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者在閱讀、理解和思考之后,對作品內在意義和價值進行總結和表達的一種形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一
這個村莊隱沒在國家的版圖中,沒有名字,沒有經緯度。歷代統治者不知道他的疆土上有黃沙梁這個村子。這是一村被遺漏的人。他們與外面世界彼此無知,這不怪他們。那些我們沒去過的地方沒讀過的書沒機會認識的人,都在各自的局限中,不能被我了解,這是不足遺憾的。我有一村莊,已經足夠了。當這個村莊局限我的一生時,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著整個人類。
村莊就是一艘漂浮在時光中的大船,你一睡著,舵便握在了別人手里,他們像運一根木頭一麻袋麥子一樣把你販運到另一個日子。多么黑暗的航行啊。你的妻子兒女、牛、房子和家具都在同一條大船上,橫七豎八睡在同一片月光里,互不認識。到岸后作為運費,他們從你生命中扣除一個夜晚,從你的屋墻上剝落一片尼皮,從你妻子的容顏上掠去一點美麗……你總是身不由己來到一生中的一些日子,這些日子一天比一天遠離你。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二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里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里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三
劉亮程素有農民作家之稱,前半生作為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寫作也許只是他的副業。讀了他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之后》,鄉土氣息迎面撲來,仿佛在這浮躁的社會中看到一塊綠洲,讓人眼前一亮。
作者從各個角度來描寫村莊,寫作的對象包括村子里的居民,牲畜,植物,野外的動物以及村子里發生的各種事情。整本書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和高深的思想做包裝,僅展現了作者對生命的原始體驗和本質的回歸。通過這些散文,作者打開了我們村莊的記憶,平淡而又單調的村莊生活,生命在其中慢慢的流逝,村莊的居民接受了這一切,沒有燈紅酒綠,沒有抱怨,沒有鄉愁,沒有苦難,沒有悲傷,只有一絲溫暖和無奈。換一個視角,也許我們更能體驗到生命的真諦。就像作者描寫的那樣:“他過著一生中又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擺在眼前的活,還和昨天一樣多、一樣重,也一樣輕松。生活就是這樣,并不因為你生活了多少年日子就會變得好過。農活更是如此,不是你干掉一件它就會少一件。活是干不完的,你只有慢慢地干著活把自己的一生消磨完。”
這本散文集是劉亮程一個人的史詩。他的成長記憶都濃縮在這一段段的文字里。在描述狗馬蟲螞蟻牛人麥子風樹田這些村莊里的組成部分時,透露著生命的對生命流逝的無奈和淡淡的憂傷。人總會老去,村子也終歸會荒蕪,村口的麥田,高高升起的炊煙,被風吹彎的老樹都會消失。但是作者留下的這段樸素的鄉土記憶,會保留在文字里長存。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四
風中,大樹被吹得傾斜了起來,枝干,樹葉被風交織在一起,左右搖晃著。像是一個頭頂水桶的人在眾人推搡下努力地維持著平衡。是由于頭頂的重量吧。我從未看見過一棵光禿的樹在大風里東倒西歪的樣子。
因為身上的重量是必須承擔的,所以樹只能選擇像一個孕婦般被公車中的眾手推搡著,而那胎兒是她無法割舍的,她只能選擇承擔。
樹的葉子并不全在秋天落,有的葉子,因為還未成熟,因為依戀,因為不懂得落葉歸根的道理,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以繼續待在樹上,不肯落下。
是出于擔心樹會由于葉子的重量而抵擋不住冬天的狂風吧。深秋初冬,幾個大漢抱著電鋸到了樹上,摁開了按鈕,”~~“。我關上了窗。
第二天,樹似乎在一夜之間禿光了。樹下是一堆干巴的葉和枝干。我拾起一片,這葉子好像一個畸形的嬰兒,在肚子里還未開始生命便匆匆結束了。葉片奇異地扭曲著從指縫間滑落被鞋子踏成了扁平的尸體標本。
那樹不再像夏天一樣的招搖,即使風再大也只能從光禿粗糙的樹干間帶走幾聲”嘩嘩“。因為只有它一個人,所以毫無顧忌。也許之前的搖擺不定是因為對身邊的別人有所顧慮,所以才不肯輕易挺直身軀迎戰敵人而是搖擺著借以緩沖對葉子們的傷害吧。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五
喜歡新疆從劉亮程的文章里開始,從《一個人的村莊》開始,《虛土》是劉亮程的第一個長篇,雖然不是那么長,略微比中篇長一點,但是這也是劉亮程的作品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不過無論他怎么寫,歸根結蒂都是散文,小說不過是一系列組織起來的散文。
