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教案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一
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動物尾巴的不同作用。
2、熟悉動物對話,分角色進行故事表演。
3、知道要保護小動物,愛護小動物,體驗關愛之情。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有趣的科學童話故事。故事借助擬人化的手法通過向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故事,講了小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作用。從而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的這樣一個道理。故事生動、有趣,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而且在角色的扮演中讓幼兒體驗語言,并且運用語言,使幼兒在表演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以及產生一種成就感。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所以,我選擇了這節課并采用連環畫的形式設計了這節語言課《小壁虎借尾巴》。
上課時我從身后拿出自制的手偶小壁虎跟小朋友說:“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小客人。”從而引導幼兒說出小壁虎。接著我進行導入:“可是呀,小壁虎今天有點傷心,你們想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嗎?下面我們來聽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我繪聲繪色的把故事講完后開始問小朋友:“故事里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啊?”幼兒激動的告訴我小壁虎的尾巴被蛇吃掉了。我接著引導:“那小壁虎沒有了尾巴怎么辦啊?”幼兒開始搶著舉手“小壁虎要去借尾巴。”看到了小朋友熱情那么高漲,為了延續這種熱情,所以我把準備的連環畫拿出來,開始通過看圖片回憶小壁虎借尾巴的過程。并在每段結束時進行提問,達到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以及為下面分角色表演做下鋪墊。
分段的圖片看完后,我把故事完整的借助圖片講了一遍,并提醒幼兒“老師講到小魚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尾巴都有什么作用時,會說的小朋友跟著老師一起說”。幼兒在老師的提醒下,和老師共同完成了看圖講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接著,我請了幾個小朋友來角色表演。老師跟剩下的小朋友做旁白。待第一組小朋友表演完后進行點評,希望下面表演的小朋友能夠注意,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表演兩組后,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參加表演。結束采用律動《我最棒》,讓幼兒通過動作來表揚自己今天的表現。
回顧這節課的教學,發現有好幾處都是我不能控制的,甚至有時會冷場,一個問題拋出去沒有幼兒搭理我。表現在以下幾點:
1、在開始上課時幼兒還沒能完全進入課堂中,有的還沉浸在剛剛的玩耍中,所以我的突然提問和問候讓有的幼兒愣了一下。如果我能夠采用一個小游戲讓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或許一切都不會顯得那么堂皇,幼兒能夠一下子被我的游戲吸引過來,從而達到我之前預想到的效果。
2、當我運用圖畫邊講邊做動作時,幼兒覺得很新奇,聽的也很認真。可是讓他們復述里面小動物對話的時候就顯得吃力。如果我能夠在每段講述后帶著幼兒多練習幾遍小動物之間的對話,并讓所有的幼兒跟著我做動作,例如小壁虎是怎么爬的,小魚是怎么游的類似于這些要求,幼兒在下面的表演也不會顯得很笨拙,肢體語言不自在。
3、我原以為在角色表演時是最盡人意的。可是事實并不是如此,相反場面有點混亂。尤其是在最后,所有的幼兒一起表演時,那個場面我控制不了了。因為幼兒都要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小動物進行表演。而且那個卡片很小,貼在袖子上很不方便。所以幼兒在對話表演時都是先看下袖子上的卡片接著表演。如果我能把所有的卡片做成頭飾或者胸飾,或許就會好點。而且我應該把卡片分類好放在指定的籃子里,這樣幼兒在選擇卡片時就不會把卡片弄的亂七八糟。而且我給幼兒表演的舞臺很小,把他們框在了一個小小的空間里,導致幼兒不能放開的表演。
4、幼兒表演完后,我應該及時的把卡片收回。因為好多幼兒根本沒有聽我的總結,總是在那邊玩弄手里的卡片。所以好多幼兒都沒有聽到我說的話,導致音樂聲響起了才注意到要跳舞了。
所以,通過以上的反思,我重新把教案修改了下,又選了一些幼兒進行上課。我的課前游戲是手指游戲——《手指開花》,正好游戲結束時,幼兒的小手都是藏在身后的。他們的注意力也集中了,我的課也很順利的進行下去。并且回應方面也有進步,幼兒能夠很快回答我提出的問題。在第二環節看圖分段講述故事的時候,我把動物之間的對話來來回回跟幼兒說了幾遍,并且在說的時候采用肢體語言。不僅如此,我還跟幼兒進行了角色表演,我扮演小壁虎,幼兒分別扮演小魚、牛、燕子,這樣不僅讓幼兒加深了對話的內容,而且還激發了幼兒表演的樂趣。下面的角色表演我給了幼兒足夠大的舞臺空間,并且把小動物卡片所放的的位置告訴了幼兒,方便幼兒取卡片表演。表演結束后,讓幼兒分組把卡片送到指定的籃子里,從而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后以舞蹈結束這節課。
