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讀后感是一種文學評論,可以展示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這里有一些讀者們的精彩讀后感分享,值得大家一起來欣賞和學習。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一
買這本《古都》是因為它的名字很符合我的口味,它聽上去沒有想象中的大氣恢弘,相反在我腦海里卻構建出一幅櫻花飄落在澄澈的湖水里的清幽景象。事實上也是如此。
文章講了兩個女孩的故事,千重子和苗子。兩人本是孿生姐妹,后來姐姐被收養成為京都布商的女兒,妹妹卻不得不每天做勞累的工作。在一個盛大的節日中,她們相遇了,之后便發展起了友誼。因友誼也牽扯出了五個年輕男女的愛情,可結局是開放式的,我們不得而知。
川端康成在他的書里運用了很多意象,比如千重子家門前的樹洞里的兩株紫地丁花,它們在一棵樹上,卻像彼岸花一樣:永遠相望卻不能相聚,也許連彼此都不知道。這兩株淡雅脆弱卻又堅韌的紫地丁花,就像苗子和千重子,明明是姐妹卻無法相聚。還有北杉山的松樹,它們挺拔高聳,是千重子所愛的,我想它也許象征著苗子的精神吧。任憑風吹雨打,永不會低下頭顱,她的堅強和獨立,還有她的健美,也猶如北杉山的松,永遠屹立不倒。
這篇作品有很濃的日本物哀的特點,它的寫法有一種虛幻的感覺,文字之間也透著淡淡的哀傷,但它卻讓你相信著它是真的。而且他們幾個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不同于別的小說中濃烈的愛情,如果說張愛玲的愛情是用平淡的文字寫出濃烈的愛情,那川端康成的愛情是用平淡的筆觸寫出平淡的愛情。好像幾個青年男女不由自主的就產生了愛情,沒有原因無需理由,雖說是愛情倒更像友情和親情。
“《古都》充滿了人類天性中最純真、誠摯的感情,體現了“風雅”的美感本質。日本美學傳統的物哀、風雅和幽玄在川端康成的小說里得到很好展現,而且融合在《古都》中,相輔相成,使之顯示出令人久久難忘的獨特美感。由于對日本美學傳統的執著和對西方藝術手法的探索,川端康成寫出了不朽的《古都》。作品中,他發揮了作家的主動精神和創造力量,顯示出了繼承與創新相融合的美麗色彩。”在這段評價中,我覺得風雅一詞評價的最好,無論是小說中平安神宮的時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都無一透露出一種風雅,或是一種文化。還有主人公賞櫻花、賞竹林或是賞什么,都透出一種恬淡的氣息,像是京都獨有的一樣。
小說距離現在也有一些遠了,可是讀起來卻沒有一絲隔閡,雖然和現在的生活不大一樣,卻處處透露著一種讓人產生共鳴的,也許叫做精神更好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二
《古都》是川端康成晚年的作品,描繪了戰后京都一戶人家中,女兒千重子尋覓到失散多年姐妹苗子的故事。
對日本稍有了解的人便知,日本人民族性中有一種孤傲的個性,與單純的西歐式傲慢與中國式高傲有所不同。武士道的忠勇——尤其是勇猛——在二次大戰中消耗殆盡,但他們行為與思維方式中近乎偏執的自命清高卻逐步演化成了現代日本人個性中的一部分。我們看《古都》時,不免感受到那種“高處不勝寒”的悲愁。這些悲愁,源于孤傲。
千重子是被領養的孤兒——而不是如其父母所稱的搶來的孩子。這是千重子靈魂晦暗的底色的由來。因為領養的前提是拋棄,是被遺忘、被放棄。這對于自尊心強烈卻從不表現的島國女孩來說,是一種無法愈合的創傷。因為孤傲,所以力求自身的完美。而力求完美,一方面是追求自身的無罪高尚,即不帶給他人憂愁與負擔;而另一方面,則是爭取與其他出身良好的友人站在同一條人生起跑線上,是要贏得全部應有的尊重……是故,她在心中堵塞了一塊頑石的情況下仍需全心全意愛她的父母,投入當下的生活。
一開始,就像書中說的“她并沒有改變對太吉郎和阿繁的親和愛,也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但當她遇見苗子之后,許多潛在的問題浮現了:親生父母的歸宿、養父母對自己真實的評價乃至應該面對還是回避生活——生活,有時就是“不幸”。盡管文中并未明言。所幸千重子所遇到的問題最終沒有帶來什么苦難與禍患,因為她的親人與追求者也都是善良與寬容和博愛的。
命運弄人,千重子生活在雖然沒落但依舊殷實的商人世家,有慈愛的養父母。這一切不能使她感受到孤兒應有的痛苦與悲切。她所感受到的只是邈遠的呼喚,與近乎閑愁的哀感。但就是這一層淡淡的愁緒已使她離開了那人潮洶涌的京都一小步。她仍在家庭中,但心中的疑惑與悲哀使她與世界隔了一道透明的墻。
若說苗心與千重子有什么隔閡,那是苗子的思想的國界。苗子自幼在農家長大,比千重子更成熟,階級意識在她心中早就扎根。她一方面充分愛護與接收千重子,但卻無時無刻不銘記著他們身份的巨大差異。她無法也從未設法融入千重子現今的家庭。孿生姐妹,因生長在不同的環境,注定了她們一生中在某些方面的對立。階級的產生,有時不是什么征服與壓迫,而是同一志趣背景的人向一處聚集后產生的團體。共產主義者只認為上層階級傾軋下層,故階級是不應存在的。孰不知,社會要有分工,個體差異要正視,個性要有發展的空間,階級是迄今為止最自必然的結果。苗子,當她靜觀資產階級的千重子向她伸開臂膀,只可以去擁抱一次又走回原處。日本人的高傲不容她作分外之念。
