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時代變遷字時代變遷篇一
模糊的記憶,熟悉的旋律,在我內心深處不時的回蕩著。時代在變遷,帶給人類不一樣的生活,心靈也隨著時代的不同而靜靜地洗禮著。
記得我們小時候,每一個孩子的眼睛是那么地清澈,笑聲是那么地爽朗,玩兒地花樣是那么地多且又那么地瘋……。如今看著每一個孩子都在每天重復地不間斷地,用心且又用力且又無耐地念著a、b、c地時候,自己想說點什么呢?我只能理解地說:親愛的孩子們,你們辛苦了,為了你們的將來好好學習吧!雖然知識改變不了命運,但改變命運一定需要知識。雖然清澈的眼神和爽朗的笑聲和你們無緣,但一切都只能說是值得的。
時過境遷,跨大步行走已是人類必然的趨勢。大街小巷耳熟能詳的旋律,逐漸離我們遠去。輕風吹散了我凌亂的思緒。時代在變遷,人類在發展,但請不要遠離我們人類發展的本義,讓孩子重拾笑容,讓天空更藍,讓生命重新煥發“愛”的光彩,讓生命充滿奇跡。
時代變遷字時代變遷篇二
春晚陪伴全球華人走過了30多個個年春秋,雖然飽受爭議,但春晚的影響力和潛在的巨大功能并未受到很大沖擊。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關于春節聯歡晚會的時代變遷吧,歡迎大家閱讀。
1983年 第一屆春晚成功舉辦。標志著“春晚”這個新生文化事物的誕生。從此,中國老百姓有了看春晚這個“新民俗”。
1985年 春晚搬到北京工人體育場。由于技術所限,晚會最終失敗。央視還在后來的新聞聯播中特別道歉。
1986年 央視春晚進入成熟期。各種表演形式基本已經定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 憑借小品《相親》,趙本山第一次在春晚亮相。從此奠定了“小品王”的地位,且十幾年不倒。趙本山已經成為了春晚的“標志人物”。
1996年 首次實現三地同時直播(在西安、上海、北京設立分會場)。
1998年 春晚正式在中央電視臺一號演播大廳直播。
20xx年 春晚舞臺開始大改造,采用圓形舞臺。
20xx年 舞臺在20xx年的基礎上修改。
20xx年 春晚舞臺采用長方形舞臺。并且第二次使用分會場。(另外2個會場設在上海、深圳)
20xx年 在20xx年基礎上修改。增加了兩塊大屏幕。
20xx年 繼續使用圓形舞臺。
20xx年 春晚邁出了改革步伐。“開門辦春晚”初見成效。另外,春晚舞臺有所簡化,主體使用led大屏幕。
20xx年 大屏幕的面積增大,呈長方形。舞臺進一步簡化。
20xx年 采用高清晰led大屏幕。
20xx年 舞臺進一步簡化。大屏幕旁邊的8個立柱上面也鋪設了led屏幕。 在央視大樓外部也呈現特殊動畫效果。
20xx年 抗震救災、北京奧運會、“神七”飛天、改革開放30周年、金融危機等大事,都體現在20xx春晚中。另外,春晚舞臺借鑒08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高科技“卷軸”,為觀眾呈現震撼性的視覺感受。
春晚的受眾是全球所有華人,20xx年來,隨著創作環境和受眾審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創作者從未停止過對春晚的探索與創新。春晚走過了文藝節目匯演、文化時尚追蹤和新民俗傳播這樣幾個階段,在探尋節目內容和形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歌舞類節目數量日趨增多,表演形式愈加豐富
(二)語言類節目數量基本穩定,內容不斷探索、追求創新
(三)戲曲及其他類節目初期鼎盛,而后日漸衰落,努力尋求突破
時代變遷字時代變遷篇三
一進家,我便直奔臥室打開電腦,想要看看60年前,新中國成立時的振奮人心的景象。不到兩秒,一個個視頻便出現在眼前,我隨意打開了一個。這是新中國成立時的全程影像,不用問,用的一定是當時中國最先進的攝影技術,然而,仍是黑白不說,還忽明忽暗,搖曳不止。當xxx站在天安門城樓上用地道的湖南口音宣布新中國成立,當盛大的閱兵儀式進行時,那轟鳴的炮聲和人們對未來的憧憬猛然之間,我終于感受到了這個時代的變遷。
用現在的高科技,搜出60年前的影像,時代的變遷與差異,歷史的交融與匯聚,無不在這一件件小事中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人們總是說:時代不同了。
但是,新中國做到了!
60年,我們從戰亂走向和平;60年,我們從饑冷走向小康;60年,我們從閉關鎖國走向wto;60年,我們從僅能維持生計走向豐富的娛樂生活;60年,我們擁有了神5、神6、神7;60年,我們有了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艱難的60年,輝煌的60年!
時代,真的不同了。
很遺憾,我們生于新時代,沒法見證曾經的振奮人心的歷史;很幸運,我們生于新時代,可以享受今天的激動人心的生活。誠然,說出這樣的話,是因為我生于-----新時代!閉目想象,如果時間老人真愿為我破一次例,讓我去幾十年前生活,我會怕,怕不能吃飽、不能穿暖,怕沒有電腦、沒有手機。所以,笑吧,我們的同胞們;笑吧,中國人!時代不同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將在這片黃土地上,以全新的姿態展現在全世界的面前!
人,還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時代,已是與時俱進的新時代。
我好快樂,因為新中國,因為新時代
時代變遷字時代變遷篇四
;對于中國人而言,全家福有著特殊的含義,它不僅承載著記憶,定格了時間,凝聚了親情,更濃縮了一個家庭的時代變遷。尤其近幾年來,隨著“70后”“80后”集體進入“懷舊期”,人們的全家福情結更濃,走進照相館的家庭越來越多,照全家福這一具有儀式感的家庭活動再度煥發出勃勃生機。
全家福是中國傳統觀念的傳承
始建于1921年的大北照相館是北京有名的老字號,也是全國大型照相館之一,位于著名的商業街前門大街的前門店是大北照相館的第一家門店,97年來用影像記錄和見證著北京人生活的變遷。
為了更直觀地說明情況,王鵬算了一筆賬:照一張合影,價格在300元到500元之間。孩子照個單張大頭照,一家三口來張小合影,再來張五口之家的大合影,消費大概在1000元左右。春節七天長假期間,店里平均每天的營業額在9萬元左右,效益還是很可觀的。
至于人口結構,王鵬介紹說,最早的時候大家庭比較多,二三十人甚至三四十人的都有;
現在大家庭比較少,因為這代人趕上了計劃生育,所以近幾年來一般以五口之家居多,雙方父母加上小家庭一共七個人的也不少,還有三口的小合影。
“一張大家庭照片,一眼就能看出小家庭的組合,比如有幾代人,幾個家庭,是兒子還是女兒,誰大誰小,怎么排序等。這些規矩老師傅一直傳承下來,最起碼中國傳統的觀念由此得以保留。照一張傳統老照片如果很隨意,就失去了傳統的意義。”王鵬總結道。
全家福是家史最好的圖解
“給孩子講述家史時,還有什么能比一張全家福更好地圖解家的含義?幾世同堂的全家福是大家庭全盛期的紀念;
小家庭的全家福是家庭生命最飽滿時期的留念,一系列的全家福就成為一個家庭永不磨滅的生活軌跡。人是需要記憶的,家庭也是,而全家福就是一個家庭永恒的記憶,所以很多家庭才如此重視全家福,甚至每年都要照。”王震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