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對作者觀點、情節、人物形象等方面進行評析和思考的過程。下面是一些優秀讀者的讀后感分享,讓我們一起來借鑒和學習。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一
詩詞,是指以古體詩、近體詩和格律詞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亦是漢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認為,詩較為適合“言志”,而詞則更為適合“抒情”。
1、《長歌行》。
漢樂府。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2、《七步詩》。
三國·曹植。
煮豆持作羹,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3、《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4、《詠鵝》。
唐·駱賓王。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5、《回鄉偶書》。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6、《詠柳》。
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7、《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8、《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9、《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10、《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11、《涼州詞》。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2、《出塞》。
唐·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3、《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4、《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二
學習目標:
1、認識2個字。
2、正確流利的誦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和主食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詩人的寂寞心情。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準備: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導語。
1、簡介詩人。
王維是盛唐詩壇上極負盛名的詩人,他多才多藝,詩話書樂無不精通,詩畫作品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安史之亂以后,由于王維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墜入空門,作品的風格也充滿了空靈的`色彩,后任因此稱他為詩佛。
2、引出詩題。
傍晚,王維來到鹿柴附近,在空曠的山林中看不見一個人影,只偶爾聽得見山中回蕩著人說話的聲音,夕陽的余暉射入茂密幽暗的深林,又映照在綠的青苔上。這空山的沉寂,這深林的幽暗,不禁勾起了詩人的寂寞之情,于是他提筆寫下了《鹿柴》。(教師范讀古詩)。
1、由讀古詩,讀完后同桌合作識字。
2、反饋識字情況,了解生字的意思。
3、再讀古詩,注意把句子讀流利。
4、指名、齊讀古詩。
三、品讀古詩。
1、結合教學掛圖、注釋自學古詩,提出不懂的問題。
2、學生講古詩,相機指導朗讀。
首句“空山不見人”直接描寫空山的寂寥靜謐,次句“但聞人語響”以局部的有聲反襯整體的寂靜;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用夕陽返照來反襯深林的幽暗清冷。
3、嘗試背誦古詩。
4、教師小結反襯法的美學價值。
四、結語。
用聲音來表現寂靜,用光亮來表現幽暗,往往比直接描寫寂靜、直接描寫幽暗效果更好,你們可以將這一手法運用到寫話中。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三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譯文。
高高的柳樹長滿了翠綠的新葉,輕柔的柳枝垂下來,就像萬條輕輕飄動的綠色絲帶。
這細細的嫩葉是誰的巧手裁剪出來的呢?原來是那二月里溫暖的春風,它就像一把靈巧的剪刀。
賞析。
首句寫樹,柳樹就像一位經過梳妝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柳,單單用碧玉來比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的顏色有關,“碧”和下句的“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的。二是碧玉這個字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的印象。“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跡,南朝樂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時”已成名句。還有南朝蕭繹《采蓮賦》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來形成“小家碧玉”這個成語。