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一
我背著書包來到教室,拿出語文書背了起來。一會兒老師來了,我們就開始上語文課。
第二節是數學課,第三節也是數學課,第四節是音樂課。
上完課后,我們就來到食堂吃飯。下午我們又上課。
放學后,我背著書包回到家里。媽媽已經做好了香噴噴的紅燒肉,我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不一會兒,盤里的肉就被我席卷一空。
了!”奶奶微笑著看著我,我正打算伸出手去擁抱奶奶,可是她卻不見了。突然我就醒了,才發現那是一個夢。
奶奶,我好想你啊!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二
我家的蠶寶寶最長的大約是2.5厘米。那些小不點才大約5毫米。這些小小的蠶寶寶有黑,有白,有長,有短,有胖,有瘦……它們放在一起有趣極了。
20xx年4月22日
20xx年4月24日
我家的蠶寶寶最短的都有2.5厘米,最長的都有3.5厘米了!他們有的穿著一身白色的衣服,有的套著一件黑白相間的襯衫,還有的披著一個烏黑的戰袍……他們的服裝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風采。
20xx年4月28日
我家的蠶寶寶最短的都有3.5厘米,最長的不用說,肯定4.5厘米了。它們的食量也增加很大——起初一片葉子要吃一天,現在一片葉子幾分鐘就吃完了。真是團結力量大啊!別只看那些小小的嘴巴,其實加起來也是很強大的!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三
《狂人日記》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現代白話小說。令人驚異的是,這部中國現代小說史上具有開山意義的作品,已經顯示出極其成熟的特色,使后來的許多研究者為之傾倒,究其原因,除了魯迅深厚的文學素養外,我們也無法不嘆服于先生的天才。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門,趙貴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還有七八個人,交頭接耳的議論我,張著嘴,對我笑了一笑;我便從頭直冷到腳根,曉得他們布置,都已妥當了。因為得知狂人發了狂,因此大家對他有些害怕,并且議論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卻認定是大家謀劃好了,要害了他了。再如,狂人的大哥請了醫生來給狂人診治,開了藥,囑咐大哥趕快給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卻是這樣的情形:老頭子跨出門,走不多遠,便低聲對大哥說道,“趕緊吃罷!”大哥點點頭。原來也有你!這一件大發見,雖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有了這些描寫,于是我們得到一個完整的符合邏輯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由于腦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對他進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醫生的治療年輕人的瘋病治愈了,重新進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軌道(赴某地候補矣)。我們所看到的“狂人日記”就是這樣一個醫學上的病例的記載。由于魯迅曾經學習過醫學,并且護理過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這份“狂人日記”模擬得十分真切、詳盡。
當我們以“狂人視角”對作者筆下的世界進行關照時,我們就開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傳統”殺人、吃人的罪惡棗周圍人無法容納清醒者開始對他進行迫害:加之“瘋”的罪名棗狂人重新屈服于惡勢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這是在《狂人日記》發表的當時和以后,大多數評論者所解讀出來的共同結果。在這種解讀中,出現了一個時代化的批判對象:“傳統禮教”----這正是新文化運動著力批判的對象。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他的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以此為自己批判的焦點,是無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確是魯迅當時的創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來: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對人類整體的批判也許并非魯迅創作時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卻具有廣闊的共時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決不僅止于五四前的中國國民而可以延伸到整個人類;其批判所指的人類劣根性也不是僅僅消滅“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許它本就是人類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個分子,永遠無法消除,并將在最終導致人類的自我毀滅。這征兆,我們在今天已經可以看出:可以將地球毀滅幾千次的核武器、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對地球的污染、因人類道德淪喪爆發出來無法治愈的世紀疾病“愛滋”……魯迅正是因為看到了人類的這種難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絕望,“救救孩子”的呼聲之后才不是一個“感嘆號”而是“省略號”。在他看來,這呼聲儼然如將封閉在無法打破的鐵屋子里的將死之人喚醒,使他們感到無法解脫的痛苦。
然而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而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吁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后曙光。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四
秋風拂面,秋陽高照,我邁著輕快地步伐來到教室,此刻的教室早已是人聲鼎沸,瞧他們一個個神采飛揚為下午的拔河比賽磨拳擦掌呢!
