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沙鄉年鑒有感篇一
直到讀到利奧波德在附錄《未發表的序》中說這本書寫的是“土地的倫理和美學問題”,我才意識到《沙鄉年鑒》不是一本散文動植物年鑒。目不暇接的動植物名稱都被作者賦予了感情,這種感情讓我感同身受,我也會跟作者一樣,因為黑頭山雀“65290”沒有在第六年的冬天出現而悲傷,也會因為鱒魚咬住了魚餌而興奮,也會因為80圈年輪的橡樹的倒下而唏噓……當我的目光隨著清風在文字里穿行時,我確信一種久違了的散發著自然氣息的芬芳,正在安靜的書房里四處彌漫!
《沙鄉年鑒》是奧爾多·利奧波德寫得最好的一本書,也是他留給世界的最后的一本書。該書問世于1949年,正值戰后經濟復蘇時期,人們都在滿懷激情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態學的意識和環境保護觀念還沒有進入人們思想的視野。這本書的出版,在當時并沒有引起應有的關注。直到上世紀60年代開始,征服自然所帶來諸多負面效應逐漸呈現,人們才逐漸發現《沙鄉年鑒》的價值。而利奧波德以其先知一樣的智慧,贏得人們的尊重,并被尊為新自然保護運動浪潮的領袖。
這是一種思想的芬芳,來自《沙鄉年鑒》,來自一個叫奧爾多·利奧波德的美國人。在接下來的閱讀時光里,我感覺我是在和一本“綠色經典”交流,是在和大地交談,是在和一個天籟般的靈魂對話!
《沙鄉年鑒》中提到的沙鄉,其實就是利奧波德在卸任美國亞利桑納州的助理林務官之后,在威斯康辛河畔購買的一個荒棄的農場。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荒棄之地上,開始了他靈性、知性與詩性交織的自然時光,也開始了他以鋤頭和筆為伴的耕作與書寫的生活。在此后的十幾年里,這個被他稱作“沙鄉”的地方,便成了利奧波德和他的家人在周末和假期親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用10年時間對兩個極為不同地區的野生植物初次開花的時間進行統計和對比后,利奧波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顯然,邊遠地區的農民的眼睛所得以欣賞的東西,在同一時期里,是大學生和企業家們看到的兩倍。”一座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可能是一種植物在這個城市遭遇的滅頂之災。但是羈絆在都市生活中的我們,尚沒有閑暇停下腳步嗅嗅春天的槐花香,又怎會去思考必經之路上是不是少了一朵不知名的花。逝去的城市舊跡,尚且不能引起我們的注意,遠在鄉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植物與動物被城市化不斷侵蝕更不會進入我們的視野。因為我們沉迷于“做地”生財,我們習慣于遺忘歷史,這是向“錢”看齊時代的癥候。大學生和企業家們在追求物質的豐厚和社會的地位的過程中把“生活”生活成了生存,而那些邊遠地區的農民,餓有所食、寒有所衣,采菊東籬下還能見南山的簡單“活著”才真正像生活。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的安全、繁榮、舒適、長壽和平靜。但是“太多的安全似乎產生的僅僅是長遠的危險。”一座山上的狼被獵殺時的嗥叫對村民和羊群來說是勝利的贊歌,而這聲嘶力竭的背后卻藏著這座山即將在未來的幾年里變得“光禿”的預言。利奧波德說,“這個世界的啟示在荒野。大概,這也是狼的嗥叫中隱藏的內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卻還極少為人類所領悟。”的確,正如作者把回憶亞利桑那和新墨西哥的隨筆的一小章命名為《像山那樣思考》一樣,我們缺少像山一樣簡單的觀察、辯證的思考,缺少對事物的歷史和未來的考察與預見,缺少山那樣的智慧。我們奮斗的目標冠冕堂皇,手段天衣無縫,結果皆大歡喜,當我們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歡呼雀躍時,一場滅“頂”之災正背負著歷史的使命在嗥叫中萌芽。
但山的智慧,要么被我們忽視,要么我們難以看懂。所以作者深深嘆息:“這個意義,大山早就明白了,可惜太多的人依然不明白。”但這種“依然不明白”,早已讓我們在昨天付出了代價,而且讓我們還在今天付出了代價,同時也將讓我們在未來付出更多的代價。在一個速度越來越快的年代,或許我們真的應該慢下來,暫時離開一下高速的車道,像大山一樣,靜靜地思考一下大地的事情,思考一下我們明天的事情。
在人間,人無須成神,也無須以高蹈的方式去尋找天堂,因為當一個人尊重和呵護大地的時候,大地之上就有了天堂,我們的內心就居住了神靈。土地也好,神靈也罷,我們都需要像山一樣思考,思考土地的喜與悲,思考神靈的真與假,才不會被物質沖昏了頭腦,也不因神秘失去了理性。
讀沙鄉年鑒有感篇二
現在,浮木后面暖和了,因為風兒已經跟著大雁走遠了。我也想跟著大雁飛走,要是我也能變成風兒該多好。蘇醒在春天,自由、快樂、漂泊。
