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感想寫下來吧。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一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開篇先說為職業教育確定一個“正當主義”的重要性,緊接著論述“生活主義”和“衣食主義”不適用于職業教育的理由,隨之提出了“生利主義”。從字面意思理解,很容易把“利”當做利益,但陶老此處的“生利”,一是指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二是指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
當把生利主義定為職業教育的理念之后,陶老接著從師資、設備、課程、學生四個范疇分別進行了闡述。
師資方面,職業學校教師應具備三大素質,一是經驗,唯有“己立”方可“立人”,唯有“己達”才能“達人”;二是學識,僅有經驗無法“改良”,更無法“進取”;三是教法。三者之中,“經驗尤為根本”,基于此,緊接著談論了選取職業教師的三種途徑:收錄普通學子教以經驗學術與教法;收錄職業界杰出人物教以學術與教法;專家與職業界有經驗者共同合作相互補益。
設備方面,一是可以使用學校自已擁有的設備,二是可以利用職業界中的設備,無論哪一種,重點在于能讓師生有“利器”可善其事。
課程方面,提倡“按事施教”和“小班制”,并舉了一個很通俗易懂的例子:要學習種豆,那么就得把種豆自始至終的整個過程作為一課。
學生方面,先談到了職業教育的一個弊端——“學農者不歸農,學商者不歸商”,究其原因,在于學生入學之時所選專業與自己的才能興趣相去甚遠,如何解決這一問題?陶老提出了職業學校應設“職業試習科”,讓學生在入學之時,能對多種專業進行嘗試之后再做取舍。
文末說到了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國無游民,民無廢才,群需可濟,個性可舒,然后輔以相當分利之法,則富可均而民自足矣”??梢娐殬I教育對于國富民足、長治久安具有深遠的意義。
那么,目前的職業教育現狀如何呢?因自己不太了解,不敢妄言,但從身邊的一些孩子的選擇中有一個直觀的感覺:那些選擇職業學校的學生,往往是由于考不上理想的高中、大學之后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是職業教育本身得不到人們的認可和重視,更嚴重的是,那些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選擇了職業教育的學生,往往只是以混日子的方式完成學業,完全達不到職業教育的目的,培養出來的往往只是徒有學歷而無能力的學生。
20xx年,曾有幸旁聽來自德國的崔勒博士介紹以巴伐利亞州為代表的教育體制,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他們對待職業教育與我們完全不同的認識和態度。在巴伐利亞州,孩子在完成幼兒園2年、小學4年的學習之后,便開始了明顯的具有職業傾向的分流,約有40%的學生進入“完全中學”,學制8年,主要奔大學而去;約28%的學生進入“實科中學”,學制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學?!倍?,部分可改進“完全中學”;約25%的學生進入“中學”,學制5到6年,主要奔“雙元制職業學?!倍?,部分可改進“實科中學”。在“雙元制職業學?!睂W習2—5年不等之后,一部分學生走入勞動力市場,一部分則進入高一級的職業學校再學習2—3年后,可選擇走向勞動力市場或者進入大學。一個最大的區別是,無論是從哪一級職業學校走出的學生,都是“專業型”的人才,無論是社會認同,還是自我認知,甚至最簡單到待遇收入,和那些從大學走出來的學生,沒有任何區別,唯一的區別是分工不同而已。
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里,“職業”只有分工不同,并無高低貴賤之分,當職業教育真正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認同和重視的時候,國富民足,庶幾近矣。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二
“陶行知”這個名字大家并不陌生,我也在學前教育專業就讀時“認識”他,汗顏的是從未詳細地去了解,直到現在還停留在當初的認識階段,甚至一些他的“金玉良言”我都已經有些遺忘了。是我現在的教育工作不需要“陶行知”了嗎?其實恰恰相反,教育理念日新月異,“亂花漸欲迷人眼”看著看著,就迷失了,有時候會感覺不知道怎么教。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后,我明白萬變不離其宗,大道至簡,真正的教育應該回歸本真,正如陶行知先生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痹谒慕逃?,涵蓋了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師范教育等,既有給教育管理者看的,也有為一線教師寫的,有很多教育理念是我們現今需要的。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創造的教育……陶行知論述的教育問題非常廣泛,下面從教師的角度,談幾點此書中的觀點以及個人的感悟。
本書的第一篇就是《教學合一》,這也是陶公最有名的理論。他認為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這就明確了教學的內容,不僅僅是教授知識,更是教授學習的方法。并且這種學習方法的教授方式是以學生的學習方式來決定的。當時的社會環境下,能夠有這樣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思想,陶公可稱為“教育先知”。陶公的這些先進思想、至理名言如很多老師都懂,可如今有多少人在照著做呢?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很多老師為了達到自己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不尊重學生的想法,不在乎學生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課上的是否完整是否熱鬧,自己的才能是否充分體現了出來。這樣的教學行為是不可取的。