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規劃和思考,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發現問題和改進自我。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希望能給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啟發和參考。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一
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
――題記。
有人說,閱讀一本書就是同書的作者進行一場精神上的交流,那么聽一個人朗讀,便是在聽朗讀者訴說過去的故事,觀《朗讀者》有感。
最近,我看了央視大熱的一檔節目《朗讀者》,節目中的`嘉賓在朗讀著一篇篇優美的文段,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各自的故事。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聆聽他們故事的同時也讓我得到了一點啟示。
最讓我深受感動的是許淵沖老先生。許老先生是一位翻譯家。他的成就可以用“書銷中外百余本,詩譯英法唯一人”來概括。這句話乍聽起來好像并不稀奇,但真正去了解卻讓人大為驚嘆。他是迄今為止唯一個將《詩經》翻譯成英文法文的人。他還將《楚辭》、《唐詩三百首》、《牡丹亭》等中國古代詩詞作品翻譯成了法文。20xx年8月2日許老榮獲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之一的“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是首位獲此殊榮亞洲翻譯家。
來到《朗讀者》這個節目的時候,他已經96歲高齡了,滿頭銀發,看上去精神矍鑠,從他的言談舉止中可以看出他仍然對生活充滿著熱情。雖然快成百歲老人了,但他的心卻是年輕的,感情是充沛的。回憶起70多年前的往事,并朗誦詩歌時,仍激動得熱淚盈眶。我仿佛看見,這個白發蒼蒼,滿臉皺紋的耄耋身體里有一個朝氣蓬勃的靈魂正滿懷激情為我們朗誦。
許老不僅精神上像個年輕人,在他的翻譯事業上也仍然保持著年輕人的拼搏精神。他已經獲得了翻譯界的最高獎項,又是這般高齡,按說早可以頤養天年。但他沒有,許老還正在翻譯《莎士比亞全集》,并計劃在一百歲之前翻譯完成,也就是四年之內還要翻譯30本書。為了搶時間,跟時間賽跑,他現在每天工作到凌晨3。4點鐘,這是一般年輕人也很難做到的。用他的話講就是白天不夠用,向夜晚借幾點鐘。他開玩笑地說;“我現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不敢奢求。”
歌德說:“你若要喜愛你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許老已經為這個世界創造了一筆巨大的文學財富。但他仍爭分奪秒,永不停息,盡可能多地去翻譯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遇見,是多么美好,愿我們的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二
繼《中國詩詞大會》、《見字如面》、《十三邀》之后,遇見了《朗讀者》。
感慨于一對平凡夫婦的鮮花山谷,那是一個承諾,情比金堅,上天都用滿山谷的鮮花來饋贈,他們朗讀的朱生豪寫給宋清如的情詩,最愛那句: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時卻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愛你。
感慨于張梓琳作為一個普通媽媽對新生女兒的愛,作為一名老師,感覺自己的母愛總比同齡的.女生來得更早一點,在他讀到:小布谷,愿你慢慢長大。愿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愿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愿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愿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突然熱淚盈眶,想起了我的學生,每每他們坐在教室里,睜著眼睛看著我的樣子;每每他們坐在那里時而沉浸于學習,時而嬉笑打鬧的樣子。突然也想起了另一個人,現世殘酷,我們都在其中,可總有人比我承受的要多。我也想把這段話送給他,愿他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盡管現世殘酷,全然不會是像我期望的那樣,可是我仍然祝福并期望著。
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他熱淚盈眶,感情充沛,腦海里一定回憶著當年的場景,那份情懷,那份深情,無不讓人動容。我深深地明白,這就是文學的力量,這就是詩歌的力量,它的美,滲透在內心,跳動的文字不斷敲打著日漸麻木的心臟,即使在你深受傷害時,它們寂靜無聲地與你為伴,成為你生命的慰藉。
