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游泰山字游泰山字篇一
泰山以其古老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而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成為了世界的一座大寶庫。
在泰山的種種景色中,我最喜歡旭日東升。
早上,隨著太陽的升起,東邊的天空化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光。最后,一個大火球躍出水面,騰空而起,射出萬道霞光!
整個過程像一個技藝高超的魔術師在表演自己的魔術,瞬息間變化出千萬種絢麗多彩的畫像,令人嘆觀為止。
泰山不但風景優美,而且還有許多美麗動人的傳說呢。
相傳, 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剛分,有一個叫盤古的人生長在天地之間,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盤古也每日長高一丈;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就這樣頂天立 地生活著。經過了漫長的一萬八千年,天極高,地極厚,盤古也長得極高,他呼吸的氣化作了風,他呼吸的聲音化作了雷鳴,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閃出道道藍光,這就是閃電,他高興時天空就變得艷陽晴和,他生氣時天空就變得陰雨連綿;后來盤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終于溢然長逝。剎那間巨人倒地,他的頭變成了東岳,腹變成了中岳,左臂變成了南岳,右臂變成了北岳,兩腳變成了西岳,眼睛變成了日月,毛發變成了草木,脂膏變成了江河。
因為盤古開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為人類的祖先,而他的頭部變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稱為至高無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還有許許多多的美景和動人的傳說,說也說不完,看也看不盡,希望你能有機會去細細欣賞。
游泰山字游泰山字篇二
今天凌晨四點,天還不亮,在夜色中,我們一家人開車去泰山玩。到了地方后,我們在紅門買了票就開始爬山了。媽媽告訴我,泰山有三個門,分別是一天門、中天門、南天門。過了中天門后,我發現石頭上刻了許多字,媽媽說這些都是古人寫的,媽媽一邊說一邊念:五岳獨尊、天上人間、登高望遠。爬山的時候,我們無間中看見了一只小松鼠,它在樹上爬上爬下,非常可愛。開始爬十八盤了,十八盤看起來非常陡,爸爸說南天門下面那一段是最陡的。我和哥哥手牽著手,一鼓作氣,第一個爬到了南天門。等大人們都上來后,我們在南天門上吃了一頓香噴噴的飯菜。吃完飯后,我們又開始爬山了。到了天街,接近玉皇頂了,哥哥累的不想爬了。我和媽媽咬緊牙關,爬呀爬呀,終于到了最高的地方,我們兩個歡呼起來。下山的時候,我和媽媽坐的索道。索道啟動的時候飛快,車箱里的人尖叫起來,但很快就平穩了。不一會兒,我們就下山了。
今天雖然玩得很累,但是玩得非常開心!
游泰山字游泰山字篇三
今天是十月一號,是放假的第一天,也是萬眾矚目的十、一國慶節。不過,我并沒有在家看電視,而是讓媽媽帶我去爬山。因為,好不容易放假了,應該去放松放松,呼吸呼吸一下新鮮空氣。
我們是五點多就起床,收拾好要帶的東西,就精神十足的出發了。路上的車很少,行人也是極少。早上的空氣有一點點的清涼,但很舒服,精神和“不到山頂非好漢”的激情也就隨之迸發出來了。家里離“紅門”很近,所以我們是走過去的,沒多少時間就到了,汗也隨之流了下來,不過并沒感到有多累。登山之路也就此開啟了。
婉轉的山路兩旁出現了參差不齊的古建筑商店,里面有琳瑯滿目的商品,尤其是“登山杖”。來這游玩的游客不多,沒看見幾個,多的就是本地的爺爺、奶奶來鍛煉身體或提山水的,因為泰山的水即甜又干凈還好喝。往后就到了一個個景點了,請大家聽我一個個介紹!(我們繼續向前走)
先是一個大大的牌坊,有古老的建筑,很像古代皇宮的大城門,也許這是登泰山必經的大門。牌坊下有一個不是多么寬又短的洞(類似),洞壁又凹凸不平,不僅暗又潮濕,不過在炎熱的夏天是一個乘涼的“寶地”。這就是泰山的“紅門宮”。
萬仙樓是一個類似兩層的樓坊,。第一層是檢票口,外地游客必須要買票才可進入,本地人有天天上下山鍛煉身體的或天天上山提水的可以跟負責人說清楚便可免去買門票。第二層是供游人燒香、許愿的。在山上也有很多類似這樣的廟,據說還很神呢!泰城人民最敬仰的還是“泰山老奶奶”,在一個規定的日子會上山給“泰山老奶奶”燒香、上供。而且還有一個習俗,如果許的愿實現了,那你就要在實現愿望的那一年里再去泰山拜見“泰山老奶奶”,這叫做“還愿”。
