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優秀的作文,應該是內容充實、結構緊湊、語言優美、思想獨特的完美結合。下面是一些優秀作文的范文,讓我們一起欣賞和品味其中的文學意境。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一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能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贊賞、喜愛之情,同時也感受詩人的不泯童心。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二、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課時:1課時。
三、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以前我們學習了哪些寫兒童的詩?(牧童)這節課我們也要學習一首寫兒童的詩。和《牧童》這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背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六)、讀寫,延童趣:。
1、師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舟過安仁》,還讀了幾首童趣詩,詩人為什么能寫出兒童的種種童趣呢?我想這和他們擁有一顆童心,用不泯的童心去觀察著生活有關。冰心奶奶曾說過: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就是兒童。一個成人再也無法變成兒童。然而兒童世界永遠是一個人最眷戀的精神家園。
2、師:同學們,就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把詩中的鏡頭再放大一點,將它變成一幅流動的畫,一個美麗的小故事,寫一寫《舟過安仁》的小故事或自己的童年趣事吧!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古詩。
2、借助圖畫及注釋或工具書理解詩意。
3、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及圖畫中兩個小孩的聰慧、頑皮,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4、把古詩編成故事。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教學準備:小黑板板書:小練筆要求及《稚子弄冰》。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童年是一幅畫,畫里有我們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們的幸福和歡樂;童年是一首詩,詩里有我們的想象和憧憬。
我們在一年級時學過《牧童》,還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回顧。(齊背: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越。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過度:童年捕蟬的經歷是那樣的有趣,也勾起了老師對另一首描寫兒童生活詩的回憶。(教師背誦:《宿新市徐公店》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是偉大的南宋詩人楊萬里寫的有關兒童生活的詩作。是的,他就是這樣一個童心不泯的詩人,他的詩以寫田園生活為主,是南宋四大家之一(尤袤、陸游、范成大)。今天他看到了這樣的情景做了一首詩,是什么情景呢?我們一起看圖畫。
二、學習古詩。
1、看圖,說圖意。
打開書,看到這幅圖畫,說說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問題想問?(生自由匯報,教師梳理學生一兩個關鍵問題,留在理解詩意時解決)。
2、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出示《舟過安仁》,要求自由練習朗讀——抽生讀(2個)——男、女讀——齊讀(重點指導“篙”、“棹”的讀音及“遮”的寫法)。
3、學習古詩: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1、借助注釋或工具書。2、借助插圖。3、發揮想象)。
(1)自學,教師巡視。
(2)匯報交流。
a、理解詩題、詞語、詩句。
“舟”、“安仁”指什么、(誰的舟?)“一葉”、“篙”、“棹”、“怪生”什么意思?學生據詩句說——兩個小孩坐在一艘船中,收起了撐船的竹竿和船漿,卻坐在船的中央撐起了一把傘。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學生說不全不強求)。
b、演古詩,再現情境。
過度:當時楊萬里乘舟路過安仁時,看到了什么呢?讓我們穿過時空的隧道,來到一千多年前的那葉小船上,你們同桌倆就是詩里的兩個孩童,老師就是當年的楊萬里,現在我們來演一演當時的情境。要求:有對話、動作。
·角色轉換:學生用表演來再現詩句的意思。
(1)同桌扮演這首詩的那兩個男孩,教師巡視。
(2)選擇表演到位的一對同桌到全班表演。
·師生配合表演。
老師:我是詩人楊萬里。(指上臺表演的同學)你們就是那兩個可愛的頑童,(老師用語言渲染情境,學生用動作配合表演):一人撐竹篙,一人劃船,忽然他們把竹篙和船槳都收起來了,接著撐起一把傘。
老師:(做出百思不解之狀,自言自語)我左思右想,總也想不明白。哎,兩位小朋友,你們怎么大晴天撐著一把雨傘啊!
