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心中的孔子字篇一
;[摘 要]通過對孔子樂教與禮教、樂教與詩教等方面的論述,闡述孔子為培養人的品格而提出的音樂教育思想及其對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作用。認為音樂形態上的美能凈化人的心靈,振奮人的精神,要求對樂曲的性質要嚴格區分和把握;強調情感、行為、藝術審美上要適中、節制。孔子的音樂教育思想對當代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孔子 樂教思想 音樂教育
春秋時代孔子興辦的民間教育以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主,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1]孔子的音樂教育是他的教育思想最為集中的外在體現,其樂教思想在音樂的本質、音樂的社會功用、及審美標準等方面對當代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借鑒價值。
一、孔子音樂教育的目的
孔子要求學生修身養性,修仁修善,培養君子風度,在這一過程中又常以音樂為教育內容,認為音樂是士君子的必備修養。他首次將音樂與道德教育合二為一,提出了“禮樂”的概念,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美學、哲學體系,同時又以禮樂思想來教育其弟子。我們提孔子的“禮樂”思想不能簡單的把它拆分為禮和樂。更不應當簡單的解釋“禮”就是禮節,樂就是音樂,“禮樂”的實質應該是一種文化的精神。
“仁”是孔子思想和觀念的核心,但“仁”不是孤立的,它與“禮”、“樂”共同建構成儒家思想的內在框架。《史記·樂書》曰:“仁近于樂,義近于禮” [1],這里將儒家衡量事物的最高準則仁與禮樂相提并論。孔子從“里仁為美”的美學觀出發,認為“仁”是通過音樂傳導的。“寓仁于樂”,仁是樂的宗旨,而禮則是人們外在行為的規范。禮和樂的外延雖有差異,但其最后都復歸于仁的終極歸宿點。樂的精神是仁、愛,是自然;禮則追求序、節、制,是人為,是修養所下的工夫。樂從情出發,而禮著眼于理。“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2]孔子的“禮樂”教育思想的核心應當是以音樂進行道德、倫理的教育,最終達到他所認為的“仁”的境界,成為一名“成人”。
孔子認為藝術必須符合社會道德的要求,必須做到形式與內容、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足見他的樂教思想是建立在提高人品德素養基礎上的,這也是孔子樂教價值取向的標準。孔子為了系統闡明自己的樂教思想,又指出:習樂者,一方面要漸次達到“得其數”、“得其志”、“得其為人”的境界。就是既要探求音樂的表現形式與規律,更要探求音樂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使人得以啟迪的崇高思想內容。因音樂能扭轉社會遺風和人的不良習俗,使人形成避惡揚善的良好道德品質。《孝經》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3]另一方面,還必須在思想上理性地認識到,對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才來說,修完樂教課程之后,整個文化受教過程才算完成,受教育者才能在內心世界形成遵守禮,實施禮的自覺世界觀,才能成為符合國家道德規范的高品德之人。《論語》:“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2]在教育過程中,是以《詩》進行情感教育,以《禮》進行是非教育,以《樂》完善人的品格。”最終通過審美教育來陶冶性情,凈化靈魂,啟迪思維,培養高尚的人格,達到盡善盡美的“仁”的境界。孔子認為受教者僅完成六藝中的五藝學業是不夠的,還必須經‘樂教’的凈化、洗禮,修身之目的不是為實現個人之私欲、私利,而是為了國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強、社會的安寧,并以此指導自己的人生,才能視其為受教完成之人,才能稱其為一個有完善修養的高品德之人。
“樂以冶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4],可見孔子在禮教與樂教上對樂教的要求更高,孔子認為,禮為表,樂為里,禮教重在治行,樂教重在治心。《樂記》:“致樂以治心,則易直子諒之心。樂也者,動于內者也;禮也者,動于外者也。樂極和,禮極順,內和而外順,則民瞻其顏色而弗與爭也。故德輝動于內,而民莫不承聽。”[5]通過外因使人德行發生變化,數樂教功效最快、最深,且最容易使人走上正道。好的音樂能純潔人的心靈,使人樹立起良好道德品行,所以君子用音樂來提高自身的品德素養。僅修表,雖可使人知書達理,然若不以樂修內,仍不能視為一個有完善修養之人。所以孔子在他六門教學課業“禮、樂、射、御、書、數”中,把樂放在第二位,他認為通過樂教的修身養性,在學詩習禮基礎上,人的精神境界、道德品質、和人格素養才會更趨完美,才會成為一個有完備修養的仁德之人。因而、禮樂對國家來講,是治國之方略,對個人來講,是修身立世之根本。