友人說,你寫詩吧。我說我沒有詩人的天賦。我就做一個旁觀者,感受者。我感恩文學給我心靈的饋贈,感恩生活給我的滋養,感恩身邊與我為伴或匆匆擦肩的人們給我的喜怒哀樂,感恩那個給我期望的人,如果可以我想希望他可以感受到我的感恩,給他一點點安慰,作為朋友的安慰。
我也希望我可以把我收到的饋贈分給我身邊的每一個朋友,希望我的學生可以不功成名就,可以不家財萬貫,但要做一個有溫度的人,做一個有自我的人。感受生命的喜怒哀樂,別丟掉自己的心,去追趕心中的太陽。
林徽因。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
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嘆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月明,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
只有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你問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最后一句詩,讓我想起《情書》里最后的場景,大雪覆蓋下白茫茫的山谷,那一聲聲,你好嗎――我很好――)。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三
近期在央視一套每周六熱播的《朗讀者》,就是董卿第一次擔當制片人的那個節目,是一檔有書香氣質正能量滿滿的節目。
《朗讀者》第一期節邀請了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當代著名翻譯家、九十六風高齡的許淵沖先生來到《朗讀者》中。許淵沖先生從文學翻譯長達六十余年,翻譯的作品有《詩經》、《楚辭》《李白詩選》、《西廂記》、《紅與黑》、《包利法夫人》、《追憶似水流年》等中外名著。的時候,許淵沖老先生得了直腸癌。那時候醫生說,最多只剩下7年的時間了。然而到了,卻在醫生說過的生命終點,老先生拿到了國際翻譯界最高獎項“北極光杰出文學翻譯獎”,系首位獲此殊榮的亞洲翻譯家。今年高齡的許老先生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如果我能活到100歲,我計劃把莎士比亞作品翻完,還有30本左右的內容。”正是因為對翻譯的熱愛,所以他非常執著。即便已經96歲的高齡,但許淵沖老先生依然會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點,連許多年輕人都做不到,老先生卻說“我每天從夜晚偷幾點名鐘來彌補白天的損失。現在還是每天翻譯,不干我就難受。”當談時翻譯時,眉飛色舞,依然會像年輕人一樣激動地熱淚盈眶。
看到節目中老先生的年輕心態,我們是不是該開始審視自己,對待自己的工作,我們是不是特別執著熱愛呢?有的人,把工作當成家業去做,一心為己,以公謀私,有朝一日,欲望越來越大,最終身陷囹圄。有的人,把工作當成布置的作業,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占著位置,守著攤子,安于現狀,不求進取,最終碌碌無為。有的人,把工作當成事業去做,去追求,履職盡責,敬業愛崗,樂于奉獻,敢于擔當,把工作當成對單位、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的責任和價值,最終走向成功,獲得掌聲。
我們不需講太大的道理,也不需許下什么豪言壯語,但只要我們滿懷責任和敢于擔當,把我們的工作當成事業去做,把每一項執法活動“一錘一錘的敲打、一顆一顆的釘牢”把每一件城管工作“一件一件的盯緊、一項一項的落實”真正拿出總書記所說的釘釘子的精神,我們的工作一定能做好。因為只有你熱愛,所以才會執著。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四
經過近一年的籌備策劃,《朗讀者》終于與觀眾見面,身為制作人的董卿顯得很興奮,前晚接受記者的微信采訪時,一上來就帶著制作團隊高聲歡呼,表達喜悅之情。
董卿稱自己從事傳媒行業已經有22年,“是時候做一檔自己真正喜愛的節目。做《朗讀者》一方面是因為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承擔起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個人的興趣愛好吧,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同時對人也很感興趣”。時代背景和個人興趣同步共鳴,《朗讀者》由此誕生,“像是尋找吻合度的產物,因為《朗讀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節目中,嘉賓在朗讀篇章之前,還會講述自己的故事。“先講故事,后朗讀,是希望大家在對這個人物有了一個更加全面和豐富的了解之后,對他的朗讀能夠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說。