學生:自由回答。
老師:(作出恍然大悟狀),原來是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奇思妙想,別出心裁啊!好兩個頑皮、可愛的孩子!(學生評價表演的孩童:可愛、聰明)。
過度:如此有趣的一幕,詩人楊萬里知道了原因后,為小孩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記錄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讓我們帶著對小孩的喜愛和聰慧的贊賞又一次走進詩里,可以邊讀邊做動作。
·情感朗讀:讀出詩人對這種童年生活的向往。(齊讀)。
下面請同學們一邊自己讀,一邊給詩畫上節奏再讀。
(生自由練習讀,畫出節奏。指名讀,抽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節奏)。
4、背誦:詩人通過細心的觀察,把兩個頑童刻畫得栩栩如生。我們也把這幾個孩子形象記在心里吧!(學生自由背誦古詩。)。
三、改編故事。
同學們,透過詩人的筆觸,我們看到的是兒童生活的一個小小的鏡頭,如果我們把詩中的鏡頭再放大一點,就會成為一幅流動的畫,畫里會有聲音,也會有色彩,請同學們把這幅畫畫下來,不過不是用畫筆,而是用優美、生動的語言。將這首詩改寫成一個故事,看誰的故事寫得更生動。
要求:1、寫上小孩的動作、語言,能恰當地用上表現人物神態的詞語就更好了。如:笑嘻嘻、著急、目不轉睛等。
2、字數100字左右,限時5分鐘。
·拓展延伸。
楊萬里是一位善長寫田園詩的南宋詩人,今天老師還帶了他的另外一首詩給你們,供大家欣賞朗讀。(學生小聲朗讀——齊讀)。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脫曉冰,????采絲穿取當銀鉦。
敲成玉磐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
鉦(??)????磐(??)。
【脫曉冰】兒童晨起,從結成堅冰的銅盆里剜冰。
【錚】古代一種像鑼的樂器。
【玻璃】古時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不是現在的玻璃。
大意:清晨,兒童將金盆里凍的冰鑿下來,用帶彩的絲線穿起當鉦(古代樂器名)。敲得響聲穿過樹林,忽一聲響把它敲碎了。
下課!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三
畢業后,我成為一位記者。一天,總編給我們下達了一項任務:讓我們拍一張反映農村小孩有趣童年生活的照片,并且要把看到的景象編成一首詩。我冥思苦想了半天,始終不得個好的點子,心里直嘀咕:總編也是,怎能這么刁難我們,別說現在的小孩,就是我們小的時候,也是除了吃飯睡覺、上學校,就是在家玩電腦,哪有時間去野外玩耍,更別說現在的小孩。哎!我一展莫躇,于是在書架上取下一本唐詩宋詞研讀起來……讀著讀著,迷迷糊糊中,我居然睡著了。
醒來后發現自己在陌生的大街上,大街上人流如織,十分熱鬧。我忽然發現那些人和我穿著打扮不同,大家看著我、對我指指點點,好像我不是地球人似的。打聽之下,才知道這里是安仁縣。安仁縣?那不是宋朝時期的一個地名嗎?難道?莫非我穿越時空來到了宋代?果真如此,那真是天助我也!
我走呀走呀來到一條小河邊,只見小河兩岸長滿了高高的蘆葦,一陣微風吹來,蘆葦也跟著來回的拂動。隨著視線我發現河中心有一艘小小的漁船,漁船上有兩個漁童。咦!他們在做什么?只見他們放下撐船用的棹和劃水用的漿,卻從船艙里拿出一把大傘并撐在船頭……可是,天沒有下雨啊?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漁船緩緩地行駛起來,我才恍然大悟。這兩個小孩真是聰明,他們這是在利用傘的張力來驅動漁船啊!
我連忙取出相機拍下這個令人難忘的鏡頭,一首七律脫口而出: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槁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四
在這首詩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悟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詩人看到了兩個怎樣的小孩?
生:兩個淘氣可愛的小孩。
生:兩個聰明可愛的小孩。
師:你喜歡他們嗎?那么詩人喜歡嗎?
生:喜歡。
師:喜歡他們的什么?
這樣的設計雖然說也達到例如表達詩人喜歡兒童的感情,但心里反問自己,這是深刻的體會嗎?課后指導老師的一番話讓我陷入沉思。經指導老師點撥,我才恍然大悟,應該抓住詩眼“怪生”來教學。所謂的詩眼其實就是整首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情感的字詞。可以緊跟著問一句:
師:你從哪個詞體會到的?
生:“怪生”
師:詩人喃喃自語“怪不得,怪不得”,詩人在感嘆什么啊?
生:感嘆兩個小孩的頑皮可愛。
抓住詩眼“怪生”來引導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更能讓學生體會到詩人對兩個漁童的贊美喜愛之情。從而了解到詩人從不理解兩個漁童的行為到理解的感嘆,為何而嘆?即為漁童的奇思怪想、聰明調皮而感嘆。
古詩教學歷來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因為我十分佩服那些偉大的詩人,短短幾句詩文,包含的內容多,含義深刻。教學中我常常滿懷激qing,入情入境。詩文教完了,我的心還久久不能平靜。
《舟過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但是,詩中展現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時空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讀在語文課堂中的作用,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在讀中感悟到的,然后創設情境:我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隨著老師的朗讀,想象一下展現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再把想象到的情景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以適當的加入自己的想象,把短小的詩文變成一個優美的小短文,這是我課前的設計,可是真正實施到課堂中,卻不盡人意。
課下我在反思自己,為什么想到了,可是到了實施的時候卻有很多不足呢?也許在一些教學理念、教學方式上自己有了一些轉變,可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還沒能真正的邁出那一步,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真正提高自己,成為研究型教師,就要勇敢的嘗試,邁開自己的步子,新課程不能只是想在腦子里、記在心里,而是要用在課堂中。
