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獲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一
傅雷在《傅雷家書》中有很多關于藝術的講述、探討。通過讀這本書,我對“藝術”也有了更多更深刻的認識。
“藝術來源于生活”,這句話便是我一開始對藝術的認知,藝術它來源于生活,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它可以是一句話,一幅畫,一個風景。它可以是一切。這是最開始,我以為它是一個實物,也僅僅是一個物。
但傅雷說:真誠,是藝術的第一把鑰匙。讓我明白,“藝術”是實事求是的。但也因此讓我有了藝術是每個人都可以創(chuàng)造的錯覺。一切偉大的藝術家,必然兼有獨特的個性與普遍的人間性,傅雷寫道,讓我明白,每個藝術家都對其投入了感情,以至于他們是藝術家,而我們是普通人。的確實每個人都可以創(chuàng)造藝術。但只是藝術的成功與否。
那么是不是只要投入感情便可以了?只要模仿便可以了?不,您給予了否定。寫實可學,浪漫蒂克不可學,故杜可學,李不可學。李白雖有才華但那樣的天縱之才不多,共鳴的人也少。所謂曲高和寡也,同時積雪高峰也令人有“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之感,平常人也不可隨便瞻仰。這也便是國人淡詩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道理。也就是說李白境界太高,常人不能所及,鮮有共鳴者,畏而懼之其才華。所以要有合適的目標,腳踏實地。
對于藝術所富有的情感,我認為應是復雜且純粹的。復雜是指情感的種類多,程度不同,純粹指對藝術追求的原始心,既初心不忘。不僅不受限于感性認識,不受限于理性認識,更要有第三步的深入。藝術家除了理智以外,還有一個“愛”字,所謂赤子之心,不但指純潔無邪,指清新,而且還指“愛”。而這個愛同時也不是庸俗的,而是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的愛”。要有高度的原則性和永不妥協(xié)的良心。藝術是,因熱愛,而燦爛的烈火,熾熱又滾燙,是那燒灼著的赤子之心。
“藝術是火,藝術家是不哭的”。他們會順應時代,順應內(nèi)心,遵循熱愛而表現(xiàn)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受。那是漫長且繽紛的,不同人們的藝術匯聚在一起的,藝術的世界。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二
這句話的大意是:只要你夠努力,你就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傅雷對兒子的期望很大,家教也很嚴,整本書都在激勵著傅聰成為最好的自己,充滿了對兒子和祖國的愛。從中我明白了,我們年輕人都應該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
成就最好的自己不是一句簡單的空話,得付之行動。那么怎么樣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呢?我覺得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
在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目標,沒有堅定的信念,因此他們通常都碌碌無為而沒有什么巨大的成就。而那些努力拼搏,有目標,有理想的人,大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不是因為他們聰明,而是他們有了目標,就有動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
我自己也是一個例子,在剛上初中的時候,我沒有什么學習目標,整天漫無目的,懶懶散散,導致我的成績在班上一直不是很優(yōu)秀。直到七年級下學期的時候,媽媽為我分析了成績差的原因,而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進入班級前10名。此后,為了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我非常努力的學習。終于,在七年級下學期的期末考試中取得了理想的成績。
許多著名的人物也都是因為有了目標,才努力奮斗,最終成為更好的自己。例如,奧斯特洛夫斯基,雖然雙目失明,全身癱瘓,但他不甘沉淪,決心努力做一個更好的自己,最終寫出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著作。
