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工作都應改有個計劃,以明確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漸進,有條不紊。寫計劃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計劃書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計劃篇一
(一)班級情況分析:在經過了兩年的數學學習后,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一部分學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并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愛生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還有待于加強,對于這些學生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采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材分析
本學期教材內容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余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二、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5、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三、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會筆算、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并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于10),會讀、寫分數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二)、數學思考方面
1、能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數學信息作出解釋,并初步學會用具體的數據描繪現實世界中的簡單現象。
2、能對簡單物體和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運動的探索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
3、在教師的幫助下,初步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進行簡單的歸納和類比。
(三)、解決問題方面
1、經歷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辦法。
3、有與同學合作解決問題的經驗。
4、初步學會表達解決問題的大致過程和結果。
(四)、情感與態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積極參與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
2、在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下,能克服在數學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學好數學的信心。
3、經歷觀察、操作、歸納等學習數學的過程,感受數學思考過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導下,能夠發現數學活動中的錯誤,并及時改正。
5、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6、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教學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萬以內數的加法和減法、四邊形
教學難點:時分秒的認識、四邊形
五、教學目標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并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于10),會讀、寫分數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口算的分階段要求初步擬訂如下:
單元結束時期末
平均錯誤率速度平均錯誤率速度
有余數除法6%以內絕大多數達到每分鐘做8題4%以內絕大多數達到每分鐘做10題
六、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進度與課時安排
時間 內容 課時安排
第二周 千米的認識 4
第三周 噸的認識、加法 4
第四周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加法) 4
第五周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二)(減法) 4
第六周 放假
第七周 驗算、整理和復習 4
第八周 四邊形 4
第九周 四邊形、有余數的除法 4
第十周 有余數的除法 4
第十一周 時分秒、填一填 4
第十二周 口算乘法、一位數乘二、三位數 4
第十三周 一位數乘二、三位數 4
第十四周 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4
第十五周 整理和復習、分數的初步認識 4
第十六周 分數的初步認識、可能性 4
第十七周 數學廣角、擲一擲 4
第十八周 復習1-3 4
第十九周 復習4-6 4
第二十周 復習7-9 4
第二十一周 總復習 4
第二十二周 考試
七、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具體措施
1、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游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2、在課堂教學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問題,而不是一味的難、廣。應該考慮學生實際的思維水平,多照顧中等生以及思維偏慢的學生。
3、布置一些比較有趣的作業,比如動手的作業,少一些呆板的練習。
4、加強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聯系,適當教給家長一些正確的指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5、 以學生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6、 充分利用教具和學具進行直觀教學。
7、 加強導優輔差工作,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
8、 多設計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動,培養實驗能力和創新精神。
此外,由于三年級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教師應該加強直觀教學,因此應制作和收集一些教具和學具,如計數器、方木塊、小棒、釘子板、卷尺和測繩、七巧板、鐘面、轉盤。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計劃篇二
1、學生人數:57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31人。
2、學生學習情況:學生基礎參差不齊,一小撮學生數學成績很差,數學學習行為習慣、學習習慣養成較差,但是他們天真、活潑、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可塑性較強,對數學學習充滿期待和渴望。
3、學生知識、能力分析:在經過了兩年的數學學習后,學生在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一部分學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并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愛生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還有待于加強,對于這些學生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采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材分析
本期教材的主要內容數與代數部分有:克、千克、噸的認識;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兩三位數除一位數的除法;年、月、日;分數的初步認識;空間與圖形有:東、南、西、北;旋轉與平移現象;周長;實踐與綜合應用有:總復習和實踐活動。本冊教材的重點內容是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三位數除一位數的除法。
在數與代數板塊中,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和兩三位數除一位的除法是重點,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除法和多位數加、減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表內乘、除法的進一步發展。這兩個單元的內容是由多個簡單數學知識結構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順序綜合而成的知識結構。這部分知識又分別是學習多位數乘、除法的基礎。因為在多位數的乘除法中,也是由多個簡單知識內容按照知識本身的邏輯規律綜合而的復合;用多位數除時,每求一步商的過程與用一位數除的過程基本相同。因此,這些內容都是最基礎的,對進一步學習有重要意義,要幫助學生切實掌握好。克、千克、噸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質量單位,教科書重點通過掂一掂、稱一稱、議一議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質量單位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年、月、日是在掌握了12時計時法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但年、月、日更為抽象,它綜合了數學知識和天文知識,因此它的學習更為困難。為突破這個難點,教科書從學生最為熟悉的日歷入手,采用“觀察―討論―分析―歸納”的學習方式。