今天我給我們學校老師上了一節示范課——《牧童》與《舟過安仁》。一課授完,反思頗深。備課時瀏覽兩首詩,感覺詩意淺析,描寫的都是詩人童年生活。想必學生定會感興趣。但授完后,雖談不上大失所望,也有點失落之感。就如校長所評:課堂氣氛沉悶,難點仍沒完全突破。學生似乎存在似懂非懂狀態。我與校長同感,但我也知道成功的課堂要學生多說,老師多聽,學生欲言又止時我也作了引導,但答案仍不盡人意。繼續耗下去,時間又不夠。只好“敷然了事”進行下一環節。所以出現了課堂效果不盡人意。仔細剖析失敗之處:一是本人在備課時沒有備學生這一塊,老師總想讓學生跟著自己轉。二是學生基礎較差,平時古詩積累閱讀貧乏,更談不上理解想象。三是對古詩的教學方法還有待改進,如本課教學如能夠使用多媒體隨時出現牧童玩耍的情景,會使畫面活起來。借助文字教學,學生理解會更容易些,想說的話會更多些。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五
停船靠岸了!船家的一聲吆喝收回了大家的思緒。詩人楊萬里不由得坐直了身子,剛才只顧欣初夏的江南著實讓人陶醉,沿江兩岸的樹木郁郁蔥蔥,綠樹與紅花互相映襯,高低相錯,真如連綿不絕的畫卷啊!一陣涼風襲來,頓時讓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兩天的旅程讓詩人心緒安寧,平添了幾分雅興,隨從的仆人也正玩的高興,楊萬里不忍打攪他們,自己信步走下船去。
詩人收回目光,咦!遠處飄來一首小船,在這樣的江面常見到這樣的漁船。可這只小船上只看到兩個小漁童,他們正在船上休息,船槳和船篙被隨意地擺放在船上,船頭擺著兩條小凳,兩個小童都穿著短小的衣服。忽然,一個小童轉身進了船艙,拿出了一把傘,撐了起來,看樣子是做好了防雨的準備。楊萬里滿心疑惑,禁不住想向兩個小童問一問。這樣想著,噢!突然明白了,兩個小童撐傘不是遮雨,不是遮陽,而是當作船帆,為了讓船順風行駛,加快行船的速度啊!看到這里,年過半百的詩人不由得啞然失笑。呵呵!兩個頑皮的小童!楊萬里恐怕兩個小童過于貪玩跌入水中,不由得朝小船喊去:兩位小童,注意安全,千萬不要掉入水中。船上立時傳來兩個孩子清脆的童音:知道了,謝謝您老人家。
多像自己的童年啊!多么天真的'孩子,詩人疾步回到船中,研墨提筆,鋪下紙張,一氣呵成,把剛才看到的情景寫了下來:《》: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六
《舟過安仁》是新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課古詩詞三首中的一首。《舟過安仁》這首詩,以新奇的角度寫漁童行舟過江,以傘作帆,張傘使風時天真、活潑的情景。對正在經歷童年的孩子來說,童年故事應該是不陌生的。所以,教學中我利用他們的閱讀期待,調動起學習的興趣。
本組課文以“童年”為主題,引導學生感受童年的樂趣,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所表達出的對童年的眷戀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這首詩集中刻畫了一對孩童的聰慧機智與行動中散發出的單單屬于童年的童真、童趣,讓人心生向往與眷戀,學生對于這種感情的感受,為此后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訓練“難忘童年”作了一定的鋪墊。
五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七言律詩積累,知道學習古詩的幾個步驟和基本方法。學生對于小組活動的展示也充滿了興趣,而如何順應這種學情則是教師所應該把握的。在《舟過安仁》這首詩的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首關于童趣的《牧童》,對于這種淺白易懂,充滿情趣的詩歌興趣濃厚。
根據這些相關要求、教材內容特點,并結合學情,我安排了一課時的教學時間,并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借助注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小童的形象;
3、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贊賞、喜愛之情,同時也感受詩人的不泯童心。
課標中明確要求,詩歌教學,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想象畫面是關鍵,因此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理解詩句的意思和想象詩歌的意境上。此外,在這首充滿童趣的詩中,兩小童的形象非常的鮮明、突出,怎么從詩句中一步一步的感受到小童聰慧伶俐的形象,體會詩人對他們的喜愛之情和詩人那不曾泯滅的童心,成為我這節課的難點。
語文教學應通過朗讀、對話等途徑,引領學生觸摸文本、走進文本,課堂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因此在學法上,我主要采用朗讀法,“以讀促情、以讀感悟”。以各種形式的朗讀,匯成學生知識、情感的海洋。在教法的選擇上,我選擇“以畫入手,生發想象”,“以想為器,培養思維”,“以說為主,鍛煉口語”。通過對詩歌一層一層深入的解讀,感受詩人對孩童的贊賞與喜愛的情感。
(一)談話導入,引出童趣:
新課導入是不容忽視的一個環節,合理的導入能奠定一堂課的基調,使教學過程順利展開。
首先我以學生身邊的趣事入手,讓生自由的說一說在他們身邊發生的充滿童趣的事,使這堂課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展開。
接著我總結學生的故事,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詩歌。
在引出課題之后,我及時的對課題進行分析理解,以便學生了解這堂課的學習方向。
(二)初讀感知,讀順讀熟:
詩歌,朗讀是生命,怎么樣一步一步深入的朗讀是教師應該考慮的重點。在這一環節,我采用二層次教學。
第一層-----讀正確,通過自讀,指名讀,齊讀等朗讀方式,達到讀正確,讀流利的目標。
第二層-----讀節奏,通過同桌互讀互評,教師范讀,小組賽讀等形式,達到讀出音律,讀出節奏的目標。
一葉︱漁舟︱倆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并且我還在ppt上打出詩歌的節奏,增強學生對節奏的感知。
(三)自讀自悟,理解詩意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七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感受小童形象。
3.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能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贊賞、喜愛之情,同時也感受詩人的不泯童心。
4.用畫的方式自由表達所想象的詩沖情景。
教學難點:
