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啟示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讀后感篇一
師:剛才我們的教室雖然是靜悄悄的,但每一位同學都在專心讀書,靜心思考,并且用筆寫下了自己的閱讀收獲。能把你們的閱讀收獲拿出來與大家一道分享嗎?
生:我讀懂了“驚愕”這個詞語的意思,“驚”和“愕”這兩個字都是豎心旁,所以,“驚愕”的意思是與心情有關系的,驚愕,就是驚訝,驚奇的意思。
師:“驚愕”的“愕”雖然是個生字,但你能從它的字形推測出它的意思,非常好。
生:我想來補充一下弟子們?yōu)槭裁磿械襟@愕,因為他們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后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問題。
師:補充得非常好!這樣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我們對“驚愕”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
生:我在讀到“用火燒也是一種很好的辦法。”這句話的時候,聯(lián)想到了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從這兩句詩中,可以看出,野草的生命力很強,火是燒不盡的,所以,我認為用火燒的辦法除草是治標不治本。
師:說得太好了!我們閱讀文章的時候,就應該要這樣學會旁征博引,表達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生:通過閱讀文章的第4自然段,我知道了哲學家是探討人生奧妙的人。從這篇文章中,我還看出哲學家很有智慧,他能通過一些看似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去領會深奧的人生道理。所以,我很佩服哲學家。
師:誰不佩服有智慧的人呢?
生:我也佩服這位哲學家,我覺得他教育學生的方法很獨特。他不是把道理死教硬灌給學生,而是把他們帶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讓他們自己去體驗,這樣學到的是鮮活的知識,掌握得就牢固。他帶學生十年游歷,個個都成為了飽學之士,如今,他又把學生帶到曠野里,為他們上最后一課,教他們怎樣做人。
師:你的這番話觸動了我的心弦,我也要像這位哲學家學習,應該不失時機地把你們帶到生活中去獲得一些鮮活的知識。
生:當我讀到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時,可以說是心潮澎湃,我把這一自然段讀了又讀,感到這幾句話的分量很重,值得我一輩子去玩味。人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但美德遠比知識重要。
生:讀了這篇文章, 我想到了“美德是一個人的守護神!”這句名言。
師:是呀,一個人如果失去做人應該具有的美德,即便是學富五車,又有什么價值呢?
從這個對話場景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生命已經(jīng)在教師精心營造的教學情境中被喚醒,被激活,他們的心智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解放了出來。由于教者注意尋求著學生自己的聲音,課上就先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自主閱讀,圈點批注,披文入境,師生各自在與文本充分對話的基礎上,敞開心扉,放飛思想,進行著“視界融合”的對話,所以,師生雙方奏出了一曲最為壯美的和聲,演出了一臺最為靈動的活劇。這樣的場景中,展開著的是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這樣的場景中,實現(xiàn)著的是感悟與理解的整合,人心與文心的默契,觀點與精神的共享;這樣的場景中,創(chuàng)生著的是一種自主閱讀和獨立思考的新方式,一種自由表達和合作分享的新平臺,一種“人性”流淌的自然與開放的新課堂;這樣的場景中,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生命存在的價值,心靈成長的幸福。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啟示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讀后感篇二
之一
佚名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結(jié)合課文理解哲學家給學生上的“最后一課”的主題思想。
4、領會哲學家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的思想和藝術方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流程]
一、讀課文,理解生詞、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
1、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去聽一位哲學家的課。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給他的一群學生上的最后一課里,會用什么樣的方式講述一個怎樣的哲學道理?想來一定是不同尋常的。這篇課文才700多字,只有三個生字,相信經(jīng)過大家的認真練習,一定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自由練習朗讀,大約在5分鐘左右。)
2、請同學提出生字,并自行認讀理解,但要告訴大家自學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學愕——驚愕鏟——鏟子
3、還有哪些生詞需要共同討論
飽學之士滿腹經(jīng)綸斬草除根曠野
歸結(jié)自學生字的方法:
查生詞中不理解的那個字,比如“驚愕”一詞就查“愕”;
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斬草除根”“曠野”;
請教老師、同學,如“哲學家”。
5、檢查朗讀情況,交流讀書收獲,說說文章都寫了什么?
教師要提醒同學朗讀時注意體會聲音的強弱頓挫,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每個同學讀完某一部分,都要說說有關小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
6、請學生上黑板上書寫上述生詞,請大家評說字型是否美觀,以及改進書寫的意見。
7、練習臨寫生詞。
二、精讀課文,體會哲學家最后一課的哲學思想和教學藝術
1、精讀第一自然段。
(1)輕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這個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歷”和“拜訪”的十年經(jīng)歷
(3)作者說他們“個個滿腹經(jīng)綸”,你覺得他們將是怎樣的?