“老師,我要參加下午的拔河比賽!”
“我已經戰勝xx了!您就讓我上吧!”
“嗚嗚嗚……”有人在哭,原來是剛剛別人換下來。
不管怎么說參加拔河賽的選手終于算是定下來了。
“嘟!——”裁判員一聲令下,“哦!我們贏了!我們贏了!”同學們歡呼雀躍著交換場地。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五
今年暑假爸爸帶我去了火山大石谷玩。火山大石谷在天目山的北面,是我們臨安的名勝之一,那里山美水甜,石頭千姿百態,經常引來一些城市里的游人來觀賞。
到了那兒,一目了然的就是碧綠的山,清清的水,奇形怪狀的石。我們走進大門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長廊,彎彎曲曲的。一眼望去,山連著山,水連著水,石連著石。首先是水,波光粼粼,綠的像一塊碧綠的翡翠。有些水突然從山巖中沖出來,濺起了一朵朵水花,再喝一口那清涼的水,能直泌肺腑。碧綠的水中倒映著你的身影,好像是一面綠鏡子,又好像是一塊綠玻璃,銀光閃閃。如果你將手中的眼鏡放入水中,眼鏡馬上就變白蒙蒙的一片,咦?這是什么原因?哦,原來是水太涼了。
再往里走是一塊像豬似的石頭,大大的眼睛,封著嘴,好像正在向我走過來。還有鷹嘴石。哈哈,你看那鷹嘴倒蠻像的,可是“鷹嘴”上還有許多水,一雙銳利的眼睛凝視著我。用手摸一摸很光滑,手好像隨時會滑落下來。這些石頭奇形怪狀,美極了。
再往前走有一個水潭,水潭周圍是用許多石子砌成的,形成一個圓形,石頭上面寫著“杭”和“海”字。有些游人在上面拍照,在岸上游玩,會讓你情不自禁地跳入水潭中洗個痛快。
聽說火山口的泥土啊,石頭啊,很特別,我真想去看看。可是我們走著走著,天下起了雨,我們怕會被淋濕,于是我就帶著遺憾回家了。
火山大石谷水清涼甘甜、石頭千姿百態,使我留戀忘返。我想:下次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爬到山頂,到火山口去看看。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六
我的家鄉是三德范,那是一個風景優美的村莊,那里的過年有著獨特的習俗。
家鄉過過年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家家都買起了年貨,忙里忙外的準備了起來。而小孩子們更是熱鬧,男孩子向大人要錢買鞭炮,女孩子纏著父母吵著要買新年衣裳。可平時‘小氣’的大人們在這時總是大方地把錢從錢袋里掏出來給小孩買衣服、買鞭炮煙花。
看吧,每天都有幾個是好朋友或者是親戚的男孩子在胡同里放鞭炮;聽吧,每天家門外頭都沒完沒了地響著,什么二踢腳啊、竄天猴啊……各種各樣的鞭炮聲,隨著幾個男孩的笑聲響了起來。我不知道別人聽到這種奇妙而又特別的“樂曲”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每當我聽到這聲音的時候心情都特別舒暢。
轉眼間,已經是小年了,臘月二十三,孩子們差不多都放假了。這一天,大人開始忙活著包水餃了。晚上,一盤香噴噴的水餃擺在了餐桌最顯眼的位置,看著是多么美味可口啊。這水餃的皮兒是父母的關愛,這水餃的餡兒是父母的期望啊。
臘月二十八這天,是趕集的日子,這一次趕集和往常的不一樣,這不僅僅是一年中最后一次趕集了,而且這一天大多數人都是去買煙花爆竹。小孩跟著父母,在賣鞭炮煙花的區域里逛著,東挑挑、西挑挑,不一會兒,籃子里就裝滿了煙花、爆竹,當然還有小孩能自己玩的小鞭炮和煙花。一家人就高興而滿意的回家了。
大年初一,這一天便是過年了。不管男女老少這一天都會穿著新衣服,邁著輕松的步伐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小孩這一天會非常的高興,因為他們又可以收到壓歲錢了,雖然我們這里的壓歲錢給的不多,但是小孩們都會非常開心。
接下來的幾天一般都是去小孩子媽媽的娘家走親戚,這也是一種習俗,也是過過年可少的習俗呢!
