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月到中秋散文篇一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戶各人都充滿了向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著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托人從城里購買些紅曲、姜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桿子收工后背回家曬干了,或者在院墻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干糧饃饃,必須有燒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溫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干面,用適量溫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標準加適量溫水揉面,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松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娘、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小、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著,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搟面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面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涂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姜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面;最后緊緊地卷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搟成剛才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才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搟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后搟一個薄如紙的面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抬到籠屜里,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臥”在灶臺上的那口大鐵鍋里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干凈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溫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干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為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月餅蒸好后,要有兩人三掀兩翻整體端正放穩,用木制的“點朵子”沾上紅顏料,在暄騰騰的白面上點上一朵朵紅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個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塊,便可吃了。新鮮時香甜美味;晾干了酥脆可口,層層疊疊,肥而不膩,中秋后的日子就在這甜美中咀嚼著。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當皎潔的月亮爬過樹梢立在屋頂時,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無,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灑落在農家寬敞的院落里,比白晝更亮堂。家家戶戶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塊完整的、畫著月亮的月餅,恭恭敬敬地供獻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盤里供奉上自家收獲的水果或別的什么好吃的,叫“獻月”。老人們還會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舉頭望月,我總想從“玉盤”中看見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月到中秋散文篇二
又是一年中秋日,天南地北團圓時。
今年的中秋,要比往年的氣溫高許多,花依然嬌艷的開著,樹依然茂盛的綠著。衣袂飄飄的女子依然凸顯婀娜嫵媚的腰肢,裸露藕一樣潔白的臂膀,盡情的展示暖秋的張揚!若你抬頭望望高遠而純凈的秋日天空,會一掃你心里所有的陰霾,潔白得沒有一點瑕疵的云朵,鑲嵌在湛藍的底色上,變幻莫測,形態逼真,讓你充滿無盡的遐想!這秋日的天空真真美的令人暈眩!廣袤的田野寫滿豐收的喜悅,金黃色的稻浪隨風揚波,在舞動著秋日最美的旋律!
若說中秋是一曲歌,那也是一曲高亢大氣的歌,雄渾深厚,令人蕩氣回腸!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僅次于春節的隆重。天南海北會以各種形式喜迎中秋。相比之下江南一帶要比北方的節日氛圍要濃郁許多。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要在這一天吃月餅,因月餅是圓形的,意欲團圓,表達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愿望!
關于月餅,一向是我不感興趣的食品,即使是我小時候那個貧窮的年代!
小時候家里孩子多,中秋節的月餅是要分的。祖母把月餅擺在八仙桌上,旁邊的豬腰筐里放著自家產的葡萄和海棠果。八仙桌的周圍圍著一群眼巴巴的孩子。月餅是要祭月的。拜過月后,祖母開始像生產隊發工資一樣,每個人分兩到三塊月餅,配上一兩串葡萄和十幾個海棠果。分到手后,嘴急的'孩子就會大快朵頤。而我不會,即使是那個年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是我們唯一能吃月餅的機會,我也是堅決不吃的。主要是討厭它的甜膩。但我會把月餅掰開來,抽出里面的青絲玫瑰,花生仁,核桃仁……然后我會用掰得七零八落的月餅跟其他姐妹換果吃。哈哈,從小就知道等價交換,長大后沒能成為精明的商人真的很遺憾!(: )
從小到大,從未吃過一塊完整的月餅,即使它的品種越來越豐富,花樣越來越繁多,依然誘惑不了我的味蕾。
時光如冰上的陀螺般飛速的旋轉,那個分配月餅的時代,也早已被那個抽打陀螺的鞭子揮甩的遠之又遠。中秋的月依然那么圓,卻再也看不到孩子們圍成一圈,把那做工粗糙,餡料單一的月餅期盼!中秋節的食品越來越豐盛,中秋節的快樂和幸福感卻越來越趨于平淡!