“碧玉妝成一樹高”就自然地把眼前這棵柳樹和那位的古代質樸美麗的貧家少女聯系起來,而且能夠聯想到她穿一身嫩綠,楚楚動人,充滿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聯想到那垂垂下墜的柳葉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墜的綠色的絲織裙帶。而中國是產絲大國,絲綢為天然纖維的'皇后,向以端莊、華貴、飄逸著稱,那么,這棵柳樹的風韻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綠絲絳”繼續聯想,而這些如絲絳的柳條似的細細的柳葉兒是誰剪裁出來的呢?先用一問話句來贊美巧奪天工可以傳情的如眉的柳葉,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風姑娘用她那靈巧的纖纖玉手剪裁出這些嫩綠的葉兒,給大地披上新裝,給人們以春的信息。這兩句把比喻和設問結合起來,用擬人手法刻畫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穎別致,把春風孕育萬物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烘托無限的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的結構獨具匠心,先寫對柳樹的總體印象,再寫到柳條,最后寫柳葉,由總到分,條序井然。在語言的運用上,既曉暢,又華美。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四
這首詩是王維的名作之一,寫出了作者在山間別墅所觀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陽返照的黃昏景致。前兩句寫接近傍晚的時候,空曠的山間已經看不見人的蹤影,只是從樹林深處,還隱約能聽到一些斷續的話語聲。這里的“響”,不是喧鬧的意思,而是聲音的意思。用一個“響”字襯托,更顯出空山深林的幽靜。
后兩句寫夕陽的余輝,橫斜地透過濃密的樹林,重新照射在貼近地面的青苔上。由于林深樹密,綠蔭如蓋,白天的陽光無法穿透。一個“復”字透出只有早晚橫射的光線才能進入林中。這樣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種寂靜幽深的感覺。這首小詩,通過描寫山林景致的“靜”,來表達詩人心境的“靜”,情景交融,意味深長。
"空山不見人”道出了它的基本特點:空蕩、寂靜。
終南山是王維的歸隱之處,多年的宦海浮沉,讓他見慣了世間的風云變幻、世態炎涼。在王維的詩中,有不少“空山”的意象,“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夜間的春山寧靜自得,令人沉醉。而《鹿柴》中的“空山”則側重于表現山的空闊寂寥,這是避世的所在。
“空山不見人”之后,緊接“但聞人語響”。山的空靜與人語的喧響形成映襯,意境頓出。“人語響”,這是以局部的、短暫的“響”來反襯全面的、恒久的“靜”——沒有那片刻的“響”,我們反而意識不到山中無邊無際的寂靜。讓這份寂靜顯得更加突出、更加鮮明了。
后兩句是色彩光影的渲染。“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里的“景”是“日光”的意思,夕陽西下,落日的余暉射入濃密的樹影,落在斑駁的青苔之上,在青苔的碧影上留下了一抹淡淡的金色。太陽偏西,夜幕即將籠罩大地,整個森林都將陷入晦暗不明。但惟獨因為這一縷最后的陽光,我們還能看到林中的色彩、看到大自然的微小細節。王維把握的就是這清晰的一刻,在落日下,在鹿柴中,他不是一個興奮的游玩者,也不是一個黯淡的傷心人。他只是一個安詳、寂靜而不失孤獨的觀察者,他輕輕地品讀著空山的寂靜,淡淡地欣賞著殘陽下的青苔。這份心態,是屬于隱者的。
短短的四句詩,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寂靜而清晰的世界,它仿佛是一張用淡墨畫成的山水畫,寥寥幾筆,意境無限。
關于王維的山水詩,蘇東坡有著極為精彩的評價。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這首詩中,所謂“詩中有畫”,指的正是王維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寫作手法。清人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這樣評價《鹿柴》:“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通過“人語”映襯空寂,通過“返景”映襯幽深。這就像傳統山水畫中,用留白來映襯墨色,用墨來映襯白底一樣,都是相當高明的表現手法。當然,《鹿柴》詩中有畫,而又超越于畫,具有立體而多維的藝術感。
作為畫家的王維,他的藝術素養影響著《鹿柴》的寫作,而作為學佛人的王維,他的禪宗思想更是詩歌的精神底蘊。王維寫輞川,寫山水,多有“照”的意象。實際上,這種情景和禪宗所講的“寂照”頗有相通之處。寂是寂靜,照是照見,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而言,要放下世間的煩惱欲望,一切歸于空寂,這是定力的修為。但是,如果真的一切歸空,那又不免死氣沉沉,甚或呆頭呆腦。因此,在定力中還要生出一種覺照的能力,對于一切萬事萬物了了分明,這是智慧的作用。寂與照是兩種不同的境界,禪宗追求的是它們的融洽與和諧。在《鹿柴》中,我們看到了“寂”與“照”的統一,這無疑與王維的禪宗修養有關。清代詩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王維“不用禪語,時得禪理”,真說到了點子上。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五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這首詩寫一座人跡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參天的樹林,意在創造一個空寂幽深的境界,分享了鹿柴的鑒賞,歡迎欣賞!
