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病毒字篇一
自從二維碼可以用來加微信好友、發微博、拿美食優惠券后,有同學習慣了見碼就掃。今日,在我身邊,就發生了這樣一個事件。
我的一個同學在微博上看到一家餐館打折優惠的信息:“只要掃碼,安裝手機優惠券軟件,即可享受折扣。”他立馬出現一個念頭,:我掃一掃!于是拿起手機,在手機上安裝該軟件后,優惠券信息并未出現,反而手機中毒了!一查,原來那款通過二維碼下載的軟件帶有病毒,不過幸好話費沒被扣除,他默默地想:哎,每個二維碼前面都有一個“二”啊!
這件事情,警醒了大家,為大家敲響了警鐘,更讓我們懂得:掃二維碼之前,要先仔細看一遍,還要經過父母的同意才能掃碼。
病毒字篇二
;無論以什么樣的標準來衡量,病毒都是地球生物圈中最成功的居民,其豐富度、環境容忍度、生物多樣性、繁殖能力以及對生物體特別是對人類的影響,都是無與倫比的。細菌和病毒出現在30億~40億年前,但究竟哪個才是地球生物圈中最古老的成員,仍然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細菌和病毒進化起源的確切時間目前還很難確定。雖然細菌在各種各樣的小生境中通常都達到了較大的種群規模,但病毒在數量上(如噬菌體)更占優勢。來自水生環境特別是海洋環境的調查顯示:病毒在數量上比它們的單細胞宿主至少高出一個數量級。因此,僅就病毒中的噬菌體而言,世界上的病毒粒子可能多達1031~1032個。真核細胞繁殖很快,細菌更快,但病毒是三者中最快的。
病毒似乎占據了每一個可能的環境生態位——幾乎所有能夠維持生命而且具有環境變化適應性的生態位。但是病毒在這些環境生態位中也經常會受到宿主免疫系統和不斷進化能力的抵抗,以及面對溫度、濕度和其他壓力源的環境波動的挑戰。盡管存在這些抵抗和挑戰,抑或正是因為這些挑戰,病毒能很快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而且很容易出現變異后的新病毒,因此病毒對人類和其他宿主的威脅也越來越大。由于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這種適應性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病毒本身。
雖然病毒通常很小(主要是亞顯微結構的),但一些新發現的病毒卻很大,甚至比一些小尺寸的細胞還大。過去研究人員使用的過濾篩查病毒方法,會導致一些肉眼可見的大型病毒被漏查忽略。因為通常看來,任何能夠通過非常小孔洞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病毒,而被阻擋下來的東西都被認為是細胞或細胞碎片。之后,研究人員通過增加過濾篩的孔徑,一些大型病毒便在智利海岸和西伯利亞3萬年前的冰芯中被發現。這一發現表明,大型病毒并不完全是新出現的,它們的存在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
只要說到病毒,沒有人不聞之色變。在漫長的人類歷史以及現代人類社會中,病毒都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威脅。但就生物界物競天擇的自然規律而言,沒有天生的壞病毒、好病毒或是致命的病毒,所有生物體背后的驅動力都是生存與繁殖。然而,不可忽視和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病毒的巨大成功確實給宿主帶來了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1918~1920年的致命流感疫情曾導致全世界2000萬~1億人死亡。
脊髓灰質炎病毒
脊髓灰質炎病毒存在的早期證據是在一塊有3400年歷史的古埃及石碑上發現的。石碑上描繪的一名腿部枯萎干癟的男子,顯然是一名麻痹性脊髓灰質炎患者。另一個證據是16歲去世的古埃及法老西卜塔左腳畸形,很可能是小兒麻痹癥導致的結果。
然而,直到工業革命時期,人們才知道小兒麻痹癥實際上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它的正式名稱是“脊髓灰質炎”,感染人群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地區。一些人認為,現代文明為衛生狀況的改善創造了條件,進而有效遏制了疾病的傳播。20世紀中葉美國患小兒麻痹癥人數激增,但是1955年的索爾克疫苗和1961年的沙賓疫苗的問世,有效地阻止了這種疾病的發展趨勢。1988年脊髓灰質炎死灰復燃,在125多個國家中傳播開來,每年造成35萬人癱瘓甚至死亡,主要受害者是兒童。2017年,自然導致麻痹性脊髓灰質炎的新病例報告減少到8例。盡管這是一個令人鼓舞的好消息,但鑒于病毒的存活成功率,現在就說人類已經戰勝了這種“致命病毒”還為時過早。
一塊有3400年歷史的古埃及石碑,上面描繪的是一名麻痹性脊髓灰質炎患者。
一名脊髓灰質炎患者。
正在給兒童注射脊髓灰質炎疫苗。?