傅雷的這句話也讓我明白,只要有了目標,就有了行動的動力。讓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樹立目標,通過努力來成就更好的自己吧!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三
家書是什么?字典的解釋很簡短:“家庭成員寫的書信。”但是透過一封封傅雷的家書,我卻看到了蘊含其中的無限親情。
書中的父子,就像兩個朋友一樣,通過書信的方式互相切磋自己對藝術的見解。信中有對過去教子過于嚴格的悔贖,有對兒子進步的表揚和鼓勵,有對音樂和藝術的指導和探討,有對黨和國家建設及運動的看法和意見,有對兒子生活的噓問和關心。
短短的四句話,就貫穿全部家書的情意。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六年六月,累計186封書信,最長的一封信長達七千多字;從生活的方方面面一直到藝術,字里行間,無不充滿著父親教子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以及對國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傅雷家書的內(nèi)涵,需要我更用心,用心去感受,去貼近一顆繪滿了絢麗色彩但依舊渴望畫筆的心,去感受一個父親的諄諄教誨和無微不至的愛。
人的生命總是局限的,漫漫長路終有盡頭。然而教育和藝術卻是無窮無盡的,能量和智慧需要不斷地為下一代灌輸,才能讓其延續(xù)。作為一名嚴謹?shù)膶W者,傅雷先生對于傅聰?shù)膼劭偸前训赖屡c藝術放在第一位,沒有任何的溺愛和嬌寵。但對兒子的思念和愛卻是壓抑不住的,它總是隨著筆尖在不經(jīng)意間流瀉出來。
孩子行走在路上,父母就是引路人,帶領著孩子往著正確的方向行進;孩子揚帆遠航,父母就是燈塔,讓孩子的前方充滿光明;孩子在迷茫的深山中探險,父母就是指南針,為孩子指明一條智慧的路。父親的話語通過書信傳來,如精神養(yǎng)料一般,使傅雷在海外依舊感受得到父親對自己的殷切期盼和教導鞭策。這些正是他努力面對生活中困境的勇氣和力量來源。他學會了在面對挫折時,敢于正視現(xiàn)實,變得越來越堅強。同時明白了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意氣用事都是不對的,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理智分析,徹底感悟。
傅聰動身赴波留學后,母親在給他的回信中這樣寫道:“你臨走前七日發(fā)的信,到十日下午才收到,那幾天我們左等右等老不見你來信,焦急萬分,究竟怎么回事?走了沒有?終于信來了,一塊石頭落了地。原來你是一個人走的,旅途的寂寞,這種滋味我也想象得出來。”相隔千里的他們,思念依舊牢牢地懸著不肯落下。此時,也只有母親才能夠補償父親角色里所缺失的溫暖的顏色。但不論如何,父母都永遠是堅實的岸,始終用平靜的懷抱,等待著歸航的船。
書信仿佛是一座無形的橋梁,建立在傅聰與家人之間,讓傅聰時時刻刻銘記著父親的教誨,永不忘懷祖國的恩情。
家書是什么?是愛的傳遞,心的溝通。這些如細流般溫潤人心的句句話語,不只是一般父母意義上的嘮叨,更是向兒子吐露的瑣碎的愛。翻動著書本,我的心也漸漸被暖流灌注。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四
近幾周來,我閱讀了《傅雷家書》。傅雷,一位著名的翻譯家,更是一位著名的父親。
從《傅雷家書》中折射出來的,是傅雷對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有人評價傅雷是一個標準的“中國式家長”,對于孩子(尤其是長子傅聰)是標準“中國式教育”。對于“中國式教育”,古人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樣的教育對于現(xiàn)代的人們來說,是危險的,畢竟天賦也不是逼出來的。那傅雷為什么成功了呢?因為傅雷有自己獨特的方式。
"赤子"最早是老子所用的比喻,在《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五章中,老子寫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孟子·離婁下》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其中"赤子之心"即嬰兒之心,嬰兒之心當然純潔無瑕,沒有絲毫雜念。