鹿柴。
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閱讀訓練】。
(1)蘇軾評論王維詩的特點是“詩中有畫”,試結合本詩作簡要的分析。
(2)本詩的表現手法主要是什么,試作簡要的分析。
(3)落筆先寫“____”,寂絕人跡,接著以“_____”一轉,引出“人語響”來。
(4)這是一首寫景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說說前兩句與后兩句在“動”與“靜”上的關系。
(5)下面詩句中的哪一句與這首詩的已經不同?()。
a.“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鳥鳴澗》)。
b.“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過香積寺》)。
c.“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春夜喜雨》)。
d.“牧童何處去?牛背一鷗眠。”(《題畫》)。
答案。
(1)前兩句雖不見空山中有他人,但不見人中感受到有人的活動,同時“空山不見人”,寫出了山林的幽靜。后兩句寫光返深林,復照青苔,是畫卷中的主人公所見之景。兩者結合,便是一幅絕好的人景相依的圖畫。
(2)本詩的藝術手法是反襯,詩人所要描寫的中心內容是“幽寂”,前兩句,詩人寫山中“不見人”,山只是一座“空”山,接著一聲“人語響”,劃破了這一分山林的幽靜,這樣的手法便是反襯。同樣,后兩句詩人目的是寫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寫“青苔上”的“幽”景。但他不是直接描寫整座山林的漆黑,而是讓一縷淺明的陽光投進林深之處,還照在青苔之上,這樣給讀者的感覺便是,明者自明,幽處自幽,而且經此明者的比照,幽處就顯得更幽了。
(3)(空山但聞)。
(4)(前兩句“靜中有動”:空山寂寂,不見人影,卻有說話聲回蕩;后兩句“動中有靜”,描寫光影流動,又充滿寂靜的感覺。)。
(5)c。
鑒賞。
殷璠謂:“維詩辭秀調雅,意新理愜,在泉為珠,著壁成繪,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宋】計敏夫《唐詩紀事》巻16)殷璠此論實際上道出了王維詩歌詩中有畫和意境濃郁(特別是禪境)的特點。“詩境與禪境本相同,所以詩人和禪師常能默然相契……禪趣中最大的成分便是靜中所得于自然的妙悟。”(朱光潛《詩論》,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對王維的.詩歌,特別是那些具有濃郁禪意的詩歌,我們似乎更多地注意到它們的表面的詩情畫意,而對詩人筆下涌動著的禪境,我們在鑒賞的時候往往注意不夠,甚至忽略。
現在讓我們來體悟此詩中濃郁之禪境。
此詩首句“空山不見人”乃本詩一大前提也。此前題謂:空山(已蒙禪之深機也)非但不見人,亦不見光影,不見喧嘩和塵世之干擾也。正如陶潛所謂:“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也。而且在此山中,作者在體味著禪境、禪理以及禪帶來的妙喜。
在此前提下,分出兩層:
一謂:“但聞人語響”。即于“空山”當中所造之境,亦即寂靜,為人聲所破,即首句之境為本句所破也。然此句大有妙意:讓首句之空寂進入人響,使整個流動之境頓出。此妙境正可用“鳥鳴山更幽”來比況。然此句亦顯示首句作者心之靜也:蟲聲、鳥聲、流水聲——大自然中一切聲響皆被禪心屏去,一切皆歸于空寂。
二謂:“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也。“空山不見人”,句中亦涵不見光影之意,亦有寒寂荒遠之意,不然此地已成世人喧嘩之地也。倘若說“人語響”打破聲寂,那么此兩句則打破色寂和幽暗也。林深幽邃,亦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所謂:“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竒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這里不但是景觀之“人之罕至”處,亦禪境之罕至處也。作者筆下這一縷光,明是夕陽,實亦禪境所至之美妙瞬間也,不可隨便看過。“青苔”亦在王維常用,(如《戲贈張五弟諲三首》其一:“青苔石上凈,細草松下軟。”(《王右丞集箋注》巻2);《田家》:“雀乳青苔井,雞鳴白板扉。”(《王右丞集箋注》巻11);《與盧員外象過崔處士興宗林亭》:“綠樹重陰蓋四鄰,青苔日厚自無塵。”(《王右丞集箋注》巻14));《閨人春思》:“閑花落遍青苔地,盡日無人誰得知。”(《王右丞集箋注》巻15))乃喻自身清凈之物也。光照青苔之上,亦當大有佛家之深意也。二句合觀,便知這夕陽入處,不但照見林中幽僻之景,亦照見林中幽僻之人,更似照見作者透悟瑩徹之禪心也。
清徐增謂:“此詩眼目在‘空山’二字。右丞筆下,真是大光明藏,無有一字在也。”(《而庵說唐詩》卷五)此說大秒,正合本詩深意。
此詩藝術妙處,正如《詩法易簡錄》所評:“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存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嚴滄浪所謂‘玲瓏剔透’者,應推此種。沈歸愚謂其‘佳處不可言語’,然詩之神韻意象,雖超于字句之外,實不能不寓字句之間,善學者須就其所已言者,而玩索其不言之蘊,以得于字句之外可也。”