太吉郎是千重子的養父,他也是寂寞的。作為店主,他不愿意管理、競爭;他隱居在嵯峨山中,用他并不天才的思緒去創造光怪陸離的服裝。他一心結合日本傳統文化與西方流行文化,但他的同行們也許是在用西方現代化經營方式推銷日本貨物。二戰之后,日本人第二次對自身歷史產生了質疑。沒有五四、時的瘋狂毀滅,卻是在五十、六十、七十年代慢慢淘洗凈了古日本的美麗花紋。這與不同,這是良性的改革。但誰說良性改革就沒有損失呢?太吉郎眼中的京都,在改變,變得比他更快。沒有進取心的人在大潮中落后,但又孤傲得不愿認輸,終于孑然一身。
中國人的高傲是自豪和樂觀,西歐人的傲慢是自信和剛毅,而東洋人的孤傲卻是清高與頑強。《古都》講述了平凡、可愛又可敬的幾個京都人頗不寧靜的人生的一刻。有時,我們孑然一身“走過地鐵和人海”(孫燕姿《遇見》),此時,大可以去品味一下十六七歲的千重子在老楓樹下觀賞兩朵紫花地丁的寂寥。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三
因為《雪國》的唯美,因為《千只鶴》的無奈,我毫不遲疑地接著讀完《古都》。
不想,《古都》成了這三部作品里我的最愛。我以為川端康成是位心靈作家,《雪國》如此,《古都》更是。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上帝的棄兒,先被遺棄,然后再來被拯救……”
懂得寂寞的人才能懂得千重子,懂得寂寞的千重子才是那個美麗的千重子。可是沒有人懂得千重子,父親似乎懂得,母親似乎懂得。但總有些隔膜(因為不是親生吧);真一似乎也懂得,但真一太過懦弱,不能去撫慰她的寂寞;秀男是她心靈之外的人,是只會埋頭織腰帶抬頭憧憬他的美麗心上人的人,是不能懂得她的。也許與生俱來的寂寞是無人能懂也是無可撫慰的吧,能懂得自己的只有自己,千重子那個孿生的姐妹,幻影一樣的姐妹不就是千重子自己的影子嗎?那么貼心的一個人卻只能若隱若現,只能是一個影子,是人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繪就的一個幻影而已。
寂寞真的是如影子一樣,與生命同息同在呀。
只是,寂寞著,又有什么不好呢?
你看千重子的素凈的美麗,那是寂寞的美麗;你看那暮靄里的凈水寺的美麗,是寂寞的美麗,還有那最美的北山杉林,更是寂寞長出的一片蓊郁。
只有寂寞著的人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不苛求,不想往,只在眼前的一花一葉里尋覓生命的本真。不再尋求誰人來安慰寂寞。你看千重子,能安慰她寂寞的,除了內心的幻影,就只有那一片美麗的讓靈魂安靜的北山杉了。
幻影終會離去。千重子還有那片北山杉,于我而言,我的北山杉又在哪里呢?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四
《古都》是川端康成一九六八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它描寫了一對孿生姐妹悲歡離合的際遇。
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貧寒,無力撫養,即遭遺棄,幸而為一家綢緞批發商所收養,成了一個養尊處優的小姐。而妹妹苗子,雖未見棄于父母,卻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兒,孑立伶仃,長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種植北山杉。
《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靜謐中進行的,就算是在一開始千重子與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宮賞櫻花,場景里卻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兩個人,婉婉地卻擲地有聲地道出各自的臺詞,紋絲不亂,這種與年齡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這兒卻比比皆是。年輕俊美的千重子喜歡那些清素的圖案,喜歡在閑暇時參觀一座座參觀古老的寺廟、神宮,一次次賞析古都里的自然風光。而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為整篇的筆法也都如此,清透無華,澄靜質樸。
而《古都》的結尾卻是最令人心醉的。苗子的離去就好像細雪消融一樣,無聲無息。一切都會繼續。淡淡的憂愁,隱隱的無奈,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全文。
從《古都》中,可以讀到千重子父親太吉郎江郎才盡的哀怨、母親阿繁想放手女兒去追尋自身卻又依戀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棄兒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親姐姐卻不能與她親近的哀怨,真一因為門第而不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氣是清新的卻總有揮之不去的陰霾感,看不見驚喜的太陽。所以他才會在文中隱隱地透露出過“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不覺得道出“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永久的”的念頭。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五
