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評價寫作水平的重要標準,通過比較自己的作品和優秀范文,我們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間。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提供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參考和借鑒。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一
一看到母親泡米和桌子上滿是粽葉,我就知曉端午節又到了。
小的時候我不知曉端午節的起源,只知曉每年家就像春節一樣隆重地過端午節。后來也只不過知曉一點點關于紀念屈原的故事,至于還有哪些我就一無所知了。
每到端午節,佩帶香囊和系五彩線是必不可少的。大大家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小孩的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栓好了的五色線只能在夏天第一場大雨或首次洗澡時,才可丟掉。母親告訴我說,據老大家講,如此可以防止災害,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食粽子是大家家鄉的主要風俗。剛到5月,家就開始浸泡糯米了。母親通常都會籌備一盆米進行浸泡,同時也把粽葉放在水里浸透,可能是泡好的糯米會更粘些吧,我記得多年來母親就是一直如此做的。
端午前一天,母親就開始動手包粽子了,我偶爾也會搗亂,試著學包起來,可每次卻都以失敗而告終??磥戆兆右膊⒉蝗菀住?/p>
包粽子的時候還可以放一些大棗、葡萄干、雞肉等摻在糯米里做餡,制作不同口味的粽子。而我最喜歡吃米里加肉的,吃起來特別的香。
端午節的早晨,母親一直在我睡眼朦朧時叫醒我,去遠處的樹林、小河邊洗臉,涼涼的河水沖走了我的困意,熱鬧的大家人來人往,真的像春節一樣。
回到家,吃著雞蛋和蘸糖的甜粽,心里美滋滋的。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二
1、知道端午節的日期,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節日。
2、初步了解一些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初步感受民風民俗和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1)提前了解學生對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及相關活動認知狀況。
(2)收集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故事、活動等相關資料和情境圖片。
(3)認真閱讀、了解有關屈原的故事,思考和研究如何幫助學生理解屈原的故事,敬佩屈原的愛國精神。
2、學生準備。
(1)把自己了解到的有關端午節的來歷或特色活動的情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
(2)有條件的話,可以參加一項端午節的特色活動或者品嘗一下粽子。
(3)準備制作工藝小粽子的原材料和簡單工具。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風,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岸恕钡囊馑己汀俺酢毕嗤?,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2、你知道哪些關于端午節的故事嗎?請你和同學們說一說吧。
3、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講故事。
a出示屈原圖像。
介紹屈原。
b出示有關屈原故事的連環畫。
c講故事。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尸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尸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1你還了解端午節里的特色活動嗎?趕快介紹給大家吧。
a播放賽龍舟的情景,若有學生了解有關內容可讓學生自己介紹。
西湖的龍舟分為兩種。
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
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
b掛蒲草和艾葉。
民間古來有門前懸艾、菖蒲之俗。
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
菖蒲,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兩者皆可入中藥。
艾葉可制灸條,是傳統中醫針灸療法中必不可缺的用品。
燃點艾條可灸治多種病癥。
艾與菖蒲中都含有芳香油,因而可充作殺蟲防治病蟲害的農藥。
端午期間,時近夏至,天氣轉熱,空氣潮濕,蚊蟲滋生。
疫病增多。
其實,真正起到凈化環境、驅蟲祛瘟作用的,還是兩草的香氣。
中國江南地區,有的習俗是在端午節飲菖蒲酒,則其藥用效能就更為直接。
通常是在節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黃,浸入酒中,節日便可飲用。
c做香包。
d掛彩線。
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
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
e吃粽子。
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棕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簡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棕葉包米代替竹筒。
f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g寫符念咒。
中國古代將五月視為“惡月”,所以端午驅“鬼”在民間非常盛行。驅“鬼”的方法有許多,常見的一種,是在節前五月初一晚上插桃樹枝。當時,人們認為桃木能辟邪,所以日落之前折些桃樹枝,插在門前、窗上,以達驅邪的作用。另一種重要的方法,是在室內掛避邪驅“鬼”的符咒。
h掛鐘馗像。
在陜西南部與四川交界的一些地方,端午這天,流傳掛鐘馗像的習俗。掛鐘馗像,主要是為了消災避難。
i迎鬼船。
江西南部的部分地方,流傳著迎鬼船的習俗。因為這一帶水淺,不能進行龍舟賽,故在五月初五這天,用紙扎成旱船,帶著去登高、游街,謂之“迎鬼船”。
j滾雞蛋。
在東北,端午節這天清晨,長者要將熟透了的雞蛋,在小孩肚皮上來回不斷滾動,爾后去殼讓小孩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肚子痛。
冠軍,雅琪隊和沙岡美林隊分別獲得男女標準龍舟賽冠軍。
2如今社會進步了,我們可以怎樣繼承這些傳統文化呢?
