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民風民風篇一
海陽過年扭秧歌,分為大架子秧歌和小架子秧歌兩種。“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小架子秧歌”流傳為海陽西北部地區,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
五月初一是海陽五猖廟會的日子會有祭灶神的儀式。
海洋的漁民風俗:
海規
“祭海”:除夕之夜發紙時及正月十三日,漁民到海濱擺供品、鳴鞭炮、焚香紙,虔誠叩拜。
“記風”:漁民憑經驗牢記牢記刮大風、降暴雨的時間,以此預測百日后的風情。
“祈風”:正月二十五日為龍風日,漁民多以此日的風向,卜測海上收成,并燒紙、焚香、叩頭,祈禱“順風行舟”。
“送船”:新船下塢后船主擇“黃道吉日”,在船頭設供品、點蠟燭、焚高香、燒黃表,敲鑼鼓、鳴鞭炮、行大禮。船主執朱砂為新船點晴、開光,船頭披彩,桅懸紅旗,抬船人喊著“百事大吉、波靜風順”號子,送船入海。
“上網”:每年初出海時先把一冬修整的網具分盤在海岸,在鑼鼓鞭炮交響聲中。漁民抬著網具,喊著號子,徐徐登舟,將網一節一節地盤入船艙,行禮祝福。
“出海”:出海之前宰豬一頭帶皮燙剝,把整豬供奉于船頭,在鑼鼓、鞭炮中,升起彩旗。祭祀畢,將豬開膛、剔骨,切為大塊,燉成“豐盛肉”,漁民飽餐暢飲。外人遇上船員會餐不須謙讓,自斟自食。
“祭龍王”:漁民首次出海驗網捕到之魚熬熟盛于盤中,奠酒漿、焚香紙,祈禱龍王保佑海上平安。
海忌
禁說“漏”、“翻”、“扣”,要說“明”、“轉”、“劃”或“劃過來”;出海不說遠“遠”、“近”,要說“高”、“低”;卸完魚、蝦,不說“卸完”、“沒有”,要說“滿了”;帆要叫“蓬”;餃子煮碎了要說“掙了”;“打官司(灌死)”要換言“告狀”;繩子斷了要說“升了”;“初十”(觸石)以“倆五”代替;東西碎了禁說“碎”,要說“笑了”;碰到鯊、鯨等老魚,不能直呼其名,要稱“老人家”;行船時,嚴禁吹口哨說笑話。勺子、飯碗不許扣覆,筷子禁止擔在碗上吃完飯要將筷子向前猛趨以示行舟快而無阻;嚴禁婦女跨船頭不準在船頭上大小便。
民風民風篇二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今年的4月5日又到了。
我們家的清明節主要是去踏青和掃墓。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不禁覺得有些凄涼,總會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
“快下車,到啦!”媽媽打開車門叫我。我們來到一座山上,那里,有我外公的墳。
天氣依舊明朗,可我們的心情并不是愉快的,我永遠也忘不了車禍發生的那一天。
樹葉沙沙地響,仿佛也是那么悲傷,媽媽給外公燒香,大姨他們分別上去拜了拜,我也走上去,一邊拜,心里默默地想:外公,您在天堂還好嗎?我可想你了!
拿出紙衣燒錢,獻上假花,空氣中似乎彌漫著一股凄涼。
隨后,我又與家人們探訪了長眠與地下的太爺爺的墓,即使和老祖宗沒見過面,也為在天堂的他送上祝福。
墓掃好了,接下來便是踏青了,在春天末尾,春景是何等的迷人:河水嘩啦嘩啦地流,鳥兒歡快地唱著歌,蝴蝶也在翩翩起舞……躺在柔軟的草地上,一陣風吹過,“嘩嘩嘩嘩!”那是樹葉向你傾述著大自然的奧妙!
“嘿,你們都愣著干什么?那么好的風景,為什么不過來合張照啊!”那是爸爸向我們呼喊!
心情變得愉悅起來,剛才的郁悶和凄涼,都被那陣風給帶走了,“咔擦!”一張合照就這樣完成了!
在回家的路上,回憶清明節這天我們的內容,突然覺得,這天過得很充實呢!
