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頻數與頻率評課頻數與頻率教案實用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頻數與頻率》。我將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展示: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程序設計,評價與反思。
(一)、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浙教版八年級(下)第3章第一課時。
頻數與頻率的概念是進一步學習統計學和概率的重要基礎,是刻畫數據具體分析的重要統計量,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作為本章的重點,教學時需要用較多的實際例子,幫助學生理解頻數等相關概念;同時須讓學生親身經歷整理數據、計算級差、數據分組,并列出頻數分布表的全過程,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頻數的概念,以及頻數對于描述數據分布的意義和作用。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頻數的概念,會求頻數。
2、了解極差的概念,會計算極差。
3、了解極差、組距、組數之間的關系,會將數據分組。
4、會列頻數分布表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了頻數的概念和相關的概念。
2、體驗求一組數據的頻數,數據分布的意義和作用。
3、體驗極差的概念,極差的求法,會將數據分組,列頻數分布表。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學習數學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勇于發現、合作交流的精神和科學的學習態度,同時通過多媒體演示激發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難點:將數據分組過程比較復雜,往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
樹立以“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引導自學、合作探索相結合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交流探索的過程中自主歸納出相關概念的定義,靈活探討出制作頻數分布表的相關注意點和步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在知識的鞏固階段,我還采用跟蹤練習法,將各個知識點一一突破,當然以上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著“一法為主,多法為輔”的思想,我將多種教法進行優化組合,以達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實現教學目標的目的。
在學習列頻數分布表的注意事項時,引導學生采用自主發現法、操作體驗法,讓學生在嘗試中發現,在實踐中體驗,從而加深他們對組數、邊界值的理解。
在學習例題的過程中先采用啟發法,再采用自學嘗試法,獨立自主地將新課的知識運用到具體解題過程中,達到檢驗落實新知的目的。
1、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播放nba火箭隊與湖人隊之間的比賽視頻,分析各球員得分數據,提出:
問題1:本場比賽最有價值球員是誰?
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體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平均數、方差等統計學知識。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對探索新知產生強烈的愿望,同時使學生對本節內容的背景和所要解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經歷嘗試,探求新知:
通過導例,引發學生思考。對于導例中20名嬰兒的體重你最感興趣的是那些數據?由學生的回答,引出極差的概念。以問題為主線,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如何分組、如何確定組距和組數,歸納小結出制作頻數分布表的基本步驟。根據課標的要求,對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與技能,定出明確的目標,以此控制和調節教學過程。隨時收集和評定學生的學習效果。對學生的精彩回答,給予肯定,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3、應用新知、體驗成功
課內練習1由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是課內的例題,在學生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同桌交流,學生板演,教師說明。
4、合作學習、解決引例
以四人為一小組,運用本堂課所學知識,讓學生親身經歷計算極差、數據分組,并列出頻數分布表,從而解決引例中兩球隊隊員得分在哪個范圍內人數最多,在哪個范圍內人數最少這一問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頻數的概念,以及列頻數分布表對于描述數據分布的意義和作用,同時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能力。
5、歸納小結、反思提高:
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你與同學合作的怎樣?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和概括,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
6、課外實踐、學以致用:
(1)、調查我們班級同學上周末參加各項活動的時間,并將得到的數據用頻數分布表表示出來(如玩游戲、看電視、看書寫作業、外出游玩等)。
(2)、根據頻數分布表,就如何過一個有意義的周末談談你的看法。
通過布置課外實踐,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強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滲透知識來源于實踐并應用于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
頻數與頻率評課頻數與頻率教案實用篇二
1.一組數據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為80,若取組距為9,則分成的組數應是()
a.7b.8c.9d.10
2.某中學數學教研組有25名教師,將他們按年齡分組,在38~45歲組內的教師有8名教師,那么這個小組的頻率是()
3.已知樣本:71081497121110813108111091291311,那么樣本數據落在范圍8.5~11.5內的頻率是()
4.在“welikemaths.”這個句子的所有字母中,字母“e”出現的頻率約為()(精確到0.01)
5.某校初中三年級共有學生400人,為了解這些學生的視力情況,抽查了20名學生的視力,對所得數據進行整理.在得到的頻數分布表中,若數據在0.95~1.15這一小組頻率為0.3,則可估計該校初中三年級學生視力在0.95~1.15范圍內的`人數約為()
a.6人b.30人c.60人d.120人
(1)抽取了()人參賽.
