味。說明他的調子是跳動的,呈曲線。【跳動性】。
左拉:(聲音)平靜、溫和。呈現的是一條直線。【溫和性】。
板書語言描寫的對比。
作者這樣的一種對人物語言的概括地、對比地描寫能讓我們產生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使他筆下的這幅人物畫不但具有了形象,而且賦予了聲音。作者筆下的人物還具有動態美,我們再來看看他是如何描寫動作的:
3;在動作描寫上,作者也是有詳有略,哪一個人的動作、姿態最有特點,就用較多的筆墨來描寫。我們僅僅從他們坐的姿態來看:(文中的“[]”)。
屠格涅夫:“仰坐在沙發上”
坐姿都德:“習慣用手捋著自己的胡子尖。”
左拉:“一進來就歪在一把沙發上”,“總是歪坐著,壓著一條腿,用手抓著自己的腳踝,很細心的聽大家講。”
同樣是描寫坐姿,同樣是坐在沙發上,屠格涅夫和左拉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仰坐,一個是歪坐,作者賦予了他們各自的動作,使得他筆下的人物又向我們靠近了一步。作者對動作的精彩描寫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回去之后再多讀幾篇課文,把它們找出來,細細的體會。
板書坐姿描寫的對比。
過渡:以上我們對福樓拜家三位客人的外貌描寫進行了對比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人物描寫上是獨具匠心。他全方位地進行精彩的對比,形象生動的刻畫了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外貌特點。讓我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但是作者并沒有停留在人物的外貌描寫,他還把筆伸進了人物的心里,刻畫了他們的性格特征。使這些人物在具有了形象的同時更具有了血肉。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他們的性格。
(四),人物性格分析:
1;(4分鐘)第一個來的是屠格涅夫,請同學們看到課文的第3和第4段,從中我們來歸納一下屠格涅夫的性格特點。
“屠格涅夫對他有一種很強烈……倒不如說是心靈內在的歡樂。”狂熱的理想,博學多識。
這里作者在描寫屠格涅夫的性格中加入了自己的評價,用一小段議論給我們傳達出了一個信息:由于屠格涅夫同福樓拜有相同的思想、哲學觀點、共同的趣味、生活和夢想,相同的文學主張、狂熱的理想,共同的鑒賞能力與博學多識,這就使得他們已經超出了“相互理解的愉快”,而是“心靈內在的歡樂”,這也使得我們對兩位作家之間的關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現在請同學們整齊的朗讀一下第3段,再體會一下這種議論對人物的描寫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用這樣的評價和議論對人物進行描寫刻畫在課文中多次出現,請大家課后能夠將它們找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從第3和第4段對屠格涅夫的描寫中,我們還能夠歸納出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仰坐在一個沙發上,用一種輕輕……極大的趣味。”有大(文學)家風范。
“他的談話很少涉及……,總是圍繞著文學史方面的事件。”專注(醉心)于文學。
“并非常流利的……普希金的詩句。”博學。
板書:屠格涅夫:理想狂熱,事業心強,博學多識等。
2;(2分鐘)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第二位來的都德。作者是如何從對屠格涅夫的描寫過渡到對都德的描寫的呢?他用了哪一個詞?——“過了一會兒”。
接下來我們再來歸納一下都德的性格特點。
“他一來就談起巴黎,……一切人和一切事……”善于言談。
“他舉止活躍,……南方人的特征。”性格活躍、充滿活力。
板書:都德:善于言談,性格活躍。
3;(2分鐘)最后一位來的客人是左拉。作者又是通過哪個詞來進入對這個人的描寫?——“接著來的”。
在第7和第8段中,作者寫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
“他很少講話,總是歪坐著,”寡言。
“當福樓拜的激情沖動……也很溫和。”溫和。
“雖然不漂亮,卻表現出他聰慧和堅強的性格。”聰慧、堅強。
板書:左拉:寡言,溫和,聰慧,堅強。
4;(7分鐘)作為主人的福樓拜,他又具有怎樣的特征呢?請同學們一起來朗讀一下課文的第9段。“漸漸地,人越來越多……”
“人越來越多,擠滿了小客廳。新來的人只好到餐廳里去。”這說明了一個什么問題?——來的人很多。我不禁要問:為什么每星期都有那么多人要到福樓拜家里作客呢?他究竟具有什么樣的一種人格魅力,能夠吸引那么多人呢?請同學們前后左右之間進行簡單地討論,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要回到課文中去尋找作者的暗示。討論3分鐘。
討論結果歸結為:
好客:表現在第二段“立刻”,“他總是親自去開門”。第十段“他分別送到前廳,單獨講一會兒話,緊緊握住對方的手,再熱情地大笑著用手拍打幾下對方的肩頭。”
博學:第九段“……他可以用一句話很明了很深刻的話結束一場辯論……”,“……就像兩塊同樣的石頭碰到一起一樣,一束啟蒙的火花從他的話語里迸發出來。”
正因為主人的熱情好客,客人們才愿意來,愿意每星期都來;更因為他的博學,使在他這里舉行的聚會時常能夠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是大家獲得精神享受汲取精神糧食的絕好機會。
過渡:在這些性格描寫中,畫中的人物已經不再是靜態的了,他們已經走出了畫框,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使我們不會感覺到他們是可望不可即的大作家,而是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到此我們真正領會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寫上的杰出天才,他逐一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點,各有側重地描寫他們的肖像、動作和語言,使人物活生生地展現出來。既生動逼真又微妙傳神,立體感極強,仿佛我們也在其中,和文學巨匠們對視,聆聽他們的交談一樣。這樣的人物描寫方法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我們就來試著學習他的這種人物描寫方法。
(四),課堂習作:(10分鐘)。
“這位同學能不能讓我認識一下?”,“你對他的介紹滿意不滿意?”
