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一
1.能夠運用結構和功能觀認識有絲分裂的過程。
2.基于有絲分裂的事實,能夠運用歸納和概括的方法進行總結。
3.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能夠動手畫出分裂期各個時期的圖像。
4.感受生命的奧秘。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有絲分裂四個時期的特征。
難點:區分各個時期染色體的變化。
三、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展示大象和老鼠的圖片。提問:象與鼠個體大小差距懸殊的原因是什么?
(有的說是細胞大小,有的說是細胞數量的多少。)
教師講解:動物個體的大小大多取決于細胞個數的多少。細胞分裂可以產生新細胞。細胞分裂有三種形式包括: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無絲分裂。有絲分裂有怎樣的特征呢?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細胞周期
(一個細胞周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期又可以分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個時期。)
(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為一個細胞周期。)
2.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展示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顯微照片,提問:四幅圖片顯著的不同之處?
(有的細胞的染色質繞成一團,有的染色體已經開始分離,有的則快要形成兩個細胞。)
展示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的圖解,提問:各時期特點?小組討論。
(前期:染色質變成染色體,核膜逐漸消失,核仁逐漸解體,細胞兩極出現紡錘絲構成紡錘體,染色體散亂分布在紡錘體中央。)
(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紡錘絲連接在著絲點的兩側,此時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
(后期:染色體著絲點一分為二,在紡錘絲的牽引下開始向兩極運動,使細胞中兩極中各有一套染色體,兩套染色體相同,且和親代染色體也相同。)
(末期:子染色體到達兩極,染色體變成染色質,核膜出現,核仁重建,赤道板中央出現細胞板,將細胞一分為二。)
教師總結口訣:膜仁消失現兩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均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三)鞏固提高
有絲分裂哪個時期,染色體數目開始加倍?
(后期,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移向兩級。)
(四)小結作業
1.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所學內容。
2.作業:課后嘗試自己動手畫出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圖示。
四、板書設計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二
課件(courseware)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節,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系。所謂多媒體課件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學的需要,經過嚴格的教學設計,并以多種媒體的表現方式和超文本結構制作而成的課程軟件。下文是新人教版小學數學課件,可以直接下載!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三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實驗課程的第一課,本節教材符合課標的要求,在教材編排上,文字優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進的科學知識以及許多精美的圖片,并就先進的生物科學技術提出了很多問題,設置懸念,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教學目標:
本節的教學目標側重放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80%),體現思維和表達的能力目標占15%,知識目標占5%。
課時準備: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況。
2、收集關于生物方面尖端先進的科學技術方面的資料,圖片、光盤,如dna偵破技術,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方面的圖片、光盤。
3、磁帶(如《校園的早晨》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放一首優美的鋼琴曲(或其它如《校園的早晨》磁帶)使學生進入情境,感受到課堂氛圍的和諧、輕松、愉快、縮短師生間的感情距離,盡量體現師生間的民主平等關系。
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閱讀全文。
二、分組:選定小組長(組織教學:制定課堂紀律規則及評價條例)進行小組討論,再作記錄,小組討論內容。
1、學校的垃圾問題(特別是食品包裝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決,哪種方法?分析原因。
2、學校伙食房周圍樹干與其它區域的樹干比較,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3、校園內麻雀數量比前幾年有所增加,為什么?
4、今年暑期發生的洪澇災害說明了什么問題?
6、你是從什么途徑了解克隆和轉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組交流、討論
四、教師作補充,修正和總結,并對同學們的表現作出積極性的評價。
因為是第一節課,學生第一次分組完成不同的討論項目,然后進行表達和交流,所以無論對和錯,應首先給予充分的鼓勵,通過交流,辨清正誤,這樣可以使學生保持積極的思考,積極發言的高昂激情,否則,參與的積極性容易受到打擊,以致影響以后的教學。
六、教師啟發,通過平常看報、看電視、看書、聽廣播或在網上查詢的資料,誰能說說除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問題以外,你還知道關于生物學的其它方面知識嗎?(最后教師補充)
七、結束語:
同學們,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作為一個21世紀的現代公民,是否應該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呢?是否應該具備獲取知識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為新時代的學習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讓我們一起努力共同破譯生命的密碼吧!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四
科學概念:種子發芽需要一定的條件。
過程與方法: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對實驗觀察的興趣
【教學重點】
學習運用對比實驗中控制某個條件的方法,研究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
【教學難點】
能根據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教學準備】
綠豆種子若干,實驗計劃單(參考書3面),實驗記錄表(參考書4面)。
【教學過程】
一、討論種子發芽的條件:
1、談話導入:植物的一生是從種子發芽開始的。那么,你覺得種子發芽需要哪些條件呢?