以讀解意,以畫悟情。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以前我們學習了哪些寫兒童的詩?(牧童)這節課我們也要學習一首寫兒童的詩。和《牧童》這一首詩有所不同的是,《牧童》只寫了一個小孩子,而這首詩中寫了兩個十分頑皮的小孩子。你們想知道他們怎樣頑皮嗎?(想)那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楊萬里寫的《舟過安仁》(板書課題)。
(二)自讀感知,理解詩句。
1.自由朗讀,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注意強調讀準字音:篙、棹)。
2.小組賽讀,看誰把這首詩讀得最準,最流利。
3.自讀理解,借助課后注釋或結合插圖理解詩句意思,劃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
4.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已讀懂的詩句、解決不理解的問題。(老師巡回指導)。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遮頭:為頭部遮擋住風雨。
使風:借助風的力量。
5.匯報交流,小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詩的意思。
(一只小漁船里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了劃船用的篙和槳,而撐開了一把傘。難怪他們會在沒有下雨的時候打傘,原來是想借助風的力量來駛船。)。
(三)再讀感悟,以畫悟情。
1.自由讀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想象詩歌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小組內交流,互相說說你所想象的畫面。
3.請學生描述畫面,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說具體、說生動。
4.請學生用彩色筆把想象的畫面畫出來,再把想對兩個頑皮的孩子說的話寫在下面。
(詩中兩個孩子的頑皮舉動,肯定會讓學生有話想說,把這些話寫下來,老師加以點撥就是思想感情)。
5.匯報展示:用投影儀展示部分學生的畫,并讓學生加以解說。
(以傘借風力讓船行駛,肯定是行不通的,但這種舉動卻反映了兩個孩子的聰明和頑皮,同時詩人對兩個頑皮孩子的喜愛和贊賞。)。
(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感情朗讀,帶著頑皮、喜愛的情感自由朗讀古詩。
2.通過賽讀、評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好這首詩。
3.誦讀古詩。
(五)拓展活動。
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請讀給大家聽聽。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八
設計理念:
“古詩誦讀”的學習重在讀和誦,所以,本設計力求體現讀和誦的特點,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熟讀成誦,在讀和誦中走進意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設身處地地去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內容:
《舟過安仁》是南宋詩人楊萬里寫的一首詩。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閑來一瞥發現兩小童撐傘使風行船,便作此詩。這首詩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注釋,結合相關資料,理解詩句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3、能體會作者對兒童的贊賞、喜愛之情,同時也感受詩人的不泯童心。
教學重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小童的形象。
教學準備:查閱有關楊萬里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談話導入:
1、還記得楊萬里嗎?我們以前學過他的哪些詩?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的一首描寫兒童的詩----《舟過安仁》。
2、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學生解題。
3、學生交流楊萬里的有關知識。
4、教師誦讀全詩。
二、初讀感知,讀順讀熟。
1、讀通讀順,讀準字音。
(1)多么有趣的詩句啊!你們也迫不及待地想讀讀它吧!下面請你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注意讀準字音。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
(3)指名朗讀,注意正音。
2、反復朗讀,讀出音律。
(1)學生標出節奏,指導朗讀,讀出節奏。
(2)同桌互讀互評。
(3)小組賽讀。
三、自讀自悟,理解詩意。
1、學生回顧交流以往學過的理解詩句的方法。
2、小組討論交流。
3、小組匯報自學結果。
4、指名串講詩句大意。
四、感悟童心,走近詩人。
1、感悟童心:
(預設:天真、聰明可愛、有趣、頑皮……)。
(2)你能帶著天真頑皮的語氣讀一讀嗎?
指名讀。
全班讀。
(3)走近詩人的內心:
(預設:閑適的、愉快的、興奮的……)。
從文中哪個詞可體現這份愉快?
師述:是啊,詩人此時應該是愉快而悠閑的,他才會有心關注兩小童,兩小童的天真、聰明也深深感染了作者,似乎讓他也回到了天真無邪的童年,可見,詩人同樣擁有一顆不泯的童心!
五、背誦古詩。
指導學生以多種形式誦讀全詩,體會詩請畫意,進而熟讀成誦。
六、課后延伸。
1、你還知道哪些描寫兒童的詩句,找來讀一讀。
2、畫一幅“兩小童使風行船”圖。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九
同學們,先讓我們來一個對詩游戲。
師:籬落疏疏一徑深,(生接后三行)。
師:泉眼無聲惜細流,(生接后三行)。
師:畢竟西湖六月中,(生接后三行)。
同學們對答如流,真好。這三首傳世名作都有一位共同的作者,他就是——(楊萬里)。
關于楊萬里,大家有什么了解?(生自由說)。
請看,張老師搜集的楊萬里的資料,看了這些資料,你有什么疑問?(出示課件,介紹楊萬里)。
關于“誠齋體”,還有一個故事,宋代有一個著名的詩歌流派,叫“江西詩派”,里面聚集了很多優秀的詩人,這個詩派作詩講究借用前人詩句,每個字都要有典故和出處。年輕的楊萬里曾經是這個詩派的“粉絲”,模仿這種風格寫作了很多詩。到了他36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突然覺得這樣寫詩很沒有意思,就點燃了一把火把以前的那些模仿之作全部燒了,然后花了15年的時間研究琢磨,終于形成了自己寫詩的獨特風格,也就有了以楊萬里的號命名的“誠齋體”。
聽了這個故事,你又產生了什么新的疑問?
