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一
事跡材料以先進對象的先進事跡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事跡材料所要體現的先進對象的先進思想、精神,特定的時代特征都要通過敘事予以展現。這里由小編給大家分享抗震救災英雄事跡,方便大家學習。
這次地震中,有許許多多的人遇難,許許多多的人為他們而獻身,又又許許多多的人伸出援救之手。
一位43歲的男教師,“李國林”,他為就自己的學生,卻犧牲了自己的兒子!當他聽到兒子呼喊著:‘救我’,難道會忍心失去他嗎?”“不,因為他明白---如果其他家長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樣的傷心。當他把三十多名學生成功解救后。誰?誰知道,那年輕的生命已經悄悄離去。這不僅是一個偉大的父親,更是一位偉大而讓人敬佩的教師!
當然,在這次地震中,不僅僅只有這幾個感人故事。還有許許多多的人,許許多多的事,都會讓人感動的淚流滿面。我相信聽到、看到這些故事的人,都已經把他們當作真正的英雄了,因為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堅強!”
四川地震,人間臻悲,天地動容。但災害壓不垮中國人民的脊梁,在這場重大災難面前,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故事一直上演,令人淚流滿面。
5月12日,地震當天下午。溫家寶乘專機抵達成都,任抗震救災總指揮,指揮搶險救災工作。隨后,先后到達都江堰、德陽、綿陽、北川、汶川、廣元。查看各災區災情,慰問受災群眾。五天內,溫幾乎走到了四川所有的重災區,連續工作了幾十個小時,年近古稀的他為了人民的安危,不僅沒有休息,而且毅然堅持在救災的第一線,他原本瘦弱的身軀在人民眼中顯得無比高大!
受汶川地震影響,四川省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學樓坍塌。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該校教導主任譚千秋雙臂張開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4個學生,4個學生都獲救了,譚老師卻不幸遇難。他用自己的行動乃至生命,向我們闡釋了什么是師德,什么愛,什么是榮耀!
彭州市白鹿九年制學校中學教學樓嚴重開裂,小學教學樓地基也整體被抬高了近3米,教師宿舍樓全部坍塌,副校長楊文友的妻子被埋在宿舍樓中。在這生死關頭,楊文友組織教師全力搶救疏散學生,重災區白鹿的800多名中小學生和幼兒無一傷亡。隨后,楊文友才找來救援人員挖掘搶救妻子,其妻被救出來時已奄奄一息,送醫院經搶救無效死亡。
四川江油縣公安局女民警蔣小娟在地震災民庇護所為一名地震災區孤兒喂奶。蔣小娟義務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災區孤兒喂奶,卻“狠心”把自己才6個月大、同樣需要母乳喂養的孩子交給父母照料。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民兵預備役人員和醫療衛生人員,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全力搶救受傷人員。人民子弟兵們緊急偵察,精銳出動,尋找生命,盡全力搶救受災群眾。他們不怕危險,不畏疲勞,放棄自己休息的時間,爭分奪秒地進行搶救。有的醫務人員自己的家人還在廢墟之中,沒有音訊,仍然在奮不顧身地搶救其他受傷者。
還有許許多多像這樣為了救別人,放棄了自己的家人或者犧牲了自己的事跡。在此,讓我們默默哀悼那些被這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去了生命的人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災區人民的安危時刻牽動中國億萬人民的心。社會各界紛紛組織募捐,志愿加入救災行列。國際友人也伸出援助之手。全世界都在關注著汶川,此刻,我們都把自己當成汶川人,我們的心靈與情懷與汶川同在。
房屋塌了,可以重蓋;道路斷了,可以重修。只要有人在,人的精神在,就有希望。我堅信,只要我們能一心,必將戰勝一切的一切!
