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指在學習寫作過程中,常用來參考和借鑒的一類文章樣本。下面是小編選取的幾篇范文范本,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上的靈感。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一
我奶奶的生命非常短暫,短暫得只有四十九歲。
奶奶十四歲嫁給我爺爺,四十九歲去世。奶奶和爺爺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年,在這短暫的三十五年里,奶奶生兒育女,忙忙碌碌,熬過了人生最難的年齡段——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中,奶奶將兒女養大,將公公婆婆送走,在夾縫中生活的她,好不容易“媳婦熬成婆”,剛要享福的時候,她卻突然去世了。
奶奶的一生,是在驚慌失措中度過的。她從舊社會到新社會,經歷了兵荒馬亂、戰火紛飛的年代,又經歷了無數次的年饉,過著缺衣少食的日子,這些苦難的、惶惶不安的日子,練就奶奶的堅強、豁達、勤勞、善良、睿智。雖然奶奶也逃不過裹腳的悲慘命運,并且,奶奶的腳真的是“三寸金蓮”,但奶奶是非常麻利,將家里收拾得干凈利落,里里外外打理得井井有條。
奶奶從舊社會到新社會,在封建思想中接受新的思想,思想的轉變,是一個人的覺悟,奶奶雖然大字不識一個,沒有文化,但她傳承了農耕文化的精髓——通情達理,尊老愛幼,三從四德等等的傳統文化,都在奶奶的身上卓越地體現出來。奶奶一生都在饑餓、貧窮中度過的,這些大的歷史背景不說了,單說奶奶遇上我爺爺這樣脾氣不好的男人,三天兩頭挨打,時時刻刻挨罵,在誠惶誠恐中度日,已經是悲劇了,再加上我爺爺是長子,奶奶是長媳婦,那時,我的太爺爺和太奶奶還健在,他們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保守著多子多福的思想,喜歡一大家人生活在一起,我爺爺弟兄四個,個個都成家立業了,還是生活在一起,奶奶是長媳婦,是家里的管家婆,是賢內助。想想一大家子,二十幾口人,吃喝都要奶奶去安排操持,這樣的日子,奶奶可以說是身心疲憊的。
因為在我還沒有出生之前的很久,奶奶就去世了,我對奶奶同樣也是陌生的,奶奶也沒有留下照片,我也壓根不知道奶奶的容顏,不知道奶奶身高和胖瘦。關于奶奶的一切,我也是聽母親講的,母親講奶奶的事情,我就像是聽故事一般,奶奶如同故事里的人物,冰涼涼的一個人物,一個概念。從我記事起,我就很羨慕村里有爺爺奶奶的人,他們可真幸福,從小就有爺爺奶奶的疼愛,犯了什么錯誤的時候,被爸爸媽媽打罵時候,有爺爺奶奶護著,不像我們沒有爺爺奶奶的人,沒有保護傘,被爸爸媽媽打死,也沒有人保護,我更羨慕那些小孩子,躺在奶奶的懷里,尤其是夏夜,在院子里乘涼,奶奶一邊搖著懷里的孩子,一邊給孩子講故事,這樣的場景,讓我這個從小就沒有奶奶的人,滋生了無限的羨慕。
聽母親講,奶奶是典型的“三寸金蓮”的小腳老太婆,因為腳小,走起路來搖擺不定,說到搖擺不定,我腦海里出現一個詞——風姿綽約,當然了,很小的時候,我還不懂,也不知道這個詞語,直到后來,我有了一定知識,懂得了這個詞,每次一說到奶奶的走路,我腦海里,就會浮現出一個風姿綽約的老太形象,或許這個形象和我奶奶有著很大差別,卻讓我覺得,奶奶的形象,不再是那么的生硬而冰涼涼。因為操勞,奶奶比實際年齡蒼老得多。母親說,奶奶去世的時候,才四十九歲,但看起來比現在七八十歲的老嫗們還老。因為“三寸金蓮”,雙腳想要支撐自己的身子,都感覺有些困難,自從母親嫁進段家,奶奶就開始拄上拐杖,那時,奶奶不到四十歲,已經老態龍鐘的樣子,尤其是走長路,必須拄拐杖,借助拐杖才能前行。
奶奶是長媳婦,是爺爺那一輩人里,家里第一個娶進門的女人,按先來后到的思想,奶奶在家里有一定的地位。后來,我的二爺爺將二奶奶娶回家,三爺爺將三奶奶娶回家,四爺爺將四奶奶娶回家,這些大事情,都要太奶奶和奶奶主持家里的場面,奶奶也從這些大事情中,學會了管理和持家。農村人是很講究的,尤其是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里,各種禮儀,在一個大家庭里各種規章制度,大小事情中的繁文縟節,奶奶都是她們妯娌中的標桿人物,我幾位奶奶們,都是以大媳婦(我奶奶)作為自己行為舉止的為榜樣。可想而知,在家大、人多、嘴雜,尤其是家庭幾組難處理的人際關系中,婆媳、妯娌之間的那種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奶奶要讓大家心服口服,她自身就要有被人心服口服的素質——那就是奶奶有著沉著冷靜、真誠善良、寬容大度的品質。