二、孔子音樂教育的審美取向
(一)“仁”的樂教思想。《論語·八佾》提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用“仁”來作為實現“禮”“樂”的前提。通過禮樂教化,建立一個有秩序的和諧的社會。孔子說“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一切道德規范都在“奏其樂”的藝術教育中得以完成。音樂可以消解導泄人們的怨憤之情,令人內審自己的行為,趨向于文明,進入氣定神閑,和順優雅的精神狀態。“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要社會和諧人們必須守禮,而禮是強加于人的,只有通過樂對情的疏導,使其自然而然地發生與禮互相配合的作用,讓人自覺遵守禮,從而達到社會的和諧。面對春秋時期“禮崩樂潰”的形式,孔子感到單靠周禮難以約束人的言行舉止。而周禮文化強調的血緣制與宗法制在當時的音樂價值觀上已被冷落。因此,孔子便針對性的提出“仁”化的音樂美學思想,希望通過“仁”化的情感來感染周圍的一切,進而實現他追求和崇奉的理想社會制度。這時,音樂便成為孔子培養“仁”化階級觀的最好行為方式,“仁”成為孔子音樂美學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仁”的提出,使孔子的音樂思想超越了西周禮樂思想,具有新的人文意義。
(二)“盡善盡美”的音樂審美。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孔子首先區分了內容美與形式美,并提出了兩者的統一。《論語·八佾》中記載,孔子對《韶》與《武》的評價是不同的。認為《韶》:“盡善矣,又盡美也”,《武》較《韶》則稍遜一籌,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對樂舞進行“美”“善”性質的劃分,并且將美與善作為評價藝術作品的完美標準,則體現了道德因素涵蓋在孔子音樂評價過程的始終,“盡美”亦要“盡善”是孔子音樂美學思想中關于音樂作品的道德標準的確立,對后世音樂美學思想的發展影響很大。
孔子要求人須做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即“無過而無不及”,就是要讓情感的變化不會造成心靈的失衡和秩序的混亂,如此才能益人,才能“思無邪”,才能使人品德素養得以提高,才能把每個個體與社會群體和合在一起,實現全社會的穩定與安寧。這即孔子何以要求音樂的情感表現必須“和”的原因,也是其“中庸之道”在音樂審美體驗中的運用。
孔子重視音樂對人的倫理教化功能,認為音樂形態上的美,能夠凈化心靈、振奮精神、陶冶情操、培養人的品德素養。因而對樂曲的性質要嚴格區分、把握,藝術審美上要適中、節制。孔子的音樂教育思想對當代音樂教育事業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相關熱詞搜索:;我心中的孔子字篇二
編者按:在《史記》中,有一位老師,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地位的學生,他就是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史記》是一本記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歷史的典籍,讀它,在贊嘆中華歷史悠久的同時,也不難發現歷史中的人物都有一番特點。
孔子是春秋后期魯國人,他打破了貴族和王氏壟斷教育的局面,招收不同地位的學生,培養了3000個弟子,其中精通六藝的有77位。而這些人中并不都是名門望族的子孫,有些只是普通家庭出生的。家庭無法改變,但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人生,孔子的有教無類,讓許多人能獲得知識。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講述了孔子與弟子們的故事。
孔子在教育仲弓時說要謙虛對待別人,百姓才會尊重你。孔子在冉求和子路問同一個問題時回答了不同的答案,說明了孔子教育弟子不是千篇一律的,他會針對某一個人的性格而去教育。
孔子真是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弟子們各有各的優勢,所以孔子總會想辦法去開導他們,正是因為孔子善于發現人才,并培養人才,許多弟子都為國家做出了奉獻。
孔子一生都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在死后弟子們都很懷念他,可想而知,孔子生前對弟子來說是多重要。
歷史上有一位老師,他教育出許多人才,但他不是神,他只是會看透別人,從人的一言一行中。
他就是———孔子。
作者:折桂七7班 張琳偉
我心中的孔子字篇三