對于朗讀嘉賓的選擇,董卿表示標準就是有影響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對方有獨特的人生經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揚的特別品質。董卿坦言,最初考慮的是全明星陣容,“但是后來發現,其實明星已經被過度消費,在他們身上很難或者說比較難捕捉到大開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經歷和感悟,能夠給我們帶來驚喜和感動。”“星素結合”呈現的效果令制作團隊非常滿意,“像第一期里的鮮花山谷夫婦,就讓我們看到了普通夫妻還能有如此真摯、美好、單純的生活,給大家帶來了無限的想象。”
《朗讀者》目前已經完成前幾期的錄制,很多參與嘉賓的動情朗讀都震撼了全場。斯琴高娃朗讀賈平凹的《寫給母親》,讓董卿當場淚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載,而朗讀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傳遞愛”。作家劉震云也參加了節目錄制,帶有口音的他成為朗讀者中的“另類”,董卿解釋:“朗讀的技巧、字正腔圓并非這個節目最想展現的,換句話說技巧不是節目的核心,真情實感才是節目最打動觀眾的地方。”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五
周六晚八點,我準時打開電視,觀看《朗讀者》。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阿姨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的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的孩子,被同學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的,手術中的一個,也有可能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遇見,是多么美好,愿我們的一生中,都擁有無數次美好的“遇見”。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六
為了讓《朗讀者》能擁有期望中的獨特氣質,董卿邀請了北京奧運會閉幕式導演陳維亞、作家劉震云、導演陸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劃,還邀請了著名作家鐵凝、王蒙、余秋雨、馮驥才擔任文學顧問。在朗讀者的選擇上,不管公眾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標準是必須具有閱歷和感染力,這樣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繪的情感。而至于讀什么,節目策劃之一的劉震云認為:每個人都有朗讀的原動力,他們讀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要讀這段文字,這段文字會與我們產生怎樣的共情。說到底,《朗讀者》想做的是從文學出發,走向情感和生命體驗,將每個人連接到一起。
我參加《朗讀者》,是因為看了第一期以后,聞到了它的氣息,這是一個在泛娛樂時代下的反時尚節目。如今我們正缺少這樣的節目。節目嘉賓麥家說,《朗讀者》讓你可以感覺到它在向經典致敬,那種莊重性正是時下所需要的東西。
目前,每個省會城市的電視臺都有一兩檔自稱為金牌節目的綜藝節目,各地方臺也或多或少跟風入市,砸錢做綜藝、搞真人秀,但真正值得一看的節目卻寥寥無幾。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發文點評:如今越來越多沒營養的綜藝節目占據了市場的主體,而《朗讀者》卻別具一格,慢下來用朗讀做電視,這才是真正稀缺而有價值的電視文化。《朗讀者》證明文化類節目未必冷。
其實文化類節目該怎么突圍,我覺得首先還是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的大環境有所改善。董卿說。《朗讀者》節目組除了把這份對精神文化的尊重移植到節目中來,還在節目之外扛起了更多責任。節目組在北京、廣州、杭州等城市設置的流動朗讀亭引起很大反響。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七
昨天,曉燕推薦我看《朗讀者》節目(第一期,2月18日播出),看后收獲不少。
在我看過的電視節目中,很少有節目多次感動我,多次叫好,《朗讀者》除外。下面我不想分析每篇朗讀的文章內容,建議大家看節目,只想對這個節目綜合分析。
以前也看過散文、詩歌朗誦,那僅僅是朗誦,雖然朗讀者也帶著感情去讀,但那表達的是作者的感情,而很少是朗讀者的感情。觀看《朗讀者》,每一位朗讀者親身經歷的故事滲透到文章中去了,既表達了作者的感情,也表達了朗讀者的感情,作者、朗讀者、觀眾、主持人產生了共鳴,這一點很可貴,以前沒有過的。