黃壩驛鄉九年制學校初一年級數學老師王敏,額頭上縫了9針的傷口依然明顯,時不時還感覺到陣陣刺痛,掏出隨身攜帶的小鏡子,仔細觀察著傷痕的變化,26歲的王敏有點擔心,會不會留下永遠的疤痕?不過,王敏并不因此而后悔。她說,保護學生永遠是老師的天職。
5月12日14時28分,學校宿辦樓樓梯和陽臺開始出現稍微震顫,同時夾雜著低沉的轟鳴聲,就像重型機器駛過身邊一樣。不一會兒,地面由上下震顫變成左右搖擺,幅度越來越大,宿辦樓的墻皮嗖嗖下落,門窗啪啪作響,遠方巨石從山上滾落的轟隆聲不絕于耳。“不好,地震了,趕緊到操場上去。”正在宿辦樓二層陽臺上的王敏一邊大聲呼喊,一邊跌跌撞撞地朝教學樓方向狂奔。
冒著被砸傷的危險,王敏用胳膊護住腦袋,飛身沖向樓梯,來到孩子們面前。“別怕,趕緊跟著老師,順墻角下樓。”她大聲對孩子們喊道。驚恐的學生們按照王敏的指揮,在她的保護下,沿著墻角,迅速朝樓下跑去。
把這些孩子帶到安全地帶后,王敏剛想喘口氣,回頭一看,樓梯口上還有兩個女生,她們看上去已經被嚇呆了,渾身發抖,拼命哭喊。在他們身邊,從屋頂傾落的磚瓦越來越密集。來不及細想,王敏再次沖進教學樓,飛跑到孩子身邊,一手抱住一個,轉身就往下跑,為了避免落下的磚瓦砸著孩子,王敏盡力將頭和身軀向前傾斜,用自己的背和頭為他們撐起了一片相對安全的空間。好不輕易跑到一樓樓梯口,眼看就要脫離險境了,就在這時,一大堆瓦片嘩啦啦落下,重重地砸在了王敏的頭上和背上,熱乎乎的鮮血一下從她頭上噴涌而出。王敏眼前一黑,暈倒在地,但就在倒地的瞬間,她把孩子緊緊地護在懷里。事后,王敏才知道,被她救下的兩個孩子一個叫王小小,一個叫解怡新,都只有6歲,因為自己的保護,她們都只受了一點點皮外傷。
王敏說,自己原本是一個瘦弱膽小的人,平時連一桶水也提不動,晚上上廁所也要丈夫陪。但是那一刻,不知哪來的勇氣和力量,她沒有絲毫畏懼和膽怯,毅然決然地沖進了岌岌可危的教學樓,最后竟一手抱著一個孩子跑了出來。“也許,這就是師愛的力量吧,師愛讓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一瞬間變得無比強大!”她說,她的同事們當時也都無一例外地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臨危不亂,組織學生有序疏散,直到學生們全部脫險,自己才最后撤離。
當年23歲的盧金川是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打井工人。1976年8月中旬,管理站接到通知,要求所有打井分隊完成手上的工作之后,不要再接新活,全部回到水電管理站檢修機器。之后盧金川才知道,唐山周邊縣里的農田水井已全被流沙淤滿,郊區水電管理站打井隊的工人們將組成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趕往唐山。因為唐山當地電力還未完全恢復,水電管理站讓廠家專門加工了幾臺大馬力柴油機,供打井使用。
8月20日前后,盧金川和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100余名工友帶上7臺鉆機出發了。到達天津蘆臺時,盧金川才開始看到地震帶來的破壞景象,但這種破壞也僅限于墻壁倒塌、路面裂縫。等到達天津市區,這些剛剛20歲出頭的小伙子們徹底呆住了。雖然先前有心理準備,但誰都沒有想到情況會這么嚴重:沒有一座完好的樓房,斷壁殘垣,慘不忍睹。
繞過唐山到達灤南縣,盧金川和工友們的心情才慢慢平復下來。由于農村都是平房,受災程度遠比市區輕。來不及休整,幾位工人提出先去地里的水井查看一下,看是否可以維修。很快他們回來了,檢查結果是水井全部被流沙填滿,只能重新打井。
住宿還沒安排好,作為7分隊的機長,盧金川帶頭叫工人們開工。之前在石家莊打井時,井深基本上四五十米,但灤南縣卻要打一百米左右深。打井隊實行三班倒,盡快加速施工進程。
一個星期后,盧金川的7分隊打出了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的第一口井。
王仁雪,女,藏族,現年12歲,阿壩州小金縣日隆鎮中心校五年級學生,在該班中任文娛委員,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在平時的學習中,勤奮、刻苦、努力,成績優秀,能歌善舞。
