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不僅僅是對書籍的評價,更是對自己內心的反思和對生活的思考。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寫作讀后感,我特意整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參考。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一
新學期開學快兩個月了,我更加感覺《傾聽孩子》太有效了,幾乎每次都非常成功:孩子感覺到被接納和愛,以前積壓的問題獲得疏通,同時規則被孩子接納,傾聽里面包括著對孩子或自己的內在孩童的感覺和情緒的無條件接納,包括在對方需要的時候陪伴、給予愛,傾聽對方的聲音。
大部分的父母只注重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當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支持和幫助時,卻往往因為時間和精力的不足無法滿足他們,情急之中便同意滿足孩子的某個物質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從麻煩中解脫出來。當孩子意識到父母及老師的這一弱點時,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難以得到關注時,他們就會以不斷提高物質需求的方式來獲取關注,直到父母發現孩子被“寵壞”了。物質是最容易實現的關懷,心靈的關懷卻是需要我們用身心來付出的,無疑也是更艱巨的付出。
傾聽這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少說話,
不要急于勸說孩子,不要急于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好比家長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裝滿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長特別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給孩子一些,然而當孩子的瓶子滿的冒了尖兒的時候,你怎么給他,他都盛不進去,都會灑出來,弄得一團糟。因此我們必須拿出傾聽這個空瓶子來,讓孩子把情緒的珠子傾倒出來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當,才能裝進我們的珠子。哭泣表明孩子感到傷心了。越是愛哭的孩子,越說明他心里深藏著一些痛苦和壓抑。而哭泣本身能夠愈合孩子的創傷。因此我們要允許孩子發脾氣、大哭,以排解創傷,發泄平日里積攢的缺憾。
當孩子得到有效傾聽之后,會逐漸平息下來,并且開始轉變。但我們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煩或者干脆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不要期望或者要求孩子,因為他們大腦的發育還沒有成熟到那個階段。他們可能會找到一個補救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給自己找個臺階下來,并且討好家長。我們要悉心捕捉孩子這種細微的轉變,并給予積極的響應。當孩子出現美好、善良的行為時,我們要由衷地給予贊美,讓這種行為保留下來。
傾聽是一門重要的社會、人際交往技巧,學會傾聽孩子不僅有助于親子關系,亦有助于身邊其他的人際關系。通過書中的觀點,我覺得孩子的確不會存心跟我們為難,大多數時間是我們誤解他們或者我們的要求孩子們力有不逮!我們必須重視與孩子的對話,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二
作為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那么作為幼兒園老師的我同樣也是愛每一個孩子的。不管一天的工作多么辛苦,但只要看見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就什么煩惱都會拋之腦后了。
有時候周末放假了尤其是放長假了,心底里最想念的還是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很多人都說在幼兒園工作的老師都是幸福的,而且越活越年輕。是的,與孩子們相處的每一天都是精彩的,雖然孩子們有時候會有點調皮,但是沒關系的這就是孩子們。
其實一開始剛進入幼兒園工作時,我并不知道如何與孩子去溝通、去游戲。那時候的我總以為小孩子可能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會,所以很多時候總是喜歡“自己覺得應該怎么做,就怎么做了”。
但時間長了慢慢的我也把自己變成一個大小孩,才發現孩子真的不是這樣的,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小小的身體里,有自己小小的小心思,有自己喜歡的做事方式,我們常常會說孩子們都是一個個“小機靈鬼”。孩子們不會無緣無故的發脾氣,也不會無緣無故的做一些奇怪的事情。
作為成人的我們要有榜樣作用,有時要有一定的權威,但有時也要在孩子們游戲中是一個弱者,去觀察、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當我們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其實有的時候事情并不是我們眼睛里能看到的表面現象。
孩子們就是在各種沖突中學會解決問題,學會分享。老師不能先入為主的替代孩子們去解決問題,而是引導他們自己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傾聽者的身份是很恰當的。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三
笑口常開的孩子往往朝氣蓬勃。他們在游戲中讓自己和伙伴們都得到快樂。如果成年人和藹可親,允許孩子隨意玩耍,孩子就會有安全感,覺得被人理解,就會發出歡笑聲。有一種特殊的游戲方式不但讓孩子玩得開心,還可以幫助孩子解除躊躇不安、恐懼和煩惱。游戲以孩子為主,父母的作用是通過笑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開朗性格。游戲的要點是親昵、活潑地與孩子接觸,保證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游戲叫做游戲中的傾聽。