還是說奶奶的.“三寸金蓮”的小腳吧!我見過這種變態的腳型,因為我的外婆也是小腳,在我很小的時候,村里也有不少的小腳老奶奶,隨著歲月的流逝,村里的小腳老太太越來越少,但是,這些駕鶴西去的老奶奶們,不管她們的年齡大小、身體胖瘦,還是個頭的高低,她們走路的姿態,幾乎是一樣的。我常常坐在有老奶奶的人家院子里,看著小腳奶奶忙出忙進,因為是小腳,她們大多數已經不能下地干體力活了,只能在家里做飯,幫著帶孫子,這就給我這個沒有奶奶的人,提供了很多觀察她們的機會,看著她們,想著我的奶奶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像她,像她還是像她,我將村里的老奶奶,個個作為我奶奶的參照物,在心里刻畫著我奶奶的形象,但是,我始終不知道我的奶奶是什么樣子的,但有一點我知道——奶奶有一件月白色的大襟衣服,一絲不亂的長發,盤在后腦勺上,頭頂一個白色的手帕(關中八大怪之一——帕帕頭上戴),奶奶是陜西人,從來沒有離開生她養她地方,當然要戴著帕帕,拄著拐杖了。這是奶奶她們那一代農村婦女的共性,所以,我深信不疑,奶奶一定有這幾樣東西。每次從爺爺奶奶的墳前經過,我都要多看一眼我奶奶的墳頭,我多么希望奶奶能像村里那些老奶奶一樣,在我家場院里忙出忙進,或者奶奶能從她的家里(她的墳里)出來,給我講故事,或者拄著拐杖,素顏鶴發,慈眉善目地看著我們,好像從來離開我們似的。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的奶奶永遠地去了,她留在這個世界上,除了這堆掩埋她肉體的黃土之外,還有她的兒孫們血管里流淌著她的血液,以及后人對她的思念。
說起奶奶的去世,至今為止,都是一個所謂的迷,奶奶是去戲園子看戲,戲散場的時候,才發現奶奶仙逝了,嚇壞陪同奶奶看戲的大姑和大姑夫兩口子。母親說奶奶最多,也是奶奶去世上前,去大姑家臨走前情景,母親說她做夢也想不到——這一次,將是她和奶奶的永別,也許奶奶也沒能想到,自己這一次出門,將是她與這個家里的一切永別。奶奶的突然去世,讓所有的人無法接受,這也是母親常常念叨的原因,想想看,好好的一個人,說沒了就沒了,而且,自己沒有親眼看見這個生命死亡的過程,說什么也不能相信,這個生命就這樣的死了。這種感覺是大家深有體會,也能理解的。在奶奶去世之后的很多年里,母親都過不了自己情感里的坎,她接受不了奶奶去世的事實,母親覺得奶奶只是出遠門了,不久就回來了,日子在母親期盼中,一天天過去了,奶奶再也不會回來了。
所以,母親對我們說得最多的,也是奶奶那天出門時的情景:那是1962年正月十二日,奶奶早早做好晌午飯,等著爺爺、父親和母親從生產隊放工回來,雖然是正月,但生產隊里已經在準備春耕的事情,那時,化肥還沒有出現,耕種方式也原生態,用的肥料都是糞便。生產隊破五(正月初五)一過就開工了,爺爺、父親、母親是家里的主要勞力,要到生產隊里掙工分,養活一家人,所以,奶奶做好飯,就等著這幾個人回來,才能開飯,等一家人大大小小十幾口子吃完飯,奶奶將鍋碗洗干凈,爺爺、父親、母親已經在生產隊隊里背了三趟糞了。爺爺和奶奶帶著兩個姑姑,去大姑家送燈(一種風俗),爺爺和母親只能向隊長請假,爺爺奶奶去大姑家,母親要在家里看大哥和二哥,我二哥那年才一歲多。
奶奶是小腳,拄著拐杖,怎么努力也走不快,等爺爺領著兩個姑姑,都過了丹江河上的獨木橋,奶奶才走到山底下,爺爺在橋邊大罵奶奶磨嘰,等奶奶蹣跚地走到橋邊,爺爺將奶奶背過獨木橋,就領著姑姑們前面先走了。奶奶站在河北的官路上,看著河南岸半山腰上的家,片刻之后,向下游走去,一步三回首地看著家的方向。
母親抱著二哥,領著大哥,站在院塄上,目送著奶奶。母親說,那天也不知道怎么了,二哥一個勁地哭,哭得母親都哄不住,母親一邊哄著二哥,一邊走到家東邊的照壁梁,照壁梁是一座小山梁,因為山梁頂部和我家是一條直線,而且近在咫尺,我的祖先在梁上修了一塊很大的石碑,石碑周圍都種的柏樹,雖然沒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氣勢磅礴,但是綠樹成蔭、幽靜之地,可以說是我家的乘涼的地方。可惜,那塊石壁被紅衛兵“破四舊”,一人懷抱粗的松樹和柏樹也被砍掉了,從此,照壁梁就像削發為尼的女子,幽怨安靜地聳立在那兒。站在照壁梁上,眼目就很寬了,上能看到丹江河上游中流村,下游能看到邵灣。奶奶在站離照壁梁近的河對門,對母親大聲喊道:“把娃們帶好,把家里看好,晚上早早把門拾掇好(關好門)……”母親站在這邊也喊:“曉得了!您快走吧!一會天黑了,又要挨罵了。”奶奶給母親招手,讓母親把哥哥領回去。母親也向奶奶招手,意思讓她快走,爺爺的暴脾氣,家里人都知道,母親害怕奶奶挨爺爺的打,所以,就催著奶奶快走。等奶奶走過了段灣,拐過這個灣,就看不見了,奶奶停下來,又向母親招手,意思讓母親把娃領回去。母親也向奶奶招手,意思讓奶奶快走。奶奶整理了一下頭上的帕帕,這才轉身走了。母親看著奶奶瘦小的背后,那件出門時才舍得穿的月白色的寬大大襟衣服,在風中飄著,頭上的手帕也“忽閃忽閃”地飄著,奶奶就這樣姍姍而去了,母親直到看不見奶奶,才帶著大哥,抱著啼哭不止的二哥回到家里。