“有誰能夠對他的描寫做適當的補充?”……。
(對學生的發言適當點評,從以下幾個方面:描寫了哪些方面,運用了哪些手法,說話的語速、態度,語言的流暢程度。)。
我們學完了《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課文,最重要的不僅僅是欣賞其中的人物描寫,而是學習他描寫人物的方法,在作文練筆中為己所用,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所提高有所進步。
六;作業:學習莫泊桑描寫人物的方法,對預習作業第4題中的人物描寫進行修改,看看有什么不同。
七;板書:
福樓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法)。
肖像語言動作議論評價性格。
屠格涅夫:臉生動性。
都德:身材、臉、鼻子、嘴唇概括性。
頭、頭發、眼睛、胡須跳動性。
左拉:頭、頭發、眼睛、胡須溫和性寡言、溫和、
聰慧、堅強。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十二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幾千年的恐龍世界,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3、正確認讀本課18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想象和體悟幾千年前的恐龍世界,了解雷龍、冠龍、暴龍的特點和名字的由來。
教學難點:了解課文中恐龍的特點。
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搜集有關恐龍的資料,如文字、圖像、圖片、玩具等。
2、老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幾千萬年前,地球上還沒有人類,地球的主人就是各種各樣的恐龍。出示幾張恐龍的圖片,觀察后問:你們想不想了解那些恐龍的特點及生活情況呢?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課文《遙遠的恐龍世界》。板書課題,認讀“恐龍”二字。
(通過簡介和觀察圖片,激發學生了解恐龍的欲望,產生讀書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
1、生自瀆課文,自己掃除字音障礙。
(通過自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獨立閱讀的能力。)。
2、同桌互相檢查讀課文,重點看字音是否準確,句子是否通順。
3、去掉拼音分組讀課文,評出組合。
4、在班內自由找對手比一比,看誰讀得好。
5、抽出生字、詞讓學生認讀。
(采用多種方式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使學生能正確流利地讀課文。)。
三、理解課文。
1、自由讀第一段,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引導學生理解“很久很久以前”“各種各樣”“主人”等詞語的意思,用“各種各樣”說句子。板書:各種各樣。
(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在語言實踐中感悟和積累語言。)。
2、學習2—4自然段。
(1)帶著“課文中具體介紹了那幾種恐龍”這一問題,生自由讀后回答,師板書:雷龍、冠龍、暴龍。
(2)你對那一種恐龍最感興趣?仔細讀有關段落,準備把你了解到的有關情況介紹給大家。
(3)選擇同一種恐龍的同學,可以就近結成小組,交流討論,互相補充。
(真正落實新課標倡導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養成合作學習時的良好習慣。)。
(4)班交流。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模仿恐龍的聲音、動作等。
(可以使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加深理解,降低理解的難度。)。
(5)聽了同學的介紹,你最喜歡那種恐龍?帶著你的感情讀一讀。
(讓學生在朗讀中體驗,在體驗中理解。)。
3、學習第五段。
自由讀課文,說說自己知道了什么。老師相機指導,使學生明白我們是根據恐龍化石想象出的恐龍世界。
四、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那些種類的恐龍?了解哪些有關恐龍的知識?介紹給大家。
2、播放有關恐龍的課件,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3、你還想了解哪些有關恐龍的知識?怎么了解?生答看書、看電視、上網,向別人請教等,師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恐龍大家族》、《恐龍世界》等。
(通過本課的學習,為學生打開一扇窗口,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指給學生探索的途徑。)。
第二課時。
一、復習課文。
《遙遠的恐龍世界》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恐龍?課下你又了解了那些有關恐龍的知識?
