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活著余華讀書筆記活著余華讀書心得實用篇一
活著,是一種本能,無關環境。哪怕這個世界讓你絕望,讓你心灰意冷,依然要頑強地活著。這就是生命的本能,是最真實的對生的信念。
在讀《活著》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度覺得主人公實在是太悲慘了,這樣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但讀完后,我才明白,活著,可能僅僅就是為了活著,是一種生存的本能,是對生命的尊重,當你失去了一切,你會發現,你還有你的生命,你的生活還在繼續,你的生命是別人無法奪走的。
一邊閱讀,一邊為福貴的悲慘身世流淚。同時我也思考,對于我們來說,活著比福貴要簡單得多,福貴的痛我們無法切身體會,活著很簡單,如果你要追求“怎么活”,那么活著也許也會變得奢侈。
“生命是有尊嚴的,我們應當尊重生命,即使面對再多的苦難,也應該努力地繼續活著。”這才是《活著》讓我真正感動之處。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就如余華所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因此,忍受苦難造就了活著。”
《活著》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寫出了苦難對世界災禍樂觀的態度。他讓我真正知道——活著本身就是艱難,而延續生命則是更深的艱難。
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不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活著余華讀書筆記活著余華讀書心得實用篇二
第一次接觸到余華的這本書是在我的高中時期。
那年,我在念高一,出于完成任務為目的的我,選擇買了這本書。本想著買完之后就擺在書櫥里,再也不動了的。可誰知,語文老師讓全班買書的原因竟是為了上他那在語文課開設的一周一節的“閱讀課”。
沒轍,縱使再沒有興致,我也得鐵著臉打開這本名為《活著》的書。或許是因為這本書的書名太過沉重,一時間,書中的主旨基本被我猜的差不多了,而當我發現這點時,我已經讀完了。
“真沒想到啊,我竟然花了兩個周的時間斷斷續續地把它讀完了”,我合上了書,內心這樣想著。對于一個不愛讀書的人,余華的這部作品可謂是十分對我的胃口。利用細膩的文字將主角富貴的內心價值觀的轉變靈活的奉獻給了讀者,并憑借強勁的敘事手法將一個個連續的事件串聯起來,一來能使讀者感受到身臨其境的體驗;二來能更直觀的從中看出富貴的成長。一個出身富裕家庭的少爺,從小就不知疾苦,因為衣食無憂而感到無聊的他,想到去去找找樂子,起初開銷并不多,直到他接觸了,沒出幾個月,他就把家產給全部敗光了。他也因此失去了地主的身份,轉而變成了一個貧苦的農民。
貧苦的農民生活使得他第一次領悟到了“活著”這個概念,可生活并沒有就這么放過他。隨著國民黨軍隊的強制征兵,富貴被迫去往了戰場,在那里,他結識了一些過命的兄弟,戰場的惡劣環境,連食物都成問題的困境,讓他不由自主的想到家人,他想“活著”,他想活著見到他的家人,他想念在農村耕作的“苦日子”。就這樣,不知怎得,應該說是上天愛愚弄人么。因為意外被拉去戰場的他,竟然活著迎來了解放,在黨領導軍隊的迎接幫助下,終于回到了家鄉。
望著妻子的笑容,聾啞的長女,陌生的次子和母親的墳墓,富貴又一次悟出人生道理,他摟著全家老小,說著:“活著就好,活著就好”。
然而他的不幸還沒有結束,兒子的意外死亡,女兒的難產致死,女婿的事故死亡,妻子的安然病逝,外甥的意外去世……身邊的人就這么一個個從富貴的身邊消失。
他的身邊誰都不剩了,他沒有親人了。
不過即使每天在富貴耳邊嘟囔個上百次又有什么用呢,因為經歷了這么多的富貴,心里比誰都清楚,他最擅長的事呀,就是“活著”。
活著余華讀書筆記活著余華讀書心得實用篇三
“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這也許是福貴對自己這一生的總結,同時也是對大家的勸誡。
好多年前看過電影版《活著》,可能是年齡和時間的關系,幾乎沒有了太深印象,只是記得他的,他的敗家,他的落魄。記得村長說一個包子里包了一頭羊,那時感覺到很荒唐。而今再讀余華的《活著》,倍感人活著之不易。命運有時讓人感到無奈、無力,卻又無法改變、無處逃避,只能默默承受,引頸受戮!
福貴最大的錯大概就是輸掉了家產和祖屋,變成了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光蛋。氣死了父親,拖累了家人。但他真正意義上的生活,卻是從輸掉家產的時刻開始的。之前的福貴渾渾噩噩,不分晝夜地呆在青樓賭場,那種醉生夢死的日子不叫生活,只是活著——行尸走肉般地活著!福貴辜負了生活,生活便還給他一記響亮的耳光,扇醒他沉睡已久的感覺和良知。此后的福貴才開始悔悟,才學會了珍惜與擔當。從這個意義上說,一無所有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福貴最大的福則是娶了家珍這個女人,任勞任怨、不離不棄。在福貴被抓壯丁時照顧臥病的婆婆,同時養育一雙兒女。在生病的時候還要堅持下地干活,只為多掙一點工分。這樣的女人作者是不忍心讓她早早離世的。相較于其他人,家珍也算是善終的一個。讓她在送走兒女后依然堅韌地活著,與福貴共同承受這份悲痛,也彼此溫暖,相攜前行。
從父親開始,福貴先后送走了身邊的七個親人。對父親的悔恨,對母親的遺憾自責,有慶的難以置信,鳳霞的猝不及防,二喜的飛來橫禍,苦根的貧窮無知,唯有家珍離開時平靜安詳。如果說有慶、鳳霞、二喜的死都是外界造成的,對于父母的死則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苦根的死則似乎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從父親死時的渾身無力,到有慶死時的大哭大鬧,再到苦根死時的平靜,我們看到福貴變了。死亡是一把大錘,擊打著福貴的肌體。當第一次敲擊時,痛不欲生,當敲擊接踵而至,肌體變得堅韌也變得麻木,不再徒勞地反抗,只是接受。
生活就像一個調皮的孩子,你不知道它下一個惡作劇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到來。所以也不作預設,要么等待,要么迎接。
土地因踩踏變得結實,生命因苦難變得堅強。當胸懷如土地般寬廣,便有了承受苦難的力量。土地召喚黑夜,生命迎接苦難,如果黑夜注定要來臨,與其躲避,不如堅強面對!