民風民風篇三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就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后會陸續殺豬,特別就是在農村里,殺豬后會請村里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 、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只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后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就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么事都圍繞著“圓”,那么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就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無奈極了。
……
我的家鄉雖是個小縣,但卻有著幾千年濃厚的文化底蘊,承載了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風習俗,為中國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地方特色。
民風民風篇四
趕集是過年的前奏。那時候,臨近春節家長們總會商量著,一趟趟奔赴集市去采購,為家里更新掃帚、門簾等用舊的物什,但主要還是買回瓜子、花生、糖、肉、菜等美味的食物。大多數媽媽這時候最糾結的就是給孩子添新衣了,尤其經濟拮據的家庭,多半會選擇扯回幾尺布,托付有裁縫手藝的親友,幫忙縫制,給期盼一年的孩子帶來些驚喜,在衣食尚不豐富的年代,過年時沒件新衣服,對大人孩子都是件很沒面子的事情。
小年一過,為過年而展開的美食籌備算是正式開始。蒸年糕、蒸饅頭,很多主食都是提前準備,那時候冰箱還是個神話,北方寒冷的天氣能起到很好的保鮮作用。做好主食——過年時大人們就可以不必太操勞。
三四十年前,各家也沒有高壓鍋、電飯鍋這些烹飪利器,燉肉、做魚也都是提前進行,各家安排的具體時間不一。常常是誰家屋檐下飄出陣陣濃香,就有鄰居走過時大聲問一句:開始燉肉了?主婦就滿臉笑著大聲應一句。家里頑皮的孩子像只小貓圍著鍋臺團團轉,被新年的氛圍感染得心情也好起來的媽媽們,經常是嘴里呵斥著,卻揭開鍋蓋,先用筷子夾出兩塊,給家里的孩子先解解饞。
說回到吃,和大多數北方城鄉一樣,幾十年前保定孩子眼中的美食節是從小年就唱響序曲的。多數人家知道“臘月二十三,糖瓜祭灶”的傳統,雖然在很多家庭中并不能感受到送“灶神”的儀式,但家庭主婦們大多自這一天開始會買來糖瓜和其他一點零食,吸引的小孩子們眼神巴巴地望著那些原本該被灶神享受的糖瓜,很有點垂涎三尺的滑稽和可愛。
我國北方一直講究“回家趕上吃三十晚上的餃子”就算到家過了年。所以老保定人對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這兩頓飯相當重視,而且在過去,多數家庭這兩頓飯都是在家吃餃子。一家人圍坐桌前,老少齊下手共同包餃子,然后等著熱氣騰騰的餃子上桌,男性長輩們有時還會喝上一點小酒,其樂融融地交流一年來的經歷感受,那種場景與氛圍,和今天動輒酒店吃飯甚至年輕人唱歌狂歡的過年形式相比,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按照老規矩,大年初一的這頓餃子是新年里全家人的第一頓飯,尤其強調“團圓”之意,這頓餃子因為“招財進寶、福不外流”的特別寓意,在過去風俗保守的年代,不僅排斥外人,甚至連已嫁出去的閨女也不能回娘家來吃,今天看來這該算是陋習了。
三十和初一過去,鞭炮聲還在此起彼伏,春節期間吃的主題到此遠未終止。整個正月里,親戚家的互相走動,村里鄉里的舞獅會、高蹺會,孩子們的眼睛總會發現那些好玩和好吃的目標。雖然北方各地吃食很大程度上相類似,但保定冰糖葫蘆、糖人面人和烤紅薯的美味,就不是其他地方的人們都能享受到的了。至于定興的玉米面薄餅、安新的芒子、雞頭、老菱角等各縣美食特色,已不是本文短短篇幅所能容納了。
民風民風篇五
在清明節這天,我來到“傳說”中和諧的民俗文化村。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雄偉的布達拉宮,哦!不應該是縮小版的布達拉宮。雖小,卻與真的一模一樣:一樣的房頂,一樣的顏色,伴著香氣甜甜的花兒,是那樣美麗!那樣宏偉!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著琢磨著:西藏是美妙的,拉薩是神奇的,那布達拉宮呢?是偉大的!
秦兵馬俑是享譽世界的珍貴歷史文物。它規模宏大。一個個將士們右手持刀,左手持弓,側臥馬背,大喊著:“為國家做殊死拼搏,沖啊!”沙地上塵土飛揚,喊叫聲如五雷轟頂。這個縮小版生動地再現了秦軍昂首挺胸,雄兵百萬的氣勢。我大吃一驚:沒想到秦軍十萬,在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也不懼怕,反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一天,我一會兒去了“西藏”,一會兒去了“北京”,一會兒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民風民風篇六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南洋的民風民俗吧 !我的老家是屬于南陽農村。 沒有什么獨特的民風民俗 ,應該和其他的地方差不多吧!
臘八 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臘八粥是用各種豆各種米熬成的。臘八蒜是用一個瓶子把蒜洗干凈晾干, 放進瓶子里再倒點醋 ,等到過小年時就會好了。
孩子們準備過年會買零食爆竹和玩具。 大人們會買衣服鞭炮和麥芽酥糖等。
到了臘月23過小年,到了晚上鞭炮啪啪啪的響起來。 過了23 需要打掃除1次還要把食物準備充足。
啪啪啪的響 。
正月初一 早上吃餃子, 穿起新衣 高高興興的去長輩家拜年, 見了長輩說新年好 恭喜發財還要上去逛廟會。
元宵節到了, 家家都吃元宵 ,有人還會在門前掛幾盞燈籠紅火而美麗。還有舞獅子和扭秧歌。
到了 正月十九學生 該去上學了 ,大人們也該去忙了。
民風民風篇七
瑤族人民饒有風趣的民俗有“掛袋子”。客人到了瑤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隨身帶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掛,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來用餐,都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去別的地方,吃飯往往落空。
在達山瑤中,去別人家吃飯,主人家會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親,三碗見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時,主人家就會把金黃厚實的臘肉為上品,吃飯時主人會把大塊大塊的臘肉往客人的碗里夾。
瑤族普遍禁食狗肉,貓肉,蛙肉。凡是生產過的婦女頭幾天是不能吃豬油的。
到瑤族人家做客,吃飯時桌位也很講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頭幾位,一些瑤族人還會把雞冠給客人,老人給客人敬酒,其實是一種尊貴。
瑤族人的民風民俗還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瑤族人天性好客會熱情接待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