曾經一段時間我也一度迷茫。部編版新教材剛開始使用,低年級語文教材有些文章實在難掌握,為了完成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我有時不太在乎學生掌握的怎么樣,總是按照自己的節奏來講述,沒有站在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教與學脫離了關系,使教學失去了意義。陶公在《教學合一》篇中強調“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是十分有道理的??催^李玉貴老師的教學視頻,覺得她非常尊重學生,是陶公理論的踐行者。她不會因為一個學生總是回答不上來就感覺耽誤了課堂上的時間,而是不斷的引導啟發,慢下課堂的節奏來等待,這種等待,是對學生充分的尊重,是最為可貴的,相信學生會因為這樣的等待而改變。陶公又說“先生不但要拿他的教的法子和學生學的法子聯絡,并須和他自己的學問聯絡起來。”讀這句的的時候我開始反思自己多久沒有認真看過書,多久沒有認真做過學問?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沒有堅持每天做一些練習,每天寫一寫練筆,我感覺很慚愧。于永正老師在他的《兒童的語文》一書中也說語文老師教學生寫好字,自己要首先寫好字,教學生作好文,自己首先要會作文。俗話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我們的技術是否熟練,直接決定了我們的教學水平?!皫煵槐刭t與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教與學是辯證統一的,我們需要教,同時也需要學;學生需要學,同時也能教給我們很多。善于從學生的身上學習,善于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這大概就是成為教育“宗師”的心法吧。此書后面還有一篇《教學做合一》更深入闡述了教、學、做之間的關系,強調“做”是在勞力上勞心,我的理解是“做”即實踐活動,教學中的實踐活動是有一定教學目的的,不是盲目的實踐。教學做是不能割裂的有機統一。
“唯獨貫徹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才能造就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也唯獨在勞力上勞心的人類,才能征服自然勢力,創造大同社會。”《在勞力上勞心》這篇教育名著中這一段話讓我想到了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勞動創造了人類社會。陶公倡導的“在勞力上勞心”的教育觀點可出臺以說是教育界的“馬克思主義”,從目前我國出臺的相關文件也可以看出陶行知十分有遠見。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勞動教育制度建設做了系統設計和戰略部署,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梢?,“陶行知”并沒有過時。我認為陶公并沒有特別強調“勞動教育”這個概念,而是將自己的教育觀點概括為“在勞力上勞心”更加有教育意義。曾經我們國家將大批學生下放做勞動,希望通過“勞力”改造學生,忽略了學生的特點,忽略了學校教育的意義,導致了很多悲劇。而如今的教育幾乎完全脫離勞動,注重知識的獲得,又有些矯枉過正。其實勞動教育可以融入到任何學科中。因為我們的學科教學最終是要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如陶公在《教學做合一》篇中主張的“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北热缭谡Z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勞動教育,請家長配合,在家里跟孩子一期種植一些植物,低年級同學可以口述種植的過程,種種感受等,中年級同學可以堅持寫觀察記錄,高年級同學可以寫寫習作。在勞力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孩子注重心里的感受,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在勞力上勞心”。相信通過勞動的過程孩子們都能感受到勞動的辛苦,要珍惜勞動成果,不需要老師再去過多的說教?;貞浧甙耸甏膶W生,上學都是一種奢望,那個時候大家都羨慕能夠上學的孩子,放學歸來學生都是主動學習。甚至有的孩子為了能多一些時間學習,主動將家務事趕緊做完或者早上早早起床做家務。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很強。這可能就是在勞動的過程中鍛煉了心志。我認為“在勞力上勞心”還有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地方。
在《創造的教育》這篇中,陶行知先將創造分成了兩種:物質的創造和心理的創造。所謂“物質的創造”,我的理解是,由思想再到行動,從而創造出實物。而“心理的創造”應該是“創新的思維”,即一些新的想法。陶行知師從美國教育敬愛杜威,在此篇中有這樣一段話“我現在介紹杜威先生思想的反省中的五個步驟:(一)感覺困難;(二)審查困難所在;(三)設法去解決;(四)擇一去嘗試;(五)屢試屢驗,得出結論,我的意思,要在‘感覺困難’上面添一步:‘行動’。因為唯其行動到行不通的時候,方才覺得困難,困難而求解決,于是有新價值的產生。所以我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边@段話通俗易懂地介紹了思想、行動、創造之間的關系,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提創新和實踐,陶公當之無愧的“教育先知”。作為語文老師,這段話給我的啟示是,我們常常抱怨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字數太少。而作文是思維的創造,出現問題,我們應該往上面找,有沒有給學生充分的“行動”時間呢?比如寫春天,孩子們是不是真正地走到春天里,真實地“行動”過,看過冰雪融化?聽過鳥語?聞過花香?我在指導自己女兒寫春天的時候,她寫不出來,我準備說可以寫“冰融化了”,才想到現在冬天已經看不到冰了,想說“寫各種花都開了”,才想到似乎也沒帶她去認識什么花。于是停筆,抽了個時間帶她去放風箏,到江邊采野菜。