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概括篇一
首先,新中國從1984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到現(xiàn)在37年的歷史上,首次有中國男性運動員打進到100米決賽的賽場,絕無僅有,這個意義不亞于當年劉翔闖進奧運會決賽并且奪冠。
第二,在1932年的奧運會上,曾經(jīng)有一位日本運動員打進到奧運會男子100米的決賽圈,但他不是第一名,而且那個時候是用手計時的時代,跟電子技術時代差的還比較多。
第三,亞洲國家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是在1900年的巴黎奧運會,也就是第2屆奧運會上,到現(xiàn)在121年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位亞洲運動員以100米半決賽第1名的身份進入到世界最頂級的百米飛人大戰(zhàn)的決賽。
看了比賽,真是激動得哭了!太不容易了!簡直是一戰(zhàn)封神!正像劉翔所贊揚的那樣,這是中國奇跡和中國速度,這也是亞洲奇跡和亞洲速度!簡直讓人不敢想象。
每一次踏上賽場,蘇炳添的腦海里都只有一件事:竭盡全力跑出“中國速度”,為祖國添彩!能打破亞洲紀錄,打破黃種人的極限,站在東京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所有的夢想都在這一瞬間變成了現(xiàn)實!
把半決賽當成決賽。是啊,人生路上關鍵的每一步都需要這種精神,我要向蘇炳添學習,他是我最崇拜的奧運英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概括篇二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于執(zhí)著于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著這種不服輸?shù)男拍睿K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xù)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后接受采訪時說。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xiàn)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及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能力。在國內(nèi),蘇炳添面臨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zhàn),盡管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借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注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概括篇三
亞洲人百米也可以跑到9秒85。蘇炳添一句話讓所有人熱血澎湃,而我現(xiàn)在就是那個無限接近這個成績的人,也許當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荒謬,但是三年后的東京,蘇炳添讓這一幕真真切切的實現(xiàn)半決賽,九秒八三,成功戰(zhàn)勝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他指著自己胸口的china字樣,告訴世界,我來自中國,我叫蘇炳添。
截止到今天,全世界百米跑進十秒的只有區(qū)區(qū)155個人,但是登上太空的人類,可已經(jīng)超過550人啊,蘇炳添只有一米七二,平均步幅兩米零八百米,跑道終點需要48步,而博爾特九秒五八那次只用了41步,這意味著,蘇炳添同樣沖刺的情況下,必須要付出更多的體力,如果說博爾特是非人類的壯舉,那蘇炳添的突破,更像是一個不斷超越自我的勵志故事。
2008年,博爾特統(tǒng)治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蘇炳添19歲,在所有人感慨為何跟博爾特同一時代的時候,每天默默地把汗水留給了朋友,相信博爾特也看了今天這場決賽,那個險些曾經(jīng)打敗自己的中國人,如今站在了他最熟悉的位置上,向著一段新的歷史發(fā)起沖擊,自律職業(yè)值得大部分運動員學習。