經過反思后修改過的教案上起來就顯得比較得心應手。幼兒能夠跟著你的思路走,雖然還是會出現意想不到的事情,但幼兒都能夠跟著引導很快的回到軌道上。
一節課有優點的同時也必然存在不足之處。但是課后能夠及時反思就可以少走彎路,讓你進步的更快。所以說一節課上完一定要進行反思,雖然反思的這個過程很痛苦,但是反思后的結果卻是喜悅的,是美的。這份美的喜悅也只有自己可以體會的到。所以,一切從心開始。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二
秋天是多彩的季節,樹葉們不約而同地換上了彩色的裝束,微微泛黃的柳條、紅紅的樹葉、黃黃的銀杏裝點著秋天的大地。在如此美好的秋天們里,帶著孩子們與“秋天”親密接觸,把大自然的”、“痕跡”帶進活動室,真是無比愜意而又富有教育價值。《綱要》中指出:在幼兒園的語言教育中,我們要引導幼兒接觸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使之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并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幼兒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散文詩《落葉》是主題活動《秋天多美好》中的一個語言活動,《落葉》這首散文詩雖短小,卻充滿趣味,又不乏優美的意境,動態感很強。幼兒散文詩以幼兒為欣賞對象的一種文學形式,一片好的散文不僅可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兒的心靈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
我把本次語言活動的目標定位在:
1、知道落葉是秋天典型的季節特征。
2、欣賞散文詩,感受散文詩描寫的落葉飄飄的優美意境,想象落葉和小動物之間和諧共處的溫馨畫面。
3、嘗試根據散文詩的結構進行仿編。
本次活動的問題是:問題的設計循序漸進。活動一開始,讓幼兒猜測樹葉會飄落到哪里?接著出示四副背景圖,再猜測會被誰看到?在此基礎上,引出散文詩的提問,被誰看到了?它們把樹葉當成了什么?在一個個的問題中,幼兒很好地理解散文詩,為接下來的仿編奠定了好的基礎。整個活動為幼兒提供了一個想說、敢說、勇于說的環境。幼兒進行仿編前采用集體討論的方式讓每個幼兒都有說話的權利,使他們說話的原意得到了滿足。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三
《春雨》是一首非常擬人化、貼近中班幼兒年齡特點的一首詩歌,語句簡單,結構鮮明。活動中為了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教師在提出了傾聽要求之后有感情地朗誦了詩歌,然后讓孩子們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剛開始,大部分孩子都只能用個別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再次強調了傾聽要求,并配樂朗誦了詩歌兩遍。在多次帶任務的傾聽之后,大部分孩子逐步能用詩歌的語言來回答問題,而且語句都比較完整。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出示詩歌內容圖譜,引導孩子將圖譜按照詩歌結構進行擺放,幼兒邊看圖譜邊朗誦詩歌,大部分孩子很快就學會了完整地朗誦詩歌。
學會詩歌之后,如何讓孩子們感受理解詩歌中描寫的種子、梨樹、麥苗、小朋友對小雨點的渴望與喜愛之情也尤為重要,這個環節教師讓孩子們先了解了春雨與萬物之間的關系,理解大家對春雨的喜愛。然后啟發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種子、梨樹、麥苗,閉上眼睛享受那種在小雨中成長的喜悅。孩子們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妞妞、貞貞、睿睿、曉曉等部分孩子,朗誦兒歌時不但語言輕柔優美,而且還能帶上表情、動作一起表演。孩子們有感情地朗誦詩歌之后,大家還積極進行了詩歌創編,幼兒發言積極,想象力非常豐富。但是,我們班少部分孩子的'方音還是非常重,有的鼻邊音不分、有的f、h不分,平時要加強引導。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四
寓意優美、情感向上的文學作品能陶冶幼兒情操,使幼兒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身心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故事《小桃仁》就是這樣一篇好作品。它以擬人化的手法,講述了小桃仁變成小桃樹的經過。表面上,它讓幼兒明確植物生長的條件,作品深處卻蘊含著強烈的情感———人與人之間的愛心與親情。本設計以此情感為線索,通過教師語言和表情的處理,引導幼兒去體驗、感受,從而產生受益終生的愛的情感體驗。
1、本活動設計從促進幼兒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發展來確定教育目標,克服了以前故事教學中單純以理解故事、講述故事為目的的做法,目標比較全面、明確、具體。
2、本活動設計以情感體驗為主線。將小桃仁擬人化,變成一個又白又胖的小弟弟形象,幼兒感到特別親切。在理解春風、春雨、太陽光與小桃仁的對話中,通過引導幼兒用不同的詞調說出彼此的對話。使幼兒充分體驗春風的溫柔、春雨的清脆、太陽光的慈祥。當小桃仁見到媽媽高喊媽媽時,情感體驗達到了高潮,幼兒和小桃仁一樣體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愛心與親情。這種愛的體驗將使幼兒受益終生。