(課內與課外相融合,鼓勵學生課外閱讀行為,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二、認讀、復習本課生字。
1、課件出示生字,采用多種方式讓學生認讀。
2、說說自己記住了哪些字,有什么好方法。
3、出示帶生字的句子。
(1)很久很久以前,各種各樣的恐龍是大地的主人。
(2)雷龍伸著長長的脖子,移動著笨重的身體在草原上散步。
(3)冠龍帶著爪皮小帽,經常漫步在河湖岸邊,幽雅地吃著柔軟的植物。
(4)幾千萬年后的今天,恐龍早已從地球上消失了,我們只能看到他們的化石。
4、注意帶下劃線的句子,自己讀后指名讀。
(在重現的過程中加深印象,鞏固記憶,并在具體的語境中識字,交流識字方法,激發自主識字的積極性,提高識字效率。)。
三、指導書寫生字。
1、認讀、組詞、說話。
2、觀察字型,自己數一數筆順筆畫。
3、師重點指導“爪”字的寫法。
4、自己練習書寫,師個別指導。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內容。
(2)掌握本課的重點詞語,理解文章主題。
(3)學習課文謀篇布局的手法,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1)讀懂課文,體會文章的寓意。
(2)借鑒文章的“先揚后抑”的方法。
(1)透過文章故事,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并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2)從整體結構上把握文章的布局。
教學設計:
二、教授新課。
1、聽錄音,注意朗讀時的語氣以及生字詞。
2、教師板書易讀錯的生字詞。
明確:聽完錄音之后,讓學生到黑板上注音。
3、學生朗讀課文:
(1)單個學生朗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
4、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問題一:作者對蟬的態度是怎么樣的?其中有沒有變化?從原文中找到依據。
明確:
煩朋友的話寬恕(理解敬佩)。
第一段:知知不休(抑1)第三段和第五段:朋友的話(揚1和揚2)。
第二段:寫病蟬(抑2)第七段:直接寫對蟬的寬恕。
對蟬的厭惡。
外貌:透明的翅收斂著。
動作:身軀微微顫動抒寫對蟬的贊美之情。
語言:沒有聲響。
最終目的。
寫作手法:欲揚先抑、托物言志。
問題二:17年埋在泥中,出來就活一個夏天?
問題三:那是蟬的生命意義?“那”具體指代什么呢?
明確:不論生命長短,都必須好好活著。
三、本課小結。
在《蟬》的世界中,作者看到了不一樣的精彩,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就讓我們在這小小的世界之中活出我的精彩吧!聽歌曲《我要我的精彩》。
四、作業。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能準確識別并翻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能用現代文翻譯全文。
3.通過朗讀、討論等說出文中兒童所具有的品質。
4.學習古代少年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1.用現代文翻譯全文。
2.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他們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學難點:
能準確識別并翻譯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學設計:
一、導入。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每一位同學都應該是非常熟悉的。(請一位學生講故事)。
這個故事中的孔融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歲的他就已經知道人與人交往要學會謙讓,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他的家鄉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一位這樣的古代少年,他是誰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和他交個朋友。課本翻開至《陳太丘與友期》。
二、整體感知。
1.范讀:注意字詞的讀音和語句的停頓。
2.請學生自己找出本文應注意的字詞:舍(she)不(fou)。
3.學生自由朗讀。
4.齊讀。
三、疏通文意。
1.剛才同學們在老師范讀的基礎上進行了朗讀,但是對于有的語句的停頓,可能同學們還有疑問,為什么在這里要斷句呢?這就需要對文意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給大家幾分鐘時間,小組內的同學借助書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小組內四人討論合作解決。小組內解決不了的記下來。
2.質疑(關于字詞句)。
相委而去:丟下、舍棄;下車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文言文語言的特點之一就是比較簡潔,正因為如此,有的內容因為與上文重復,作者就會將其省略,這在一定程度上給文言文初學者,像我們各位同學,帶來一些閱讀困難,所以我們要學會在翻譯之前將省略的部分補充出來。我們試著將下面這個句子補充完整: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這句話只是一個例子,文中還有幾處省略的地方,請同學們拿起筆,將本文中你認為是省略的部分補充完整。(屏幕顯示答案)。
5.關于文章字、詞、句的難點我們大體已經梳理了一遍,有沒有同學可以給我們把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來。
6.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學們的朗讀肯定會有所進步,我們再把文章齊讀一遍。
四、討論探究:
2.那么,我這里有幾個問題,希望大家動動腦筋。文章一共提到幾個人?(3個)主要人物有幾個?(2個)陳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對文章的兩個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來描寫的?(語言、神態)。
同學們應該知道人物語言是最能體現人物性格的,我們一起把這段對話朗讀一遍,看看誰最先把這段話背下來。
(讀背這段對話)。
4.通過這段描寫,你認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樣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無信”“無禮”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孝順;伸張正義;落落大方;。
5.主題歸納(多角度思考)。
通過文章對這兩個人的描寫,以及對這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的記敘,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