到了后半夜,母親在睡夢中,被后墻屋檐下的動靜驚醒了,房后墻邊放著許多蓋房的木料,母親以為是小偷來木料,趕緊叫醒父親,父親側耳一聽,覺得也不對,肯定是小偷。父母親趕緊穿衣服,這個時候,我的三爺爺在窗外,叫我父親的名字。父親一聽是三爺爺,就問:“三大(三爸)咋啦?”三爺爺說:“你倆都起來,也別害怕,你媽生病了,住院了,讓你去看看。”父親嚇得不會穿衣服,只是一個勁地說:“咋會哩?后晌走的時候,還好好的……”母親看父親坐著炕上,嚇傻了,拿著衣服,卻穿不到身上。三爺爺害怕嚇壞父親,一個勁地說:“就是病了,現在已經在醫院里,沒啥事,你們都別害怕。”父親戰戰兢兢地穿好衣服,跟著三爺爺走了。
母親坐在炕上,不一會兒,母親聽見父親在河灘里喊了一聲:“媽……”再無動靜,母親知道奶奶大概不在了。
就這樣,奶奶走了,從此,那堆黃土,就是奶奶的代表,除了她的兒女之外,她的孫子輩,見過個她的只有大表姐、二表姐,大哥和二哥,他們卻因年齡小,對奶奶的記憶,也是模糊不清的。我之所以寫下這篇文章,是想紀念我的奶奶,因為我們是她生命的延續,是她的親人,是血管里流淌著她血液的人,我想讓我們這些后人記住她——我的奶奶。
我奶奶的大名:余茹娃。19——1962年,享年49歲,一生養育兩兒四女,其中的我的叔叔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所以,就是一兒四女。雖然奶奶一生很短暫,也沒有什么大起大落,更沒有什么名揚天下,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女人,用她那雙“三寸金蓮”的腳,從舊社會的戰戰兢兢中,走到新社會的共產主義道路上,她是歷史的見證人,她是千千萬萬個傳統婦女中的一員,像滾滾沙塵中的一粒塵埃,從出生到死亡,忙忙碌碌、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她在子孫后代的心里,是一塊永不褪色的豐碑。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二
坦率地說,對于奶奶的記憶是模糊的。
記憶深一點的只有兩件事。
一件是她同母親的吵架。那里我還很小,不知道事情的原委,他們吵得很厲害。性格內向、老實的父親沒有說話,我也只是害怕地躲在從堂廳到廚房的過道里哭,同哭的還有比我大兩歲的姐姐和小兩歲的弟弟。自此后,奶奶就隨我的大伯在一起過,而且在相距六七華里的另一個村莊。
另一件事是奶奶老了以后,患了老年癡呆癥,成天坐在大門口,也不到處走動。我去看她,問她是否認識我。很奇怪,一向混沌的眼神霎時清亮起來,竟清楚地叫出了我的名字。但轉瞬即忘,不多一會兒又糊里糊涂地問起我是什么人來,只得耐心地告訴他我是誰,她竟也在思索,尋找如薄霧般的記憶。
奶奶生育了四個兒子,老三是個傻子,我們侄兒輩喊他“孬爺”。因為風濕性心臟病,“孬爺”先奶奶而去了。在“孬爺”下葬的.那天,八十八歲的奶奶似乎又清醒起來,朝著“孬爺”的墓地方向看著,呆呆地。幾天后,奶奶也過世了。村子里的人說,“孬爺”入土為安,奶奶也就放心了,世上沒有什么事讓她操心了。
出殯那天,幾個孫兒扶著棺木送奶奶上山。趟著路上的積水,想起她的糊涂中竟認識我之事,禁不住悲從中來,心中酸痛,淚水隨著奶奶棺木的搖晃而滾落。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三
一
兒時,父母工作忙,寒暑假會將我送回鄉下與奶奶同住。坐上一段巴士,再轉乘麻木,就是那種三個輪子的車,會發出像拖拉機一樣突突突的噪音。
通往村子里的路是一條能勉強供兩輛面包車并排行駛的土路,凹凸不平。天晴的時候遇上起風,灰塵漫天飛舞,皮鞋上都能蒙上薄薄的一層灰。遇上下雨天,一眼望去,路上盡是大大小小的水坑,車輛駛過,濺起的泥水能有半人多高。人坐在車里,上下飛顛,就像是在玩蹦床,稍不注意,頭就碰到車頂,撞得生疼。盡管如此,我卻十分喜愛那短短五分鐘的路程,就像是回家的儀式,充滿著期待與歡樂。后來,當地撥款修了一條寬闊而平坦的水泥路,再走這段路的時候,心里反倒空落落的,回味時越發的苦澀,然后竟飄著一份淡淡的哀愁......