孩子不斷成長著,隨著年齡和身體各方面發展成熟,他們思想也在變化著,而父母們忙于工作,無法隨時與孩子在一起,更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所以,父母要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利用專門的時間與孩子多溝通、多互動。在這個專門的時間,父母們最好放下手邊的雜事,以愉快的心情和孩子進行互動,可以是一起游戲、一起談天等等。不要總想著自己是家長的身份,在這時候,()家長和孩子應該是最要好的朋友,從孩子的行為舉止和話語中了解他的想法,同時盡可能的表達對孩子的喜愛和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喜歡的、是被人關心的'。
這種專門時間應該是長期的,這樣會讓孩子的信任感增強。父母可以通過游戲式傾聽來幫助孩子。例如在游戲中充當弱小的角色,做出逗趣的動作,并且在游戲中配合孩子,讓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放松自己的情緒。
作為幼師也是如此,除了照顧幼兒們,還要關注他們的情感等方面。幼師也要學會把握和幼兒的每一次相處的時間,在吃飯的時間、在游戲的時間,觀察幼兒,不斷地去了解他們。讓幼兒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和愛,讓他的每一天都是充滿活力的。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四
早有耳聞《傾聽孩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書,當拿到手里時真恨不得一口氣看完它。看完后果然受益匪淺!
看了這本書最受用的是再也不會為了孩子的哭泣、發脾氣而傷腦筋了。以前,每當孩子發脾氣時我是自己跟著著急上火,他急我更急呀!現在好了,看到他發脾氣能心平氣和的冷靜對待了。因為書上說了,孩子發脾氣并不是無理取鬧,那是他的一種發泄情緒的表現,我們所要做的只是陪著他,傾聽他,脾氣發完后他又是以前那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了。
另外,對待孩子的哭鬧也是,沒看書以前的做法是一聽他哭鬧,爺爺奶奶們是連哄帶騙的要使寶寶停止哭泣;而爸爸媽媽呢,則是軟硬兼施,生怕他以后變本加厲。看了書就釋然了,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療傷的一個過程,有的時候他會為了一點小事情而傷心的哭泣,這個時候,他傷心的已不是這個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讓他難過的事情,都是以前積累下來的傷痛,當時沒有發泄出來,現在正在自我療傷,在康復過程中呢!而我們所要做的還是傾聽,給孩子溫柔的擁抱和撫摸,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會一直在他的身邊陪伴他,不會因為他的哭鬧而生氣不理他的'。如果可以,還要讓孩子把他傷心的事情告訴你,向你傾訴。你會發現,雨過就是天晴哦!
想哭就哭吧,孩子!爸爸媽媽陪著你!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五
傾聽,是一種容納、理解,是一種愛的技巧。傾聽孩子要與孩子站在統一緯度,這個緯度不僅是思維在一個緯度,身高也在一個緯度,很喜歡我們幼兒園的教育宗旨: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請蹲下來和我講話。這就是同一個緯度。
德國教育學家卡爾?威特說:“我認為傾聽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為傾聽對孩子來說,是在表示尊敬,表達關心,也促使孩子去認識自己的能力。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對任何事情提出自己的意見,而他的認識又沒有受到輕視和奚落,他就變得毫不遲疑、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先是在家里,然后是學校,將來就可以在工作上,自信勇敢地正視和處理問題。”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美國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某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后想要當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時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降落傘先跳下去。”
現場的觀眾早已笑得東倒西歪,林克萊特卻注視著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個自作聰明的家伙,于是他耐心地等待,聽孩子把話講完。沒想到,孩子兩行熱淚奪眶而出。林克萊特問:“為什么要這么做?”小朋友的回答透露出一個孩子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主持人林克萊特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并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該具有的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這讓林克萊特聽到這名小朋友最善良、最純真、最清澈的心語。一顆純真善良的童。心在言說中得到了釋放,在傾聽中得到了呵護。這是一次詩意的交流。