讀劉亮程的鄉土散文,才感覺到農村和城市的區別,絕對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上的區別,更是思維方式上的區別,甚至是文明的區別。城市里生活的人總是感覺到城市的優勢,看不起農村,認為農村沒文化,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城市文明,鄉村的文明其實也是依賴著城市文明才能夠產生的。而劉亮程的鄉村,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巨大差異,那完全是我們沒見過,沒想過,沒經歷過,沒法想象出來的另一種文明,好像來自另一個星球,而且隨時瀕臨著被我們強大的文明吞沒的危險!一旦消亡,就永遠不會再次產生。如果失去,我們將永遠也不會知道那種文明中蘊藏著什么樣的智慧!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六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里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里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著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
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梁村并非純凈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里人與其他生物有著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里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是略顯原始的干凈簡單,他并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欲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對于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仿佛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著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著不著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孤獨彌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注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于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七
看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要一個月,昨夜熬夜將它看完。它適合任何時候讀,閑暇的大段時光仔細品讀,或者只是很短的時間拿來看兩頁,時間或長或短,都能給人以觸動。
喜歡這樣的文字,干凈。不涉及商業利益,沒有那些浮躁與虛無,只是描寫生我養我村莊中的事,平實樸素,讓人感覺就像踏在泥土上,接著地氣兒心里有著落不發慌。不矯揉造作,不裝模作樣,只是一個土里來土里去的莊稼人絮叨著,同你拉嗑嘮家常。那些淡如白水的語言卻時常讓人深思:哦,原來生活是這樣的。最淺顯的話卻總讓人深思,這就是思想和閱歷的魅力。
很難寫出一個整體的讀后感。書中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時常給人不同的感觸,關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看似無關痛癢的平靜敘述,總讓人兀自生發出許多聯想,覺得那些普通的話也不普通了。說劉亮程是個作家,是個農民,都不假。寫的就是地里的事兒。院里墻根下生銹的鋤頭,發情的牛馬,晚霞下屋頂裊裊升起的炊煙,男女在夜幕中的嬉罵,一條泥濘的小路,熟透到掉穗的麥子,一朵沒人注意的野花一棵堅強生長的草,一陣冷徹的風,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看似草芥不值一提的人和事原來均可入詩作畫,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一個人的村莊,像是陶潛的桃花源,像是老子向往的小國寡民。清靜無為。
在眾人忙于生計為利益奔走時,你卻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里有一個人生活在那個寧靜的村莊里,看山坡上一灘草,數地上的螞蟻,看日頭從這邊移到那邊。正如同他自己寫道:“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角落落里,我們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對著這樣那樣的一兩件小事,不知不覺地過去了一輩子。連抬頭看一眼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地久天長地想念一個人。”
我們不知道這些,不知道別人的生活是怎樣,同樣難以揣摩其他的生靈。
我們不是草,未曾將自己腿腳埋入到土中生長起來,所以不明白一株草是怎樣想的。
我們不是螞蟻或者甲蟲,自以為它們翻過土包是為了找尋食物,自作聰明為它們減少路程,卻見它們又自己爬了回來。
我們不是墻根下的那條老狗,不知在日頭下睡著的它夢見了什么。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一個人的村莊里安息,犁好自己的一塊地,只管用鋤頭除掉自己田埂上的荒草,種自己的一季莊稼,過自己的日子。
一個人若是能做好這些已經算是完滿。
不追著時間亂跑,不輕易被一陣無名的風刮走,安居在一個人的村莊,幾十年來自家房上的空氣都與眾不同摻了自己的味道,那里的水土、陽光、空氣都熟悉了,房子里積攢著長年累月的時光,有黃金般珍貴的細節。在熟悉的地方時光似乎慢下來,想讓人多活一陣子。人在該醒來的時候醒來,在該睡去的時候睡去。藏在家門下面的鑰匙不知去了哪里,凍壞的骨頭再難以回暖。那些過去的事就讓它隨著風吹到田野里,不去撿起。
