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啟發后,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么我們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體會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一
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品出了一種獨特的味道。
喜慶
鬧元宵最重要的就是喜慶了,大街上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天上的太陽貌似也很喜歡我們的元宵,一大早就起來了,天氣也變得格外的好,來到學校,在老師們昨天一個下午的努力,學校的大堂也掛上了燈籠,同學們也早早的來到學校,準備與自己的同學一起度過元宵,走廊在女老師的“打扮”下,也充滿了元宵的氣氛,學校變得熱鬧無比,到處洋溢著喜慶的味道
熱鬧
學校的操場被各種燈謎覆蓋著,已經看不到操場原來的樣子了,雖然外面的天氣火辣辣的,但還是阻擋不住同學們更加火辣的熱情,不上課,同學們把這個元宵節當成救星,同學們當然開心,在操場上開心的猜字謎,全校同學匯聚在操場上,在操場上猜,同學們的表現更是各式各樣,猜得出的同學當然開心,拿著字謎到處炫耀,猜不出的同學只能默默地站在那里,眉頭緊皺,冥思苦想。那場面,勝過明星的演唱會,每個同學臉上都洋溢著開心、快樂。
濃情
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作業,那就是回家做湯圓,要發一張照片給老師才算完成,我可不想敷衍這項作業,因為我是第一次做湯圓,回到家,我馬上脫下書包,抓起一把面團,開始做湯圓,步驟雖簡單,但是,面團老師會黏在手上,最后,還是讓爸媽把這活給攬了做好湯圓,我們一家人坐在一起,我看著這碗湯圓,不禁產生疑惑,我問到:“老爸,為什么元宵要吃元宵啊。”老爸看著我,夾起一顆湯圓,對我說:“你看,他是不是圓的,它讓我們團團圓圓,他是甜的',他讓我們在新的一年甜甜蜜蜜,讓新生活更好。”
還好我抓住了年的尾巴,細細的品味了傳統習俗的獨特味道。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二
今天可是個特殊的日子啊!那就是元宵節遇上__節。兩個節日的到來,讓人們無比快樂。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元宵節。而我的心情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元宵節是春節過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它還被成為“上元節、燈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
晚飯過后,我們早早地出發了。一進廣場,我和小伙伴們都驚呆了:那場面可是人山人海。一大群人簇擁在一起,大家都記著照相。我們繞了一大圈,還是沒到停車的地方。人行街道上還有警察叔叔指揮著。下車后,我們來到了青銅器廣場。那里有很多個小攤,有賣花的,有賣氣球的,有賣銀光的,各式各樣。我們進去猜燈謎,燈謎特別多,讓我們看得人如入陰山道上,應接不暇。我們認真地思考著,終于猜出了三個,但可惜的是我們都沒有猜對。不過沒有關系,重在參與嘛!猜完燈謎之后,我們全家照了相,我非常高興。
快回家的時候,我們看到了用彩燈做的門,那里有很多馬,我覺得這意味著一馬當先。馬不停蹄,馬到成功!
回到家,我們吃著香甜可口的湯圓,看著精彩的元宵晚會,看到有趣的節目時,我們開心地笑了。愉快的笑聲回蕩在家里。外面的煙花聲伴隨我們。
過大年到過元宵,這段期間我們經歷了許多難忘、快樂的事,也感受到時間非常的匆匆。是啊!大年就這樣過完了,馬路上的紅燈籠還是充滿著節日的味道。最后希望大家牛年快樂!團團圓圓!幸福平安!今年真開心!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三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合家團圓的喜慶日子,也是我最高興的一天。因為今天不僅能吃上美味可口的元宵,燃放五彩繽紛的煙花,而且還能欣賞笑聲不斷的元宵晚會。
回到奶奶家,我們吃完晚飯,已經下午了,天漸漸地黑了下來,我們從奶奶家走出來,去買煙花。我們買的煙花有沖天炮、飛速素尼克、小鯉魚、火鳳凰等。