斷斷續續讀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歡得立刻又讀一遍。
正如李漁談到女人之美在“態”,這本書也寫出了“態”,無論是女主角千重子,還是家人,乃至整個京都的風貌。試想和服職人的千金,行走在櫻花杉樹,陣雨細雪之間,是何等的畫面。然而書中既沒有描摹衣香鬢影,也沒有詩詞歌賦的詠嘆。不僅是以自然為美,更是以美為自然。就像書中人苗子所說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頭,所以她的頭發一直這么好看。”沒錯,就是這樣,旁人認為出眾的事物,在這里一直這么美麗,成為一種習慣。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帶和稍嫌樸素的和服,看似不夠美,缺乏古都味道,卻正是通身之美的點綴,就像調味料。美人既非濃妝艷抹,也不粗服亂頭。就這樣自然地美著。
川端很贊賞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譽為“現代的《源氏物語》”。但那書就像一捧晶瑩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對感情的態度也讓人遺憾。《古都》則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親切,苗子的謙遜,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禮,讓人感覺他們無論怎樣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長的話說,這些人都“知物哀”。開頭的紫花地丁體現千重子對身世和親情的思索,中間杉樹林體現苗子清幽純樸的心境,都是很優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飄然而去,尤為迷離。姐妹相知能否相見?兩位少女花落誰家?都沒有最終答案,()讓書中人和讀者都很牽掛。但這種微妙的惆悵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樹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滄桑男子之筆,寫嬌柔少女,寫得這樣好;以嬌柔少女之事,寫滄桑古都,寫得這樣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筆。此外,就像賈政說的,并不堆砌光彩晶瑩等字眼,以清淡悠遠的手法寫出,才是古都風味。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六
喜歡川端康成大概只因那一句“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莫名的感動和哀傷,我深深記住了這個一生充滿密集的哀傷與徹骨的孤獨但塑造了一個極致美的文學世界的作家,從《伊豆的舞女》、《千只鶴》、《雪國》再到《古都》,川端那種淡淡的憂傷始終揮之不去。而古都的美大概在我看來是最純粹、最動人的,無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的呈現。
古都給你的感動是那種靜靜流淌的,你絕不會涕泗橫流但也不會無動于衷,就像歲月靜好這一個詞一樣,溫和從容。
京都是日本的故都,上千年的歷史發展和文化積淀,這里充滿了濃郁的歷史和文化氣息,豐富的民俗傳統節日,古色古香的各類建筑,民間傳統工藝的小店,甚至每一處小路,和服腰帶上的花紋都在靜靜敘述著這里的古老和優美。
川端康成用其細膩的筆觸展示了古都的一年四季,春的明媚,夏的清涼,秋的落寞,冬的清冷,無論是京洛八重櫻壓滿枝頭、青蓮院的楠木還是北山杉森然矗立,古都的美景無時不在。踏過的青石板路、垂在水池的櫻花、安靜肅穆的尼姑庵、莊重典雅的神社,歷史與現在,自然與人工在這里完美地契合,煥發出別樣的光彩。
《古都》將一年中各種節日盛事穿插其中,也作為一個線索巧妙地貫穿人物活動,從葵節、袛園節再到送火節、時代祭,從賞花到參觀各式各樣的游行、祭祀活動,古老的都城,虔誠的信仰,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滲透其中,字里行間透露出作者對這座城市、對由來已久的風俗以及淳樸善良的人民的摯愛。
那一句“千重子發現老楓樹干上的紫花地丁開了花。‘啊,今年又開花了。’千重子感受到春光的明媚。”閉上眼睛,你仿佛穿越時光的陰翳,聞得到花香,感受得到那種明徹的春光,一個少女踏春光而來。
千重子自幼因雙親窮苦被遺棄,善良的太吉郎夫婦無兒無女好心收留了她,將千重子視如己出般細心呵護。太吉郎夫婦從事綢緞批發生意,雖然現在行情已大不如從前,但是家境較為殷實,千重子雖然集寵愛于一生,但是她從內心對自己的身世感到懷疑,因此變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無論處境如何千重子身上總是少不了淡淡的哀愁和落寞。按日本民間的迷信說法,棄兒會淪為終身不幸,千重子也常為此憂傷不已。她糾結于自己的身世,但是天性乖巧懂事,耐心細致地照料雙親,穿父親構圖的衣裳,即使看起來不那么合適;在任何事情上服從父母的安排,即使在婚姻大事上;想讀大學但是為了父親的心愿寧可留下來繼承家業。
