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春節風俗實用篇一
我的家鄉雖然沒有城市里春節熱鬧非凡,但也處處充滿著喜慶的味道。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人們早已準備好了。當夜幕降臨時,便響起了轟轟烈烈的打鼓與樂器聲。一支隊伍緩緩走來了,隊伍里每個人都打扮的十分滑稽!
在最前頭的,是兩個舉著花傘的老年人,看起來像60多歲的人了。不過,精神得很呢!他們邁著矯健的步伐,扭著腰,像是兩位容光煥發的少女。
緊接著,后面的兩個扭秧歌的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他們手里拿著一把帶有彩帶的扇子,臉上一個勁地笑不停。身體跟面條似的扭來扭去,豪無倦意。
在除夕那天,許多小販早已把天蓬拉開,擺上桌椅。準備迎接客戶呢!一道街上擺設滿了大蓋蓬。大家都等著到晚上呢!
天色漸漸暗下來了,這條街上早已經人山人海了。有的人忙著吃飯,有的人忙這挑首飾掛鏈,還有的人忙這買春聯呀什么的。
家鄉的習俗真是數不勝數,家鄉的春節真是充滿快樂的年味呀 !
春節風俗實用篇二
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習俗,春節也不例外。你知道溫州春節風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溫州春節風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拜年的紙蓬包
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到一般親戚家里去,都要帶禮品。每逢春節,買紅包的人特多。從十二月二十起,沒晚9時后,店員們就忙著包紅包到深夜,每人還能吃上一碗芥菜炒年糕當夜餐。
打開門炮、關門炮
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后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征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戶戶也要放鞭炮,這叫“打關門炮”。
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家家戶戶還要“拜鑊灶佛”。據說這天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凡人功過的日子,據說灶神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會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麥芽糖,為的是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說壞話。
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里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準備干干凈凈迎春。
貼春聯
過年的另一種普遍習俗是貼春聯。早在宋朝,貼春聯已成為流行的習俗,宋朝把春聯稱為桃符,古人相信桃能驅鬼辟邪,所以常在門前設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為裝飾,稱桃飾,后來慢慢嬗變成桃符即春聯。過去的春聯都是用墨在紅紙上寫黑字,最近幾年,市場上流行用金色印刷在大紅紙上的春聯,頗受人們青睞。除夕那天,各家大門、屋柱和房窗兩邊都用紅紙貼上春聯,俗叫“門對”。門楣上貼四個字,俗叫“橫批”,單扇門貼“大吉”兩字。正屋、廳堂、書齋以及豬、羊、牛欄,都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內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業豐收。
冬至吃湯圓
冬至稱“至日”,俗稱“冬節”。這天早晨,家家戶戶都要吃湯圓或麻糍。湯圓的餡為甜糖或芝麻,也有咸肉湯圓。而麻糍則要先把糯米炊熟,搗韌做成塊形,然后放在加糖的豆粉中滾動使之粘滿豆粉,即為麻糍,麻糍為冬至的點心,俗稱“擂麻糍”。吃麻糍、湯圓,寓意著團圓和喜慶,民間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長一歲”的說法。