這一下子把朗讀的高度增加了許多,其實,我們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也會不自覺的結合我們自己的親身經歷來理解文章,所以每個人對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一篇文章大家的理解都是一樣的,反而不好,我反對老師對一篇文章作刻板地分析,固定模式地分析,甚至讓學生記中心思想,這樣很不好,把文章讀死了,讓學生沒有發揮的余地了。
好的文章都是因感而寫,都是感動了作家的故事,我們覺得好的文章也是因為產生了共鳴,我們有過與作家相似的經歷,所以更感動你,濮存昕童年的不幸,讓他對老舍的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鮮花山谷夫婦對朱生豪的情詩有更精準地理解,柳傳志寫給兒子新婚祝福真切感人,96歲的翻譯家許淵沖講述他為了追求女同學而翻譯林徽因《別丟掉》的經歷,動情之處一度熱淚盈眶,老人家現在還努力工作,讓我記得特別深的一句話:一個人不在乎你過多少個日子,而你值得記憶的日子有多少。也就是你的生活質量有多高,你每天是否做過有價值的事。
朗讀真的很美妙,閱讀也很精彩,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讓你其樂無窮,讓你收獲多多。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八
“一樣是明月,一樣是隔山燈火,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夢似的掛起……”,當讀到林徽因的這首詩的時候,那位老者再次凝噎,再次滿含淚水。
那天無意間看到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第一期,請到了中國著名的翻譯家許淵沖先生,也是中國第一位獲得北極光文學翻譯獎的人。老先生雖然九十多歲,但依舊身體健康,思路清晰。而且還常年堅持一個習慣:晚上學習至凌晨三四點鐘。對于這一點,無不讓人暗自驚嘆:就是年輕人也不一定有這種精力啊!他說,thebestofallways,tolengthourdays,tostealsomehoursfromnight.(一生中最好的延長白天的方法就是在夜里偷些時間)。他說,人生最大的樂趣就是發現美,創造美,有時候即使失敗了,但是回憶起當時自己的努力與付出,這也是一種失敗之美,回憶之美。
很感動這樣的言辭,也很感觸這樣的人生,因為熱愛翻譯,繼而發現其中的樂趣,因為樂趣,又很愿意去干這個工作。或許,這個時候,樂趣與興趣之間早已沒有前后之分,只有相互依托的關系了。
人的一生很長,會遇到很多事,會讓人感到很迷茫,也許覺得周而復始的工作很沒有樂趣,也許覺得自己的工作本來就不是自己的興趣,但是,人活著,總得專注一件事,這樣,在自己暮年回首時,心里會很踏實,也會像這位老者一樣:在暮年之時,心中亦十分飽滿,亦會有那種熱淚盈眶的時刻。
所以如果我們的工作不是自己感興趣的事,那么我認為可以嘗試把它變成一種樂趣,創造樂趣,發現美,創造美,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
最后,付一首林徽因的詩《別丟掉》。
別丟掉。
這一把過往的熱情,
現在流水似的,
輕輕。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嘆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著那真!
一樣是明月,
一樣是隔山燈火,
滿天的星,只有人不見,
夢似的掛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話——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著。
有那回音!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九
如約而至,我又走進了今晚的《朗讀者》,傾聽感悟不同的人不同的經歷所擁有的相同的陪伴。今晚《朗讀者》的主題是陪伴,看完了心里卻久久難以平靜。
陪伴,可以有很多種,可以是很多類。今晚的陪伴,豐富、飽滿、深情、純粹、溫馨,每一段都閃閃發光打動人心。父親鄭洪升陪伴鄭淵潔一路寫作,母親陶艷波陪伴兒子楊乃斌求學十六年,蔣雯麗作為防艾大使陪伴艾滋病患者十四年,林兆銘五年時間獨自陪伴受傷野生動物,妻子唐國妹陪伴丈夫喬榛共抗惡魔。每一段經歷,每一個故事,每一種陪伴,都彰顯著人性的光輝,都帶給我深深的感動,而我想說的是這位母親的陪伴。