千重子還有一個孿生姐妹,命運像一條神奇的鎖鏈將她們連在一起。即使身處不同的地方,終究還是會相遇。千重子格外喜歡北山杉,亭亭玉立,光潔明凈的杉樹讓千重子想到到如果人心也可以那樣,該多好。敏感地千重子覺得自己的內心彎彎曲曲,“我頂多就是生長在楓樹干小洞里的紫花地丁,哎呀,紫花地丁的花,不知不覺也要凋謝了。”感傷的她夢到了那個在北山村莊遇到的酷似她形象的姑娘,村莊的情景也清晰地浮現在她的夢里。不久在袛園節的參拜中便遇到了苗子,苗子正在禱告希望得知姐姐的下落,神靈指引她們重逢。
苗子健康美麗,淳樸的喜悅讓千重子不知所措,她反而因為自己是遺棄的孩子而更加憂傷。但是千重子和苗子的親情卻可以沖淡一切。苗子深知自己與姐姐地位懸殊,她保證不告訴任何人他們相逢的事情,但是千重子卻牽掛著妹妹,她叫秀男給妹妹送腰帶,自己還親自為她挑選和服;千重子鼓起勇氣說服養父母,把苗子接到家里來,使她脫離貧苦。千重子再去見苗子,姐妹二人在雷電交加的山林中相擁,苗子更是冒雨保護姐姐,姐妹之情至深至濃。
當千重子邀請苗子來她們家后,苗子含著眼淚說道,“我只要上你店去一次,只要一次也就行了。我不愿意妨礙小姐的幸福,哪怕一星半點。我想我索性隱形埋名算了。”當千重子希望苗子再來時,苗子搖搖頭,始終沒回頭。
而養父母太吉郎夫婦對千重子的寵愛也深刻體現了深摯的親情,他們從來沒有把千重子當成棄兒看待,為她的將來考慮,為她的幸福謀劃。千重子的母親阿繁更是堅定的說不會把千重子的婚姻做買賣,只是要為千重子找一個好人家。當阿繁知道千重子有孿生姐妹時毫不猶疑地叫她把妹妹帶到家里來,太吉郎則表示苗子有任何困難都可以收養她,還向千重子承諾,“千重子,你是我一手喂奶喂大的,我非常疼愛你,對那姑娘我也盡量做到一視同仁,不分彼此。”沒有生離死別只是淡淡的愛,于細節中,于瑣事中,情不自禁地感動讓你熱淚盈眶。對于將孤獨視為生命悲劇的千重子來說,親情的溫暖雖然不能改變那與生俱來的愁思,但是太吉郎夫婦的愛給了千重子莫大的感動。即使身處寒夜,親情就像那永不泯滅的燈塔指引著你,給予你前行的力量。
川斷筆下的感情從來就沒有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總是那么純真,那么唯美,即使是愛情依然如故,沒有牽手,沒有糾結,但是那真摯的情感卻始終縈繞在書中,真一與千重子從小青梅竹馬,互為了解,感情深厚;龍助較千重子年長對她疼愛有加,為了愛情寧肯放棄繼承權;秀男情不自禁地喜愛苗子,大膽地與苗子相約。
清逸的筆觸,靈動的風景,純真的情感,無一項占據全篇,無一項一筆帶過,相互穿插,情景交融,人物感情與四時之景巧妙地結合,以名勝古跡為背景,以風俗節日為線索,將日本文化傳統的物哀表現地淋淋盡致,纖弱、傳統的美與深沉、風雅的悲哀更是讓人難以忘懷。
故事的結尾寫到:“在千重子的前發上飄落了少許細雪,很快就消融了。整個市街也也還在沉睡著。就像什么都沒有發生過一樣,真一還是那么天真,龍助只是幫忙打理店鋪,苗子義無反顧回到了生長的地方,千重子飄雪的清晨望著漸行漸遠的妹妹。
含蓄地結尾,卻充滿了希冀,期盼著苗子可以一直健康活躍,期盼著千重子可以一直善良正直。京都就那么沉睡了,仿佛在絮語著什么古老的故事,又仿佛只是靜靜等待新的一天的到來。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七
合上薄薄的這一本書,我深深地吸了氣。閉上眼,書中的文字仍歷歷在目,書中的人物、風景也在心中鮮活起來。這本令人回味無窮的書就是《古都》。
“川端康成極為欣賞纖細的美,喜愛用那種筆端常帶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語言,來表現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這是這本書的作者獲諾獎的頒獎辭。對于川端康成的作品來說,這樣形容再恰當不過了。而他的這本代表作,更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種純粹而細膩的美。
小說主要講述一對失散的姐妹——千重子和苗子失散多年后再次重逢的故事。千重子作為綢布店老板唯一的養女,倍受呵護,但她不嬌氣,也沒有小姐架子,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也沒有傷心、不滿;相反地,她是一個溫柔、善良、善解人意的姑娘,她孝順養父母,善待朋友,對苗子更是真心呵護。千重子好像是一個孩子小心翼翼地呵護著那屬于她的溫暖與幸福。而苗子,這個從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姑娘,她勤奮、能干,有著一雙千重子都羨慕與佩服的靈巧的手。她看似卑微謹慎,其實在她心里,那個孿生姐姐雖然失散多年,但仍是她最親、最愛的人。
書中的這一對姐妹,雖然外表相似,但性格迥異,唯一相同的,就是都有著一顆善良、溫柔的心,無論是御旅所相遇時的驚喜與驚訝,還是北山杉林遇雨時苗子為千重子擋雨,姐妹倆之間總存在著一種令人感到溫暖默契。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卻有著一個相同的靈魂。
若千重子是一株纖柔嬌好的櫻花,那苗子就是一場紛飛晶瑩的雪,她們的相遇是偶然,分離是必然,命運在冥冥之中安排了一切——就如小說的結局,苗子為了不讓姐姐因身世被別人嘲笑,毅然選擇消失在千重子的世界。單純而又善良的苗子,她不正如她們離別時所下的那一場溫暖的雪嗎?我曾想,為什么作者不能給她們一個完美的結局,但我很快明白,這樣的結局,未嘗不是一種美好。這個結局,像眼淚,苦澀而又晶瑩,悲傷中帶有一種治愈人心的力量。