他是世界公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穆罕德、耶穌和釋迦牟尼并稱為締造世界文化的“四圣”,被后人看成是“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無數耀眼光環籠罩下的孔子,自有其值得稱道與借鑒的地方。
以孔子思想為主線的儒家經典,可以說“是一種貫穿幾千年中華文明史的思想智慧的征服,是一種華夏民族與野蠻蒙昧的搏斗中積淀下的穿越人格災難后的文明力量”。儒家思想,歷經滄桑,不斷完善,成為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隨著中國國力的日漸強大,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越來越深遠。
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孔子及其思想對中國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容小覷。當今中國:政治和諧、經濟發展、文化繁榮。之所以可以迎來如此欣欣向榮的景象,可以說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在國家建設中,我們不斷對孔子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那么,放眼世界,我們何不以孔子思想來應對當代多變的國際形勢。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際政治形勢因1991年的蘇聯解體,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和2001年的“9·11”事件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首先,蘇聯解體后,兩極冷戰格局終結,多極局面日益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國際政治進入冷戰時期。冷戰以來,因意識形態、國家利益、民族矛盾等多方面原因,世界局勢經歷了“兩大陣營”、“三個世界”和“東西南北”等形式的發展演變。在此期間,冷戰雙方爭鋒相對,不斷制造威脅各國和平的事件,使世界局勢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回顧那段緊張的局勢,不由的讓我想到了孔子。孔子是我國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對冷戰格局有相當的借鑒意義。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殺,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起,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余次。在這樣一個動蕩繁亂的年代,孔子提出德治仁政,“為政以德”,苦口婆心規勸君主以仁德之心管理民眾,統治國家。雖然因為各種原因,孔子思想無法在當時施行。可是,如果冷戰時期各主要國家均能以德治仁政思想作為指導,國家領導者們始終以實現人民利益為最高的行為準則。那么,相信經歷了痛苦的二戰之后,世界會立即走向和平,各國將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世界兩極冷戰格局終結,整個國際政治格局開始呈現多極化發展趨勢。多極化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國際局勢,在多極化中不斷探索的世界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千年前,孔子曾主張大一統,憧憬文武盛世,懷念周初的一統天下,提出“大同”社會的政治思想。所謂“大同”,我想便是“和而不同”,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經歷、國家意識、政治制度,要想使其趨于一致,簡直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因此,我們不妨在世界范圍內推行“大同”思想,各國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尋求與他國利益的契合點,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實現世界的共同發展。
其次,科索沃戰爭后,“新霸權主義”,“新干涉主義”越來越為西方大國所采用。