我帶動云彩飛舞,像是在空中伴著小野麗莎的歌兒跳了支舞。云彩里飛出一群大鳥,拍打著翅膀飛翔,姿勢之優雅,在云彩里忽隱忽現,像一面旗幟,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著我。我與他們嬉戲玩耍,朝遠方飛行,最后一聲大雁的鳴叫消失時,夏天的影子就不見了。秋天的脾氣總不大好,夾著灰塵呼嘯而過,或在森林里拍打樹葉發出沙沙響聲,最后像山一樣靜下來思考生命。
十一月是樹木倒下的季節,遠遠地,我就聽到了松樹的呻吟,他是大自然進化幾千年的物種,是古老的生命。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幫助他,我一鼓作氣,鉆進伐木工的脖子,冬天的我是冷冰冰的,他已經在松樹的主干上劃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觸目驚心。我帶動枝葉搖擺,制造更大的風浪,終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伐木工懊惱地離去,放棄了今天的作業。一天天如此,我的能力卻在一點點減弱,守護了一個冬天的松樹林終于等來了春天,而我卻要永遠沉睡在這里,等下一縷風來喚醒。
如果我是風,我不后悔。不后悔對自然的愛,對綠色的向往。
小時候,我的故鄉還是個小山城,四面環山,山是青黑偏綠的,江南也是一片荒草地,晚上有繁星,江水碧綠。我常去探訪山林,與溪水游戲,享受這閑來之樂,山川之美。我拂過柳芽兒,濺起水波瀾,輕巧地唱出美妙的音韻。漸漸地,工業愈加發達,人們走上了社會發展新道路,大荒地被改建成高樓,隱約有難以觸及的威嚴,我無心再歌唱舞蹈。飄蕩了很久,我也從清純的晚風變成了污濁的臭氣,我不再去樹林游戲,我會抹黑了溪水,我會給綠樹帶去煙塵,一切都變了。
如果我還是風,我也不后悔,看到綠色猶在,山川猶美,自然猶存,這就是我的精魂。
讀沙鄉年鑒有感篇三
“我喜歡一棵年輕的北美白楊,因為有一天,它會老去。”這是利奧波德的筆下所宣泄出的,內心美麗的獨白。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并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像山一樣思考,山又沒有生命,又怎么會思考呢?我接著往下讀,隨后,我釋然了。
這簡短的一章,不過寥寥幾百字,卻講述了一個哀傷的故事。美國任何一個有狼的地區,狼都被視為魔鬼,政治家為了自己的地位去獵殺狼,農場主為了自己的農場也去獵殺狼。在經過西部大躍進后僅剩不多的狼,在人們的圍剿下逐漸銷聲匿跡,野外再也看不到狼的蹤跡,夜晚再也聽不到狼的悲鳴。于是乎,鹿兒大量繁殖。在經過幾年后,樹林中低于馬鐙高度的葉子全部被吃掉,餓極了的鹿兒只能啃咬樹皮。最后,山失去了綠色。
人們刻意的獵殺狼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妄圖用火藥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利爪與獠牙,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奧波德想要用文章來喚醒人們,希望人們可以像山一樣思考,能夠看到長遠的利益,而不僅僅只看到膚淺的東西:自己獵殺一切對自己有害的物種時所能得到的甜頭。
這點不僅僅是在保護環境上,而是適用于一切事物,中國古代就是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孟子,名軻,字子輿,傳說他的母親為了他搬了三次家。長大后,孟子不負母親重托,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這是目光長遠的典型。因為孟母的.長遠目光,孟子從小就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宋朝曾被文學大家稱贊過的方仲永,他擁有比擬甚至超越孟子的天賦才能,最終卻只能泯然眾人矣。這都是雙方家長目光的不同導致的。由此可見,擁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啊!
看了《沙鄉年鑒》,我不由感到慶幸:利奧波德用隨筆寫出了如今環境所面臨的威脅。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正在努力,努力拯救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不能讓正義孤軍奮戰,我們也要從現在開始保護自然。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為了自然去努力奮斗,要用長遠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讓大家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