整本書無論從語言還是情節以至人物都簡單、質樸。它不象別的小說一樣有強烈的感情沖突,無論從頭到尾都是淡淡的,娓妮道來般,如鄰家阿婆緩緩的呢喃,如清晨古寺的陽光,又如春日的一場雨,冬末的一場雪。無論是千重子與真一關于幸福的看法,還是她與苗子關于靈魂的探討,都發人深思,而又確實觸及你的內心。書中關于靈魂,關于宿命的觀點,總是在你看到的那一秒,直擊你的內心。對于《古都》,我有一點很喜愛,那就是這本書中人物的塑造,小說中的每一個人,從千重子和苗子到其他角色,他們性格分明,但沒有所謂的壞人,有的角色或許談不上品格高尚,但所有的這些人,心中都有一顆善良的靈魂,例如絲綢布店夫婦,雖然將千重子從親生父母身邊偷走,但對千重子如親生女兒般,給予她常人所沒有的關懷。在這個仙境般的古都里,一切都是美的、好的。擁有紙窗格子的店鋪、繁華的寺廟舊神社、如晚霞般絢爛的樹林,以及一個個善良的人:綢布店夫婦、真一、秀男……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不可思議,卻又美的令人神往。或許這樣一個古都在現實中永遠不會存在,只是川端康成心中理想的烏托邦。它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一般,是一個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好。但那又何妨,即使只是夢中的仙境,它的美好仍能溫暖人心,治愈內心的傷痛。
千重子和苗子,相遇在櫻花最燦爛的季節,而我與《古都》相逢于花落時節,我沉浸在這與世隔絕的美好中,探尋人生的哲理,亦在溫暖的話語中,發現人性的美好。
很想引用千重子一句充滿了淡淡的憂傷的獨白:“也許幸運是短暫的,而孤單卻是長久的。”在孤獨和彷徨時,不妨捧起這樣一本書,去領略一場絕美的“八重櫻吹雪”的盛宴,然后在孤獨與彷徨的黑房子里,發現那一線光亮,繼續尋找幸福和光明的方向。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八
在紛紛揚揚的落葉飄落的時節,我有幸能讀到川端康成的《古都》。這個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靜謐中進行的,就算是在一開始千重子與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宮賞櫻花,場景里卻仿佛只有千重子和真一兩個人,婉婉地卻擲地有聲地道出各自的臺詞,紋絲不亂,這種與年齡不符合的沉寂的心,在這兒卻比比皆是。年輕俊美的千重子喜歡那些清素的圖案,喜歡在閑暇時參觀一座座參觀古老的寺廟、神宮,一次次賞析古都里的自然風光。而這些想必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因為整篇的筆法也都如此,清透無華,澄靜質樸。
《古都》的結尾是令人心醉的。苗子的離去就好像細雪消融一樣,無聲無息。一切都會繼續。淡淡的憂愁,隱隱的無奈,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全文。
從《古都》中,可以讀到千重子父親太吉郎江郎才盡的哀怨、母親阿繁想放手女兒去追尋自身卻又依戀不舍的矛盾的哀怨、千重子得知自己是棄兒的哀怨、苗子找到自己親姐姐卻不能與她親近的哀怨,真一因為門第而不能表達自己情感的哀怨……所以《古都》上空的天氣是清新的卻總有揮之不去的陰霾感,看不見驚喜的太陽。所以他才會在文中隱隱地透露出過“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不覺得道出“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永久的”的念頭。
因此,《古都》從一開始就渲染著淡淡的感傷,楓樹上的紫花地丁是一開場出現的景物。“上邊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雖然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實卻不盡如此,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別易聚還難,太多無奈,太多嘆息。
該作是川端康成96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三部作品之一。川端康成用他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寫了這一對孿生姐妹的心酸身世和純潔愛情,寫他們的美好期望。這本書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深處不一樣的世界。讓我們一起走進“古都”去看看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九
“夏季晝長,尚未到夕陽晚照的時分。還不是一抹寂寞的天色。上空燃燒著一著璀璨的云霞。”
這段話出于川端康成的《古都》,是川端康成出于對傳統的切實的追求,寫了《古都》。《古都》的故事由紫花地丁娓娓道來:講述了佐田千重子和苗子這對孿生姐妹相離,相遇,相知,相認,最終又相離的凄楚動人的故事。
古都是指日本東京,也許我們看待日本時會帶有貶義的眼光,但在作者筆下,古都是那般繁華,那般充滿著日本獨特風情味的一座城市。在這樣一個充滿韻味的古都,那茂密的樹林,特有的古風長橋,千重子和苗子也相遇在那櫻花之下。
在我看來,千重子和苗子,兩個不同的人生,一個相同的靈魂。若千重子是一樹飄飛的櫻花樹,而苗子則是那個冬晨里微化的細雪。在那一個暖意的下午,我品著一杯暖茶,走進一個夢境,看到一個絕美的“八重櫻吹雪”之宴。于我,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美。
