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散文的特點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篇一
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散文的國度。散文一直與詩歌的發展并行不悖,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顯現出其獨特的魅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游記散文的寫作特點,歡迎閱讀參考!
任何一篇山水游記,都離不開對某一風景多角度的描寫,山水游記得告訴讀者是怎樣的山水,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訴讀者就必須借助于形象化的描寫,且描寫越生動、形象,越能激發讀者對某一風景的贊美與向往之情。
如蘇軾在《赤壁賦》中描寫了這樣的景色,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長江邊,作者心情是愉悅、暢快的。面對著長江美景,詩人不禁吟誦起關于明月的詩文。“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灑在江面之上。這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來,油然而起“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難怪蘇軾要“遺世獨立”、“羽化登仙”了。蘇軾以風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蕩,為我們繪制出一幅美妙恬靜的“秋江月夜圖”。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將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現于我們面前,讓我們對這樣的美景滿懷憧憬,喚起了我們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們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記》 是一篇精致的寫景狀物的山水游記,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圍景物,接著分層描寫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樹、潭中游魚和潭外小溪,并且以水、石、魚為描寫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圍清幽秀麗的風景,在給人一種幽深冷寂的感覺的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內心凄愴的感受。
寫景散文,一般都會采用“移步換景”,也即作者的視點(立足點及觀察點)不固定,按照地點的轉移和一定的視角變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敘述和說明出來。視點和要敘述、說明的對象都在移換。
如朱熹別有情趣的《百丈山記》就采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許,右俯絕壑,左控垂崖;疊石為磴十余級乃得度。”第一段從“登百丈山三里許”直接寫起,簡述登山過程。“循磴而東,既得小澗”,“度石梁,循兩崖,曲折而上,得山門……然前瞰澗水,后臨石池,……度而北,躡石梯數級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紹山前、山后的諸景點,循水游覽:小澗→石梁→山門→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閣。重點突出了澗水之美。“出山門而東,十許步,得石臺。……臺當山西南缺,前揖蘆山,一峰獨秀出……臺東徑斷……”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遙望遠山這一視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兩個不同時間的景物為描寫重點,渲染了百丈山壯美的特征。作者移步換景,逐一介紹百丈山的奇險、幽靜等特點,從而引導人們去游覽百丈山的勝景。
山水游記真正的寫作目的一般不是僅僅告訴讀者看到了什么。寫什么,作者是有講究的。因為純寫景的文章很少,絕大多數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在這樣的創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聯想的介入,通過聯想,文章達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從而體現出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記》,小石城山地處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雖有奇石異景卻不被人們知曉,埋沒于荒野,雖曰美麗,卻凄清無人賞識,自然撥動了作者的心弦。于是,作者由奇石的命運聯想到被貶謫到永州多年的`自己,雖有濟世安邦之才,然而橫遭放逐,謫居荒蠻,壯志難酬。作者不說借奇石以x慰,卻說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這里以撫慰那些貶逐到此的賢人凄愴的心靈,不說自己被貶逐到這荒蠻之地的寂寞,卻流露出以自然之石為伴來遣懷,自然就流露出同為天涯淪落人、同病相憐、孤芳自賞的痛楚憤懣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說對造物者不滿,而字里行間卻飽含著對當時統治者昏聵不明的強烈譏刺,更表達了渴求擺脫現狀以施展才能的心態。
文人緣何喜歡山水,尤其是魏晉時代的文人,往往縱浪山水,痛哭而返,或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文人們在水中讀到了自己的影子,自然,他們在寫景的過程中,會將喜歡的景物特點浸染上自身的情緒,借山水自然之美談及生活之事,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這樣的游記散文既讓我們看到了作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蘇軾的很多山水游記都是這樣的寫作思路,以前后《赤壁賦》為代表。另外還有《石鐘山記》,文本中心在于探究石鐘山命名的來由,一步步追問,對于前人的見解或看法,作者不但不盲從,不輕信,而且親自去實踐探究,在深夜泛舟于石鐘山絕壁之下,借助月光和火把進行實地考察,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找到了石鐘山得名的緣由。蘇軾從這件事中揭示出一個人生哲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其有無。”這個道理到現在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它能引導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