曬醬油肉和鰻鲞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鲞。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后曬干食用,別有風味。過去,在曬這些臘貨的那個月份,每家屋檐椽上密密麻麻地扎滿鐵釘,上面掛著醬油肉、醬油鴨、醬油雞。自做的醬油肉、醬油雞味美質優,所以即使市場里有現成的賣,人們還是愿意自己動手曬。鰻魚是溫州的特產,溫州人一般去菜場買些個頭比較大的鰻魚,剖開淡曬,就成了我們口中的“鰻鲞”,鰻鲞比鮮鰻還要好吃,是年夜飯中佐酒的佳品。
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后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如放在不同花紋的印版里,可壓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財神爺、狀元,以及鯉魚、麒麟等圖樣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吃分歲酒非常講究吉祥。過去酒席上會用十只朱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吃過分歲酒,大家自尋娛樂,往往徹夜不眠,俗叫“守歲”,也叫“望年夜”。
1、大龍湫
雁蕩山上被譽為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變幻多姿,蔚為壯觀,令人叫絕。瀑布迷人,水潭很清澈。看著水花四濺和清澈的潭水,是一種凈化心靈的享受。
走進大龍湫
靈峰、靈巖和大龍湫又被稱為“雁蕩三絕”, 大龍湫在三絕中又被認為是獨占鰲頭。南宋樓鑰有詩云:“北上太行東禹穴,雁蕩山中最奇絕。龍湫一派天下無,萬眾贊揚同一舌。”(《攻瑰集·大龍湫》)可見在宋代,大龍湫便已揚四海。 此區位于雁蕩山中部偏西,舊稱于“西內谷”以奇峰、巨嶂、飛瀑取勝。高聳天際的芙蓉峰,變態無窮的剪刀峰,雄偉如屏的連云嶂,云雨漠漠的經行峽,谷幽潭深的筋竹澗,皆為勝境。被譽為“天下第一瀑”的大龍湫,、變幻多姿,蔚為壯觀,更是令人叫絕。
景點類型:瀑布
最佳季節:6月-8月最佳。
建議游玩:2小時
門票:50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雁蕩山景區
2、龍灣潭
龍灣潭國家森林公園位于浙江省永嘉縣東南部,處于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楠溪江風景區上游。 公園境內山巒疊嶂、奇峰異巖,飛瀑碧潭、溪流紛爭,風景資源十分豐富。有各類自然景觀51處,匯集瀑、潭、澗、湖、峰、石為一體。 天下一絕“七折瀑”,在龍灣潭背上,七潭七瀑相連,飛瀑碧潭,蔚為壯觀;天下獨秀“天柱巖”,在龍灣潭左側,有一單體巖柱,形似擎天一柱。 公園內新建成的千米懸崖棧道和空中玻璃觀光平臺堪稱中國第一。站在300多米的高空,腳下是懸空的玻璃,在心驚肉跳的刺激之余,眺望龍灣潭全景,真是美不勝收。
景點類型:公園
建議游玩:2-3小時
門票:70元/人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
春節風俗實用篇三
又是一年春節,我就用筆來記錄下春節的前后,去體驗、去享受這美好節日帶來的快樂。
莆田的春節,是莊重的。在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都擺上一大桌供品,祈禱一家人在新一年里萬事如意。干完這些后,每家每戶放鞭炮,趴在窗上看著火花中的街道,還真別有一番風味。
莆田的春節,是熱鬧的。大年三十晚上,先是一道豐盛的年夜飯。吃晚飯后,便是小孩子們最喜歡的環節——發壓歲錢。當那一個個鼓鼓的紅包賽到手中的時候。有些小孩,道聲謝,一溜煙似的跑到一邊數錢去。也有些懂事的小孩把錢交由大人保管。八點時,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如果說大年三十的晚飯是味覺上的年夜飯,那么春晚就是視覺上的年夜飯。快到十二點時,真正的高潮來,不知是哪家開個頭,不到兩分鐘,整條街便“噼里啪啦”熱鬧好一陣。鄰里間說上幾句吉祥話,我們小孩子便拿上幾根煙花在空中揮舞,畫出一道道優美的弧線,熱鬧程度不亞于往年。
莆田的春節,是歡快的。初一要“游春”。我們今年的目的地就是九華山、南少林。雖然天氣十分炎熱,但正好點燃我們的熱情。穿梭在九華山茂盛的叢林中,心情愉悅;置身于南少林雄偉的主殿前,心潮澎湃。
莆田的春節,是辛苦的。初二上壺公山燒香。由于我們去時已晚,所以車子開上山不到一半就被堵得動彈不得,只好棄車而行。好不容易上山,望著那排得像長龍一樣的隊伍,我不禁有些憂郁:“天!這么多人,要排到什么時候啊!”但最后還是不得不排隊。當站在隊尾,我終于才意識到,什么叫“龍的傳人”。
莆田的春節,是多味的。但不管怎么說,我們永遠愛我們的家鄉,愛它那純樸的民俗!