有專家評論此詩謂:“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而這種敏感,又和他對大自然的細致觀察、潛心默會分不開。”(劉學鍇《鹿柴鑒賞》(《唐詩鑒賞辭典》第177,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年版)正指出此詩之妙境,但于禪境之解說尚有欠焉。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六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意思。
空寂的山中不見有人,只聽到人語的聲響;太陽的余暉返入深林,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賞析:
那空寂的山谷有人語喧嘩,但空谷傳音,更可見山谷之清幽。那空寂的山林有夕陽斜照,但陰暗潮濕的青苔,更可見山林之幽暗。王維特別善寫“空”,他筆下的“空”并不是空虛無有,而是象征著他內心世界的空明澄澈,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無累無礙。這種空寂是一種遠離塵世的從容閑適,去除塵累的清凈本心。當他以這種“心靜如空”的狀態去觀照自然山水時,所獲得的自然是一種空靈的審美體驗,而我們在讀這些詩時亦可獲得心靈的洗滌。
就是這四句詩,為我們展現出一個寂靜而清晰的世界,它就像是一張用淡墨畫成的山水畫,寥寥幾筆,意境無限。關于王維的山水詩,蘇東坡有著極為精彩的評價。他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說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在這首詩中,所謂“詩中有畫”,指的正是王維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寫作手法。清人李锳在《詩法易簡錄》中這樣評價《鹿柴》:“人語響,是有聲也;返景照,是有色也。寫空山不從無聲無色處寫,偏從有聲有色處寫,而愈見其空。”通過“人語”映襯空寂,通過“返景”映襯幽深。這就像傳統山水畫中,用留白來映襯墨色,用墨來映襯白底一樣,都是相當高明的'表現手法。當然,詩歌畢竟不等于繪畫,這首詩中也有超出繪畫的地方:第一句寫聲響與聲響背后的人跡,第二句寫光線的動態與青苔的色彩,這些都不是傳統水墨畫所能夠表達的。《鹿柴》詩中有畫,而又超越于畫,具有立體而多維的藝術感。
作為畫家的王維,他的藝術修養影響著《鹿柴》的寫作,而作為學佛人的王維,他的禪宗思想更是詩歌的精神底蘊。王維寫輞川,寫山水,多有“照”的意象。他筆下的“照”不是陽光普照,不是烈日朗照,而是如《鹿柴》中的落日那般靜靜的映照。因此,“照”的主體很少是太陽,往往是月亮——和陽光相比,皎潔清澈的月光似乎更為王維所喜愛:
我們看到,這幾句詩和《鹿柴》有著共同的意境,都是在一個幽深、寂靜的場合中,有一份清晰明澈的映照。寂靜令人安定,月光令人清醒,王維格外喜歡這樣的情景,在其中彈琴歌詠,往來自得。
實際上,這種情景和禪宗所講的“寂照”頗有相通之處。寂是寂靜,照是照見,對一個真正的修行人而言,要放下世間的煩惱欲望,一切歸于空寂,這是定力的修為。但是,如果真的一切歸空,那又不免死氣沉沉,甚或呆頭呆腦。因此,在定力中還要生出一種覺照的能力,對于一切萬事萬物了了分明,這是智慧的作用。寂與照是兩種不同的境界,禪宗追求的是它們的融洽與和諧。在《鹿柴》中,我們看到了“寂”與“照”的統一,這無疑與王維的禪宗修養有關。清代詩人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王維“不用禪語,時得禪理”,真說到了點子上。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七
《鹿柴》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代表作之一,被譽為“千古絕唱,離騷體之華章”。這首詩以鹿柴為題,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感嘆和思索。通過讀詩,我體驗到了詩人的情感,也受到了啟發和感動。
第二段:對詩中的意象的理解。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是詩中的開頭,是詩人對視覺和聽覺的描寫。詩中的空山無人,沒有了繁忙的都市生活的喧囂和匆忙,而是一片寧靜,可以讓人安靜下來,思考自己的內心。同時,聞人語響也讓人感覺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在這一意象中,我看到了對于心靈的凈化和自然的贊美。
第三段:詩人的思索與感受。
詩中還提到了鹿柴,這里可以看出詩人的感嘆和思索。鹿柴是指為了烤火而采伐的樹林中留下的鹿角,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保護環境,珍愛自然。而在這里,詩人通過對于鹿柴的描寫,表達了對于時間的思索:時間不斷流逝,人們永遠無法抵御歲月的磨蝕。最后一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表現出詩人的思鄉之情,對于家鄉的思念,也展現了對于人生短暫而寶貴的態度。