在漫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接納命運的坎坷,以一顆易感動,易感恩的心慢慢成長。
望見,古都,那股繁華。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
回首昨天,我們不難發現,在通古搏今的大世界里,其實仍有許許多多我們認為已經很完美的東西,仍舊還需要那么一些極小甚至細微的東西進行一下精心的點綴,包括我們認為無法更改的記憶亦同樣如此,《雪國》一書的出現就為我的記憶增添了一道絢麗的亮點,《雪國》一書已記不起是哪個假期讀的了,大概距今已有許多時日了吧!然而書中精彩之處至今仍記憶尤新。
《雪國》的作者名為川端康成,日本作家,初期的川端康成可以說成是屬于現代主義系統的作家,然而,實際上在《意大利之歌》等許多川端康成的著名小說作品中充分的體現出,后期的川端康成的資質都已顯現出來,曾經的川端康成是日本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員,文章十分的新穎,內容也具有一定的近代性,也可以說成是十分異質的。而《雪國》則是從現代主義向日本古典主義美意識轉換時期的代表作品,是川端康成這一時期最初的優秀小說,其中是以《雪國》為契機,川端康成脫離了現實主義的封鎖,自此充分的發揮了長篇作家的個性。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一
斷斷續續讀了川端康成的《古都》,喜歡得立刻又讀一遍。
正如李漁談到女人之美在“態”,這本書也寫出了“態”,無論是女主角千重子,還是家人,乃至整個京都的風貌。試想和服職人的千金,行走在櫻花杉樹,陣雨細雪之間,是何等的畫面。然而書中既沒有描摹衣香鬢影,也沒有詩詞歌賦的詠嘆。不僅是以自然為美,更是以美為自然。就像書中人苗子所說的:“千重子小姐很擅于梳頭,所以她的頭發一直這么好看。”沒錯,就是這樣,旁人認為出眾的事物,在這里一直這么美麗,成為一種習慣。此外,吸收了西洋元素的新衣帶和稍嫌樸素的和服,看似不夠美,缺乏古都味道,卻正是通身之美的點綴,就像調味料。美人既非濃妝艷抹,也不粗服亂頭。就這樣自然地美著。
川端很贊賞三島由紀夫的《春雪》,譽為“現代的《源氏物語》”。但那書就像一捧晶瑩欲融的春雪,美得有些刻意。主角對感情的態度也讓人遺憾。《古都》則是美中有平和。千重子的親切,苗子的謙遜,父母的慈祥,三位追求者深情又有禮,讓人感覺他們無論怎樣組合,都能幸福地生活下去。
用本居宣長的話說,這些人都“知物哀”。開頭的紫花地丁體現千重子對身世和親情的思索,中間杉樹林體現苗子清幽純樸的心境,都是很優美的。最后苗子在晨雪中飄然而去,尤為迷離。姐妹相知能否相見?兩位少女花落誰家?都沒有最終答案,()讓書中人和讀者都很牽掛。但這種微妙的.惆悵也是很有滋味的,正如紫花地丁和杉樹的寂寥是很美的。
以滄桑男子之筆,寫嬌柔少女,寫得這樣好;以嬌柔少女之事,寫滄桑古都,寫得這樣好。川端康成真是大手筆。此外,就像賈政說的,并不堆砌光彩晶瑩等字眼,以清淡悠遠的手法寫出,才是古都風味。
魯迅明天讀后感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讀后感。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二
讀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想今年去一趟京都,疫情影響下計劃也就泡湯了。讀的時候也有一種讀村上春樹的感覺,只不過主角是少年少女的區別。回想起來這本書講的內容倒是很簡單,一對棄兒雙胞胎,一個是被當地的絲綢商收養家境較好的大小姐千重子,一個是在京都周邊從事體力勞動的姑娘苗子。某次意外相見后發生的故事,其中還牽扯到一些少年之間的感情糾葛。
故事很短,文章結束的特別快,有一種劇情還沒開始的感覺,但還是給人一種平靜的感覺,也許京都這座城市也是給人相同的感受吧。文章中從京都春季一直寫到冬天,關于京都的三大祭和植物也都有描寫,更多的是通過人的心里活動來側面烘托這些物的美麗。印象比較深的是千重子對父親說,這不就是京都嗎,所有的東西都像是盆景一般。我很喜歡蘇州的園子,倒是從沒有覺得蘇州的園子有盆景的感覺,還是有雖由人作宛如天開的感覺吧。對千重子的父親也比較感慨,比較厭世的一個人,沒有生活的壓力的人,會因為一枝花而選擇買不買一所宅子的人。不知道生活的意義是什么,盡可能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追尋自己認為的美吧。接受沒有意義的事實,盡可能多些體驗,平靜的活著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三
“但是,看上去她那種對城市事物的憧憬,現在已隱藏在純樸的絕望之中,變成一種天真的夢想。他強烈地感到:她這種情感與其說帶有城市敗北者的那種傲慢的不滿,不如說是一種單純的徒勞。她自己沒有顯露出落寂的樣子,然而在島村的眼里卻成了難以想象的哀愁。如果一味沉溺在這種思緒里,連島村自己恐怕也要陷入縹緲的感傷之中,以為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徒勞。”
______題記。
凄美人生。
《雪國》講述了一段凄美的愛情故事。它一反傳統小說的筆法,不突出情節,瑣碎細小,哀婉纏綿。
駒子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描寫得細膩傳神,讓人品味不荊她的每一舉動飽含著對愛的執著,對生命的渴望,對尊嚴的追求。她是混亂污濁的人世中純潔的尤物,讓人憐愛和心痛。雖為藝妓,卻有著真誠細膩的情感,身處不幸卻又奮斗不息。