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詩人?他創作的詩歌與其他詩人所寫的詩有什么不一樣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楊萬里的《舟過安仁》。
1、翻開語文書17頁,認真、仔細地將這首詩讀3遍,注意讀準字音,讀清楚節奏。(同學們讀得很投入,這就是讀詩的狀態!誰來讀?)。
指名讀。(字音讀得很準)這兩個字,大家一起讀:篙、棹。
誰再來讀讀這首詩?我們注意聽他是怎么停頓的?
聽出來了嗎?他的停頓是“四、三”,但古詩的朗讀講究一唱三嘆,所以要讀得慢一點,讀出更強烈的節奏感,你跟著老師的手勢讀。(生讀第一行)。
后面三行,全班同學跟著我的手勢輕聲讀。
2、這樣的朗讀就讀出了詩歌的韻味來了。蕭紅說:“讀新詩,一定要先講的。”學詩,會讀遠遠不夠,還要讀懂,再請同學們靜下心來,細細默讀古詩,結合注釋,看看插圖,想想詩句的意思。
誰來做小老師,上臺給大家講講?
扣“一葉”、“使風”,理解詩意。
你的發言給了大家很多啟發,大家都會說了嗎?同桌倆一起說一說。
我發現有的同學說著說著,就情不自禁笑了起來。你為什么而笑?(為小童的奇思妙想,天真幼稚,聰明伶俐而笑)。
帶著這份贊賞,誰再來讀?(朗讀融入了情感,就能打動人心。)齊讀。
只是讀一讀,議一議,這首詩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兩小童的形象也鮮明地浮現在了我們的眼前,這是為什么?(板書:通俗淺白)這正是“誠齋體”的語言特色。
詩人的好奇不已、啞然失笑、恍然大悟并未直接寫出來,而是通過一個詞含蓄地表達了,找到它了嗎?(怪生)淺近明白的語言也能表達豐富的情感、意蘊,這也是詩人的過人之處呀?(和著音樂,想象畫面,再讀詩。)。
3、楊萬里就像一個獨具慧眼的畫家,把他生活中一閃而過的美景一一捕捉,才有了這清新活潑的《舟過安仁》,再讀。
才有了這生機盎然的《小池》,背《小池》。
才有了這兒童戲蝶的歡快,背《宿新市徐公店》。
才有了這風光獨特的六月西湖,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也才有了這兩首詩。(出示《稚子弄冰》、《閑居初夏午睡起》,自由讀,理解詩意)。
冬有冬的樂趣,夏有夏的精彩,世間萬物,生活百態,在他的眼里都可入詩,也使他的詩散發出一種濃郁的生活氣息。(書寫生活)。
4、讓我們再靜靜地回想這些詩作,你一定會發現,楊萬里的詩中經常出現的主人公是(孩子),透過這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童,稚子形象,你感受到了什么?(對孩童喜愛,對童真的向往。)。
創作《舟過安仁》的楊萬里已是66歲的高齡,此時的他早已厭倦了官場的勾心斗角,面對這天真無邪的孩子,他的心靈怎能不感到寧靜與舒暢?寫完這首詩沒過幾個月,他就辭官不做,歸隱田園。(板書:表達自我)借兒童表達自我,這也是“誠齋體”的另一個鮮明特點。
今天,我們學習了一首詩,更透過這首詩了解了一個人,了解了他的內心世界和精神追求,這就是學詩的快樂。
板書設計:
楊萬里。
通俗淺白。
書寫生活。
表達自我。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這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兩個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詩人的注意,是因為他們雖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里,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見,此時詩人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詩人心中由此產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疑竇的解開,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真地觀察、思考,結果是恍然大悟:兩個小孩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吹動小船使船前進。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詩人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孩童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在這首詩中,詩人看到在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子,他們收起竹篙,停下船槳,張開了傘。而詩人悟到了兩個小孩之所以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風讓船前進。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起到點化詩境的效果。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一
天高氣爽,萬里無云,悠悠的風兒迎面吹來,令人精神倍增。詩人楊萬里穿著灰色長衫,站在屋前,眺望遠方,悠然自得地摸了一把厚長的胡須。此時他突發奇想:如此大好氣色,倘若待在家里,豈不是太浪費了光陰?我要乘此大好時日,坐船遠行觀光去。楊萬里的性子真是急呢,說走便走,簡單收拾了行李,就坐上了船。
江岸旁的樹兒,挺著纖細的身姿與風兒共舞著,水里的小魚兒,調皮的與風兒盡情嬉戲著,一陣陣撲鼻的花香沁入心脾,令人陶醉。楊萬里微笑而又滿足地深吸一口,然后走出船艙,站在船頭,欣賞著滿目的美麗景色。
看那綿綿起伏的大山,巍峨雄偉,此起彼伏,層巒疊嶂。看那滿目皆綠的樹木中夾雜著紅的、黃的、白的,各色的花兒,璀璨奪目_這是世外桃園,不,這簡直就是人間仙境。他暗自欣喜著,慶幸著,我今天真是不虛此行啊。
他陶醉感慨,不知不覺,船行至安仁。這時,天空變得些兒陰暗,時而飄來薄薄的白霧,兩旁的蘆葦,郁郁蔥蔥,深綠粗壯。翠鳥兒嘰嘰喳喳地歡叫著,飛走了,又飛回來了,落在蘆葦頭上,把蘆葦壓彎了,突然它們又飛走了,在微風中翩翩起舞,姿態婀娜,形態優美,令人羨慕而愜意。突然一陣孩童的嬉笑聲把楊萬里的目光吸引了過去。原來,不遠處行駛著一艘小船,船上悠然自在地坐著兩個大約六七歲左右的小男童,那兩個男童穿著俏色短小的衣衫,他們并沒劃船,而是無憂無慮地坐在船上,他們一直在嘻嘻哈哈,好生的天真無邪喲。
這時,那兩個小男童拿出一把雨傘,兩人一起用手撐著,他們說著,笑著,一臉的燦爛如花。楊萬里見了,愣是一頭霧水。他望望天空。天氣依然晴好,并沒下雨。他心生奇怪:天氣好著哩,又沒下雨,他們為什么要打傘呢?他按住自己的好奇心,耐心細致地看著看著......楊萬里的細心觀察終于令他豁然開朗: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船前進啊!