山水游記,景為象,游為蹤,感是魂;內容的復雜決定了表達的復雜,所以,在寫山水游記時,作者往往會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或敘事或抒發情感。其中,山水游記作品中常見的手法就是寫景抒情與議論,這兩者是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的是先寫景抒情,后議論;有的是先議論,后寫景抒情;有的是夾敘夾議。
如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全文僅80余字,寫景部分只有“月色入戶”,“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短短幾句,在此基礎上,作者進行議論,生發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的感慨。文章流露出作者仕途失意被貶黃州的傷感、感嘆壯志難酬的復雜情懷,這就是所謂“言為心聲”。
再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在極力描寫岳陽樓勝景的基礎上,用一段議論,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讓我們感受到范仲淹的胸襟與氣度,令人景仰。
常見的游記有以下幾種:一是帶議論色彩的游記。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不僅描繪了巴陵勝狀和岳陽樓大觀,寫了滿目蕭然的霪雨之日和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艷陽情景,而且抒發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再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文中議論幾乎占了全文之半。作者明顯地借山水的奇偉抒寫感受,以“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說明創業必須百折不撓。這類游記有如歷史的折光鏡,若隱若現地反映著時代的影子和作者的情思。
二是帶科學色彩的游記。這種游記的寫作總是作者親臨實勘的結果,因而包含了對于地理、氣候、風俗、民族、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記錄,往往翔實精確而且科學。酈道元的《水經注》本是一部科學著作,但其中很多文字用的都是游記體(如《三峽》),對后代游記的寫作影響很大。《徐霞客游記》更是集科學與文學于一帙,既是山水游記的巨著,又是地質勘探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資料。
三是帶有抒情色彩的游記。作者游蹤所至,美景在目,心有所感,便形諸筆端,往往情與景相生相發。劉白羽的《長江三日》抒發了作者對祖國的熱愛及對生活、斗爭的憧憬,是敞開胸懷的大聲呼喚。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則在凄清幽邃的自然景色中隱晦地寄寓著自己的抑郁失意的心情。
游記的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優美的抒情散文,也可以是旅途書簡;可以夾敘夾議,也可以有人物、情節以及傳奇性的民間故事。
游記的文字優美,風格多樣。劉白羽《長江三日》色彩瑰麗,晶瑩奪目;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給人一種搖曳舒展的美感;蘇軾的《赤壁賦》則是一首音調鏗鏘、文采斐然的散文詩。
在游記的寫作中,首先應注意寫出自然景觀的主要特點,突出美感;其次應注意寫出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因而游記的作者不僅應具備很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技巧,還應有廣博的學識、卓越的見地和豐富的情感。
散文的特點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篇二
散文詩,是介于散文與詩之間的一種文體。是詩的散文,散文中的詩,說到底,還是精短的、有著內部韻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散文詩是一種獨立的文學體式,是詩歌大類中的一個成員。
1.詩:韻文;講求句式關系的基本規定性;一般說來,長度上受到限制。
2.散文:無韻文;不講究句式關系(所謂單行散句是)。一般說來,長度上比詩受到的限制要小。
3.散文詩:或韻或散;句式通常短小;篇章長度通常短小。
形式上的區別我認為就是這樣的。另外,還有題材上的區別、寫作方法上的區別、風格上的區別等等。體會它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散文詩是散文還是詩?有人說,是詩;有人說過是散文。當然重要的不是文章的結構方式,重要的是它自身的寫作和表達方式。雖然它具有散文行文的特點,但他的精髓依舊需要用詩歌的語言和思維來完成情感的表達,如同青蛙,陸地能夠開闊它的視野,但它終生還是離不開水,詩歌就如同散文詩的水。
從散文的發展趨勢看,逐步走向分化,已經構成了各種獨立的新的文體,議論性散文,演化為雜文;敘事性散文,派生出報告文學,抒情中的散文于詩歌中停滯于傳統風格的流派相結合,產生散文詩是一種必然!
所以說,散文詩的產生是文學發展的必然,它必將擺脫依附于詩或者散文的附庸地位,這是一片新生的綠色的土壤,那里有人文精神的種子,也有大自然的迤儷風光和清新的空氣。
了解散文詩要比了解詩歌容易和顯與理解,也要比散文更多一分藝術光澤和吸引人們的情趣。對于寫散文詩的人來說,了解散文詩與散文和詩歌的血緣關系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自覺地注意到從這兩方面來吸取營養。想寫好散文詩,注意散文的行文特點以及熟練地掌握詩歌的表現技巧,注意思維和語言的銜接,同樣沒有真實的情感,是很難寫出好多散文詩的。
散文詩是因為其資料重在一般為詩所集中表達的感悟過程而與詩拉上關系的。當然,有人說,這種現象是寫作者造成的“文體侵權”,比較新鮮!