3、本設計寓教于樂,體現以幼兒為學習主體的思想,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接受了知識、發展了能力。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五
《元日》這首詩取材于民間習俗,詩人攝取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學習這首詩,總體是采取一讀,讀正確讀通順。二讀,找出不理解的詞或詩句。三讀,向字典或同學請教不理解的地方。四讀,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五讀,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六讀,拓展延伸。
在本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法的指導。
如我提問:“有許多不懂的地方,同學們能提出來,這非常重要。我們事先沒有預習,現在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查字典等工具書、上網查)(引導學生掌握一個學法:遇到不理解的詞語可有三個途徑:
(1)聯系上下文猜測;
(2)查資料(字典、詞典、辭海、網絡等);
(3)請教別人。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比直接獲取知識更重要。)
但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
一是這首古詩中有許多詞語對學生來說很陌生,比如:屠蘇、瞳瞳日、桃符等。在課前設計時,我雖然考慮到了這種情況,但是在處理這些詞語時方法單一,靠老師教為主,沒有能夠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二是在交給了學生一些陌生詞語的理解后,如果能及時的將這些詞語的意思簡略的寫在詩句旁邊就能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
三是如果將查找資料這個作業布置在課前,學生對詩句的理解相信會更到位。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六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寫春節熱鬧歡樂的氣氛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本詩通過春節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全詩文筆輕快,色調明朗,眼前景與心中情水乳交融,確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詩。
課堂上,我先讓學生讀了三句跟節日有關的詩,清明、重陽、中秋,從而引入今天和春節有關的《元日》,并解釋題目意思。接著學生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認讀字詞,講解生字。理解關鍵詞語含義。
3、再讀古詩,讀出節奏,讀出味道。
4、交流每句的意思,同桌說一說。連起來說意思。最后,感悟升華,引出作者王安石寫這首詩的背景,感受詩人革除舊政,實行新政、強國富民的報復和樂觀自信的心情。
整節課,我有意讓學生學習古詩的一些特點:節奏、押韻和詩眼,從而讓古詩這一文體,不光停留在讀背上,還要理解它的寫法和淵源,從而進行傳承。學生在“找詩眼”時,找到了“除”、“換”、“送”等字,而且有理有據,理由充分,這樣的思考與理解是我沒有想到的,看來學生的思維是很開闊的,想法也是很獨特的。今后,應該給學生更多思考交流的平臺,讓他們學得方法,思得深刻。反思這節課,前面讀詞讀詩的時間有些多,后面拓展時有些倉促,不夠深入。另外,王安石寫詩的背景放在理解詩句之前,會更加有利于學生的聯系詩人和作者的情感,從而明白詩人的寫作目的。
古詩教學,看似簡單,實則不易。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思考,學會閱讀,學有所得,應該是我們長期探求的方向。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七
通過相應的幼兒教育能夠提高幼兒語言教學的實效性,在幼兒語言教學中,有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與幼兒的共同參與。下面是有大班語言教案教學反思,歡迎參閱。
活動目標:
1、嘗試說出自己贈送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學習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2、愿意用大方真誠的方式向朋友表示新年的祝福。活動難點:出自己贈送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學習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難點剖析:
不少幼兒已經懂得同伴的互愛、尊重和交往,但對于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卻還是有一定的困難,此活動就是想通過贈送禮物這樣的形式讓幼兒嘗試說出自己贈送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學習用恰當的語言進行表達。
活動準備:幼兒用書、幼兒自帶準備送給朋友的禮物
活動流程:
一、講述自己的禮物所要表達的心意。
1、幼兒說說自己帶的禮物中表達的“心意”是什么?
