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黃山字篇一
黃山畫派的創始人石濤曾說過:“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钡牡拇_確,黃山是堪為人師、為友的。
盡管我初上黃山正趕上一臺颶風,黃山山上是風雨交加,云霧迷蒙,幾十米外難見物體,難辨方向。只聞風雨聲和游人的驚叫聲。
好在導游和當地人有經驗,讓我們無論如何都要買上雨衣,背包和拐杖,才能上黃山。確實,黃山很神秘,很博大,很偉岸,很峻峭,但其氣候也是變幻莫測,非常具有欺騙性、隱蔽性。往往山下是陽光燦爛,而山上則是雨霧迷茫,亂云飛渡,風雨交加。黃山是若隱若現的精靈,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當然,天氣晴好時,黃山肯定是實實在在,坦胸露懷的偉丈夫。難怪有那么多詩人、畫家、“發燒友”對黃山一見鐘情,癡癡愛戀,有的甚至終生與黃山為伴。比如漸江、石濤、黃賓虹、劉海粟等大師。那個大畫家劉海粟老先生93歲了還要十上黃山,他愛黃山、畫黃山、寫黃山,真正是如癡如醉,難分難舍。他留在光明頂的對聯:“海到盡處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真個是意境深遠,氣勢非凡。
我的老鄉,詩仙李白五十四歲時往來于宣城,秋浦,南陵等地,曾游黃山。他有描寫黃山勝景的名句:“黃山四千仞,三十二蓮峰。丹崖夾石柱,菡萏金芙蓉”。李白還戀戀不舍地寫下:“他日還相訪,乘橋躡彩虹。”這是李白的遺憾更是黃山的遺憾。
徐霞客一生兩次游黃山。登天都峰、蓮花峰文殊院,飽覽綺麗風光。他曾作游黃山日記前后兩篇。有人問徐霞客:"游歷四海山川,何處最奇?"徐氏回答:"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后來,民間將此意演化為“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明代詩人余紹祉曾留下 “翠壑丹崖千丈畫,白云紅葉一溪詩”的名句。
當日吾與妻上黃山,從地質博物館處坐纜車上山。山上山下真可謂兩重天。風雨之中,我們只看到幾處奇石和勁松。那迎客松在大風大雨里掙扎,可能根本沒有心思迎客。倒是那些鄰近的奇峰怪石時隱時現,好像故意逗我們玩;遠處的根本不顯身影,驕傲地隱藏在大風大雨大霧中。我們感到十分無奈。導游和纜車工作人員說:你們來的不是時候,臺風季節,來黃山是近看路和樹,其余全是霧。好在我們不懼大風大雨,終于冒險經過鰲魚背,登上了光明頂。
掃興而歸。又坐纜車下山。我們在纜車站等了半個多小時,盼望雨過天晴,太陽從云縫里鉆出來,哪怕一小會兒,讓我們見識一下黃山的真面目,哪怕是半張臉也行。可他就是不肯,就是那么小家子氣,就是那么神秘莫測。我們只好自嘆運氣不佳,同時自己安慰自己,留下遺憾也好,有機會一定再來黃山。當然,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千萬要錯過臺風季節。
回到山下,我們不時回頭,偶見近處露處一座山峰,那只不過是黃山的一角,我們趕緊拍照。過了一會,黃山又不見了。他確確實實在呼喚朋友:再見!因此,我腦海里突然冒出幾句詩來:若隱若現是黃山,神秘莫測時改顏。如要求得真經歸,自然為師效前賢。
爬黃山字篇二
星期二,劉老師帶我們學習了我國當代詩壇著名詩人張萬舒的詩集《黃山松》。欣賞著美文,我不禁想到了我曾經觀賞過的黃山松。
在千千萬萬的黃山松中,最著名的應該是迎客松,它是黃山第一大名松。它高大筆直、婀娜多姿,在樹的一側有個長長的枝條伸出來,好像是人的手臂在招呼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黃山因熱情好客的迎客松而得名,所以五湖四海的人們都慕名前來,爭先恐后的在“迎客松”下照相留念。
我在游覽黃山美景的時候,也被一棵不起眼的松樹給震憾了。有棵松樹,從遠處望去,宛如一片松林,它就是黃山的“團結松”。該古松原名多子多福松,其盤根錯節,側干眾多,枝葉茂盛,團團簇簇,競相生長,爆發出無盡的生命力。據導游說,1965年,董必武副主席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游黃山,在此處小憩,董副主席數出了此樹為56個枝丫,胡志明贊譽此松為中華56個民族團結的象征,因而得名“團結松”。
黃山松以其傲然和秀麗掙得天下美譽。但誰又知道從一粒種子長成參天大樹這其中的艱難呢?媽媽告訴我:黃山松的種子隨風飄蕩,落到花崗巖的裂縫中,在這種人們認為無法生存的環境下,它卻以一種渴望生存的意志在裂縫里生根、發芽、成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將磐石踩在腳下?!庵緵Q定命運,一粒種子的意志竟如此驚人!
