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知道讀后感怎么寫才比較好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優秀讀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一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明白為什么而活?
我認為,只要知道了自己想要干什么,就不會感到空虛迷茫。其他人也各執己見,老師并沒有否認我們的想法,而是給我們分享了她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是:身、心、靈得到成長,開始變得成熟和自由,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老師說,身體指的是健康,包括身體的完整性和種族延續。古語有云: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不敢輕易損壞;天地之道,造端于夫婦。這都說明了身體的成長和成熟包括了身體的健康完整性和種族延續。
心呢,則是代表著精神成長。精神的成長的標志是人格偉岸,情感健康,思維正常,認知無誤。
靈性如果一直得不到成長會痛苦。這里的痛苦指的是莫名的空虛無聊,沒有價值感,就像感覺自己像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不知去向何方。
這樣的人就得了一種病,名叫“終極關懷缺失癥”,會不斷的有空虛,無聊,沒有價值感的體驗。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沒有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才會在該成熟的年齡中,有不成熟的表現。像是網絡上的那種熊孩子給人搗亂還不服管教,他們的父母還向著他們;也有那種大爺大媽在籃球場里跳舞,音樂的聲音放得特別大,吵到別人,他們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我行我素,給人搗亂。這些都是精神沒有得到成長的人。
經過那些實例的引導,我總算是明白了,沒有身心靈得到成長是一種怎么樣的情況,這實在是太可怕了。我們雖不能像孔子那樣,把“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做到極致,但也要往這個方向去努力“靠”。
我感覺老師說的十分有道理,老師讓我們靜想一會兒,她在電腦屏幕上敲出來了五個問題。她問我們,你對羅老師的解讀的理解有沒有補充或者有沒有疑惑?我覺得老師今天教給我們的內容非常深奧,雖然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我們解釋,但是我們依舊需要去想明白,去“聽懂”她的話。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二
《蘇菲的世界》采用人物對話講故事的形式將歐洲哲學史的起源及發展歷程生動形象的呈現給讀者。
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第一觀點是“哲學家要時時刻刻保持好奇心,好奇心是哲學家必備的要素之一”。
書中介紹了哲學經早期的自然派,歷經古典派、理性主義、經驗主義、浪漫主義……至最近的生態哲學,正是歷代哲學家對自然和世界的無限好奇心促進了人們對大自然及世界認識的不斷進步,促進了社會及科學的發展。
很多哲學大師如蘇格拉底、布魯諾等為了哲學及他們心中的信仰而獻身,正是他們這種不服權威,不固守成規才激勵人們對目前的狀態及心中一直奉為神圣的信仰引發思考,進行批判,從而使人們的眼界及信仰不斷的更新,逐步走出愚昧無知的狀態。
哲學雖然與科學屬于兩個不同的分支,在目前看來哲學也遠遠沒有科學重要,但就人類歷史發展的整個歷程來看,哲學發揮著與科學同等重要的作用,哲學首先促進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思想觀念的改變促進人們用科學的方式去改變生活。
第二個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們不是要每個人都成為哲學家,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采用哲學的思維去思考,去生活。”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墨守成規,機械式的忙忙碌碌著每一天,大腦已經處于停滯狀態,對什么事情都感覺理所應當,不再關心事情的背后及真實原因。對新鮮事物也失去了最基本的好奇心。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情都采用哲學的思考方式,多問幾個為什么,對表象事情采取更深入的批判性的哲學思維。
我們處理生活及工作中的問題會更加徹底,更加深入,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三
前后用了八天的時間結束了這部哲學入門級讀物《蘇菲的世界》。暫且不說我是否學到了什么,但至少給我一些啟發。
之所以選擇《蘇》陪我度過這段艱難的時光,一是為了讓自己的思維忙碌起來,可以稍稍抽離瑣碎的日常做一些有價值的思考;另一方面人在身心脆弱的時候應該更容易感悟到生活中的哲理。因此,作為一個從未系統的了解過西方哲學史的哲學小白,趁著臥床靜養的這段時間認真的啃下這塊骨頭。
費解是哲學類書籍的共性,但是這本書并不算枯燥,畢竟只是一本入門級讀物。同時作者構思精巧,以小說的形式把你帶入整個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和15歲的小姑娘蘇菲一起看那些時空中閃現的哲人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存在。ps:做筆記很重要,否則很多章節要不斷的回看才能明白。
本書借艾伯特老師之口,向讀者介紹了由古至今在不同社會背景下提出了不同哲學理念的西方哲學家們。從古代的蘇格拉底、中世紀的奧古斯汀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培根、再到啟蒙運動時期的孟德斯鳩……顯然,歷史在不斷的發展,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人類文明正在邁向更多的理性與自由。到目前為止,哲學家仍無法明確回答關于“存在”的問題,但是正因為他們在不斷的追尋這些問題的根本答案時,會發現許多其他問題有了更清楚明確的解決方法。科學,研究,科技等都是哲學思考所帶來的副產品。因此,這也是哲學存在的意義。我思故我在。
故事的結尾是一個可愛的浪漫主義反諷,謎中謎,局中局!就像諾瓦里斯所說“人世變成了一場夢,而夢境成了現實”。何必要去計較夢境與現實,人生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它的未知性,既來之則安之,我們存在的意義就是要創造自己的人生,這是使命,不管你是活在夢境還是現實…….