傾聽與拒絕傾聽,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得到的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其實,仔細想想,教育有時簡單得只需要一次充滿善意、理解與信任的靜靜的傾聽。孩子感覺到被接納和愛,以前積壓的問題獲得疏通,同時規則被孩子接納傾聽里面包括著對孩子或自己的內在孩童的感覺和情緒的無條件接納,包括在對方需要的時候陪伴、給予愛,傾聽對方的聲音。
傾聽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說我自己就同意或者贊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從你的角度出發,對你的處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難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們可以相互包容,體貼一下對方的感受,而無須放棄自己的觀點。傾聽這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少說話。不要急于勸說孩子,不要急于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自己的工作里要讓愛和耐心是成為本能,讓傾聽成為習慣。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六
看了《傾聽孩子》這本書后,覺得傾聽也是一種愛的技巧,其實我覺得對孩子的方式,與對待自己的內在孩童的方式,非常一致。
孩子感覺到被接納和愛,以前積壓的問題獲得疏通,同時規則被孩子接納傾聽里面包括著對孩子或自己的內在孩童的感覺和情緒的無條件接納,包括在對方需要的時候陪伴、給予愛,傾聽對方的聲音。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當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時,他們卻往往因為時間和精力的不足無法滿足他們,情急之中便同意滿足孩子的某個物質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從麻煩中解脫出來。當孩子意識到父母的這一弱點時,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難以得到關注時,他們就會以不斷提高物質需求的方式來獲取關注直到父母發現孩子被“寵壞”了。
傾聽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說我自己(從我的角度出發)就同意或者贊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從你的角度出發,對你的處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難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們可以相互包容,體貼一下對方的感受,而無須放棄自己的觀點。傾聽這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少說話。不要急于勸說孩子,不要急于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好比家長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裝滿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長特別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給孩子一些,然而當孩子的瓶子滿的冒了尖兒的時候,你怎么給他,他都盛不進去,都會灑出來,弄得一團糟。因此我們必須拿出傾聽這個空瓶子來,讓孩子把情緒的珠子傾倒出來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當,才能裝進我們的珠子。哭泣表明孩子感到傷心了。()越是愛哭的孩子,越說明他心里深藏著一些痛苦和壓抑。而哭泣本身能夠愈合孩子的創傷。因此我們要允許孩子發脾氣、大哭,以排解創傷,發泄平日里積攢的缺憾。當孩子得到有效傾聽之后,會逐漸平息下來,并且開始轉變。但我們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煩或者干脆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不要期望或者要求孩子能夠,因為他們大腦的發育還沒有成熟到那個階段。他們可能會找到一個補救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給自己找個臺階下來,并且討好家長。比如杰瑞主動提出用鮮花代替奶油花,并且建議他自己帶著小朋友去游樂場玩兒。我們要悉心捕捉孩子這種細微的轉變,并給予積極的響應。當孩子出現美好、善良的行為時,我們要由衷地給予贊美,讓這種行為保留下來。
通過書中的觀點,我覺得孩子的確不會存心跟我們為難,大多數時間是我們誤解他們或者我們的要求孩子們力有不逮!傾聽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和耐心才行啊!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七
故事講的是小王,因為受不了下崗夫婦摩托車的轟鳴聲和女孩吹簫時的難聽,所以向朋友訴說了苦衷。他來到朋友家,用耳朵聽到聾啞小孩學說話,那聲音含糊不清,很是刺耳。朋友卻用愛聽,感覺聲音不那么刺耳,反而很美妙。小王用心,用愛,聽到了下崗夫婦的艱辛與收獲,聽到了小姑娘的勤奮與進步。
用耳朵聽聾啞孩子的聲音,很刺耳;如果用心,用愛去聽,就感覺很動聽,很欣慰。這世間的聲音,有動聽的,有刺耳的,有美妙的,有聒噪的。
是啊,用愛傾聽。生活中,無論在哪里,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
我樓上的奶奶年紀大了,走起路來有點跛腳。每天早晨,我都會被“嘩”的聲音吵醒,然后,被“沙沙沙沙”的動靜吵起床。時間久了,我都想上去找個說法。這到底是什么聲音?原來,樓上的奶奶每天早晨都要往地下灑點水,再用掃帚掃干凈。一天,兩天,一星期,三星期,一個月,我試著用心,用愛去聽每天早上的這段聲音,漸漸地,漸漸地,我能聽出奶奶的勤勞,這段掃地聲仿佛是奶奶叫我起床的鈴聲呢!