陳毅元帥曾用一句詩寫過松“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這句詩寫出了松的堅強。黃山之行,讓我感受到了黃山松身上的更多精神。我也要像黃山松一樣,挺著壓力成長,學會堅強,學會突破!
爬黃山字篇三
人家說,“黃山歸來不看山”。黃山,真有如此神奇?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黃山烽六六,面面青芙蓉?!薄皸髁窒嚅g,五色紛披,燦若圖繡”。然而,黃山的美,一定要親自品味,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
——前言
一、松
松,作為黃山四絕之一,自古以來就為人所稱道。這一次黃山之行,終于領略到它所具有的獨特的美。
黃山延綿數百里,千峰萬壑,比比皆松。黃山松,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以石為母,頑強地扎根于巨石裂縫之間。它們針葉粗短,蒼翠濃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態?;蛞邪锻Π?,或獨立峰顛,或倒懸絕壁,或冠平如蓋,或尖削似劍。有的循崖度壑,饒石而過:有的穿罅穴縫,破石而出。忽懸,忽懸,忽臥,忽起,“無樹非松,無石不松,無松不奇”。
最著名的黃山松有:迎客松,送客松,黑虎松,棋盤松,蒲團松,鳳凰松,接引松,麒麟松,探海松,舞松-----這就是黃山的十大名松。它們每一棵都獨具美麗,優雅的風格。
二、石
那千奇百怪的石頭,似人非人,似物非物,似鳥非鳥,似獸又非獸,情態各異,形象逼真,令人拍案叫絕。
猴子觀海,金雞叫天門,仙人指路,老僧采藥,蘇武牧羊,童子拜觀音等等等等,無一不讓人留戀忘返。
三、云海
“自古黃山云成海”,黃山是云霧之鄉 ,以峰為體,以云為衣。
黃山的云海以美,勝,奇,幻而享譽中外,若登上光明頂,便可盡收諸海于眼底,領略“海到盡頭天是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的境地。
大凡高山,可以見到云海,但是,黃山的云海更具特色。陽光照耀時,流云散落在諸峰之間,云來霧去,變幻莫測;風平浪靜時,云海一鋪萬傾,波平如鏡,映出山影如畫,遠處天高海闊,峰頭似扁舟輕搖,近處仿佛觸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云來感受它的溫柔。
忽而,風起云涌,波濤滾滾,奔涌如潮,浩浩蕩蕩,更有飛流直瀉,白浪排空,驚濤拍浪,似千軍萬馬席卷群峰。
游完黃山已經2天了,但黃山奇妙的景觀還時時浮現在眼前。黃山,美的天堂!