2、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摘要板書。(預設:要種到土里獲得養料,需要澆水,需要合適的溫度,需要陽光,需要空氣等。這時候教師不要給予取舍,保留學生的各種觀點)
3、進一步引導(拿起一顆綠豆種子):這是一顆完好的綠豆種子,如果要讓它發芽,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條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綠豆種子發芽的必須條件呢?(說明:從種子發芽過渡到具體的綠豆種子發芽,這樣的討論更有針對性,而且更合理,因為不同種子需要的條件是有些區別的。)
4、師:大家的意見不一樣,看來我們必須通過實驗來判別了。
二、設計種子發芽實驗:
1、師:該怎樣用實驗來證明呢?大家說說要注意什么?(預設:制訂周密的實驗計劃,只能改變一個條件等。)
2、師點撥:為了把實驗做好,建議大家選擇自己最想研究的一個條件進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設計好實驗方案。
3、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及時進行統計。(預設:水組,光組,溫度組,土壤組等,可在此適當排除不適合課堂研究的內容。)
4、以其中一個組為范例,集體討論如何設計實驗計劃。
(1)你們想研究什么問題,你們計劃怎樣做?
(2)你們預測結果會是怎樣的?
(3)你們的研究中,改變了什么條件?
(4)哪些條件是沒有改變的?
(5)怎樣知道改變的條件是不是對種子發芽產生了影響?
(6)在實驗研究過程中還應該注意什么?
5、分發實驗計劃單,學生完成自己的實驗方案設計,教師巡回指導,鼓勵選擇相同條件的同學互相交流。
三、閱讀書4面種子發芽實驗內容:
1、進一步閱讀教材上的舉例,教師引導關注其中的注意點,比如綠豆的大小應該差不多,為什么要在每個盒子分別放入2-3顆綠豆,為什么要墊紙巾等。
2、教師提供表格,共同討論如何進行記錄。
四、布置實踐作業和下節課內容提示:
1、鼓勵學生回家認真完成實驗,并做好觀察記錄。
2、下節課將對我們的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請大家準備好實驗計劃單和實驗記錄表,將對認真完成實驗的同學加星評價。
3、有能力、有條件的同學還拍攝綠豆種子發芽各個變化的照片,嘗試撰寫研究報告。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五
一、指導思想:
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20世紀中葉以來,數學自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與計算機的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范圍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并對現代社會中大量紛繁復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同時為人們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有效、簡捷的手段。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二、班級情況分析:
全班共有學生36人,大部分學生對數學有上進心,但接受能力還有待提高,學習態度還需不斷端正。有部分學生自覺性不夠,不能及時完成作業等,對于學習數學有一定困難。所以在新的學期里,在端正學生學習態度的同時,應加強培養他們的各種學習數學的能力,采取“一幫一”、“小老師”等方法,以全面提高數學成績。
1、學習情況分析:
從上期單項測查和期末綜合測查情況看出,在數與代數方面,小數的的乘除法掌握較好;絕大多數學生掌握了小數四則混合運算,通過平時長期堅持練習,計算的準確性和速度都比較好;建立了倍數和因數的概念。在空間與圖形方面,能正確畫出圖形的平移和旋轉,能運用轉化的數學思想,推導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等面積計算方法。在統計與概率方面,知道了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在實踐與綜合運用方面,學生參與了花邊設計比賽、家庭用電調查,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不透徹、沒有真正內化,因此概念部分的得分率比較低;個別學生計算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看錯、算錯,導致計算錯誤;審題不夠細致,思維不嚴謹,不能靈活解決一些變化的問題。
2、學生情況分析:
(1)踏實努力,積極上進:這類孩子上進心很強,熱愛數學學習,他們的學習態度端正,書寫工整,發言積極,作業正確率高,遇到不懂的問題,能主動向老師請教,不讓問題蔓延發展。
