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讀沙鄉年鑒有感篇一
記憶里,只是天氣預報報道的是晴天還是暴雨。在屋里望窗外,更只是默默地發出感慨。哦,太陽那么大要帶把傘。哦,雨那么猛就不要出門了。
無意中瞥到《沙鄉年鑒》這本書,慵懶地抽出來看看,便驚嘆于這位利奧波德層層深入的思想。他關注“食物鏈”與“生物群落”,他思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土地倫理”,他更推廣環境保護。也許,強化人們對土地的了解,激發人們對土地共同的熱愛和尊敬,便是利奧波德完成這本“綠色圣經”的初心。
似乎,作者所述的大自然,只是花開花落,潮漲潮退,都是隱隱約約,沒有美感可談。我奇怪,為什么會這樣?后來明白,是我沒有靜下心。總是心中有所顧慮,牽引著我的腳步向前。也許,拋開心中所想,便可以靜下心。
他說,夜晚,積雪融化,水落若在地上,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滴答聲驚擾了深夜酣睡的動物,也給冬眠的動物帶來了奇異的騷動。蜷縮在深幽洞穴里正在冬眠的臭鼬,舒展四肢,大著膽子鉆了出來。
我抱著好奇的想法,看向了窗外。
耳邊沒有一絲喧鬧,心中似乎是一片如鏡子般打磨過的湖面。沒有下雪,只是飄飄揚揚的幾縷牛毛雨,融在冬日哈出的熱氣中,悄無聲息。平整的松柏路旁結上了薄薄的一層冰沙,映著左右彎彎扭扭的樹枝。枝丫間,似乎銜著清晨的白霜,還未消散,恰極好地給樹木添上了一筆。貌似在眨眼間,近旁的這片土地里,冒出了一抹春色,綠的活潑,讓人心為之一顫。
哦,原來真的是這樣。愉悅的,窗外成了一幅名畫,心中是贊嘆,是敬佩。 他又說,不能享受閑暇時光的人是無知的人。哪怕他取得的學問之多,用全部字母也寫不完。而享受閑暇之人,即使從未踏足校門,從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有學問之人。
自那以后才真真切切地明白,停下步伐,靜下心看看窗外,是有多么的重要。大自然中,同樣蘊含著無限奧妙。
真的,也許《沙鄉年鑒》會給你帶來良多感觸。
放下筆,打開了屋檐上掛著的鳥籠。它撲騰著雪白的翅膀飛走了,飛向天空與自然。不知不覺,臉上難掩的舒心。
讀沙鄉年鑒有感篇二
現在,浮木后面暖和了,因為風兒已經跟著大雁走遠了。我也想跟著大雁飛走,要是我也能變成風兒該多好。蘇醒在春天,自由、快樂、漂泊。
我帶動云彩飛舞,像是在空中伴著小野麗莎的歌兒跳了支舞。云彩里飛出一群大鳥,拍打著翅膀飛翔,姿勢之優雅,在云彩里忽隱忽現,像一面旗幟,忽上忽下,一切都吸引著我。我與他們嬉戲玩耍,朝遠方飛行,最后一聲大雁的鳴叫消失時,夏天的影子就不見了。秋天的脾氣總不大好,夾著灰塵呼嘯而過,或在森林里拍打樹葉發出沙沙響聲,最后像山一樣靜下來思考生命。
十一月是樹木倒下的季節,遠遠地,我就聽到了松樹的呻吟,他是大自然進化幾千年的物種,是古老的生命。我不由自主地想要幫助他,我一鼓作氣,鉆進伐木工的脖子,冬天的我是冷冰冰的,他已經在松樹的主干上劃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觸目驚心。我帶動枝葉搖擺,制造更大的風浪,終于在我的不懈努力下,伐木工懊惱地離去,放棄了今天的作業。一天天如此,我的能力卻在一點點減弱,守護了一個冬天的松樹林終于等來了春天,而我卻要永遠沉睡在這里,等下一縷風來喚醒。
如果我是風,我不后悔。不后悔對自然的愛,對綠色的向往。
小時候,我的故鄉還是個小山城,四面環山,山是青黑偏綠的,江南也是一片荒草地,晚上有繁星,江水碧綠。我常去探訪山林,與溪水游戲,享受這閑來之樂,山川之美。我拂過柳芽兒,濺起水波瀾,輕巧地唱出美妙的音韻。漸漸地,工業愈加發達,人們走上了社會發展新道路,大荒地被改建成高樓,隱約有難以觸及的威嚴,我無心再歌唱舞蹈。飄蕩了很久,我也從清純的晚風變成了污濁的臭氣,我不再去樹林游戲,我會抹黑了溪水,我會給綠樹帶去煙塵,一切都變了。
如果我還是風,我也不后悔,看到綠色猶在,山川猶美,自然猶存,這就是我的精魂。
讀沙鄉年鑒有感篇三
“我喜歡一棵年輕的北美白楊,因為有一天,它會老去。”這是利奧波德的筆下所宣泄出的,內心美麗的獨白。
當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我并不能理解,為什么要像山一樣思考,山又沒有生命,又怎么會思考呢?我接著往下讀,隨后,我釋然了。
這簡短的一章,不過寥寥幾百字,卻講述了一個哀傷的故事。美國任何一個有狼的地區,狼都被視為魔鬼,政治家為了自己的地位去獵殺狼,農場主為了自己的農場也去獵殺狼。在經過西部大躍進后僅剩不多的狼,在人們的圍剿下逐漸銷聲匿跡,野外再也看不到狼的蹤跡,夜晚再也聽不到狼的悲鳴。于是乎,鹿兒大量繁殖。在經過幾年后,樹林中低于馬鐙高度的葉子全部被吃掉,餓極了的鹿兒只能啃咬樹皮。最后,山失去了綠色。
人們刻意的獵殺狼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妄圖用火藥和刀刃,征服大自然的利爪與獠牙,使自然向自己屈服。而利奧波德想要用文章來喚醒人們,希望人們可以像山一樣思考,能夠看到長遠的利益,而不僅僅只看到膚淺的東西:自己獵殺一切對自己有害的物種時所能得到的甜頭。
這點不僅僅是在保護環境上,而是適用于一切事物,中國古代就是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孟子,名軻,字子輿,傳說他的母親為了他搬了三次家。長大后,孟子不負母親重托,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這是目光長遠的典型。因為孟母的長遠目光,孟子從小就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宋朝曾被文學大家稱贊過的方仲永,他擁有比擬甚至超越孟子的天賦才能,最終卻只能泯然眾人矣。這都是雙方家長目光的不同導致的。由此可見,擁有長遠的目光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事啊!
看了《沙鄉年鑒》,我不由感到慶幸:利奧波德用隨筆寫出了如今環境所面臨的威脅。這個世界上還有人正在努力,努力拯救這個生我們養我們的地球母親。我們不能讓正義孤軍奮戰,我們也要從現在開始保護自然。
在此我呼吁大家,要為了自然去努力奮斗,要用長遠的、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地球上的一切,讓大家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