通過這一系列的行動,回來不用我說,自己嘰嘰喳喳說了很多。由此,覺得陶公說的真對。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有很多篇章用墨不多,有的甚至帶著辯論的色彩,但是真理不辨不明,越辯越明,有很多篇章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書中的很多陶公的思想并不過時,甚至對我們當下的教育都有這一定的指導意義。多讀多思考,踐行漸明了。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三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敖虒W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課堂上雖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師”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與學生共同探討知識、共同進步;但面對調皮的“小搗蛋們”,往往還是缺少耐心,當他們太調皮時想以教師的權威壓制學生,讓學生乖乖地聽從不再惹事生非,但總是事與愿違。特別是望著個別學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顧的神情,真讓我一籌莫展?!短招兄逃募防镆蠼處煛把劬ο蛳隆保畔录茏?;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這些難管的小孩,他談到了解決的辦法。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游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四
在我剛上班的前幾年,單位由于沒有讀名著的現象,雖然知道陶行知老先生,但很少見過有關他的資料,偶爾見到“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名句,就總是把它寫在教案本的第一頁,來激勵警示自己。后來雖然也接觸到陶老先生的教育理念,但沒有真正拜讀過他的著作。因此當學校把《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發到我手里時,頓有親切之感,好像又和自己熟悉的慈祥的老人意外的見了面,于是一有時間就要翻看。
讀陶行知,感覺仿佛與陶老作了一次面對面的交流,讓我實實在在地感悟到一個靈魂中鐫刻著中華文化印記的知識分子的民族情懷和崇高追求,真切地感受到這位現代教育家為了理想教育的構建和兒童少年的健康成長傾其一生所做的種種努力。
陶老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獲。這本書匯集了陶老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比如陶老先生說:“民主是最能發揮學生創造力的重要條件?!痹诮虒W中,我會照顧每位學生,盡量“蹲”下來看學生,多引導,多點撥,多鼓舞,多激勵;在課堂上,我盡量制造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知識的儲備量。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興趣盎然,思維活躍,領悟知識就顯得主動而又迅速了。
比如陶老先生主張“以教人者教己”,就是“為教而學”必須舍身處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更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陶老在文章中列舉了幾個例證讓讀者更明白“以教人者教己”的內涵??戳诉@篇文章,我很快就想起美女中醫專家李智有關健康的講解,可謂是饒有趣味。聽過李智講解的人恐怕都有同感。她在傳授健康知識時,經常穿插一些小故事讓聽眾聽得更明白,更有趣,大大克服了講知識枯燥的現象。她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源于她豐富的知識,她之前肯定是搜集了大量的資料,有了較厚的知識儲備。當時我就想,我們做老師的也應該這樣,知識更豐富,課堂更有趣,那課堂上就會呈現一種“小手高舉,小臉通紅,小眼發光”的喜人局面。今天接觸了陶老的著作,知道了原來今天的教育理念陶老早就探索出來了,今天的新教育也正合了陶老的理論和經驗。
如今推行的新教育,似一陣春風,吹遍了教育的角角落落。王永新說:“做,就會成功!”人生的最大樂趣是贏在奮斗,人生的最大享受是享受人生。在新形勢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終身學習的全新理念,并做到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真正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五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我有了很大的感觸。陶行知先生是我國的大教育家,而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不過,我和他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是鄉村教師。都見識過農村孩子的厭學,也都見識過城市學生的繁華浮躁。
這時我想起了假期讀的陶先生的話:千教萬教教求真,千學萬學學做人。陶先生曾說,他寧可培養一個獨立、健全開朗的人,過著平凡普通的生活,也不愿培養一個考上重點大學,但卻需要母親洗衣陪伴的人。他的“生活教育說”提醒我們,教育的初心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單純知識教育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們就要教什么。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離開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F在有一種人叫“宅男宅女”,工作能力出眾,但是就是不愿意跟人溝通,害怕跟人合作,恐懼社交。離開團隊的力量,一個人又能走多遠呢!這不是我們教育人想看到的吧!
