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篇一
當捧起常生龍《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時心中不禁感慨,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修行”二字把讀書的境界提高了,把讀書的目標確定了。讀書是必要的,是長期的,是讓人思考的。從目錄上可以看出本書分為五個體系——“教學即創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理論即支點”“變革即未來”。閱讀這本書可以讓我們感受作者的厚重,領略閱讀的魅力,汲取教育的智慧。
書中讓我頗有感觸的是第67—74頁的兩個板塊:(閱讀,是為了活著),(名師成長之路)。書中提到:“成長無捷徑,讀書很重要。”一個教師之所以稱得上名師是因為他始終能大量地、廣泛地、堅持不懈地閱讀并在閱讀中不斷地反思、實踐。作為一名剛任職的語文教師經常會覺得工作很忙,抽不出時間來閱讀。其實都不過是把讀書當做是一種負擔的由頭罷了。就連薛瑞萍老師都說過:“戀愛的人總有時間擁抱,想讀書的人永遠都有時間。”在我的身上一直缺少的都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堅持。這讓我不禁反思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不能僅僅依賴教材、教參等去“教”學生,而更應該抽出時間“多讀書”以積淀自己的文化功底,讓讀書如同吃飯一樣成為自己的生活方式。
是啊!讀書從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我經常會羨慕我的同事如少晶姐、燕萍姐和樂梅姐的文采。她們的腦容量似乎很大,無論你問到哪方面的知識她們都能張口就來,并且來有所依。之所以“羨慕”的原因無非就是就算我提前打好草稿再說出來也不及她們的一半好。這其實就是因為她們在平日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書本上的知識永遠處于一種較“饑餓”狀態,時不時去汲取一些營養和精華更好的去沉淀自己。這也正是她們在公開課上能游刃有余并且自信大方的原因吧。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怎樣提及都不為過,單從部編版一年級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讀”親子閱讀欄目就可以看出閱讀的重要了,從孩子都開始抓起了,更何況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呢!
作為語文老師,按理說應該是讀書人。但總是由于這樣那樣的借口將閱讀拋諸腦后。寒假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還以為是寫讀書對教師成長的重要性的書,讀完才知道完全不是的。這本書其實是作者的一些讀后感。都說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里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樂事了。他將閱讀當作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自己的精神樣貌里,從而讓自己心靈成長。
這本書有一個標題最讓我銘記于心,就是第75—78頁的《教師要挺直腰板兒》。是啊,教師只有挺直腰板兒,做一個真正的人,才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可是能挺直腰板并非易事,這需要我們有淵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日積月累去沉淀做好終身學習的準備——閱讀。其次需要的是“愛”,只有真正的用心去愛學生的人,學生才會去愛你。發自內心做好良心教育才能夠讓自己真正強大。最后就是要有一套自己的獨特教學風格,讓自己的教學充滿藝術型。讓孩子不僅喜歡上課更愛老師這個人。讓自己在課堂上更是挺直腰板兒熠熠生輝,也只有這樣堅持做自己才能在這個人云亦云的復雜社會中脫穎而出。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其實閱讀的過程,就是要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讀者。作為一名剛步入教育行業的年輕人,更是要堅持閱讀,并在書中進行圈點勾畫,及時將所思所悟表達出來,做一名上進的好青年!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老師要多一點書卷氣,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香氣,少一點胭脂氣。”所以,書還是一定要讀的,并且要有計劃的堅持不懈的讀下去。只有這樣,才會不斷成長,不斷進步!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也應該是教師成長的唯一路徑和最好的路徑!所以,好好閱讀,堅持閱讀,享受閱讀吧!新的學年,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篇二
寒假里讀了常生龍先生的一本專著《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書的封面是一句特有詩意的文字:“堅持不懈地閱讀,就是與最美景致一次次的邂逅。”打動我的,是堅持不懈的精神,是邂逅的美妙,是閱讀的神奇。
當我拜讀常生龍先生所著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時,心儀之感油然而生。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里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于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著一點距離。
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了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愿。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梁了罷。
我以為,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的另一個難得之處,就在于作者的閱讀與感悟并非“散射式”的,而是經過精心匯集的“階梯式”的思考——從第一輯的“教學即創造”,到最后一輯的“變革即未來”,呈現了一種著眼當下,又把目光推及至未來的教育觀。