島村同情駒子,愛著駒子卻又無能為力。家庭的牽累,世俗的牽絆,他不能突破。他能為駒子做些什么?這份愛本是沒有結果的徒勞。
葉子何嘗不是單純的尤物。她純真善良,干凈的如瑩澈的溪水。她同樣愛著島村,青春的妒火讓她平靜的心微起波瀾。她對駒子愛恨摻雜,那恨卻又很淡,如一縷青煙。她死了,那樣凄美,像一片隨風飄落的樹葉。
這篇小說纏綿悱惻而又艷麗冷峻。讓人深思,回味。
傷逝.古都。
古都是一座具有濃郁日本文化色彩的城市,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它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作者哀嘆古典文明的逝去,悲痛不已。
作品介紹了分離的孿生姊妹間真摯的情感。又有濃郁的氛圍中古典的愛情故事,讓人緬懷和心動。
細膩的敘述中透露出一縷淡淡的哀傷,揮之不去。是悲悼愛情的破碎,是追憶古典的逝去,還是作者對人世的傷懷?我總覺得一個人只有在空淡虛明的時候才會有那種難以言說的悲憫和感傷。川端康成應該是空淡虛名的,細膩敏感的。每每讀到他的文字,總能觸動我的心弦。
真愛。
《千只鶴》講述了一個愛情的悲劇。太田夫人深愛著菊治的父親,并成為菊治父親的情-婦。菊治父親死后,一個偶然的機會,太田夫人看到了年輕的菊治。此時溫柔的太田夫人卻分不清菊治與其父親的差別。兩人一著錯發生了關系。為了卸去沉重的負罪感,太田夫人選擇了自殺。在以后的日子里菊治發現他真愛著的卻是太田文子,太田夫人的女兒。可是文子不能忍受這種沉重的愛情毅然地選擇了永遠地離開這個世界。
太田夫人是對還是錯?錯是因為太愛了吧。太田夫人太愛菊治的父親,以至他死后太田夫人拼命在一切東西上尋找他存在過的.痕跡。她在和父親長得很像的菊治身上找到了希望。與其說她愛著菊治不如說她愛著菊治身上的蹤影。
對于菊治的行為,我想是青春的沖動和兒時所收的傷害在默默地發揮著作用。菊治父親曾和近子發生關系,這給幼小的菊治帶來莫大的傷害。他永遠不能忘記近子胸前那塊丑陋的令他惡心的黑痣。在一言一行中他不忘嘲笑近子。那嘲笑雖不帶臟話,卻能一解心中之恨。
文子與菊治的愛情是含蓄的,也是悲劇的。
書中的每一個形象都是鮮活的,近子的善于謀算、世俗和嫉妒;太田夫人的溫柔,純真;文子的安靜、純潔;菊治得細膩、憎惡、彬彬有禮。讓我喜歡,回味。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四
《古都》一書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對背景京都民風民俗的描寫。川端通過撫觸古都的自然美、傳統美去追求殘照因戰敗而荒蕪了的日本美。他在書中提到了日本著名的寺廟,例如平安神宮,清水寺,著名的節日例如:袛園會,葵節。以毫不夸張的傷感,動人心弦的手法,將神社佛閣、工匠薈萃的古老街衢、庭園、植物園等種種風物,敏銳而精細地表現出來。京都是日本文化的薈萃地,在戰后遭到了嚴重的摧殘,而京都又是川端的故鄉,所以川端對于描寫日本的民風民俗充滿了熱情。
而最吸引我的則是川端康成的心理描寫,在那些細膩的心理描寫中,字里行間中透露出的滿是讓人怦然心動的情愫。“妙齡的千重子不免想道:上面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以上這句是我最喜歡的一句心里描寫,它富有想象力并且透著些許的傷感。
而貫穿全文的則是千重子與其孿生姐妹苗子的悲歡離合故事,有人說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充滿了對于女性的同情,無論是《雪國》中的駒子還是《古都》中的千重子,都將她們的悲哀與樸實相融合。
然而最令我心醉的則是《古都》的結尾,讓人有些意猶未盡卻從心底涌出一股悲傷的情緒,那種悲傷與郭敬明的悲慘小說不一樣,那種淡淡的憂傷氣息彌漫在空氣中的每一個縫隙里,一直滲透到身體的每一個細胞中。結尾是這樣的:
“千重子抓住紅格子門,目送苗子遠去。苗子始終沒有回頭。細小的雪花有些飄落在千重子的前發上,很快就消融了。大街還在沉睡中。”
讀罷川端康成的文字,我只覺得心中一片寧靜,原本非常浮躁的內心現在已經如一潭止水般平靜,也許這就是川端康成文字的最大魅力吧!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五
近兩天看的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是指日本京都,作者川端康成筆下人物不多,情節也很簡單,寫景的多,對京都的一些文化節日用筆很多,人們的生活離不開節日,節日的熱鬧和節日文化的繁榮也是一個民族昌盛發達的象征,文學作品能起到記錄和再現這種文化的功能,這也是作家的責任之所在。《古都》向人們再現了古都人的居住特點:精致的.格子門;彩車游行;古廟和尼姑庵這些具都古都特色的景觀;也有鄉村的杉樹林的山野風光。如大佛次郎《京都之戀》:“北山的杉林層層疊疊,漫空籠翠,宛如云層一般。山上還有一行行赤杉,它的樹干纖細,線條清晰,整座山林像一個樂章,送來了悠揚的林聲……”藝妓生活的描寫片斷在他的文章總是時而出現。