這即是一個人的村莊中的生活。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村莊,讓我們習慣在那里生長的家鄉。在地圖上的某一個角落,在心臟中的一個位置。
我喜歡劉亮程對人這一輩子的規劃:
如果我能活六十歲的話,我用三十年的時間往前走,再用剩下的三十年往回走,這樣一輩子剛好夠用。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八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為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么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里,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說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么是人情味?我說,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如果有這樣一個院子的主人,我也愿做那個小小草,就算被風沙吹散了生命也無所謂,你是那樣了解我,懂得我,以至于我流下了淚。你一言把我看透,你一點點的說出我的心事,你更對我說你的蒼涼,是一個人的村莊的寂寞,我愿意陪伴你一輩子。
現在浪漫也說了,人情味也結了,而關于孤獨蒼涼的問題,我還沒有說。
《第二輯風中的院門》里,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劉二之風”吹走了。“劉二之風”,莫不是一種時間之風,周杰倫《東風破》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劉二之風”偷走了記憶之河里匆匆流動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蒼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亦是《東風破》,異曲同工,我們無法抵擋這種種。
《第三輯家園荒蕪》中,家園荒蕪例外,時間,又是時間,不僅把這人事,更把這變遷中的景致也摧毀有人常說,因為改變,所以懷念。這句話用在這里在確切不過了。“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后,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的時候,昔日的黃沙梁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荒蕪了,它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所以,“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故而,這蒼涼,當時時間匆匆流失的蒼涼,是一個旅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有這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靜,我們會想,誰沒有這一個人的村莊呢,我們是村莊中的一員過客,再浪漫也有離開的一天,心底的蒼涼,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劉亮程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一個人的村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鄉土小說和散文詩的結合。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學無可挑剔,或許,如果不是一篇紀實文學,而是一篇小說,那么,這將又是小說中的一個珍品,更是藝術品了。
村莊建設規劃開題報告。
村莊整治改造調研分析報告范文。
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
最新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
在全縣村莊整治改造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范文。
難忘的一個人征文。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九
人在這社會中,競爭太大,從而每個人都在加快自己的腳步,因此,誰還會記得放松自己?別說是對大自然的花草微笑,就連對身邊的朋友微笑也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人總是這樣。
其實在我們忙碌時,也應空下一個時間”回過頭“去憶往事。像是去回顧幼稚但又是歡樂的童年,像是一次游行,哪怕是一件無趣的事情,起碼能放松自己,告訴自己其實并不用這么努力的去打拼,身體才是最重要的。只可惜,茫茫人海只有少數人會這么做,大家努力向”工作狂“靠近,學習。在他們的詞海中,”放松“離他們太遙遠,太陌生了。
會有這么些時侯,人的腳步比汽車輪子轉的還要快,但汽車總還有休息的時刻,人的腳步確實沒有盡頭的。每到那個我們覺得自己到達自己的原先目標時,卻在僅離他一步之遠時,把他又拿到了一個遙遠,在原地看不到的地方。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是,包括我的一些同學。而我總是不理解他們的做法,大家總說”上吊也要喘口氣“,可從現在大家快速且匆忙的腳步看來,應該是一口氣都沒喘好吧!