月到中秋散文篇三
銀色,月圓,嫦娥白兔臨飛天。愛戀,憶懷,中秋望月獨傷懷。
翻閱著消瘦的日歷,如翻過那滿是淚痕的記憶,月圓的中秋,掛著晶瑩的銀露,在日子的扉頁上,滑進眼眸,濺起點點蒼白的酸楚,又一個中秋,又一個不得不在月浪的沙灘上,佇望嫦娥守侯的美麗。
秋之潔爽,月之鉛華,夜之思意,心有泥濘。睹洗盡繁華的冷月,寂寥懷春傷秋,中秋月之傷情,月難長明,情更難以久留,感嘆嫦娥奔月的凄美,沉湎唐詩宋詞的纏綿。讀月中秋,灑行行青淚。
冥冥之中流逝了多少的中秋,蕓蕓眾生錯落了幾多的紅塵,多少中秋之夜孤獨相守,幾多紅塵流離了無數的相思之人。中秋離愁,年年又歲歲,輪回哀怨,輾轉涼冷之秋。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中秋無依之日,世道滄桑,情去節依在,人靠月圓瘦。思念的中秋,總讓人倍感沉寂和清幽。
月缺月圓又一載,花開花落人不還。人來人往度銀月,相思憶痛傷孤夜。
花季的感傷和留念,暗涌一種惆悵,孤月的慘淡里,悵然橫亙一片蒼白的思念。思念那家鄉的山,思念那遠去的水,思念那夢中的囈語,情遺落在哪里?問月,月不語,問自己,只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詩句在哭泣,只有亙古的月亮,剝落思鄉的內衣。
曾癡迷攜手相伴的中秋之夜,曾執迷月下依偎溫暖的身影,曾陶醉在月光流動溫情的呢喃之聲。迷離而痛楚的中秋,傷落了幾許的憂愁,愁淡淡相思孤立無助,愁淋漓盡致的絕離,愁月下孑然衰落的花影,在蒼茫的景色中,無聲亦無語。
那個已湮沒的中秋夜,你走得如此之美麗,薄薄的霧沙宛若你輕飄飄的揮手,在眼里全是潮濕。就連你消失的腳步,在銀色的落葉上,未覓得一滴浪花。
曾在孤獨的月夜上,含著濕潤的感傷,遙首那白茫茫的遠方,期冀那熟悉的翅膀,帶著愛我傷我的那段記憶,飛至而落,抑或血流,浸染中秋。
中秋的夜,誰是誰的陌路。走過了愛的河流,越過了情的執著,誰在寂寞的月光下,守著那千年的清秋。
不知覺中,淚水滴落在中秋的銀色之中,猶如夜色綻放的煙花,絢麗卻難以封存,只有殘留的余溫,相伴啜泣,在流動是夜色中,有誰相知,點滴鐫刻的磨痕,誰在那里,駐足長留。
想在慘然淡白的月光下,用小刀劃破曾緊握仍有你痕跡的雙手,讓殷紅的血液,在你的身后,默默守候。你的中秋,是否依舊,是否沒有顏色可以追溯。
中秋的月下,有小鳥在深情的啁啾,有潺潺滑動的人流在舉杯,有一盞孤獨昏黃的燈,輕輕撫摸著那沒有感覺的傷口。
走過了春,又來了秋。走過的人,是否還會復存。
人削黃花瘦,滿懷的哀傷,鋪滿了心緒的離愁,淚眼凝眸,仍是那論皎潔的圓月伴中秋,如透明的露珠揮灑了那潔亮玉盤,響亮著淡然的凄涼。
愛過中秋,中秋愛過,即便中秋輪回萬年,銘記在心的永遠是那走過的美麗的光芒。
月到中秋散文篇四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經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特點是通過對現實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達作者的觀點、感情。你有了解過散文的寫作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中秋的優美散文:走過中秋,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秋夜,我在想:可能一片葉子悄然落了,落在一個不知名的小河邊,墜落的時候,葉子也盤旋過,惆悵過,后來看到水中的一輪月亮,就輕輕的落了下去,落入了有月亮的那條小河,河水格外清澈,里面有一片蔚藍的天,一個又圓又大的月亮,在水底放著,是不是從前猴子撈過月亮,沒人知道,如今,再未見誰在河邊向月亮訴說,月亮會不會覺得圓的無趣?只是,一葉落而知天下秋,好像無需蟋蟀再唱多少古老的歌,葉落中秋,驚動了一只正在思考的蟲子,看到落葉的影子,它聽懂了近日秋風的召喚,它回頭望了望身后的世界,縱身一跳,蹦入河里,向水中的月亮鳧去,翌日,有同伴見到它,躺在一枚葉子上睡覺,葉子如小舟在河上漂浮。中秋,沒人知道,一只蟲子駕一葉小舟,向明月飄來。多夢的童年,走不出的中秋。
如今,我看到天空,仍然有一輪圓圓的月亮。