第四段:對詩詞的評價。
《鹿柴》的意義不僅在于詩人對于社會和自然的思考,更是對于生命的感悟。在界限分明、抽象化的現代語言中,“鹿柴”柔美的意境給現代社會很大的啟示。這首詩表現了對于寧靜、自然和平淡生活的喜愛和向往,反映了向上發展的生命力、向內轉化的心理要求和向前迎接的未來信念。
第五段:結尾。
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愛惜自然,珍惜時光,同時也表達了對于平凡生活的感悟。我們可以通過對于自然的觀察,對于內心的深思,去掌握自己的人生,追求內心的自在和寧靜,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通過閱讀這首詩,我也得到了一些關于人生的啟示和思考。希望我們都能感受到自然寧靜的美好,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八
古詩《鹿柴》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創作的名篇之一,以其樸實、深邃的語言描繪了人生無常的哲理,引發了廣泛的思考和感悟。閱讀和欣賞這首詩,我深深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悲喜交加、苦樂參半,以及對命運的思考和對人生的感悟。下面將從五個方面對這首詩進行探討。
首先,王之渙通過描繪一場打獵給讀者呈現了生活中的喧鬧與忙碌。詩中所描述的秋日打獵場面熱鬧而喧囂,彰顯了人們對于歡樂、狩獵和談笑的渴望。然而,正是在這個繁忙喧鬧的場景之后,王之渙描繪了一幅寧靜、冷落的畫面。獵人們散去后,僅剩下一個鹿角,勾起了王之渙思考起了生活的苦和樂、虛與實。
其次,詩中的鹿角也是這首詩的核心象征之一。時間的推移以一種無情地方式展現出來,人們之間的關系也是如此。從喧鬧的打獵場景轉到孤寂落寞的畫面,使人們深刻地感受到了時間的無情和人世間的無常。而狩獵者留下的鹿角更是悲喜交加的象征,既有狩獵快樂的回憶,又有人世間消逝的不可避免。這種雙重性的象征使詩歌更具思想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第三,詩中的“一片殘紅”則象征了人生中的美好回憶。盡管一切都在經歷時間的洗禮和生活的磨礪,但是人們對于美好回憶的珍藏卻始終不敢麻痹,讓人心生感慨。這片殘紅,成為人們面對生活中風風雨雨、忙忙碌碌時所懷念的一片凈土,是年輕時的熱血與激情,是快樂與歡聲笑語的再現。同時,這片殘紅也是對逝去歲月的悲傷和對生命短暫的思考。
第四,詩中表現出對未來命運不確定的思考。詩中的最后兩句寫道:“一行白鷺上青天,忽如一夜春風來。”鷺鳥是自由飛翔的象征,而詩中的白鷺飛上青天,意味著人們對未來追求更好生活的希望。然而,詩中也暗示了生活的無常和變幻。生活中忽如一夜春風來的變故時刻提醒著人們要珍惜當下、懂得感恩。同時也告誡人們“青天”并不遙遠,要努力追求未來的美好。
最后,詩中所傳達出的悲喜交加的人生態度令人感到回味無窮。生活中充滿了喜怒哀樂,喧鬧與寧靜,苦與樂。正如詩中描述的那樣,人們經歷著各種各樣的情感和境遇,時而歡笑,時而嘆息。這種對人生的態度和感悟告訴我們,面對生活的喜怒哀樂,我們應該坦然接受并用一種寬容與包容的心態去面對一切。
總而言之,《鹿柴》這首古詩以簡潔、深邃的語言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命運的不可把握。通過對喧囂與寂靜,狩獵與鹿角,殘紅與白鷺的描繪,王之渙注入了自己對于生活的思考和感悟。這首古詩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同時也教給我珍惜當下、把握未來的智慧。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九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注解。
1、鹿柴:以木柵為欄,謂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到東方的景象。
賞析:
《鹿柴》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大凡寫山水,總離不開具體景物,或摹狀嶙峋怪石,或描繪參天古木,或渲染飛瀑懸泉,其著眼點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詩則從一個奇特的現象著筆:“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層巖迭嶂,看去空無一人。可是有時會突然聽得朗朗笑語,但由于回聲的多重反射,一時間很難判斷人聲究竟從何而起。人們大約都有類似的經驗,本來很平常。但是將這種視覺與聽覺互補的觀察事物的方法以詩的形式加以表現,就不能不說是一個創造。從詩的`表現說,它別出新意,不蹈故常;從作品的接受者說,是那樣新奇有趣,儼如身臨其境,由此引起積極的情感活動。前兩句詩用直白的語言,略作點染,境界即出。詩開頭的“空山”,二字,是相對于無人而言,同時表明王維的視野比較開闊,可以一視無礙;如果置身于隱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從這兩個字,也可以窺見山中的景物形勢特點。