楊乃斌八個月大的是失去了聽力,這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災難。母親陶艷波為了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幸福的生命,拒絕孩子上聾啞學校,從小學開始就帶著小凳子成為兒子的同桌,陪著兒子上小學、初中、高中、直至大學畢業,十六年的同桌,十六年的母子陪伴,十六年的辛酸磨練,終于讓兒子成為有用人才,讓兒子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這就是母親,這就是母愛,細膩、深沉、無私、堅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十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主持的。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今天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在我心中,遇見這個詞是相當平常的,不就是一個人碰見另一個人嗎?當我看到一個人時,我才發現遇見沒有我想的那么簡單。他就是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他曾經想當宇航員,可是沒能當選。這時他”遇見“了他的父親,是他的父親鼓勵他,使他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他選擇了新的行業,并且經過多番波折,當上了總裁。看完之后,我感慨萬千:人生是多變的,但有許多人都因失敗而沮喪。可他們都未曾想過,或許他們走另一條路,便可登上人生巔峰,可他們并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放棄,在一條路上跌倒不起。哪怕當不上白領,董事長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戰,不畏失敗,總有一條路適合自己。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徐靜蕾”不回頭“。
這一期的朗讀者,徐靜蕾作為唯一的女性帶給我們的是一份對”選擇“二字別樣的認知。
她從做演員到當導演,從唱歌到寫書又到北影教書,在諸多角色的變換之間,她早已從當年那個懵懵懂懂的少女變做集眾多獎項和榮譽于一身的女演員、青年導演,開始被大家稱為”老徐“了。她說自己是一個”善變“的人,希望做一些自己沒有做過的事,什么東西做的不錯的時候,她就會嘗試著去選擇另一種可能,朋友都說她有事業自毀傾向。她聽從朋友的建議,開始嘗試做導演,但選擇一個新的工作方式從來都不會一帆風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溝通交流便是其中之一,而她,又是一個三分理想,七分固執的人,一旦認定的事卻也是十頭牛也拉不回的。
董卿”撞南墻"。
的那個你,第三次易主于上海衛視。新頻道的新鮮勁一過,略感失落的你從紅樓里,從唐詩宋詞里汲取力量,勇敢選擇了華東師范的古典文學專業攻讀碩士研究生。還記得千禧年的雙向音樂會嗎?那個得了金話筒的你。
之后啊,你進入央視,你榮登春晚,你主持奧運,你放聲世博。事業上的進步卻遠遠趕不上你那顆上進心,的你再一次選擇拿起課本,回歸學堂。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十一
央視綜合頻道文化情感類節目《朗讀者》首播,首次擔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團隊在電視機前一起觀看節目,看到節目受到廣泛好評,她與團隊高興地歡呼起來,并將歡呼聲通過總導演田梅的微信發到了媒體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來自全國數十家媒體記者的群訪,回答大家關注的話題。
是什么契機,想到要制作這樣一檔文化節目?對于這個問題,董卿回答說:“央視作為國家電視臺,應該扛起文化大旗,承擔文化傳播的職責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對文學很感興趣,而且對人也感興趣,《朗讀者》其實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結合在一起。”
《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受到好評如潮,是否意味著文化類綜藝節目的春天來了?董卿認為,這是風向標,讓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純綜藝節目霸屏的今天,還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娛樂化氛圍很重的當下,文化類綜藝節目應該怎么突圍?董卿回答說:“我們期待著整個社會大的'環境有所改善。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是盡我們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鳴,喚起大家對文學的認知和最溫柔的一種記憶。”
《朗讀者》第一期節目播出后,節目組收到了很多反饋,一些觀眾關注到片尾曲是臺灣民謠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覺這是意外之喜。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十二