心無雜念,就能成為大器嗎?不是的,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英勇戰(zhàn)死錦竹,這是心境淡泊的人能做到的嗎?還要歸功于諸葛亮和他的妻子黃月英對他的熏陶,這一點又與傅雷的家庭不謀而合。傅雷作為一名革命時期的文學工作者,他的思想是進步的,對于新中國的熱愛傳給了傅聰,傅聰也不止一次地在信中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傅雷的藝術修養(yǎng)是高深的,這也對傅聰?shù)乃囆g之路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所以,傅雷式的教育,不同于中國式教育。真正有意義的中國式教育,是像傅雷那樣,既做嚴父,嚴于律己,嚴于待人;又做慈父,寬于待人,關愛他人;還做良師益友,適時地透過一段話傳授做人的道理。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五
于是,在看完《傅雷家書》后,一種想要將傅雷先生筆下給予的感悟梳理于心的急迫促使我寫下這篇文字,希望能夠化出所得,了明心間。
先生萬里傳書的思緒,跨越十幾年光陰,遠隔萬水千山,不僅僅是對愛子的叮囑愛撫,字里行間的感情,還升華出了愛祖國,愛民族的赤子情懷,以及凝聚其中的人格魅力,皆為人深深所動容。
于現(xiàn)在而言,先生所屬的那個時代早已飄遠出人們的思想范疇,時間拉開的距離已模糊了對那時代的客觀判斷。然而我們依稀可感受到,那年歲傷痛的火花仍舊星星點點地挑撥著我們的神經(jīng),即使久遠,那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所帶來的精神刑罰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舊時隱時現(xiàn)地浮出時代的水面。于是,對于一位愛真理,愛生活,愛藝術,剛正不阿,真摯率直的先生而言,最終選擇凈身出世的方式,表明真心,尋求思想解脫,我抱以理解和深深的感喟。
生活變形的魔爪不斷壓榨他的才思,摧殘他的身心,而先生卻一直在妥協(xié)與堅持中盼望能看到他所企盼國度的崛起,他一生都在堅持,即使別人認為是偏執(zhí)的狂熱,他從未放棄。對人生哲思的深透,對音樂藝術的獨到與進取,對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化解滲透,思想的矍鑠敦促著他永遠秉承一顆澄澈的赤子之心,樂觀向上地化解時代的傷痛,拓寬著生命的寬度。
雖然先生自命過于偏執(zhí)的缺點為生活添堵不少困擾,但丁點塵垢卻掩不住金子的滌亮。他擁有太多讓人稱頌的品格,再融入先生自個雅致的生活感悟,以至于覺得那些形容詞像枝柳般地脆弱貧乏。在道不盡的人格美麗中,于我最感動的便是先生對藝術獨特高雅的見解以及謙卑樂觀,孜孜不倦的生活態(tài)度,讓一個美學初識者跟對生活迷惘的人在恍恍惚惚中,抓住了可以令她堅定的自信。
在很多令現(xiàn)代人困惑的問題上,先生的見解都為我們解說了答案。對名利的取舍,艱苦的磨難,生活的哲理,藝術的本質(zhì),性情的錘煉上,都如高明的火炬一樣,為我們驅(qū)趕黑暗,重現(xiàn)星月。
所以,對于這么一位在時代濁流中越發(fā)澄亮透徹的精神偉人,除了深深的追思,我還有深深的敬佩。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六
傅雷的個人修養(yǎng)極高,不僅表現(xiàn)在文學、藝術、真理上,重要的是他做了一個好榜樣給兒子。
他告誡兒子:“一是到別人家里,進了屋子,脫了大衣,卻留著絲圍巾;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褲袋里。這兩件事都不和西洋的禮貌。圍巾和大衣必須一同脫在衣帽間里,不穿大衣時,也要除去圍巾。”禮儀能夠體現(xiàn)對別人的尊敬,也能贏得別人的尊重,所以父親教育兒子要注意個人禮儀,可想而知,傅雷也是一個非常謹慎,注意細節(jié)的人。一個人只有養(yǎng)成了良好的禮儀習慣、具備了基本的禮儀素養(yǎng),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和愛戴,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傅雷在寫給兒子的信中寫道:“國內(nèi)的大水災害,迄今仍極嚴重。災難的損失,初步非正式估計已達十萬億。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更不知道損失了多少。”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一位愛國知識分子的憂國憂命之情。體現(xiàn)出了作者是一個具有高尚愛國情懷和民族大義的知識分子。
傅雷生活經(jīng)驗豐富,在信中,他寫了一段內(nèi)涵的話;"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yǎng),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會淹死莊稼。”這是一段富含哲理的話,主要是想告訴自己的兒子:勝不驕,敗不餒,要理性看待榮辱成敗。