冷戰后,國際戰略出現“真空”, 西方大國以自己的軍事安全聯盟為基礎,對它們認為的潛在的挑戰者實行戰略擠壓,強化軍事優勢,采取各種手段竭力構筑單極世界,企圖稱霸全球。同時,西方發達國家實行強烈的對外干涉政策,并假以各種各樣崇高的名目,以達到其干涉別國內政,實現全球統治的終極目標。在這樣一個大國強勢,小國軟弱,國與國之間分歧矛盾層出不窮的狀況下,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更顯得尤為珍貴。假如大國統治者都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態,誠心考慮小國利益,以促進世界和平為崇高目的。那么國家間矛盾必然會徹底解決,大國不再憑一己之力極力干涉別過內政,小國不再軟弱可欺,茍且于大國欺凌之下,世界將會處于一片和諧之中。
最后,“9·11”恐怖襲擊事件深切地影響著世界形勢。此事件后,國際恐怖主義成為眾矢之的,非國家行為主體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不斷上升,世界各主要大國間日益加強合作,國際局勢正日漸趨于緩和。隨著中國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孔子及儒家思想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不斷深化。在孔子仁思想的影響下,世界各國逐漸對“和諧世界”理念大加贊賞。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國家更加注重區域以及全球合作,國際組織的作用日益增大,他們對調停國家間分歧,幫助欠發達國家發展,協助解決國家間糾紛作出極大貢獻。相信,在可預見的未來,孔子優秀政治思想將不斷影響世界政治局勢,給其以積極的借鑒。
經濟是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世界的發展從根本上是看世界經濟的發展。因此,世界經濟形勢的變化愈發不容忽視。當今,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是不可阻擋的歷史大潮流。經濟全球化內容廣泛,包括:貿易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生產網絡化、資產全球流動化等。作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經濟全球化自有其積極意義:它可以促進各國的發展,從而促使世界的進步;它超越意識形態、社會制度、種族觀念,有利于全球的交流與合作;它促進全球資本、技術、人員等的流動,有助于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其一系列的好處之下,也蘊含著很多的消極影響:它加劇了貧富差距,加深了社會矛盾,對國家主權、國家利益有一定的威脅;它可能導致片面過分的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經濟發展給自然帶來的危害。
權衡利弊,我們不得不搬出孔子的經濟思想,為全球化的弊端尋找處理之法。面對當今貧富差距增大的現狀,我們穿越千年,發現孔子早已關注到了這個問題。“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孔子極為注重分配的.均衡,不時告誡統治者:不能盲目追求國家的總體經濟發展,而應更加注重合理均衡的分配。只有民眾均感到公平富足時,國家才能夠得到長足的發展。對于如何解決貧富差距,我想這不是朝夕之事,需要我們在今后的經濟實踐中不斷探索。對于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借鑒孔子的節用思想,孔子曾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節約極有必要在世界范圍內踐行,當富人懂得節約并真正落實節約時,社會的炫富攀比現象就會有所減緩,貧富矛盾自然會有一定的緩和。雖然,節用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貧富懸殊問題,可是多少可以緩解社會緊張狀況。
發展經濟似乎總要以破壞環境為代價。近年來,經濟高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環境問題:酸雨、全球變暖、大氣污染、臭氧層空洞等。面對環境問題,更多的需要我們道德上的自我約束。孔子經濟思想的基礎便是道德,孔子雖沒有鮮明的提出對環境懷有一顆仁德之心,可是,當我們一遍遍的讀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這樣的警世名言時,難道我們沒有自覺地想到:一直以來,對于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只懂得一味的索取。世界都是公平的,當我們無節制的索取時,環境會對我們施加各種殘酷的報復手段。因此,面對環境,我們更應懷有道德,以仁愛之心處理環境,珍惜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生物,每一處環境。
因為世界政治經濟因素復雜而多變,所以世界文化形勢也有其不容樂觀之處。
