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大年初一的風俗大年初一是幾月幾日篇一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鉆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們則在屋里屋外一向忙活著。猜猜看,他們在干嘛?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里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著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著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著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并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彌漫著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著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只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著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伙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后,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著火堆盡情地跳著,唱著,饒有興趣地聊著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繁忙中帶著幾分悠閑。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大年初一的風俗大年初一是幾月幾日篇二
老話說“正月忌頭,臘月忌尾”,大年初一是農歷正月的第一天,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這一天的禁忌特別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年初一的風俗和禁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祖宗有大智慧,過年是很講究的,過好了,這一年很順當,過不好這一年晦氣,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大年初一為什么要早起?大年初一是一年的開始,老話說“大年初一五更起,大年初二日頭紅”,大年初一早起是表達辭舊迎新,預兆美好生活的日子,這一天以早為貴,不允許睡懶覺。
其次,大年初一要放開門炮(放鞭炮要起早,不能落人家后面),放開門炮的目的之一就是迎接財神和喜神,如果這天睡懶覺,那么財運和福運就會溜走;再次,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人勤春早,大年初一早起預示著接下來的一年都會努努力力、勤勤懇懇,早起是朝氣蓬勃的象征,一年總要有一個好開端。
最后,大年初一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拜年,拜年都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向長輩拜年(說吉祥話),而長輩會將提前準備好的壓歲錢給晚輩。而拜年的時間越早越好,這樣不僅顯得心誠,而且還能帶來福運和財運。如果這一天睡懶覺,假如別人來你家拜年,這樣會讓別人看不起,是不禮貌的表現。
不過現代社會很多人大年三十還在值班,春節是難得的休息時間,大年初一睡懶覺也就在所難免。年味越來越淡了,傳統習俗也改變了很多,順其自然,有事就起早點,無事多睡會兒也無妨,百無禁忌。
一、早餐吃湯圓
在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大年初一早上吃湯圓的習俗(早餐吃素),吃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闔家幸福。此外在做湯圓時很有講究,為了圖個吉利,人們會把硬幣、花生、芝麻、糖、紅棗包在湯圓里面,吃到放糖的湯圓寓意著生活甜甜蜜蜜,而吃到包有硬幣的湯圓,則寓意著“財運亨通”,表示會發大財。
小時候最開心的是吃到包有硬幣的湯圓,那時候東西便宜,硬幣是很好的零花錢。
二、早起放開門炮
大年初一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俗稱“開門炮仗”,寓意著開門大吉,這也是迎接新歲的一種表達方式。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辭舊迎新,人們期盼著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此外,早起放開門炮也是迎接喜神、財神的一種方式,寓意著財運到了、福運到了。
三、正月初一不殺雞
我國古代對星辰有著自然崇拜之情,人們會根據進入正月前幾天的天氣晴朗情況來占卜本年的年成。在古代有“歲后八日”的說法,認為正月初一是雞日,初二為犬日,初三為豬日,初四為羊日,初五為牛日,初六為馬日,初七為人日,初八為谷日。
在我國很多地方有正月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的說法。因此,在正月初一是不殺雞的,有的地方正月初一忌殺生。
很多地方是大年初二拜年,不過有的地方習慣大年初一拜年,這一天早上人們穿上漂漂亮亮的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相祝賀。在古代還流行遣人帶“帖子”去拜年,內容主要包括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
五、大年初一不掃地
正月初一是掃帚的生日,因此這一天是不能掃地的,古人認為這天動掃帚會破財,會掃走運氣,可能還會把“掃把星”帶來,會帶來霉運。除夕夜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喝玩樂,地上難免會產生很多垃圾,但是地上的垃圾在大年初一是不能清掃的,這一天也不能倒垃圾,只能在大年初二清掃。雖然看上去有點迷信,但是這也反映了我們老祖宗對美好生活的期望。
特別注意:如果大年初一非要掃地不可,必須要從外邊掃到里面,最好別掃地。
大年初一除了不能掃地外,還不能把水往外潑。人們認為這一天往門外潑水會帶走家里的財運,會破財。因此大年初一人們早上的洗臉水都會用桶裝好放起來,等到大年初二才能把洗臉水往屋外潑。
七、大年初一不能理發
大年初一在農歷中是一年的第一天,俗話說“開頭順,事事順”,按照老祖宗的話說,大年初一這天是不能動剪刀的,也不能做針線活,這樣可以避免在新的一年里招惹口舌之爭。