關于哲學:科學給了我們知識,只有哲學賦予人智慧。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四
《蘇菲的世界》是我的哲學啟蒙書,也讓我了解到,一個哲學家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條件。
從何了解?就是從本書的主人公——蘇菲身上了解。從最世俗的開始了解:主人公的成績不錯,公民課與作文課尤其如此,數學要落后一些。不過,老師問她“從哪里學到這些的時”,她回答:“因為我正在研究哲學。”所以我們找到的成績只是種表現形式,體現不出什么,那么,繼續隨我探尋。
沒用的!哲學要我們一種最本源的力量——好奇心。在艾伯特未出場時,書的一開頭就寫蘇菲想:人應該不止是一臺機器吧?這就是好奇心。大部分社會人沒有好奇心帶給自己的巨大力量,也就缺少成為一個哲學家的基礎。我們可以看到在蘇菲找到艾伯特暫居的地方后,艾伯特在回信中寫:“如果你在追求哲學問題時,也有同樣好奇心,那你的前途真是不可限量。”
好奇心乃何方神圣?它很普通。你對新事物珠連炮般發問時,你的心中就充滿了好奇;你對你的發問作出解答時,這也叫好奇。人們往往因為好奇心普遍存在于小孩子中而認為好奇心很幼稚,這種主觀臆斷的判決,本人不敢茍同。到這里,我們基本可斷定,要想成為一名哲學家,先要恢復你的好奇心。
提起好奇心,人們想到的職業大概是哲學家,偵探,怪盜。如果每個人都具備好奇心又會是怎樣一種場面?也許那時所有人都不會再甘于平凡,每個人都會去追尋未知;也許沒有人會再自曝自棄。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五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很好的哲學啟蒙書,它用通俗的語言來講述從柏拉圖以前一直到二十世紀的整部世界哲學史。小說部分類似于偵探小說,是現代版的愛麗絲夢游仙境(作家南方朔語)會讓讀者產生興趣,絲毫不覺得枯燥厭煩。
大家都認為世界上有善良和邪惡,而那些神話、電影、戲劇、演義都在極力地宣誓“邪惡是永遠戰勝不了正義(善良)的”、“正義(善良)必勝”等等,,漸漸地人們也被這些看法所“感染”了,認為好人就是代表正義(善良),壞人就是代表邪惡,我也是這樣想的;可是當我看完書中第三章后,我的看法就變了。
我跟著蘇菲的步伐,深深地思考,發現原來這個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而這些善惡都是取決于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如果大多數人認為某種事物是好的,那么這種事物就會被推崇為善的代表,反之就會被人們唾棄為惡的代表。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思想也會發生變化,任何事物無論是至善還是至惡,似乎都不是真實的,所以我認為世界上并沒有至善至惡。
……
說實話,哲學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課題,讓人不得不去不斷地深思,而我就好比一個剛剛步入哲學這個金色殿堂的小孩子,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就如那布滿夜空的星塵,但是,我相信,我總有一天也會成長起來,也會沿著哲學的階梯,一步步地爬到最高處,去仔細地審視哲學這個大世界的!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六
二零一二年冬天,校領導給我們每位老師贈了一本《蘇菲的世界》,希望我們能從這本哲理性的`書籍中收獲非凡。零零散散一個冬天,早自習的間隙,一個假期,讀了《蘇菲的世界》,讀起來有些艱澀、枯燥。常言道: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眼,豐富閱歷,益于人生。我堅持讀下來,也從中讀懂一些人生哲理。
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也喚醒我們生活的智慧。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七
十四歲的少女蘇菲如同我一般,每當我思考,就宛如進入了蘇菲的世界,哲學的世界。這是一本最易懂的哲學啟蒙書,但我真正的進入它卻費了不少的周折。我開始用哲學的眼光審視世界,發現身邊的哲學無處不在。
小鳥有沒有思想,我想,我不是鳥,自是不知其是否所思。優雅的旋律傳入耳中,一種對哲學的思考,在電影的潛移默化中,悄悄展開。
影片用奇幻的手法穿插著一些傳奇人物的歷史故事及其思想,蘇菲的一次次探索,從啟蒙到進化,引領著我們進入了一個神奇,理性而又充滿魅力的哲學世界。