我想,自己在為其中一篇篇微言大義的“讀后感”打動之余,更是被作者這種閱讀的分類分層思索的做法所吸引——與其說這本書的好處在于向我們紹介了一本本好書,分享了作者一次次的感悟,不如說其重要價值體現在引導教育同行們對閱讀過的教育著作進行分類整理,也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脈絡,以助今后在遇到相關問題時,可以較為方便地找到對應書籍而再次得到指導。所以,我便尋著這種做法,對自己之前讀過的部分書籍進行了整理,分出“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以及“教育效能感”這三個版塊,雖顯粗淺稚嫩,卻是對照本書內容與做法而得的一點感悟——這大略可說是我與本書的真誠致敬了罷。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并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于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鉆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于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
在我讀過的許多書里,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匯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余力地以“愛”為核心,生發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
又如于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群魔亂舞的文革時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據,她依然沒有后悔,“這樣做圖的什么?我從未張揚過,也從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過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這些孩子那么困難,我心里難過,故而想方設法幫助。”這雖不是在課堂上授課,但我相信這實實在在給那些受助的學生們上了關愛這一課,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進了一束溫暖的光芒。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眾所周知,除了教育教學的一些共性之外,事實上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殊性,故而要進行專業化的研究,才能使教學有鮮明特色,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我們處在一個知識迅速增加、不斷更新的信息時代,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只有不斷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本領,開闊新思路,才能牢牢抓住已經變化的學生。今天的學生已經不是你給他買頓飯、送他個筆記本就能讓他感到的時代了,變化的學生迫使我們也要變化,而這種變化的核心就是我們要不斷的加強學習。
首先,必須加強自己專業知識的學習。今天的中學生面對著網絡、媒體、廣播、電視等這些更具吸引力的媒介,我們如何把他們吸引到課堂上,讓他們喜歡歷史課,觀念在于我們如何呈現給他們更加專業的精彩的課堂。
因此,在工作中我加強學習,不斷地豐富、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專業意識,把握住時代的脈搏。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歷史學科課程標準。嚴肅學風,指導學法,力爭創出本人的教學特色。呈現給學生豐富多彩的課堂。同時在教學形式上多樣化,激發學生興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始終采用一種教學形式,這樣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沒有新鮮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容易在課堂上開小差。
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時,應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使教學過程形象、生動。除了利用多媒體教學外,在上課時,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我會將全班分為若干組,每組有小組長,進行比賽,比速度,比成功率,每課都繪制思維導圖,比美觀,這樣,學生們在“玩”中就自然學到了知識。教學經驗證明,經常變換教學形式,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用心性和學習效率。
同時要加強對現代教育理論、相關法律法規、信息技術等方面知識的學習,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拓寬自身的知識領域。加強學習,更重要的是要在思考和實踐上下功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把認真學習和勤于思考結合起來,才能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工作的能力。
什么是教育效能感?在徐崇文主編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讀本》一書中援引了辛濤發表于1996年第二期《應用心理學》上《論教師的教育效能感》一文中的定義——“教師的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說得再通俗些,李嘩、劉華山發表于2000年第一期《教育研究與實驗》上的《教師效能感及其對教學行為的影響》一文中提到,“‘教師效能感’是指‘教師相信自己有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信念。’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師效能感是學生學業成績提高的一個重要的預測變量。
而教師效能感很可能是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來影響學生的。”我認為,教學效能感不僅展現了“以情傳情”、“以情動人”的感性一面,而且還有理性的一面,即需要教師于教法等種種方面打磨與改進,以求切實有效地引導學生改善學習心理與學習行為。這樣看來,之前所提到的“師德素養”、“教學專業化”都可算作“教育效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此外,還有一些書中的具體思考與做法,值得細細思量:小到李炳亭、褚清源主編的《問道課堂》中對于“導學案設計與使用”的點撥,細到趙國忠所著的《透視名師課堂管理——名師課堂管理的66個經典細節》中對于各種課堂教學有效性案例的分析,大到多年前李炳亭所著《杜郎口“旋風”》中對于顛覆性的教學模式的展示與評價……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指向“教育效能感”的提升問題,為實現教學有效性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建議。