在生活中,我更希望我是一只烏龜,他的步伐雖慢,但他最終還是超過了兔子。媽媽也總是說我會享受,我其實并不是在享受,我只是覺得當我們走得太快的時候,身邊美麗的風景往往會被我們忽略掉,卻無法用心去感受,無法去領悟其中的真諦。
所以,輕放慢你的腳步,適當的休息一下,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發現社會中的美。有時一個無意間的回眸也可以讓你有所收獲。但請不要給自己按上螺旋槳,盡管這樣能讓你爭到領頭的位置,但你會失去更多更美好的事物。有時旅途并不在目的地,而是旅途中的隨便一景。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
最近,我讀了一本新書,名叫《一個人的村莊》。它是一本具有80篇美文的散文集。作者劉亮程通過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他兒時生活在黃沙梁的許多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村里的人和牲口,花草樹木,甚至幾只小蟲與老鼠間,也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儼然一個多彩的鄉村大世界。
劉亮程的那么文章,并不那么華麗,也沒有過多的修飾,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簡簡單單的文字里還透著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我的心仿佛也跟著作者,來到了黃沙梁,隨他一起看那里的生老病死、春耕秋收;隨他一起聽鳥的耳語、蟲的呢喃。他告訴我們,懷著感激之心看這萬物,你會發現這世界的美麗。
《一個人的`村莊》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句:“靠近我的兩朵(花),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也禁不住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是啊,對一朵花露出笑容,為一片新葉歡欣激動,這是多么美好的事。
《一個人的村莊》沒有華麗的彩衣,沒有絢爛的外表,只有樸素的語言和濃濃的戀鄉情緒,卻打動了我的心靈。雙手捧著這本書,心情享受它。仿佛有一抹麥香,由遠而近緩緩送來。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一
黃沙梁,是這本書里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字眼,它是一個村莊的名字,這個在地球上占有一席之地,不知何經度,何緯度的一塊土地,一個被人們忽視的小村莊。在作者劉亮程的筆下,這個小村莊活靈活現的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作者眼里,這是他一個人的村莊,他的每一次提筆,都是對村莊,對故鄉虔誠的禮拜。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關于村莊的歷史。
這個村莊是個什么樣子的,在作者筆下,通過樸實無華的描述,這座村莊浮出了水面。我都不知如何用一個詞,或者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村莊,我只能靠想像力,事實證明它不一定可靠。貧窮,落后,偏遠,我暫時想到的只有這么多。早些時間,在哪里看到過一段形容饑餓的文字,很多人看過后都表示欣賞,覺得形容的很饑餓。文字己經通過遣詞造句發揮了它的力量。讓更多的人體會到了那種饑餓感。還有一篇文字說是作者在文中沒有提到一個關于上帝的字眼,卻讓讀者看完后覺得到處都是上帝,心里懷有深深的敬意。這也許就是文字的力量。回過頭來,我們看看這個村莊,文中并沒有提到饑餓,沒有說因為饑餓出現恐慌,更沒有說因為饑餓餓死過人。但當我們看完后,覺得這個村莊一直沒解決溫飽問題,大多時間處于饑餓狀態。作者在一篇文字中用了擬人的手法,表達了這種生存壓力,幾只老鼠為了分幾粒麥子,被一頭牛的一泡尿沖進洞里淹死了。由動物類比到人,這是一個暗喻。更直接有效的傳達給他人以生存艱難和危機。這個村莊離外面很遠,到另一個村子要走一天一夜,去收割一次麥子也要走一天一夜,去拾個柴禾也要趕著牛車走一天一夜。由此我想到這個村莊處于荒野上,或者戈壁上,與外界聯系幾乎斷裂,這個村莊的人自給自足,他們看不到外界一點點微弱的光亮,在與世隔絕的這樣一個小村莊,安靜的活著。
很早以前,就聽人說過,如果一個人能把桌子上放的一個杯子描述成一段文字,那這個人就不是文盲,如果能把一個杯子寫到上千個字,那這個人就是個秀才了,如果能寫到上萬字,那么這個人肯定是個知識分子,受過高等教育,如果能寫到幾十萬字,那么這個人就是個人才了。在這里,劉亮程做到了,他成就了村莊,村莊成就了他,他通過長期的細微的觀察,把一個微不足道,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村莊,寫出了洋洋灑灑的幾十萬字。簡而言之,他為一個村莊作了傳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村莊,我們就不曾發現這些事物,對事物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劉亮程的落筆是眾人始料不及的,他從來沒有用過美麗啊,動人啊,偉大啊,這些個華麗的詞藻和字眼,他用的都是些鄉里鄉親的口語,簡單,樸素,通俗。這些文字后面隱藏著一個人,他就是劉亮程,這讓我再一次覺得人品和文品是多么的一致。很多人都書寫過自己的村莊,但從來沒有人能像劉亮程這樣細微的描述,之前人們習慣于宏觀上的描寫,而忽略了構成村莊的各個部分,和其隱蔽地帶。在劉亮程筆下村莊里的事都值得關注,小到墻縫隙里的兩窩螞蟻,一棵樹上指向家方向的一截樹干,太陽先照到哪里,后照進哪家,如此細致的書寫,離不開個人的生存經驗和長時間的細心觀摩。