而這一切想改變,首先要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說,教師不僅要學“教”,更要學“學”。怎么做事兒的,怎么學的就怎么教。也就是以事的`“做”為中心,以生活為中心。而實際上在中考高考的指揮棒下,教師的全副精力都在備課上,在學“教”上,生怕教得有漏洞、講得不透徹?,F在學習科目多,時間不足,各科老師都在瘋狂趕課、趕進度。大家都忘了像學生一樣“學”,學生是否學得有趣,是否樂意參與。一味的填鴨式教育,學生只剩下了“學性”,哪里還能有“人性”呢?陶先生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加美好。脫離生活實際的教育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這不能不令我們覺醒呀!
我們教師要培養自己的各種專業能力。也要注意解放了學生,比如他們的眼睛,讓學生學會觀察,并在觀察過程中進行指導。包括觀察方法,結果,分析,總結等,要養成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解放兒童的嘴巴,讓他們想說就說,能發表獨立見解。允許有問題就問,培養質疑能力。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要把兒童關在家中,怕他們危險。應該讓他們到大自然的社會中去擴大視野、積累閱歷。解放孩子的時間,不要用功課填滿他的時間表,給孩子一些空閑時間消化學問,并想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做一點他們喜歡的事兒。
通過《陶行知教育名篇》的學習。我終于找回了丟失的教育初心。也就是我們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的意義。
我今后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力求每天進步一點點。工作、做人做事,身體健康方面都要越來越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六
放假期間,非常有幸地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方明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年1月版)這一書,書中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放下書后,掩卷常思,感悟頗深。
時代在進步,教育一定跟著進步嗎?不盡然。
“共百年易過,底須愁悶,千秋事大,也費商量。”學了陶先生的文選,越發覺得肩頭沉重,心頭沉重。做一個真人,辦真的教育,我們沿著陶先生的路不斷學習,不斷追問,上下求索,今后還要有無數人亙古不變地學習、追問、求索下去。盡管先生的年代已經離我們有一段距離,但先生的教育思想永遠指引著我們,教育的心永遠感動著我們。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一)難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壞蛋,這個態度要立定,否則你主觀上咬定他是劣童則一切措施都錯,便越管越難管了。
(二)仔細考慮他所以難管的原因,在源頭上予以解決。
(三)體力充沛,無法發泄的,有時搗亂,可以多給他一些機會勞動或干體育游戲。
(四)先生也得檢討自己的功課教法是否合乎學生的需要程度。這些耳熟能詳的語句讓我對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我愿做一名民主型教師,創設融融的師愛氛圍,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陶行知先生的偉大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七
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我感覺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是中國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品德和為人堪稱“萬世師表”,他懷抱崇高理想,要通過教育“救國,造過,建國”;他積極投身政治活動,是一位杰出的愛國社會活動家;他胸懷博愛,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無私奉獻精神實踐著他的人生夢想;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教育家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和激勵人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的偉大精神。
陶行知先生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留下了許多永不過時的教育理論,。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也是他的教學論。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
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教學做合一即: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前者是先生,后者是學生。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故當為“教學做”,而非“教”、“學”、“做”。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
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陶行知先生的“智育注重自學”的教育思想,對我們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币虼?,在課堂教學上,教師要引導學生親自走向知識,主動探索,發展思維。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需要,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真正讓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在愉快的活動中獲得知識。教師巧妙地把自己轉向幕后,把學生推到臺前,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唱好主角。與其說學習知識是接受的過程,不如說是發現的過程、創造的過程。注重設置一些探索性的問題,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余地,解決問題的途徑倡導多樣化,有利于培養主動探究意識。
