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武術作文字篇一
當我聽到這句話時,內心非常激動,趕緊跑到位置上坐好,一雙大眼睛緊緊盯住老師,期望老師能選上我。幸運得是,李老師選中了我,我興高采烈地走上講臺,報上姓名。老師登記好,我就上位了,心里美滋滋的。
第一天我帶上喜歡喝的飲料,就跟著其他被選中的同學一蹦一跳地向塑膠田徑場走去。站好后,老師要我們把手舉得高高的,再放在地上翻一個空手筋斗。開始,我有點緊張。胡老師走過來安慰我說:“沒關系,不要怕,只要認真沒有學不會的東西。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定下心來,把手放在地上,用腿一轉,就翻過去了。漸漸地,我越來越放松,也練得越來越好。胡老師表揚了我,認為我翻得好,所以把我安排在第一列做領頭。我非常興奮,每一次都站得筆直的,就像一棵小青松,斗霜傲雪。
一年過去了,老師讓我們參加高郵市第四屆運動會開幕式表演。因此,每天放學我們都要留幾十分鐘練習新的動作。每一天結束,當我回到教室整理書包時,教室里一個人都沒有,就我一個人,孤零零的。
兩個月后,正式表演,我們到了體育場,那里人山人海。老師忙上忙下,跑前跑后,有的幫助我們化妝,有的幫助我們列隊,有的幫助我們強化動作。這時我才知道,其實老師也很勞累,但她們始終堅持,沒有退縮,就像一柄撐開的大傘,為我們頂住炎炎烈日的暴曬。
表演結束,全場觀眾都使勁地拍手。我忽然明白:雖然練習的過程很辛苦,但我們都得到了一個最好的禮物,那就是陣陣雷鳴般的“掌聲”。
武術作文字篇二
談起藝術,人人都有話說。中國書法,能夠修養身心;中國舞蹈,雅俗共賞;中國武術,能夠鍛煉身體……
我一開始學習武術是為了鍛煉身體,變得更加強壯。可是人人都知道想要學會一種本領是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努力的,但我仍然相信“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在學習武術的時候第一道難關就是俯臥撐。面對教練魔鬼般的口號,“一,二,三,四……”每次做下去一個,我就咬緊牙,眼睛瞪的大大的,“老師呀!快點讓我起來吧,我快堅持不住!”我暗暗地想,好像老師每一聲口號之間都過去了一個小時。可是我沒有放棄,我堅信“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還有一只“攔路虎”—空翻,每一次教練都拿出一塊軟墊,用腰帶綁住我們的腰一個一個來練習空翻。我在軟墊上摔了一次又一次,雖是摔在軟墊上,可是還有一種非常痛的感覺。我在墊子上摔了無數次,我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要不是寒風梅花就不會開得那么美麗鮮艷,要不是經過磨礪,寶劍也不會那么鋒利。
有所付出,就會有所回報。終于有一次教練帶著我們到體育館表演,“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我得到了觀眾們的熱烈掌聲。
武術作文字篇三
長期以來,中國體育界把“武術”與“武打”,即“散打”混為一談,其結果,不僅是斬斷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脈絡,而且由此走上了“追隨洋人屁股”之路。
其實,武術并非就是武打。其基本的道理就是它們的哲學思想不同,并由此而引發了文化上的分野。
武術的哲學思想是以“柔弱勝剛強”的哲學理論為支撐的。這個哲學理論的本質要求,是在柔弱的一方轉化為剛強,和在剛強的一方轉化為柔弱的時候,柔弱的一方就做到了以剛強戰勝柔弱,從而也就實現了“柔弱勝剛強”。其間,轉化是需要條件的。這些條件就是對陰陽、無極太極、有無、動靜、虛實和正奇,以及攻防、進退等等的正確把握。同時,轉化是要看準時機的。這個時機就是有利于打的最好時機。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打的對象、方式、方法、技巧,形成了打的原則和法則,從而使打具有了理性。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方才有了“智謀”的打法。
然而,武打呢?武打所賴以的思想很簡單,就是“剛強勝柔弱”。它表現在打法上,就講打力、打猛、打勇。這個“剛強勝柔弱”不啻是一個公理、常識,根本就說不上有一丁點哲學理論。
歷史地看,武打相伴人類出現而生,而武術則出現于中國先秦,啟于老子,見于老子“道學”及其《道德經》。武術是對武打的揚棄和批判的結果,從而使武打從蒙昧走向了理智,從低級走向了高級,從野蠻走向了文明。
因此,以“柔弱勝剛強”為基礎的武術與以“剛強勝柔弱”為基礎的武打,其文化分野,表現如下:
第一,文化品質的特殊性和一般性。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表現為文化上的獨特性、特殊性。這種特殊性在于:它為老子所獨創,為中國所獨有,從而表現出了中國獨特的武學文化品質。正是這種品質,使得中國武術走出了一條“重力更重藝”的路子。這條路子突顯出了以藝服人、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以權服人的特質。
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表現為文化上的一般性、普遍性。即它為不分國籍、人種、男女、老幼的武學共識,從而表現出了大眾化的、普遍性的武學文化品質。
第二,文化品位的低級和高級。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以理論和理性為支撐,打的是謀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現為高級。
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只講以力大取勝、以勇、猛取勝,不講法則和方法,更不講謀略和智慧,故文化品位表現為低級。
第三,文化本質的文明和野蠻。
“柔弱勝剛強”的武術旨在直來橫打、借力打力,旨在打樁和打機,旨在打陰陽及其變化,旨在打智慧,從而表現出了文化本質的文明。
而“剛強勝柔弱”的武打旨在打力、打猛、打勇,旨在直線進退、直來直打、以力打力,完全在拼體力、耐力和體能,從而表現出了文化本質的野蠻。
武術與武打的文化分野,昭示中國體育界不能再干良莠不分的蠢事了。
專家點評:
這篇議論文“武術與武打”,觀點明確,富有豐富的意蘊。文章主體部分反復出現“柔弱勝剛強”的武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論述語言有理有據、有力、富有文采、形象生動具體。
武術作文字篇四
今天,我們在學校,學習了一種武術操,這種武術操含金量很高,因為我們這回的期中考試就要考這個,而且分值也很高,足足有15分呢!要想,這15分都多少名次了?大概也要有個一兩百名了!不過,這次,我們學的并不是小學時學的長拳一段,我們這次學習的是長拳二段,從昨天下午開始,我們就開始學了。
下午,第三節課下課鈴一響,我們班的全體同學,就早早的到了操場上,等待著老師開始教武術操。首先,就是不管什么武術都要的開頭——起勢。先是雙手抱拳,頭迅速的向左擺動,雙臂張開,向上踢腿。再接下來,就是弓步看拳,擺出射箭的樣子,再轉身,一只手在前面收著,另外一只手直直的向前面打,另外一條腿要抬起,不過,要記住是呈90度的直角!
躍步劈掌,兩腿跳起,先出右邊的腿,再出左邊的。一手大拇指彎曲緊貼手的虎口處,一手伸出;馬步架沖拳,兩腿為馬步,頭向左擺,一手出拳直線打出,一只手直伸出來(向上);提膝亮掌,一腳向上抬,一手五指尖并攏,向后面擺,一手向上抬!
……
半個小時過去了,直到練到第二小節的最后一個動作——收勢。我們的武術操就結束了。
武術,不管是什么樣的,都要有氣勢,不僅僅要做得熟練,更重要的是:要連貫,要到位,還要有精氣神。這樣,才能取得高分,甚至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