天黑了,終于輪到我出場了。我跑到大門外點燃了沖天炮,這家伙可厲害了。“嗖”的 一下從管子里蹦了出來,緊接著“砰”的一聲在空中炸開了花。火花有的是綠色的,有的是紅色的,五彩繽紛。在天空綻放后,很快變成無數顆小星星,在空中劃過 長長的線條后,才像流星一樣消失了。接著,我又開始燃放飛速索尼克。我點燃導火線,高興地跑開,等到了樓梯上,回頭一望,索尼克尾巴正冒著火花,突然,它帶著清脆的尖叫聲飛離地面,在我們的歡呼聲中,飛到空中炸開了。之后我又放了“火鳳凰”“小鯉魚”……我目不轉睛地仰望著充滿奇幻色彩的夜空,看煙花瞬間 的升騰與墜落,快樂極了。不知不覺中,好像我也變成了一支美麗的煙花,心也隨著煙花的燃放飛上了奇妙的天空
放完了煙花,我回屋吃飯,吃完我們就回家看元宵節晚會了。元宵夜真好玩,但愿我家今年的生活也像元宵節的煙花一樣多姿多彩!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四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和春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正月是農歷的正月,古人稱之為“夜”,正月十五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全國各地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各不相同,其中吃元宵、賞燈籠、舞龍舞獅是元宵節的一些重要民俗。
元宵節那天,我們學校舉行了一場猜燈謎活動。每節課選十名學生參加,分為兩輪。我被選中了。進入猜謎現場,已經有很多人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到處看著它,嘿,它真的讓我看到了一個我認識的人。它的謎語是“兩個胖子”(說出一個城市),就是“合肥”!我心中充滿喜悅,急忙趕到領獎的地方,但他們說這個謎語早就猜到了。唉,真的讓我白高興了。
我繼續看,很快又看到了一個。這個謎語是“草長在兩個小家伙的頭上”。我仔細想了想,然后拍了拍腦袋。只是“大蒜”這個詞!我趕緊笑吟吟地跑去講答案,呵呵,這次我是第一個猜的!
我又看了看四周,發現了一個謎語:《聊齋志異》。嘿,這是什么意思?沒有一點暗示。我對這個謎語很感興趣,也很久沒有去想了。哈,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廢話連篇的成語!這《聊齋志異》不就是一個關于鬼的完整故事嗎?我以前也試過,哈哈,但是我又答對了!
我和爸爸去后院放煙花。爸爸點燃了“變色龍”,紅、黃、藍.天空五彩繽紛,美麗無比!我們這些孩子揮舞著煙火棒走來走去,小小的煙火像無數美麗的螢火蟲一樣翩翩起舞。然后父親放了“雨花”,金色的“雨花”從天而降,宛如仙女散花。“小蜜蜂”也加入了這一行列,嗖的一聲飛向天空.到了晚上,家家戶戶的煙花好像都比美國好看,家家戶戶都比對方好看。真的很有趣!
煙花放完后,周圍漸漸靜了下來,我還沉浸在元宵節的興奮和喜悅中,激動得久久不能入睡。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五
元宵節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據說,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正月十五早在西漢就已經受到了重視。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加以慶祝新春的延續。在元宵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鬧元宵、賞花燈,還有猜燈謎呀,耍龍燈呀,耍獅子呀,踩高蹺,放孔明燈……熱鬧喜慶得很。
俗話說得好:“正月十五鬧元宵”。在元宵節前一天,大家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了,有的去買孔明燈,有的去采購食材在家自制湯圓,還有的圖方便去超市買湯圓……甚至還有一些人三五個組在一起,準備一些表演節目呢。
對了,說到包湯圓,吃湯圓,我可得給你們好好說說這湯圓了:湯圓是由糯米粉制成,里面包著各種各樣的餡料,有豆沙、黑芝麻、紫薯、鮮肉……可以蒸、煮、煎、炸,樣樣好吃。其實,吃湯圓是象征著一家人團團圓圓。
生活需要有儀式感。元宵節晚上,媽媽給我煮了湯圓,我夾起了一個,輕輕一咬,又糯又軟,豆沙的甜香味兒溢滿整個口腔。美味讓我控制不住自己,夾起一個又一個,來個“囫圇吞棗”,再來個左右腮幫各鼓一個,瞧我舌尖上還能頂一個呢!“瞧你個小饞豬,調皮鬼!哈哈哈!”爸爸媽媽被我的調皮樣逗樂了
晚飯過后,我們去大街上觀賞花燈。這里的花燈可真多啊!花燈的圖案精彩紛呈,有“奔跑的”老虎,“吃草的”兔子,還有正在“游動的”魚兒;有“梅開春爛漫”,有“福臨門”,有“竹報平安” ……不管是哪種形狀和圖案,都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大街上,賞花燈的人很多,他們都被這美麗的花燈所吸引了,這里簡直就是光的世界,燈的海洋!
