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發現蝸牛字篇一
星期日大雨過后,我在小區里玩,在玩的路上我發現了一只蝸牛。它的殼成旋渦形,身長一厘米,全身肉色,頭上還長著一對直直的觸角。我想把它帶回家。
我在電腦上終于查到了為什么蝸牛碰到了鹽就融化,其實這不是真正的融化,是因為蝸牛百分之九十八是由水構成,鹽可使它迅速脫水,看起來像融化了一樣。
我終于把這個秘密揭開了!
我繼續觀察蝸牛,它恢復了原形后,我又對它的觸角有所好奇。我用小木棍動了它一下,觸角一下子就收了回去。我心想:是不是觸角的靈敏度很好?我一查,果然不出我所料,蝸牛的觸角還真是出了名的敏感呢!
就這樣,我通過觀察又知道了蝸牛的一個秘密。
發現蝸牛字篇二
雨后,幾只蝸牛在花園的花草上爬著。我看到了這幾只蝸牛,腦袋里頓時竄出一個大問號。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為什么蝸牛爬過的地方都會留下一條粘乎乎的線。
于是,我決定自己來研究這兩個問題。我順手抓了幾只蝸牛放在地上,并且還放了幾張白菜葉,和一些小昆蟲在地上。它們聞到了白菜葉的味道,從它那殼里探出頭來,向白菜葉爬去,不一會兒,幾片白菜葉被它們啃光了。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鍋牛是害蟲。
然后我又開始研究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么會留下一條粘乎乎的線了。我想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得用“殘忍”的辦法,于是我一腳踩碎了蝸牛的外殼,蝸牛的肉露了出來。我拴了一根小木棍,將蝸牛的肉給挑開。只見在那肉上面有許多吸盤大小的孔,在那些孔里,還有像鼻涕一樣惡心的粘液。這下子我可全明白了,原來蝸牛是通過身上的吸盤發出的粘夜。
我通過自己的實驗發現了蝸牛的秘密,我知道了,大千世界的奇妙萬萬千千,我們要學好科學知識,要更加了解大千世界。
我跑進屋問媽媽,媽媽笑著說:“你既然想知道蝸牛的秘密,為什么不親自實驗一下呢。”“對呀!我怎么沒想到呢!”于是,我決定親自實驗一番。
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我采取食物誘惑法來測驗蝸牛。我先拿些白菜葉子。饅頭。小蚊子等,然后又捉了幾只蝸牛。分別編了號,把它們放在食物面前,大概它們很餓了,爬向了自己喜愛的食物,他們吃的都是白菜葉,其它的聞都不聞,這下大可斷定蝸牛是害蟲。
最后,我先看看蝸牛的眼睛和鼻子在哪?只見蝸牛先伸出一對較長的觸手碰了碰,又用一對短一點的觸手碰了碰。我想:大觸角是眼,小觸角是鼻子。
通過這一串的實驗,真是收益不小!我不但發現了蝸牛的秘密,還明白了一個道理:長大要想有所發明,必須從小發現問題,并學著解決問題。
發現蝸牛字篇三
這一天天氣很熱,我在陽臺上擺弄著爸爸的心肝寶貝——蘭花,突然便看見一只小蝸牛爬上一片葉子。
這一連串的問題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于是我決定自己做一次實驗,弄清楚這幾個問題。
為什么蝸牛爬行的時候會留下一條長長的細線?我把一只小蝸牛放到桌子上,拿了幾片葉子放在它的前面,小蝸牛動了,它慢吞吞地向葉子的另一端爬去,后面留了一條濕濕的痕跡,是一條長長的細線,通過翻書、查閱資料,我知道了那是蝸牛的腳,這是蝸牛排泄的黏物,是用來保護腹足,有助于蝸牛的爬行。
“它的眼睛、鼻子在哪兒?”我按照前一步方法,把一片白菜葉子放在地上又抓來一只蝸牛,這只蝸牛好像知道我的苦心,乖乖地讓我看見了它的眼睛、鼻子、蝸牛的大觸角和小觸角,大觸角是眼睛,小觸角是鼻子。
通過這一連串試驗,真是受益不小!
我不但發現了蝸牛的秘密,還明白了一個道理,長大要想有所發明,必須從小發現問題,并學著解決問題。
發現蝸牛字篇四
一個雨后的中午,我在家門口的草地邊玩耍時發現了一只小蝸牛,我把它輕輕地抓起來,放在石凳上仔細觀察。
它身長大約一厘米左右,背上有個像棒棒糖一樣螺旋的“小房子”,還有兩對觸角。一對短的像探測器似的,不停地觸著地面。另一對長的觸角像兩根小天線,上面還有一對黑黑的小點點,仔細一看原來是它的小眼睛。為什么沒有看見它的嘴巴?它爬過的地方為什么有一串粘液?它是益蟲還是害蟲?這一連串的問題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趕緊回家去尋找答案。
原來,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里就是它的嘴巴,它的嘴雖然小得和針尖差不多,但它卻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有26,000多顆牙齒。不止如此,它小小的嘴巴里還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配合這么多牙齒一起咀嚼食物,真是不可思議!