散文的特點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篇三
汪曾祺的散文似道實儒,他對文氣的推崇,從理論到實踐對中國傳統散文和現代散文的溝通,都可作為他的貢獻。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早年就讀于西南聯大,師從沈從文。1943年開始在昆明、上海任中學國文教員和歷史博物館職員。1950年后在北京文聯、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工作,編輯《北京文藝》和《民間文學》等刊物。1962年調入北京京劇團(后改北京京劇院)任編劇。著有小散文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以及《汪曾祺自選集》等。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
就像他的老師沈從文教給他寫小說要貼著人物來寫一樣,在講求“真”的散文這一文體中,他更是緊貼著文中的人、物、景、事的,融自我于其中。無論是記人類、游記類、隨筆類、還是小品類散文,他都是通過“我”的情感浸潤的,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他說過“畢竟,人和自然的'關系,人是主體”(《目看兩不厭》,《汪曾祺全集》卷5,406頁),他不會把自己淹沒在景物和歷史中。如凡到過泰山的文人在寫泰山時無一不寫它的雄偉渾厚,可汪曾祺在《泰山片石》中卻寫到:“我是寫不了泰山的,因為泰山太大。我對泰山不能認同。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我“更進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本來是寫泰山的,卻在泰山之“大”中,一下子發現了小小的“我”,于是就寫出了“我”眼中的泰山——擔山人、石刻、所食野菜,即使寫泰山的云霧,也無一句寫其壯觀的,反倒只寫了霧所帶來的麻煩。泰山的這些小而平常之處著了汪曾祺的平淡色,還著了他的文人色,一個接一個典故,說古考據,卻沒讓人感覺到味同嚼蠟的“吊書袋”,原因即在于這些故紙堆里的考據并非死的學問的羅列,處處以“我”的眼光和心緒量之,處處顯個人情趣。所以他入筆看似平淡,平淡中蘊藏的博學的、性情的自我又使他的散文在平淡中顯得不同凡響,別有一番悠長滋味。
汪曾祺的幽默讀起來平淡之極,卻能讓你在瞬間與作者對視,莞爾一笑。他對幽默的見解是:“人世間有許多事,想一想,覺得很意思。有時一個人坐著,想一想,覺得很有意思,會噗噗笑出聲來。把這樣的事記下來或說出來,便挺幽默。”汪曾祺的幽默是善意的微笑,無關其他什么影射、批判,他在散文中常夾雜不動聲色的幽默,這使得他在說古考據中不是板起面孔的說教,而是慈眉善目的娓娓道來,時不時以幽默來調劑。《跑警報》中的“人生幾何,戀愛三角”的失戀者,侯兄送傘“貴在永恒”的故事,眾人皆逃難便有用不完的水,于是在警報中總是留守的煮食蓮子者和洗頭者,有趣,好玩,面對災難不在乎,讀者于笑中體會到我們民族生存的韌性。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和《金岳霖先生》等追憶逝者的散文,汪曾祺的幽默筆觸使所記人物躍然紙上,在記憶里鮮活起來。金岳霖聚會時捉虱子的自嘲,80歲時坐三輪逛王府井的偶發童心……讓我們于幽默中接近人物。
一雙慧眼于世俗生活中發現樂趣,就是一種幽默。在昆明吃汽鍋雞,說成:“今天我們培養一下正氣。”(《昆明菜》《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 349頁)“一邊談著克列斯丁娜·羅塞蒂的詩,布朗底的小說,一邊咯吱咯吱地咬胡蘿卜”的聯大女生。(《昆明的果品》359頁)
李陀在《道不自器,輿之圓方》中這樣評價汪曾祺的語言:“把白話‘白’到了家,然后又能把充滿文人雅氣的文言因素融化其中,使二者在強烈的張力中達到和諧……”(《重讀大師——激情的歸途》人民文學出版社 第355頁 1999年第一次版)這足以概括汪曾祺的語言特色,他在語言上也顯示出了俗趣和雅化結合。汪曾祺從小便接受了儒家經典的熏陶,他的祖父為他講解《論語》,父親請當地名流向他傳授古典文學。他自己閱讀甚廣,中國古典文論、古代散文,尤其偏愛接近自己心性的晚明的性靈小品。深厚的古典文學功底,使他在語言方面簡省、本色、平淡而又不是古得讓人有隔閡之感,如素描的得其精髓,如中國畫的計白當黑。對民俗的體察,對生活之平凡人平常事的關注,又使他的語言充滿口語化,讀來不覺俗氣,反覺暢快淋漓,甚而叫絕。在《虎頭鯊、昂嗤魚、陣螯、螺螄、蜆子》一文中說到,蘇州人喜歡塘鱧魚,上海人也是,提及此魚更是眉飛色舞,吊了作者半天胃口,“后來我知道:塘鱧魚就是虎頭鯊,嗐!”一個“嗐”字,讀來過癮。類似的還有《故鄉的食物》寫到高郵咸蛋“筷子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吱”字俗白,卻極精準,勾人食欲。《葡萄月令》中通篇寫種葡萄的過程,“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風……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澆水……五月,澆水,噴藥,打梢,掐須……六月……”。名詞的羅列,一目了然,事實的陳述,簡單明確,仿佛過于直白口語,但看無意,然連綴成篇,卻韻味十足,漢語傳遞的獨特魅力在這里展現出來。融文言與現代白話于一爐,漢語的表現力被展現和增強了。
汪曾祺的散文得宋明小品遺韻,看似散淡無法的結構,駁雜的文體相混,游刃有余,顯出深厚老到的文學功力。對一草一木的俗世的生表達一種超然的審美,對凡俗個體顯示自己的尊重,舉重若輕,暗藏對理想和諧的人世和社會的召喚。他在散文中避開宏大的事物的思考、濾掉生活經歷中的丑,避重就輕,使他散文中顯示的人生有一種笑而卻之的退縮,也缺少了一份崢嶸血性之感,這是必須承認的局限。