2、精讀第二——九自然段。
(1)
在讀課文之前,請你結(jié)合課題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問題?請自由提問,并找到覺得最有價值的問題到課文中找答案。
(2)從大家的提問中刪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為什么學生個個都是“滿腹經(jīng)綸”,并且哲學家都說他們是“飽學之士”了,哲學家還要給學生上“最后一課”?
結(jié)合課文,說說,哲學家心里的“雜草”和學生心里的“雜草”有什么不同?結(jié)合生活,想想,學生和哲學家的回答的回答對還是錯?區(qū)別?
請你對哲學家上“最后一課”的地點和內(nèi)容、方法和藝術談談看法。
(2)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用筆劃下你覺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3)同桌相互討論后,再全班交流。
3、精讀第十自然段。
(1)請你們談談“根除”雜草的唯一方法什么?
(2)“曠野里的雜草”和“靈魂里的雜草”有什么區(qū)別?
(3)對于哲學家來說,這是他給學生上的“最后一課”,對于他的學生來說這堂課是不是最后一課?為什么?
(4)背誦最后這段課文。
三、擴展閱讀練習:(推薦課文:《最后一課》節(jié)選)
(1)比較兩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課堂“六分鐘寫作”《我讀……最后一課》。先寫出所讀的文章內(nèi)容,然后就自己閱讀的文章內(nèi)容及思想寫自己想寫的話,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組之間開展朗讀比賽和抄寫及聽寫詞語的比賽。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啟示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讀后感篇三
style=background: none transparent scroll repeat 0% 0% align=lef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0pt; 0cm margin: white;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0% repeat scroll transparent none>蘇教版語文第11冊《哲學家的最后一課》教學片斷
我教《哲學家的最后一課》 ?教例:蘇教版語文第11冊《哲學家的最后一課》教學片斷
一、自讀課文2—9自然段,讀后請用一個詞來概括。
1、學生自讀。老師巡視。
2、交流討論。
師:大家剛才讀得非常認真,老師從你們的表情上就已經(jīng)看出來了。要知道“讀”可是思考的基礎啊下面誰先說說你準備用哪個詞來概括這一部分內(nèi)容。
生:我用“師生問答”來概括,因為這一段的內(nèi)容就是老師問學生答。
生:我覺得用“出乎意料”概括比較好。老師的才高八斗可最后一課的問題卻這么簡單,這完全出乎他學生的意料。
生:我看用“深奧”好,老師的問題看似簡單,但道理卻十分深奧。
生:我覺得用“簡單”最好,最后一課滿腹經(jīng)綸的老師不但提的問題簡單,而且上課也十分簡單,一堂課老師只是“點點頭”、“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老師除了提問外什么也沒說!
……
師:大家回答得真不錯!這說明大家都動了腦,大家也都具有哲學家的頭腦。哪到底哪個同學的回答更勝一籌呢!我們先別急著下結(jié)論,讓我們再一起讀讀課文。
(分角色朗讀課文)
……
師:大家有沒有答案了?
生:我們認為蔣雨骎的“簡單”好,哲學家問題簡單,上課簡單……
(接下來學生成了一邊倒,都認為是“簡單”好。)
師:真的就這么簡單嗎?下面請同學大聲地、認真地讀讀課文的10—11節(jié)。
(學生讀課文)
師:誰再來談談看法。
……
生:哲學家的問題,上課看似簡單,但又不簡單。因為在簡單的問題里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奧妙。
師:佩服!佩服!秦大哲學家!你分析得真有道理,我想你長大以后一定也能成為一名滿腹經(jīng)綸的大哲學家。
那哲學家的問題里又蘊含著什么道理呢?(齊讀11自然段)
(理解“要想根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師:你能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來談談靈魂的雜草是什么嗎?你又準備用什么美德去占據(jù)它呢?