一直以來,我們強調“教學相長”,并且認為在教育過程中如果能夠做到教與學的互動就已經是很好得完成了“教書”的任務了,但是看到陶行知先生這一句“教學做合一”,我才恍然感覺到,一直以來,我們的教學工作做得太簡單了,當然,首先是在思想上就考慮得不夠深入和全面。而事實上,學習是離不開實踐的,所以“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所以“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像這樣的古訓我們有很多,但是在現代教學中都已經被排斥在了教室以外,透明的玻璃窗雖然不足以阻擋外面的風景,但是對于教學與做的關系而言,斬斷的力度和程度都已經足夠了。于是,我們的學生一邊流利地背誦“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邊浪費著食物;一邊張貼環保標語,一邊亂扔垃圾。面對這些情況,身為一名教師,我實在不敢再說,教學互動是成功的。相反我看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至少是充當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橋梁,而且,對于學生表現出來的“孩童的創造力”更是要予以充分的重視。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八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感人肺腑的話語引領我走進了陶行知先生,走進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細細品讀文集,崇敬和敬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先生對教育的這份執著和熱愛所感動。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畢生致力于教育的“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貴的探索和實踐,提出了獨特精深的“教學做合一”理念。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毕壬梅N田、游泳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游泳是在水里做的,便須在水里學,在水里教。在他看來,“教學做合一”既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
如何在教學中體現“教學做合一”呢?以指導學生“觀察蝸?!睘槔?,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二)帶領學生實地經歷一次“眼”的觀察活動,并要求隨時將觀察的心得體會記錄下來。
(三)回到“心”的思考:交流總結觀察的方法、收獲和疑問,形成一只“我的蝸?!?。
由此可見,“做”是“教學做合一”理論的核心?!笆略鯓幼鼍驮鯓訉W,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要求教師不要一味地以語言文字為中介來傳授,而要“在做上教”,學生也不再是通過機械地記憶來接受教育信息,而要“在做上學”,教師教與學生學必須在共同“做”的基礎上完成。陶行知先生還進一步提出:“真正的‘做’是在勞力上勞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種特征:(一)行動;(二)思想;(三)新價值之產生。”所謂“做”,正如他說的:“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在課堂教學中,應改努力創設一種讓學生勞力上勞心的“做”的教學模式,真正使學生學有所獲。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精力都投入進去做研究的學問,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如同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更真,更實。
在《學做一個人》中,陶行知先生說: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
(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要做一個八十歲的青年,可以擔負很重的責任,別做一個十八歲的老翁。
(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
(三)要有獨立的職業。作為教師,除了要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積極向上的學習、做事態度,還要為教育事業“生利”。
由此我想到: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如何學好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者關注及深思的問題。對此,我們要教會孩子做好以下幾點:
1、教育孩子做勇敢的人。歌德說過:“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因此,做一個勇敢的人是孩子成長的需要。我們要教會孩子在錯誤面前,勇于承認,積累經驗;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樹立必勝的信心,并且尋找戰勝困難的途徑,把握做事的具體步驟,最終體驗成功的快樂。
2、教育孩子做有責任心的人。首先,教育孩子對自己負責,引導孩子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游戲、交往、學習的時間,把整理自己的玩具、圖書、床鋪的機會力爭留給孩子,讓他自己積極主動地完成。其次,教育孩子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認自己的缺點,并努力地改正自身的缺點。其三,對待學習,鼓勵孩子主動地去完成,做到不折不扣,一絲不茍。孩子有了責任心,才能認真地對待每一件事,養成好習慣,才能自尊、自愛、自強。
3、教育孩子善待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教育孩子“穿上別人的鞋子”,懂得換位思考,學會善解人意、寬容他人。尤其是在遇到這樣那樣不如意時,要讓他冷靜地去分析問題,如果責任在自己一方,就要主動地承認不足,走出一貫以來考慮問題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
4、教育孩子做孝敬長輩的人,讓孩子持有一顆感恩的心。
品讀《陶行知教育名篇》,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慢慢地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我們的教育之路會走得更好!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篇九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在我認真的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后,書中的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奔热簧罱逃侨祟惿鐣瓉砭陀械?,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笔前?,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做一個身強體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能力高強、興趣高雅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還可以學習名人偉人,教育學生做人。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又有幾時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學中,我們忽略了教學相互的快樂,我們忙于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不能將知識裝進腦子里。于是,課堂上滿堂灌,頻繁的一問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組學習,蜻蜓點水式的提問,我們穿著“新課程改革的新鞋”,確走著“應試教育的老路”,還美其名曰“教無定法”。我們從這樣的教學中不能找到一絲快樂,整日被教學勞累,且被人認為是累贅。
其實,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讓我們擺脫教學的苦惱,我們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生活相聯系,學生不僅有理論的引導,還有實踐進行指引,學生快樂,老師也快樂。我們要教會學生從“玩中學,玩中解”,而老師更側重于“玩中教”,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