(2)自以為是,耍小聰明:這類孩子比較聰明,但對自己要求不高,總覺得自己什么都懂了,上課要么和同學說話,要么自己玩自己的,作業馬虎,因此,孩子身上的優勢明顯減弱。
(3)心浮氣躁,貪玩好耍:這類孩子在學習上表現出浮躁,心靜不下來,學習責任感差,耍心重,因此完成作業表現得極不專注,注意力容易分散,作業質量不高。
(4)學習懶惰,不會傾聽:這類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懶”,懶得聽、懶得寫,遇到一點困難就逃避,學習欠賬越來越多,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如三班的劉蘭昌源、四班的雷昊宇等尤為突出。
三、教材分析
1、全冊書教學內容:
本冊書共有6個單元,內容涉及“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運用”4個領域。
2、全冊書教學目標
1)能找出10以內兩個非零自然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能找出兩個非零自然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
2)理解分數的意義,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會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約分和通分。知道分數的除法、分數和小數的聯系,會比較分數的大小,會進行分數和小數的互化(不包括將循環小數化成分數)
3)會進行分數(不含帶分數)加減運算及以兩步為主不超過三步的'分數加減混合運算。會解決有關分數的簡單實際問題。
4)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景中的等量關系,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會用方程解答生活中實際問題。
5)通過觀察、操作,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特征,并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6)通過實例,了解體積(包括容積)的意義及度量單位(m3、dm3、cm3、l、ml),會進行單位之間的換算,感受1m3、1cm3、以及1l、1ml的實際含義。
7)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應用這些計算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8)進一步經歷簡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數據的過程。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六
教師寄語:
勤觀察,多調查,增知識,拓視野!
知識目標:
學生能說出調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并將你所知道的生物行歸類。
能力目標:
學生嘗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活環境,培養調查實踐以及和同學分工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能關注生物的生存狀況,從而增強保護生物資源的意識,認識到保護環境要從保護我們身邊的生物開始。
學習重點:
初步學會做調查記錄,培養學生的調查能力及分工合作能力。
學習難點:
試描述身邊的生物和它們的生存狀態。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我國的森林資源每五年清查一次,這就是__,人口普查也是__。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生物的特征,課下每個小組都對我們學校的生物做了調查,請各小組把你們的調查方法和結果進行展示,說出你們組是怎樣調查的,結果是怎樣的。
三、合作探究:
(一)通過學生的發言,明確以下知識:
1、調查時首先要明確和,制定合理的。調查的范圍很大時,就要進行,調查過程中要如實。對調查的結果要進行和,有時要用數學方法進行統計。
2、調查校園的生物種類的方法步驟是:
(1)選擇調查范圍(校園)
(2)分組:__人為一個調查小組。
(3)設計調查路線
(4)調查記錄(請特別注意__、__和__里等處容易被忽略的小生物,還有空中偶爾飛過的__和__。
(5)歸類
(6)將歸好類的生物的資料進行整理,寫在筆記本上。
(二)生物的歸類方法
1、請根據本小組在室外開展的“調查校園生物活動”的有關情況填寫下列內容:
(1)我們的調查路線是;
(2)我們的調查范圍是;
(3)我們組一共調查到了( )種生物,其中植物( )種,動物( )種,其他生物( )種;說說它們與人類的關系。
(4)從調查到的生物中選1~2種,說說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不同?