a還向江河里投食物嗎?為什么?
b你愿意參加龍舟賽嗎?
三、作業。
回家學包粽子,下節課將自己的作品帶來。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三
我過了許多有趣的節日,可今年的端午節是我最快樂,最難忘的。
端午節那天,我和媽媽早上去菜場買了一些棕葉、糯米?;氐郊依飲寢尠岩粋€盆子里裝了水,把棕葉放在里面,我很納悶就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要把棕葉泡在水里?”媽媽說:“棕葉泡在水里才不會發干變硬,這樣我們才好包呀!”噢,原來如此。
媽媽洗好米,也將米泡在水里,我連忙對媽媽說:“媽媽,米泡在水里,也是和棕葉一樣的道理吧!”媽媽點點頭說:“是的`。”
終于開始包粽子了,只見媽媽將兩片棕葉重疊在一起,將大的一頭圈成一個漏斗的樣子,然后放入米,再把多余的葉子順著漏斗包裹起來,最后將繩子橫在三個角中間,綁好兩個角,這樣一個粽子就誕生了。
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包,可是我的粽子真是漏斗,一不小心,米就一粒一粒的往下落,媽媽告訴我在卷成漏斗形狀時要注意不能有縫,那樣就真成了漏斗了,米在放進去的時候也要按緊了這樣煮出來的米才結實。我小心翼翼的包著,終于我成功了,我特意將我包的粽子用繩子系好,這是我的勞動成果,我要留作紀念。
我很高興,我學會了包粽子,所以我忘不了今年的端午節。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四
陰歷的5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十分熱鬧。
端午節是由于秦國和楚國發生了戰爭。秦王需要楚王去談判,屈原勸楚王不要去,可是楚王不聽。還將屈原逐出國,后來,楚國被滅之后,屈原憂憤地跳進了汨羅江,百姓為了懷念屈原,將糯米包成粽子,投入了江中,期望魚群吃米而不傷屈原身體,后來演化為端午節,所以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里不少有趣的活動:譬如賽龍舟、吃粽子、包粽子等等。其中我最喜歡包粽子了。端午節那天,我早早地起床幫母親包粽子,我一手拿著粽葉,一手把粽葉卷成筒狀。用手握著粽葉,然后舀些糯米放在粽葉里面,把多的粽葉包起來,再用繩子捆住粽子,一個粽子就在我手里誕生了。可是,好景不長,當我籌備去蒸的時候,粽子下面忽然有了一個洞,糯米像調皮的娃娃全漏出來了。
我非常失望。我去問母親:“母親,我明明已經包好了,為何還會漏出來呢?”母親笑著說:“你把粽葉卷緊點?!蔽艺罩赣H說的做,果然成功了。包出來的粽子又大又好看。不一會兒,粽子就蒸好了。我揭開鍋蓋,一股清香從鍋里飄出來。我從里面拿出一個來,“好燙!”我發出一聲怪叫,丟回了鍋里,等粽子冷了,我拿出一個粽子。解開繩子,剝開粽葉,我一口咬下去,軟軟的`,糯糯的,真美味!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五
大概是四歲時吧,那時候家鄉的河還能劃船的。當我遠遠地聽見鑼鼓震天、呼喊撼地時,好奇的我便硬是拉著家里的婆婆出門看熱鬧去。作為保姆的婆婆總是很慈祥,我也把她看作自己的親人,她便拖著我的小手,顫顫巍巍地往長堤那邊走去。剛好,河上五彩繽紛的龍舟正威嚴地列成一排,氣勢洶洶地準備捕捉那一聲令下。
發令槍響后,箭在弦上的龍舟真如一條條迅猛如雷的水龍,在水上飛竄。而船上的那些“馭龍者”更是精神抖擻、斗志昂揚,特別是船兩頭正奮力擊鼓的鼓手,劃舟人的斗志似乎隨著那一下一下的如雷鼓聲而不斷激漲。
這一幕真讓少見世俗的我看得如癡如醉,家鄉竟有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而婆婆在旁一直緊緊地攥著我的手,和藹地笑著。繼而我又跑去一睹那些拔得頭籌的選手們。每條船上的人都濕了,而在我這稚嫩的眼中,冠軍不過是更加濕透了的人們。