(學生都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談了看法,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尤其是平時作業(yè)完成比較慢,而且經(jīng)常不完成的王熙杰竟然也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作了回答,讓我好一陣感動)
王:我覺得我靈魂里的雜草就是“懶惰”,我要用“勤奮”去占據(jù)它。打敗它。
(同學們聽后都鼓起了掌)
……
反思:
“簡單”中“不簡單”! “文似看山不宜平”,課堂教學應如一篇生動耐讀的文章,涌起情感的高潮,在“潮漲”的時刻,學生的智慧之門豁然打開,他們的頭頂仿佛出現(xiàn)一片湛藍的天!我尋找著這樣的鍥機。像一個攝影師舉著他心愛的相機,尋找著觸動他靈感的一剎那的迷人風光。而求異,讓我拿到了這樣的金鑰匙,它如閃閃的星火,燎亮了學生的心田,也為課堂教學的高潮推波助瀾。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啟示 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讀后感篇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2、學會本課的三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結(jié)合課文理解哲學家給學生上的“最后一課”的主題思想。
4、領會哲學家循循善誘地教育學生的思想和藝術方法。
2課時
一、讀課文,理解生詞、理解課文基本內(nèi)容。
1、揭示課題:
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去聽一位哲學家的課。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給他的一群學生上的最后一課里,會用什么樣的方式講述一個怎樣的哲學道理?想來一定是不同尋常的。這篇課文才700多字,只有三個生字,相信經(jīng)過大家的認真練習,一定能把課文讀正確,流利!
(自由練習朗讀,大約在5分鐘左右。)
2、請同學提出生字,并自行認讀理解,但要告訴大家自學的方法是什么。
哲——哲學愕——驚愕鏟——鏟子
3、還有哪些生詞需要共同討論
飽學之士滿腹經(jīng)綸斬草除根曠野
歸結(jié)自學生字的方法:
查生詞中不理解的那個字,比如“驚愕”一詞就查“愕”;
結(jié)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如“斬草除根”“曠野”;
請教老師、同學,如“哲學家”。
5、檢查朗讀情況,交流讀書收獲,說說文章都寫了什么?
教師要提醒同學朗讀時注意體會聲音的強弱頓挫,并說說為什么要這樣讀。每個同學讀完某一部分,都要說說有關小節(jié)的主要內(nèi)容。
6、請學生上黑板上書寫上述生詞,請大家評說字型是否美觀,以及改進書寫的意見。
7、練習臨寫生詞。
二、精讀課文,體會哲學家最后一課的哲學思想和教學藝術
1、精讀第一自然段。
(1)輕聲讀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想,你從這個自然段里知道了什么?
(2)引導學生理解和想象漫游世界的“游歷”和“拜訪”的十年經(jīng)歷
(3)作者說他們“個個滿腹經(jīng)綸”,你覺得他們將是怎樣的?
2、精讀第二——九自然段。
(1)
在讀課文之前,請你結(jié)合課題思考,你最想知道和理解的是什么問題?請自由提問,并找到覺得最有價值的問題到課文中找答案。
(2)從大家的提問中刪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
為什么學生個個都是“滿腹經(jīng)綸”,并且哲學家都說他們是“飽學之士”了,哲學家還要給學生上“最后一課”?
結(jié)合課文,說說,哲學家心里的“雜草”和學生心里的“雜草”有什么不同?結(jié)合生活,想想,學生和哲學家的回答的回答對還是錯?區(qū)別?
請你對哲學家上“最后一課”的地點和內(nèi)容、方法和藝術談談看法。
(2)學生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并用筆劃下你覺得最有意思的句子。
(3)同桌相互討論后,再全班交流。
3、精讀第十自然段。
(1)請你們談談“根除”雜草的唯一方法什么?
(2)“曠野里的雜草”和“靈魂里的雜草”有什么區(qū)別?
(3)對于哲學家來說,這是他給學生上的“最后一課”,對于他的學生來說這堂課是不是最后一課?為什么?
(4)背誦最后這段課文。
三、擴展閱讀練習:(推薦課文:《最后一課》節(jié)選)
(1)比較兩文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課堂“六分鐘寫作”《我讀……最后一課》。先寫出所讀的文章內(nèi)容,然后就自己閱讀的文章內(nèi)容及思想寫自己想寫的話,全文不少于100字。
小組之間開展朗讀比賽和抄寫及聽寫詞語的比賽。
?[2]?[3]?[4]??下一頁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在上課之前,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說有一位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獲得了博士學位,他想在德國找一份工作,到德國20多家大公司去應聘,但都沒有成功。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請你猜猜。
生:因為是中國留學生。
師:你的意思是說德國人看不起我們中國留學生。
生:可能是工資太低。
生:也可能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生:我好象讀過這個故事,好象是說他乘公交車逃了2次票。
師:握個手,叫什么名字,你是個愛讀書的孩子,所以見多識廣。其實原因就在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中。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教師板書:哲學家的最后一課。哲是個生字,翹舌音,齊讀課題。
師:讀了課題,你想提什么問題?