在空間與圖形板塊中,東、南、西、北、旋轉與平移現象都是新課程中增加的內容,這些內容對于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教科書通過為學生提供大量現實有趣的素材,展示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把這些內容的學習過程變成有趣的、充滿想象和推理的活動過程。東、南、西、北是在學生學習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礎上,用前面掌握的方位詞學習新的方向。教科書中“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就非常清楚地呈現了前后知識的聯系,同時,教材把學生對方向的認識擴展到八個方向。旋轉和平移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有關圖形與變換的學習內容,教科書主要結合生活實例,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旋轉和平移現象。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是計算圖形周長中的一種特例,它是人們經過不斷地總結而獲得的,通過這種特例的教學,學生不但可以掌握周長的概念和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而且能通過對周長公式的探索,培養學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這樣讓學生經歷探究周長概念的全過程,能幫助學生從中獲得成功體驗,進一步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三、教學措施
1、注重培養學生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
2、結合現實問題教學簡單的數據分析,加深學生對統計作用的認識,逐步形成統計觀念。
3、加強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提供豐富的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注重實踐與探索,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
5、有步驟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
6、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滲透于數學教學中,用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收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
7、注重對后進生的關注和輔導,實施以小組為單位的互助學習活動。
8、從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多采取游戲式的教學,引導學生樂于參與數學學習活動。
四、預期目標
成績目標:平均分達86分,及格率達100%;優生率達90%,后進生率按制在0%
學生學習行為目標: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教學活動,在他人的幫助和鼓勵下,能克服數學學習活動中遇到的某些困難,人人能夠感受到成功的體驗,建立更好地學習數學的信心,養成自覺學習數學的習慣。
五、教學進度安排
略。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計劃篇三
在本冊實驗教材中,關于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有四邊形和測量的大部分內容,這些內容對于學生理解、把握、描述現實空間,獲得解決實際問題的知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這些內容的編排,教材一方面注意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另一方面則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幾何形象直觀的探索活動不僅為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而且為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奠定了很好的基礎。這部分內容安排另一個與以往不同的特點,是加強了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估測是測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也十分廣泛,人們對一個量進行估測的機會常常比精確測量更多。根據《標準》關于“空間與圖形”的教學目標,在第一學段要求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因此,無論在“測量”一章還是在“四邊形”一章,實驗教材都安排了有關估測長度的內容和訓練。
三、教學目標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會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并會進行估算;能熟練地計算除數和商是一位數的有余數的除法。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于10),會讀、寫分數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4.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能夠列出簡單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
7.能找出事物簡單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形成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的意識和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主要教學措施
1、重視教學情景的創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加強學生的操作活動,結合生活實際幫助學生建立有關的數學概念。
2、培養學生估測、估算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估算能力。
3、讓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計算,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4、運用“遷移”法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探究的樂趣。恰當、適時地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重視直觀教學,充分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
7、注重學生對計算過程和方法的理解,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打下扎實的知識基礎。
8、讓學生充分經歷猜想、實驗、驗證的過程,主動建構數學知識。
五、
單元測試時間安排:
三單元測試一:第一單元《測量》和第二單元《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
單元測試二:第三單元《四邊形》和第四單元《有余數的除法》
單元測試三:第五單元《時、分、秒》和第六單元《多位數乘一位數》
單元測試四:第七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第八單元《可能性》第九單元:《數學廣角》
期末檢測
人教版數學小學三年級上冊教學計劃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薦參考以下同欄目文章:查看更多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計劃篇四
(一)班級情況分析:
經過了兩年的數學教學,我所擔任的三(1)、三(2)兩個班的學生,在學習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經達到一定的水準,對學習數學有著一定的興趣,樂于參加學習活動中去。特別是一些動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學習內容都比較感興趣。但是學生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一是個別學生的計算還沒有過關。二是理解題意的能力不強。三是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有待于加強,課堂上討論不起來。四是課堂學習習慣方面,有一部分學生的習慣很差,表現為作業馬虎、插嘴、課堂活動缺少主動性和對活動的專注。五是一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同伴間缺乏合作與競爭。還有一部分學困生在遇到思考深度較難的問題時,有畏縮情緒。只有課堂和數學學習的活動中,才能充分的體現一個孩子學習的真實狀況。因此對這些學生,我應該關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經基本形成的興趣再接再厲的保持,并逐步引導的思維的樂趣、成功體驗所獲得的樂趣中。再加之有一些厚愛生的基礎比較差,計算能力、思維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數學學習中的良好習慣還有待于加強,對于這些學生要在本學期的教育教學中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探尋良好的學習方法,采用各種激勵機制,讓孩子迎頭趕上。
二、教材分析:
這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有余數的除法,多位數乘一位數,分數的初步認識,四邊形,千米和噸的認識,時、分、秒,可能性,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其中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以及四邊形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三、本學期教學的指導思想
1.改進筆算教學的編排,體現計算教學改革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
2.量與計量的教學聯系生活實際,重視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3.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強調實際操作與自主探索,加強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4.提供豐富的現實學習素材,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
5.逐步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四、本學期教學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識和技能方面