興高采烈的我又挽著婆婆的手回到家中。午飯時間到了,婆婆端出兩只冒著熱氣的翠綠的三角體,又手把手地叫我褪去它表面的大片葉子。婆婆微笑著說,這些用荷葉包著香米的三角體就叫粽子,我還驚喜地發現米飯里面還有內涵豐富的肉餡。它們都是婆婆從鄉下帶來的,大家都會在劃龍舟時吃粽子。我似懂非懂地捧著這噴著荷香的飯團,用力地咬下了一塊。望著婆婆仁慈的笑容,我只感到口中無比的親切與溫馨。
婆婆在我上小學以后便回鄉下頤養天年了,但我們家還是經常在端午節去探望她時帶回幾只粽子,來重溫舊日的快樂與節日的喜悅。只是這幾年來給我帶來的是遺憾,端午節被韓國人注冊了,家鄉的的河臟得不能再劃龍舟了,婆婆壽終正寢了。然而,端午節被外國人注冊了,我們還能吃粽子;這條臟河總有變清的那一天,我們還能在水上劃龍舟;但最讓我傷感的是,我永遠不能再牽著婆婆的手在長堤看比賽了。
我愛家鄉的端午節,但我更懷念的是那永遠不再回來的童年和婆婆。端午雜思,思憶至此,足矣。
一說起端午節,心中就會想起“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伴著這首兒歌,我們渡過了一個又一個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一般都認為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我們蘇州一帶端午節卻是為了紀念戰國時吳國大將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到吳國后受到吳國闔閭信任,對吳國的貢獻非常大,蘇州的老百姓得益匪淺。他興建了規模宏大的闔閭大城,開鑿了我國最早的運河胥溪,推薦了大軍事家孫武,使吳國很快強盛了起來。
后來伍子胥因遭饞言被吳王處死,蘇州的老百姓很懷念他,在民間封他為“濤神”。由于他是五月初五被投入江的`,所以蘇州人民在那天總要紀念他,故有“五月端午迎伍胥”的說法。
真的,說來也怪,每年的五月初五,胥江的水最洶涌,人們常說這是伍君顯靈了。
在蘇州,端午吃粽子是少不了的習俗。到時,古城的大街小巷里蕩漾著粽葉的清香。不過更使人難忘的卻是賽龍舟了。為了紀念這位為蘇州人民作出過巨大貢獻的正直大臣,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在蘇州的胥江進行龍舟比賽。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在古代,蘇州龍舟已經制作得很講究了。那些龍舟被人們做成花船的模樣,上面系滿各色彩繩,隨風飄蕩,令人眼花繚亂。
賽龍舟的場面也是熱鬧非凡。那一天,男女老少幾乎傾城而出,爭睹賽龍舟的風采,那時胥江兩岸彩旗飄揚,十幾條龍舟像離弦的箭在水面上“飛行”。各式龍舟你追我趕,各顯本領,互不相讓。每一條龍舟都牽動著許多觀眾的心,這種龍騰虎躍的熱鬧場面,如能身臨其境,一定會讓你熱血沸騰,躍躍欲試。
又聞到了廚房里那香噴噴的粽子味,孩子們歡快的兒歌,也從窗外輕輕地飄來,“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六
“五月天,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粽子,撒白砂糖。龍舟排水喜洋洋!”這歌說的便是端午節的繁華場景。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和重陽節。除此之外,流傳龍舟競賽是為了更好地撈救投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粽子投進河流,是讓魚、蝦吃飽了,不必吃屈原的遺體。