生:哲學家的最后一課是上了什么內(nèi)容?(教師打一個小問號)
生:通過最后一課,哲學家想告訴我們什么道理?(教師打大問號)
生:哲學家是個怎樣的人?(哲學家是干什么的?什么樣的人可以稱為哲學家?教師又打一問號)
師:聽說大家已經(jīng)把課文預習了幾遍,那老師直接請大家來展示你們熟練的朗讀了。邊聽邊想,讀完后看大家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學生開火車朗讀,教師隨時糾正讀音。)
師:課文中的那位哲學家是干什么的?
生:一直在探討人生的奧妙。
師:是啊,在我們看來哲學家苦苦探討的人生奧妙,肯定是非常非常深刻的人生哲理。可今天,卻讓他的弟子們,(板書)驚愕不已,為什么?
生:“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最后一課問的竟是這么一個簡單的問題。”
師:什么問題?
生:如何鏟除田野里的雜草?
師:這個問題簡單的不可思議,連小孩子都能回答。老師昨天在備課時,一直為這個幼稚的問題搖頭好笑,真有點懷疑哲學家的智商了。(學生好笑)
師:好笑歸好笑,課還是要上,對于如何鏟除曠野里的雜草,答案還是要有的。請同學們默讀第4——10自然段,看看弟子們是如何做的,哲學家又是怎么做的,你有什么看法?你傾向于誰的呢?
(學生默讀課文。)
師:先不急,把你的觀點和同學交流一下。
(學生先小小組交流后全班交流。顯得很活躍。)
生:我比較贊同哲學家的做法。因為,他不像弟子們,雜草是鏟除了地還是荒著,現(xiàn)在哲學家種上了谷子,提供了糧食,發(fā)揮了作用。
生:我除了贊同哲學家的做法外,還比較贊同斬草除根的弟子的做法,他徹底清除了雜草,圓滿回答了老師的問題。
師:也許你沒有真正種過田,聽農(nóng)民伯伯說,斬草除根了,看似徹底鏟除了雜草,但(板書草籽)卻落進了泥土,來年,草籽還會生根發(fā)芽。懂了嗎?
生:我贊同用石灰除草的方法,我看過石灰被水沖洗后,那些雜草被干死了。
生:你們兩位都沒有哲學家的好,光除草卻沒有用。
生:哲學家種莊稼,也要先除草,然后種上莊稼。
生:莊稼地里,不可能全部是谷子,肯定也有雜草。
師:同學們爭論很激烈,看來,我得請最后一位同學來總結(jié)了。
生:你們都有點偏題,現(xiàn)在不是要討論如何種莊稼的問題,而是要討論如何鏟除曠野里的雜草。弟子們的做法都不能徹底清除雜草,而只有哲學家的做法徹底鏟除了雜草。
師:謝謝你的總結(jié)。剛才大家議論的弟子們的做法包括那位用石灰的方法,雖然地表上的草死了,但根還在。(顯然教師這個補充滯后了),都不能徹底根除雜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因為雜草仍然有生存的空間。而哲學家呢?用事實來說明一切。一年后,弟子們?nèi)缂s而至,不過他們所看到的原來相聚的地方,不再是
生:雜草叢生。
師:而是
生:變成了長滿谷子的莊稼地。
師:請大家注意兩個字“長滿”,為什么?
生:說明,全部是谷子。
師:對,雜草已經(jīng)沒有了生存空間。我想此時此刻,那些弟子們看到長滿谷子的莊稼地,一定也會驚愕不已,當然不是對當初那個簡單幼稚的問題而驚愕,而是為了什么呢?(學生起先有點遲疑,顯然這是老師的問題。但學生還是舉手了。)
生:因為弟子們覺得自己的方法沒有徹底鏟除雜草。而哲學家的方法真是太高明了。
師:所以,弟子一個個由驚愕轉(zhuǎn)為敬佩。你們認為哲學家是個怎樣的人?我請幾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課文。
(學生分角色朗讀)
生:我覺得哲學家是個具有良苦用心的人。他通過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告訴學生一個深刻的道理。
生:我覺得哲學家是個重實踐的人。他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該怎么做更好,而是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去體會。
師:對,哲學家是充滿睿智而高明的,他的學生也不愧為是——
生:滿腹經(jīng)綸、飽學之士。
師:他們對如何鏟除雜草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學生齊讀第11段。
師:這句話里有兩個雜草,各表示什么意思?請大家討論一下。
生:第一個雜草指曠野里的雜草,第二個雜草是指人頭腦中的不好的思想。
生:靈魂里的雜草指丑陋的東西。
生:指私心雜念。
師:對,靈魂里的雜草是指人性中丑陋的東西,頭腦中的不良思想,那么,具體指哪些呢?