天花病毒
從歷史上看,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因其高死亡率(感染者的死亡率為三分之一)及其對幸存者的毀容影響,可能是歷史上人類所面對的最可怕的病毒性疾病。另一位早逝的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顯然也是死于天花。有證據表明,這種疾病3000年前也曾在中國、印度和非洲東北部暴發,1800年前在歐洲暴發。之后歐洲人將這種疾病帶入北美和南美,導致對這種疾病沒有任何免疫力的土著居民大量死亡。
在19世紀晚期,英國醫生愛德華·詹納發現接種牛痘的人可對天花產生免疫力。但在20世紀,天花仍然導致3億多人死亡。自從195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起一項全球根除天花的積極行動計劃以來,現在世界上已經沒有天花病例報告出現,但一些實驗室中仍保存有天花活病毒的樣本。
拉美西斯五世雕像。
天花病毒引起的天花,可能是歷史上人類所面對的最可怕的病毒性疾病。
流感病毒
壞病毒和致命病毒之間的界限有時是模糊的。1918~1920年的致命流感疫情曾導致全世界2000萬~1億人死亡。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毒株每年都在進化,并造成大量人員死亡,但而今通過注射疫苗和其他更好的衛生保健措施,病毒已經無法造成像20世紀初期那樣的高死亡率。
也許最成功的病毒是那些我們將之歸類為壞病毒的病毒,它們一般不會致人死地,但它們會讓我們生病,并對人類想要控制或根除這類病毒的各種措施產生強大抵抗力。例如,200多種鼻病毒(感冒病毒)是導致普通感冒的常見原因。它們在我們鼻子內部溫度(31~33℃)的適宜環境下旺盛生長。鼻病毒讓患者們花費了數十億美元的藥物來緩解感冒癥狀,也無法在崗位上堅持工作。
流感病毒已經無法造成像20世紀初期那樣的高死亡率。
艾滋病毒(hiv病毒)
同樣地,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自從1981年艾滋病在中美洲首次被發現以來,全球已有7800萬人感染上了艾滋病,其中一半人因此而死亡。它是一種感染人類免疫系統細胞的慢病毒,屬逆轉錄病毒的一種。hiv病毒通過攻擊人體t淋巴細胞,讓免疫系統逐漸喪失免疫功能。時至今日,也沒有有效的hiv病毒疫苗。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統計,當年全球共有3690萬名hiv病毒感染者。但如今,艾滋病已不再等同于死刑,因為現在可以從艾滋病患者身上提取hiv逆轉錄病毒,制成一種“雞尾酒”藥物來遏制艾滋病毒。
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病。自從1981年被發現以來,全球已有7800萬人感染上了艾滋病。
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是一種導致胃腸炎的病毒,對于5歲以下的兒童,它是嚴重腹瀉的主要病因。在美國,許多兒童至少被感染過一次。這種疾病無法治療,但有一種疫苗可以預防。發病期間,通常采取補液療法。世界范圍內,輪狀病毒造成45萬名兒童死亡,占兒童死亡總數的5%。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國家和地區,由于缺乏用于補液療法的清潔飲用水,也缺乏實施治療的衛生保健設施,每10萬人中就有100~1000人死于輪狀病毒導致的疾病。因此,輪狀病毒到底是讓人生病的“壞病毒”還是最可怕的“致命病毒”,這取決于兒童所在地區的生存環境和醫療衛生條件。
輪狀病毒是一種導致胃腸炎的病毒,它是5歲以下兒童嚴重腹瀉的主要病因。
防不勝防的未知病毒
盡管人類已經成功戰勝了一些已知病毒強敵,但許多未知病毒仍讓我們防不勝防。一些人們對其毫無防備的病毒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從其他宿主物種進入人類宿主,并引發致命疾病。例如:埃及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就是來自恒河猴;2003 年在中國流行的sars病毒來自蝙蝠,中間宿主果子貍。2020年初在中國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更是讓我們猝不及防……
2003年在中國流行的sars病毒來自蝙蝠,中間宿主是果子貍。