我一直也沒有忘掉我的好運粽子。那時候,我是多么的期盼吃到自身包的“好運粽子”呀!“揭鍋了!揭鍋了!”姥姥大聲地說。我迫不及待地從沙發上蹦出來,大口大口吃著美味可口粽子。我連吃完四個都并不是好運粽子,但當我們吃到第五個的情況下,美味可口的糖塊在我的嘴中翻轉著,我終于吃到傳說中的“好運粽子”,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呢!大家都要我“好運的男孩兒”,這一叫法很酷帥吧,因為我很喜歡。
吃飽了以后,我也和姥爺拿著鐮刀去割艾草了。到花園里,我一邊割,一邊說:“為何要割艾草呢?割下來后,它有哪些用途?”姥爺說:“艾葉既是中藥材,它又可以插在門上,避邪?!蔽衣犃死褷數迷?,內心想:“那么知名的物品,我都問姥爺,簡直見很少識不廣呀!”
端午節真開心,真有趣!還能夠學得許多專業知識,提高眼界。過端午節,真棒!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七
中國有很多傳統節日,熱鬧的新年,追悼親人的清明節,紀念愛國詩人的端午節,團團圓圓的中秋節,在這部分節日當中,我最喜歡端午節,由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在陰歷5月初五。
在陰歷5月初中一年級,大大家都會先在門楣上掛艾葉、昌蒲,這部分可以驅趕蚊蟲,而且還要喝雄黃酒,防病防災,大大家還會去采摘粽葉洗、浸,還要浸糯米,糯米里面可以加紅豆、肉、花生等食物。
接著是包粽子,在大家家,奶奶包粽子包得。奶奶包粽子的時候,我問奶奶為何端午節要吃粽子,奶奶說:“在公元前278年,楚秦爭奪霸權,楚國的楚懷王昏庸無能。屈原建議他富國強軍,舉賢授能,而楚懷王卻聽信小人讒言,把屈原削職流放,屈原在京都聽有人說秦國把楚國攻破了,屈原聽我們的國家被別的國家占領,悲痛萬分,他就抱著一塊石頭投江自盡了。大家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自盡后,就把葉子包著糯米投到江里去,讓那些魚蝦吃飽,不要咬屈原的尸體,這就是為何每年的陰歷5月初五大家要吃粽子是什么原因了。”奶奶說完,我恍然大悟。
粽子包好了,煮粽子也是門絕活,鍋里放入蒜瓣等作料,吃粽子的時候還要醮白糖,如此才困難壞肚子。
吃飽喝足,大家一塊去看賽龍舟。賽龍舟同樣是端午節的一個要緊傳統風俗,賽龍舟主如果為了驅趕水中邪靈,讓屈原的靈魂歸到故里。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八
1.知道農歷五月初五是特有的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一些常見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粽子。
2.能用完整、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對端午節的認識。
3.培養幼兒對自己國家明間節日的興趣和熱愛之情.
活動準備:粽葉、廢紙團、畫筆、畫紙、剪好的香包紙、艾葉、幼兒材料、課件。
一、引出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1.教師出示粽子,引出課題。
2.教師,引出下一環節。
二、通過觀、看課件、交流,了解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讓幼兒重點認識粽子了解端午節。
(1)認識粽子的不同形狀。
(2)認識粽葉。
(3)了解粽子的不同口味。
2.了解吃粽子的習俗。
3.了解其他的紀念方法。
4.端午節習俗。(看課件)。
三、幼兒操作,準備過端午節。
1.教師提問:如果讓你過端午節,你準備怎么過呢?