生:懶惰
生:自私
生:欺騙
生:兇殘
……
師:對,要鏟除這些靈魂里大雜草,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美德來占據(jù)它。例如,要鏟除懶惰這棵雜草,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勤勞來占據(jù);或者說,用勤勞來驅(qū)除懶惰。你想用什么來驅(qū)除什么?
生:我要用大公無私來驅(qū)除自私自利。
生:我要用善良來驅(qū)除兇殘。
生:我要用誠實來驅(qū)趕欺騙。
……
師:很好,只有這樣,那些長在人們靈魂深處的雜草才會徹徹底底失去了生存的空間,人們的心靈會變得更加純潔。只要我們從小在幼小的心靈里種下真的種子,就能開出善的花朵,就能結(jié)出美的果實。(學生不住地點頭)
師:這就是這位哲學家一直在探討的人生奧妙,在他有生之年的最后一課上,想告訴學生但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生:朗讀“要根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師:這就是那些滿腹經(jīng)綸的弟子們,通過實踐、觀察、比較、親身體會到的人生哲理。那就是——
生:再次齊讀“要根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師:那些學生把這條人生哲理,寫進了書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生:讓世世代代的人都要記住這個人生哲理。
師:對,要我們每個人都記住它,不僅如此,我們還要努力踐行這個人生哲理。那就是——
生:學生第三次齊讀“要根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師:同學們,這一段從內(nèi)容上講,它是個意味深長的結(jié)尾;但從寫法上講,這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這一點化腐朽為神奇,使原本平淡的文章,頓生光輝。
師:我們還是把目光回到那位博士生身上,他被幾十家大公司落聘后,最后想屈尊就駕,找到一家小公司。誰知,竟也遭到和前面相同的厄運。他再也受不了了,質(zhì)問公司老板究竟是什么原因。老板說:“我們從你的記錄上,查到了你有三次在公交車上逃票的記錄。”那位博士氣憤地說:“難道我的博士文憑比不過三張車票。”如果你就是那位老板你會怎么說。
生:比不過。三次逃票可以看出你不誠實,誠實比什么都重要。
生:我還是不能錄用你,因為雖然是三張車票,但可以看出你喜歡貪小便宜,我們公司一旦雇用了你,如果你為了貪便宜,肯定會損害我們公司的利益的。
生:對不起,雖然你的知識很豐富,學歷很高,但三張車票像一面鏡子,照出你心靈的污垢。你的靈魂里長著雜草,請你除掉了雜草再來應聘吧。
師:是的,這位博士不缺文憑,不缺知識、不缺能力,但是有一樣東西比這些都重要,那就是人的美德,我們從小就要培養(yǎng)美德,用美德占據(jù)心靈,千萬不要讓雜草在你的靈魂里有生存的空間。今天回家請每位同學制作一張書簽,把這條人生哲理夾在自己的書里,時時處處督促自己用美德鏟除靈魂里雜草。
上一頁??[1]??[3]?[4]??下一頁
怎么會有莊稼的?你想過嗎?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看。
靈魂里的雜草是指什么?
多么富有哲理的話語啊!
【欣賞】
一年前,哲學家和學生約定在郊外再見,而一年后,當學生如約而來,哲學家已飄然而逝。你是否為哲學家未能赴約而遺憾呢?其實大可不必,因為哲學家已經(jīng)用他的方式給了學生如何根除雜草的答案--在原本雜草叢生的土地上種上莊稼,進而促使學生領悟到關于人生修養(yǎng)的真理--用美德占據(jù)靈魂。
這兩節(jié)寫得簡潔而深刻,把哲學家最后一課的意義用一種含蓄的方式揭示了出來。當學生如約而來時,見到的是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已經(jīng)不見了雜草,而這些莊稼從何而來的呢?我們?nèi)袈?lián)系前文哲學家的最后一課,自然會明白這些都是哲學家的安排。哲學家僅僅是要讓學生明白如何根除曠野里的雜草嗎?不,他不愧是一個"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即使他的最后一課也不會偏離他一生探索的主題--關于人生的真理。于是,他借助于談話的形式,讓學生交流,并產(chǎn)生辦法,然后他用作業(yè)的形式--要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根除雜草,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根除雜草的最佳方法。從而使他的學生最終明白老師最后一課的意義--要想鏟除靈魂里的雜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jù)它。
哲學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他的學生也不愧為滿腹經(jīng)綸,他們都對"雜草"的意義有了深層的理解。曠野里的雜草就是自然界的雜草,而靈魂里的雜草則是不良思想,是人生中對做人有害處的"惡念",是與美德相悖的丑陋品性。
哲學家的聰明在于他巧妙地利用了在自然界里如何徹底根除雜草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教育啟發(fā)了他的學生,而他的學生們的過人之處正在于正確地理解了老師的用意,領悟到老師在最后一課指出的真理。
【表達方法提示】
讓文章"亮"起來
有這么一句話,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說文章要有精彩之處,不可平淡,有了精彩之處,文章自然會"亮"起來,令人耳目一新,為之嘆服。
一篇文章若能讓讀者覺得有"亮點",就不失為好文章了。那么,這篇《哲學家的最后一課》的亮點何在呢?大家一定會把文章的結(jié)尾視為精彩之處。的確,這篇文章的結(jié)尾為文章增色不少,是文章的閃光之處,他把哲學家最后一課的意義揭示了出來,給人以深深的思考,使人領悟到關于人生,特別是為人修養(yǎng)的真理--用美德占據(jù)靈魂。
文章先敘述一件事情--哲學家給學生上最后一課,平平常常,那有什么過分特別之處,而讀者讀到結(jié)尾時卻豁然開朗,在內(nèi)心閃過一絲會意的微笑,頓時覺得這篇文章立意深遠,構(gòu)思巧妙。原本平淡的敘述也因結(jié)尾的升華而顯得充滿了智慧的高度。寥寥數(shù)語,可以使文章頓生光輝,文章中的精彩詞句的作用功不可沒。
