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民俗民俗篇一
民俗是文化的原生態,是生活中最真的底片;民風是未飄散的詩歌,是人心中最甜的方糖;民族文化是越放越香醇的美酒,是全世界不可多得的瑰寶。什么時候,底片消失了?什么時候,方糖融化了?什么時候,瑰寶也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民族的民俗、民風成了全世界遺失的瑰寶,卻不去尋找?不!底片依舊在,方糖仍舊甜,瑰寶也會失而復得。隨我們去,找尋民俗,找尋生活,也去找尋離我們漸行漸遠的文化!
中國古代是一個輝煌的時代。它有五彩的瓷瓶,有傳統的美食,更有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的端午節、中秋吃月餅、賞月的美說,還有特有的新年。
不妨談談端午。它因愛國詩人屈原而產生的。人們在汩羅江瘋狂地尋找他,駕著船向河里投灑米飯,因為害怕米飯散而包成三角狀,用艾葉及繩索綁起來,從而才形成了劃龍舟、吃粽子的傳統,傳承了屈原投河的故事。
說起中秋節,許多地方還保留著賞月、吃月餅的習俗。中秋是因為嫦娥而產生的。嫦娥因為吃了仙丹而飛上寒冰宮,終日守著寒冷的宮殿,思念著地下的親人。而丈夫也思念著妻子,終日望著天空,望著月亮。因為嫦娥與丈夫未能相聚,為了象征團團圓圓,所以制出月餅,它是圓形的,剛好象征了團團圓圓的寓意,聽說就連那天的月亮也是格外的圓。所以吃月餅、賞月就成了團圓的象征。
中國民俗的精粹我想必定屬于新年了。據說以前有個年的怪物,在大年三十常常進入村莊傷害村民,村民年年上山逃難,回來后一切總是要從頭再來。突然有一年來了一位老人,他告訴人們不必害怕。人們見他穿紅大褂,手上拿一串鞭炮,半信半疑地留下來了?!澳辍眮頃r,老人點燃鞭炮,開亮家家戶戶的燈,人人穿紅衣,果真“年”再也沒有來過了。后來一年接一年放鞭炮,穿紅衣也成了大年三十的習俗,寓意為紅紅火火。后來又有了發壓歲錢的習俗,意為壓“年”之意。
或許這些民俗漸漸被人們淡忘,讓我們重拾歷史,融入生活,挑起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擔吧!民俗是中國人的驕傲,是中國人的瑰寶,讓我們擁有最淳樸的民風,找回那些珍貴的民族文化吧!中國的歷史文化永遠不能忘記,它必須深深印入我們的心里,記住這些燦爛的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應盡的義務。
請牢記:雅語雅思雅行,俗語俗思俗習!
民俗民俗篇二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動人傳說。從各種節日的由來與風俗中,我們不難看出,貫穿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邪惡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而其中最熱鬧、隆重的怕要數春節和元宵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边@是蘇軾的《守歲》中的詩句。談起這首詩,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必定是春節那喜氣洋洋的幸福場景。春節,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春節要貼春聯、貼年畫和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拿壓歲錢,還有吃餃子、吃年糕等,這些時刻都很有趣。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有時還會進行各種游戲,然后一起看春晚、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煙花爆竹便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聲聲炮鳴久久蕩漾于空中,不絕于耳,無數煙花競相綻放于空中。
在春節,家家戶戶都會置辦年貨,準備一大堆好吃的。在擺放節日的供品中,必須準備一大盤蘋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吃棗子表示春來的早,吃柿餅表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生,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等等。所有的這一切是多么有趣而又富有意義。這些習俗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著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我特喜愛我們中國的春節。