2、引導并幫助幼兒將自己的心意用連貫完整的語言表述出來。
3、請幼兒和教師一起評選最有心意的禮物。
二、學習圍繞主題說一段話“我有話要對你說”。
送禮物的時候,我們有什么話想說?
三、討論贈送禮物的方式。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形式比較多,因此活動中第一環節我通過提問來激發幼兒制作禮物的愿望,并讓幼兒一起討論制作禮物的方法和材料,幼兒在討論過程中積極性很高,能踴躍發表自己想制作禮物的方法和材料,有了第一環節的討論,所以在制作禮物的過程中幼兒既能開動腦筋又能比較認真地完成作業。在整個活動中我時時體現以幼兒為中心,引導他們去充分發揮想象,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活動,同時,在操作過程中引導幼兒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活動中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參與活動,認真地進行制作,幼兒制作的禮物形式比較多,對于交代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做到,每個幼兒都很快完成了一幅作品,有些幼兒想象很豐富,還給畫面裝飾、美化。
1.營造童話意境
激發學習欲望
這個故事展開教學,從小馬練本領、小馬接受任務遇到大河、小馬想方法過河、到歡慶過河都是在這個情境中進行的,使學生作為故事的主人公參與學習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融為一個整體。
2.挖掘生命內涵
放飛學生心靈
兒童的靈性也就是學生的天性,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充滿靈性的世界。兒童天生具有創造力,就看你教師有沒有給他機會。給學生提供更多發展的空間,是我設計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砝碼。在教學過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時,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給學生更多的創造空間。我想,學生的創造力是無窮的,學生一定會非常喜歡,因為這是他們的自己的方法,這是他們合作的成果,這是他們創造的結晶。
3.巧設學習障礙
練就生活本領
平淡無奇固然可使學生學的輕松,但往往也會使學生感到乏味。本課根據幼兒特點,巧妙設置了學習的障礙,使學生在新需要與舊水平之間產生沖突,從而更好地學習。因此,在課一開始,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你是那匹小馬,你能過河嗎? 這個問題一定會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啟迪他們的思維,他們會利用以有的生活經驗去思考,去實踐,甚至會將問題放到現實生活中去解決。這樣將課堂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練就生活的本領。
我組織了一次教學觀摩活動,我在工作允許的時間內,盡量前往學習,各位老師的教師的教學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在聽課過程中我更感到自己在這方面的欠缺。我很希望自己能多有這種學習的機會,感受并吸納各位教師的長處。針對自己在這次教學活動中所思所想與不足之處在此做一總結。
現在我來談談我這節課吧。這節課我選擇的是,這節課目標要求(1)是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2)是讓他們學說話。我在設計這次活動時將目標的第二條改為讓幼兒為書中的圖畫注入語言。這條我也想到會有些難度,但我認為幼兒的思維正是由具體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我應該在這方面做些嘗試,我很喜歡有些教師上課的活躍氣氛與動靜交替的教學設計,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兩次游戲,第一次的拍手游戲作為引出,最后的跳躍的動作為結束,開始由于緊張差點忘了臺詞,中間愣了幾秒鐘。接下來的過程我運用了教材中的圖畫為第一個環節,教師來說話,然后再請幼兒來說話。在這個環節中,我發現了一個大的毛病,幼兒都跟著我的話在說,,可以說我先出示的圖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幼兒的思維,如果有下一次,我會先給幼兒一個空間,讓他們先去想去說,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去塞給他們。另外,我上的是一節語言課應以說為主,而我的目的也正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思維想象,所以我給幼兒許多的圖畫,請他們去想去和旁邊的小朋友交流,然后說給同伴聽。