二
奶奶生活在那個灰磚紅瓦的老屋子里。屋子的前面是一塊空地,空地上種著一棵梔子花樹,那模樣像一朵盛開的睡蓮。每到夏天,梔子花開滿枝頭,一個比一個飽滿,惹人喜愛,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屋子的后面是一條土路,一直通向一所小學。奶奶說,我爸爸,姑姑小時候都在那兒讀書。說是小學,其實連校門都沒有,幾座低矮的土房當作教室,孤零零的立在那兒。小時候閑不住,曾趴著窗戶往教室里看,幾張破舊不堪的桌椅擺的整整齊齊,桌上的每一道紋路似乎都在訴說著那漫長而深刻的古老故事。教室的前面是一塊巴掌大點的地兒,中間有一個用土搭成的.乒乓球臺,這就是操場。
后來,爺爺去世,姑姑說要接奶奶一起住,可奶奶卻不愿意,總說閑不住,說人老了,不做事容易得病。于是,她每天起早貪黑的忙碌著,好像總有干不完的活兒。
她先是下地種田,后來又在老屋子旁開辟出了一畝三分地種些小白菜。那白菜總是長得特別好,一個個出落得水靈靈,綠油油的,亮得逼人的眼兒。奶奶從來不給白菜噴農藥殺蟲,說是菜葉上有蟲眼才好呢,健康!印象中,她總是拎著一個木桶,桶里要么是洗碗剩下的潲水,要么是糞水。澆菜的時候,連房子里都飄著一股刺鼻的臭味,我總是捏著鼻子大叫,然后滿屋子飛跑,奶奶樂呵呵地笑,邊澆菜邊說:這樣白菜才長得好呢!
三
放假的時候,我們的車一駛進村口,就有一群孩子跟在后面奔跑,邊跑邊喊:婷婷,你回來了!我滿面笑容的看著他們,心里比吃了蜜還甜。還沒到家門口,奶奶就已經從屋里出來了,一臉笑呵呵的模樣。住在奶奶家,每天都玩到瘋,心里滿是陽光。那一群小伙伴們對我格外照顧,好像我是從城里來的客人,年齡又比較小,有好吃的留著我,好玩的想著我。就是鬧別扭分幫派的時候,也恨不能將我撕成兩半,一半對我說:你跟我玩吧,別理她。一半又待我親如姐妹。那段日子,實在是一段得寵,幸福且快樂的日子。
每天,天一擦黑,屋前的空地上就被奶奶擺上了一張竹床,這時家里的黑白電視機也被從房里抱出,搬到屋門口擺著的一張四方桌上。竹床上坐滿了小伙伴們,一齊等待著電視劇的開始。竹床坐不下,就坐到椅子上。盡管是夏天,但鄉村獨有的寧靜和祥和卻讓我倍感舒適,幕布上灑滿漫天星星,一閃一閃的格外好看,遇上安靜的時候還能聽見蟋蟀和青蛙此起彼伏的叫聲,再伴上幾聲犬吠,真有點蟬噪林愈靜的感覺。
四
奶奶那個村子里的人們全都姓呂。用奶奶的話說,往上數幾輩都是一家子。所以,大家見面,串門都顯得格外的親切和隨性。村里的屋子呈梯田式的一行行排列著,屋前都有一塊空地,縱橫交錯,一直通往去村口的路。如此天然的玩樂場所,我只干一件事騎自行車。
那是一輛粉紅的女士自行車。不會騎的時候,總是將右腳踩在一邊的踏板上,左腳踩著地面一蹬,一路滑行,既不擔心撞人,也不擔心有車發生危險。那些善良的人們,老遠看見我就樂呵呵的笑。扛著鋤頭,剛從田里回來的他們總是滿臉熱情對我喊:走,婷婷,上我家吃飯去!面對一個少不更事的小孩,也絲毫不減他們如火般的熱情,那份真誠是從骨子里透出來的。我被他們深深地感染著,是他們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善良且熱情如火的種子。朋友大多說我仗義,大概也是受他們的影響吧!