散文的特點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篇四
散文是指以文字為創作、審美對象的文學藝術體裁,是文學中的一種體裁形式。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是和詩歌、戲劇、小說并列的文學體裁;它包括政論、史論、傳記、游記、書信、日記、奏疏、小品、表、序等各體論說、雜文, 是語言藝術文學體裁的典范,并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它澆灌了各個時代的文學園地,也灌溉了歷代文人,至今仍使人們受益。
散文是“集諸美于一身”的文學體裁。文學是表達人生和傳達思想感情的。通常來說,小說、詩歌、戲劇無論是在結構上,還是在格律、剪裁、對話等安排布局上,都有很嚴格的要求:而散文,卻可以自由些,看起來只是不經意地抒寫著一己的經歷和感受,所表現的多是零星雜碎的片段人生。語言詩意最美。
散文主要包括敘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議論性散文。
古人主張主張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直抒胸臆。現代人也有同感。散文是一種包孕情感的文學自述,它是獨白的藝術,是以“我”為中心的`敘事活動。這就要求散文作者的真實性——真實身份、真實經歷、真實情感以及相關事件的真實性。這是許多作家之所以反對在散文中進行虛構的原因。散文屬于非虛構作品,散文的本質就是真實性。
自我、真實和筆調是散文的三大基石。散文的最大特征是從自我出發,展現自己的精神世界。除了精神自我,還有敘事自我,散文應該保持自我的主觀視點,保持在場感;散文的真實重要的是主體真實,就是真情實感。總體來說,情節要真實、細節可以合理想象;感情要真實,場景可以整合。當作家重在主觀表達時,形象已經寫意,可以有較多虛構,需要作家有很高的才能,但這些并非散文創作的通則。今天很多學者的知性散文并不強調文采和技巧,但他們豐富了散文的承載力和思想性,形成了散文新的風向。
散文的特點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篇五
此類論調粗聽上去,大抵是很能讓人對之掉以輕心,覺得似乎挺幼稚,根本不像精心研制成的概念性定義,仿佛充其量也僅是些沒頭腦又不懂言論自由真諦的“論者”之隨口所言,然而,實際上卻是絕非如此,其內中非但實深藏著玄機,而且倘一旦任之傳播開去又假以時日而形成了共識的話,不僅可偷換了“魯迅遺風”的真正概念并混淆了“魯迅”的是非視聽,且更能為社會主義時期中的那些惡意攻擊社會主義的反動分子及走資派作徹底翻案——在人民心底也徹底翻案——而之前那些“者們”曾經的所謂“大翻案”,其實連“者們”自己心里都很清楚:那僅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之自說自話翻案罷了!
故而,本著為人民、為歷史負責的態度和精神,更作為一個有良知、有道德的中國人,就很有必要及義務不計個人的勞而不獲之得失和榮辱,也得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為人們再徹底理清這“一味抹黑”與“鞭擊黑暗”之概念的根本性區別與不同,并據之而對魯迅作一個全面的、客觀的歷史性評價與定位,以令那些生性刁滑奸詐又能說會道的走資派對之無可辯駁而沒法再混淆視聽、顛倒黑白。
記事散文這種文體主要通過記事來表現人物性格或者時代特征。它具有真實性、不虛構不夸飾的特點。所記之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見。記事散文是最能顯出作者本人的性格氣質的一種文體。
魯迅的記事散文在創作上主要采取現實主義的手法,圍繞作者自己的生活經歷,用真實的語言記述經過作者自我感情浸染、洗煉過的人和事,以此來反映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變動的某些側面,表達作者的愛憎情感。他的記事散文從內容上看主要有兩種。一類是像《朝花夕拾》集中的《我的第一個師父》這樣回憶性的記事散文。這類散文記事懷人,有著濃郁的鄉土色彩和自敘性的色彩。作者以深情舒展、平易清新的筆調,展示了自己童年、少年、青年時代的生活片斷,語言親切動人,平實淳樸。另一類是像《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記念》《憶韋素園君》《憶劉半農君》這樣的紀念性記事散文。這類散文直接同現實的斗爭緊密結合,表達了作者對亡者的深刻悼念之情和對反動政府的憤懣之意。如在寫《記念劉和珍君》時,作者激憤難抑,而沉痛之情付諸文字又造成凝重與沉著之感。這類散文的語言在平實的背后還有著尖銳犀利、辛辣諷刺的特點。
魯迅在這些散文中創造了一批個性鮮明、并有著一定典型概括意義的人物形象。在創造這些人物形象時,魯迅先生嚴格運用了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對他所深切懷念的人物,不虛美、不隱惡,既寫出他們身上美好的一面,又寫出他們作為現實生活中的人不可避免的弱點和缺點,勞動婦女長媽媽、歷史風云人物章太炎、心愛的學生劉和珍、共產主義戰士柔石都是如此。“他那種敏銳脆辣的滋味多半是文言中特有的成分,但從他的筆下出來的自然就帶上了一種個性的親切的色彩。”葉公超的評價概括出魯迅記事散文的語言特色,那就是對古典文化的吸收和運用。雖然魯迅極力提倡白話文,但他自己文字的優美卻是脫胎于文言的。