對句的“響”字與“空山”相呼應:只有在沒有太多障礙物的情況下,聲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復回蕩,方才可以說“人語響”。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寫幽靜,因聲傳神;后二句寫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會因朝夕晦暝、風雨因時而變化。此詩則選取傍晚時分的景色作為描寫對象。這時夕陽返照射入樹林深處,又有一部分光線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來,各類景物斑斑駁駁的,明暗對比鮮明。近處,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樹影漸漸拉長;樹林深處,因黝暗而顯得十分幽邃。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陰雨綿綿是不行的。詩的第一個透視點是深林。人的感官無法直接測知樹林深處,此詩以不可見即想象中的“無限”和“神秘莫測”寫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陽明天中為最深。第二個透視點是青苔。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觀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陰暗潮濕之處,它的生長,是濃密的樹木遮住日光的結果,而此刻卻在夕照中。這兩個透視點合在一起,互相映發,使詩意虛實相生。
《鹿柴》創造了一種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現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禪過程中的豁然開朗。詩中雖有禪意,卻不訴諸議論說理,而全滲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動描繪之中。
王維是詩人、畫家兼音樂家。《鹿柴》正體現出詩、畫、樂的結合。王維以音樂家對聲的感悟,畫家對光的把握,王維對語言的提煉,刻畫了空谷人語、斜輝返照那一瞬間特有的寂靜清幽,耐人尋味。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十
1、學習《鹿柴》這首詩,理解詩句內容。
2、根據詩句,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情感,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2、煽情語:這么多人愿意做我的小老師啊,老師真高興,這節課我一定能學到很多知識啦。你們可要認真動腦筋,把你們懂得的知識都教給我啊。
(教者與學生換位,不僅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還能調動起學生的自豪感、責任感和自信心,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會更高。)。
(一)、引出詩題:
1、老師邊板書邊向學生請教:昨晚老師學的這首詩的名字是鹿柴(只板書,不讀出),可是,這兩個字該怎么讀呢?誰能幫我注上音?(請一位小老師上臺注音,其他同學給自己當小老師,在課本上注音。)。
3、問其他同學:你們又是怎么知道這個讀音的呢?(查字典、看課本里的注釋、查課外參考書、問同學、在家自習時問爸爸媽媽等)。
(“怎么知道”其實就是獲得知識的方法,讓學生介紹“怎么知道”的途徑,是為了不露聲色地讓學生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
(二)、師生一起學習讀通、讀好詩句:
3、請部分小老師發表意見,并按自己的理解做范讀。(范圍盡可能地大,真正做到讀通讀透,讓學生在不斷改進朗讀的過程中自悟詩的意境)。
(學生評老師、教老師,是他們最樂意做的事,他們會特別認真的對待和研究,這樣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4、給評得好、教得認真的小老師獎紅花。
6、請小老師代表給老師獎紅花。
(老師爭取進步的表現,能給學生作個好榜樣,這是對新課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維度的落實。另外,在學生付出勞動、表現良好時用獎紅花的形式加以肯定,能讓學生體會到一種學習的成功感。給老師獎紅花,這是給學生輸灌“師生平等”、“受惠不是小孩子的專利”、“大人也需要關愛和表揚”等意識。)。
(三)進行情境實驗、自主探究,感受詩中意境。
1、教師依然做請教狀:小老師們,我還想弄懂這首詩的意思,誰能幫幫我,給我講解講解呢?同桌的小老師先合作研究一下吧,等會我再向你們請教。
(這首詩淺顯易懂,加上上一環節的反復朗讀感悟,中上的學生已對詩意有了一定的理解,理解難度已大為降低,所以不必安排小組討論。而安排同桌合作研究,是為了達到優差互補的目的`,進一步減輕下層生的學習難度。)。
2、請小老師發表自己的見解,其他同學可補充、反駁,教師適時做追問,把學生的理解引向更深層:
(1)、下文寫到“深林”,為何第一行詩卻又寫是“空山”呢?
