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yōu)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師道讀后感師道讀后感篇一
近幾年,市面上越來越多教育的書籍讓老師們眼花繚亂,想選擇一本語言中肯一些的書也比較難。在假期里,教體局推薦的一些書目中,我選擇了這本《師道:為師亦有道》來讀,是因為被封面上的一行字給吸引了:“審視教育本真,傾聽教師憂思,分享成長策略,明晰教師立場,重塑教師信仰。”這句話字字說到了每位老師的心里。
這本書共五章:立場、信念、冷眼、策略、憂思。標題簡介二概括。這本書都是收錄了一線教師的教育評論和隨筆,正如前言所說:“讓教師說話,為教師說話,說教師的話”遠比對教師說話更重要,也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師的發(fā)展。
“累”,現(xiàn)在的孩子活的太累。作者張常關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一切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源自自由思考,一切的成功教育都源自內(nèi)心的需要。讓我們多學一學古人,給教育一些‘閑暇’,還孩子一點自由吧!”這句話,說出了孩子們的心聲,學生們在老師和家長的“百般呵護”下沒有了自由和思考的時間。孩子們最寶貴的青春和娛樂玩耍的時間就這幾年,而孩子們最美好最富想象力的大腦,被看不到邊際的書海沖刷成了光滑的石頭。在假期前的一天,我問了班上的孩子都誰報了輔導班,結(jié)果90%的孩子的假期被輔導班所占據(jù),有50%的孩子報了兩個以上的輔導班,還有幾個孩子參加了四個。看到孩子們舉起的小手,我的心里更多是是無奈,“不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家長們讓孩子上輔導班的動力。讓孩子睡個懶覺,讓孩子去公園里玩玩,給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可以讓他們飛的遠些。
“尊重”。在看到這個詞語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認為就是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不打罵學生。而在幾年前,尊重學生已經(jīng)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不打罵學生這么簡單。在課堂上,老師一味的侃侃而談就是不尊重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不給孩子留有思考的空間就是不尊重;在學生回答問題出現(xiàn)錯誤的時候,老師粗暴的打斷就是不尊重。
老師上課要講,而且一定要講。但講時忌滔滔不絕,旁若無人,話匣子一打開就興奮不已,難以收住。牢記不要把課堂當成教師一個人表演的舞臺,而忽略了尊重學生,每節(jié)課要讓“彩”出在學生身上,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大膽質(zhì)疑的精神。學生回答問題偏離軌道時,要果斷地將其引回主題。
什么樣的課堂決定著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學生。“先學后教”這種模式培養(yǎng)了學生會學習,善思考,高效率。只要我們教師尊重學生,給學生機會和時間,學生就一定會給我們驚喜。
師道讀后感師道讀后感篇二
書中匯集的文章多為一線教師教育評論和隨筆,這些思考未必有多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于片面,但這些思考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鑒證著老師們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
作為教師要明白:教育不需要多少“創(chuàng)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zhì)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贊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著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nèi)鄙俑鷮W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nèi)绾翁剿魃疃囵B(yǎng)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jīng)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fā)現(xiàn)什么是他們的專長。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為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文本和實在的生活都是世界)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所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師都是有共同點的,兩個關鍵詞:放手和主體。教師放手,還學生主體。主體的體現(xiàn),不是“教師為了學生做些什么”,而是你讓學生做了什么,學生體驗和經(jīng)歷了什么,而且這種體驗和經(jīng)歷必須出自他們的主觀愿望。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xiàn),他們能夠能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nèi)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性質(zhì)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zhì)、性格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內(nèi)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nèi)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在現(xiàn)實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同樣一個教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huán)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xiàn)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程度不一。因此,調(diào)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是教學中的重中之中。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廓清籠罩在師生課堂關系上的“迷霧”,引領教師將“教本位”變?yōu)椤皩W本位”,從而優(yōu)化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同樣,由客體變成了主體,學生也就不會站在“教”的對立面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將以“授業(yè)”為主的“課堂”變成以“求知”為主的“學堂”,從而將他們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盡情彰顯,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情感交互和心靈契合,最終實現(xiàn)以生命弘揚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構精神的教育目標,讓師生共同享受有尊嚴、有道德的課堂生活。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生是一本厚重的書,翻的不經(jīng)意會你會錯過精彩,讀的很用心你才會體味更多。把握好人生,在生活的路上不斷思考,不斷進取,使平凡一生在教育的沃土上變得多姿多彩!