讓文章亮起來的方法很多,有的通過細致的描寫來實現(xiàn),有的依*動人的情節(jié),有的則警句發(fā)人深思,有的借助于情感的抒發(fā)……無論哪種方法,讀者總能在文章中找到相應的詞句--使文章燦爛生輝的地方。因此,我們同學在習作時,為了把自己寫作的意圖說清楚,不要吝嗇自己的筆墨,可以根據(jù)需要也來一些精彩之筆,使文章更有深度,自然會令讀者眼睛為之一亮。
【創(chuàng)新與實踐】
1、你覺得哲學家的最后一課上得怎么樣,談談你對這位哲學家的看法。
2、把課文最后兩句話工整地寫下來,制作成一枚書簽,或?qū)懗梢环鶗ㄗ髌罚徒o自己或自己的好友。
上一頁??[1]?[2]??[4]??下一頁
【萊布尼茨】(1646-1716) 德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自然科學家。
萊布尼茨(z 1646-1716)生于萊比錫,卒于漢諾威。他自幼喪父,但作為萊比錫大學倫理學教授的父親,給他留下了豐富的藏書,他的母親很有學識和遠見,從小送他進萊比錫最好的學校學習,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及學校教育。他從小就學習用多種語言表達思想,并表現(xiàn)出超常的哲學天賦。1661年入萊比錫大學學習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學學習幾何,接觸了伽利略、培根、霍布斯、笛卡兒等人的科學和哲學思想。1666年他在紐倫堡阿爾特多夫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
萊布尼茨博覽群書,他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成果遍及數(shù)學,邏輯學,物理學,地質(zhì)學,哲學等,在化學,生物學,氣象學,心理學等領域也做了重要的工作。萊布尼茨善于吸收別人的思想,他善于用訪問和通信方式與人們討論問題,一生中曾與千余人有過書信交往,留下了一萬五千多封信件。與他通信的有各種各樣的人士,既有科學界、哲學界的知名學者,也有各國的王侯皇妃,距離遠至中國。內(nèi)容涉及歷史學、哲學、語言學、數(shù)學、邏輯學、化學、生物學、物理學、工程技術等等。這些信件記載著他的思想、見解和種研究成果。他的許多著作生前未發(fā)表,大量的手稿和書信現(xiàn)在還存放在漢諾威圖書館中。法國科學院準備在20世紀末出版《萊布尼茨全集》。
笛卡兒(1596-1650) 法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物理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學奠基人之一。
笛卡兒(rené descartes 1596~1650),出生于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于現(xiàn)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chǎn),為日后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的經(jīng)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tǒng)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yī)學、數(shù)學及其它自然科學。笛卡兒后來回憶說,這所學校是“歐洲最著名的學校之一”。1612年到巴黎的普瓦捷大學攻讀法學,4年后獲博士學位。1618年從軍。1625年返巴黎。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后發(fā)表了許多在數(shù)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1649年冬,因患肺炎逝世。
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xiàn)代哲學之父”,恩格斯稱他為“辯證法的卓越代表”。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于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chuàng)見,特別是在數(shù)學上他創(chuàng)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shù)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狄德羅( denis diderot,1713-1784) 法國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
出生于朗格勒手工業(yè)者家庭。早年曾學神學和法律。1746年發(fā)表具有反宗教傾向的《哲學思想錄》,被政府當局下令焚毀。1749年發(fā)表《供明眼人參考的談盲人的信》,觸怒教會而被捕入獄三個月。出獄后著手主持編寫《百科全書》,用了近30年時間,完成這部科學巨著,從而成為百科全書派的領袖。
他肯定物質(zhì)是唯一的實體,物質(zhì)之外不存在超自然的精神實體。提出物質(zhì)具有“感受性”,說明人的思維是物質(zhì)長期發(fā)展的產(chǎn)物。認為萬物由物質(zhì)元素構(gòu)成,元素數(shù)日無窮,性質(zhì)相異,由此組成各種不同事物。肯定運動是物質(zhì)固有的屬性,物質(zhì)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靜止只是相對的,“移動”和“激動”是物質(zhì)運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提出發(fā)展進化觀點,認為自然現(xiàn)象之間沒有絕對不可逾越的界限。在認識論上,旨定自然界是認識的唯一對象,認識起源于感覺經(jīng)驗。主張把感覺和思維結(jié)合起來,認識應當“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但否認抽象的作用。提出認識的三種主要方法:觀察、思考和實驗。認為宗教是愚昧無知的產(chǎn)物,宣稱“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chuàng)造世界是一種妄想”。
主要著作還有《對白然的解釋》、《達朗貝爾和狄德羅的淡話》、《關于物質(zhì)和運動的哲學原理》、《拉摩的侄兒》等。
蘇格拉底
蘇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一個普通公民的家庭;據(jù)說他父親是石匠,母親是助產(chǎn)婆。他早年繼承父業(yè),從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來研究哲學。他在雅典和當時的許多智者辯論哲學問題,主要是關于倫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問題。當時有人將他看作是智者,但他自認為和智者不同。智者是以各種虛假的知識教授青年,而他所要尋求的則是真正的知識。他被認為是當時最有智能的人。