1.會正確筆算三位數的加、減法,會進行相應的估算和驗算。
2.會口算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數;會筆算一位數乘二、三位數,并會進行估算。
3.初步認識簡單的分數(分母小于10),會讀、寫分數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稱,初步認識分數的大小,會計算簡單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會解決簡單的有關分數的實際問題。
4.會區分和辨認四邊形,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正方形;
知道周長的含義,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會進行測量。
5.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長度觀念,知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念,知道1噸=1000千克,會進行簡單的換算,會恰當地選擇單位;認識時間單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時間觀念,知道1分=60秒,會進行一些有關時間的簡單計算。
6.理解“倍”的意義,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的實際問題的方法。
7.學生會借助直觀圖,利用集合的思維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數學思考方面
1.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初步體會集合思維,逐步形成空間的觀念。
2.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結合具體情境,通過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分數的必要性。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學期數學教學計劃篇五
一、 本學期教材分析(編寫的意圖和特色):
(一) 小數的初步認識
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是學生第一次認識小數,擴展了數及其應用的范圍。
第二課“貨比三家”,要建立小數大小的初步認識。
第三課“買書”與第四課“寄書”的問題情境,是為理解一位小數加減運算的意義及算法而創設的。
(二)平移、旋轉和對稱
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把生活中常見的平移、旋轉和對稱現象作為學習與研究的對象,從運動變化的角度認識空間與圖形,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
第二課“鏡子中的數學”,向學生呈現生活中有趣的鏡面對稱現象,激發他們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發展他們的空間知覺。
第三課“平移和旋轉”,首先結合生活中具體的實例,如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國旗沿著旗竿徐徐上升、直升飛機起飛時的機翼運動、小風車迎風旋轉等來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進而通過區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兩類運動,描述見過的平移或旋轉運動等學習活動,以豐富關于平移和旋轉的感性認識;并要求學生“試著做一個表示平移和旋轉的動作”,獲得體驗。
第四課“欣賞與設計”,通過欣賞與設計圖案的活動,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平移、旋轉與對稱在創作圖案中的應用,為學生展示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提供機會,獲得創作圖案的初步經驗和體驗。
(三) 關于兩位數與兩位數的乘法
第三單元“乘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表內乘法、兩位數乘一位數等算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乘法的。
第二課“整理書”,結合“整理書”的問題情境,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沒有進位的乘法。
第三課“電影院”,結合電影院有多少座位的問題情境,學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乘法。
(四) 關于面積
第四單元“面積”,第一課要初步建立面積的概念。
第二課,讓學生再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
第三課“擺一擺”是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第四課“鋪地面”,學習面積單位的換算關系(進率)。
(五) 認識分數
第五單元“認識分數”是學生關于數的認識的又一次擴展。在本單元,分數被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來認識,這種認識又與平均分的經驗分不開。
第二課“分一分(二)”,是對分數意義認識的進一步發展。
第三課“比大小”,由于分數具有相對性,所以比較兩個分數大小就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即這兩個分數所表示的必須是同一(或相同)整體的兩個部分。
第六單元“統計與猜測”的重點是讀統計圖表,從統計圖表中獲取信息,做出判斷與決策。
(七) 實踐活動
“旅游中的數學”和“體育中的數學”,較好地體現了數學在生活中某一領域的應用,具有綜合的特點。像這樣專題性的實踐活動,不但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而且有助于生成數學內部知識之間的內在有機的聯系,還能更好地理解數學,體會數學的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 學生情況分析:
數學方面的整體情況比較好,對數學比較感興趣。但在學習能力上比較薄弱,本學期要繼續加強后進生的補習工作。
三、 本學期的教學總目標和總的要求: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
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2.第三單元“乘法”
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并解釋估算的過程;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并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3.第五單元“分數”
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感受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于10)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進行交流。
(二)空間與圖形
1. 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
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并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 第四單元“面積”
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并認識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探索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算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統計與概率
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通過豐富的實例,了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換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游”“旅游中的數學”和“體育中的數學”等3個較大的實踐活動外,還在正文或練習中提供了如下的實踐活動:
1. 到商店調查3種商品的價格,并做好記錄。
2. 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并與同伴說一說。
3. 調查自己家兩個月水、電費開支情況,并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數據把你的感受與同伴說一說。
4. 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覽。
5. 用紙剪出一個喜歡的圖形,通過對稱、平移或旋轉繪制一幅圖案。
6. 設計旅游計劃。
7. 廚房鋪地磚的設計方案。
8. 制作七巧板。
9. 調查你和同學的身高,計算你們組的平均身高約是多少。
10.在報刊上找出與平均數有關的信息,并與同伴交流。
11.經歷以上一系列觀察、操作、制作、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并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的初步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四、 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措施:
(一)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
(三)加強估算(測)能力的培養,鼓勵解決問題策略與算法的多樣化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后進生的補習工作。
(六)加強課堂常規管理,提高課堂效率
(七)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業務水平。
作為一名新教師,目前最主要的任務是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并學得更好、更輕松。通過向專家、師傅、其他教師多學習,取其經驗,以彌補自身的一些缺點,通過課堂實踐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并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只有不斷地進行反思,才能在反思中進步。當教師有進步了,那么他的學生也才能進步地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