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nèi)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斜陽讀后感篇一
一般人選擇太宰治的作品,可能會首選《人間失格》,但是,不可否認,《人間失格》的出名,夾雜了很多并不客觀的因素,這包括作者在成書之后的自盡。《斜陽》也是太宰治創(chuàng)作后期的作品,成書于《人間失格》之前,個人認為,本人是更能代表太宰治作為一名享譽作家的作品。
小說是根據(jù)太宰治的情婦太田靜子的日記改編的,對于太田靜子,能夠查到的資料很少。在《人間失格》中,太宰治塑造的葉藏的情人靜子,似乎也指向這位日后為太宰治生下同為作家的女兒的靜子。在《人間失格》中,阿葉離開靜子,是因為對生活的絕望和對加重靜子生活負擔(dān)的內(nèi)疚。在《斜陽》中,雖然沒有一個“失格”的“我”,但是其實,太宰治的痕跡卻無數(shù)不在。
小說中的主人公和子的弟弟直治最終選擇了自殺,并且給姐姐留下了一封絕命信,而這封信,似乎也可以看做太宰治的心聲。
“人啊,都是一樣的……這句話實際上是猥褻的,可怕的,他使人相互提防,一切思想受到強奸,努力換來嘲笑,幸福被否定,美貌被糟蹋,光榮被剔除。我認為,所謂的‘世紀的不安’正是來源于這句不可思議的話。”直治在自己的信中,一直在重復(fù)著一句“人都是一樣的”,結(jié)合和子和直治在小說中的生活背景,可以聯(lián)想到太宰治的貴族身份。戰(zhàn)后的世界,已經(jīng)大為改變。從前的貴族世界土崩瓦解,然而沒有生存能力的貴族卻無法擺脫根深蒂固的貴族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在明治維新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之后的日本,很多人,也許像太宰治一樣找不到生活的方向。雖然主觀上想要極力的擺脫“貴族身份”,但是潛意識又極力的保留那種“不一樣”。外部世界自身的努力和內(nèi)心世界發(fā)生了巨大的撕裂,在精神上無所依托。同樣的糾結(jié),或許想想民國時代的滿族貴族,就可以一窺一斑。
對于太宰治,人們向來褒貶不一。一方面因為其對日本文學(xué)有所貢獻,另一方面,對其人其事,更多的人無法認同,所以向來就有一種“歷史的傷痕”的說法。在今天的讀者看來,一輩子自殺五次,其中三次還帶上女人殉情,女死而他活。似乎他很害怕死亡,承擔(dān)不了孤獨的死去的恐懼。又似乎他自殺成癮。這也許和日本人的集體潛意識有關(guān),日本人并不害怕死亡,但是卻希求得到一個轟轟烈烈壯美完美的死亡。溺水而亡算是完美嗎?我們不得而知,這是太宰治作為一個人的選擇,或許也是日本“歷史的傷痕”的選擇,但是在直治的信中,多少能看出點他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
“你們只要想想我活著的痛苦,想到我從這種痛苦生涯中完全解放出來的喜悅,你們的悲傷就會逐漸消失的。譴責(zé)我的自殺,說我應(yīng)該茍活下去,但又不給我任何幫助,只是在口頭上洋洋自得地批判我,這一定是那些可以心平靜氣規(guī)勸陛下開設(shè)水果店的大人物。……我還是死了的好,我沒有所謂的生存能力……”
貴族終是無法茍活于平民的世界中,就像陛下開不了水果店,或許,選擇體面的死去是最好的歸宿。在《斜陽》中,能更悲憫的去理解太宰治這個人,而《人間失格》多半會造成一定的誤解。畢竟,世易時移,在今天的這個時代,去理解1948年自殺的日本作家是很難的。
希望是。
斜陽讀后感篇二
故事里的每個人都有一種宿命式的走投無路:
還有“最后的貴族”,母親。她之所以是一個真正的貴族,是因為她不僅能抬著頭以最優(yōu)雅的方式喝湯,還能反叛地,無視自己階級地位地站著小便。可當(dāng)家道中落時,她能做的也只是典當(dāng)家產(chǎn),對舅舅言聽計從。
太宰治給書起名叫《斜陽》。是的,屬于他們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斜陽早已不是正午轟轟烈烈的日頭。它必將漸行漸下,無可挽留地沉入黑夜。