如果你沒有用愛去傾聽,那么這個世界上,許多被掩藏的美妙與和諧的聲音,將會離你遠去,你得到的只有刺耳與聒噪的音律。愛,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用愛去傾聽這個美好的世界上那些漸漸離我們遠去的聲音。讓這些聲音伴我們走過無數個春夏秋冬,走過人生這條漫長的道路。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八
看了《傾聽孩子》這本書后,覺得傾聽也是一種愛的技巧,其實我覺得對孩子的方式,與對待自己的內在孩童的方式,非常一致。
放假的半個月,我更加感覺《傾聽孩子》太有效了,幾乎每次都非常成功:孩子感覺到被接納和愛,以前積壓的問題獲得疏通,同時規則被孩子接納傾聽里面包括著對孩子或自己的內在孩童的感覺和情緒的無條件接納,包括在對方需要的時候陪伴、給予愛,傾聽對方的聲音。
做父母的常常只注重在物質生活上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當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父母的支持和幫助時,他們卻往往因為時間和精力的不足無法滿足他們,情急之中便同意滿足孩子的某個物質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從麻煩中解脫出來。當孩子意識到父母的這一弱點時,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難以得到關注時,他們就會以不斷提高物質需求的方式來獲取關注直到父母發現孩子被“寵壞”了。
物質是最容易實現的關懷,心靈的關懷卻是需要父母用身心來付出的,無疑也是更艱巨的付出。
傾聽的另一面就是“共情”:不是說我自己(從我的角度出發)就同意或者贊成你的想法/做法,而是我從你的角度出發,對你的處境和感受表示理解。你很難要求孩子你看法一致,但是至少你們可以相互包容,體貼一下對方的感受,而無須放棄自己的觀點。
傾聽這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少說話。不要急于勸說孩子,不要急于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好比家長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裝滿了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長特別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給孩子一些,然而當孩子的瓶子滿的冒了尖兒的時候,你怎么給他,他都盛不進去,都會灑出來,弄得一團糟。因此我們必須拿出傾聽這個空瓶子來,讓孩子把情緒的珠子傾倒出來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當,才能裝進我們的珠子。哭泣表明孩子感到傷心了。越是愛哭的孩子,越說明他心里深藏著一些痛苦和壓抑。而哭泣本身能夠愈合孩子的創傷。因此我們要允許孩子發脾氣、大哭,以排解創傷,發泄平日里積攢的缺憾。你看剛才傾聽奏效的一個表征就是:杰瑞說出來你平時經常對他發脾氣,他內心掩藏了對你的不滿。
當孩子得到有效傾聽之后,會逐漸平息下來,并且開始轉變。但我們一定要耐心,不要流露出不耐煩或者干脆命令孩子停止哭泣。不要期望或者要求孩子能夠,因為他們大腦的發育還沒有成熟到那個階段。他們可能會找到一個補救的辦法,也就是所謂的給自己找個臺階下來,并且討好家長。比如杰瑞主動提出用鮮花代替奶油花,并且建議他自己帶著小朋友去游樂場玩兒。我們要悉心捕捉孩子這種細微的轉變,并給予積極的響應。當孩子出現美好、善良的行為時,我們要由衷地給予贊美,讓這種行為保留下來。
傾聽是一門重要的社會/人際交往技巧,學會傾聽孩子不僅有助于親子關系,亦有助于身邊其他的人際關系,比如夫妻、婆媳、朋友、同事乃至上下級關系。
通過書中的觀點,我覺得孩子的確不會存心跟我們為難,大多數時間是我們誤解他們或者我們的要求孩子們力有不逮!傾聽孩子--需要更多的愛和耐心才行啊!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九
當我看了作者帕蒂。惠芙樂《傾聽孩子》這本書后,讓我更進一步地了解了“傾聽”的意義,“傾聽”這兩個字本身就意味著少說話,不要急于勸說孩子,不要急于發表意見,而是讓孩子先表達自己的情緒。現在大部分的父母只注重在物質生活上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愿望,當孩子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支持時,卻往往因為時間和精力的不足無法滿足他們,情急之中便同意滿足孩子的某個物質要求,以便使自己迅速從麻煩中解脫出來。當孩子意識到父母及老師的這一弱點時,知道自己的精神和感情難以得到關注時,他們就會以不斷提高物質需求的方式來獲取關注,直到父母發現孩子被“寵壞”了。