作為非物質性的存在,文化的影響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因此,文化對世界發展演進的作用不容小視。當今國際社會,文化沖突問題尤其值得重視。文化沖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決定的,是文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必然現象。
在進一步了解了孔子文化方面思想之后,發現孔子猶如先知般,早已為文化沖突想到了應對之策。孔子曾經對中庸思想有其獨到的見解。中庸是一種方法論,中有中正、中和、適中、時中之義;庸,即用也。中庸即用中。中庸之道有三大要義:處適中,行中正;中和,中和是行中正后達到的一種和諧境界;時中,時中即適時用中。在此,面對文化沖突,我想中和思想將成為極佳的應對方法。孔子貴中,亦貴和。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學而》)“有子之言似孔子”,此語可代表孔子思想。“和”,不是矛盾的調和,而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力量對比上達到均勢,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由于各民族國家特有的歷史傳統,他們之間的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之處。面對各國文化,我們不能絕對否定,徹底消滅,也不能一味肯定,我們要以孔子的和思想作為指導,提倡對文化的揚棄,有保留的肯定與否定。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要立足于文化的共性之處,“和而不同”以使其達到辯證的統一,來促進文化的共同發展進步。
作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模式,成為東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論基礎。同時,孔子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孔子思想中的積極內容能夠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因此,當今我們更應積極學習孔子思想,以其思想指導中國建設,促使世界和平發展。
我心中的孔子字篇四
《孔子游春》是一篇富有深刻哲理的文章。文中,作者用優美的語句描繪了泗水春天美麗的景色,也為孔子看水、議水埋下了伏筆。在整個議論過程中,孔子借水描述了對于真君子的理解,含義深刻。這之后,他又聆聽了弟子對于自己志向的傾訴。在這樣的循循善誘中,師生關系變得更為融洽,泗水河畔的春意也顯得更濃了。雖然文章語句優美,含義深刻,但還是有很多的空白點值得我們去填補,去推敲。今天的語文課上,我就抓住了以下三個環節讓學生進行大膽想象。
1、“大自然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生:粉色的桃林是她紅潤的臉龐
師:春天桃花開得很旺,這個比喻很好
一生接:嘴唇,粉色的桃林是她紅潤的嘴唇
師:也不錯,有想象力
生:綻放(該生把綻讀成ding )的花朵是她甜蜜的微笑
師:這個字應該讀zhan ,zhan fang ,微笑,還可以換個詞。
生:笑臉,綻開的花朵是她甜蜜的笑臉
生:挺拔俊秀的高山是她健美的臂膀
師:還有誰能接
生:思考、沉默
師:滾滾的春雷是她前進的腳步聲
生:淅淅瀝瀝的春雨是她辛勤的汗水
生:清澈的溪流是她的眼淚
師:清澈的溪流是她——(怎樣的眼淚,加個修飾詞)
生:幸福
師:清澈的溪流是她幸福的眼淚,眼淚,能換個詞
生:淚水, 清澈的溪流是她幸福的淚水
師:漫天的云朵是她潔白的裙裾,我向大家推薦一個新詞“裙裾” ,就是裙子的花邊。
……
2、“水真是真君子!”
生:真君子是和藹可親,彬彬有禮的人。
真君子是品學兼優的人。
真君子是孝親尊長的人。
真君子是樂于助人的人。
真君子還應該是個有博大胸懷的人。
真君子是憂國憂民的人
師: 還記得范仲淹的千古名句——
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3、“不為自己表功的志向歌。”
文章最后只是寫顏回扶著琴弦在唱一首自己譜寫的志向歌,而沒有寫出歌詞的內容。
生:我是一個謙虛、沉穩的人,我從不向別人夸耀自己,我也不會藐視他人,我希望能為人類帶來幸福。
生:春意盎然,泗水河邊學做真君子;虛心求教,樂于奉獻,不為表功之人;堅持不懈,勇攀高峰,不達目的不罷休。
生:我要像水一樣,成為有德行、有情義、有志向、能善施教化但不為自己表功的真君子。
生:自滿的人學一當十,虛心的人學十當一,我要虛心生活著。不學楊柳隨風擺,要學青松立山岡,做個真君子是我的志向,無私奉獻是我的做人準則。
……
盡管由于時間緊,我沒有給他們足夠思考和整理語言的時間,學生編的志向歌顯得呆板枯燥,但可以說他們基本明白其中所蘊涵的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