春節風俗實用篇四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風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知道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風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風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風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獲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風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風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風俗實用篇五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習俗。今天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我們這兒的習俗吧!
每家每戶在春節除夕團圓飯開飯前放鞭炮、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大年初一早上、初二、元宵節都要放鞭炮慶祝春節的到來。放鞭炮在古代是為了趕走一個叫“年”的怪獸。“年”欺壓百姓,但是人用放鞭炮的方法趕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為一種春節習俗流傳至今。
除了放鞭炮,還有倒貼福字。倒貼福字表示“福”到了。在農村有的人家在水缸和垃圾箱上倒貼福字,是因為水缸和垃圾箱里的東西要從里面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里的福氣倒掉便倒貼福字。這種做法是巧妙地利用“倒”字的同音字“到”。用“福至”來抵消“福去”。用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屋內的柜子上、桌子上倒貼福字用來表示福氣會一直來到家里、屋里、柜子里。
拜年也是春節習俗。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人們都起得很早,見到認識的人要說祝福語。我最喜歡拜年了,因為拜年可以掙壓歲錢。這時候是我最高興的時刻了,拜完年數著我的壓歲錢,心里美滋滋的。
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掃塵、貼年畫、穿新衣、吃團圓飯、吃餃子、守歲……等。這就是我們這兒的春節習俗,和你們那兒的一樣嗎?你也說說吧!
春節風俗實用篇六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愿望,是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可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福,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了”。
現在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已很是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戶戶帶去了興旺和歡樂的喜慶場面。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對聯:“焰火耀長空,色彩斑斕歡度除夕度,金龍騰大地,人聲鼎沸喜迎吉祥年”!
春節風俗實用篇七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風俗實用篇八
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是我國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
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怎樣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已經形成了一些風俗習慣。
掃塵
它以工整、簡潔、精美的文字表達美好愿望。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選一幅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守歲
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等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把一切不好的事物驅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這就是美好的春節習俗,我期待20xx年春節的到來。
春節風俗實用篇九
過年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歷史上關于歲首過年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于過年的記載,有慶祝風首過年的風俗,但當時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后,這個節日就改為過年。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于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農閑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么過年到底是怎么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面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可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后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歷,后來為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為了紀念萬年的。
春節風俗實用篇十
廣東的春節年二十三就開始了。在這一天里,人們會把灶君神位打掃干凈,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傳說灶君是個大老粗,怕他說錯話,祭品中就有糯米做成的糕點,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讓他亂說話。
到了年二十四,家家戶戶搞清潔,大掃塵。掃塵時,人們用新的掃把,通過掃塵,把疾病、晦氣、禍害一起掃出門外,干干凈凈,連續好幾天,直至二十八,民間又有“年二十八,洗邋遢”之說。在這段時間里,人們也會去辦年貨,炸煎堆,蒸年糕,讓人回味無窮。
到了大年初一,街上空蕩蕩的,店鋪都關門了,各家有各家的節目。雖然是空蕩蕩的,四周卻不時冒出幾聲鞭炮聲,有的甚至一放好幾十響。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貼年畫,而門板會貼門神或“福”字,希望新的一年里門神幫自己守住家門,同時也希望幸福到來。
到了大年初七,街上的店鋪陸陸續續地開張了,但并不熱鬧,員工還可以去逛街市。
到了元宵,已經是廣東春節的最后一天了,公園里會掛上各種各樣的燈,形態各異。有蓮花燈,大紅燈籠、花燈、宮燈等。同時,人們還會放炫麗的煙花,讓人們在春節能盡情地歡樂起來。最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元宵,融融恰恰,團結和睦,讓人感到溫馨。廣東的春節就這樣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