師道讀后感師道讀后感篇三
《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所收入的文章,以評論和教學隨筆為主,見證著教師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讀了這本書,我深刻的認識到,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
教育的希望在于每位教師的成長,教師的成長不只是閱讀和接受別人的知識和思想,更重要的是獨立思考,且思且行,不斷反思。現(xiàn)實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每一篇課文都讀一讀,最好能爛熟于心,文本就能更好地把握,就能很好的矯正學生朗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老師的朗讀示范就會潛移默化到學生的學習中去。學生作文前,教師先寫下水文,讓老師一學生角色去體會學生習作遇到的問題,寫好后讀給學生聽,學生和教師“一同成長”,會使學生感到親切,更加喜歡寫作,然后教師跳出學生的角色,做好教師的本色。
很多名家執(zhí)教,稱呼學生都是“孩子們”,讓人感到師生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語文界的老前輩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我如果當小學老師,絕不將到學校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家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干凈的、骯臟的,我都要稱他們?yōu)椤∨笥选D遣皇羌僖庖笄冢瑑H僅浮在嘴唇邊,油腔滑調(diào)的喊一聲,而是出于真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小朋友的成長和進步是我的歡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鈍是我的憂慮。有了歡快,我將永遠保持它,。有了憂慮,我將設法消除它。對朋友的忠誠本該如此;不然,我就夠不上做他們的朋友,我只好辭職。”雖然這是個很小的問題,但是小問題能發(fā)揮大作用。
評價學生是教師每天都要做的事,評價得當,就會有好的效果,如果評價馬虎潦草,學生就會覺得老師應付自己,漸漸地,他也會應付你。有的教師在學生作業(yè)上只得個日期,時間長了,他們就不喜歡做作業(yè)了。有報道說,北京一語文教師有一年高考成績出眾,有記者采訪報道說,追根溯源,就是這個班的學生都喜歡寫作文,為什么呢?是因為誰的作文寫得好,這個教師除了下好的評語外,還要在他的作文本上畫上一面小紅旗。就是這面小紅旗,激發(fā)了他們的童心,大家都想去得這面小紅旗,就想辦法把這篇作文寫好,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自然大大提高。從這里我們可以看見這個老師的童心了。我認為,評價有童趣,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要說是高中的學生,每一個學生是內(nèi)心都有長不大的快樂。
課堂,需要生生互動,也需要師生互動,共享學習的過程,學生就能增長知識,開啟智慧,你理解了他們,把他們當朋友,他們也就理解老師,把老師當朋友。我認為,和學生做朋友,以心換心,才能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你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孩子王”,就能一呼百應。
課堂上我們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尊重學生是思考角度,尊重學生的“未成年狀態(tài)”!正是有了這樣的包容與點化,學生才樂意在課上自主閱讀探究,才愿意在語文課堂生活過程中自由地展示童真。例如,一位教師在講《花兒為什么這樣紅》時,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花兒為什么春天開放?”其中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說“因為花兒看到春天太美了,她就忍不住想和春天比美。”老師聽了,改變了原來的答案,親切地說:“我想,可能是花兒知道我們這兒有這么多聰明可愛的小朋友,他們也要來加入我們,所以就開放了!”這位老師也跟孩子們一樣擁有一顆純真的童心,她理解童心,愛護著童心。
雖然我的體會沒有高深的理論,也可能你覺得有個人主觀色彩,但我堅持認為,教師的童心閃閃,孩子們的智慧就亮亮,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會愈來愈近,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也!老師們,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跳繩,踢毽子,猜謎語,下棋,玩老鷹捉小雞,一起游戲,演課本劇,享受課堂,幸福工作吧!
師道讀后感師道讀后感篇四
書中匯集的文章多為一線教師教育評論和隨筆,這些思考未必有多高深的理論,或許難免有個人主觀色彩,或許也失之于片面,但這些思考無疑是鮮活和最具有生命力的,鑒證著老師們的成長足跡,一步一個腳印,實實在在;字里行間,充滿著對教育的熱愛和激情。
作為教師要明白:教育不需要多少“創(chuàng)新”,只需要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學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學生,教育是一個生命對另一個生命的`影響。教育就是開啟智慧、健全人格,要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判斷,進而達到獨立行動,成為一個心靈博大、精神堅強的人。簡言之,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像人一樣生活,像人一樣活得美好。
很多時候,我們的老師從中劃出符合自己課程性質(zhì)所需要使用的回答,用平淡而近乎贊賞的語氣抹去了其他的答案。我們幾乎從來沒有隨著學生的思考車輪去探索生活,很少想到學生走向獨自學習生活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其實更多的時候,我們?nèi)鄙俑鷮W生進行開放性、探究性問答的技巧與自信,因為思考的車輪沒有方向,我們尚且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幫助他們?nèi)绾翁剿魃疃囵B(yǎng)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早已經(jīng)習慣了火車導軌式的教育。
我們應該放手讓他們在每一個機會面前嘗試與思考。只有放手,你才會知道什么是他們所需要的;只有放手,你才會發(fā)現(xiàn)什么是他們的專長。教育就是“使人成為人”。同樣的,教師呢,作為活在孩子中間的成年人,和學生一起面對世界(文本和實在的生活都是世界)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