在5.12那場特大災難到來后,各學校被迫停課,孩子們也沒法繼續上學,就在這時,王仁雪同他的鄰居大哥哥楊云川把周圍鄰居22個孩子組織起來,在臨時搭建的帳蓬里開始了自我學習之路,沒有書桌板凳當;沒有凳子坐地上,盡管這樣,他們還合理的安排了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各科的學習。而且還在大哥哥楊云川(中學生)的幫助下,學了一些英語單詞及幾句簡單的問候語,臨近“六.一”節時,他們還自編了一些文娛節目,“六.一”節那天,縣委書記李洪勇一行到日隆鎮看望孩子們,經過此“帳篷學校”聽到里面孩子們的歌聲、鼓掌聲、歡笑聲便走了進去看孩子們表演,其節目有:歌曲《美麗的家鄉》,《獻給媽媽的歌》……,舞蹈《讓我們蕩起雙槳》、《小毛驢》……,小品《殺雞宰鵝》等節目,表演長達一個多小時,過了一個特殊快樂的“六.一”節。
地震后能看到孩子們這種積極向上,不等不靠,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李書記非常感動,當場給他們發放了慰問品,學習用品,這所“帳篷學校”創辦人楊云川由國家教育部授予救災優秀學生稱號,王仁雪被評為日隆小學抗震小英雄稱號。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二
觀看抗震救災英雄事跡報告會,真可謂是感人肺腑,報告會上的英模事跡讓我們的心再度揪起,那氣壯山河的生死營救、感天動地的舉國馳援、至愛無邊的真情接力,在紅軍師師長、災區教師、唐山農民志愿者、巡特警支隊長、基層團干部的講述中鮮活起來。所有經歷的痛心、愛心、信心在我們的內心匯集成強大的情感力量,凝聚成參與災后重建家園的強大動力。
聽了報告會有三點感想:
一是感動,感動全國各族人民所體現出的民族凝聚力。在驚心動魄的抗震救災過程中,我們不僅看到,中華民族數千年豐厚歷史所形成的民族精神薪火相傳,而且看到,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交相輝映,鑄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迎難而上,百折不撓”的抗震精神,生成了一種無堅不摧、勇往直前的巨大力量。
教師,這個平凡的名稱,在四川這個普通之地卻顯得那么偉大。古人有言: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可是新時代的教師們卻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教師這個金光閃閃的職業光輝。
在大災面前,逃生是一個人的本能。人具有一絲不茍的求生欲望。而在生與死的邊緣,人的生存永遠偏向生的出口。要戰勝這種本能,何等容易。它需要人超意志的意識,正因為平時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付出,在那漫天卷地的大災面前,潭千秋用自己的鋼鐵般的身軀擋住了那一塊堅硬的磚頭和水泥板。
優秀教師的感人事跡,使我受到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洗禮,我深深地被他們崇高的人生追求、高尚的師德情操、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吸引著、震撼著,他們不愧是育人的模范、學習的榜樣。在他們身上,譜寫了一曲曲愛崗敬業的時代最強音。
作為新時期的一名普通老師,我目睹了這些優秀人民的光榮舉動,我感愧于自己平時對工作的抱怨,對孩子犯錯誤時,自己恨鐵不成鋼的缺少耐心的指責。
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差距,看到了不足。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用實際行動來學習他們。在工作中,努力讓每一位學生擁有一個快樂、自立、能夠張揚自己個性,那就需要我們用愛心教化人格,細節養成習慣,從而使我們的同學們懂得愛自己,自立自強,愛他人,愛生活,愛集體,勇擔責任。他的精神意義在于為我們展示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光輝,它讓我們看到了教書育人的崇高與神圣,讓我們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浪潮中找到了精神家園的方向,讓我們對我國的教育事業充滿了信心和希望,相信以后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會涌現出更多的像茍老師一樣“平凡”的人,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和更堅定的信念。