(2)60.5~70.5這一分數段的頻數是(),頻率是().
頻數與頻率評課頻數與頻率教案實用篇三
要想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注重平時的練習與積累。下面是應屆畢業生小編為大家搜索整理的八年級數學頻數與頻率單元檢測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某班有48名同學,在一次英語單詞競賽進行統計時,成績在81-90這一分數段的人數所占的頻率是0.25,那么成績在這個分數段的人數有12人。
2.已知在一個樣本中,50個數據分別落在5個組內,第一、二、三、四、五組數據的個數分別為2、8、15、20、5,則第四組的頻率為0.4。
在這里,兵馬俑的高度是187的頻數是9,頻率是0.25。
4.某組數據分五組,第一、二組的頻率之和為0.25,第三組的頻率為0.35,第四、五的組的頻率相等,則第五組的頻率是0.2。
5.從一塊實驗田里抽取1000個小麥穗,考察它的長度(單位:厘米),從頻率分布表中看到樣本數據在5.75-6.05之間的頻率是0.36,于是可以估計在這塊實驗田里長度在5.75-6.05厘米之間的麥穗約占36%。
6.一個袋子中裝有兩個白球和一個黑球,從中任取一個球,則取得白球的頻率與取得黑球的頻率較大的是白球。
7.在對n個數據進行整理的頻率分布表中,各組的頻數之和等于n,各組的頻率之和等于1。
8.將一組數據分成5組,第一、二、三組共有190個數據,第三、四、五組共有230個數據,并且第三組的頻率為0.20,則第三組的頻數為70。
⑵“贊成票”出現的頻數是a,頻率是 ;
⑶“反對票”出現的頻數是b,頻率是 ;
⑷在已經求出了“贊成票”以及“反對票”出現的頻率之后,如何求“棄權票”出現的頻率比較簡便?1- - 。
10.某商店進行有獎銷售活動,辦法如下:凡購買100元贈獎券一張,多買多得,現有10000張獎券,設特等獎1個,一等獎10個,二等獎100個,三等獎5000個,各獎不可兼得,則獎券的中獎率是51.11%,其中一等獎的中獎率是0.1%。
a.組距b.頻數 c. 頻率 d.眾數
a.182b. 189 c. 192 d.194
a.4b. 12 c. 9 d.8
14、在統計里,頻數分布的主要作用是c
a.可以反映總體的平均水平b.可以反映總體的波動大小
c.可以估計總體的.分布情況 d.可以看出總體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7、為了了解南縣小學生的體能情況,抽取了南洲實驗小學一個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一分鐘的跳繩次數測試,將所得數據整理后,畫出頻率分布直方圖(如圖),已知從左到右前三個組的頻率分別為0.1,0.3,0.4,第一個小組的頻數為5。
⑴求第四小組的頻率
1-0.1-0.3-0.4=0.2
⑵問參加這次測試的學生數是多少?
5÷0.1=50(人)
1-0.1=0.9=90%
⑷問這次測試中,學生跳繩次數的中位數落在哪個小組內?并說明理由。
中位數落在三小組內。
因為第三組數據包含以由小到大為序的第21~40這20個數據。
而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在25、26之間產生。
所以中位數落在三小組內。
(1)該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18+12+9+6+3=48
(2)60.5-70.5分這一分數段的頻數和頻率分別是多少?