在村莊的寫作中,作者劉亮程極其的冷靜和沉著,他用他獨有的眼睛看著周圍,書寫的自然,平實,與村莊周圍的環境做到了完全融入。比如寫到父親的死亡,很多人在對待死亡問題上會顯得失去方寸,進而沖動,失去理性,在書寫上則表現為泛濫,毫不節制,收不住因疼痛而顫動的筆。作為一個書寫者,有必要學會克制與容忍。作者劉亮程的書寫拿捏的很有尺度。他在文中是這樣表達的,我看到父親扛著一把锨和往常一樣出去了,到了中午,母親覺著不對,就喊起來,然后去找,找到了父親插在河邊上的那把锨。多少年來我總覺得父親并沒有走遠,他就在村莊附近的某一塊地里那一片密不透風的草莽中,無聲地揮動著鐵鍬。他干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家和兒女,也忘記了累……這樣的句子沒有刻意的的訴說逝去親人的痛苦,更沒有直接談論死亡,而是從側面烘托出一個場景,在人的大腦里沖擊出一個具體的影像。留給我們的,卻是心靈上的震憾。
村莊會不會消失,事實上村莊確實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促使村莊不像以前我們所熟悉的村莊,許許多多事物發生著變化,牛少了,沒了,代替它的是鐵牛,機械化。許多農具都掛在了墻上,生銹了,鈍了,沒有人再想起用它們。村莊邊上多幾個土包,多少年后又鏟平了,種上莊稼。事實上村莊不會消失,它只是被異化了,我們懷念舊事物的時候,又擋不住歷史的車輪,在一次一次回望中老了,最終倒在了歷史的車輪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村莊是永恒的,即使變得面目全非,但在一代人的心里,村莊就是他們生活過的老樣子。我們可以在心里還原一片凈土。
有人把劉亮程喻為鄉村哲學家,開始時我一直不理解,不是很贊同這種說法,我覺得哲學是哲學家干的事,而散文家只要寫好散文就是了,彼此不該混淆,應有所區分。在讀了劉亮程的這本書后,我對這個說法有了新的認識。目前我正在讀第二遍,借用別人的說辭,好書不是那些我在看的書,而是我還在看的書,在看第幾遍的那些書。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二
也許你會向我投來疑惑的目光,你在喧囂中步履匆匆,卻從未思考自己做過些什么。
《一個人的村莊》是劉亮程的散文集。作者在大西北土生土長,他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農民。他“常常扛著一把鐵鍬",作為唯一的旁觀者,和那些偶爾路過的村莊,看到幾個生活場景就激動不已,大肆抒懷的人相比,看到的是一大段歲月。作者用淡淡的、粗礪的而又帶著濃郁天真的文字。帶我們品味一株草,一棵樹,一片云,一只小蟲……劉亮程筆下的村莊是他的回憶,是不少人的過去,我也不愿看到這景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日漸荒蕪。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筆下的兩種情景:過日子的人忙忙碌碌地度過一日——天黑了。慵懶的人悠悠閑閑,日子已經過他們——天黑了。天從未為哪個人單獨黑一次、亮一次。正如朱德庸所言,對于時間,我們其實永遠是被動的,我們只能在這個被動的時間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劉亮程是愿意做一只小蟲的。在黃沙梁的春花秋草中,無憂無慮地把自己的一生蹦噠完。或許只有真正與土地不可分割的人,才能體悟"與蟲共眠"的樂趣。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家園為什么會荒蕪?作者在書中隱約給出了回答。“許多年頭都是一樣的,麥子青了青,黃了黃。變化的僅僅是人的心境”。作者想表達的也許是時間吧,時光流失讓不少人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當我們在另一條渠碰響水桶,已是別處的早晨。”作者自然是不甘于被時間沖刷的。他用來抵抗光陰的方式便是觀察與留心,并回憶每一個美好的清晨與太陽落山前一個時辰。念想著村東頭的人和村西頭的人。我想說的是,獨立于自然時間點之外,我們可以有個人時間點,你可以用你的記憶進行懷想,回到你希望記住的時間點,感受當時的心情、空氣和味道。
人生要活得像莊稼,毋使荒蕪。做自己的收獲者,“在時間深處的無邊金黃中,農夫一樣揮舞著鐮刀。”
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三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里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里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著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梁村并非純凈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里人與其他生物有著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里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是略顯原始的干凈簡單,他并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欲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