作為公民,他曾三次參軍作戰(zhàn),在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得頑強勇敢。他曾在雅典公民大會中擔任過陪審官,在任上他不顧眾人的反對,否決過對6位將軍的不正義的判決。30僭主復辟時,他曾拒絕和他們合作。在雅典恢復奴隸主民主制后,蘇格拉底被控,以藐視傳統(tǒng)宗教、引進新神、敗壞青年和反對民主等罪名被判處死刑。他拒絕了朋友和學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議,飲鴆而死。
蘇格拉底本人沒有寫過什么著作。他的行為和學說,主要是通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克塞諾芬尼著作中的記載流傳下來。在柏拉圖的對話中,《申辯篇》、《克里多篇》和《斐多篇》直接敘述了蘇格拉底被審判時的自辯以至服毒前的談話;他的其它早、中期的對話,也都以蘇格拉底作為主要對話者,闡述各種哲學思想。
霍爾巴赫 (paul henri dietrich baron d'holbach,1723-1789)
法國杰出的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出生于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商人家庭。幼年應伯父邀請,隨同父親移居巴黎。曾就學于荷蘭萊頓大學,畢業(yè)后回巴黎取得法國國籍。不久即結(jié)識狄德羅等人,成為《百科全書》主要撰稿人之一。
最大成就是把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世界觀加以系統(tǒng)化。認為自然是物質(zhì)和運動的總匯,物質(zhì)是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具有質(zhì)的多樣性。肯定運動是物質(zhì)固有的本質(zhì)屬性,從不同角度對運動形式作了分類,但最終又把運動歸結(jié)為機械運動。強調(diào)一切事物都處于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之中,但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等同起來,否認偶然性的客觀存在。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受自然必然性的制約;人的靈魂是肉體的一部分,與肉體同生共死。堅持唯物主義反映論,認為感覺是認識的唯一來源,它是客觀事物作用于感官的結(jié)果。否認上帝的存在,指出宗教是“神圣的瘟疫”,宗教起源于人們的恐懼和無知以及神學家的欺騙,提出消滅宗教的唯一途徑,就是宣傳無神論,教育人民,啟發(fā)人的理性。
主要著作有:《揭穿了的基督教》、《神圣的瘟疫》、《自然的體系》、《健全的思想》、《社會的體系》等。
黑格爾(1770年一1831年)
德國哲學家,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早年在圖賓根大學學習,曾經(jīng)向往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但后來畏懼雅各賓派專政,并與普魯士專制王朝妥協(xié)。從1801年起,先后在耶拿大學、紐倫堡中學,海得爾堡大學和柏林大學任教,1830年升為柏林大學校長。
黑格爾的哲學反映了當時德國資產(chǎn)階級既想革命而又怯懦的階級特性。他的哲學體系是保守的,而其辯證方法本質(zhì)上是革命的。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zhì),正是在于它永遠結(jié)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jié)果具有最終性質(zhì)的看法。”
黑格爾把個人意識的階段、社會意識的階段以及觀念在宗教、藝術和哲學的形式之下最終達到其自我認識的最高階段都列入第三階段。他宣布哲學是“絕對知識”,并認定自己的哲學就是觀念自己發(fā)展的最后階段。這就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體系。
黑格爾哲學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辯證方法,但是,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窒息了他辯證法的革命精神。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nèi)核”,擯棄它的唯心主義外殼,加以革命的改造,創(chuàng)立了唯物辯證法。黑格爾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來源之一。
黑格爾的主要著作有:《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講演錄》、《美學講演錄》、《宗教哲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精神現(xiàn)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小邏輯》、《自然哲學》等。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1.28-1895.8.5)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一,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馬克思的親密戰(zhàn)友。生于普魯士萊茵省巴門市(現(xiàn)為烏培塔爾市),父親是紡織廠的廠主。1837年中學沒有畢業(yè)就被父親所迫去經(jīng)商。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期間經(jīng)常到柏林大學聽課,參加了青年黑格爾小組。