《朗讀者》是一部由斯蒂芬·戴爾德里去年執導的電影,它改編自德國作家本哈德·希克的同名小說。這部影片深入探討了愛、悔過和寬恕等課題,引人深思,廣受贊譽。近期,我有幸觀看了這部電影,以下是我對《朗讀者》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首先,這部電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是它對于愛情的真實描繪。影片中的男主角米夏埃爾與女主角漢娜之間的愛情故事令人動容。雖然米夏埃爾年長十幾歲,但他們之間的愛情卻是真摯而純粹的。米夏埃爾表達出對漢娜的深深迷戀與愛慕,而漢娜對待他卻顯得矛盾而復雜。這讓人想到了愛情里那種模糊的邊界和難以解釋的深情。這部電影通過兩位演員出色的表演和情感的真實,將愛情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深入人心,讓觀眾對于真愛的定義有了新的認識。
其次,這部電影鼓勵我們認識到自己的過去并與之和解。影片中,漢娜為了隱藏她年輕時在納粹集中營以看守身份參與了一起屠殺事件的事實,承受著巨大的內心痛苦。直到后來,在法庭上,她終于能夠承認自己的罪行并接受審判。漢娜深深的內疚感和最終的悔過使我想到悔過自新的重要性。一個人只有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才能真正實現內心的凈化和和解。《朗讀者》通過漢娜的成長和在修復關系中的努力來教育我們要珍視現在,坦然面對過去。
另外,這部電影也引發了我對于寬恕的思考。影片中,我們看到漢娜年老時向年輕一代負起責任,展示出她對自己過去行為的寬恕和對未來的希望。這種寬恕同時也是對社會的希望,對人性的挽救。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被他人所傷害,需要學會寬恕。寬恕讓我們能夠釋放自己的痛苦,重拾快樂與希望,而不是葬送在恨意當中。通過這部電影,我認識到寬恕是一種力量,是我們在人生旅程中必須學會的一課。
最后,這部電影對于文學和閱讀的重要性進行了探討。米夏埃爾是一名法學教授,他在漢娜獄中時每天讀書給她聽。這個細節表明了閱讀對于人的智慧和心靈的滋養。閱讀能帶給我們心靈的力量和提供靈感。在這個數字化的時代,我們有時候會忽略了書本與文字的重要性。《朗讀者》通過描繪米夏埃爾朗讀給漢娜的情節,提醒我們要珍視和利用閱讀的機會。在閱讀中,我們可以得到自己特有的感受,增強自身的智慧和領悟。
總之,《朗讀者》是一部極富深度的電影,通過揭示人性的復雜、愛情和寬恕的力量以及閱讀的重要性,引發我們的思考與感悟。觀看這部電影后,我深深覺得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愛與被愛、悔過與寬恕,并時刻珍視閱讀。這些都是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并建立更美好社會的重要觀念。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十三
對于滿眼的娛樂與喧囂,《朗讀者》節目就像慢慢地翻開一本書,沒有驚心動魄的畫面,更無跌宕起伏的情節,隨著董卿那親切溫和的語速,觀眾情不自禁地投入、并靜靜欣賞著傾聽著。此時,每個朗讀者面帶表情,所朗讀的篇章段落、或唱首歌,都是根據自己親身經歷感受所選,或輕淡細膩如和煦的春風、或如涓涓流淌的溪水,撥動并滋潤著每個人的心弦。
這是繼詩詞大會后,央視又一次在一套黃金時段,推出的一檔由董卿主持的又一個好節目《朗讀者》。我看了首播的第一期的一部分,沒看全,又在二月十九日即周日晚央視三套、于7點半進行的重播,感悟頗深。
首期節目以“遇見”為主題,邀請了“詩譯英法唯一人”許淵沖先生、知名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文化領域的嘉賓,還有無國界醫生、為妻子許下一個鮮花山谷的丈夫、聯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譽主席柳傳志等人。他們所處不同行業,有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夢想。
節目中,有董卿對嘉賓的采訪,有嘉賓帶著不同口音的朗讀,扎扎實實地呈現出、如她給節目的定位“大型文化情感類節目”。這檔節目跟《中國詩詞大會》,還有之前爆紅的《見字如面》氣質相仿,豆瓣評分高達9.3。“才女董卿”再次發力,請來演員濮存昕、世界小姐張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經典作品中,溫文爾雅地給了大家一碗文化雞湯。
董卿站定在舞臺中央,由衷感慨:“我當了20xx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點。《朗讀者》中的朗讀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們要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并感動于他們讓我們遇見了大千世界。我對于一檔有著人文精神的電視節目的追求,終于要實現了。”說的多好啊,喜歡董卿大氣知性、端莊睿智的主持風格,我在心里默默地由衷贊嘆!
