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文學書籍的讀后感篇一
寒假里,我去書店里看書,剛入店門,就被兒童文學那鮮艷的封面給吸引了。隨手一翻,馬上就被書中的故事給迷住了——這些文章實在是太美了。
我來不及多想,愛不釋手的把它抱回了家。
我打開書,迫不及待的看起來。啊!真是太好看了!有作家訪談,有拇指閱讀,領軍佳作等等。其中,我最喜歡九0筆團子了,這里面都是講我們學生的故事,很容易產生共鳴,讓我們身臨其境。
看著看著,我不禁為小林的的“大膽”而感到敬佩,為《第一次約會》而捧腹大笑。總而言之,這些文章都表達了我們的心聲。兒童文學真是太好看了。
在書山里,兒童文學是一片清涼的樹蔭,在學海里兒童文學是一個可供休息的小島。我每天都要品味這里面的故事領悟它的魅力。
要問我為什么喜歡它,因為《兒童文學》是一份純凈清新的老牌純文學刊物,有46年歷史,哺育了幾代少年。品質高雅,內容健康,直達少年心靈。
文學書籍的讀后感篇二
很早就開始覬覦此書了,但是礙于想要看的太多,所以久久未能一睹芳容。今天終于看完了。看完的第一感覺就是,塞林格這家伙真夠味兒,結局居然來了個懸而未決。好吧,我想說的是,小說的境界不就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么?如果這樣說的話,塞林格這家伙就真他媽的成功了(引用了作者著作里面的慣用詞語,算是對作者的肯定吧,畢竟我是不愛說臟話的)。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展開述說,讓人身臨其境。出色的心理描寫使人很容易把握文章的脈絡,以至于不會感覺生澀難懂,相比《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小說淺顯易懂多了。當然,這兩部著作是不能拿來作比較的,畢竟都不是同一類型的著作。不過因為我是同時看這兩本書的,所以盡管他們在本質上沒有什么聯系,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因為考慮到理解層次上的話,它們對于我來說就必然有共通性了。
根據小說的情節,我料想,主人公霍爾頓會掛掉的,畢竟他的思想在一步步墮落(照理說應該不算是墮落,他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不能更好的融入到這個社會中去,不能很好的與人相處,鄙夷一切媚俗虛偽的東西罷了),一步步走向無可救藥的境況,他的腦子也因酒精的麻醉和厭世的情緒而導致思維的混亂。骨子里的反叛特性在他的內心世界表露無遺,但是卻因為世俗的眼光而不得不壓制自己心靈最深處的吶喊。他向往東方哲學,他的愿望是做一個“麥田里的守望者”,一個沒有喧囂,沒有斗爭,沒有鄙夷,沒有媚俗,沒有壓迫,沒有強制的美好愿望,有的只是一群單純天真的玩耍的小孩。多么純粹的想法喲,不過也僅僅只是愿望、夢想罷了。能實現的夢想不叫夢想,只有那些實現不了的夢想才叫夢想。霍爾頓知道這樣的夢想是不能實現的。所以退而求其次,做不了“麥田里的守望者”,他就選擇隱居山林,一樣可以逃出這個紛繁的世界。就在要付諸行動的時候,小妹妹菲比及時拯救了他。怎么說呢?與其說是拯救還不如說是讓他摒棄了出世的想法罷了。有一種說法叫做“委曲求全”,霍爾頓的最終妥協也算是一種博大的求全方式吧。我覺得這樣理解能夠稍微舒坦一點,這樣比較對得起我的內心,因為有時候我也有霍爾頓這樣的想法,但是現實卻總是把我拉回來了。(菲比的能耐是我所料不及的,這也是導致我沒能準確預測結局的原因。但是,畢竟霍爾頓太愛菲比了,我也愛菲比。看菲比的那一段,我總是想到的是我的妹妹,呵呵,以至于感覺特別親切。所以這樣的結局也是情理之中的。)
小說中這么一句話:“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轟轟烈烈地死去,而一個成熟的人的標志是他愿意為了某個理由而謙恭的活下去!”把“委屈求全”這個成語詮釋得淋漓盡致,也就是說一個成熟的人懂得怎么去委屈求全。這讓我想到一句話:“一個真正自由的人不是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細細想來,多么讓人糾結矛盾的兩句話哦。給你一個選擇題,你是要成熟還是要自由?到此為止,我又想到另一個問題,一個關于智者和圣人的問題。大凡智者不一定能成為圣人,而圣人在我看來應該都是智者,就算他們沒在某個學科領域內有所建樹,但是他們的心境已經能夠折射出他們就是一個智者,因為他們能夠在成熟與自由之間游刃有余地做出選擇,或者他們根本不用選擇,因為他們兩者兼有,這是你我此等凡夫俗子所不能企及的。很悲戚地承認,我不是一個成熟的人,更不是一個自由的人。如此種種,我還是一個存在很大提升空間的人。