物質是最容易實現的關懷,心靈的關懷卻是需要我們用心來付出的,無疑也是更艱巨的付出。我們很難要求孩子和我們的看法一致,但是至少我們和孩子可以相互包容,體貼一下對方的感受,而無須放棄自己的觀點。有時,孩子會沒有理由的哭泣,哭得不依不饒,無法收場,很多時候,父母把這樣的哭泣視作“任性”,企圖用呵斥、武力等方法制服,卻發現收效甚微。其實,哭泣表明孩子感到傷心了。越是愛哭的孩子,越說明他心里深藏著一些痛苦和壓抑,而哭泣本身能夠讓孩子獲得釋放與關注。傾聽,是一門藝術,讓我們細心去學習它,揣摩它,將它運用于幼兒園教育的過程中,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孩子不會存心跟我們為難,大多數時間是我們誤解了他們或者我們的要求讓孩子們無法完成,當我們傾注更多的愛心和耐心,掌握傾聽藝術,就一定能走進孩子心靈的!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從《傾聽孩子》這本書中知道了許多有關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讓我知道在孩子的種種表現面前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讀過之后,感觸頗多,傾聽是通向孩子內心世界的橋梁。“傾聽會加深孩子對你的信任”,可以使你成為他們的朋友。
現在我剛接手小班,因為小朋友們的年齡比較小,剛剛開始接觸老師和小朋友,孩子們對一切都是那么陌生,所以在新學年開學那段時間,班級里真是狀況百出,有的小朋友哭著喊著找媽媽;有的不會自己倒水著急的直跺腳;有的按住所有玩具不讓其他小朋友玩……其中有個孩子叫徐子涵,她剛來到班級時給我們幾位教師的感覺就是小大人,她從來不會因為父母的接來送往而哭鬧,但是慢慢我發現她很自我,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時,她經常會有推倒別人、搶別人玩具的舉動,對此我試圖和她談心,但她對我的話題很少感興趣,后來我看見她對班級里的新玩具興趣濃厚,于是我就像個孩子似的和他一起做游戲,漸漸地,徐子涵喜歡找我玩,喜歡找我說話,也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共享玩具了,正如《傾聽孩子》一書中說的那樣:“作為傾聽者,你要抓住時機,在玩耍中幫助孩子通過大笑來松弛某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游戲拉近與孩子的關系,幫助他們建立交往的意識與自信。
傾聽,對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多么重要啊!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需要被傾聽,但如何才是最有效的傾聽呢?打個比方,家長和孩子都各有一只裝滿彩色珠子的瓶子,家長特別想把自己的漂亮珠子分給孩子一些,然而當孩子的瓶子滿得冒了尖兒的時候,你怎么給他,他都盛不進去,都會灑出來,弄得一團糟。因此我們必須拿出“傾聽”這個空瓶子來,讓孩子把情緒的珠子傾倒出來一部分,他的瓶子有了空當,才能裝進我們的珠子。學會“傾聽”你一定會驚喜地發現,孩子的世界里有驚人的樂趣,多傾聽孩子的心里話,要比單純的對孩子說教到的效果要好很多。做孩子的朋友要比做孩子的教師要快樂得多!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十
早有耳聞《傾聽孩子》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好書,當拿到手里時真恨不得一口氣看完它。看完后果然受益匪淺!
看了這本書最受用的是再也不會為了孩子的哭泣、發脾氣而傷腦筋了。以前,每當孩子發脾氣時我是自己跟著著急上火,他急我更急呀!現在好了,看到他發脾氣能心平氣和的冷靜對待了。因為書上說了,孩子發脾氣并不是無理取鬧,那是他的一種發泄情緒的表現,我們所要做的只是陪著他,傾聽他,脾氣發完后他又是以前那個活潑可愛的寶寶了。
另外,對待孩子的哭鬧也是,沒看書以前的做法是一聽他哭鬧,爺爺奶奶們是連哄帶騙的要使寶寶停止哭泣;而爸爸媽媽呢,則是軟硬兼施,生怕他以后變本加厲。看了書就釋然了,孩子的哭泣是自我療傷的一個過程,有的時候他會為了一點小事情而傷心的哭泣,這個時候,他傷心的已不是這個事情的本身,而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讓他難過的事情,都是以前積累下來的傷痛,當時沒有發泄出來,現在正在自我療傷,在康復過程中呢!而我們所要做的還是傾聽,給孩子溫柔的擁抱和撫摸,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會一直在他的身邊陪伴他,不會因為他的哭鬧而生氣不理他的。如果可以,還要讓孩子把他傷心的事情告訴你,向你傾訴。你會發現,雨過就是天晴哦!