對于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仿佛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著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著不著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孤獨彌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注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于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著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敘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著屬于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閑散的游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并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敘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敘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著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閱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云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本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凈而有節制的敘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閱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后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嘆。
關于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并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并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余力地完成著對于黃沙梁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為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為了告別。本書最后部分以“家園荒蕪”為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干的標本,通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挽歌。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四
你說:“很多年前我們都在的時候,我們開始了等候。那時我們似乎已經知道,日后能夠等候我們的,依舊是靜坐在那些永遠一樣的黃昏里,一動不動的我們自己。”
黃沙梁,風起了。
你寫眾狗狺狺的夜晚,寂靜飄遠中一條冥然入睡的老狗來回的走動,眼中浮現出人們多年前的陳事舊影。你寫人們全朝某個地方飛奔,你像是被遺棄似的落在后頭,而你仍慢悠悠地走。你寫當一切已成結局,時間改變了黃沙梁和你,老掉的一代人在黃昏中感嘆歲月流逝、滄桑巨變。你寫你的孤獨和鄉愁,寫你的永恒的心和黃昏。你的孤獨像長星照耀十三個州府,你的鄉愁像永遠年輕的人的熱淚。你的永恒的心是荒涼,你的黃昏是心上的永恒。
你是,是一個在心中的故土上,大雪紛飛的人——。
黃沙梁,風吹啊吹,吹散故土的風藏在夢中。
寒風吹徹,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紛紛揚揚的雪飄進你經歷過的歲月里,遠在冬天以外的'地方也躲不過這場荒野一般的疼,即使那個黃昏似乎并不比以往要寒冷。這風,是你自以為溫暖火熱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襲來的。你突然意識到,再厚的棉衣也無法抵御寒風,生命的冬天已經到來。
你是,是不為人知的,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黃沙梁,風停了。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是你的半生。你說,人心中的荒草,不是手中的這把鋤頭就能除掉的。抬手摸摸自己粗糙的面頰,落不盡的黃沙猛的撲來。人在兜兜轉轉中失去了耐心,在跌跌撞撞中磨掉了熱情,躊躇地回到原地卻發現早已不是殘夢中的村莊。誰曾意氣風發地離開,誰又滿目酸澀地回來。人們都想要擋住時光的流逝,卻只能在看見自己比熄滅還要寂靜的一場燃燒后熄滅。而你,不知為何逃出了火堆,幸運而孤單地朽掉,被故土掩埋。你好似從沒有回答過世界,只因黃沙梁它沒有答案。你的心在尖利的黃沙中,徘徊不定,最終停在了黃昏前。
你是,是一揮手就成風,是一轉身就成故土的眷戀——。
歸期九月,故土已老,黃昏已然蒼蒼。也許,你的孤獨就是:
“黃昏時,等人來敲門。而敲門的人走錯了時間,也在等黃昏。”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五
選擇這本書來寫,是因為與它有過一面之緣,《一個人的村莊》,不像那些所謂的鄉村故事,俗不可耐,令我們這些“城市人”嗤之以鼻,鄉村的都市是淡淡的,死的,活的,都是活的,喜劇,悲劇,正劇,都是人生。一個人的村莊,作者是有多孤獨,是有多浪漫,才選擇到村莊中遁世。
劉亮程即是本書的作者,劉亮程,不是什么文縐縐學究氣的學者,是個有點拔頂,有點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的男人。如果可以強調他的性別,有的人可能會覺得俗氣,但是不然,就是這樣的男人,才能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