那么,蝸牛爬過的地方為什么會有一串粘液呢?大家都知道蝸牛的行動很緩慢,所以我一磨蹭,就被媽媽數落是屬“蝸牛”的。這樣緩慢地行走,腳下如果沒有粘液,可能會被粘在原地。所以,粘液的作用是降低摩擦力,增加潤滑度。不僅如此,這些粘液還可以防止螞蟻等昆蟲對它的侵害。科學家從蝸牛分泌的粘液中提取出一種具有修復成分物質,做成了美容護膚的蝸牛霜,很受媽媽們的喜愛。
蝸牛通常以植物葉和嫩芽為食,因此對于農業生產來說,它是害蟲,但是,對于人類來說,它又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所以又是益蟲。
發現蝸牛字篇五
“轟隆隆!轟隆隆!”只聽一陣雷鳴,雨公公來了。瓢潑大雨就隨后下起。雨點和雨傘打起架來,經過一翻較量,雨被打跑了,雨傘以優勢光榮勝利。此時,雨后美景全展示出來了,蝸牛也不甘落后,慢慢從草叢爬出,看著它那笨樣,可真逗!
我說干就干。我先在陽臺上抓了三只蝸牛,然后把小家伙們放在一個小盒子里,轉身去拿鹽了。當我小心翼翼地鑿了幾勺鹽放在手心里,回頭看蝸牛時,誰知,盒子里只剩下一只蝸牛了。我定睛一看,盒子的壁上還有一只蝸牛。那還有一只蝸牛哪去了呢?我四處尋找,呀!找到了。原來他正在盒子的后面呢!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抓進盒子里后,便著手開始做實驗了。
我先挑出一只蝸牛,直接在它的殼上撒鹽。可過了好久,蝸牛還是沒有動靜,又過了幾分鐘后,蝸牛竟然安然無恙地爬了起來。第一次實驗就以失敗而告終了。
第二次實驗時,我先等蝸牛探出頭來,再看準時機把鹽撒下去。蝸牛迅速地鉆回了殼里。不到幾秒鐘的功夫,蝸牛的身旁就出現了一串串的氣泡。再過了幾分鐘后,蝸牛的身旁出現了一灘黃黃的膿水。“耶,我成功了!”我歡呼雀躍起來。我再用另外一只蝸牛做了相同的實驗,也成功了。
通過這一連串實驗!我不但發現了蝸牛的秘密,還明白了一個道理:長大想要有所發明,必須從小發現問題,并學著解決問題。
發現蝸牛字篇六
六年級習作上個星期,我和爸爸,媽媽,弟弟來到外婆家玩,上午的時候,我們覺得無聊,便在野外抓了十只蝸牛。
秘密一:
我仔細地看著這十只小可愛,竟然發現有七只蝸牛的殼是“右旋”,而另外三只蝸牛的殼是“左旋”的,而且它們的殼上還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條紋和星星點點的斑點,美麗極了。
秘密二:
我放了幾片菜葉給蝸牛們吃。可是,只有一只蝸牛在菜葉上留下了一個個的大坑,而其它蝸牛卻碰都不碰一下,我帶著疑問去問媽媽。媽媽二話不說,拿起一塊雞肉放在蝸牛前,蝸牛們馬上“飛奔”過來,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媽媽看著一頭霧水的我,解釋道:“蝸牛的食性是多種多樣的,有的蝸牛喜歡吃葷食,有的蝸牛喜歡吃素食,還有的蝸牛葷素不均呢!”聽了媽媽的話,我恍然大悟。
秘密三:
過了幾天,我發現了蝸牛的一個奇怪現象:十只蝸牛全都在產卵!我想:在野外抓的蝸牛們,一定有的是公的,有的是母的,不可能全是母的啊!于是,我上網查找了資料,終于知道了:原來蝸牛的身體里有兩個生殖器,一個是雄性生殖器,一個是雌性生殖器,所以蝸牛它既是“先生”又是“太太”,怎樣,很有趣吧!
小小的`蝸牛就有那么多的秘密,我相信,只要細心觀察身邊的一切事物,一定會發現大自然更多的秘密!