“月亮光光,把牛娃吆到梁上,梁上沒草,吆到溝腦,溝腦有狼里,吆到花場里……”記起從前,每一個八月十五的夜晚,當月亮從窗口爬上來的時候,奶奶半閉著眼睛,身子一晃一晃的搖著,推著我們也晃來晃去,把我們晃入了夢鄉,奶奶的聲音漸漸小了,越晃越慢了,最后晃到不晃了,奶奶竟也睡著了,柔柔的睡入了夢鄉,微笑著,再不醒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如草木,中秋了,草木還會不會生長?中秋月,還在窗外圓著,趴在窗口,揉著眼睛,聽蟋蟀叫著,窣---窣窣---窣窣……中秋夜,靜的像村口流淌的小溪。
后來,隨著時光的流逝,童年的八月十五漸漸迷失,不見了蹤跡,我們也走出了童年那片純真的小天地。
又中秋了,看到人們時不時的抬起頭,翹首天空,看月亮在哪里,究竟圓到了什么程度。已經很圓了,有人覺得,自己要見的人還會離去,仍然祈求,再圓再圓,于是月亮只好重新變彎,然后再次去圓,以遂離人心愿。相思雨有時會悄悄來臨,愛情一時間都在這個夜晚涌起,中秋月,還能否承載起那么多來自地面的寄托和期盼?當那么多的目光都投過來的時候,我看到月亮,就那樣的,沒有改變,任人間心情,如波濤洶涌的大海。我想,這個時候,在某個地方,可能正發生著戰亂,那里有純粹的生離與死別,面對百姓的逃離家園,面對戰爭狂魔的叫囂和吶喊,月亮會笑著,讓大家都稍安勿躁,因為在他看來,人類的這些小打小鬧,很快將會被時光抹平,翻什么巨浪,點什么鬼火?傻笑、狂呼、悲戚,憂泣,只不過是掛在腮邊的一些符號,一撥一撥的,最終給月亮補充了一些淺淺的記憶,多少煙云,都已飄過月亮的眼睛,散去以后,仍然是一個晴天月兒明,悲歡也罷,離合也行,中秋月,一樣祝人間、愿大家有一個美麗的笑容。
歲月的風雨中,我們各自走來,在又一個中秋,當月亮升起的時候,我們一起,回到塵封已久的八月十五。
童年的八月十五,是一碗簡單的羊肉泡饃。在鄉下,那個遙遠了并且還在日益遠去的鄉村,每年都有一個八月十五。那一天,鄉村的天空,會有一片濃濃的膻味飄起,和著一把芫荽的清香,在山間,在小路,在庭院彌漫。一些收獲的莊稼人,下午從田間地頭回來,在腰間抹兩把泥手,提一個瓦罐,聽梆梆幾聲鑼響,鼻子皺一皺,就聞出羊肉已經熟了。于是在廚房摸出一片干饃,到廟里去分羊肉。一撮羊肉,半兩,用報紙包著,剛用中國秤稱過。然后再把罐子遞過去,也給會長發一鍋煙,讓多舀點飄著的'油花的羊湯,然后在墻腳蹲下,把干饃泡進去,當油花還在嘴角燦爛的開著的時候,再點上了一鍋煙,讓微醉的臉面,模糊在八月十五的秋色里。這一天,是鄉村的一次集體盛宴,大家共同享受了一個美麗的中秋。大清早,會長把羊從牧童家里牽來,掛上紅絲帶,抬到山上,在一個山梁上,把羊宰了,讓羊鮮紅的血液,滲入黝黑的泥土。一直以來,人們就用一只羊祭告腳下的土地,感謝土地一年來的付出,讓大家有了豐厚的收獲,即使雨水不均,年景欠收,也一樣用羊頭告祭,一年又過,還要指望來年,雖然失望而決不絕望。絕望的只是蒼老了的父親,拄著拐杖,幾經顛簸,分來了應得的羊肉,坐在家門口張望,公交車回村了,捎話說叫去取捎來的月餅,月餅取回來了,和羊肉并排放在桌上,哪里去找可用的嘴巴?父親只好又去,把羊肉捎到了車上,于是故鄉的膻味,輾轉來到了城里。殊不知鄉下沒有月餅,可是城里有羊排,有手抓。其時燈是紅的,酒是綠的,更加上高朋滿座,管弦笙歌,城里的飯桌雖然很大,可是碗很小,如何能盛得下鄉下這些皺巴巴的羊肉?那點微弱的膻味,早已不能觸發游子的鄉愁了。而有時候,當喊著思念,叫著難受,回到鄉下時,翻開抽屜,卻翻出幾個月餅,看日期是去年捎來的,深怪父母不會享受。只是現代人工藝好,月餅沒有霉變,可是,味道始終聞著不對,那么霉變了的究竟是什么?孩子們一直沒有找到。中秋月依舊,日子像河,一如往日,緩緩地流著。
記起夜深的時候,月亮還在中天,父親會從外面突然進來,從衣兜里掏出幾個毛茸茸的毛桃,排在桌上,點上一爐香,說是獻給月亮。從前的八月十五,有太爺,祖爺,兒子,孫子,一個蘋果在箱子里放了幾個月,拿出來,切成八瓣,十六瓣。至于核桃,一直在奶奶肚兜里存著,個個磨得亮乎乎的,我們把核桃鉆成小孔,把里邊的核仁一點一點挖出來,留下一個空殼,系上細線,做成叫嗚玩具,一拉,嗚嗚轉動,天天轉著,把一個個中秋轉出了童年,也把童年轉出了每一個秋天。
轉眼,又一個中秋,很快,又將離去而不見。今夜的月亮,明年還會在那個樓頂出現,誰知道啊!!只是,越是期待中秋,說明我們心里越有很多愿望未曾實現,時間越來越涼,還要把舊時的衣裳翻開,早早地穿在身上。也許,有了那些衣裳,再中秋,一樣能感到溫暖在流淌,只有心圓滿了,我們也就不會再年復一年的,每每渴望著中秋節,期待那一輪久違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