就這么日復一日的滑行,還真讓我學會了騎車。滑行,坐上座椅,一路向前。就像是打獵后滿載而歸的獵手,內心飽滿極了。從屋前騎到屋后,從村里騎到村外。遇上小伙伴,還會騰出一只黑乎乎的手和他們打招呼,這時,一只手騎車更威風,騎著騎著竟傻傻地癡笑起來。兒時的我竟如此熱衷于這項運動,常常滿頭大汗的回去。奶奶就會變戲法似的拿些好吃的給我。那味道,如今還記得,真甜!
五
記憶里,奶奶做的菜格外好吃。她做的滑藕片,薄薄的,吃在嘴里清脆可口。粉蒸肉,紅色的粉末裹著肥肉滿滿一碗。粉末又不粘稠,吃起來無比香甜又有嚼頭,常常是在我吃下一碗米飯后,又將碗里的甜粉吃光,只剩下幾塊肥肉孤零零的攤在那里。番茄雞蛋湯,味濃,湯,酸中有甜,每次我都能連同雞蛋,番茄吃個精光。有一年吃飯的時候說豆腐泡好吃。于是以后每年回家,總能遲到奶奶親手做的豆腐泡。遇上大太陽的時候,她總是將豆腐泡一個個排隊似的擺在窗臺鋪好的報紙上,或是簸箕里,做飯的時候拿上一些就著大白菜煮上一碗,一個勁兒的往我碗里夾。后來大姑結婚,生了孩子,奶奶為了照顧外甥搬出了老屋。已經記不清有多少年沒有吃過奶奶親手做的菜,但是卻從來不曾忘記那香甜可口的飯菜,留在記憶里的味道再也沒有出現過。
六
村子的一邊是一條長堤一直通向遠方。天氣涼爽的時候,我會和幾個小伙伴一起爬到堤上玩上一會兒。長堤的另一邊是一條長長的河流,河水清澈,水里的魚蝦都清晰可見,夏天的時候,一些穿著短袖短褲的大人們下河游泳,我們小孩子就在一邊撿石頭,捉魚。有一回興奮過頭,腳下一跘,一頭栽進河里,衣服全打濕了不說,還喝了幾口河水。一旁游泳的大人,小孩手忙腳亂的將我扶起,又把我送回家。還在灶房里忙碌的奶奶見我這幅模樣回來,嚇了一跳,待問清原因,臉都嚇變了色。一直說:再別去,再別去,淹死了可怎么得了!看著奶奶忙前忙后的幫我打水,換衣服,我只是一個勁兒的咯咯傻笑,哪里知道此時的奶奶正揪著一顆心哪!
我雖是女孩,可奶奶卻絲毫沒有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爸爸說,媽媽生下我后回鄉下坐月子,奶奶忙前忙后的伺候。媽媽想吃什么,就想法設想為她做。做不了就讓爺爺去買,爺爺呢,也樂此不疲。雞湯喝不完,剩下的也不倒,全被爺爺消滅了。說是老人節約也好,還是心疼媽媽也好。對媽媽,那真是和疼自己親生女兒一個樣。爺爺走得早,對他的記憶一片模糊。印象中他是一個一天有大半時間都躺在床上,被哮喘病折磨著卻十分樂觀的老頭兒。每次我一回來,先是到他屋里和他打招呼,他就拉著我的手告訴我柜子里頭有好吃的,自己拿。遇上爺爺哮喘病發作的時候,整日都能聽到爺爺大口大口呼哧呼哧喘氣的聲音。奶奶說,我3歲之前都是在鄉下度過的,爺爺那時的身子骨還硬朗,整日把我舉過頭頂,逗我玩樂。真正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尾聲
如今想來,爺爺走的那年,我和爸爸媽媽趕回鄉下,舅奶奶拉著我的手讓我看看爺爺,我死活不肯,更別提掉眼淚了。成年后,奶奶離世前半年沒去看過她,走時連最后一面都沒有見著。我實在是不孝,我是怎么就如此混賬呢!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四
奶奶抱孫子的年齡是四十三歲。我是她老人家的長孫,很自然,奶奶對我疼愛有加,即使在最艱苦的年月也沒有餓著我。我自小就是在奶奶和姥姥兩家長大的,奶奶家人口多達十口人,吃飯是個大問題。常常是叔叔姑姑們吃著,奶奶坐在灶窩里看著。奶奶沒有什么嗜好,只是愛吸紙煙,就是自己用廢紙卷的那種喇叭煙。在我孝敬奶奶的事情中有兩件值得一提:一件是幫奶奶紉針,另一件事就是幫她卷紙喇叭煙。