總比變賣家產(chǎn)要更實在。一家子靠賣家產(chǎn)能支持多久呢?家產(chǎn)賣光以后又要靠什么活著呢?不知道,這樣的問題沒有人想過。所謂理想主義文藝青年的眼高手低就是如此吧。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呢?不如去做圖書管理員。對自己的寄望過高,又不能腳踏實地做事,他們的死也許就是注定的命運。還有一個不能不想到的問題,就是東亞國家個體的被動,特別是女性的被動。在面對變故的時候,我們習(xí)慣于社會(華族地位,咳,可惜貴族沒落了)或權(quán)威(比如舅舅,比如無路可走時投奔那個糟糕得不能再糟的“情人”)為我們負擔(dān)起責(zé)任。從沒有一刻想起我們也可以自己對自己的生活負責(zé)。舉個例子,同時代比她們大二十多歲的丹麥貴族凱倫·布里克森(《走出非洲》幾乎是她的自傳體小說),也同樣一生坎坷,但每遇變故她都可以冷靜地分析,為自己將來的生活做出合理的規(guī)劃。丈夫常年不在,偶爾回來還給自己染上梅毒。
同樣二十幾歲的年紀,凱倫難道不慌張嗎?但她可以冷靜地分析,離開丈夫,先回歐洲治療(這應(yīng)該是她當(dāng)初最好的選擇)。她再一次回到非洲,客觀地說是因為她的嫁妝幾乎全部投進非洲的農(nóng)場。她敢于直面問題,解決經(jīng)濟來源。她有所有文藝青年的特質(zhì),她也更喜歡在壁爐前講故事,高談闊論;喜歡精致的餐點;喜歡黑膠盤。但她也肯快樂地下地干農(nóng)活、開拖拉機,扛死尸……因為這是該做的,她沒有自怨自哀。我們不能說凱倫很精明,因為她雖然肯干,但咖啡園的投資從一開始就是錯的,何況之后又趕上了蝗災(zāi)(電影里是火災(zāi))。所有積蓄毀于一旦,凱倫任然可以獨立地冷靜分析現(xiàn)狀:及時止損,回歐洲發(fā)展。雖然在非洲,有一個她很愛的男人,但她沒有一刻想過為他留下來。因為她知道,那終是靠不住的過眼云煙。
斜陽讀后感篇三
書中的三個主角,母親,直治還有和子。若說母親是即將沉落的夕陽,直治是夕陽沉落時那一剎那的黑暗,那么和子就是沖破黑暗的那一縷晨光。“喜歡夏花的人就會在夏天死去,我本以為自己也在今年夏天死去。因為直治回來了,所以活到秋天。”母親的自然優(yōu)雅,根據(jù)天的顏色搭配的衣服,溫柔的舉止,令人尊敬,亦令人憐惜。
直治在書中似乎是個無惡不赦的壞孩子,喝酒,吸毒,與上原等人混在一起。讓母親牽掛流淚,令姐姐操心。然而在日記里,他說“沒有什么比這更傷心的了,所做的一切墮落只為擠進凡人的場所。”一生中都在為自己是貴族而感到愧疚,卻又無法融進普通人的圈子,在貴族與平民之間彷徨,在矛盾之間掙扎。一直想死卻因為母親尚在而拼命活下去,他清醒著卻不得不偽裝成渾噩之人。“有的人光是活著,就已經(jīng)竭盡全力了”。他的葫蘆花日記里,坦白了一生的經(jīng)歷,充斥著愧疚。他說“一如人有活的權(quán)利,人也應(yīng)有死的權(quán)利。”
比起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還是較喜歡《斜陽》.《斜陽》在悲哀中有一種溫柔的感覺,正如書名一般。斜陽,溫柔而又似乎隨時都會消逝,讓人忍不住去碰觸,去挽留。又如宋祁的《玉樓春》里的“為君把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給人帶來的感覺。
斜陽讀后感篇四
《斜陽》的作者,太宰治。對于作者我不想多做討論,我甚至不愿意去花那么幾分鐘打開網(wǎng)頁,搜索“太宰治”三個字。盡管簡單的幾分鐘,能讓我知道更多,但是說風(fēng)云,我更想從書中的字句去了解一名作者。
我忘了從何時了解到“太宰治”三個字的。只記得在一個圖書館,日本文學(xué)的分欄柜里,靜靜地躺著幾本《人間失格》,但《斜陽》是沒有的。把書從書架上拿出來,封皮放了是什么樣色,又或者書面的排版什么樣的,只記得書的背面的一句話:“最大的悲傷是在最大的歡喜之后。”(或許是這樣的意思,但具體的句子我已忘記。)