其實這些大多是非專業朗讀者,隨著音樂舒緩起伏、情緒的逐漸醞釀,抑揚頓挫,聲情并茂,加之觀眾用心傾聽,聚精會神的眼神交匯、甚至很多人眼里閃著激動的淚花,致使掌聲不時響起,收到臺上臺下互動和鳴的效果。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十四
悠悠夜空,月亮有了星星的陪伴;高山流水,伯牙有了鐘子期的陪伴;青衣古燈,沙彌有了佛祖的陪伴;同窗六年,一個學生有了集體的陪伴。
陪伴友誼,攜手歡樂與苦惱。
陪伴競爭,感受壓力與成就。
陪伴青春,收獲成長與回憶。
那六年,熟悉的教室里,熟悉的老師,熟悉的同學,熟悉的黑板與課桌,他們陪伴每一個學生走過了一段美麗的回憶,也曾喜,也曾惱,也曾分享,也曾憂傷。
不記得,令人傷心的分數;不記得,你多少的淚珠兒;不記得,多少的吵鬧糾紛;不記得,曾經的太多。撫摸著漆黑的鐵欄,輕輕踮起腳尖眺望老師桌子上還沒有處理完的作業,還沒來得及蓋蓋兒的紅油筆,六年,老師累了,我們也累了,我們畢業了,老師沒有。
陪伴,走過了幾度春雨,幾抹秋霜,分到羊腸,留下甘甜,收獲。
陪伴,讓我們每個人,成長。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十五
近年來,《朗讀者》這檔綜藝節目在全國范圍內掀起了一股閱讀熱潮,無論是在電視熒屏上還是在互聯網平臺上,都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關注。作為一個熱愛閱讀的觀眾,我也深入體驗了這個節目,并從中獲得了很多啟發和心靈的感動。在下文中,我將分享我的觀看《朗讀者》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文化的寶藏。
《朗讀者》從一開始就將文化寶藏的主題貫穿始終,每一期節目都邀請到了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文化名人來朗讀經典作品。通過這樣的形式,觀眾們有機會重新接觸到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我記得有一期節目,邀請了一位著名學者來朗讀《紅樓夢》,他不僅朗讀得聲情并茂,還結合自己深入研究該作品的經歷,為觀眾們講解了其中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這種方式不僅讓觀眾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喚起了我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的思考。
第三段:人文情懷的體現。
《朗讀者》的另一個亮點就是在于它所表達的人文情懷。在世界紛繁復雜的現實中,人們往往忽略了人與人之間的深層的情感和價值。而這個節目通過朗讀經典作品的形式,將人文情懷直觀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經典作品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情世故的見證,通過朗讀,觀眾們能夠感受到其中的深層情感,進而反思自己的人生。有一期節目中,有位年輕女士朗讀了一篇關于母愛的文章,當她溫柔而有力地朗讀著,表達出內心深處對母親的敬愛和感激之情時,我不禁被她的情感所打動,也讓我回想起了自己和母親之間的溫馨時刻。
第四段:公益價值的展示。
《朗讀者》還展現了公益的力量和價值。在每一期節目中,都會為觀眾們講述一段普通人生活中的勵志故事,這些故事往往讓人們感到溫暖和感動。而且,節目也會與各個公益組織進行合作,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通過這種形式,觀眾們不僅可以從節目中汲取力量,也有機會參與到公益行動中。我記得有一期節目,節目組邀請了一個患有聽力問題的小女孩來進行朗讀,她的堅韌和努力讓人們深受感動。而在故事結束之后,該節目還為該女孩籌集到了資金來幫助她接受治療,這表達出了節目對于公益價值的關注和支持。
第五段:個人生活的關懷。
除了體現出強大的文化和人文價值之外,觀看《朗讀者》給我帶來了一種個人生活的關懷。無論是在朗讀的時候還是在與嘉賓的交流中,主持人徐濠縈總是展現出一種溫柔而耐心的關懷態度。她以真誠的笑容和細膩的表達,與朗讀者們進行互動,傾聽他們的故事和感受。同時,她也常常通過個人的述說和經歷,給予觀眾們一些建設性的建議與反思。通過這種形式,觀眾們不僅感受到了關懷,更得到了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和生活方式的啟發。
