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級清明篇一
清明節到了,走得再遠,也得回來給祖先掃墓,在野草叢生的墓地前,輕輕地拔掉那些美麗的小野花和雜草,然后培上一些新土,壓上紙條,獻上一束鮮花,點幾柱清香,揖幾個禮。在默默禱告之中,突然細想,不知先人感受的我,不知道現在黃土下面安息的祖先,是否喜歡這樣的打擾?后人在墓地前走動、沉默、追思、悲傷,因為后人還活著,有感覺,有思維。對無可逃避的死亡的疑懼變成了內心涌動著的對生命的敬畏和感激。
清明節給祖先掃墓,不知道哪個聰明祖先地為后人設置的窗口,讓生者和死者來這里在默視中對話。喧囂、浮躁之中的現代人暫時安靜下來,來到這荒山僻嶺,在細雨蒙蒙的春天,在綠草幽幽的原野上,聆聽先人的聲音,感悟生與死。
望著那孤寂的墓碑和土堆,想著靜靜臥在黃土下的親人,一幕一幕的那些塵封的回憶,便悄然涌上心頭,那些充滿快樂和悲傷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這時,我不安分地猜測、評價、默問著已逝的祖先。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美麗嗎?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幸福嗎?他這一生算得上活得快樂嗎?其實,不管怎么說,他還算是沒白活!
突然之間,我是乎明白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原來并非虛構的。記得有個哲人曾說過,如果你不明白死亡,就不明白生命是什么;又說,活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么活著。其實,在無限的未來生命中,我們目前需要探索的只是活著,在活著的時候,得做一件件生前死后都將無遺憾的事,在無限的宇宙的時空之中和無限的未來之中,認真走完屬于自己“活著”的那一段極其微小的人生歷程。
其實,活著本來就是一種美麗。生命自從它誕生的哪一刻開始,就在與死亡做終生的搏斗。生與死,本來只是一線之隔,釋迦牟尼說:生死呼吸之間,一口氣不來,即成來世。有時候,生命之燈的熄滅易如拍死一只蚊子。對于很多英年早逝的人,我們除了回憶他們的聰明才智與對人類的貢獻以外,更多的只是嘆息:他若能多活幾年就好了。其實,不是多活幾年的問題,而是幾秒鐘的事情,比如如突發事故的發生,雖然我們在生與死之間奮斗了幾十年,可是卻失意于幾分鐘之間。
生命其實也十分簡單,我們都是緊握著拳而來,撒開著手而去。剛出生時那雪白而幼嫩的小小拳頭,在清洗的時候,是掰也掰不開;撒開著手而去的老人,也許是在冥冥之中告警后人,他是一點都沒有帶去,所以才撒開著手,于是“撒手塵寰”便成為一種永恒真理。人不可能永遠地活著,生命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一步步地走向死亡。死亡本來就是是必然的,然而最重要的是面對死亡的態度,就是坦然地走向死亡,那就需要在生的時候,能夠知道無愧于生命,能夠體會到活著就是一種美麗,能夠體會到珍惜生命美麗的重要。
級清明篇二
白桐花開了,喜陰的田鼠回到了洞中,雨后天空畫出了絢爛的彩虹……萬物生長此時,綠野晴天皆清潔而明凈,所以二十四個兄弟姐妹中的她,有了這個自然貼切,神清氣爽的名字---清明。
我想是我們住在地地下的老祖宗吧。老祖宗在喊你,喊你去陪他們喝杏花村的美酒,于是,我們不敢怠慢長輩,小試春裝,輕快而去,踏著開始松軟的泥土,奔向田野,叢林和小溪,老祖宗都喜好住在離村莊和城市較遠的地方,于是,這一路,不僅看著了沿途的小風景,也許緣遇了人生的大風景。這就是清明,深藏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釋放歡樂的賞春氣氛,悲喜交集,把心情掛在兩個極端,極難演繹。
“清明斷雪”,不管之前有沒有雪,以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看不見雪的影子了。面對壟壟的黃土,新草在老草的掌心開始泛青,長出新一輪的生命來。生與死的更替在這樣的節日里分外普通,尋尋常常,隨處可見。人也是終究逃不掉的`啊。回頭看看,越發覺得生命的蒼翠和生動,再樸素的白菜心,都想開出牡丹的花香呵。過年能夠使我們年齡增大一圈,而清明的意義,更叫人恐慌,連年齡都過沒有了,過的有模有樣而又糊里糊涂。
我二歲時,爺爺去世,二十八歲時母親去世,三十一歲時奶奶去世,她們都先后去了那里,本來站在太陽這邊的,現在卻躺在了月亮那邊過清明,清輝灑滿天,與我是更加悲傷了。那是一片茂盛的柏樹林,處在一大片田地的中央,隆起的土堆下是一戶戶祖先的家,沒有門牌和標識,含蓄低調。我不知道他們都是誰,從哪個朝代來,在這里住了多久了,一代代的后人,隔著層層的黃土,對話先人,祭奠遠走的,屬于我們血脈的靈魂。
如今,連父親也離開了故鄉,這些個事情自然都落在了叔叔那里。愿先人們無怪才是,假如有一天在某個地方遇著了,一定會微笑著接受彼此。我們飛的高,走的遠,多虧先人們的庇護和他們代代遺傳的聰明智慧,我想,我遙遠的祭拜也是誠心一片啊,定能回到從前,回到他們身邊。
清明常有,我能做些什么呢?唯這些文字能夠化成薄薄的一把黃土,一把黃土,一掌希望,奮力一揚,繼續漫漫人生路。
級清明篇三
清明,總是伴著紛紛擾擾的細雨,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那么,清明節最經典的詩是哪一首呢?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①清明――我國傳統的掃墓節日,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
②欲斷魂――形容愁苦極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③借問――請問。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里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