2.知道今年的端午節。師:那今年的端午節是什么時候。
3.教師介紹準備材料。
重點介紹:香包、包粽子。
4.幼兒操作,教師個別指導。
5.教師。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九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端午節傳統文化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熏蒼術、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端午節這天,我和媽媽一起回到外婆的老家上虞看賽龍舟。只見岸上人山人海,河里也有秩序地停著數十只龍舟,不僅每條龍舟的裝扮各有特色,而且龍舟上的人穿的衣服顏色也各不相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個個精神抖擻,士氣十足。
"啪"的一聲槍響,龍舟像離弦的箭沖了出去,龍舟比賽開始了。
只見鑼鼓手坐在龍舟前端,一聲聲號子,一錘錘鼓點,有時快有時慢,而劃船的人聽踩著鼓點跟著節奏劃著漿,河面的水隨著槳的劃動而頻頻跳動,另有一把舵者坐在船尾把持方向,龍舟在眾人的配合下飛速地前進著。大家你追我趕劃向終點。岸上的人也為他們助興,高呼"加油,加油!"并用照相機拍下這精彩的瞬間。我也情不自禁地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中,大聲喊著:"加油,加油!"這時一條大紅色的龍舟在快要到終點的時候突然加速,一下超過了其他龍舟。其他龍舟見了紛紛加速追趕。我的心也隨著一下提到嗓子口,雙手不由自主地捏緊了拳頭,擔心大紅色的龍舟被別人趕上。"哦"一聲歡呼,大紅色的龍舟沖過了終點,奪得了第一名。緊接著第二條、第三條……在人們此起彼伏的歡呼雀躍聲中,龍舟比賽結束了。
賽龍舟比賽真是有趣極了。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因為有了這些活動而顯得更加有意義了。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
每年陰歷5月5日,中華人民都要慶祝端午節。
在這一天里,小孩們自由嬉戲,玩耍,大大家正忙著蒸粽子呢!過不了一會兒,廚房里就傳來粽子的香味,真是沁人心脾啊!聞一聞,就會使你饞涎欲滴。
在這一天,大家還要編手鏈呢,大家學校門口就有賣彩繩的呢,很多人家買好多條彩繩編織起來.過了幾天,就織成了五彩繽紛,鮮艷奪目的手鏈了。
大家在街上買手鏈,也可以編織手鏈,小攤上的手鏈多種多樣,正可謂多姿多彩。那樣,多姿多彩的手鏈是如何編織成的呢?讓大家來看看吧!
先用幾根自己喜歡的彩繩,把他門捋在一塊,然后,在它們中間打個結,隨后,把結和一端的線頭從帶有齒輪的海綿板中穿過去固定好,就可以編織了。幾縷彩線,一個珠扣,就可以編織成一個好看的手鏈了。
于是,大家扶老攜幼,去江邊投粽子了,在這里,還流傳著楚楚可人的故事呢!
相傳在不少年前,發生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小城里,住著一位的詩人屈原,他們的國君是一個昏君,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事。百姓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由于百姓們知曉,這個昏君早晚會給他們帶來災難。
終于有一天,敵軍向小城發起進攻,但這昏君卻把大權交給了_臣。屈原看著我們的家鄉馬上被這個昏君破壞,他心中無比悲傷,于是投江自盡了。所以,大家向江里投粽子,是由于害怕魚兒把屈原的身體咬掉。把粽子投往江里,讓魚兒去咬粽子,而不要咬屈原的身體。
從那一年起,就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了。
文檔為doc格式。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一
我國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是傳統“端午”佳節。端午節又叫“重五節”或“端陽節”。
端午節家家戶戶包粽子吃粽子。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當時的皇帝并不愿意采納屈原的建議,再到后來國土淪喪,屈原滿懷憂憤,跳入汨羅江自盡。人們為了懷念他。兩千年來,每年在端午節,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不讓小魚小蝦吃屈原的尸體。四面八方的人劃著龍舟前來汨羅江打撈屈原的尸體,后來就形成端午賽龍舟的習俗。