第六段:總結。
總的來說,觀看《朗讀者》是一種深度閱讀和文化體驗的過程,讓我在時代進步的浪潮中保持對于人文精神的執著追求和珍視。通過朗讀經典作品,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同時,節目還喚起了我對于人與人之間深層情感的重視,讓我在日常生活中更關注他人的需求與情感。最后,這個節目也將公益與情感結合,讓我收獲了一份深度而溫馨的關懷。通過觀看《朗讀者》,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到了許多啟發和感動,也為自己找到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這樣的節目,讓更多觀眾能夠感受到文化的溫暖和力量。
觀看朗讀者有感心得(精選16篇)篇十六
今天,我觀看了《朗讀者》這個大型綜藝節目的一、二兩期,這個節目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主持。這檔綜藝節目的總主題是:一個人,一段文。而第一期的主題是:遇見。
通過這檔綜藝欄目,我學習了朗讀的方法與技巧,學會了怎樣讓朗讀帶有感情。欣賞著他們朗讀文章的聲音,我仿佛身臨其境。
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讀者》的第一次“遇見”.就像董卿在節目開始的時候說的那樣,有時候,就算遇見也沒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見”卻會從此改變我們的生命。這改變生命的“遇見”,濮存昕就經歷過。他小時候是一個殘疾孩子,被同學們嫌棄,體育課上跑步的時候,也沒人愿意和他一組。同學們甚至還給他起了個綽號——“濮瘸子”。
我想,那時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幸運的是,他遇見了榮國威榮大夫,榮大夫為他做了整形手術,那是他生命中的轉折點,他從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樣了!可以跑、可以跳了!這對榮大夫來說,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手術,是他做的許許多多手術中的一個,也許他對此毫無印象。但對濮存昕來說,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見”.他朗誦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師》節選,內容講的是老舍對曾經將自己領進學堂的劉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會對幫助過我的人心存感激。
在第二期“朗讀者”節目,我看到節目中朗讀的作品多種多樣:詩歌、散文、歌詞,甚至是柳傳志自己在兒子婚禮上的發言,有一個朗讀者講述自己故事的時間遠大于其朗讀的時間,節目組及觀眾所關注的重點并非是作品本身或朗誦技巧,而是朗讀者與作品間的情感關聯。
同一本書,不同基因、不同經歷的人所體會的是不同的。張愛玲八歲時便能讀出紅樓夢的續書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而我等到十八歲讀紅樓都沒有屬于自己的對結局的理解,縱使有天分差異,張愛玲兒時的家庭環境或許也給了她很大的影響。她的經歷,將她自己帶入了紅樓夢的世界,與之發生了情感共鳴。可以說,一個人對某部作品的理解與情感偏好,所反映的是這個人本身。
一個人對作品的選擇,也可看出他是什么樣的人。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讀過這樣一位女子,恰是芳齡二十出頭的女郎,卻偏好---的詩詞,窮盡她的朗誦技巧,去表現出她心目中主席詩詞的雄渾壯闊。我雖不能完全看懂,但卻能從她的選擇中,感受到她對豪情萬丈的向往。無國界醫生選擇的鮑勃·迪倫的歌詞,浪漫的花園主選擇的朱生豪情書,在他們選擇將這一作品帶到朗讀者的舞臺上時,已經向我們表明了什么才是他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
“朗讀者”這一節目透過朗讀看到了發聲的人,而我們若是迷失了自我,或許也不妨在朗讀與閱讀中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