(5)這次活動中,我體會最深的是:
2、對調查到的生物進行分類,可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將生物分為__、__和__三大類;也可按照生活環境將生物分為__和x等;還可以按照用途,將生物分為__、__、__、__等。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七
1、知識目標:通過探究活動,學會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釋原因;嘗試利用發酵技術制作食品。
2、能力目標:描述酒精發酵過程,明確發酵原理;通過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對生物的濃厚興趣;通過對祖國傳統工藝的介紹激發學生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學會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釋原因。
2、認識發酵現象是由微生物引起的,說出發酵技術的應用。
3、舉例說出發酵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
4、發酵過程的控制
三、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相關圖片、動畫、視頻資料
2、學生做預習
3、相關實驗材料的準備
四、教學過程
1、教師描述:我們在平時吃早飯時會吃腐乳,學校樓下還經常會有人叫賣桂花酒釀(板書)(酒、醋、醬油、饅頭等)
教師:剛才我在黑板上寫下的這些食品都有一個共同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
問:我們經常會聽別人說到發酵,究竟什么是發酵呢?
(發酵:某些微生物厭氧呼吸的一種方式)
答:發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氣的情況進行的一種特殊的呼吸。通過這種呼吸不同的微生物會產生不同的產物。
2、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相互之間的交流。
3、教師提問果酒的制作過程以及原理。
4、學生自己看課本后回答問題。
5、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和補充。
6、教師演示果酒的制作過程,在時間和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請學生上臺嘗試。
7、教師提問不同風味的腐乳的制作過程并向學生展示他們的不同,引起學生的興趣。
8、學生根據課本回答問題。
9、教師補充一些課本上沒有的知識。
10、教師向學生發酵的基本原理以及發酵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菌種和其它物品。
11、布置課外作業。學生調查最感興趣的與發酵技術相關的一種職業,如面包師、制藥廠技術員、食品廠技術員、釀酒廠技術人員等,了解該職業主要的工作內容和職業特點。
北京的春節課件人教版篇八
-——讀《我們二年級啦》有感
暑期逛書城,我被薛瑞萍老師著的《我們二年級啦》一書吸住了眼球(因為我任教的班下學期也進入二年級啦)。于是我當即買下它,捧回家細細閱讀。
薛瑞萍網名“看云”,自稱“草根老師”。一位來自基層的語文老師,靠著自身不懈的努力成為有名氣的小學語文教育專家,很了不起!《我們二年級啦》是看云老師由自己的網絡班級日志編著而成,是國內第一部真實、自然、清晰、完整的班級成長記錄。書中記錄了她的教學、班主任工作以及部分生活,事情貼近我們的教學。讀了這本書,我真是受益匪淺。
而不覺得狂妄,有的只是對她的折服。這本書,讓我充滿了讀書的欲望,充滿了
做一個語文人的欲望,充滿了做一盞指引孩子前行的明燈的沖動。
身為老師,毋庸置疑,肯定是希望自己的學生愛讀書的。同時,自己也是一位家長,也擔負著教育自己孩子的重任,作為父母,自然從心底里希望自己的孩子更能成為一個愛讀書的人。如何讓貪玩愛耍的孩子靜下心來讀書,一直是我的學生家長和我在思考的問題。在看云老師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讓自己愛看書,讓自己的愛看書像風兒一樣撥動孩子的心湖,讓他在自己閱讀書籍的美妙情景中不知不覺被傳染,被帶動,繼而成為閱讀之旅的伙伴。如何激起家長看書的熱情,請看看云老師的做法:“從前都是希望教師與家長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兒童的事情。現在,在我們這里同時發生著的事情是:教師與兒童合力,督促或者逼迫家長讀書;家長和孩子合力,令教師葆有激情并使工作的境界不斷提升和完善。理想的教育,是學生、教師、父母都同時具備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身份——這是圓融完滿的生命的教育。”看云老師的整個教學,都是自己先感化孩子,然后通過孩子再來感化家長,從而達到了家長與孩子同讀一本書的目的。再看看自己,我們現在正處于看云老師所說的第一階層,希望家長與教師合力,共同做好教育兒童的事情。薛老師的教學,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希望,我們何不像看云老師一樣先感化孩子,然后讓孩子來感化家長呢,這樣我們還會怨家長不合作嗎,這只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家,還需繼續努力。
無限信仰書籍的力量。書籍能照亮看云老師的世界,能帶給她那么快樂的精神世界,相信它同樣也能帶給我同樣的愉悅體驗,也能照亮我作為語文教師,作為孩子母親的世界,讓我和孩子、學生一樣享受到汲取知識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