楊萬里此刻不禁啞然失笑,頓時為那兩個男童的奇思妙想和聰明伶俐感到喜愛和贊賞。于是,童心未泯的楊萬里欣然提筆,記錄下了這充滿童真趣味的一幕: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二
一日清晨,詩人楊萬里正為沒有寫詩靈感,深思著來到河邊。
”我劃槳,你撐篙,雙人合力也不快!“。
忽然,河上迎來一只舟,舟上前后有2個小童,看樣兒大一點的小孩嘻嘻哈哈地說。”你輕松點兒嘛!干嘛要那么費勁?“小一點兒的孩子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用篙撥動了一下河底的泥沙,”你用全身的勁兒劃上三天三夜也到不了奶奶家。“大孩兒反駁道:”說誰呢?最多劃上一天一夜!“大孩兒扭過頭。小孩兒一聲嗤笑。
2個小孩兒的趣論引起了楊萬里的注意,一絲不明顯的靈感緩緩流入楊萬里大腦。楊萬里饒有興趣地繼續觀察著2個小童。
這時,一陣十分十分輕的風微微掠過河面,水面上起了一重重”皺紋“。
小童答曰:”現在你可以休息了!“大童覺得小童是故意的,轉身要走。
小童急呼:”別!我沒開玩笑,我剛才觀測了天象,從現在開始一個時辰一直會有東風,我們正好順風而行,再用帆,我們的行駛速度至少提升一倍!“”你還會看天象?我咋沒聽說你有這本事?再說哪兒有帆?“大孩兒又想走。
小童是真急了,拿出一把紙傘,說:”可以用它呀!“。
”要下雨?“大童驚慌地看了看天,”難道……哦!“大童茅塞頓開。
兩人齊齊坐下,小童舉起傘,船果然行駛起來。
見著愈來愈快,愈來愈遠,愈來愈模糊的船影,楊萬里的靈感頓時爆發,立馬提筆寫下此事,起詩名為《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三
湖南省有個安仁縣,依山傍水,山清水秀,在那里住著世世代代以打漁為生的漁民。在東白水村有一戶人家,住著小柱子和小石頭兩兄弟,他們每天都幫助父母去打漁。
初夏的清晨,天空湛藍、白云朵朵。今天,他們準備去安仁縣城幫家里買一些東西。他們早早就起床了,小柱子穿著白色短袖和藍短褲,小石頭身穿紅背心和綠短褲,他們興高采烈、心情十分愉快。他們的爸爸媽媽給他們帶上了干糧和水,還帶上了一把大傘,以防下雨,然后他們就出發了。
他們劃著小船離開了家,在路上他們有說有笑,一會兒釣魚、一會兒又去劃船,一會兒又坐下來欣賞兩岸的風景。只見河水清澈見底,一眼都能看見許多活蹦亂跳的小魚和小蝦。陽光照到水面上,波光粼粼,蕩起一圈圈漣漪。岸上的樹木蔥蘢、枝葉繁茂。剛劃了沒多久,他們覺得用船槳劃太累了,正好路過一片小竹林,就用帶的小刀子,麻利地砍下合適高度的竹竿來用。然后,他們兄弟倆每人用一個竹竿劃船,劃得可快了,不一會功夫,就已經劃出好幾里路。劃著劃著,他們漸漸感覺有些疲倦,肚子也開始咕咕叫,于是他們就停住竹竿,拿出爸爸媽媽給他們帶的干糧大口吃了起來。正當他們美餐的時候,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船有點開始往下沉。小石頭水性好,一個猛子扎到水底,原來船底下的倉庫破了一個大洞,他們趕緊把船劃向岸邊,奮力把船拉上岸,找出船上的備用工具把大洞及時修補好。干完這些,小柱子和小石頭已經累得滿頭大汗,他們把船駛向河中,就倒在船上睡著了。