虛詞的使用是魯迅記事散文的又一明顯特征。這些虛詞的使用有助于表達深沉曲折的意思,既能長話短說又別具韻味。比如《記念劉和珍君》中:“我才見她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此后似乎就不相見。”“至于”二字若不用,也通,但“黯然泣下”四個字卻不能完全表達“黯然??終于泣下”的動態,而這一動態恰恰重現了劉和珍君的情感過程,真切動人。“此后不曾相見”,是普通自然的表達方式。“似乎”二字又傳達出這樣的信息:劉和珍君并沒有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也許沒見,也許見了但不曾注意,尤顯出劉和珍君的沉靜與不平凡。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人物,他的文章語言尖銳犀利、辛辣老到,同時又飽含深情。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不拘一格。這些多彩的語言風格構成了他記事散文的鮮明個性。
雜文是魯迅(1881--1936)一生運用最多的文學形式。通過雜文,魯迅顯現出他不屈不撓與舊勢力戰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他的雜文多收于《三閑集》、《二心集》、《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和《且介亭雜文末編》中。
魯迅雜文所含甚“雜”,主要內容有兩大特點:
1、它反映的中國社會具有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從中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國近、現代社會的歷史面貌。如單從某一篇看,他的雜文所評述的多是具體、細小、平常之事,但匯在一起卻是一個完整的社會形象。因此,他的雜文又很具概括性和代表性。
2、魯迅的一生關注中國的國民性改造問題,這一工作主要是由他的雜文來完成的。
魯迅雜文形象性很強,他文章中的說理、論辯、批判、駁論等邏輯力量都是透過鮮明的形象來體現的,因而他的雜文具有濃郁的藝術色彩。魯迅雜文的文體自由多變,短評是他常用的形式。他的文風或嚴峻凜然,或清新雋永,或鋒芒畢露,或潑辣犀利,或意味深長,多姿多彩不拘一格。他的雜文是現代文學中有重大影響的一種文體。
魯迅還是現代散文詩的重要的開創者,這部分作品收于《野草》集中。《野草》所含內容:1,是對世俗世態的嘲諷和對黑暗政治的抨擊,如《狗的駁詰》、《復仇》、《淡淡的血痕中》;2,是寄托自己在黑暗中摸索的苦悶與掙扎,如《秋夜》、《過客》、《影的告別》等。
《野草》是一部象征主義的藝術精品,其中最具藝術特色的是運用象征方法而創造的各種形象。
一)藝術特色
1、形散神聚的寫作技巧
品讀《朝花夕拾》,魯迅先生寫作題材的廣泛性、題材的廣泛性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同時,它們又無一不是緊扣思想懷舊、社會批判的中心。
《朝花夕拾》題材廣泛,筆隨心動。《阿長與山海經》寫幼時的保姆,涉及過年風俗;《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記錄童年玩樂與讀書事宜,其中美女蛇的故事充滿神秘;《藤野先生》儲存對恩師的敬仰、懷念,摻雜“清國留學生”的不學無術;《貓。鼠。狗》因近些年的委屈而發,批評不滿的現實;《無常》取材于民間風俗,寄予對勞動人民的同情......。眾多的題材,魯迅先生俯拾皆是。
《朝花夕拾》結構隨意,風格馳騁。請把目光逗留:《無常》、《貓。鼠。狗》、《瑣記》等。《無常》散文里,時而道說各類神角色;忽而提及恐怖陰間;轉而分析表演場面;晃而訴說民生疾苦......《瑣記》中忽而列舉衍太太的種種罪行;忽而涉及南京迷信學校;忽而展示接受西方思想過程;忽而寫到日本留學情況......隨意的機構,馳騁的風格溢于字里行間。閱讀《朝花夕拾》,自由行走、無拘無束。
雖然《朝花夕拾》題材廣泛、結構隨意,但卻僅僅圍繞思想懷舊、社會批判的圓心運動。比如說《瑣記》形似散亂,但卻直指靶心:作者求學中對其人生有重要影響幾個波折。真所謂:形散神聚、有的放矢。
2、娟娟緩緩的情節描寫
《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但在散文里面也不乏娟娟緩緩的情節描寫。這些情節并沒有像小說一樣波瀾起伏卻似一位鄰家阿婆在絮絮叨叨地讓你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比如說,《阿長與(山海經)》里面睡相“大”字形的長媽媽常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甚至還豎起第二個手指,對人指手畫腳,讓魯迅先生心生厭惡。然而當得知她有偉大的神力時,魯迅先生從此對她有了敬意,甚至認為自己應該退讓她的“占領全床”。后來,當魯迅先生知道她謀害了自己的隱鼠之后,魯迅就把長媽媽看成事成可惡的阿長。最后,當魯迅那夢寐以求的《山海經》被長媽媽購回時,魯迅先生全身縈繞著說不出的感動。由此看出,魯迅先生對長媽媽的感情態度經歷了幾個回合的變化。他對長媽媽的喜惡完全出自一個孩子的主觀意愿——敢愛敢恨,那是一個多么自由的世界,可以由得自己的感情任性,由得自己的愛恨表露無遺。長媽媽啊,就是滋養著魯迅先生童年的肥料,魯迅懷念著。行文流水般的情節描寫將魯迅對長媽媽的感情變化娓娓道來。