那個時候就想讀一讀太宰治先生的書,但此次有幸因一人的贈書讀了這本《斜陽》,心懷歡喜,兩天之內(nèi)就潦潦草草或又認認真真的讀完了這本書。
我總是愛看一下一本書的時代背景,作者是何時寫下的書,又或者是什么時代寫下的書,這是最基本需要知道的。《斜陽》來自1945年的日本,由于戰(zhàn)爭,變得衰敗,又因新思想侵蝕,舊時代日本貴族的廢除,成就了這本書。
和子一家是這本書的主線。在和子一家,父親早日逝世,和子姐姐,母親和弟弟直治生活在一起。弟弟直治在書的開頭便嘲諷著某些貴族,我甚至記下這句話:“不是有了爵位,就是貴族了,即使沒有爵位,也有人是天生高貴的,就是個出類拔萃的貴族。”我從不敢深刻去了解這句話,因為在那個時代,這句話的意思甚至可以分化出很多種意思。因為直治就是因為“貴族”的標(biāo)簽,而郁郁而終。
或許有人剛開始讀這本書時,會覺得直治真的很壞,桀驁不馴。但真正的了解到最后他自殺給姐姐的遺囑時,才會明白,直治不過是一個時代的犧牲品罷了,讓人可恨,但又讓人從心眼里同情著。盡管花天酒地,盡管一副花花公子的樣子,隨意拿著家里的錢過著揮霍的生活,整日沉醉于麻藥和酒,女人,到只不過為了麻醉自己的精神罷了。
那么多的女人,一幅幅漂亮皮囊的女人,但唯獨愛上了一個畫家的妻子,其溫文爾雅,端莊溫柔,就像是他心中傳世的畫一般,刻印在心里。最后對于生死的覺悟,更是讓人淚顫。
母親,最后一名貴族。從書的起端便能了解到母親的儒雅,之后的傷病,甚至是直至死亡,都保持著貴族的高雅,而在上面也提過直治嘴里的貴族,可能他說的也只有母親才配得上貴族兩字。母親對于直治與和子的母親讓人深刻,不讓孩子擔(dān)心,強忍出來的健康與臉頰的紅意,更讓人心疼。
和子,《斜陽》最為重要的人物,不同于直治,直治選擇了自殺成為時代的犧牲品,但從和子一家從貴族打落,進入鄉(xiāng)下時便能找到她那種“革命”的氣息。始終與舊時代抗?fàn)幹転榱松罘N地,盡管因一次“貴族小姐”的失誤,導(dǎo)致院內(nèi)起火,但能深深的感受到她的罪惡感,與懺悔。碰見上原那不顧一切的愛情,沖破時代束縛的愛情的堅持。
寫到這,我不知如何寫下去了,我羞愧于我的文筆與見識。但幸好能將我的懦弱與缺點公布于世,至少不像直治,不敢一次次堅持著斗爭。我不想成為直治,因為他真的懦弱。面對沖擊那無力而又隨波逐流的漂流,一直膽怯著。
《斜陽》的讀后感,至此已寫不下去了。但我也深深嘆一口氣,從太宰治筆下那悲慘的時代逃出來了。我愿意更久的向窗外望去,至少我雖被時代與見識束縛著,但總是在拼命的尋找著世界的那一片溫暖。(吳俊杰)
斜陽讀后感篇五
這是第一次閱讀太宰治先生的作品,兩天的上下班空擋時間里將這本書看完。昨晚看到弟弟直治寫給姐姐的遺書時,竟淚流滿面。
他寫道:我還有一樁難以啟齒的心愿,那就是媽媽那件遺物---麻布衣裳。本來,那件衣裳經(jīng)姐姐改制留給直治來年夏季穿的吧,請把那件衣裳納入棺材,我很想穿。
直治是不被大家看好的男人,被評論為有著貴族的孤傲和清高。不好好參軍卻染上,在姐姐和子看來是一個厚重的包袱。母親卻依舊惦記著這個不被大家看好的兒子,并聽兒子說的任何話。直治復(fù)員回來也不經(jīng)常待在家里,即便自己的母親那時體弱臥床,他也不陪伴在身邊。有空就是到店里喝酒,要么就東京游玩數(shù)日。
從姐姐和子的日記中了解到的弟弟直治,的確是位不務(wù)正業(yè),不顧家庭甚至不體恤母親的人。可是,我卻偏偏被他感動。
他是愛母親的,當(dāng)聽到母親舌頭無味,不進食時,他建議母親戴口罩。
當(dāng)聽到母親身體日漸衰弱,時日不多時,他痛心,將眼淚隱藏于內(nèi)心。
當(dāng)說起母親的性格時,他認為那份高雅和貴族氣息無人能敵。
在他的心中,母親是至上的存在。
所以,在臨死的遺書上才有了對姐姐和子說的這句話:我本該及早死去。只是為著一件,就是媽媽的情愛。一想起這個,我就不能死。人有自由生存的權(quán)利,同時也有隨時死去的權(quán)利。但是我認為,在“母親”活著期間,這種死的權(quán)利必須保留。不然,也會害死“母親”的。而今,即便我死了,也不再有人因此而悲傷地損害了身體。
也許這才是一份藏在骨子里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