蘇炳添的教練亨廷頓如此的評價,為了訓練和比賽,他甚至放棄了陪伴懷孕的妻子,安胎帶著30多歲的年齡,也是蘇炳添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就連博爾特也選擇在自己31歲的時候,承認他曾考慮過退役這件事,因為很多人已經(jīng)懷疑他還能不能跑進十秒,他很不開心,想在在東京大干一場的夢想永遠在他的心中燃燒。
他默念著把半決賽當決賽跑,于是,放下了,這次永載史冊的中國速度,我的天哪,每個人的生命當中,總有幾次刻骨銘心的感動,而今天,蘇炳添在亞洲的土地上,在兩小時之內(nèi)跑出兩槍,十秒以內(nèi)的成績觸碰了每個中國人的心里,也感受到了那一幕幸福的淚水,加油,蘇炳添,希望你還能突破自己!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概括篇四
20__年是楊振寧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開大學陳省身數(shù)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理論物理前沿討論會”,以此紀念該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誕生25周年,并為研究室創(chuàng)辦人楊振寧教授預先慶壽。3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近百位杰出的學者與會,使之成為該領域罕見的學術盛事。
校方在數(shù)學所大廈前特別打出橫幅,上書“楊振寧先生學術青春長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解釋,楊先生本不喜做壽,因為真正做科學的人是“沒有年紀的人”。
1986年,剛剛創(chuàng)辦南開數(shù)學所的數(shù)學大師陳省身,邀請老友楊振寧到此創(chuàng)辦理論物理研究室。盡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楊振寧卻欣然從命,只因“陳先生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
25年來,這間起初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培養(yǎng)的25名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
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yè)了一批人、做出點事”,總算對陳、楊兩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陳省身、楊振寧自蘭州大學聘至南開大學。他最初問陳先生該怎樣發(fā)展,陳先生提出要“不開會、無計劃、多做事”;再問研究室該做什么方向,陳先生回答“就做振寧的方向”。
楊振寧則說,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個菜園里人多,就擠進去找個角落,花大力氣刨個坑。一定要找一個較空的園子,一刨就出個蘿卜。他為研究室設定的“楊——巴克斯特系統(tǒng)”相關的數(shù)學物理方向,當年并不被人看重,日后逐漸成了該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于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25年來,這里一貫奉行“不宣傳”方針,數(shù)理學界之外,少為人知。數(shù)學所共計12位全職教授,理論物理室占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來已不算小。陳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擴大規(guī)模,永久教職保持很少。這個方針堅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擴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說。