在我們體內微生物群落中,細菌占據了極大部分,但也有部分病毒,或稱“病毒組”。最近一項研究結果表明:一些病毒與我們的身體相互作用,以保持我們的健康。這樣的病毒,我們可稱之為“好病毒”。例如,不會感染我們細胞的噬菌體通過與黏液層的相互作用,可為防止細菌感染提供屏障。這些噬菌體防止細菌感染的方法是:噬菌體的尾部纖維與細菌相互作用,阻止細菌到達黏液層并通過黏液層進入細胞。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噬菌體的一種進化性適應而在大型生物體內無處不在,還是因為噬菌體總會及時出現在應對細菌的戰場上并采取行動,從而保護了大型生物體免遭細菌侵害。
事實上,病毒是我們身體上或身體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據研究,8%~18%的人類dna(被稱為轉座子的遺傳物質片段)來自于病毒。如果轉座子不能在基因組中從一個位置跳到另一個位置,并對我們的進化路徑產生影響,我們就不會成為今天的我們。如果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基因(ervs)不能使我們在胎兒階段存活于母體的免疫系統中,我們也都不可能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胎生哺乳動物(除產卵單孔目哺乳動物外)懷孕期間,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基因(ervs)在胚胎植入過程中被激活并增殖,它們起著免疫抑制的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是病毒最初的正常行為,融合蛋白通過簡單地將感染細胞與被感染細胞融合而將感染擴散到其他細胞。研究顯示,現代胎生哺乳動物的祖先正是通過這種病毒感染進化而來的,使得胎兒能夠在母親的免疫系統中存活下來。然而,人類與其染色體中的ervs之間的關系也有令人討厭的一面:一些ervs 可能是癌癥、多發性硬化癥和糖尿病等疾病的致病因子,盡管這些可能性尚未得到證實。對此,不少科學家正在積極研究和探索中。
病毒在控制生態系統平衡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藍藻菌共生在一起的噬藻體的數量眾多。圖為噬菌體。
黏液瘤病毒會導致兔子產生多發性黏液瘤病, 用以控制野生兔子的數量。
病毒在控制生態系統平衡方面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氣中有一半的氧氣是由海洋中的藍藻產生的。與藍藻共生在一起的噬藻體的數量很多,是前者的十倍之多。噬藻體以藍藻為食,據估計每天可吃掉20%的藍藻。最新研究發現,噬藻體擁有產生光合作用的基因。這很奇怪,因為病毒不進行新陳代謝。它們的光合作用基因是用來做什么的呢?雖然病毒的復制過程最終會摧毀藍藻,但在這個過程中病毒會將光合作用基因引入藍藻細胞,這就好比是在藍藻進行光合作用的這個過程中又添加了“燃料”,從而使藍藻產生了更多的氧氣。據估計,大氣中5%的氧氣是通過噬藻體間接產生的。
多年來,人類一直在利用或嘗試利用病毒。20世紀50年代,為了控制澳大利亞野生兔子數量的激增,黏液瘤病毒的毒株被引入。黏液瘤病毒會導致兔子產生多發性黏液瘤病,這對兔子是一種致命疾病。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稱,這種病毒導致“兩年內兔子數量從6億只減少到1億只”。不過從那時起,兔子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抗藥性,兔子死亡率降低到 50% 以下,澳大利亞兔子的數量又反彈到 2 億只,但數量畢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最近,科學家們發現,相對于已分化的腫瘤細胞和正常的神經細胞,寨卡病毒(zika)優先感染惡性膠質瘤(一種高度致命腦癌)細胞。研究發現,如果對病毒毒株進行基因改造以進一步優化其安全性,該病毒“可對成人惡性膠質瘤患者具有治療效果”。
對病毒,特別是噬菌體的利用,始于蘇聯。從那時起這方面的實驗研究就一直在進行著,與西方世界對抗生素的追求并駕齊驅。1922~1955年,蘇聯采用了一種另類療法:“噬菌體”療法。(“噬菌體”一詞是加拿大微生物學家德海爾勒于1917年創造的,用來描述假設中的病毒因子,一種導致細菌快速死亡神秘現象的病毒。)雖然在20世紀40年代“噬菌體”的病毒特性才被廣泛接受,但利用這種現象治療感染的嘗試很早就開始了。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那些年里,噬菌體療法燃起了人們治療某些疾病的極大希望,但到1945年時,西方國家幾乎完全放棄了噬菌體療法,直到最近,面對抗生素耐藥性危機,人們對噬菌體療法的興趣才重新燃起。