大約初七初八吧,“扮玩”活動也隨之來了。大人小孩都到街上去看“扮玩”。扭秧歌的婦女們個個容光煥發;趕毛驢兒的、扮豬八戒的老太太們個個都精力旺盛,好像是年輕了好幾十歲;踩高蹺的人們個個都十分賣力;站在抬桿上的小朋友們個個精神抖擻。扮玩也是一門藝術,我覺得它是一門了不起的民間藝術。
過了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年也差不多就結束了,大人們去工作了,孩子們也都陸續開學了……大家都精神煥發地開始了新一年的工作和學習。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七
叫牛不耕地,沒手也沒腳,走路慢吞吞,生來就有房。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不速之客蝸牛。又給蝸牛準備了一間舒適的房子,先鋪上干沙,在鋪上濕沙,接著放上干草和菠菜就大功告成了。
蝸牛身上的殼像一座亭亭玉立的小房子,保護著柔軟的身體。頭上有兩對像天線一樣的觸角,隨時接收外界的信號,觸角上面是兩只綠豆般大小的眼睛。它的嘴就像彎彎的新月,吃東西的時候,一鼓一鼓的非常可愛。
蝸牛什么菜葉都吃,我們給它吃胡蘿卜葉、野菜葉、黃瓜等。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蝸牛竟然把這些東西全吃完了。
我心中有一個疑問:蝸牛沒有手,沒有腳,是怎么爬行的呢?我跑去問老師,老師對我說:蝸牛是靠腹足肌肉收縮向前蠕動爬行的。
我們做了一個實驗:把蝸牛放在尺子上,讓它在尺子上蠕動,再把尺子翻過來,看看蝸牛有沒有掉下來。結果蝸牛還是貼在尺子上,慢吞吞的爬著,沒有掉下來。
不看不知道,蝸牛的世界真奇妙!
寫科技節的日記篇八
“嘗試”是很有意思的實踐活動,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我也曾經做過一次嘗試,到現在還記憶猶新。
我嘗試著做過一道菜。那天,突然心血來潮,我對媽媽說:“讓自己動手做道菜吧!”媽媽說:“可以,只能做炒雞蛋。”“耶!”我高興地歡跳起來。我從冰箱里拿出三只蛋,又從碗柜里拿了一個大碗、鹽和料酒,準備做我生平第一道菜啦!媽媽不大放心,讓姐姐在邊上看著我做。
我小心翼翼地往鍋里倒了油,倒完又看了一看,這回老姐沒說的了吧?“哎哎,你讓我們喝蛋湯吖!”“怎么啦?”我疑惑不解。“你看,火也不開,炒到明年也炒不好!”真是樂極生悲呀!終于,油熱了,我把蛋液倒了進去,油鍋里仿佛開了一朵金色的花。我用鏟子翻了幾下,蛋快熟了,再把融化了的黃油倒進去,頓時,一陣香味撲面而來。“好咧!”伴隨著我的一聲呼叫,香噴噴的黃油炒蛋新鮮出爐了。
姐姐用筷子夾了一塊放進嘴里,我突然大叫:“姐!我沒放鹽!”“哈哈,小鬼,明明是咸的,還很好吃呢!”“是嗎?”我半信半疑地嘗了一口,真是咸的……哦,黃油里有鹽!仔細看了包裝紙,果然是含鹽的,真是瞎貓碰上死耗子,幸運吖!
這就是我的第一次嘗試,雖然誤打誤撞地成功了,但卻成了家人的一大笑柄。但之后我吸取教訓,再也沒有犯過“忘放鹽”之類的錯誤了。
嘗試,就是讓人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