請幼兒為他們的圖畫賦予語言時,幼兒很多都回答都是一樣的。造成幼兒的這種回答大致有兩個原因,一個是我的引導語用的不準確,用的不夠到位;另一個是幼兒沒有或很少有這方面的訓練想象游戲,經過再三的努力,終于我聽到不一樣的說話了,雖然很簡單也很重復,但是終于開口了,在我假模假樣的掏禮物給他們時,很多幼兒說:“什么也沒有”我的目的是希望給幼兒一個假象的空間,可是由于自己的語言包括自己的形體語言表現的都不到位,導致的結果是讓我自己感到像是中的那個騙子。這節課雖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總的來講也是我的真實水平,在評課時能聽到說我上的還不錯,我真的已經很高興了。
這次活動讓我真的收獲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讓我學習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讓我在自己的語言課上嘗試了一下自己的方式,從中我也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另外我有了一個最大的感受,放松自己,盡量去做好,不要想結果,只有你放開了,孩子才會無拘無束。
大班語言小蝸牛教案篇八
第二次組織大班語言活動《母雞蘿絲去散步》,雖說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孩子,但活動的效果還是比較相同:孩子們神情投入、猜想積極、笑聲不斷……如此情境也勾起我對活動的梳理想法,趕緊通過文字的梳理留下設計活動時的思考痕跡。
對教材進行分析之后會發現,雖然此故事情節簡單,僅用很少的文字介紹了母雞所經過的地方,但是故事情節曲折、畫面精美,能讓幼兒在觀察中展開想象、大膽講述,有助于豐富幼兒的語言,開拓幼兒的思維。同時,故事夸張幽默,笑點不斷,在閱讀過程中能讓幼兒產生閱讀愉悅。因此,將目標定為:
1、欣賞閱讀繪本,能根據繪本畫面的細節大膽想象、講述。
2、體驗故事情節的曲折與幽默,進一步產生對閱讀圖書的興趣。
更了更好地達成目標,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及繪本閱讀的特點,本活動主要采用了以下兩個策略:
其一、把握閱讀節奏,在收放適度中促進觀察、想象與講述。
什么時候需要教師帶領幼兒集體閱讀?什么時候又該放手讓幼兒自主閱讀?節奏的把握是閱讀成功的關鍵。活動一開始就設置了場景細讀,這段細讀足足用了五六分鐘的時間,帶領幼兒對農場內的地方、物品等進行細細觀察解讀,因為主人公母雞和狐貍的所有故事都發生在這一農場中,對農場有一了解是順利進入后面閱讀的關鍵。緊接著就是畫面二到七的集體閱讀:母雞散步時的心情與姿態;緊跟其后的狐貍表情與心理;狐貍出其不意被釘耙撞到;母雞繞過池塘,狐貍撲空掉進池塘。此環節的集體閱讀,通過教師有意識的設問,幫助幼兒了解母雞與狐貍的各自特點(母雞的昂首挺胸、神閑氣定,狐貍的賊頭賊腦、眼中只有母雞、丑態百出)以及他們發生的故事,并將一些閱讀方法滲透其中,如觀察畫面的順序、細致觀察畫面的每一部分、根據表情猜測人物的心情與想法、圍繞人物進行情節想象等,細讀與集體讀可謂是收,是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在幼兒奠定了一定的閱讀經驗,對繪本故事有一初步了解之后接下來就是四個畫面、情節的自主閱讀。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是讀圖畫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圖畫中表現出來,那么孩子的眼睛就會發現它們,孩子就能讀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意思。因此,此環節的放,為孩子創設了充分自主的環境,讓他們借助前面積累的閱讀經驗,充分發揮自己的觀察想象,大膽猜測講述故事可能發生的情節。在自主閱讀后的交流中,孩子們也可以從同伴那里學習觀察的方法,分享對內容的理解。
其二、融入動畫表演,在動靜互補中提升感受、理解與表現。
在幼兒期,各種表現形式的自然融合是學習活動的最佳環境,它能使學習更加自然、更加容易,更加活潑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