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們,又將是為何而存在?一個個問題,不僅僅只是引導著蘇菲,還讓我們發出了深深的震撼,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那樣的難以回答,正如電影中所說的,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對于饑餓的人來說,是食物;對于寒冷的人來說,是溫暖;對于痛苦的人來說,是幸福。
存在的意義,怕是沒有人能理解。就猶如世間萬物一樣,世界為何存在?其意義又是什么?這個問題,從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恐怕是連提出這些答案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確吧。
我們迷茫,并不是因為年輕,而是因為,我們不懂得這個世界。一個人的成長,就是對外面世界的探索,對內心世界的創造,每個人都在不斷成長,直到死亡。人有多大成就,并不是他做了什么事,而在于他是否洞悉了世界的本質,創造的內心世界是否有價值。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八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經常出現在推薦給初中生閱讀書單里的一本哲學入門書,說來慚愧,最近我才全本細細讀完。終于下次推薦書單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推薦這本書了。
這本書概括起來其實相當簡單,就是一個老師給一個小女孩講哲學史的一個故事。老實說,故事真不怎么出彩,要是想說這樣的故事能沖淡哲學思考帶來的頭疼,那真的是夸張了。但是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蘇格拉底式問答法的推進,還是讓很多晦澀的概念清晰了不少。這是一本必須全部讀完才完整的書,必將它是一本哲學史,而哲學的很多問題其實是貼合時代思考的。因此,看到最后才感覺會最接近現在我們思考的很多問題。
一直好奇對于孩子而言這本書的閱讀感受。初中時代的閱讀體驗,現在回想起來最值得羨慕的還是有兩點,一個是無比充裕的時間,一個是讀各類“閑書”的政治正確,這兩點無疑都非常適合閱讀哲學需要的心情。
而作為一個可悲的社畜,讀哲學也許是要偷偷讀的。畢竟它不是《高效能認識的七個習慣》也不是《刻意練習》,它只是一個無關緊要的日常興趣,甚至不值得在朋友圈分享。
它不單無法幫你或者你的老板賺到一百萬,同時還會讓你有點懷疑人生,比如說下面這段是當時看完之后寫下的第一感想:
“感慨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之下,不斷想的是——真實究竟是什么?向外看世界會有多大,向內看內心能有多深?這些問題都在極大的展開,不斷的展開再展開,我在中間,感受一種來自崇高的美感。此時此刻里面有多少個瞬間在一剎那過去,上一剎那和這一剎那的我有多少的不同,我只能確定我在思考。
而這一切對于最后的那個我自己去決定的意義又意味著什么?是一瞬間的靈光?還是潛意識里面飄落的一顆塵埃?一段精彩的又或者枯燥的旅途?存在先于本質嗎?生存還是毀滅,又為了什么生存?也許最后會覺得,那個意義就是不斷思考本身吧,思考關于美也好,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也好。所以這是算是獻給每一個愛智慧的人的一份禮物嗎?至少這一刻,我享受這份禮物。”
現在仔細一看,大概沒有什么書像哲學類的書籍,不單不一定能幫你解決些什么問題,還留下一大堆問題。就像《鐘鼓樓》里面那句經典的歌詞“是誰出的題這么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
但其實哲學又是一道比人生里面所有的其他題加起來都有意義的一道題,高于文科探尋的美,也高于理科探尋的這個世界的真相,在所有題目的盡頭。
就像一場考試,前面的題你辛辛苦苦的完成了,發現最后一道題如果你答錯了有可能整張卷子直接得零分一樣。因此有三種面對這一道題的態度。
第一種就是忽視它,先把前面的題做好就是了,最后再面對這道題;第二種就是先做這道題結果被這道題繞進去了,結果前面的題做的一塌糊涂;第三種是有點像面對語文考試作文的態度,我先看了題,然后我一邊做前面的題一邊思考這道題,也許前面的題的某些點還能幫助我解開這道題。
日常花點時間去看點哲學,這可以說就是我對第三種答案的一個選擇吧。