有一首兒歌是這樣唱的:“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我每年都到爺爺奶奶家去過端午節。我最喜歡他們家端午節的那種氣氛,滿屋梔子花香和著棕葉、艾草的香味,寓意著生活美滿幸福。最絕的是奶奶包的粽子,不僅式樣好看,而且有很多中口味。蜜棗味的、紅豆味的、牛肉味的、豬肉味的、豆沙味的……。今年端午節,我一下吃了七八種口味的粽子,把我肚子脹的連路都走不動了。
現在,中國人過端午節不光是為了放假休息,一家人團圓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時刻牢記屈原偉大的愛國精神。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二
為響應學院關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號召,增強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和了解,哲學與人文科學系開展了一系列以紀念端午節為主題的活動。
一、節前宣傳活動。
1、召開各班團支書會議,要求各班做到節前有宣傳、節日有活動、節后有總結。
2、做好宣傳欄、板報、宣傳報等,提高同學們的認知水平。
二、節日活動。
1、不少同學對中國傳統節日了解仍然較少,我系把端午節當作培養大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感的機會,制作了“歡樂端午”宣傳欄,詳細介紹了端午節的由來和相關的民俗文化、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哲學與人文科學系組宣部在端午節之日,精心制作了以“五月花開慶端陽”為主題的手繪展板,為端午節到來營造了濃濃的節日氛圍。
3、為了進一步宣傳中國傳統節日,哲學與人文科學系團總支組織各支部制作了墻報,其中文秘班的板報以精彩的設計,豐富的資料,贏得了大家的好評。
4、端午節到來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系同學們精心采集了艾草,并在每一束艾草上系上象征吉祥如意的紅絲帶,分發到教職工老師的手中,表達了大家端午節之際對老師的一片情意。
餐廳微機室、保衛室等工作人員也均在節日之際收到了我們送去的代表祝福的艾草,在表達感謝的同時,也對我們的活動予以肯定。
“濃濃端午情,莘莘學子心”,一束艾草,不僅僅代表了我們對老師的關心,更表達了同學們對老師的深情祝福。
5、哲學與人文科學系各班級分別召開班會,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抗震救災精神,宣揚理性愛國。
6、端午節之日,我系班級還召開了“傳統節日之端午節”學習會,透過學習交流,增強了同學們對傳統節日的了解,也培養了大家的興趣。
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大家不僅僅學到了關于端午節的有關知識,更在濃濃的節日氛圍中,真正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好處。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如火的石榴點綴著初夏的陽光,淡霧彌漫成朦朧的溫暖。順著時光的小路走向前去,我們觸到了五月的尾音——端午節。古老的節日傳載了千年,前人將端午遞送到我們的手中。它依舊保持著古樸的面貌,被歷史沖淡的哀傷凝固成堅決的曲調。提及端午,浮現在我們腦海的,是這樣一個佇立在浩蕩江岸的背影。他沉默地望了一眼身后的山川,緩合上雙眼,像滄涼的人世辭別,寫盡了離騷的屈原,以這樣絕望的方式給自己的一生畫上了一個冷艷的句號。
伴隨著屈原投江的悲壯,端午節來到了華夏兒女的生活。后人為端午節的凄涼漸漸注入了愉快的氣息,仿佛想為屈原抹去生命中的哀愁心酸,祭奠著,惜憐著屈原短暫的生命。然而,他的身軀落入汨羅江,化做一股至明至澈的水,他的靈魂,帶著對祖國的熱誠、對百姓的`責任,在中華國土上空熠熠生輝。
愛國、責任、忠誠、堅貞——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精神,因端午節的代代傳承,銘刻在每一個心中。
今天,端午的氣息正圍繞在我們的身邊,屈原的靈魂在明朗的天空中停佇,向我們宣讀著的誓言,抬起頭,望向天,對著他堅決地眼神,讓我們也大聲呼喊:屈原你的品格讓我們敬佩,我們的人生,是你指明了方向。
