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讀書心得作文篇一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所學校也可能缺少很多東西,可能在許多方面都很簡陋貧乏,但只要有書,有能為我們經常敞開世界之窗的書,那么,這就足以稱得上是學校了。”
凡是崇尚讀書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頑強的民族,全球最愛讀書的民族是猶太族,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酷愛讀書,使猶太民族成為一個優秀的民族,產生了無數杰出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熱愛讀書的國家,必定是不斷向上的國度。
考察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人們的讀書習慣與思維方式,我想到了赫胥黎,他曾經預言過文化的滅亡,他說:“無人想讀書,無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為滑稽戲”。赫胥黎的預言也許可能不幸言中。
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教育問題。
如關于美國的教育,我們都是聽人介紹的,從翻譯的西方的教育家教育專著我們了解了眾多的教育理論,從到過美國的人寫的書里我們知道了一些美國的課堂的皮毛。發達的美國教育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傳承到今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就應該全部否定嗎?全國幾千萬的教師真的需要洗心革面、浴火重生才能適應新課程教學嗎?真要這樣,要改革的只能是新課程。
很有幸,在20xx年寒假中,我在書店里發現了一本書。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愛德華·休姆斯駐扎惠尼中學一年,“蹲點”采訪,親身體驗了學生、家長、教師們值得回憶的歡欣、希望、憂慮、壓力,寫成了《美國最好的中學是怎樣的----惠尼中學成長紀實》。這本書真實記錄了當代美國高素質中學生的生活。書中描述的校園百態,不僅是美國教育的現狀,更是中國應試教育的翻版。也正是從這本書中我才知道:美國有全國統考,排列學校名次,根據名次得到政府的撥款和師資補充。美國也有應試教育。一名學生說:“4是個神奇
數字。我們都想得到4.0的平均分。我們都靠4小時的睡眠過日子,而且,我們可能需要4大杯拿鐵咖啡才能熬過這一天。”這樣的辛苦就是為了“打開信封的那一眼”。你的信箱里收到的是塞滿了新生須知、厚厚的“耶魯歡迎您”的信封,還是令人心寒,薄薄的里面只有一張紙-----“親愛的申請人,我們很遺憾地??”。惠尼中學的學生認為,為了最后這一刻,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讀這本書,你會有一個強烈的感受:這所學校的學生所面臨的考試和升學壓力,一點兒也不遜于我們現在的高中。每個人都想考出高分,以便申請著名大學。
我想這才是當今真實的美國教育。
著名的“錢學森之問”以后,把中國不能出現大師的“板子”主要打在教育身上,以為中國的教育出了問題。我認為,中國的教育的確有問題,但是教育承擔全部責任有點冤枉。教育不能游離于國情、國家的體制機制之外。記得李希貴校長在一篇文章中舉了一個例子:在美國,一個地區的警察局長做得好,將一個治安混亂的地區治理的穩定有序,成效顯著,他會去一個治安較差的地區繼續做警察局長,以發揮他的作用。在中國則不然,人們在某一個崗位上努力地工作,目的是職位的升遷、環境的改善、待遇的提高。從上到下,我們的輿論一直在營造這樣的環境。如此規劃人的發展軌跡,如何出得了大師呢? 讀書與工作結合,也是最有效的讀書方式。讀書—思考—實踐—讀書,周而復始,無論是學校發展還是個人發展都是很好的途徑。根據工作需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通過讀書反思現實的工作,在工作實踐中驗證書中的道理,在讀書中借鑒先進經驗,這種讀書與工作結合,學以致用的讀書形式是最有效的。
總有人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不是缺少時間,而是缺少讀書的好習慣。比如晚上抵御住電視劇的誘惑,就可以讀很多的書。
作為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工作的常態就是深入學校,深入課堂,深入師生,了解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前提是要有發現問題的眼睛,有思考問題的大腦,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和素質,不是憑空
產生的,是在不斷地學習、實踐、探索中逐步形成的。讀書學習就是最基本的方式。
暑假,靜心讀書吧!
我的讀書心得作文篇二
愛是什么?是父母給你無微不至的關懷?是朋友給你絕望中的一句問候?還是老師給你的一句一生受用的人生哲理?愛,既簡單又復雜,有時候一個動作,一句話都可以感動千千萬萬的人。但是,你有沒有認真地想過,在偏僻的山區中、偏遠的農村里正缺乏著這種簡單而又溫馨的愛呢?
一本別有深意,富含人生哲理的書籍——《慈善讀本》,讓我領悟到“愛”的含義。通常大家關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向“他們”,你們又會有什么感觸呢?
“啪——”,在一聲巨響下,四川省汶川縣的樓房迅速下落,地面搖搖晃晃,每個人都站不穩,倒的倒、摔的摔,瞬間,整個汶川成了一片廢墟-5.12地震讓我們終生難忘,雖然它是一種天災的不幸,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不能阻止我們的腳步……
一位母親誓死保衛自己的孩子,只留下一條感人的短信,自己卻永遠離開了。搶救人員發現她的時候,她已經死了,是被垮塌下來的房子壓死的,透過那一堆廢墟的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勢,雙膝跪著,整個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救援人員從廢墟的空隙伸手進去確認她已經死亡,又沖著廢墟喊了幾聲,里面沒有任何回應。當人群走到下一個建筑物的時候,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邊跑邊喊“,陜過來”。救援隊又來到她的尸體前,費盡力氣把手伸進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幾下高聲地喊:“還有個孩子,還活著”。經過一番努力,人們小心地把擋著她的廢墟清理開,在她的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庇護著,他毫發未傷,抱出來的時候,他還安靜地睡著,他熟睡的臉讓所有在場的人感到很溫暖。隨行的醫生過來解開被子準備做些檢查,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里,醫生下意識的看了下手機屏幕,發現屏幕上是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看慣了生離死別的醫生卻在這一刻落淚了,手機傳遞著,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淚了。
這件事雖然給我們帶來了感動的一刻,但是這地震卻給了我們慘痛的教訓并印上了難以忘懷的烙印。這件事后,許多人都自發捐款給汶川的人們,我們也不例外,把自己的零花錢和舊的衣物都捐上了。即使我們不能到現場去幫助救援隊救助生命,但我們也盡到了應盡的義務,獻出了我們的愛心。
在我們周圍,每天都發生著不計其數感人肺腑的美好瞬間,只要你用心去發現,就會收獲一份感動。一天,我與媽媽去地下廣場逛街,路過一個殘疾人士的攤檔,他默默無聞地做著自己的工作,一個個可愛漂亮的手工藝品由于他用心的制作而變得美麗。我對媽媽說:“媽媽,我能買他一樣東西嗎?他也太不容易了”。“當然可以,去吧!”我走上前問:“請問這個多少錢?”“這個5元一個。”他用低弱但熱情的語氣說道。“我要這個吧,你能幫我包起來嗎?”“當然,謝謝你。”聽到了這句話,我覺得剛剛忐忑的心充溢著溫暖。我想雖然這只是僅僅的5元錢,但能給他們帶來一次簡單的關愛,值得!
千萬別小瞧我們現在所做的點點滴滴,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試想我們小小年紀就把愛心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將來長大了,完全可以將愛心事業辦得轟轟烈烈,令更多的人支持我們,讓我們愛心事業傳遍世界!
最關鍵的還是在我們最純真的年齡,要先埋下愛的種子并化作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