回到家,我們打開了電視,發現元宵晚會已經開始了,節目可真是精彩極了,有詼諧幽默的小品,有引人發笑的相聲,有歡暢悠揚的歌曲,還有動感十足的勁舞……
元宵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是聯結人們情感的一個紐帶,是閃耀在雄鳥心中的一顆明珠,也讓我們感受中華民族古老而富有魅力的傳統文化的延續。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六
正月十五,是我們中國的一個重要節日——元宵佳節。按民間的傳統,在這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在一起吃著香噴噴的餃子和甜甜的元宵,賞著外面的煙花美景,是那么的溫馨和熱鬧。
記得我小時候的元宵節,那個時候還沒有禁放煙花爆竹,早早吃完晚飯大人會領著小孩子們在大街上閑逛,邊逛邊看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漂亮花燈,有時候爸爸媽媽還會給我們選一盞漂亮的燈籠,再買上一堆小煙花和摔炮,然后我就會約上要好的伙伴們,你拿點,我拿點,他拿點,一溜煙兒就跑出去玩了,根本就聽不到父母們囑咐“注意安全”的啰嗦聲。我們跑到一片有點土的空地,先玩會兒摔炮,享受著那噼里啪啦的聲響,一直摔到胳膊酸痛卻仍然不亦樂乎。我們還會把各自喜歡的煙花擺成一個漂亮的圖案,一起點火,看著漂亮的花火在夜空中綻放出五顏六色的光,高興極了!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一些膽大的同學還會放起“沖天炮”和“萬花筒”,那樣的五光十色,又那樣的五震耳欲聾,真是太好看太好玩啦!
有時趁著爸爸媽媽包餃子和元宵,我們還會拿幾個餃子皮,包點芥末餡和紅糖餡,讓爸爸媽媽和其他餃子混在一起,等餃子煮好后,就看誰有這個“好運”能吃到這特別的餃子了。等到看完燈展和煙花,再回家看完央視的元宵晚會,這美妙而熱鬧的一天才算結束。
回想小時候,再看看現在的元宵節,真就感覺缺少了那么一點點“年味兒”,真的好懷念小時候的元宵節啊。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七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在中國人眼里十五都是團圓節,我們一家人來到外公家吃湯圓。
來到外公家,我看見外公揉面團嫻熟的翻過來,惆過去,立起來,橫過去。抻、拉、壓、拽,為所欲為。還時不時的讓我按住臉盆,倒下開水。面粉成型了。外公開始做湯圓了,他先取出一小塊面粉團,在中間開個小洞,雙手有節奏的將一個小洞變成一個大洞,在洞里放入芝麻糊,又慢慢地將四周的面粉向洞里靠,洞又沒了。我認真地學習著,一眨眼工夫,20只湯圓可以放入鍋了。湯圓在沸水中翻滾著,慢慢浮上來,當我剛想嘗嘗自己的勞動成果時,舅舅提醒道:“現在還不能吃,里面的餡還沒有熟,要再加一次火。”聽了舅舅的話,我耐心地等著。終于,湯圓熟了,我將第一碗盛給了外公,外公笑得眼睛成了縫,我又盛了一碗給舅舅,舅舅說:“還是我外甥對我好!”我們吃著湯圓,甜在心里,我這次比以前多吃了好多。
我們吃完湯圓,又決定去觀花燈,有豬八戒嘻皮笑臉的花燈,也有抗日大將李大釗堅貞不屈的花燈,還有一心向佛的唐僧花燈,有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一起玩耍的花燈,也有小英雄雨來英勇的花燈,還有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多的魯迅花燈……
十五的夜晚,家家都歡聲笑語,真美好呀!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八
俗話說“不出十五不出年”,當大家還在熱議節后綜合征的時候,將為春節畫上圓滿句號的詩意佳節又如期而至。元宵節,這個春節之后的首個重要節日,迄今已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這一天,全國各地的人們或出門賞月、或燃燈放焰、或舞龍舞獅,或喜猜燈謎、或共吃元宵,以當地的民俗民風將這個節日推向另一個新的高潮。元宵節真正的動力,緣于它處在新的時間節點上,人們期許利用它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正月十五鬧元宵的“鬧”字,道出了這個節日奔放、歡騰、火爆的特性,也道出了人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弘揚。
在過去,元宵節也是未婚男女一年中為數不多的見面機會,緣此有了“情人節”的特征,亦被稱為中國人的“情人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歐陽修的《生查子》即描繪出了元宵佳節男女相約的浪漫畫卷。當然,與元宵節相關的動人傳說故事遠非如此。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元宵節作為“狂歡節”的特質在城市中逐漸淡去,原有的“情人節”等特征也在慢慢消逝。相比過去元宵節的精神性和文化性,有人甚至認為如今的元宵節更像是一場物質化的狂歡。比如,元宵的“外形”和“內容”花樣百出,蒸元宵、烤元宵、油炸元宵等層出不窮,容易讓人產生只重形式而輕內容的感覺,反映傳統文化本質的氛圍卻少了幾分。