此間風氣的一處體現(xiàn)是,本次討論會不少大腕到場,但葛墨林在開幕式上說:“恕我不能一一介紹各位的頭銜,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給同行鞠了一躬,“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對大家無可貢獻,鞠個躬表示感謝”。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因公爽約,專門發(fā)來長信,但大會決定節(jié)省時間,不再當眾宣讀。由于學術報告安排極為緊湊,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紀的院士們,感覺累了就去休息,也可騰出座位,讓給后面站著聽講的年輕人。此語令與會者不禁莞爾。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蘇炳添事跡概括篇五
東京奧運會已經(jīng)過去幾個月,蘇炳添以亞洲最好成績、小組第一名跑進百米決賽的那一段視頻仍被很多人發(fā)上社交媒體,他自己也常重溫,但不是回味成為第一個決戰(zhàn)奧運會百米的黃種人而帶來的激動心情,而是反復研究對手,觀察自己技術上的問題。成為專業(yè)運動員后的十幾年里,他都是這樣過來的,突破自己會獲得一瞬間感性上的興奮和激動,但很快,就又回歸理性,琢磨自己還有沒有進步空間,是不是哪里還可以更好。
“當運動員不就是這樣嗎?到了一個高度,就想要另一個高度。”蘇炳添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東京奧運會結束不久,蘇炳添度過了32歲生日,他心里很清楚,這個年紀在短跑項目上已經(jīng)過了所謂黃金期,這倒也讓他松弛下來,現(xiàn)在的目標變得很簡單:能跑一年是一年,至于20__巴黎奧運會,“就先不想那么遠”。
天天就知道訓練
如果決賽能跑出半決賽的成績,蘇炳添可以拿到銀牌,盡管他已經(jīng)創(chuàng)造歷史,體育迷們還是免不了替他遺憾。他的外籍教練蘭迪·亨廷頓深感自責,認為是自己和團隊沒能為蘇炳添在短時間內(nèi)連跑兩槍做足訓練上的準備。但蘇炳添能理性看待這個結果,他認為半決賽9秒83是超水平發(fā)揮,決賽的9秒98才是自己的真實水平。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天驥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過一個嶺南文化在廣東人身上造就出的鮮明特征,看似矛盾卻辯證統(tǒng)一——生猛求變又理性淡定。這種性格在蘇炳添身上格外凸顯,無論在生活還是專業(yè)上,蘇炳添始終是努力且務實的人,即便短暫被突如其來的事情干擾,他也可以很快回歸問題的本質(zhì),清醒地尋找方法解決問題,而不是陷在情緒里。也許正因如此,他擁有超越常人的自律,也使自己成為先進技術的受益者。
很多運動員在非賽季的休息日會稍微放松自己,蘇炳添并不。他的表哥蔡健發(fā)曾經(jīng)回憶,每次家庭聚會,大家都是吃吃喝喝,蘇炳添從來不亂吃東西,不吃豬肉,更從來不喝酒。
為保證訓練強度,蘇炳添常年晚上十點準時上床,手機關機。有些人拿了好成績,會在比賽結束當天慶祝到凌晨才休息,但20__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決賽后,蘇炳添依然在22點準時睡覺。他的發(fā)型十幾年不變,出門就是運動服,身邊的朋友說,蘇炳添天天就知道訓練,和訓練無關的事他就沒興趣。蘇炳添的初中體育老師楊永強回憶,他在學校田徑隊訓練時,就從不缺勤,每次訓練都積極參加,非常自律。
1989年8月29日,蘇炳添出生于廣東中山古鎮(zhèn)。他從小就對自己的運動天賦有自信,盡管個子不高,但每次和同學比賽摸籃板,自己都不輸他們。初一的一節(jié)體育課上,老師楊永強在沙坑邊劃了一道線,看誰能跳到那里,結果,蘇炳添一跳就越了過去。課后,楊老師把蘇炳添拉到一邊,“有沒有興趣過來田徑隊?”這成為蘇炳添運動生涯的起點。“從初中的時候就覺得,我在田徑場上特別威風。”他在紀錄片《逐夢者蘇炳添》中說。
20__年11月,蘇炳添第一次參加正規(guī)百米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他代表古鎮(zhèn)中學以11秒72的成績拿下冠軍,這已經(jīng)是國家二級運動員水平。這個成績吸引了中山市體校,同年12月,15歲的蘇炳添被體校錄取,開始接受專業(yè)訓練,兩年后,他毫無懸念地通過選拔,進入省隊。