發現蝸牛字篇七
發現!發現!世界上很多很多讓你去發現的東西,讓我們來探索一下昆蟲世界的秘密。
蝸牛,是一種很常見的爬行的昆蟲,你知道它為什么叫蝸牛嗎?因為,它的觸角特別像牛角。它身上背著圓圓的殼,它的殼是用來遮風避雨用的。非常討人喜愛。蝸牛回家靠的是什么呢?我今天就是為了發現這個秘密的。
“嘩啦啦——嘩啦啦——”天上下起了豆大般的雨點兒,雨像斷掉的珠子嘩啦啦的下了個不停,雨點兒像青蛙在地面上跳動著,雨水滋潤了小草,小草挺直了腰。雨水打濕了土地,土地不像以前那樣的干燥。雨水打擊著小花,讓小花垂頭喪氣,無法高傲的仰著那樣高傲的頭。
就在這時蝸牛卻探出了頭來與自己的同伴在墻壁上互相于耍,我和我的小伙伴打著雨傘,來到了草地用夾子,夾起了幾只蝸牛放了盒子里臉上入出了喜悅的神情,我們一路小跑,穿過草地,穿過石頭地,穿過大樹,終于,回到了家。
我與小伙伴把雨傘放在了地上,一路飛奔來到了我的房間,我們開起了燈,把盒子給打了開,蝸牛靜靜的待在里面一動也不動,我們用夾子把鍋牛們一個又一個的夾了出來,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聚成了一團我往它們的身上噴灑了一些水,它們小心翼翼的探出了頭來,探出頭來,又懶懶的伸了一個懶腰。我跟小伙伴商量,讓它們自己爬吧!我的小伙伴同意了。蝸牛們爬來爬去,玩累了又回到剛剛開始的地方歡聚一團,休息了。
就在這時我和我的小伙伴拿起了放大鏡望了又望;蝸牛們到底是怎么樣回到原來的地方的呢?我們望了又望,還是沒有發現什么東西,30分鐘以后還是沒有什么新發現。我用手一摸桌子,桌了上粘糊糊的。我再一次利用反光一看,啊!是粘液。哦我知道蝸牛是怎么回來的`了,原來蝸牛是利用粘液爬回來的,那喜悅的心情,使我跳了又跳,是讓我多們的喜悅,雨漸漸的小了,小花抬起了高昂的頭,比之前要神氣的多了。
我堅持不懈。終于,知道蝸牛是怎么爬回來的了,只要發現探索,就可以發現蝸牛的秘密。
發現蝸牛字篇八
一陣小雨過后,我在花園的草叢中意外俘虜了一只小蝸牛。我小心翼翼地把它裝進袋子里,興沖沖地跑回了家。
一進門,我便揚起小蝸牛向爸爸炫耀,爸爸卻不以為然地說:“這有什么!你知道蝸牛的眼睛在哪嗎?”我洋洋自得地說:“當然是在觸角上了!”“看來我小瞧你了!那你知道它的牙齒在哪嗎?”爸爸不甘心,接著追問我。“那,當然是……”話一出口我便自知底氣不足,“是什么?”爸爸用狡黠的目光將我從頭到腳掃視了一遍,不肯認輸的我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蝸牛的牙齒!
為了便于觀察,我把蝸牛放在玻璃瓶中,圍著它轉了好幾圈,可它像吃了秤砣鐵了心似的就是不出來。我急得百爪撓心,恨不得掰開蝸牛的嘴巴看個究竟。在一旁冷眼觀戰的爸爸,冷不丁說了句:“怎么不用食物引誘?”爸爸的話使我茅塞頓開,對呀!食物引誘,我怎么沒想到?真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我趕緊找來一片菜葉,放在蝸牛殼前,耐心地等待。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十分鐘過去了,蝸牛殼里一點動靜都沒有,我有些泄氣了,心想:這大概是一只不貪吃的蝸牛。看來第一套方案失敗了。
雖然首戰以失敗告終,但我吸取了剛才的教訓,不急不躁地繼續想對策。等著看好戲的爸爸端著茶杯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從我跟前溜達過去,可能是因為得意忘形,爸爸的腳被桌腳絆了一下,杯子里的水逃生似的飛濺出來,穩穩當當地灑落在地板上。咦?有了——我急中生智,突然想到第二套方案——環境誘惑。根據蝸牛的生活習性,它喜歡往潮濕的土壤爬。我急忙轉身奔向花園,用手捧來一堆濕土,小心翼翼地放在它面前。這個辦法果然奏效,小蝸牛躡手躡腳地爬了出來。正當我喜不自禁,拿起爸爸的放大鏡想要觀察時,爸爸不知從哪兒冒了出來,大聲問道:“它出來了嗎?”爸爸的聲音不僅嚇了我一跳,還將小蝸牛驚得逃回了家。“都怪你!我好不容易才把蝸牛引誘出來,你又來打岔,害我前功盡棄了!”我氣急敗壞地沖爸爸大聲嚷道。就這樣,第二套方案也失敗了。
電腦前的爸爸像發現新大陸似的,眼睛瞇成了一條縫,我側身過去一探究竟,原來聰明的爸爸想到找電腦幫忙,只見屏幕上顯示:蝸牛是世界上牙齒最多的動物。雖然它的嘴大小和針尖差不多,但是卻有25600顆牙齒!在蝸牛的小觸角中間往下一點兒的地方有一個小洞,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條鋸齒狀的舌頭,科學家們稱之為“齒舌”。
難怪爸爸的表情如此詫異,看到電腦上的資料,我也大吃一驚,一只如此不起眼的小蝸牛竟然深藏不露、身懷絕技,這讓我怎能不感慨自然界的奇妙。今天雖然沒有親眼目睹蝸牛的牙齒,.但是我依然能大聲地自豪地告訴每一個人:我發現了蝸牛的牙齒!