而元宵節,是我國另一個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十五鬧元宵,把從除夕開始的慶?;顒友永m一個又一個高潮。元宵節要吃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因此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買元宵,有的人家則是自己做的。今年的元宵,我就過了一把做元宵的癮。元宵看起來蠻好做的,似乎只要把陷放進去,然后搓圓即可,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先要將元宵皮搓圓并“挖洞”那“小洞”是放餡用的,然后放餡,最后搓圓,雖是簡簡單單三步驟,但要往那小小的“洞”里放餡,還得搓圓可真不是易事。元宵節除了吃元宵外,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會、猜燈謎,好不熱鬧!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悠久歷史、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一個節日就像一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像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彩。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當中,愿我們更多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民俗民俗篇三
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后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后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征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困倦,直至盡歡盡醉。
民俗民俗篇四
我家在遂昌大柘大墳山,這是個美麗的村莊,住的都是山哈(畬族人自稱)人,大家都親切地稱它為山哈村。
我們山哈人有許許多多傳統風俗,如三十夜搖毛竹、三月三歌會,九月九對山歌。四月八吃烏飯、搶“饅頭”,以及婚嫁時搶狗洞包,討新娘餅。捉“蛤蟆”等等。我最喜歡畬族人嫁女兒時的捉“蛤蟆”了。
堂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酒席沒散,我和小伙伴們就吵著嚷著:“我要捉‘蛤蟆’,我要捉‘蛤蟆’!”酒席好不容易結束了,我們就在大人的指點下,迫不及待地在廳堂中央擺上兩張長凳和兩臉盆熱水,邊唱著山歌,邊把來自男方的媒人、客郎請過來。我指著臉盆里的熱水說:“媒人大官,客郎官,洗洗臉兒擦擦嘴,撲通撲通‘蛤蟆’跳下水?!泵饺恕⒖屠蓱暤溃骸澳槂合聪醋觳敛粒瑩渫〒渫ā蝮 瘯滤??!闭f完,媒人和客郎撈起毛巾,洗了臉,擦過手后把毛巾蓋在臉盆上,再從口袋里摸出事先準備好的硬幣扔進臉盆里。聽到“當當”的硬幣落水聲后,我就高高興興地把臉盆端走了??匆娢矣小案蝮 弊搅耍吷系男』锇橐糙s快把準備好的臉盆端了上去。真幸運,第一輪我就捉了兩個“蛤蟆”,我趕緊換好了水,再捉一輪“蛤蟆”。
捉“蛤蟆”是我們畬族人嫁女兒時,為了增添喜慶氣氛進行的一種熱鬧而有趣的游戲??墒恰案蝮 币膊皇悄敲春米降?,捉了幾次后,媒人、客郎就會以天氣冷、溪水涼、天氣干旱。“蛤蟆”少等種種理由來推托。這時候就要比耐心、比機靈了。我們會變著花樣,使出一些絕招,比如在媒人和客郎臉上抹泥巴、抹上鍋煙灰,把媒人和客郎的臉上弄得灰不溜丟的。經不起我們的軟磨硬泡,媒人和客郎只得拿起毛巾把大花臉擦干凈,然后讓大“蛤蟆”跳入水中。到了最后,他們干脆會讓一大把“蛤蟆”同時跳入水中,熱鬧而有趣的游戲也結束了。
這一晚,為了多賺喜錢,我來來回回不停地端水,請客郎洗臉和摸“蛤蟆”,賺到了二十多元喜錢呢!
你說,我們畬鄉這捉“蛤蟆”的風俗開心嗎?
民俗民俗篇五
晉江,我的第二故鄉,素有“泉南佛國”“海濱鄒魯”的美譽。晉江有很多傳統民俗,比如嗦啰嗹、抓鴨子等都讓人沉迷其中,流連忘返。
就拿普渡來說吧。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聽爸爸講,它是融合農歷七月十五的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而晉江的普渡尤其盛名。
每年農歷七月,到處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很多人擺開酒席、大宴賓客。輪到哪個地方舉辦普渡,那個地方必定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煙花璀璨,鞭炮轟鳴。馬路兩邊經常停滿了車輛,而流水席上盡是生猛海鮮、八珍玉食。晉江人又特別熱情好客,往往是觥籌交錯、杯盤狼藉后才能結束。
然而,聽爸爸講,以前每一年的普渡,不管富裕還是貧窮的家庭,家家戶戶都要花好多錢,有些人家甚至還大搞攀比之風,以客多為榮、客少為恥,形成奢侈糜爛之風。而宴席結束后,又經常因酒駕發生交通事故,傷害自己的同時又傷害了其他無辜的人。更不要說擺酒席造成的交通堵塞、放煙花造成的環境污染了。
然而這些都是傳說,現在我所看到的普渡,好像跟這些沒有多大的關系。報紙或者新聞經常報道有人把錢捐出來,或者贊助貧困人員,或者舉辦各類文體活動,或者為村里修建活動中心,或者成立基金會來獎勵認真學習的好孩子。看來,曾經大操大辦、酒駕醉駕的普渡早已經“黃鶴一去不復返”了。爸爸說這些都是晉江市政府移風易俗禁普渡帶來的好處。我想,普渡日簡直已經變成了“文體活動日”“志愿服務日”“公益活動日”“扶貧濟困日”“環境衛生整治日”了。
“在一起,更出彩”,世中運明年將要在晉江舉辦,讓我們一起熱愛晉江、美化晉江,為移風易俗、推陳出新、昂首前行的晉江喝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