中國田徑的傳統(tǒng)訓練模式沿襲自前蘇聯(lián),以大負荷量、高強度的“苦練、狠練”為主,缺乏深刻的運動生物學理論支撐。直到20__年劉翔在大阪世界田徑錦標賽男子110米欄獲得冠軍,提倡了很多年的“科學訓練”和“國際交流”才真正被田徑界廣泛接受,尤其是第一次參加世錦賽便躋身半決賽的邢衍安的一番話,讓很多教練員和高層管理者深受震動——“在沒同劉翔、孫海平教練一起訓練前,我的技術很差,現(xiàn)在改進了很多。” 20__年以后,中國短跑的訓練理念開始發(fā)生根本性變化。但在蘇炳添18歲時,訓練還是從難、從嚴的粗放時代。
18歲的人對未來還懵懂,他只懂得刻苦訓練才能達到健將水平,成為專業(yè)運動員,只要轉正,每個月就有工資拿了。在高負荷的訓練下,他的成績以0.01秒為單位,艱難地在秒表上向前爬行,20__年10秒45,20__年10秒41,20__年,他用全國錦標賽上10秒28的成績跑入國家隊。
真正理解短跑
之后的三兩年,有輸也有贏,蘇炳添慢慢在田徑界嶄露頭角。20__年,全國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百米賽場上,蘇炳添跑出10秒16,不僅獲得冠軍,還打破周偉13年前創(chuàng)造的全國紀錄。一年后,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又成為中國第一位晉級奧運半決賽的短跑選手。也正是從這場與博爾特并肩賽道的比賽開始,讓蘇炳添開始留意外國選手的節(jié)奏特點,思考自己在技術上的短板。
前30米,蘇炳添有絕對壓制對手的能力,但在30米后,身邊的博爾特一下子就沖了出去。與身高1米95的博爾特一起跑,蘇炳添坦言并沒有太大壓力,只有1米72的自己和對手不是一個級別,但如此迅速被超越,還是讓他頭腦空白了一下,“30米后不會跑了”。后來,他反復觀看比賽錄像,發(fā)現(xiàn)自己與博爾特等國外選手在節(jié)奏上存在巨大差異:僅僅跑出5米時,自己就抬頭進入最大速度,而所有外國選手仍在埋頭利用身體的蹬伸繼續(xù)加速。提前進入途中跑,使蘇炳添比別人少了20~30米的加速。
20__年之后,田徑運動管理中心開始對短跑項目實施“走出去,請進來”方針,加強短跑項目與世界的交流融合。蘇炳添得益于此,20__年到海外訓練營待了很久。他不斷觀察國外的對手,有些明明個子不高,也跑得很快。原因還是那一個,對方后勁足,而自己一聽到槍聲,就一口氣沖到底,前面能跑多快就多快,后面體力受影響,只能盡量頂,這樣的節(jié)奏“已經(jīng)特別僵了”,哪怕在狀態(tài)特別好的時候,也難以突破10秒10。這一年,還發(fā)生了一次意外,促使蘇炳添作出破釜沉舟改變原有節(jié)奏的決心。
20__年8月,莫斯科田徑世錦賽半決賽中,旁邊道次的選手在發(fā)令槍響前晃了一下身體,蘇炳添被誤導,搶跑罰下。既是隊友也是國內(nèi)賽場上老對手的張培萌第二小組出戰(zhàn),跑出10秒整的成績。如今再回憶搶跑,蘇炳添仍然覺得那件事長久地挫傷了他的自信心,他不得不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賽中一點點走出害怕?lián)屌艿年幱啊6敃r沒幾個人注意一個搶跑者的失落,人們都為張培萌的10秒所振奮,看到了中國人突破10秒的希望。
作出改變是件大事,不是所有人都支持蘇炳添,剛開始受聘于中國田徑協(xié)會的美國科研型教練蘭迪·亨廷頓給了他信心。亨廷頓做了一個簡單的試驗,他讓蘇炳添站好,然后走到身后,出其不意地猛一推,蘇炳添下意識就邁出了右腳,這與他的起跑相反,起跑時,他是右腳在前,跑出的第一步是左腳。
亨廷頓建議,改變起跑腳,重新建立一個技術節(jié)奏,既然身體最自然的反應是右腳先出,那么當槍聲響時,自然的反應才最快速,最合理。20__年冬天,蘇炳添到佛羅里達冬訓,在美國教練的幫助下,改變起跑腳,適應新節(jié)奏下的起跑、銜接、途中跑、沖刺,將“一飛沖天”改為一段一段合理分配力量,盡可能將最佳狀態(tài)保持在后半程。
就像習慣右手吃飯的人突然換到左手,難處可想而知。為了把新的節(jié)奏刻在腦子中,印到肌肉里,他無時無刻不在琢磨,走路時模仿起跑蹬伸的動作,睡覺前在大腦中演練白天訓練的技術,一步、兩步……想得太多,有時候做夢都在跑,早上起來累得不行,因為“訓練”了一晚上。
教練估計蘇炳添改變十幾年的習慣、適應新節(jié)奏需要一至兩年,他用了7個月。20__年國際田聯(lián)鉆石聯(lián)賽尤金站,蘇炳添在百米決賽中以9秒99一戰(zhàn)成名,成為歷史上首位跑進10秒以內(nèi)的黃種人,也創(chuàng)造了新的全國紀錄。那一晚,極少播報體育新聞的《新聞聯(lián)播》用時1分45秒高規(guī)格播報這一體育事件。
3個月后,他在北京世錦賽上再次跑出這個成績,成為首個躋身世錦賽百米決賽的亞洲人,并和隊友一起摘得4×100米接力銀牌,創(chuàng)造了亞洲運動員在田徑集體項目上獲得的世界最好名次。