而藤野先生為什么成為魯迅先生人生的力量之源?這里也有交代。文章展現他那讓人迂腐、老套的出場;然后再聊聊這位先生的可笑生活。然而,藤野先生對待自己的教學、學生的學業卻有著令人你難以置信的嚴謹精神。他對魯迅先生講義的認真修改令人情不自禁想起葉圣陶先生對肖復興的關懷。改動的講義就包含著藤野先生那份沉甸甸的關愛。當得知魯迅先生將不學醫學時,“悲哀、凄然、嘆息、惜別、叮囑”幾個帶著傷悲與希望并存的字樣出現在藤野先生身上。足見其無奈,可知其真誠,可見其仁厚!藤野先生是博大無私的,他希望中國有新的醫學,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他讓魯迅先生看到了東京春天般的和風。藤野先生對魯迅先生的影響又是深遠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藤野先生的支持一直是魯迅先生源源不斷的動力。欲揚先抑的情節里,我們看到了一位生活隨意、工作負責的先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3、冼練簡潔的人物畫像
冼練簡潔的人物畫像在《朝花夕拾》里也得以彰顯。這得益于他優秀小說家刻畫人物的積極遷移。《朝花夕拾》是回憶性散文集,里面所有的人物都確有其人。魯迅先生只是寥寥數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便“站立起來”。請看:《瑣記》里一個例子就足見衍太太陰險為人:假如她看見我們吃冰,一定和藹地笑著說,“好,再吃一塊。我記著,看誰吃的多。《阿長與山海經》那“哥兒,你牢牢記住!”、“鄭重其事”、“還得吃一點福橘”幾個詞句勾勒出一位有封建迷信思想的長媽媽。《藤野先生》中有: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末,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只是簡單的一個細節,這位嚴謹治學、殷切期待的先生躍然紙上。粗略的幾筆,人物的性格、特點全出來了。魯迅先生冼練簡潔的筆鋒,勾畫眾多人物的神韻。
4、交融滲透的現實回憶 作為偉大的革命家,處于風云四起的社會里,魯迅不可能忘懷現實的風暴。雖然《朝花夕拾》更多是溫情,但也不乏針砭時弊。比如說《貓。鼠。狗》開頭寫道:從去年起,仿佛聽到有人說我是仇貓的。這是現實境況。而后文:“再一回憶,我的仇貓......也許是還在十歲上下的時候......吃了我飼養著的可愛的小小隱鼠。”一會兒躍到幾十年前,一會兒有轉會當前。魯迅解釋了仇貓的原因:久怨新仇。作者在追憶往昔事件中批判現實。這種筆法在《朝花夕拾》里面也比比皆,交融滲透的現實回憶藝術手法是一大閃光點。
5、爐火純青的對比手法
1、豐富的知識寶庫
2、生命體驗的詮釋
《朝花夕拾》是魯迅所寫的唯一一部回憶散文集。記敘了他過去的生活足跡,是其個人的生命體驗。散文凸顯出一部魯迅的生活史和精神發展史。它的文獻價值不言而喻。《朝花夕拾》文學價值的一個剖面是魯迅先生生命體驗的詮釋。魯迅的雜文素有投槍匕首之稱,而《朝花夕拾》更多的是溫情。投槍匕首直擊敵人,溫情浸潤自己及所有懷愛之士。魯迅的《朝花夕拾》舊事重提,更多重提那些溫暖的記憶,期待“在紛擾中尋出一些閑靜來”。顯而易見,《朝花夕拾》寫作目的天平偏向了自己。它創作于“五四”運動開始后。“作為‘五四’時期文學的‘個人性’和作家‘人格’的最集中體現,即是‘五四散文。”②郁達夫也說過:“五四”運動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個人”的發見。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應時代潮流,正是個人生命體現的詮釋。
《朝花夕拾》中的十篇散文,是“回憶的記事”,比較完整地記錄了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經歷,生動地描繪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畫面,是研究魯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當時社會的重要藝術文獻。這些篇章,文筆深沉雋永,是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
1、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如描寫百草園的景致,繪聲繪色,令人神往。
年時擁有過的一只可愛的小隱鼠的深情回憶,又有對祖母講述的民間 故事生動的記敘,同時揭示了現實中那些像極了“貓”的正人君子的真 實面目。
3、常攝取生活中的小細節,以小見大,寫人則寫出人物的神韻,寫 事則寫出事件的本質。如在《無常》中,從無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實 中,作者既寫出了無常富于人情味的特點,又巧妙地諷刺了生活中那 些虛偽的知識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諷刺封建舊制度、舊道德時,多用反諷手法。表面 上很冷靜地敘述事件的始末,其實是反話正說,在敘述中暗含著“言在 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諷刺。如在《父親》中,對庸醫的行醫過程細細道 來,沒有正面指責與諷刺,但字里行間處處蘊含著作者激憤的批判和 諷刺。
散文的特點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篇六
【散文概述】
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了列國間的史實,如《春秋》。以后,隨著時代的需求,產生了描述現實的歷史文學,這就有了《左傳》、《國語》、《戰國策》等歷史著作。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于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煉、富于形象。