那時農村人家真是窮的厲害,連吸煙的紙都很難找到。平時奶奶吸煙都是找我用過的作業本或者撿到的廢報紙,其實這兩種紙都不適合卷煙。卷紙煙最好的紙當然是沒有寫過字的,沒有印刷過的干干凈凈的白紙。但是這種白紙是很貴的,用它卷煙吸簡直就是奢侈的享受。我那時心里有一個愿望就是能夠幫助奶奶找到好一點的紙。可是到哪里去找呢?我們連自己演算數學題都要撿樹葉子,練習生字都是用尖尖的石頭在地上劃,白紙是多么寶貴啊!但是,我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一年兩次的`考試中,把老師發的草稿紙省下來,就可以送給奶奶當禮物了。我為了在考試時不用草稿紙,就必須把要計算的題目在心里心算,在嘴里口算;作文時也不要打草稿,打個腹稿就可以往試卷上寫了。每次考試,特別是年終考試時,我總是第一個做好試卷,檢查完畢后,我也不著急交卷,就在靜靜地坐在那里專心致志的做一件事:把草稿紙裁成不大不小的長條,一小沓,一小沓的摞在一起,碼的整整齊齊的,十分珍重地放在棉襖里面的貼身口袋里。這個口袋除了幾個貴重的分幣,就是送給奶奶的卷煙紙了。考完試,我會一路小跑著,直奔奶奶家。當我把帶著體溫的一沓白白的紙條捧給奶奶時,奶奶總是止不住地夸我孝順懂事。
童年是那么甜蜜而短暫!轉眼我就長大了,奶奶也慢慢地衰老了,因為長年吸煙有了咳喘,但是煙癮越來越大。所有的人都反對她老人家繼續吸煙,只有我一個人支持。我那時在廠里做事,常常有人給我們敬煙,我雖然不吸,但都接受下來了;慢慢地就會積攢好多,等攢夠一定數量就帶回去送給奶奶吸。別人問我為什么奶奶有咳喘,還要給她煙吸?這不是害她嗎?!我說如果奶奶覺得吸煙是一種快樂的享受,而不是痛苦,我就會給她煙吸。有一次,我對奶奶說想吸就吸吧,還能活幾年哪!這句乍一聽來大不敬的話,在我和奶奶之間卻是最真摯的話,奶奶高興地說,還是我的孫子理解我啊!
再后來,我的工作和婚姻都不如意,奶奶很是掛念。每次回家總是要問這問那的,但是我還是要騙她說很快就會好的,很快就會轉運的。在我準備離開家鄉決定到外面闖蕩前,我帶著奶奶去電影院看了一場電影,影片的名字是《離開雷鋒的日子》;又帶奶奶去泰山紅門留了一張影,到太廟燒了三柱香。我走后三個月,沒有跟家里聯系,直到找到工作后才寫信告訴家里。
最后,奶奶去世那年,我正在安徽支教。那年秋天,奶奶病危,她老人家自知大去之期不遠,念叨著我的名字問我為什么還沒有回來。很遺憾我沒有回去,弟弟只是后來把奶奶已經去世的消息告訴我并說喪事已畢莫要傷心。我當時站在出租房的二樓陽臺仰天長號,然后默然無聲。
而今,寂寂長夜,每每想起奶奶,便燃起一張潔白的a4打印紙,藉以向天上的奶奶傾訴思念,告訴奶奶:這是最好的白紙,您在天堂里再吸一支手卷的喇叭煙吧!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五
“小——貓,小—狗,老—雁鵝”賣面食的推著三輪車一路吆喝,聲聲震顫著我的心。清明快到了,我對奶奶的思念也更強烈了。
白皙的長臉,滿是溝壑;深陷的雙眼,渾濁剛毅;滿頭的銀絲被攏到腦后,綰成一個小發髻被一枚銀簪插住;高大的身軀,佝僂著背;長長的粗布大褂快要蓋住膝部,褲腳緊緊扎住,拄著根木棍,挪動著小腳;這就是我的奶奶。奶奶一生沒曾照過相片,但她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中。
奶奶是1995年冬天去世的,享年96歲。
那年學校放寒假之后,我立刻趕回家,可是奶奶已經神智模糊,她已不認識我了--她最疼愛的小孫女!聽媽媽說奶奶這個月特別想念我,嘴里不停的念叨我,后來就日夜呼喚我:“俺老孫女呀,你咋不回來啊!”她喊著喊著就泣涕交零。母親安慰她說:“快放假了,快回來啦!你別喊了,孩子在外好好的`,你不能亂哭的。”奶奶會立刻停止叫喊,用寬大的衣襟擦拭著雙眼,開始責怪學校,責怪老師。
那段時間奶奶還能吃東西,但是大小便失禁,夜間常喊身體痛,母親每夜都去看幾次。但是,我們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你們快來呀!俺媽老了!”媽媽的哭聲撕裂了晨曦的寧靜。外面漆黑一片,我感到我的心正墜向深淵,那種恐懼感讓我至今難忘。
奶奶真的就這樣離開我了嗎?