等他們一覺醒來,已經是大中午,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小船正在河面上停泊,可他們太累了,實在劃不動,這可怎么辦呢?如果不抓緊時間,晚上就趕不回家了啊。他倆坐在船艙中苦思冥想,小石頭腦瓜轉地快,眼睛咕嚕嚕一轉說:哥哥,咱們把爸媽給咱們的傘當船帆使用,可以借助風的力量讓小船劃得快點啊。小柱子說:對啊,咱們快試試吧!他們迅速地把傘拿到船頭,撐開傘,這時一陣大風吹來,把他們的衣服都吹亂了,可小船卻像水中的小魚一樣,飛快地向前駛去。他們興奮地手舞足蹈,大聲唱起了山歌:小船飄飄,小傘開開,帶著我們駛向遠方。
很快他們就到了安仁縣城,買齊需要的東西之后就劃著小船飛速向家的方向駛去。傍晚時分,他們終于到了村邊,停好小船,拿上東西,哥倆高高興興地跑上岸。他們的爸爸媽媽正在岸上焦急地等待他倆,看到他們安全到達,一家人手牽手,高高興興地向家中走去。
前面是翠綠的.小山丘,腳下是一片青翠的草地,轉過身,也可以看到開滿小花的、翠綠的芳草地。一碧千里,翠色欲流。從下往上看,仿佛一條青翠的、碧綠的,繡著各色鮮花的絲巾。而這一切,都被大詩人楊萬里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正當楊萬里陶醉之時,自己身旁的清澈的小河里,一片梧桐葉似的小舟緩緩駛來。光波粼粼舟上坐著兩個小孩兒,慢慢的劃著小舟,愉快的聊著天。
劃了一會兒,兩個小孩也許是累了,也或許是劃到地兒了,兩個孩子收了篙,停了棹,端坐其中。
正當楊萬里準備轉身走的時候,兩個孩子的一組對話引得他再度轉身,想看個究竟。
去把船上的油紙傘拿出來一個看起來大一點孩子說。
干什么?另一個孩子不解的問。
一會兒你就知道了大孩子回答道。
他們要干什么?楊萬里不解的想。
兩個孩子撐開傘,傘帶的風驅使著小舟向前進。
哦!原來他們是要利用風來讓船前進啊!真聰明!楊萬里被兩個孩子的機智所折服,不禁在心里稱贊。想了一會兒,楊萬里向著小舟遠去的方向,吟道: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四
初夏時節,樹木郁郁蔥蔥。詩人楊萬里為了看望他一位生病的朋友,來到了安仁。他坐在船上,向四周眺望,欣賞著安仁河面上的風景。遠處有幾座大山,山上隱隱約約能看到幾座白塔。江岸邊長滿了甩著長發的綠柳,倒映在水中就像一幅美麗的畫卷。江水中,魚兒在嬉戲玩耍。楊萬里陶醉在這景色里。
忽然,一陣嬉鬧聲打破了寂靜。尋聲望去,原來是兩個七八歲的小孩在漁船上談笑。水聲、風聲和小孩的談笑聲合在一起,像一首美妙的音樂。
突然,兩個孩子把篙和棹都收到了船里,還爭辯著什么。楊萬里十分納悶,就湊上前去,聽到了他們的對話。一個孩子說:“劃船太累了,咱先休息會兒吧。”
“那總不能停止不前吧,船可不會自己走?”
“那你有什么省力的辦法呀!”
“我見到帆船是靠帆帶動的,為什么不可以造一個帆呢?”
“可我們沒有布呀?”
“可以用船里備用的大傘呀!”
說完,兩個孩子就急急忙忙地把傘給拿了出來。他們舉著傘,風來了,風娃娃帶著他們飛快地向前沖去。
詩人楊萬里終于明白,原來是兩個孩子累了,他們張傘來前進呢?隨之詩性大發,吟詩:
一葉漁船兩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五
有一天,楊萬里坐在船中享受著春天的美景,這艘小船行到安仁的小河中,他看到了一些柔美的柳樹,楊萬里的心情格外舒暢了。
無意中楊萬里看到了一只小船,小船上面坐著兩個可愛的小孩子,他們在小船上跑跑跳跳,多么自由自在!