元方:明事理、懂禮儀;。
不守信用、不懂禮貌。
友人。
知錯能改。
事情本身:啟示我們做人就要有有誠信,講禮儀。
6.(題目合適嗎?)。
五、小結。
希望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能夠努力的學做一個講誠信的人,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培養自己的誠信觀念。
語文七年級實用教案參考案例(專業15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培養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
2、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掌握文言詞匯,理解文章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1、重點:積累文言詞匯,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從前,有一條河邊有座寺廟。一天,廟前兩座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幾年后,寺廟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這兩座石獸呢?(同學們如果預習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獸為什么會向上游“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
1、作者簡介:
紀昀,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問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遣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后,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閱微草堂筆記》等。
2、朗讀課文。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兩遍,做到朗讀無障礙。
(2)再次朗讀,讀出句中停頓。
(3)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理解疑難詞語,嘗試在理解疑難詞語的基礎上翻譯文章。
(4)將不能解決的詞或句標注出來,小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
請學生翻譯課文。
四、綜合運用。
1、通假字。
曳鐵鈀“鈀”同“耙”,平整土地的農具。
2、古今異義。
(1)二石獸并沉焉。。
古義:一起今義:并列。
(2)閱十余歲。。
古義:經歷今義:閱讀。
(3)是非木柿。。
古義:這今義:判斷動詞。
(4)蓋石性堅重。。
古義:發語詞,因為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5)但知其一。。
古義:只今義:表轉折但是,卻。
(6)爾輩不能究物理。.
古義:客觀事物的道理,規律今義:一種學科。
(7)河干。
古義:岸,水邊今義:水分不足,干燥。
3、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開。
相去甚遠已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介詞。
必于石下迎水外嚙沙為坎穴成為,動詞。
眾服為確論認為,動詞。
如:如是再嚙像。
如其言按照。
之:
聞之笑曰代詞,代順流而下尋找石獸這件事。
沿河求之代詞,代石獸。
一老河兵聞之代詞,代“求之地中”這種觀點。
當求之于上流代詞,代石頭。
其反激之力結構助詞,的。
至石之半結構助詞,的。
求之下流代詞,代石獸。
求之地中代詞,代石獸。
然則天下之事結構助詞,的。
4、詞類活用。
棹:名詞用作動詞船槳,劃(船)。
暴漲:動詞用作名詞,洪水。
五、整合提升。
復述故事。
六、檢測鞏固。
完成課后思考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情景導入。
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復習導入)。
二、新知探究。
1、文中講到了尋找石獸的哪四種方法?他們各自的根據是什么?(完成思考與練習一)。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三、交流展示。
2、在尋找石獸的問題上,廟僧和講學家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確辦法?
廟僧:
第一種:沒考慮流水、石獸、泥沙的關系。
第二種:只考慮到了流水,沒有考慮到石獸和泥沙;
講學家:只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系,忽略了流水。
所以他們都犯了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的錯誤。
老河兵:則根據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屬性,以及三者之問的關系,作出正確的判斷。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確把握三者的性質及其相互關系,所以他提出了正確的辦法,找到了石獸。
四、綜合運用。
分析寺僧、講學家、老河兵的代表的三種態度。
寺僧:忽而原地打撈忽而順流而下——代表不深思熟慮而盲目行動的態度。
講學家:空談事理,脫離實際——代表據理臆斷的態度。
老河兵: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各種現實因素——代表實事求是的態度。
五、整合提升。
歸納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過尋找倒塌在河里的石獸的故事,說明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著復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觀判斷,而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事求是,強調實踐出真知,不能主觀臆斷。
六、檢測鞏固。
課文闡述的事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么啟示?
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調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2、更不能主觀臆斷,而應當遵循客觀事物的規律。
3、同時也詮釋了生活學習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不可做空頭理論家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