無可否認,隨著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的涌入,以及傳統文化保護工作仍較薄弱的緣故,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洋為美、以洋為尊,甚至貶低、漠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但需要認清的是,中華文化是一個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的動態概念。慶祝的形式和傳承的方式實際上又是日趨豐富的,只要不失其既定的內核,我們可以不斷融入現代生活新元素,并對之做出新的理解與闡釋。因為,從“中國傳統文化”邁向“中華文化”,永遠只有“現在進行時”。
比方說,同是慶祝元宵節,淄博市淄川區的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濱州市博興縣有照燈的習俗,湖北省武昌區會一連三天“弄龍”等,這些都是各地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基于傳統文化基因逐漸形成的,這何嘗不是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表現呢?不僅是元宵,清明、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亦如是。更為值得慶幸的是,《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日前已正式公布。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其中就強調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產生活。不難看出,國家對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的尤為重視與篤定決心,這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更是意義深遠。
回到鬧元宵,我們不能僅限于吃幾顆美味可口的湯圓,更要通過各種活動讓傳統文化真正“鬧”起來。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守住傳統節日的根,增強它們對年輕人的吸引力與凝聚力。讓其文化價值的生命力更加旺盛。同時,秉持客觀、科學、禮敬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棄繼承。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成為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頑固根基和強大力量。
元宵晚會的心得體會和感悟篇九
今年的元宵晚會,實在讓我感動,觀眾席是空無一人,屏幕上投影出來的,是那一幅幅讓人感動的身影。
在朗誦節目《相信》中,我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朋友,你為什么感動?又為什么徹夜難眠?”為什么感動?因為那些為了這場戰爭,放棄與家人團聚的機會,奔赴戰場的醫護人員;因為那些說著:“非典時你們保護90后,這次換90后保護你們。”的祖國的新鮮血液;因為那些為了能早日贏得這場戰爭的勝利,所作出重大貢獻的社會各界人士。
為什么徹夜難眠?因為那一個個可愛的身影,仍在最危險的一線,隨時可能遇到危險;因為日日更新的確診人數,仍在不斷增多;因為這場無硝煙的戰爭,還未取得勝利。看著那一個個與病毒抗戰的身影,因長時間佩戴口罩與護目鏡,在臉上留下的深深的壓痕;因為長時間工作勞累過度,而在地上凳子上熟睡的身影;還有那些因長時間接觸病人,而受到感染的醫護人員,我徹夜難眠。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身處前線的他們,就是最偉大的英雄,最有擔當的先鋒。一頭被剪掉的秀發,臉上一道道深深的壓痕,一個個病人治愈出院的消息,這些都是他們最美的戰績。
節目里說到一位在前線的醫生的獨白:“因為有離不開的醫院,才有回不去的家,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才能從病毒手里搶回更多的病人。”這位醫生,就是武漢醫院里一名身患漸凍癥的院長。他用行動,給我們證明了,時間就是金錢,他用行動,教會了我們責任與擔當;他用行動,讓我們看到了醫護人員偉大貢獻。
到“作戰地點不分區域,參戰人員不分年齡,萬眾一心凝聚起眾志成城的中國精神。”是啊,各個區域各個年齡段的人們,都在為這次戰爭做貢獻。身處前線的醫護人員,奮力的與病毒做斗爭;身處世界各地的華人,紛紛向祖國捐獻防護用品;身在家中的我們,進行自我隔離,不給國家添亂,做出微弱的貢獻。
隔離病毒,不隔離愛。一次次的戰爭沒有把我們打倒,反而使我們更加強大。病毒雖可怕,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們萬眾一心,對抗病毒,待春暖花開之日,便是我們取得勝利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