之前西方國家對噬菌體治療興趣不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進行這項研究的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缺乏有關結果的英文文獻。此外,西方國家進行的噬菌體療法研究亦缺乏隨機對照試驗。但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西方國家對噬菌體治療的興趣與日俱增,目前正在進行隨機對照試驗。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致力于尋找對抗耐多藥細菌(mdr)的噬菌體。mdr在醫院、療養院和一些患者群體中普遍存在。對于噬菌體,細菌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耐藥性,就像它們對抗生素會產生抗藥性那樣。但科學家要做的是:將進化方向轉向對有利于我們的一面——迫使細菌在保持其毒性和面對噬菌體攻擊產生抗性之間做出有利于我們的選擇。
2016年,美國科學家在康涅狄格州的一個湖泊中發現了一種噬菌體omko1,它與綠膿桿菌的外排泵相結合。
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用不同的噬菌體抗生素組合療法治愈患者。
外排泵指的是存在于細菌胞膜上的轉運蛋白,它的作用是將包括抗生素在內的抗菌藥物泵出胞外。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讓噬菌體omko1與某種抗生素相結合的混合型治療藥物,迫使綠膿桿菌放棄其外排泵,以抵抗來自omko1的攻擊,從而讓抗生素更有效。這種藥物雖然目前還沒有獲得有關方面的臨床試驗批準,但已獲準可以為那些所有其他治療方法都無效且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提供實驗性治療。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地用不同的噬菌體抗生素組合療法治療了8名患者。例如:在一個病例中使用了抗生素頭孢他啶和噬菌體omko1的“雞尾酒”,直接用在細菌感染部位,病人完全康復,而且沒有副作用。在第二個病例中使用了類似的策略來治療一位因吸入器治療感染泛耐藥綠膿桿菌引起的囊性纖維化和肺功能衰竭患者,病人肺功能得到了根本性改善,病情趨于穩定。在內科重癥監護室用噬菌體h6對感染綠膿桿菌的細菌多重耐藥性患者進行了為期十天的霧化治療,患者病情好轉,被轉移出重癥監護室。一名消防隊員在40多年前的一次大樓火災中吸入大量煙霧后被診斷為支氣管擴張,使用噬菌體h6和抗生素結合療法治愈了困擾他6年之久的慢性耐藥性綠膿桿菌感染。
疫苗通過模擬病毒感染來幫助免疫系統識別病毒,就像給人體的免疫系統進行一次演習,讓免疫系統提前熟悉病毒的特征。疫苗造成的感染不會讓人生病(或有輕微癥狀),但能夠讓免疫系統制造t細胞。感染被清除后,記憶t細胞和b細胞會常駐人體,它們儲存了對抗病毒的信息。不過,因為身體需要時間制造t細胞和b細胞,所以從接種疫苗到產生抗性往往需要幾周時間。
相關熱詞搜索:;病毒字篇三
七年生物:? 韓俊豐
1.知識目標:識別病毒,說出病毒的結構組成及與人類的關系。
2.能力目標:收集并整理從書籍、報刊雜志有關由病毒引起的疾病的信息,運用資料,了解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關注病毒與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關系,特別是與人類的關系;(2)認同利用病毒可以為人類造福;(3)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病毒的主要特征,病毒與人的關系。
病毒的結構
關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資料。
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一段歲月不能忘記。在那段日子里,非典惡魔肆虐中華,人人談非色變。然而中華兒女眾志成城下,我們最終贏得了這場抗非戰役的勝利。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回想重溫一下在過去我們眾志成城抗擊“非典”這難以忘懷的日子。(學生教師一起回想過去抗擊非典的事情或者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看一段動畫)