愛國、責任,我們并不陌生。
地震,所有的民的在行動,慷慨捐獻自己的心血,向災區的人民寄去溫馨的牽掛,滿目瘡痍的土地,因為我們的心手相連而風貌重現。
奧運,從曲折的火炬傳遞到精美絕倫的開幕表演,從國家領導到人民群眾的全員參與,積極配合,為奧運空前絕后的精彩,鋪墊了一條奪目的階梯。
這是愛國、是責任,是每個都應具備的精神。
對祖國的熱誠之心凝結在一起,引領著中國走向強大。而責任,那么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榮。責任存在于生活的點滴,不僅有對同學、朋友無微不至的關心幫助,對于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對老師、父母殷切希望的答復。
會考即將來臨,絢爛的未來正等待我們觸及,二十幾天的艱辛,汗水將會換來成功的喜悅。在端午節燦爛的陽光下,伸出雙手,展開雙臂,深呼吸,向天空呼喊出自己的信心:不拋棄,不放棄!憑借對父母老師和自己的責任,邁出夢想的第一步。
端午,是屬于我們的節日,讓千古傳承的信念,在我們的把戲年華中永不淡卻。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四
端午節是國內的傳統節日,大部分人覺得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聽老師講其實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些覺得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有些覺得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有些覺得是古越民族的圖騰祭,有些覺得是龍的節日,有些覺得是5月是個毒月,5日是個惡日,大家為了去惡毒,辟邪免災而形成的節日,還有些覺得與夏至有關。
端午節對于大家孩子來講是吃粽子,看大大家劃龍舟。記得每年的端午節前,奶奶總忙著去池塘邊采摘一些新鮮的蘆葦葉,然后用開水燙一燙,浸泡在水中。奶奶從柜子中的壇壇罐罐里倒出紅豆、紅棗、花生、蠶豆等把它們也浸泡在水中,然后把上好的智學網糯米淘洗干凈就開始包粽子。奶奶的手真巧,能包各種花樣的粽子,只見蘆葦葉在她的指尖間翻舞,不一會兒就包好一個有棱有角、漂漂亮亮的粽子,有時我也跟奶奶學包粽子,蘆葦葉在我的手中就是不聽使喚,包著包著粽葉就散開了,奶奶就面對面教我,經過幾次嘗試,我也能包好一個粽子,但跟奶奶的相比就是一個大草把,一點也不像個粽子。
端午節這天除去吃粽子,家家門前還要掛上菖蒲、艾草,吃“五紅”,用艾葉洗澡,如有癢瘡這種皮膚病,早晨就早早起來采集一些花草上的露水涂在患處,據了解非常靈驗。中午大家早早吃完中飯,聚到河邊看劃龍舟比賽,當時是鞭炮齊鳴、鑼鼓喧天,掌聲、“加油”聲響成一片。
端午節的到來,意味著盛夏的到來,對于農村的大家來講就是“三夏”大忙的到來,過去爺爺、奶奶要頂著烈日割麥子、插秧,目前好了,收割麥子有收割機,插秧有插秧機,村子里里組織了農業合作社,農民賣糧、賣棉、賣菜等不需要愁,同樣端午節過得非常高興。
令我最難忘的是去年的端午節,爺爺生病了,奶奶既要照顧爺爺又要干農活,忙里忙外,端午節就不計劃包粽子,讓我去超市買一些粽子回來,但我想我已經長大了,應該為奶奶分憂,趁放端午節假我忙著采粽葉,包粽子,煮粽子,雖然沒奶奶包的粽子好,但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中美滋滋的。鄰居家小剛,他父親、母親離結婚以后,母親遠嫁他鄉,父親在外打工,極少回家,他奶奶去世后,他就與爺爺相依為命,端午節時他爺爺不會包粽子,只能眼巴巴望人家吃粽子。“小麗,送些粽子給隔壁的小剛家。”我端著自己包的粽子飛快地朝小剛家走去。
端午節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快樂,今年的端午節快要到了,我要和我的家人一塊歡度這個佳節。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五
每年陰歷5月5日,中華人民都要慶祝端午節。
在這一天里,小孩們自由嬉戲,玩耍,大大家正忙著蒸粽子呢!過不了一會兒,廚房里就傳來粽子的香味,真是沁人心脾啊!聞一聞,就會使你饞涎欲滴。
在這一天,大家還要編手鏈呢,大家學校門口就有賣彩繩的呢,很多人家買好多條彩繩編織起來.過了幾天,就織成了五彩繽紛,鮮艷奪目的手鏈了。
大家在街上買手鏈,也可以編織手鏈,小攤上的手鏈多種多樣,正可謂多姿多彩。那樣,多姿多彩的手鏈是如何編織成的呢?讓大家來看看吧!