作為教師中的一員,我一定要以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等師德的具體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嚴謹的治學態度,以良好的自身修養教育、感染、培養學生,更要用心感受、在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成為最受學生尊敬和最值得學生信賴的人;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積極改革創新教育教學方式,做讓學生滿意、家長滿意、社會滿意的優秀教師。
5月12日14時28分這個時間將定格在中國歷史的史冊里,而四川人民這種不屈不擾的精神將永遠定格在我的心里,我愿意為它跳動的音符貢獻自己。他們的精神將激勵我們每一位生者。
抗震救災英雄事跡篇三
__年7月21日,一封寄給“國家民委領導”的信,從北川縣發出。這封信有9人署名,他們都是被陳大桂和楊歡救出的陳山村村民。
信中寫道:“北川特大地震發生70多天來,我們天天都在想念一位救命恩人,他就是二炮部隊的羌族排長陳大桂”。
“大桂從小就很有出息,學習特別好,是村里第一個考上軍校的娃兒,平常遇到哪家有病有災都出手相助,還給村里6個家庭貧困學生每人每年100塊錢的學費,村里沒人不喜歡他”。
北川,流傳著大禹治水的美麗傳說,也傳唱著紅軍浴血奮戰的動人故事。傳說和故事,很早就在陳大桂心中發芽。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他都是優秀學生,還在北川中學讀高中時,就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考軍校,成為一個光榮的人民解放軍軍官,是陳大桂的夢想。接到二炮工程學院錄取通知書,他向父母和鄉親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放心吧,我一定會為你們爭光!”
從進入軍校,到畢業任職,在嚴格的教育訓練中,陳大桂經歷了一個理想升華的過程。學理論,他寫下120多篇讀書筆記。其中一篇表露了這樣的心跡:“我明白了,一個人的追求越高尚,信念越堅定,人生的貢獻、價值和成就才會越高。”
熱愛本職,鉆研本職,是戰友們對他的最大印象。畢業一年多,就成長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被評為一級技術能手,還帶出了12名操作骨干。參與數十枚(次)戰斗彈的測試,陳大桂都圓滿完成任務。
“貼心排長!”官兵們送給陳大桂這樣的贊譽。為搶救病人,他帶頭義務獻血。排里誰有了頭疼腦熱,他跑前跑后地關照。聯歡會上,那幕古風古韻的羌族歌舞,為節日的軍營平添一份民族風情。
相愛的人,總是有些相似。楊歡,陳大桂的中學同學,與他一樣有著崇高追求。她的家,住在北川桂溪鄉渭溝村,像許多藏族姑娘一樣,喜歡唱、喜歡跳,性格外向,心地善良。
一說起楊歡,曾擔任她小學老師的劉光菊就不住地夸獎:“她是我們班班長,學習成績第一,幾乎年年‘六一’都被評為優秀少先隊員。她出去上學后,逢年過節都寄給我卡片、信件,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在父母心中,楊歡最懂事,知冷知熱,尊老愛幼,節儉勤奮。
__年,她考入西華師范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就讀于教育學專業,是村里第一位大學生。在入學座談會上,楊歡深情地表示:“是黨的民族政策給了我上學的機會,我一定會珍惜大學里的每一天,好好學習,不辜負黨的培養和學校的關心。”
為實現自己的追求和誓言,大一時楊歡就申請加入青年志愿者協會,經常參加志愿者活動。
“她是一只吉祥鳥!”楊歡的大學同學,多數是少數民族,畢業好幾年了,大家還清晰地記得她的樣子。“在一次班會活動上,楊歡的歌聲讓我們班所有的同學都驚呆了,唱得實在是太好聽了。” 同學熊定永說。
“她喜歡音樂和漫畫,能制作漂亮的手工藝品,在學院舉辦的比賽中獲得過一等獎、二等獎。她是個優秀的女孩!” 班主任洪顯利老師說起她,仿佛就在表揚一個近在眼前的學生。
同寢室的黃睿還記得,有一次學校為鄉村貧困兒童舉行募捐活動,楊歡因不在學校錯過了。她得知后,主動找到募捐活動的組織者,堅持一定要補上。
“做我愛做的事情,做了心里就快樂!”遇到有人疑惑,楊歡會一臉陽光地這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