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手抄報篇一
重陽節,起源于戰國時代,古人將天地萬物歸為陰陽兩類,陰代表黑暗,陽則代表光明、活力。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是奇數,因此屬陽,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陽相重,故稱“重陽”。
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舒暢胸懷的好時光。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在我眼中的重陽節還代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
喜悅之情
重陽節更帶給人們無數的歡歌與喜悅。詩人孟浩然就在《過故人莊》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整篇文章輕快活潑,洋溢著農家的生活情趣,一片寧靜和諧,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中,表現出作者在重陽節登高時的喜悅之情,并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賞美麗景色。
思親之情
重陽節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思親之情。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在兩篇作品中深切表達出詞人思念丈夫的真摯情感,令人惻然。
憂愁之情
重陽節也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悲傷之情。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雖然詩中表現出詩人的在重陽佳節的喜悅之情,但卻又透露著絲絲的憂傷,暗喻了詩人在官場受挫,壯志未酬的無奈唏噓。南唐后主李煜在成為亡國之君時又到重陽節,寫下“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不禁讓人愁從中來。
重陽節手抄報篇二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
老朋友準備好了豐盛飯菜,邀請我到他的農舍(家)做客。
翠綠的樹木環繞著小村,村子城墻外面青山連綿不絕。
打開窗子面對著谷場和菜園,我們舉杯歡飲,談論著今年莊稼的長勢。
等到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那一天,我還要再來和你一起喝酒,一起觀賞菊花。
詩詞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向往。
全文十分押韻。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樸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作者以親切省凈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樸親切。
全詩描繪了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談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從而成為自唐代以來田園詩中的佳作。
重陽節手抄報篇三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
恒景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
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后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后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