(2讓學生猜測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醫學工作者們在不懈的努力之下,終于發現:非典,是由一種肉眼看不到并且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非典病毒引起的。而在人類歷史上,還有許許多多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瘋牛病,以及最近時常見諸報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等等人類遭受病毒的折磨由來已久。病毒真的那么可怕嗎?作為生命的最簡單形式,由于結構另類和來去無蹤,它成為生命世界中迄今發現和了解得最少,也是人類最難以駕馭的一類生命個體。下面我們一起進入病毒王國,我們共同學習這節主題探究課,也許破解生命之謎,攻克醫學難關的鑰匙就掌握在你手中了。板書:《沒有細胞結構的微小生物——病毒》。(齊讀)
(二)實施探究
活動一:?病毒的發現
1.1892年,俄國科學家伊萬諾夫斯基把患病植株的汁液用細菌過濾器過濾,想不到致病的東西連細菌無法通過的過濾器也通過了。后來,科學家又把患病植株的汁液沖淡了一百倍,發現這種液體仍有致病的能力。這就說明這種致病的東西具有傳染性、濾過性和穩定性三個特性,但人們仍然不識它的“廬山真面目”。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明了電子顯微鏡,才終于看見了這類致病的東西——病毒的真面貌。
活動二:常見的病毒有哪些,如何預防?
1.你知道我們生活當中有哪些常見的疾病嗎?
學生回答常見的病毒
腮腺炎患者,水痘患者天花,流行性感冒,狂犬病,瘋牛病,以及最近時常見諸報端的禽流感,艾滋病和甲型h禽流感豬瘟,雞瘟小麥叢矮病等。
課本圖片 1.腮腺炎患者,2.水痘患者,3.醫生在家禽養殖廠進行消毒處理,4.醫生在給學生注射疫苗。
2.我們應該如何來預防有病毒引起疾病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總結:接種疫苗,消毒,講究衛生習慣等
我們知道了病毒的危害和預防,下面我們就來一起認識病毒結構
活動三:認識病毒的結構
1.看課本第三頁病毒的結構
病毒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它們的結構非常簡單,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不能獨立生存,必須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細胞內,一旦離開活細胞,就不表現任何生命活動跡象。病毒個體極其微小,絕大多數要在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2.病毒的分類
根據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將病毒分為三類:一是專門寄生在人和動物細胞里的動物病毒(如乙肝病毒)二是專門寄生在植物細胞里的植物病毒(如番茄花病毒)三是專門寄生在細菌細胞里的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大場桿菌噬菌體)。
師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與交流,你認為病毒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物?
學生回答
師總結:人類對病毒的世界并沒有完全了解,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繼續搜集有關病毒的資料。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哪個環節最吸引你?
1.根據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可將病毒分為三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不知道什么是病毒,請你給介紹一下。
組織一次預防病毒性傳染疾病為主題的宣傳活動、手抄報或宣傳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