想哭就哭吧,孩子!爸爸媽媽陪著你!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十一
一般人遇到麻煩都希望找個親近的人傾訴,煩惱一旦與別人分擔便仿佛減輕了許多。因此,即使很小的孩子,他們也有自己的挫折、失敗或一些不愉快的經歷。最喜歡的玩具壞了,被老師批評了,丟了五角錢,這些成年人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于他們來說卻至關重大,他們需要找人傾訴,渲泄不滿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有越來越多的煩惱,學業上的、感情上的、人際關系上的,青少年更需要有人傾聽自己的煩惱,更渴求理解。
因此,為了使孩子從消極的情感中擺脫出來,家長應該放棄那種傳統的說教方式,而學會傾聽,讓孩子把自己的心情盡情地表達出來。家長在傾聽孩子講話時,可以不時地用自己的語言將所聽到的話重新表達出來,向孩子表明已經理解他所說的話了。家長傾聽孩子述說并不能神奇地把孩子的傷痛和絕望一下子全部消除,但這種談話方式卻有它的獨特之處:
1、它把父母擺在一個與孩子平等的地位。
2、它給了孩子進一步充分表達思想的階梯,父母重復孩子的話,便是向孩子傳達這樣一個信息:我并不因你惹麻煩而減少對你的愛,我可以分擔你的苦惱。并誘發孩子進一步敞開心扉。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十二
有為圖書館辦公室,秀麗正在整理捐贈書籍。有本《傾聽孩子》,因是心理類且關于孩子的,隨手翻看,覺得不錯,就此借來閱讀。
《傾聽孩子》從關注孩子的心理著手,幫助小孩自信成長。充分哭泣是最有效的情緒修復手段。
目光回收。一直來都渴望得到傾聽和關注。小時,父親在外鎮上班,家中里外都靠母親一人,無多余的時間顧及我們。面對小屁孩的我,只要能吃、能睡、能玩,就好。鬧脾氣時愛在地上打滾,這時會吃一頓“竹掃須”,如果下手重些的話,母親隔會兒會把我叫到身邊查看“傷情”,我喜歡這樣的柔情(這里有部分傾聽),大部分情況卻是打了,跑了,玩了,忘了。有些時候卻也忘不了。比如自家做的'楊梅酒,我會偷喝,瓶大人矮力氣小,歸還原位時會碰倒其它的瓶,導致瓶子留下裂痕,父母就會說我,雖然不嚴厲,但經常被說,心里就會不快,父母也感知不到我的不快。《傾聽孩子》中遇到這種情況,會建議父母陪伴在孩子身旁,或者抱著,靜靜的,這時孩子會感知到父母的傾聽、關注,感到安全,會哭,這表明孩子有情緒要宣泄。讓孩子充分哭泣,哭泣能愈合創傷。因為有父母全程的傾聽、關注、陪伴,隨著哭泣逐漸消散直至停止,孩子得以完全把情緒釋放,那接下來他(她)又是堅強和自信的,不留存有心理陰影。而我在對待女兒因一件事而哭泣時,會感到惱火、厭倦、憤怒、無助,會加以責備,以為只要止住哭聲就可以了,而沒有解決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傾聽孩子》要求父母在孩子開始哭泣時,應當停下手邊的事去傾聽,以便有助于愈合孩子受到傷害的感情。所以女兒見我在看《傾聽孩子》時,說了句:你有傾聽過我嗎?確實,對她的傾聽不夠。
笑聲能密切與孩子的關系。笑口常開的孩子往往朝氣蓬勃。笑聲能解除孩子的緊張情緒,與孩子游戲時,父母要能捕捉到使孩子開懷大笑的笑點,并促使這樣的機會多發生,快活大笑之后,孩子會感到父母的愛,感到安全。但不要胳肢孩子,胳肢孩子會在無意中占孩子的上風。
笑聲有助于孩子消除恐懼感。大笑可以幫助孩子增強信心。孩子有時比較敏感,父母不能滿足他們期望時、不能理解的事情發生時、受到冷落時等等,會使他們感到恐懼。感到驚恐的孩子會很難與他親近的人保持密切接觸,他不能承受你長久的注視,也不會很快去試探并依賴他人,而是經常處于一種“戒備”狀態,不能松弛下來平靜地享受親友的陪伴。父母要慢慢靠近、溫和擁抱、目光注視,給予傾聽,協助他面對恐懼,恢復思考能力。