先用幾根自己喜歡的彩繩,把他門捋在一塊,然后,在它們中間打個結,隨后,把結和一端的線頭從帶有齒輪的海綿板中穿過去固定好,就可以編織了。幾縷彩線,一個珠扣,就可以編織成一個好看的手鏈了。
于是,大家扶老攜幼,去江邊投粽子了,在這里,還流傳著楚楚可人的故事呢!
相傳在不少年前,發生了一個故事。在一個小城里,住著一位的詩人屈原,他們的國君是一個昏君,整天游手好閑,不務正事。百姓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由于百姓們知曉,這個昏君早晚會給他們帶來災難。
終于有一天,敵軍向小城發起進攻,但這昏君卻把大權交給了_臣。屈原看著我們的家鄉馬上被這個昏君破壞,他心中無比悲傷,于是投江自盡了。所以,大家向江里投粽子,是由于害怕魚兒把屈原的身體咬掉。把粽子投往江里,讓魚兒去咬粽子,而不要咬屈原的身體。
從那一年起,就有了端午節這個節日了。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六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關于端午節起源的傳說可多了,其中,紀念屈原的說法流傳得最廣。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在戰國時期的楚國。他為人正直,學識淵博,很有才干,在楚國擔任了重要職務。因為他主張堅決對抗秦國侵略,而受到打擊、排斥,還被楚王趕出了朝廷。屈原悲憤極了,在流放途中寫下了許多充滿愛國精神的詩篇,最有名的是《離騷》。后來,秦國軍隊攻占了楚國都城。楚國失地千里,尸橫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他不愿意看到國破家亡的慘景,就在農歷五月五日這一天,懷抱石塊,跳進了江,當時他62歲。
百姓們愛戴屈原,當聽到他自殺的消息后,紛紛劃著船奔向江中,去打撈屈原的遺體,但沒能找到。他們怕江中的魚蝦會咬食屈原的遺體,又紛紛把江米裝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魚蝦來保護屈原的遺體。從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都會自發地來到江邊,悼念屈原,還要劃著船沖進洶涌的波濤,象征人們爭相打撈屈原遺體,以此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我國南方就形成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因此,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
同學們,屈原因為熱愛祖國、關心百姓疾苦而受到人們的愛戴。當我們津津有味地吃粽子、觀看賽龍舟時,不要忘記愛國大詩人——屈原。
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看待中華這一傳統佳節吧!提前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七
又到了端午節。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想起端午節的粽子。
端午節前幾天,媽媽就從市場上買來包粽子的粽葉、糯米、綠豆等,到端午節那天,就把它們拿出來,用水浸濕,洗干凈,然后開始包粽子。她拿起一些粽葉,疊成開列一排,隨后一層糯米、一層綠豆、一粒豬肉,最后加上一層糯米把綠豆和豬肉包在中間,再把疊好的粽葉,壓緊,按平,折疊,最后用線捆住,就這樣一個粽子在她們的手上包好了。
粽子包完后,她就把粽子放進鍋里,加上合適的水,讓它蒸煮。大約煮到兩個小時吧,廚房里飄散出一股粽子的清香,深深地聞一口,沁透心脾。這時,饞嘴的我就迫不及待地讓媽媽從鍋里抓起一條粽子,不管它炙熱燙手,就解開線團,送進嘴里,用牙齒咬一口,滾燙的粽子,有時弄得我牙齒根,舌頭嘴上頓時起滿了大大小小的泡泡,盡管這樣我還是不肯吐出來,味道好極啦。
聽大人們說,端午節這天有一個古老的故事。據史料記載,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詩人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于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教育工作者與端午節的傳統文化(匯總18篇)篇十八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曹娥;起于三代夏至節;惡月惡日驅避;吳月民族圖騰祭等等。端午節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賽龍舟: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