在大年初一這天,家里的長輩一般都會把家里的剪刀和針線藏起來,這樣可以避免有人誤拿它。
九、大年初一不要打碎瓷器、不要曬棉被
在大年初一打碎瓷器(碗、瓶瓶罐罐)是不吉利的,但是如果不小心打碎了也不要害怕,我們只需要心里念“歲歲(碎碎)平安”就行。
此外大年初一也不要曬棉被,古人認為大年初一曬棉被會帶來瘟神,會比較晦氣。
十、大年初一忌債務往來
大年初一不要向別人借錢,也不要借給別人借錢,我國有句老話叫“正月初一給別人借錢,一年四季靠外援”、“正月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一整年”,因此大年初一忌債務往來。
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在新一年中能夠發展的更好。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
甚而追討到爺爺奶奶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很多人都會選擇這種活動,畢竟是長輩對于晚輩的一種欣怡。
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除夕之夜,交子時刻,天空中,火光閃閃,轟鳴陣陣,隆重、熱烈的鞭炮聲送走了舊年,迎來嶄新的一年,把春節推向了高潮,也就是意味著新年真正的到來。
祭灶、掃塵、吃灶糖
我國的春節一般是從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開序幕的,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儀式。舉行過祭灶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到除夕的這段時間,民間稱之為“迎春日”,這個時候很多人都會迎接春節的到來。
大年初一的風俗大年初一是幾月幾日篇三
我們在現代化的城市當中學習或者工作,充分享受著現代城市帶來的生活便利性的同時,也受制于日常的忙碌而不能經常回家,日久難免會思念家人與家鄉。好在我們還擁有春節這樣一個傳統節日,借助高速的現代交通方式我們能夠短暫回到家中與其人們團聚。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江西大年初一的風俗是什么,希望有所幫助!
大年初一時,人們都會舉行一些比較喜慶的活動來慶賀新一年的`來到,而作為民間喜慶文化代表的城南舞龍燈至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城南最早舞的是板凳龍,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龍身由數百條板凳相連,每條板凳上都扎著兩盞可點蠟燭的花燈,花燈上又貼有人物、鳥獸、花草、蟲魚等圖案的剪紙,整個橋燈可分可合,連接形成幾百米的長龍,氣勢磅礴,場面可謂壯觀。
大年初一江西人還會到親戚家拜年。拜年的時候一般都要帶糕點果品,以示對主人家的尊重。受拜的親戚,則要在家中家中燒湯煮面條,來者每人一碗,每碗還要配3個雞蛋,此外還要擺臘盤、斟酒、盛飯招待客人。客人拜完年準備回家時主人要回贈糖果等小禮品,這一做法俗稱“換茶”,即“換財”的意思,意思就是大家都發財。人們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糕點,上面貼一片紅紙,彼此間將糕點送來送去,只注重送禮的這一形式而不注重送禮的內容。
在大年初一這一天要極力避免動刀具(包括剪刀)、針線,因為人們認為初一動刀之后恐怕會有血光之災;而針線象征著財路,一旦有差錯,容易招致破敗等不吉利的事,并且有可能把財路剪斷。
大年初一這一天紅包金額不能給奇數。如果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金額須是偶數,象征成雙成對,雙喜臨門,否則會被認為不太吉利。
大年初一的風俗大年初一是幾月幾日篇四
我來自浙江富陽,接下來我會為大家介紹我美麗豐富的家鄉。
10月19日、18日,富陽龍門古鎮將舉辦獨具地方風味的民族風情節。
接下來我介紹的是家鄉特產。
東塢山豆腐皮:東塢山豆腐皮是阜陽的傳統特產,素有金衣之稱,至今有千年歷史。1985年被評為浙江省優質名牌產品。其特點是外形美觀,薄如蟬翼,油潤白凈!
說了這么多,再來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節吧!
這就是我那美麗又豐富的家鄉———富陽。
大年初一的風俗大年初一是幾月幾日篇五
每當過年的時候,很多人對于過年的風俗就是比較好奇的,每個人尋找答案的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會直接問長輩過年需要做什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年初一拜年的風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祈福
大年初一人們會去寺廟燒香祈福,不少人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個將香插在廟里的香爐中,可為自己帶來一整年的好運。
放鞭炮
春節早晨,開門后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人人見面互道一聲“新年好”。
吃年糕
吃年糕寓意著“節節高”。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吃齋
初一當天第一頓飯,全家人要吃素食。吃齋也意味著“吃災”,將新的一年中的各種災難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不動掃帚
大年初一不能動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還要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畫雞
傳說正月初一為雞日,畫雞貼于門上,可以驅鬼怪邪氣,能有一個好開始。
五辛盤
在正月初一這一天,要用蔥韭等五種味道辛辣的菜蔬置于盤中供食,取迎新之意。
貼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這是是掛在家中的門上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鐘馗故里賜福鎮宅圣君鐘馗門神,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
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在后來的時代被用作是點綴品。
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這樣也是希望在來年的時候能夠風調雨順。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也是希望未來的一年當中能夠嶄新的迎接到好運勢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