《傾聽孩子》建議父母建立傾聽伙伴關系。傾聽與閑聊不同。閑聊時,誰都可以在自認為適當的對候打斷別人,也可以隨時轉移話題,在閑聊中,交換思想與意見,收發信息。傾聽伙伴關系中,傾聽者的目的是協助伙伴發揮出全部的才智,聽者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聽上,不評價,不建議,說者則循沿著自己的思路,往往在這個過程中也找到了問題所在及解決方法。父母最好找個傾聽伙伴,訴說內心的想法,有助于減輕困難時刻常有的孤獨感,更有助于有效的傾聽孩子。
有父母傾聽的孩子在進入青春期時不容易因受挫折而信心崩潰,因為在兒童時期他們己得益于宣泄,從中增強了自已的韌性和自信心。
孩子不僅需要被傾聽,成人也需要,每個獨立個體都需要。自己入手一本,可隨時翻看。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十三
我是一名教師,從教十多年,什么樣的孩子都見過。內向的,調皮的,怯懦的……在中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時我發現在學校學的有關心理學教育學知識在現在的孩子身上根本不管用。
孩子們會犯各種各樣的錯誤,還會整天跟著你打小報告,由于整天和孩子打交道,有時覺得很煩。處理孩子的問題可能會簡單粗暴。有一件事使我懂得——孩子需要傾聽。
今天周會課,照例要上周班出現的問題。班長告訴我第五組六個學生沒有值日。我有些驚奇,通常這種事情會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好學生可能忘了,調皮的可能故意逃避值日。現在這種事情太意外。一股怒火油然而生。于是我把組長叫了起來:“告訴老師,你的組長怎么當的?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組長看到老師發火了,戰戰兢兢站起來說:“老師,他們六個沒掃地,只有我和圣恩掃了。”沒等他說完,我就批評其他六個學生:“你們幾個想干什么?集體造反呀?看看你們組長和圣恩,人家多自覺……”我連批評帶教育說了很多,孩子們呆呆的看著我。組長的眼神是焦急,表情是欲言又止。等我發夠了火,組長舉手了:“老師,是這樣的,今天中午我和圣恩來晚了,沒有趕上值日,其他同學怕扣咱班的衛生分,就主動把我倆的任務承擔了。我倆覺得不合適,下午的值日工作就不讓他們做了。”剎那間一股愧疚之意涌上心頭。孩子們并沒有責怪老師的意思,可我覺得冤枉孩子們了,他們那么自覺,那么善良。而我簡單粗暴,不聽組長說完,不給孩子們分辯的機會。這樣,會讓孩子們傷心的。雖然我知道孩子不會和老師記仇。毫不猶豫我向全班學生道了歉。
事情雖然簡單,但它給我一個教訓,也讓我深思:孩子的世界需要我們大人多了解,多傾聽。特別是老師,整天和孩子在一起,更要知道孩子想些什么,干些什么。作為新一代的教師,光有熱情是不夠的,更需要細心,愛心,恒心。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十四
笑口常開的孩子往往朝氣蓬勃。他們在游戲中讓自己和伙伴們都得到快樂。如果成年人和藹可親,允許孩子隨意玩耍,孩子就會有安全感,覺得被人理解,就會發出歡笑聲。有一種特殊的游戲方式不但讓孩子玩得開心,還可以幫助孩子解除躊躇不安、恐懼和煩惱。游戲以孩子為主,父母的作用是通過笑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開朗性格。游戲的要點是親昵、活潑地與孩子接觸,保證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游戲叫做游戲中的傾聽。
孩子不斷成長著,隨著年齡和身體各方面發展成熟,他們思想也在變化著,而父母們忙于工作,無法隨時與孩子在一起,更是不可能完全了解孩子。所以,父母要學會如何與孩子溝通,利用專門的時間與孩子多溝通、多互動。在這個專門的時間,父母們最好放下手邊的雜事,以愉快的心情和孩子進行互動,可以是一起游戲、一起談天等等。不要總想著自己是家長的身份,在這時候,家長和孩子應該是最要好的朋友,從孩子的行為舉止和話語中了解他的想法,同時盡可能的表達對孩子的喜愛和鼓勵,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喜歡的、是被人關心的。