為了不讓兒子走彎路,以免重蹈覆轍,他對兒子說:“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于被回憶侵蝕。”這句話讓我明白:只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的人,才是能夠面對錯誤和失敗,并且有望改正錯誤,走向勝利的人。傅雷寫這封信,主要是想給情緒低沉的兒子加油鼓勁,希望他能夠正視現(xiàn)實、正視成敗,最終讓自己成熟起來。
傅雷幫遠在波蘭的兒子排憂解難,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對兒子起模范帶頭作用,他個人也有極高的修養(yǎng)。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七
第一次翻閱這本書是在初二暑假,那時的我只是為完成作業(yè)而看,直到上了初三,再次細讀,《傅雷家書》幫我找到了我人生的目標。
這本書一共有186封信,最長的一篇達到七千多字,字里行間表達出父親對兒子的關切,炙熱而又深沉的愛。這種愛,被傅雷寫成文字,雖是文字,卻很形象,從中能真切感受到父親傅雷對兒子傅聰?shù)年P懷備至,感人至深,純良質(zhì)樸,令人動容。即使這樣,傅雷依然把道德和藝術放在第一位,把舐犢之情放在第二位。
從信中可以看出,傅雷并不是那種溫情脈脈的人,他不會把愛彰顯出來,而是隱藏在字里行間,在背后默默地給予兒子關心、支持與幫助。而且,他把兒子當作討論音樂、討論藝術的對手,有時他是父親角色,有時又是朋友身份,血緣親情,共同話題,構建了融洽密切的父子關系。傅雷對兒子的期望極高,希望他能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樣嚴格的要求,那些無微不至的叮囑,不都是如山父愛的證明嗎?這些書信,不僅升華了傅雷和傅聰?shù)母星椋怖喂塘烁德攲ψ鎳臒釔壑模窦~帶一般,緊緊相連。
讀完這本書,我為自己而羞愧。
我總是因一些小事生氣,因一些困難手忙腳亂,總是抱怨生活的不幸。如今,我學著用書中的文字寬慰自己,也教育自己,我雖不能胸懷大志,心懷天下,可至少我要決心做好自己,從身邊力所能及的小事開始。學著長大,學著懂事。不再抱怨學習的辛苦,不再咋咋呼呼地做事,不再因為一點小事而哭泣,要勇敢堅強,要微笑生活。更重要的是,我要學會尊重。尊重父母,尊重他人,乃重整個世界。我不再頂撞父母了,因為我知曉了他們的良苦用心,他們每一句嘮叨的背后都是對我滿滿的愛呀。
距離、時間都不是阻擋傅雷愛子的絆腳石,縱使相距再遠,愛也不變,心也不移。這就是父母的愛子之情,即使為你上刀山下火海,也心甘情愿。
傅雷家書讀后感篇八
幾組黑白照片,數(shù)不清的來往家書,譜寫著傅雷家的情與意。
家書中,傅雷不忘時刻教誨兒子,沒有一絲的溺愛,既教他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樣與兒子閑談,與他交流音樂、文學、藝術等等,扮演著一半父親、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愛兒子,雖然言語間總是嚴格的苛求,但在嚴肅的面孔下,卻藏著一顆溫柔的愛子之心。這絲絲縷縷的愛,不時從嚴肅中流露出來,流淌在字里行間。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著這樣的摯愛與欣賞,他不會因為兒子才華出眾就放松教導,在兒子取得成就時也沒有高興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囑兒子再接再厲,教會兒子正確對待得失榮辱。傅雷對兒子的愛,像呵護著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謹慎又溫柔,動人心腸。
傅雷也經(jīng)常和兒子討論文學藝術。在信中,他與兒子討論了李白、杜甫詩的異同,分析了各自的長處、短處,再與蘇軾的詩相比較,不禁感嘆文人墨客高深卻無知己。在《三月二十七日夜》中,他提到莫扎特,把莫扎特給人感覺描繪得清晰、明朗,耐人尋味的文字寫盡了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縹緲虛無、溫柔嫵媚。傅雷是循循善誘的父親,更是能和孩子的心靈碰撞、靈魂高度融合的益友。
每個父親表達愛的方式不盡相同,傅雷對兒子的愛是諄諄教導,是吟唱在音樂藝術間的愛。而父親對我的愛,是不曾言說的安靜的愛。他很愛我,也很關心我的學習,但在我們的交流中卻從不提成績。只是,在我煩躁、迷茫、厭倦時,他會久久地陪伴在我身邊,用他的睿智明晰我前方的路,用他的摯愛溫暖我疲憊的心。他的聲音,總能使我躁動的情緒平靜,愿意用心去思考、去反省,從不安沮喪到振作奮起。我的父親,像一盞黑暗里的明燈,照亮我腳下的路,陪著我一路向前!陪伴,就是他愛我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