小孩子玩累了,然后把撐船的竹竿和槳收了起來。天氣十分晴朗,他們卻撐起了傘,楊萬里非常奇怪,他想了想,還是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楊萬里問這兩個小孩子,小孩子笑嘻嘻地講給他聽。楊萬里恍然大悟:怪不得沒下雨還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使風讓小船前進。小孩子的話和幼稚的舉動,讓楊萬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于是,他欣然提筆,記下這充滿童趣的一幕《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
手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語都張傘,
不是遮頭是使風。
波光粼粼的湖面,細浪一圈接著一圈,湖邊的垂柳把這碧水粼粼的湖面當作梳妝用的鏡子。陽光照在湖面上,湖水發出了萬丈光芒,好像要反抗似的。瞧,水中的小魚兒在歡快的游戲,小蝌蚪在四處尋找著自己的媽媽。看,那兒還停著一對大蜻蜓,正在觀看這美麗的風景。聽,小鳥在不停的`贊嘆這美麗的景色,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在給周圍的外物唱這優美動聽的歌。這會兒,湖面的周圍一片寂靜,這歌聲,似乎讓他們陶醉;這歌聲,似乎讓他們魂牽夢繞;這歌聲,似乎讓他們沉睡在這歌聲之中。
清澈的湖水中,飄蕩著一葉漁船,漁船緩緩的劃出了無數波紋。一頁漁船中坐著兩個小孩子。他們收了撐桿,停下了船槳坐在了漁船的前面,船在水中漸漸的停下了。一個小孩對另一個小孩說:船現在停在了湖水的中央,咱們現在有什么辦法,既不用船槳,又不用撐桿能讓船前進呢?另一個漢字手扶下巴,靜靜的想著辦法。哦有了,我們用雨傘來讓船前進吧!說罷,他急忙從船艙中取出雨傘打開,并把雨傘高高舉著,讓風吹到雨傘上面,雨傘帶動了漁船。就這樣,漁船緩緩的行駛著。
過路人看見了,都驚訝的想:現在有沒有下雨,這兩個小孩把傘打開干什么。哦,怪不得沒有下雨都張著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利用風讓船前進。這些過路的人想明時,都不由的贊揚起了這兩個小孩子,說他們很有頭腦,非常聰慧,值得令人佩服。
當這些過路人再次回頭看他們的時候,他們的漁船已經遠去了,只在水面上留下了一些細小的波紋。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里,酷愛游山玩水的詩人楊萬里乘著小舟在向著安仁的方向行駛著,準備拜訪那里的好友。
這一路上風光秀麗,周圍的群山連綿起伏,周圍的草樹木都倒映在波光粼粼水面上,時不時有小魚從水面上躍起,楊萬里不禁被這美麗、寧靜景色所陶醉。
小孩們先是嘻嘻哈哈地說了一陣話,然后異口同聲地說:你猜呀!楊萬里看看天空問:要下雨了嗎?不是的!小孩一邊說一邊笑。突然,一陣風吹來,船一下了駛了很遠,行駛的更快了,楊萬里頓時恍然大悟:原來你們撐傘是當做船帆用呀!這樣不但可以不用用力劃船,而且也曬不到,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主意!真是太聰明了!
詩興大開的楊萬里來到安仁后,便寫下了這首《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長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六
春天,正是游山玩水的好季節。一天詩人楊萬里來到一條小河邊游玩。河水清澈見底,許多小魚在嬉戲玩耍。周圍群山環繞,小鳥歡快的歌唱,河兩岸長滿了蘆葦,風一吹,隨風搖曳,美極了!楊萬里正陶醉其中。突然,他看到的這一件事打破了他的遐想:
河面蕩起了漣漪,原來一艘小舟正緩慢的前進著。舟上有兩小孩兒,是兄妹倆。他們在干啥?他們正費力地撐著船呢!雖然現在還不是夏天,可他們已經滿頭大汗了,汗珠滴滴答答地留下來了。
這時,妹妹開口了:“哥哥,我好累,能休息嗎?”哥哥回答說:“不行,我們還得趕回家呢!”這時突然刮起了大風。兄妹倆高興極了,紛紛扔下船槳、竹篙。楊萬里納悶起來:“這對兄妹到底在干什么?”兄妹倆張開了一把傘。哥哥舉著傘左右移動著。妹妹則一邊看一邊說:“不行不行,這里沒有風,左一點……”
楊萬里看到這些情景,感到非常奇怪,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好一會,才得出結論。他恍然大悟,高興地哼著歌,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連連說著一句話:“怪不得,怪不得沒下雨就打傘……”
結論是什么呢?楊萬里想出來了:“原來他們打傘不是為了遮風擋雨,而是想把傘當做帆,使風讓小舟前進得更快一些。兩個滿腦子鬼主意的家伙!”
這么有趣的情景,楊萬里為此作了一首詩——《舟過安仁》。
舟過安仁寫(優質17篇)篇十七
一日清晨,詩人楊萬里正為沒有寫詩靈感,深思著來到河邊。
”我劃槳,你撐篙,雙人合力也不快!“。
忽然,河上迎來一只舟,舟上前后有2個小童,看樣兒大一點的小孩嘻嘻哈哈地說。”你輕松點兒嘛!干嘛要那么費勁?“小一點兒的孩子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用篙撥動了一下河底的泥沙,”你用全身的勁兒劃上三天三夜也到不了奶奶家。“大孩兒反駁道:”說誰呢?最多劃上一天一夜!“大孩兒扭過頭。小孩兒一聲嗤笑。
2個小孩兒的趣論引起了楊萬里的注意,一絲不明顯的靈感緩緩流入楊萬里大腦。楊萬里饒有興趣地繼續觀察著2個小童。
這時,一陣十分十分輕的風微微掠過河面,水面上起了一重重”皺紋“。
小童答曰:”現在你可以休息了!“大童覺得小童是故意的,轉身要走。
小童急呼:”別!我沒開玩笑,我剛才觀測了天象,從現在開始一個時辰一直會有東風,我們正好順風而行,再用帆,我們的行駛速度至少提升一倍!“”你還會看天象?我咋沒聽說你有這本事?再說哪兒有帆?“大孩兒又想走。
小童是真急了,拿出一把紙傘,說:”可以用它呀!“。
”要下雨?“大童驚慌地看了看天,”難道……哦!“大童茅塞頓開。
兩人齊齊坐下,小童舉起傘,船果然行駛起來。
見著愈來愈快,愈來愈遠,愈來愈模糊的船影,楊萬里的靈感頓時爆發,立馬提筆寫下此事,起詩名為《舟過安仁》: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