所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教師都是有共同點的,兩個關鍵詞:放手和主體。教師放手,還學生主體。主體的體現(xiàn),不是“教師為了學生做些什么”,而是你讓學生做了什么,學生體驗和經(jīng)歷了什么,而且這種體驗和經(jīng)歷必須出自他們的主觀愿望。
學生的主體作用,簡單地講,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xiàn),他們能夠能動地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事物內(nèi)在的矛盾性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它決定著事物發(fā)展的性質(zhì)和方向,因而是事物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nèi)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zhì)、性格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內(nèi)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外因再好,終究還要靠內(nèi)因起作用。
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替代學生學習。在現(xiàn)實中,我們經(jīng)常看到,同樣一個教師,同樣一本教材,同樣一個教學環(huán)境,不同的學生卻出現(xiàn)不同的學習效果。導致這種差異有種種原因,但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發(fā)揮程度不一。因此,調(diào)動學習者的學習主動性,并確立自身的主體作用意識是教學中的重中之中。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廓清籠罩在師生課堂關系上的“迷霧”,引領教師將“教本位”變?yōu)椤皩W本位”,從而優(yōu)化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效率。同樣,由客體變成了主體,學生也就不會站在“教”的對立面機械、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將以“授業(yè)”為主的“課堂”變成以“求知”為主的“學堂”,從而將他們被壓抑的學習積極性、求知自覺性和思維能動性盡情彰顯,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只有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有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師生情感交互和心靈契合,最終實現(xiàn)以生命弘揚生命、以情感激越情感、以精神建構精神的教育目標,讓師生共同享受有尊嚴、有道德的課堂生活。
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人生是一本厚重的書,翻的不經(jīng)意會你會錯過精彩,讀的很用心你才會體味更多。把握好人生,在生活的路上不斷思考,不斷進取,使平凡一生在教育的沃土上變得多姿多彩!
師道讀后感師道讀后感篇五
書中一位做了十七年教師的作者說:“沒有思想的教師培養(yǎng)不出有思想的學生,一名教師應該成為學生思想的領袖。”我對這句話特別贊同,對于《師道:為師亦有道》這本書,深有感悟。
教師出于愛的名義反而做出了諸多傷害學生的事, 究其原因是一些觀念出現(xiàn)偏差:首先,受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體系影響,不許學生這樣那樣,一味希望學生只要把文化成績搞好就行了,老師也就放心了。其次,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人心,都有些過頭了。為了避免出事,可以強行減少學生應有的文體、娛樂活動,學生坐在教室里,乖乖的,什么都聽老師的話,老師心里也就踏實了,第三,教育理念落后,沒有正確對待多元評價體系,還停留在“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境界。
的確, 這樣的現(xiàn)象、例子,我們身邊屢見不鮮。教師如此,家長猶有過之:為了孩子將來的成才,給孩子找好各科課外輔導班,還有興趣班(雖說是培養(yǎng)興趣特長的,可又有幾個是出于孩子自己真正的興趣而參加的呢?)。試想,在學校與家庭這樣雙重的愛護之下,學生還能笑起來嗎?這樣的童年快樂嗎?不禁為他們感到悲哀。
對比而言,回想起我們自己的童年,卻至今還能感受到那份快樂:在學校里,課余時間就是快樂的天堂,打乒乓球,玩跳繩、踢毯子、跳房子……放學后,也沒有什么家庭作業(yè),有時則需幫父母做一些家務:放牛、割草……邊做邊和幾個小伙伴盡情地玩耍。加之當時條件苦,父母一心為生活的改善而操勞,無暇給予我們過多壓力與監(jiān)督,為此我們大都擁有了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可是那時的我們把學習丟掉了嗎?沒有。我們把能力丟掉了嗎?沒有。我們也照樣的成長,也都有了各自今天的成就。
作為教師,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自由享受課余時間的快樂,去盡情的玩耍。對于學生的興趣愛好,我們完全可以給予正確的引導,培養(yǎng)他們的特長。相信在享受快樂之余,他們更懂得珍惜,更懂得進取學習。再加上我們課堂教學效益的不斷提高。相信所謂的學習成績也一定會更上一層樓。有這樣的效果,我們?yōu)楹尾怀巳酥滥亍D僖詯鄣拿x去傷害學生,還給他們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吧。
師道讀后感師道讀后感篇六
我不是一名真正的老師,可我是孩子的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任重道遠。
讀了顯峰老師的這段文字,我的感觸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感到很慚愧。我讓孩子學習經(jīng)典傳統(tǒng)文化,為的只是想讓孩子健康的成長,少走人生的彎路。自己見識淺薄,沒有給孩子種下一顆夢想的種子,沒有給孩子肩上賦予責任。活在自私的小我里,而我們先輩學習知識,為的是改變我們的國家,改變我們的社會。
其次,我感到自己很幸運。在孩子4歲的時候就能學習顯峰老師的理念,改變自己的人生格局,為孩子插上夢想的翅膀,讓孩子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最后感謝明德幼兒園這個大家庭。以前的我,像水中的游魚,奔奔波波,只為食而忙。民族使命感和作為中國人的責任,跟我一點關系都沒有。通過在明德幼兒園和明德書院的學習,讓我重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小小的我,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去溫暖我能溫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