1844年2月發(fā)表《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從無產(chǎn)階級立場出發(fā),用社會主義觀點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進行了批判。1844年8月底,會見了馬克思,結(jié)成終生為無產(chǎn)階級解放事業(yè)奮斗的親密戰(zhàn)友。同年合作了《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1845年3月寫成《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揭示了資本主義的內(nèi)在矛盾,第一次指明了無產(chǎn)階級的歷史地位和作用。1845年移居布魯塞爾,與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無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1847年同馬克思一起加入共產(chǎn)主義者同盟,先后為同盟起草了綱領草案《共產(chǎn)主義信條草案》和《共產(chǎn)主義原理》,并和馬克思合寫了同盟的正式綱領《共產(chǎn)黨宣言》,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
1877—1878年寫了《反杜林論》,對大肆攻擊馬克思主義的杜林進行了全面的批判,第一次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1883年馬克思逝世后,擔負起整理和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淪》第二、第三卷等文獻的工作,繼續(xù)領導國際工人運動。
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系,詳盡地闡釋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1889年親自參加領導第二國際的建立,指導它的活動,并同形形色色機會主義進行斗爭。1895年8月5日在倫敦病逝。
列寧(1870.4.22-1924.1.21)
馬克思和恩格斯事業(yè)和學說的繼承者,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和領袖,也是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名烏里揚諾大,生于伏爾加河畔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大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攻讀法律,因參加革命活動曾被捕。1893年秋移居彼得堡。1894年寫《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nèi)绾喂羯鐣裰髦髁x者?》,批判民粹派,闡述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900年12月在德國萊比錫創(chuàng)辦了《火星報》,從思想上和組織上為建黨作準備。1904年寫成了《進一步,退兩步》,提出無產(chǎn)階級政黨是按民主集中制原則建立起來的統(tǒng)一組織。1905年俄國第一次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爆發(fā)后,于7月寫成《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指出了將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進行到底,并把它轉(zhuǎn)變?yōu)樯鐣髁x革命的道路。同年11月回國直接領導革命斗爭。1908年寫成《唯物主義和經(jīng)驗批判主義》,批判了唯心主義,發(fā)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捍衛(wèi)了哲學的黨性原則。1908-1912年,致力于總結(jié)俄國第一次革命的經(jīng)驗,反對取消派和召回派,并同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首領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1915年8月寫的《論歐洲聯(lián)邦口號》第一次得出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shù)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結(jié)論。
馬克思(karl marx,1818.5.5- 1883.3.14)
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唯物主義哲學家,全世界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于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猶太籍律師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學習。1842年4月起為《萊茵報》撰稿,同年10月被聘為該報主編。1843年10月遷居巴黎,同德國、法國秘密工人團體建立聯(lián)系。1844年初創(chuàng)辦《德法年鑒》,發(fā)表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論猶太人問題》等文章,第一次指出無產(chǎn)階級是唯一能消滅剝削制度的階級,工人運動必須與科學的世界觀相結(jié)合。1844年與恩格斯合寫了《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闡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這一唯物主義基本原理。1845年遷居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這里寫了《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這個提綱是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1845—1846年與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指明了資本主義的滅亡和共產(chǎn)主義的勝利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第一次提出了無產(chǎn)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
上一頁??[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