——后記
爬黃山字篇四
黃山冬景,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絕。無愧于天下絕中之絕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許于某一個早晨推窗眺望,會突然發現窗外的景致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了一片銀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樹木像叢叢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非也,這就是難得一求的霧??!帶上拐杖,出戶登山,放眼四望,只見群峰錯列,松林密疊,一派銀裝素裹。黃山一改往日蔥蘢蒼翠的面目,到處一片潔白,天地渾然一色。從上到下,一草一木,一枝一葉都凝聚著潔白無瑕的晶體,如披銀疊疊,似掛珠串串,山風拂蕩,晶瑩耀眼,如進入了琉璃世界,似到了仙山瓊閣,令你目不暇接,又如同進入了一個童話般的夢幻之境。
說到黃山,就不得不提到古民居。遠看古民居,白墻黑瓦,非常壯觀。走進一看,每條弄堂都是筆直的,路是用鵝卵石鋪的,兩邊的墻也是用鵝卵石鋪的。每條弄堂都很相似,進去的人出也出不來,像個迷宮。每家門前的石板上都雕著花蟲鳥獸,每戶家里的橫梁上、柱子上、窗門上,都雕著各種各樣的東西,有人物、有鳥獸、有花草、有蔬菜,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有的門板上貼著古代流傳的剪紙,非常精致。朦朧中的皖南古民居,像是韻染的水墨畫卷,魅力無窮。對了年,黟縣西遞、宏村兩處古民居以其保存良好的傳統風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這是黃山風景區內的自然與文化景觀第二次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目錄,也是中國繼北京后第二座同時擁有兩處以上世界遺產的城市,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把民居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人們總是說“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確是這樣,家鄉的風俗和外地可不同,春節便是一個代表。家鄉有一句俗語,“過了臘八就是年”。每年的臘八,就好像是過年的“演習”:廚房中“嘟嘟嘟”的臘八粥,庭院中人們“掃塵”的喧囂聲……一切都是那么和諧,一切都是那么祥和。臘八過后,便是臘月二十四的拜祖祭祀,炮竹聲此起彼伏,襯托出對先人們的思念。過不了幾天,春節接踵而至。比起臘八的熱鬧,春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家家戶戶都在更換門聯,好似一幅活靈活現的《春日》。吃過年夜飯后,年三十的“壓軸戲”出場了——各式各樣的煙花爆竹盡情地綻放,把浩瀚的天空當作自己的舞臺,老人笑了,孩子笑了,天地間似乎都沸騰了……當然,還有正月元宵的猜燈謎、獅子舞等等,都充滿了人們對來年的憧憬和彼此的祝福。
在我眼中,家鄉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美麗,那么可愛。我驕傲,我因我是黃山的一員而驕傲!
爬黃山字篇五
走進黃山,腦海里只留下了一個字:“奇”。
山是奇的。黃山的山是自然的奇,沒經過人工雕琢的奇。黃山從古到今一直以“黃山奇石”而聞名,那可一點兒也不假,瞧,黃山的石頭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有點像一條蟒蛇,正虎視眈眈地望著你,樣子勢氣逼人;有的像一只翱翔的雄鷹,正展翅飛翔;有的像一只調皮的猴子,仿佛在樹枝間蹦來跳去;還有的像一匹奔騰的駿馬,正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跑著。黃山的秀,是一種雄偉的秀,幾十丈懸崖絕壁拔地而起,危峰立,怪石嶙峋,好似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站在山腳下,抬頭仰望黃山,不是一峰獨秀,而是四面環山、綿蜿蜒,真令人浩氣長舒。
霧是秀的,黃山的霧如同一條乳白色的絲帶纏繞著山。一眼望去,黃山白茫茫的一片,只露出一些若隱若現的輪廓。過了一會兒,霧漸漸退去,這位山姑娘這才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蛇@霧就像一個頑皮的小精靈,又扯起它寬大的白袍子把整座大山給籠罩了起來。走進這座大山,如同走進仙境一般。
黃山的秀更秀在黃山的奇松——迎客松上了,它挺立在黃山半山腰上,高大挺拔的身姿仿佛伸出了一只大手,在和游人們打招呼呢!迎客松的枝干上,分出許許多多的枝叉,上面長滿了翠綠的針葉。迎客松如同一位戰士,無論春夏秋冬,它都屹立在哪里,迎接著八方來客。
黃山上的水當然也是秀的。黃山的水真靜啊,靜的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黃山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見水底沙石,黃山的水真綠啊,綠的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
這樣的霧圍繞著這樣的山,這樣的山長出了這樣的樹,讓你感到走進了連綿的畫卷,仿佛走進了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