這次改變帶給蘇炳添的不僅是突破瓶頸,還有理念上質(zhì)的轉變,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短跑這項運動:僅有優(yōu)秀的起跑,一聽到槍聲就玩命向前沖,無法成為世界頂尖,只有輔助以科學的技術和節(jié)奏,才有可能達到更高境界。
賽場唯一“80后”
這一年,從暨南大學借調(diào)到國家隊的蘇炳添,正式成為蘭迪·亨廷頓的弟子。亨廷頓團隊中,有世界頂尖的康復師、體能師、醫(yī)生、營養(yǎng)師以及生物力學專家,一接手蘇炳添的訓練,他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參照“冠軍模型”對蘇炳添的體能和技術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和分析,制定針對性訓練方案。例如,幫助他改變跑動過程中的擺臂動作和腳掌落地后的發(fā)力方式。
日常訓練中,亨廷頓會根據(jù)訓練前評測結果和運動員的主觀感受,確定當天的速度、耐力、爆發(fā)力等一系列訓練的負荷量度,避免運動員發(fā)生損傷和過度訓練。科研儀器設備也幫了大忙,亨廷頓給手下的運動員做3d模型,將他們的跑動姿勢輸入電腦,對比最科學的模型跑動姿勢,來發(fā)現(xiàn)他們每個跑動瞬間不科學的地方,甚至還對運動員的睡眠進行監(jiān)控。
蘇炳添感慨,這與傳統(tǒng)訓練拼命練、不斷加大強度有本質(zhì)區(qū)別,他發(fā)現(xiàn)自己練得更少,卻跑得更快。20__年國際田聯(lián)馬德里挑戰(zhàn)賽,28歲的蘇炳添跑出9秒91,追平了卡塔爾歸化選手奧古諾德保持的亞洲紀錄,七天之后,在鉆石聯(lián)賽巴黎站,蘇炳添再次復制了這個成績。
亨廷頓曾說:“我只是2%的教練,科技才是那個98%的教練。”科技這個教練,支撐著“高齡運動員”蘇炳添收獲了技術參數(shù)和身體素質(zhì)的不斷進步,疫情造成的比賽中斷,也意外幫助他康復了20__年復發(fā)的腰傷。東京奧運前夕,亨廷頓和蘇炳添都滿懷信心,他們制定的目標是進入前八,并為中國打開9秒90。
后來的故事,每個人都已經(jīng)知道。蘇炳添認為自己的突破能夠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讓更多有運動天賦的孩子不再只“看見”羽毛球、乒乓球……也“看見”百米;另外,就是讓更多人接受,技術是一個運動員天賦之外,最鋒利的武器。
榜樣的帶動力是立竿見影的。奧運結束后一個月,西安全運會賽場,蘇炳添驚訝地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短跑運動員身上,都出現(xiàn)新技術的影子,從賽前準備這一項就能看出來。大家的熱身有很多步驟,跳躍、拉伸、核心、泡沫軸放松……一套做下來像個完整的小練習,把全身小肌肉群都充分活動開,這明顯是國際化的熱身理念,以前蘇炳添總在國際賽場看見,國內(nèi)比賽,選手通常是傳統(tǒng)的踢腿拉伸,做兩次高抬腿,跑個加速跑,然后就準備比賽了。
“新技術早就有,只是推廣下去有難度,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蘇炳添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回想自己剛開始去國外訓練,境界還不夠,外國教練教的很多動作,他也不理解,“覺得很奇怪,這么跑肯定跑不快,也跑不動”。但是經(jīng)過之后多年的實踐,才發(fā)現(xiàn)當初他們所說都是對的。
20__年的國內(nèi)賽場,“00后”已經(jīng)成為主力,八十幾人的參賽名單,蘇炳添是唯一的“80后”。他開始計劃人生的下一階段,不是遵循退役后留在一線當教練的傳統(tǒng)軌跡,而是回到大學,在基層培育更廣闊的土壤。
他對自己經(jīng)歷中最寶貴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作為創(chuàng)造過“奇跡”的運動員,最光輝的時刻足以讓人們忘記他曾有過的失落和失敗,或者認為那些應該只是“小事”。沒有人能真正理解,一個運動員如何從那些黑暗的甬道中一步步走出來,以及在漫長的時間里,如何和傷病共處,如何面對贏與輸。他覺得這些才是真正值得他去傳授的經(jīng)驗。中國體育由“過來人”帶新人的時代正在過去,以后的頂尖運動員自有他們的專業(yè)教練和更先進的科學技術,自己能做的,是重新審視那些掙扎與成長,然后把那一切教給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