頻數為12
頻率為0.25
(3)根據直方圖,提出一個問題,并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可以從及格率,優秀率,中位數等方面提出問題。
16 12 37 25 18 17 14 17 22 34
40 25 34 19 15 8 26 23 19 21
38 30 24 21 18 20 24 26 18 23
35 12 19 27 20 21 24 35 18 27
29 17 26 31 8 14 22 20 17 30
將這些數據適當分組,并列出頻數分布表,繪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方式一:以整數為每一組的上下限
d=8, m=40
取5為第一組的下限,取45為最后一組的上限
(45-5)÷10=4
分組 頻數
5~14 6
15~24 25
25~34 14
35~45 5
方式二:以小數作為限,第一組的上限就是第二組的下限。使每一個數據在限內,不在限上。這不需嚴格地計算組數。
分組 頻數
4.5~14.5 6
14.5~24.5 25
24.5~34.5 14
34.5~45.5 5
注意:
1、頻數之和等于數據總個數,頻率之和為1;
2、掌握頻數、頻率和數據總個數三者之間的關系;
3、掌握分組的方法;
4、會列頻數分布表,會畫頻數分布直方圖。
頻數與頻率評課頻數與頻率教案實用篇四
首先,本節課鄭老師深入的鉆研教材,在教材的處理上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
按照現行人教版初中教材,“概率初步”這一章的教學順序是:先介紹三種事件,即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隨機事件。緊接著用一個摸球試驗讓學生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然后介紹概率的意義和古典概型,(即求概率的一種方法)最后再講用頻率估計概率(即求概率的另一種方法)。
鄭老師經過鉆研教材,認真的思考,發現在用摸球試驗讓學生感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時候,實質上就是運用頻率估計概率的過程,因此將“用頻率估計概率”的教學提前講授。
這也是新課程的一種特點,即:教師對教材有一定的處理空間。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另一方面鼓勵教師要有自己的見解,從而體現教師把握教材的能力。我們說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我們的教師具有這樣一種對教材的整合能力,具有教學智慧。事實證明在本節課,這樣處理顯得自然,流暢,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理解。
其次,本節課教學目的明確,教學脈絡清晰,重點突出。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是:
引入和發現規律:(拋擲硬幣直覺體會,介紹歷史給出結論。)
驗證并運用規律:(摸球試驗,體驗過程,強化規律。)
通過這樣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
1、你想知道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嗎?你就去反復實踐吧!通過大量的重復試驗你就會找到它發生的規律。這就教給學生一種求隨機事件發生的概率的方法,并且這種方法對于我們求隨機事件的概率是行之有效的。
2、使學生初步理解頻率與概率的關系:頻率是概率的近似值,概率是頻率的穩定值;偶然與必然的辯證關系。
3、課下繼續驗證。通過蒲豐丟針實驗進一步體會隨機事件的奧秘和規律,使學生進一步豐富自己的認識。
第三,從學習方式上,本節課采用了小組合作,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試驗中進一步體會到團結就有力量,集體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另外,本節課通過大量的教學實踐對學生進行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特別是用恩格斯的話結束本課,給學生的教育是深刻的。
第四,本節課體現了數學文化,通過介紹歷史上的數學家蒲豐,棣莫佛,費勒,皮爾遜,雅各布·伯努利等名人,向學生介紹了數學歷史和數學文化。
第五,布置開放性的作業是本節課的又一特點,我們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是多樣的,空間是廣泛的,應該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看待生活。
第六,啟發學生自己對本課反思小結,進一步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總之,從本節課我看到鄭燕老師緊緊圍繞自己的科研課題,具有嶄新的教學理念和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此外本節課恰當的運用了計算機和計算器,提高了課堂效率和直觀性,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應該說本節課教師用自己飽滿的熱情和精心的準備,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探索,啟發學生思維,注重學法的指導,表現出教師獨特的和教學風格和教學智慧,基本達到了預想的教學目標,是一節成功的好課!
最后衷心感謝區特級教師管理辦公室的全體領導和老師!感謝在百忙中前來參加觀摩的全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