這種專門時間應該是長期的,這樣會讓孩子的信任感增強。父母可以通過游戲式傾聽來幫助孩子。例如在游戲中充當弱小的角色,做出逗趣的動作,并且在游戲中配合孩子,讓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放松自己的情緒。
作為幼師也是如此,除了照顧幼兒們,還要關注他們的情感等方面。幼師也要學會把握和幼兒的每一次相處的時間,在吃飯的時間、在游戲的時間,觀察幼兒,不斷地去了解他們。讓幼兒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和愛,讓他的每一天都是充滿活力的'。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十五
這本書主要介紹了一所小學和一個小女孩的真實故事。小豆豆因淘氣被學校退學后,來到巴學園,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一般人眼里的“怪怪”的小豆豆慢慢變成了一位大家能接受的小孩子。
當小豆豆來到班里后,才知道原來教室是用電車改造的,座位還可以亂坐的。她覺得很有趣,和之前的學校大不相同。吃午餐時更加有趣,什么“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呀。原來山的味道是土地里長的,海的味道是海里養的。
我覺得書中的主人公小豆豆非常活潑可愛。再加上她那善解人意的品德,很惹人喜歡。從此小豆豆的生活變得無憂無慮了。要是我也能像她一樣就好了。我也希望能上這樣的學校,有這樣的同學們。
熱門傾聽孩子的感受讀后感(案例16篇)篇十六
生命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發現的方法除了眼睛觀察外,更多的是心靈上的傾聽和感悟。
讀過馬克-郭士頓先生《只需傾聽》這本書,讓我有多了一份感知世界的能力--用心傾聽。也讓我明白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好多的問題是由于溝通不暢導致的,如果我們能溝通順暢那么好多的`問題如同事間的誤解、夫妻間的吵架、領導的不理解等一系列問題將能夠得到有效的解決。
世界銷售記錄保持著喬。吉拉德說過,“我更愿做一個富于反應的傾聽者。說話并不能銷售,傾聽卻可以”。由此可見,傾聽精神能更多的解決生活中的一些矛盾。書中談到傾聽是一門邊思考邊注意的藝術,是對傳遞來的信息的完全理解,而不是簡簡單單的聽別人講話。很多人一提到溝通就是認為要善于講話,其實在職場里面溝通既包括如何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包括怎樣傾聽別人意見。
平時喜歡看《魯豫有約》這檔節目,經常在想為什么魯豫能把一個談話類的節目做得這么精彩這么讓人回味無窮。細細回憶起來才發現原來是“傾聽”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能量,魯豫不僅僅是聽到了對方談話的內容,而且能夠用心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情緒,發掘其中有價值的東西。絕大多數人和別人溝通的時候,掛的是高速檔。他們說服、鼓勵,他們爭論、督促。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讓對方產生了抗拒心理,但當你傾聽、提問,把你聽到的話如實反饋給對方,當你這樣做得時候,這意料之外的“低速檔”將會把他們拉向你,這就是馬克-郭士頓的觀點。我們都知道在英文中,hear和listen兩個都代表著聽,但側重點不同,前者是聽到后者是傾聽。如果你與別人交流時,全神貫注的聽別人講話,這不僅讓別人大受鼓舞,更重要的是雙方都受益。有一次和老同學坐火車出差,路上無所不談,但是后面的談話有點不融洽,仔細回想其中的問題是我總讓對方覺得有做老師的味道。馬克-郭士頓告訴我們積極的回饋信息并不是評判,也不是做別人的老師,而是表示理解別人的話。
如果有一天你在與別人交流時,能把對方的“不是”變成“是”,那么意味著你的溝通技巧又上了一個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