那寬大的粗布上衣浸染了奶奶特有的體味,多么溫暖、親切呀。夏天里她總是在衣襟上系著一方家織布,白天可以為我捏鼻涕,晚上為我攆蚊子。漫長的夏夜,因為有奶奶相伴,我感覺過得特別快。她說她叔叔都是留著長辮子,她說解放軍怎樣打惡霸……奶奶的故事總也說不完,而我最大遺憾就是那時記住的東西太少。
我曾在她的鍋灶間發現許多竹筒,里面裝著一卷一卷的寫有字的紙,那紙晶亮透明,還留有竹木屑的痕跡。奶奶不識字,她說這是爺爺留下的東西。現在想來那應是清朝前后的手抄本了,可惜都遺失了。
奶奶身體好,八十多歲時還帶領我們去拾草,鏟田埂上的草根,曬干后敲打去泥巴,打成捆,挑回家留在冬天里用。春天挖薺菜,夏天拾地皮。奶奶柱著拐杖,挎著籮筐,帶著我們走出村莊。我們這些孩子像風一樣在田埂上撒歡,奶奶趕不上時,會雙手抱著拐杖,瞇著眼睛,微笑著發出一聲長嘆。
奶奶從不吃肥肉,也從不吃藥。有一次生病了,請來醫生后,她拒絕服藥。眾人好勸歹勸,她終于接過了裝有藥汁的碗,卻把熬好的藥潑到了柴草上。我想這可能是她能長壽的原因之一。
奶奶性格剛強,自己的事情總是自己做。九十多歲時還自己洗衣服,我們執意要幫助她時,她要么百般推辭,要么千恩萬謝,說些自己不如早死的話來責怪自己。奶奶一生共生了九個孩子,可喂養成人的只有五個,其他的都因疾病和災荒而夭折。這對于青年守寡的奶奶來說是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聽母親說奶奶曾趁生孩子的空閑給爺爺燒開水(他在割莊稼),孩子生下來了,水也燒開了。奶奶在頭上包塊布,就送開水,割麥子去了。這個辛酸的故事讓我非常震撼,想想爸爸連自己的生日都不知道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那個靠勞力生存的年代,重男輕女是極其正常的現象。聽奶奶說那時候產婦生下的若是女孩不是拋尸荒野,就是溺死、捂死。奶奶的五個孩子中只有一個女孩,我不知道奶奶是否也有過女兒被扼殺的心痛經歷。姑姑的婆家較遠,每年只來一兩次,每次回娘家都會帶來許多好吃的。每次姑姑走后,奶奶就將好吃的都分給她的子孫們,每次我得到的最多。在那個溫飽的年代里,既好吃,又有神秘感的東西就是“老雁鵝的窩”了。按習俗小孩子是不能吃長輩的“雁鵝”的,每次拿到分來的“鵝蛋”我都齜著牙,一點點地咬下,生怕吃快了不能給自己帶來好運。奶奶看我吃相時笑得最開心,還不忘叮囑我以后要多聽她的話。
可是我老不長記性,總是“忘記”大人交代的家務活。奶奶就一遍一遍地催促,我就嫌她煩人,就要火她,甚至暗地里罵她。有時爸爸回來后她就告我的狀,我更是氣她,甚至專門跟她做對。奶奶有時就傷心地哭,罵她自己。我就傻傻地立在一旁看,然后就忙著去干活。那時我應該有十來歲了,那段時間,我最讓奶奶傷心。現在想來也是最讓我悔恨的一段記憶了。
上師范后,我就遠離了家,遠離了年邁的奶奶。每次省了點零用錢就想買點東西給奶奶嘗嘗。最想買的是柿餅子,可要五塊多錢一斤,我買不起。只能買五角一份的小糕點,還得選了又選,直到手心里的角票都汗濕。奶奶拿到我的禮物后,就會笑瞇了眼,責怪我不該浪費。
當年求學的路程只有七十多里,卻是那么的悠長,只因那頭有奶奶在日思夜念!如今,想您,夢您就在眼前,可我們卻相隔陰陽兩個世間。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六
看到奶奶的照片
眼睛有些潮濕
忽然間發現奶奶己經離開我一年了
整整一年……
小時候爸爸媽媽不在家
是奶奶帶著我一起吃飯,一起睡覺
是奶奶告訴我
什么都不要怕
有奶奶在
沒有人可以欺負小婭的
生病了
是奶奶孜孜不倦的給我求偏方
是奶奶背著我去看醫生
看到針頭哇哇太哭
是奶奶捂著我的眼睛
每個漆黑的夜晚
是奶奶抱著我哄我睡覺的
上學時
是奶奶教我手工包書皮
是奶奶帶著老花鏡給我縫沙包玩
下雨了
是奶奶冒著雨到校門口接我
吃飯不乖挑食了
是奶奶一口一口的喂著我吃的……
我的童年
多半離不開奶奶