不管生活賜予我們什么,我們都需要直面相對。苦難是一壇酒,醞釀、發酵,最終都會化作支撐我們前行的力量。不管生活多么艱難,只要走過坎坷,就能迎來希望。只要活著,就是強者;只要活著,就是英雄!
活著余華讀書筆記活著余華讀書心得實用篇四
整本書的情節并不恢宏,講述的僅僅是一個富家子弟從紈绔浪蕩到迷途知返卻又失去一切、一無所有的過程。
這世界最動聽的一個成語大概就是“虛驚一場”。可是當你以為這是一個虛驚一場的故事時卻發現,更大的厄運還等著你去對抗。
當福貴敘述自己的一生,他的語氣是冰冷的。冰冷的異常平白和簡單,冰冷的好像他早已忘記了那些離他而去讓他痛及一生的親人。
可是就是這種冰冷的聲音,讓每一場悲劇都更加真實的敲擊著讀者的內心,讀起來異常沉重。
他的一生正如他唱到的那樣——“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從敗壞的地主少爺到九死一生的士兵到后來一個普普通通的貧苦百姓的角色轉變,他的經歷使他變得逐漸有當擔,也更加珍惜“活著”這件事。
當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來發展的時候,命運卻又給出了新的當頭一擊。
兒子、女兒、妻子、女婿接連的死去,到最后外孫因自己而死,他所有的親人們,都在這個叫《活著》的故事中一一死去。
在整個故事中,福貴和他的命運之間互相仇恨,但是卻始終沒有相互拋棄。
如果有一天,你的活著也僅僅是為了活著,那么生活所帶給你蒼涼和苦澀與你而言也不過是毫發無傷。
無論現在的我們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悅,抑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著,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
那個結果對現實的我們毫發無傷。
活著余華讀書筆記活著余華讀書心得實用篇五
閱讀《活著》最值得我思考的問題便是: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支撐福貴活下去的究竟是什么?沒有了家人、生活拮據的福貴可以豁達生活的理由又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我思考了良久,我所得出的結論是:支撐福貴活下去的便是曾經與家人的所有美好回憶,以及對于自己年少時所犯下的錯誤的贖罪。
年少時的福貴是一個標準的紈绔子弟,好賭、風流、好色,滿足了所有富家子弟的惡習,但是在破產之后,福貴真切的體會到了生活的不易,就如福貴自己所說的:我一個人往家里走去,走走哭哭,哭哭走走。想想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錢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輩掙下這些錢不知道要累死多少人。到這時我才明白爹為什么不要銀元偏要銅錢,他就是要我知道這個道理,要我知道錢來的千難萬難。這么一想,我都走不動路了,在道旁蹲下來哭得腰里直抽搐。
家產積累的不易,福貴深刻的體會到了生活的苦,沒有了雄厚的家產做支撐,福貴不再是當初那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地主家的大少爺,他也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了,他也要學會耕地勞作,不再穿綢子做的衣服而是穿棉麻所做的衣服。
福貴家中剛破產時正處于戰爭年代,被拉去當兵充數的福貴再一次體驗了生與死,子彈從自己耳邊飛過時會有劫后余生的慶幸,會感慨生命的無常,就如老全那樣,前一秒還站在你面前和你說,這死去的人里面有四個是他認識的,下一秒的老全也變成了那些人中的其中一個。甚至這樣說:如果有人死了,這沒什么,如果你還活著那才是稀奇,你應該感謝老天爺還讓你活著。
在我看充兵是福貴的轉折點,那段時間教會福貴的應該不止惜命,還有對于生命的敬畏。回到家后的福貴看到的依舊是那個貧窮的家,可是福貴卻覺得很安心,甚至每晚睡覺是都要確定一下自己的身邊是否還有家珍。那是一種真切的描寫,一種讓我看了會為之心疼的描寫,福貴的改變是迫于生活對于他的改變,是深刻很無奈的改變。
活著究竟是為了什么活著?文章的后半部分福貴的家人接二連三的離去,有慶因為給縣長的妻子獻血過多而死、家珍因病去世,原本出嫁后應該過上幸福生活的鳳霞最終因難產而死,最后的福貴一無所有,有的只剩下女婿二喜和孫子,可是福貴的所有運氣好似在充兵時全部耗盡了一般,二喜因工離世,就連苦根也吃豆子被噎死了。福貴的活著讓我看到的是一個人在絕望后對于生命的最終和對于可以活著的慶幸。
作者以第三視角敘述,福貴在失去所有后還是可以那么的坦然,就好似在回憶著美好的事物,就好似并沒有失去什么一樣,可以那樣精彩的敘述著自己的故事,福貴是懦弱的但也是勇敢的。在我看來,福貴的活著不再是我們所說的對于生活有許多期盼的活著,福貴只是為了生命最基本的要求而活著,只要吃得飽、穿得暖、有一頭牛陪著也是好的,也是可以活著的,不論他人如何的嘲笑、如何的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