上述關于我讀過的部分教育書籍內容的梳理,便是讀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后的一點感悟,也是我在教學之路上逐漸清晰的自我要求。在后記中,常生龍寫道:“就這樣,十年下來,我閱讀了500多本書,為每一本書都寫下了讀后感,這些讀書隨想累積起來已超過200萬字。”與其相比,我真是“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不免愧怍。我知道自己的教學之路還長,今后定會加倍精進,像他一樣用心去閱讀,且有收獲。讀一本書容易,讀一批書難,讀萬卷書更難。而在常生龍先生這里已經把讀書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讀再多的書已經不是難事而是快事了。
在閱讀的過程中,將所思所感付諸文字,堅持不懈,讓自己變成有思考力的閱讀者。打開視野,博覽教育經典,對教育的理解更為透徹通達,應了那句話: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史。閱讀猶如一日三餐,天長日久,終會內化在一個人的精神樣貌里,終會助力于一個人的心靈成長。閱讀這本書,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厚重,更可以感受到閱讀的魅力。
誠如《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一文中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我想,自己定會“捧書為生”,而實現“自反”、“自強”——捧起書本,再當一回渴望求知的學生。捧起書本,為了更好地指引我的學生們。
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篇三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書收錄了常龍生對50本書閱讀后闡發的感受。
常龍生10年來堅持每周閱讀一本書并寫一篇讀后感,十年如一日。本書是在500多本書500多篇讀后感中挑選出來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自有自己的獨特感悟。
一、教師離不開閱讀,讀什么書很重要。在這個書籍浩如煙海的時代,讀一些根本書籍是捷徑也是正道,圍繞對應主題,思考相關問題,相信一定收獲多多。
回憶自己的閱讀經歷,說不上走彎路,但確實存在某個階段閱讀內容缺失現象。常生龍局長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一書,涵蓋了教師需要閱讀的不同類別的好書。每個專輯里的選書作者都是精心挑選的,比如在“教學即創造”中,作者選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一名學生喜歡的教師——我的為師之道》。于老師是大家公認的當代教學名家,他的課堂如行云流水,與學生互動親切自然,于自然出顯功夫,學生學得開心也學得扎實。作者從于老師書中提煉出“自己先變成孩子”的學生觀、“遵循教育規律”的教學觀、“要時刻以身示范”的為師觀。沒有說教,道理自然深入人心。再如《教室里的電影院》是課程開發層面的,《教室怎樣與學生說話》是師生溝通層面的,《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是教學方式層面的.……多角度闡釋了“教學即創造”的現代教學觀。
二、看書,人人都行,但是閱讀,并不是人人都會。僅僅看到這個書名,便覺得與眾不同——不在文采,而在視角。當我捧起這本書時,委實也讀到了這一點好處。念及家中書房里教育教學類書籍雖不及文學作品之多,不過數量也已比較可觀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學理念、實踐經驗等等,總感覺這類書籍都在盡力訴說“該怎樣做”,即便內容上乘,與讀者之間(至少是于資質平平的我而言)仍是隔著一點距離;而這本《讀書是教師最好的修行》,則從“要讀書”這一本原視角出發,通過作者的工作體會與閱讀之間結合而得的思索體悟,使得讀者明了自己與書籍之間就應達成一種精神的契合——相信通過用心閱讀與吸收書中智慧,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思索,定有心得,亦有一試之愿。誠如作者在自序《讓我們都來讀書吧》一文中說,“……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惑和難題,其中絕大多數的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和途徑,并且已經被別人進行了總結,發表在各類著作、報刊或新媒體中。如果我們是一位讀者,就可以在其中找到路徑或答案,在前人的力挺下站得更高、行得更遠。”以此語觀之,讀書大抵就是與教育相接的那座橋梁了罷。
三、“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以為,恪守作為教師的一份本真善良,心懷學生,是成就學生、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礎。這種善良并不單指做一個好人,對于教師而言,這既要化為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工作的豐沛熱情與精進鉆研的精神,努力把“教師”從一種普通的職業定位上升到事業奉獻的高度;又要化為對于學生在做人上與學習上的關愛指導,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學大師馮友蘭先生評價蔡元培校長時所說的那種“春風化雨”的人格魅力——這一切說來是容易的,做起來卻必定不會如此爽快利落,甚至會有很多難題擺在面前,但是,我們是要往這個方向毫不遲疑地努力的,不能只是個旁觀成敗的看客。在我讀過的許多書里,都印證了這一點:比如由美國中小學一線優秀教師案例匯編而成的《教學不孤獨》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中,不難發現西方的教師們同樣不遺余力地以“愛”為核心,生發了教育激情及各種教學智慧,引導狀況百出的學生們在做人和學習上步入正軌,且使之繼續進步;又如于漪老師在自傳《歲月如歌》中寫到,即使是在群魔亂舞的“xx”時期回想當初自己給患肺結核病的學生買藥,給骨折又無錢的學生付醫藥費,給沒錢的近視學生配眼鏡等等以至于家境拮據,她依然沒有后悔——“這樣做圖的什么?我從未張揚過,也從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過人心都是肉做的,看到這些孩子那么困難,我心里難過,故而想方設法幫助。”這雖不是在課堂上授課,但我相信這實實在在給那些受助的學生們上了關愛這一課,在人情淡漠的冰窟里投進了一束溫暖的光芒。相信作為教師的我們努力提升了師德素養,使教育有了“愛”,無論是教學還是平日生活,都會帶給學生“潤物細無聲”的感動與激勵。
很幸運地與《讀書是最好的修行》一書及書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書海中,看見了一盞溫暖的航標燈,照亮我前方漫漫修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