(2)、為何前面講“不見人”,后面又講“人語響”呢?
(3)、情境感悟:
a、感悟為何會“不見人”:全班起立,分站在自己的座位,選派兩位學生,一位在最前,一位在最后,讓他們匯報是否能看到對方;組織學生不斷向中間靠攏,隨著人群越來越密,再讓派出的兩位同學匯報是否能看到對方,至到看不見對方為止。
(三年級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弱,通過這種直觀的實驗,可以讓他們直接領會到“樹林茂密擋住視線”這個道理。)。
c、要求全班安靜后,老師再小聲說同一句話,由后排的學生重復老師說的話。
e、經驗回憶:深夜的時候,你能聽到哪些白天聽不到的聲音?考試的時候,你能聽到哪些細小的聲音?誰還有類似的經驗,請介紹給大家聽聽。
(4)、對第三、四句詩句,你們又有什么理解呢?請參照上兩句的理解方法,給老師講解講解好嗎?能否舉一些例子來證明這種現象?跟別人溝通一下,等會請小老師來做講解。
(可利用課室里的電燈做實驗證明這種現象:在門窗大開光線充足的情況下打開日光燈,讓學生觀察是否能感覺到燈光的存在;然后關門拉以窗簾,再讓學生觀察是否感覺到燈光。)。
(詩中運用了反襯的寫法,學生理解起來困難較大,若用說教的方式會使學生越聽越糊涂。而進行相應的情境實驗,同時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引進課堂,化抽象為直觀,這一學習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四)整體感悟詩的意境,學生自由演繹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分任務:誰能幫我“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講出來”?誰能幫我“通過朗讀讓聽的人也能感受到這種‘寂靜、幽暗’的環境”(能背誦更棒)?誰能幫我“配上動作來讀得更生動”?請你認真準備,等會到講臺上展示,看誰更有創意,表現得更好。
3、學生上臺展示,并評出“有創意獎”。(不定名額,有創意的都獎。)。
(學生自由設計演繹方式,或進行語言的再造和重組,或嘗試用語氣、語調、語速等來表達感情,或嘗試用身體語言幫助表達情感,這些都是學生所樂于嘗試的創新形式。同時這一創新任務自由度大,學生可輕松地自由發揮。而教師的評價點不要一味地落學生的演繹是否恰當上,要更多地肯定學生的創意,以培養學生創新的積極性和獨特的個性。)。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些什么?最大的收獲是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嗎?
1、回家給你的爸爸媽媽做小老師,給他們講解今天學的這首詩。
2、練習把這首詩背誦下來,并讓爸爸媽媽給你計時,看你只用了多長時間就能背誦了。
3、把這首詩抄寫成書寫作品,選出你最滿意的一幅,貼到班級展示欄里。
21、古詩三首。
鹿柴。
唐:王維。
不見人深林。
靜暗。
人語響返景。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十一
作者: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柵為欄,謂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到東方的景象。
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賞析。
這是寫景這首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這首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
王維。
王維(7-761年,一說6—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余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鹿柴古詩讀后感(精選12篇)篇十二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柵為欄,謂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
2、返影:指日落時分,陽光返射到東方的'景象。
譯文:
山中空空蕩蕩不見人影,
只聽得喧嘩的人語聲響。
夕陽的金光射入深林中,
青苔上映著昏黃的微光。
賞析:
這是寫景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音,愈見其空;人語過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寫幾點夕陽余暉的映照,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