烈士碑是一個像塔狀的大石碑,是為了紀念當年解放泰安的新四軍一連三旅而建造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來這游玩的人,只要看見這座紀念碑都會肅然起敬。
斗母宮是泰山景區中最為幽靜的場所。斗母宮古名“龍泉觀”,分前、中、后三院。院中有清光緒年間趙爾萃所建的天然池,蓄龍泉水灌溉田地。精雕石獅蹲列門下。最好的是后院有正殿、配殿及禪房,東有聽泉山房及龍泉亭,供游人小憩賞景。亭下澗內有“三潭疊瀑”如龍飛舞,名飛龍澗。游人立于潭間,流水聲似絲竹奏鳴。這是多么美妙悠閑的處境。
經石峪是位于“泰山斗母宮”東北方向,上面刻有隸書《金剛經》,也稱“曬經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佛經摩崖刻石。還有小溪,有淺淺的水中還有即平又大又滑的石頭,可坐在上面,令人心曠神怡。
四槐樹是一棵沒有“生命力”的老槐樹,橫躺在路上方,那粗大的樹身和干枯的樣子,讓游人以為是一個專門設的景象,紛紛在樹下方留念。
壺天閣是位于“四槐樹”北,“閣”名取自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明代稱升“仙閣”。冬天的景象更是妙不絕口。門洞有從墻中橫生出來的雙柏,盤旋而上,堪稱一絕,是一個純自然的景象。
因為溪谷上建有石橋,所以稱之為“步天橋”。步天橋看似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橋,不引游人注意,其實它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呢!傳說,在很久以前,步天橋附近住著一個善良又勤勞的小伙子,以上山打柴、挖藥為生。不過誰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所以都叫他“山民”。山民從小就在山上玩,所以就練成了“鐵腿”。他天天上下山,發現山路太陡了,行人上下山都很吃力,一不小心就會跌下山谷,那會有生命危險。就下定決心,一定要修一座橋。說干就干,山民努力地打柴和挖藥,把賣了的錢攢起來,攢夠了就買了鐵錘和釬子。山民白天干,晚上也干,終于修成了,山崖上就出現了一座“無名橋”。“無名橋”為行人提供了方便。可不久,山民積勞成疾,過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因為他修的橋給行人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所以他的名聲越來越大,人們為紀念他,就把這座橋起名為“便民橋”。
有一年,泰安新上任了一個縣長,聽說“便民橋”的威信如此大,便乘山轎上山看橋。他一看橋,原來是幾塊石頭堆成的,游興大發,說要重新建橋。第二天,真的發出告示要修橋,接著把“便民橋”拆毀了。又開始派役,要有怠慢,輕者加罰,重者押監。就這樣,這些官員趁這次機會層層扒皮加碼,頭圓腰肥了。橋終于建完了,縣官想要給橋提名,這樣還可以把自己的名聲留在山上,讓人們忘了山民。就招集各地的文明墨客,到山上給橋提名,最后定下來叫“雪花橋”,又為縣官立了歌功頌德的石碑,立在橋邊。橋雖成,但沒有人去贊美縣官,人們而更是懷念山民,縣官很不解。原來,自從橋修完之后有的人已傾家蕩產,也有的人被迫自殺,有的人偷偷的把橋改成“淚花橋,又把“謝恩碑”推下了山谷。有一年暴風雨來臨,把橋沖得一干二凈。
附近的老百姓為了紀念山民,自發上山修橋,不久一座新橋建起了,就是今天的“步天橋”。也就是這座橋接天連地,從這里可以直接登極攀天了。
中天門是泰山登山東、西兩路的交匯點。此處為登頂半程,上下必經之地。中天門峻嶺闊谷,樓閣簇擁。東有中溪山突兀俏麗,可觀日出,望晚霞;西有鳳凰嶺蜿蜓伸展,可遠眺傲徠雄姿,俯視城廓新貌。佇立坊下,北瞻巍巍岱峰,眾山拱立,林茂泉飛,纜車凌空,天然成畫。
斬云劍中的“劍”字是形容一長形山石。天工巧奪,這才取名為“斬云劍”。“斬云劍”處在一個特殊的地形上。此處上有高山,下有深谷。遠看像一把劍直沖天空,美麗壯觀。
五松亭又名憩客亭,位于中天門北,因亭前有五大夫松而得名。
“龍門”坊是十八盤的一個景點,也是離南天門最近的一個景點。只要進了“龍門”坊,就像跳進了龍門,喜運會接連不斷的來到,所以每一個愛好爬山的人,只要來爬泰山就一定會進龍門。
實在爬不動了,正好已經進了“龍門”,我和媽媽向遠處望去,南天門已近在咫尺,但實在沒勁了,只能往回走。雖然我沒看到現場直播的國慶六十周年大慶開幕式,但今天確實是挺有意思的,希望下次能爬上南天門,也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外地游客也來我們泰城觀光,爬我們巍峨壯麗的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