是奶奶給了我另一份母愛
比媽媽更深刻的母愛……
無論什么時候
奶奶永遠會說
學習努力就行,成績沒那么重,小婭身體健健康康的就好
我在奶奶的呵護下一天天的長大
奶奶一天天的衰老……
每次去看奶奶
奶奶總會說在學校能吃飽么
不要總挑食
要照顧好自己
穿的那么薄
別把自己凍著了啊
每次去奶奶家
奶奶總會給我帶一包東西
奶奶的嘴里
永遠不會忘記讓我吃飽……
每次和媽媽吵了架無家可歸
是奶奶收留我
是奶奶一遍遍的告訴我
媽媽脾氣不好
我應該體諒她
我說媽媽根本就不在乎我
她眼里只有妹妹還有她……
我討厭她
奶奶就會說不會的
媽媽比奶奶更愛小婭
所以小婭應該要有孝心
不要和媽媽鬧脾氣
是奶奶教會我做人要孝順
父母是不可選擇的`
但是親情可以包容一切……
我的成長離不開奶奶………………
直到那天
奶奶被檢查出來是腦梗
我看著奶奶哭了
奶奶說
小婭不要哭
奶奶這輩子什么也不遺憾
有四個兒女
八個孫子孫女
還有一個小重孫
就是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看到小婭給我帶回來一個小伙子叫我奶奶啊
以后要是奶奶不在了
小婭要照顧好自己
以后找個好人嫁了
一輩子幸福……
奶奶這輩子就真的圓滿咯
我哭的更兇了……
奶奶,沒有你了,我的幸福怎么會完整啊……
月1月24日
奶奶永遠的離開了我
她帶著遺憾永遠的離開了我
再也沒有一個人像奶奶那樣無條件的寵著我
再也沒有一個人像奶奶一樣在乎我的每一餐飯
再也沒有一個人那樣簡單的在乎我
再也沒有一個人再聽我說心里話
再也沒有一個人在我叛逆時依然不放棄我
再也沒有一個人那樣的牽掛著我
再也沒有一個人抱著我哄我睡覺了…………
看著奶奶的遺體
我失聲的哭了……
奶奶
我想你
真的好想你
再也沒有人像您一樣給予我這樣一份完整的愛
再也沒有人理解我對媽媽的愛恨
他們只會說我沒良心,不孝順
再也沒有人在我被父母遺棄后
依然護著我
苦口婆心的給我講道理了
再也沒有人在我離家出走時出來找我回家了
因為他們有尊嚴
而奶奶只在乎小婭有沒有事……
奶奶
沒有你我和誰說心里話啊
誰會在乎我啊
奶奶
我真的很想你……
奶奶
如果真的有天堂
我希望你可以幸福的生活
如果沒有
我會帶著你給我的愛
給我的溫暖
好好的幸福的生活
不會讓你有遺憾的
只是奶奶
想你了
真的想你了
……………………
回憶我的奶奶情感散文篇七
馬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個特別的作業:給父母洗一次腳,可我的爸爸媽媽都在外地工作,“既然爸爸媽媽不在家,我就給奶奶洗吧。”我心里想。
剛踏進家門,我就迫不及待地對奶奶說:“奶奶,奶奶,今天我來給您洗一次腳吧。”
“為什么呢?”奶奶一臉的疑惑和不相信。
我立即撅起小嘴說道:“現在我長大了,也應該輪到我給您洗了。”奶奶聽完欣慰地笑了。
寫完作業,我滿懷喜悅地去燒水,水很快就燒好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剛燒好的水倒進洗腳盆里,加入涼水,調好水溫,端到客廳,讓奶奶在沙發上坐好,把她的腳慢慢地放進盆里。
我仔細觀察奶奶的表情,看到奶奶做出夸張的'、非常享受的神態,我心里高興壞了。
給奶奶搓腳、按摩時,我摸到許多老繭,這些老繭讓我想起:從學前班一直到現在六年級,就是奶奶的這雙腳帶著我上補習班、興趣班;就是這雙腳帶我走過了數不清的街道、數不清的路;就是這雙腳每天送我上學、接我放學。這雙腳歷經了多少滄桑,才長滿了這些老繭。
想到這兒,我的眼淚也不爭氣地流了下來。
就在此時,我一下子明白了馬老師的深刻用意:老師想讓我們知道親情的可貴,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報答為我們無私奉獻、不辭勞苦的親人。
感謝老師讓我懂得親情、學會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