劉亮程,生活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里,就是這樣聽起來十分貧瘠的地方,孕育了這樣一個與眾不同,充滿人情味的作家。
說到人情味,有的人不懂,到底什么是人情味?我說,人情味不是客套的寒暄,不是賣弄的慰問,而是一個人真正的性格人性美。人情味不僅僅是對人的情有味,覺得與動植物交好的人更有人情味,這種人,有愛心,有情趣,有風格,有種由內而外散發的香味,很美哪~你看,他寫狗,他寫貓,他寫驢,甚至是一株小小草,他也能全面的看待,就像看待一個人那樣,就像看待自己的朋友,你的缺點,你的好,你的癖好,你的事,我都記得,統統記得,一清二楚。
現在浪漫也說了,人情味也結了,而關于孤獨蒼涼的問題,我還沒有說。
《第二輯風中的院門》里,童年作者的人事,被“劉二之風”吹走了。“劉二之風”,莫不是一種時間之風,周杰倫《東風破》有一句歌詞寫得好,“水向東流,時間怎么偷”,“劉二之風”偷走了記憶之河里匆匆流動的人事之美,物是人非,也是蒼涼。“花開就一次成熟,我卻錯過。”亦是《東風破》,異曲同工,我們無法抵擋這種種。
《第三輯家園荒蕪》中,家園荒蕪例外,時間,又是時間,不僅把這人事,更把這變遷中的景致也摧毀有人常說,因為改變,所以懷念。這句話用在這里在確切不過了。“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后,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的時候,昔日的黃沙梁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荒蕪了,它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所以,“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途。”
故而,這蒼涼,當時時間匆匆流失的蒼涼,是一個旅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有這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如此令人沉靜,我們會想,誰沒有這一個人的村莊呢,我們是村莊中的一員過客,再浪漫也有離開的一天,心底的蒼涼,才是自己最能理解的。
劉亮程被譽為是二十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一個人的村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鄉土小說和散文詩的結合。這本書所傳達的美學無可挑剔,或許,如果不是一篇紀實文學,而是一篇小說,那么,這將又是小說中的一個珍品,更是藝術品了。
最新一個人的村莊的讀后感(模板16篇)篇十六
2月,終于將這本書完整看了一遍,春風文藝出版社20xx年重印,特別提到出版社,是因為出版社排版樸實、用紙節約。
作者童年生活在老皇渠村,父親死后隨著母親改嫁來到黃沙梁村生活,在黃沙梁村渡過了少年時期,青年后進城。曾經歷了農村到城市(鎮)生活的人,應該對文中“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路”這句話多少能夠理解一點,或者說鄉愁是一個人面對生他長他的故土、馴服他的村莊,卻再也回不去的悲傷。
但整本書讀下來更大的感受是迷糊——那種進入別人夢境的迷糊,能感受到部分所思所想,但畢竟是別人一場實實在在的大夢。既是大夢,那么偶爾的夢醒就顯得格外清晰。
如果理解為一個丨人的村莊,是講述一群被土地囿住的村民,在一個小地方生根,與莊稼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被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求推動著前行,如一條山澗匯入河流,奔向大海,是一條不歸之途,又如村莊內外的泥土,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
而有的山澗小溪甚至大河,流著流著就停住了腳步,作者七歲時就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常——生父死在了老皇渠村的河灣里,他在《兩個村子》這篇中自述“我一直刻骨銘心的記著,我們到達黃沙梁村的那個夜晚,每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似乎我從那一刻開始,突然懂得了記事。”
開始記事,如同反季的小苗出了暖房,提前進入了四季輪替,意味著知道了人間的冷暖,盡管“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但等感受到雪的寒意、明白“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時,卻發現對自己身上的雪也無能為力!原野上開荒,挖硬地除雜草,是為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但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心地才是最好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輩子種好它”,很多人的心田是雜草叢生,草叢中“其實一大群驚世的巨獸被禁錮著,或降龍或伏虎”。
那就是這些了嗎?天地以萬物為芻狗,但“人無法忍受人的荒蕪”,人總要找到些重要的東西來給予自己意義,那些山風溪水、篝篝炊煙,就構成了一個個孤單而又獨特的“我”,當你的鄉愁平息之后(鄉愁總是會平息的),你將會因為心中存在的村莊而高興。我想,這就是一個人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