其實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意義往往是越簡單越好的,比如說,當所有的意義都是物質,經濟的效率就會很高,又比如說賦予一個崇高的價值,那政治效率就會給很高。看得多,想得多,問題太多,有時還真未必是一件絕對的好事呢。
這本書的讀后感實在不好寫,探討的都是很本質的問題,但結論想來還是可以有幾個的——
1.不斷思考是一件最有趣的事情,對這個世界的好奇是支撐做很多事情的意義,另外一個就是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一些吧。
2.“所有的事情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意義是自己去賦予的”,現在看來是最貼合這個時代的,自己最認同的。
3.即使我們不能改變世界,我們也要善待自己,畢竟我們就是世界本身。
至于這本書更多的閱讀感悟,至少在讀的時候是零零散散圈劃了不少,最后能記得多少還真說不準,只能說一路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是美好的。歸納為四個點好了——蘇菲是個好學生,艾伯特是個好老師,哲學很有趣,這是本好書。
蘇菲的世界的讀后感篇九
因為時間太短暫,我花了幾個晚上就把這本書看完了,內容太多了,結果什么也沒發現,記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構思.書的開始幾章,不覺得有什么異常,但越往下讀,越覺得詭異,仿佛作者也有預料不到的結尾似的;尤其是那個哲學宴會,真是個悲慘的結局,也真是個奇怪的想法.這奇怪的是蘇菲和艾伯特竟然漸漸察覺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這種察覺又是通過少校的筆寫出來的,這種角色的反抗,一邊是虛幻的,因為它和角色一樣,存在于少校的內心;一邊又是真實的,因為它是蘇菲和艾伯特的真實情感,脫離了少校的控制,最終獲得了成功.被創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創造出的世界,同時也逃出了創造者的安排,這個小小的扭結,使人有一種糊涂的感覺,真實其實就是虛幻,二者無法分開.小說原本是虛幻的,就必須用心去承認小說里所謂的現實世界,唯有這樣去讀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說中,體會書中任務的喜怒哀樂,激起共鳴,最大顯得地去體會作者地原創動機.可是當我把小說中的世界當成是真實的時候,作者筆鋒一轉,竟然搞出了原來的世界也是虛幻的現實.在那一刻,沖擊在心間的感覺竟是昨天已成虛幻,一切事情在我腦海中好像都變得千奇百怪,一個又一個的版本在腦海中浮現,到底那個版本是真?這好似看美國的恐怖片,總會給人驚聳的感覺.剎那間,我不知道自己是誰,誰又該是我,最可怕的是連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證明呢…….
以前看小說總是去追求文藻的美麗,去追尋美麗感人的故事情節,可這本書看過以后,我卻不為書中的人物評頭論足,不為作者獨具匠心而連連贊嘆,而是只有恐懼.我不知道別人讀完此書后是什么樣的感覺,這是我真實而荒謬的心靈體驗.”馬克思是最偉大的哲學家”我覺得這句話說的一點也不過份,縱觀此書的各個哲學偉人,各個哲學流派,馬克思無疑是最偉大的.書中并未對他們進行任何的評價,這是值得學習的,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貢獻,他在這個領域,他在那個領域,這些本來就不能相提并論的.誰能說,他們的思想不是受時代和環境的限制?誰能說,他們那一個不是用盡了心智和頭腦.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沒有古人的失敗與繆誤,又何來今天的成功與真理,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
《蘇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夢的世界。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贊嘆與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實的我們真的應該好好的去看這個世界了,不要總是覺得凡事都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什么東西的產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們要抱著好奇的心去探索,去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