《國語》是一種國別史,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記言多于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
《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于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
先秦歷史散文為中國的歷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歷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王安石的散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他的散文緊貼社會、政治和人生的實際問題,直接為他的政治斗爭服務。《答司馬諫議書》剖析了司馬光反對新政的言詞,言詞簡煉、委婉、堅決,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讀孟嘗君傳》分析歷史事實,駁斥了孟嘗君養士的傳統觀念,暢談如何才算“得士”的問題。即使象《傷仲永》這樣的小品文,作者的用心也不在表現文思上,其實際的用意是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
在游記這一最具辭采和情趣的文體里,王安石也常將極富哲理的主題引入,如《游褒禪山記》中用了近一半篇幅來議論這樣一個理性的問題: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達到超越常規的境界,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具有超強的意志,此外,別無捷徑可尋。
王安石的散文以議論性居多。他較少注意文章氣氛的醞釀,從感情上打動人,而是多針砭時弊,根據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主張。因此,他的散文一般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語言簡煉、樸素,立意非凡。
【歐陽修的散文】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他的散文創作特點有三:1、文體多樣,議論、敘事和抒情兼備;2、采“古文”與駢文之長,融成新的風格;3、富于變化,開闔自如,具有和諧的韻律感。
歐陽修的政論散文,如《與高司諫書》、《朋黨論》、《五代史伶官傳序》不僅富于現實意義,而且語言婉轉流暢,是“古文”中的名篇。
最能體現他散文成就的是記事兼抒情的作品。他的這類散文,無論狀物寫景,或敘事懷人,都顯得楚楚動人,如他最著名的《醉翁亭記》,寫滁州山間四時的景色和早晚的變化以及人們游玩山間的情景,層次分明、語言流暢,抒發了一種解脫束縛后,從容怡然而又悵惘若失的情懷。《醉翁亭記》連同他的《鳴蟬賦》、《秋聲賦》一樣,都保持了駢文注重聲律辭采的特點,散文句法的加入,又使得文章節奏變化協調、舒斂自如。
簡約有法的敘事、迂徐有致的議論、曲折變化的章法、圓融輕快而無窘迫滯澀之感的語句,構成了歐陽修散文含蓄委婉的總體風格。
【蘇軾的散文】
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家蘇軾,在詩、詞、散文創作三個方面都表現出超凡的才能。他的作品的豪邁氣象、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在第一章里,對蘇軾的詩、詞已經作了介紹,這里再對他的散文作品作一概覽。
蘇軾的散文,可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家的散文媲美。蘇軾散文,首先在其政治論文中大露崢嶸。在《策略》、《策別》、《策斷》等篇章里,作者滿懷儒家的政治理想,憑借大量的歷史事實加以周密的論證,字里行間頗有賈誼、陸贄的氣勢、神韻。文脈曉暢,文采飛揚,所受《戰國策》的影響,明顯可見。蘇軾的歷史論文,如《平王論》、《留侯論》等,是其政治論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作者借描畫、評述歷史人物、事件、典故,闡釋政治見解。這些文章盡管在內容上無什么特別可取,但寫法上善于隨機生發,仍有不少可借鑒之處。
蘇軾還給后世人留下不少書札、雜記、雜說、小賦。這些精致典雅、小巧玲瓏之作,大都夾敘夾議,揮筆輕盈自如,抒發了作者坦誠的胸懷,也表達了對人生、對文藝的見解和喜愛之情,成就大大超過他的政治論文。形象地闡明對文藝問題見解的散文,實際上是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相交融的文論佳篇,論述精辟,才氣橫溢,如《傳神記》和《書吳道子畫后》便是最能令人心折稱道的例子。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這一見解,雖是就繪畫而言,但其精神對其它藝術門類也可以相通。閱讀此類文章,我們又目睹了蘇軾作為一位出色的文論家的風采。
【韓愈的散文】
韓愈(768--824),字退之,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語言鮮明簡煉,新穎生動,為古文運動樹立了典范。韓文風格雄健奔放,曲折自如。
韓文分論說、雜文、傳記、抒情四類。他的論說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為主要內容,邏輯性強、觀點鮮明、鋒芒畢露,能體現他的文風。《師說》、《原毀》、《爭臣記》是代表作。