發現蝸牛字篇九
大自然就像一個萬花筒,我們身邊不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自然現象。但在這一個個妙趣橫生的問號中,有一件事到現在還是記憶猶新!
在我7歲那年,有一天我覺得很悶,就在擺弄爺爺的寶貝花草。我正趴在桌子上,目不轉睛的盯著那一盆蘭花,那盆蘭花的花是黃色的。忽然,我在那些綁著葉子的棍子上發現了一只蝸牛,我覺得我能從蝸牛身上懂得許多知識,就把他從棍子上抓了下來,放在桌子上。
等了幾分鐘,我見它還不把頭伸出來就著急得把它放到一個有水的.杯子里。不一會兒蝸牛的頭,就慢慢的伸出來了。我趕緊把它放到桌子上,只見它慢慢的把倆條長的、倆條短的,不知道是什么東西伸出來了。不久,它就開始行走了!只見在它緩緩走過的桌子,留下了一條線呀!“為什么它走過的地方總留下一條長長的線?”一連串的問號便在我的腦中浮現。
“哦,長的是眼睛,短的是鼻子。”媽媽回答道。“那媽媽蝸牛是益蟲還是害蟲?”我打破砂鍋問到底。媽媽說:“既然你想知道蝸牛的秘密,為什么不親自實驗一下呢?”“對呀!我怎么沒想到呢!謝謝媽媽!”“蝸牛到底是害蟲還益蟲呢?”我決定用“食品實驗方法”來測測蝸牛。我找來白菜葉子、饅頭和蚊子等,然后,把蝸牛抓來放在食物的面前。它大概是餓壞了,緩緩地向著自己喜歡吃的食物面前,嚼了起來,這只蝸牛選擇了白菜葉子對別的不聞不問。不大一會,葉子就被吃出來一個個小洞,這下可以斷定蝸牛就是大害蟲。
大自然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只要我們認真觀察、細心發現,一定會獲得的知識!
發現蝸牛字篇十
雨后的小路邊,落葉上,家門前,總會有幾只傻乎乎的蝸牛在那兒爬來爬去,只見它們慢悠悠的爬著,一有點風吹草動就像烏龜似的把頭連觸角一起縮進殼里,那樣子真可笑。
笑歸笑,我的腦海里卻不由得浮起一個巨大的問號:書上說蝸牛是有眼睛的,但蝸牛的眼睛在哪兒?我怎么看不見它呢?為了解答我這個疑問,我便做了一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目標是蝸牛的上身。因為許多動物的嘴巴都在上身,不知道蝸牛的嘴巴是不是也在上身呢?于是,我便找了一只大一點的蝸牛,把它放在菜葉的旁邊。只見它慢吞吞地爬到菜葉上,又慢吞吞地找嫩葉,然后才慢吞吞地吃起來。見他吃得津津有味,我才悄悄直起身,朝我“印象”中嘴巴的位置看去。但放大鏡中的蝸牛上身周圍,除了細小的.條紋外,沒有什么像眼睛的。
第一次實驗——失敗!
第二個實驗目標是蝸牛的觸角。因為每一次它吃菜葉時,總是要用觸角去碰碰,不知道那是不是蝸牛的眼睛呢?于是,我便又找來一只蝸牛,把它放在菜葉子上,看它是不是像我想的那樣,吃菜葉時總是要用觸角去碰碰。
果然不出我所料,那只蝸牛爬到菜葉上后,便用觸角碰了碰,我用放大鏡看了看,只見觸角頂端有兩顆圓圓的眼睛——眼白中間有一點黑圓點。我又觀察了其他蝸牛,也都是這樣。
第二次實驗——成功!
真高興,我發現了蝸牛的眼睛,在觸角的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