言盡于此,這部著作給人的感想不會只有這些,我暫且寫上這么一些,相信我哪天重新翻看一定還會更有一翻感慨的。
文學書籍的讀后感篇三
;《唐山大地震》是由錢鋼先生創作的歷史題材的報告文學。
吸引我去看這本書原因是偶然在電視中看到了同名電影。
一直生活在無震地帶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巨大破壞力,看著劇中唐山人民的家園轟然倒塌,親人離散、情人別離,排山倒海的悲傷、恐慌撲面而來,但災難過后人們的堅強、團結深深震撼了我,于是我迫不及待地翻開了這本書,在文字里尋找唐山地震時人們最真切的感受。
故事以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為歷史背景,書里描繪了唐山角角落落震前、震中和震后的生活場景。唐山人的善良純樸和百折不撓的唐山精神是令我印象最深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依舊對未來美好生活充滿期待。
“大地是萬物的搖籃,也是萬物的墳墓。”錢鋼先生開篇便這樣寫道。一場春雨可以拯救多少人,一次地震又可以帶走多少人?唐山大地震帶走了24萬人,是二十世紀迄今為止全球地震傷亡最慘重的一次。
這是一本真正讓我從頭哭到尾的書,書中對唐山大地震進行了全景式的描寫,人性的美好與黑暗,生命的脆弱與頑強,被完完全全地展現在我面前。
一場空前的災難,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堪一擊,從未有過的損害給人們帶來的感受和影響是特別又珍貴的。書中極少批判、譴責的口吻,但也讓人覺得故事內容有虛構成分,在故事結尾都有采訪實錄作為憑證。
其中有一篇《最后的五個男子漢》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五個男子漢是五名礦工,有強悍有力的,也有在地震時嚇得哭鼻子的,性格迥異的他們卻在這本書中留下了風格獨特的一頁。要知道礦下的工作本就是危險多變的,當一聲巨響將他們堵在地下上千米的礦洞時,五人表現出了驚人的生存力。耗盡精力打通的“立槽”被余震重新堵住,筋疲力盡鏟出的“中巷”又前功盡棄,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絕望,折磨的不是體力,更是人心!
可就是這樣沒有光亮、食物、水的惡劣環境下,最愛哭鼻子的小王喊出了“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口號,五個人就這樣在車廂里等待,耗著身上殘余的熱量,竟然堅持了十五天!終于等來了救援的燈光!
生與死往往就在一念之間,而他們活下來的希望,竟然是那家里早晨熱騰騰的肉包子。
每一篇的故事都給我帶來了獨特的感動和震撼,數萬鮮血堆積的地震是怎樣的災難啊!我們所了解的真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錢鋼先生的這本書不僅是為了記錄這次災難,更是為了告慰唐山的百萬生命在天之靈,沒有人可以設身處地想象到突然結束的人生給唐山人帶來的絕望。
在這本書之前,沒有人想到去記錄這一切,他們轟轟烈烈結束的平淡一生都要被掩蓋。
錢剛先生用文字把我們帶到了唐山大地震的現場,仿佛親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沖鋒陷陣, 鄰里陌路之間的互幫互助, 等待救援的生命奇跡, 得到溫暖關懷的地震孤兒。
這讓我想到了2008年發生的汶川大地震,這是我所處的年代經歷的最殘酷的災難,無數的人流離失所,失去家人,當然我也體會到了同胞之間強大的團結力,一車又一車的捐贈品被運進災區,人人都想盡一份力。很奇怪,我們素未謀面,可我總為你們端著一顆心。
讀完這一本書,人性的丑與美展現地淋漓盡致。可我只想去記住種種溫暖,記住同胞受過的苦難,為了生存的頑強意志,和重建家園的齊心協力。那些丑惡就讓它永遠消失吧!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