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的快樂,產生于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歡學習的,只是學習的方法和內容不同而已。心得感悟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感悟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皮囊讀書感悟篇一
距離第一次看《皮囊》大概已經整整一年了,彼時的我本該全力以赴的準備高考卻任然忙里偷閑的翻閱這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那時的我最喜歡的是那句“我不相信成熟能讓我們所謂接受任何東西,成熟只是讓我們更能自欺欺人。”在我為未來而迷茫的時候體會著蔡崇達筆下福建漁業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一個個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思考,活著是為了什么?生活是為了什么?未來該怎樣規劃?
再一次翻閱《皮囊》是今年寒假,此時的我已經考上了大學,開始了自己從未想過卻又一直渴望的生活,但是我依舊迷茫著。
蔡崇達在筆下紀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后,開始審視自己。從腳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時玩耍的海灘、帶著咸味的空氣到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從父親中風癱瘓在床后,他以奮力讀書贏取獎學金、寒暑假掙錢為途徑,力圖通過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撐起這個家,讓父親去美國治病,而當他一次次在重病監護室煎熬,與父親經歷過生離死別后,他終于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勞的,也真正明白,人活著的意義,因而選擇逃離筑夢地北京,回到了小漁村,守著愛的人生根發芽。我承認自己被他的勇敢和決絕而打動,但我依舊理解不了他的行為,但我知道這是作者活著的真正意義,就算不理解,但是我尊重也崇敬他。
皮囊于我們每個人都是無比重要的,以至每個個體離開的時候,可能靈魂以最本真的形態飛向了另一個世界,但現實世界中的我們無不會為身邊人的離世感到悲愴,感懷生之不易,更多珍惜。
其實過什么樣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靈魂的清澈和滿足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這本書的推薦語里說的那樣,“人生或許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攜帶著一顆心的羈旅。心醒著的時候,就把皮囊從內部照亮。”
我期許自己要活得更真實也更誠實,要更接受甚至喜歡自己身上起伏矛盾的每部分,才更喜歡這世界。就如馬塞爾.普魯斯特在書末的那番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
生活鮮活干凈的。你無論用多丑陋的皮囊包裹,都應該保護得到它。當褪去身外所有的污濁,希望你還能拿的出清澈的心,去愛人,愛生活,愛這世間。
皮囊讀書感悟篇二
書的最后有這么一句話:
“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于他內心的東西。”
我想這才是為什么這本書這么飽受爭議,看到了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嚴重的書評的理由。
對我來說,很多很多類似的連我自己都未曾察覺到的相似的痕跡,讓我實在是太能感同身受那種仿佛是從骨頭里摳出來的文章的痛感。書不長,我卻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來很多次,去消化里面的情感,平復自己的心緒。
這本書的后半部總讓我想到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主人公因為太久關在一個狹小的房間里,即使重獲自由,當精神緊張混亂的時候,他依然會不自覺地按照房間框出的大小走動。當時看的時候覺得很震撼,因為我實在是無法可想如何能夠在一個人的精神上豎起堅不可摧的牢籠。似乎世界很大,當你站在觸手可及的自由里就能夠甚至是應該順理成章地得到解脫與釋放。可事實是真正跨不出的是自己心里的條條框框。這些條條框框先天或后天慢慢滋長,不知不覺卻也牢固的很。蔡崇達看似活得通透,也不得不承認自己束縛在了這個“框”里。只不過他看著文展,嘆著文展,最后在框架里活成了個體面的文展。
皮囊讀書感悟篇三
用了兩天時間看完了蔡崇達的《皮囊》,胸口郁積著一股氣,怎么也出不來,說不出的難受。
這本書前半部寫得有點消沉,又很真實,讓人覺得生活不該如此,又似乎就是如此。我們想改變生活,追尋夢想,結果一次次被生活所踐踏。所謂的夢想如幻境一般,一旦打破,在現實的世界里更加無助。
"我不愿意和許多關心我的朋友聯系,不愿意開口說話,或許也在于我不知道如何回答自己,如何和自己相處,更不知道要如何和朋友相處了。"
讀到這里,我仿佛看到了自己。自己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最近,我將自己封閉了起來,不參加任何集體活動,不是不想參加,是沒有了熱情。我害怕人多的時候,害怕在大家歡聲笑語的時候我一個人獨自發呆,我害怕自己的格格不入;我又害怕在一陣狂歡之后,回來更加落寞。不如不去,干脆不去好了。我找到了另外打發時間的方式,看書。以前不喜歡讀書,現在反而讀的多了一些。不求黃金屋,不求顏如玉,只求得一份安寧。
我看書慢,這也是之前不愛看書的原因,太耗時間了。然而這現在成了一個好處,那就是看書可以打發更多的時間。看完一章,往往能用一兩個小時。尤其晚上,看完一章基本就到睡覺的點了。
"你根本還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終沒有勇氣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李大人在作者因迷惘辭職道別時跟他說的。
怎么生活?我似乎想過這個問題,似乎又一直也沒想明白過,到現在也不知道答案。
"我,或許許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況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飾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責任。"
是的,原以為是為父母的期望放棄了一些東西,選擇了一些東西。曾有過宏大的理想,到頭來卻不在現實面前低頭,不得不過普通人的生活。我們把之解釋為對父母的順從以及兒女的責任。實際上呢,這或許只是一種借口,一種掩飾自己懦弱無能的托詞。
我忽然不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小時候我從農村搬到縣城,之后去省會南京上學工作,再之后去了揚州工作,現在又輾轉到了蘇州。每一個地方都是好地方,無不是風景秀美,人文薈萃之地。處處都是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無不熟悉的街道和建筑。我知道這是什么景點那是什么中心,但是這些都與我無關。朋友說等你買了房子就有了歸屬感。是么,房子于我只是安放皮囊的所在,這也是為什么我在家里也有這種感覺。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或許是閑的大發了,想法太多。也許,下一刻我會去大上海,曾經覺得無比擁堵嘈雜的魔都,或許那里的忙碌緊張能稍微填補我的胡思亂想。
看到阿小看到文展,看到他們的童年,我努力回想自己的童年,竟沒有什么印象。看到厚樸的大學和青春,我努力回憶自己的大學,竟也沒有什么印象。我有些發慌,我存在的痕跡都沒有了么。我存在的意義是什么。
我一向以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為傲,鄙視思想淺薄,鄙視隨波逐流,鄙視世俗市儈,鄙視目光短淺,鄙視素質低下。甚至為此而覺得在精神上高人一等,因此并不覺得有錢多了不起,當官就能怎么樣。雖然,暫時做著不好不壞的工作,過著不好不壞的生活。但是,我一直相信一定會有成功發達的一天。孰不知我的自傲就如文展一樣,只是自卑的另一種表現。
想那些有的沒的耗費了自己太多的精力,不如讀點書。很慶幸讀到這本書,對過去的回憶,能讓我們珍惜現在,對失去的回憶,能讓我們更加珍惜所擁有的。生活中總有很多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是藏不住的,就像"海是藏不住的"。與其想太多有的沒的,不如珍惜有的,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生命中的美好。
讀書的意義在于增長見識,拓展視野;在于明辨是非,獨立思考;在于可以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獲得心里的認同,最終獲得片刻心靈的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