他的小品文筆鋒犀利、形式活潑,《雜說四?馬說》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特點。
韓愈的傳記文繼承《史記》傳統,敘事中刻畫人物,議論、抒情妥帖巧妙。《張中丞傳后敘》是公認的名篇。
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絕調,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韓愈是一個語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詞語,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阱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
散文的特點散文和小說的區別篇七
1、魯迅小說的特點
魯迅一生創作的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
《吶喊》是魯迅第一本小說集,反封建是其總主題,多數作品真實描寫了人民大眾和封建主義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勢力對人民壓迫、剝削、掠奪、虐殺的生活圖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質及其對人民群眾的毒害。它的第一篇《狂人日記》,作品通過對狂人變態心理的描寫,以象征、暗示手法揭示了一個“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的吃人社會;作為中國的第一篇現代小說,它徹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現代意識,成為中國新文學的開山之作。又如在《阿q正傳》中,小說塑造了一個在辛亥革命前后尚未覺悟的貧苦農民形象阿q,描寫了封建勢力在革命前殘酷剝削、壓迫農民,在革命到來后又混進‘革命黨’,鎮壓革命”,“從而深刻揭露封建勢力兇殘狡猾的反動本質,批判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妥協性和不徹底性”。
《彷徨》是魯迅的第二本小說集,收寫于1924至1925年間的11篇小說。它繼續描寫封建主義吃人的悲劇。和《吶喊》不同的是,作品中的“不幸的人們”,主要是農村勞動婦女和新知識分子,他們對封建主義的壓迫有過反抗的行動,但最后都以悲劇告終。例如在小說《祝福》里,魯迅并沒有直接描寫封建政權對祥林嫂的政治壓迫,魯四老爺也很難說就是反動政權的代表人物;而有些對祥林嫂的不幸命運起著重要作用的因素,則又并不完全包含在四條繩索(毛澤東說:“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縛中國人民特別是農民的四條極大的繩索。”)之中。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正是這四條繩索的捆縛所造成的。
文內容豐富廣博。對舊社會舊文明和復古的批判,猛烈抨擊封建性反動政權及其反動政策,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揭露、斗爭,對文化、文學戰線上錯誤傾向的批評,暴露、針砭社會病態心理和國民性弱點。此外,也有一部分歌頌了新生力量,歌頌了革命斗爭。
魯迅的雜文常常通過比喻的方法,援引例如:媚態的貓”等等動物的特點概括或一人群的精神面貌,便是描寫直接論列的對象,也往往能夠深入一點,繪聲繪色,鑄成“錮弊”的“類型”。譬如他寫舞臺上二丑扮演的清客之類的佞偽,在說明他依靠權門,凌蔑百姓,幫著主人嚇唬和嘲笑被壓迫者之后,接著說:“不過他的態度又并不常常如此的,大抵一面又回過臉來,向臺下的看客指出他公子的缺點,搖著頭裝起鬼臉道:你看這家伙,這回可要倒楣哩!”(注:《準風月談·二丑藝術》)文章表現幫閑們一面受著豢養,一面預留退路的性格,鞭撻忮心,直逼肺腑。作品所描畫的對象愈具有代表性,它的社會意義也就愈普遍。
魯迅雜文不僅具有內容和思想上的深刻性、批判性,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它的文學特征首先表現在形象性。雜文作為文藝性的論文,如一般議論文一樣,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和理論說服力,而魯迅的藝術天才,使他極善于以新鮮貼切的比喻和具體生動的事例,來論述抽象深奧的道理,使說理形象化,把邏輯性和形象性,還在于在雜文中創造了藝術形象。如脖子上掛著鈴鐺作為知識階級標志,領著群羊走上屠宰場的山羊,吸人血又哼哼發一套議論的文字等等,這些形象與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各種各樣的社會形象相類似,這也是魯迅雜文的重大的藝術貢獻。
魯迅的雜文,還具有抒情性和諷刺性的藝術特點。他強調作家應當有分明的是非和熱烈的愛憎,像《紀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這類抒情性的雜文,固然是情文并茂,以濃烈深沉的情感震蕩讀者的心弦,即使是抨擊時弊、駁難攻訐的雜文,如《友邦驚詫論》、《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也滲透著熾冽分明的愛憎感情。他的雜文,把社會上公然的常見的不以為奇的,但卻是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惡的事物,加以精練、夸張,予以辛辣的諷刺,使人們在開顏一笑中,否定這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