作為千重子這個主人公,善良、善感,幸福而又憂傷,有幸福的家庭,但自己的身世一直是個迷,一個棄兒的身份讓她心里不安,膽小柔弱。漂亮有教養,天生麗質,氣質高雅,溫柔敦厚善良,她有不幸的命運,從小被父母因生計問題被遺棄,成為一個棄兒,但她的養父母對她非常疼愛。與她孿生的姐妹不知是姐還是妹的苗子,農村長大的孩子,善良,盼望能找到自已的同胞姐妹,為了姐姐的幸福,忍著對世上唯一親人的思念,不公開與姐姐的關系,這種大義或許就是小說閃光的地方。佐田太吉郎:千重子的父親,性情孤僻,感情細膩,自負,不得志,愛清閑享受,不愛經商事務纏身,是一個處于日本戰后經濟簫條時期頹廢的代表。阿繁:慈母,細心,卻也有堅強的一面,在原則大的問題如千重子婚姻方面表現出來的堅定。“‘我不怎么喜歡那位有田先生。’阿繁把聲音壓低,但語氣卻非常堅決。”
小說的故事情節舒緩,總是給人一種淡淡憂傷的感覺,一個最大的特點大篇幅人物對話的描寫,從對話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讀古都的感覺讓人不是很激動,對結果不是很迫切地想知道,寫作風格是讓人慢慢品味,大量的人物對話來展現故事情節,表現人物性格。
這是川端康成走向諾貝爾獎臺的一篇名作,具有東西方文學風格融合的特點,需要品味,看能否得妙處,還有就是個人對文字對文學的感悟能力了。我對文學作品的領悟力不高,好多是心明言不明。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六
“當千重子發現紫地丁花時,在院子里低低飛舞的成群小白蝴蝶,從楓樹干飛到紫花地丁附近。楓樹正抽出微紅的小嫩芽,蝶群在那上面翩翩飄舞,白色點點,襯得實在美極了…”《古都》一書的總體基調是安靜的,唯美而不失清新,讀完之后一股揮之不去的依戀感油然而生。文中隱隱地透露出過“不食人間煙火”的意境,讓每一位讀者深刻地體會到:幸福是短暫的,而孤獨卻是永恒的。
《古都》里的一切都在靜謐中進行的,無論是千重子與真一在人山人海的平安神宮賞櫻花,還是千重子與妹妹苗子在北山杉場里的偶遇,所有的場景仿佛只有兩個人的世界,一切就此停止,婉轉地卻擲地有聲地道出各自的臺詞,這種與年齡不符合寂靜心態,文中比比皆是。年輕的千重子喜歡清雅的圖案,喜歡在閑暇時參觀古老的寺廟和神宮,感受自然的魅力和神秘。這些思想都是川端康成所推崇的',清澈無華,質樸純真。
當千重子同時面對真一的愛慕和秀男的稱贊時,她雖依戀真一,但卻對秀男的稱贊與關心無法拒絕,她無法馬上抉擇這兩份情感,這種少女的羞澀和猶豫,淺淺的哀思和憂愁,逼真而形象,生動且絲絲入扣。而自從千重子知道自己是棄兒之后,她與父母之間關系也產生了相應微妙變化,常常千重子會因為父母的'一兩句無關緊要的話黯然流淚,特別是得知其孿生妹妹苗子的下落后,這種情感波動更表現得愈加明顯:一方面千重子真心地希望和失散多年的妹妹住在一起,渴望去了解自己唯一的親人,但另一方面千重子也舍棄不了自己的養父養母,辜負不了那份真摯的愛,承受不住那份難得的感動。
作者川端康成借助生活中寧靜祥和的生活片段片斷,去撫觸古都的自然美、傳統美,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千重子和苗子這兩個人物形象,但其主旨并不是純粹敘述男女間的愛情波折,所以沒有讓他們的愛情發展成喜劇性的結合,也沒有將他們愛情推向悲劇性的分離,而是將人物的純潔感情和微妙心理,交織在京都的唯美的風物之中,將愛與感動隱喻在櫻花的漫爛世界里,這正是《古都》魅力之所在。
我愛文中對于花的描寫和隱喻,它讓我想起中學課本中《花未眠》里面發關于美的體會與感嘆。古都,美女,櫻花,愛情,構成了如夢如幻的組合,濃墨重彩之下表現出慘淡和凄涼的宿命,這正是川端康所追求的人生境界。櫻花的凄美與短暫的生命象征了無常的人生,入世太深往往急功近利追逐名利之尾,入世太淺往往遁入佛門四大皆空,或許只有櫻花的境界才是最為理想的人生,在川端康成的筆下,古都文化是那樣的美侖美奐,同時它與現代文化又是那樣的不合時宜,就像千重子糾結微妙的美麗心靈,猶如絢麗飄渺的玻璃景觀,美則美矣,虛則虛矣,但只要輕輕一碰,它便碎了一地。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七
初讀《古都》,便是深深地被川端康成那樸素淡雅的語言所吸引。淺淺一讀,并未深刻了解文章內容。后來細細一品,倒是知道苗子和千重子這孿生姐妹之間的悲歡離合,以及年輕一輩之間愛情與婚姻的纏綿。
《古都》講述了孿生姐妹千重子和苗子的故事。幼年時家里貧寒,不得已將千重子棄于紅門格子下的街道。千重子有幸被一批發商收養,當做他們的獨生女,悉心培養。后來遇到了苗子。紡織戶長子秀男誤將對千金千重子的愛慕轉移到了苗子身上,把她當做千重子的幻影,對其求婚。“對美的幻影,總沒有厭倦的時候吧。”苗子說出此話,內心的無奈,又有誰知道。還有就是千重子,她的青梅竹馬真一,她所遇見的秀男,她的愛情。最終她也不過是選擇了家庭的產業,選擇了真一的哥哥,龍助。最值得一提的,還是這悲情姐妹的故事。原本她們是一家人,第一次團聚的歡樂,漸漸地被現實所打破。苗子,她只是出賣體力的下層勞動者,又如何去和大家千金的千重子對等?更如何融入到她的家?“苗子搖搖頭。千重子抓住紅格子門,目送苗子遠去。苗子始終沒有回頭。在千重子的前發上飄落了少許細雪,很快就消融了。整個市街也還在沉睡著。”寧靜,苗子的離去就好像細雪消融一樣,無聲無息。一切都會繼續。淡淡的憂愁,隱隱的無奈,帶著意猶未盡的感覺,結束全文。
此外,川端康成對京都這日本文化集中的地方的描寫,各種節日,寺院,植物對于我來說,更像是一本日本文化百科全書。像時代祭、葵祭、鞍馬寺的伐竹會、祇園祭、“大字”篝火儀式等,這些京都民風民俗,帶著濃郁的日本文化色彩,出現在文章當中。并且在細膩的'文風下,散發著無盡的日本文化美。文章對當地的環境描寫,更是將文章的哀愁烘托得淋漓盡致。“春天,西山柔和的暮色,幾乎把京都的半邊天染上了一層淡淡的霞光。”春愁,傍晚,霞染天。在那里,千重子靜靜地述說著她那棄兒的故事。
《古都》從一開始就渲染著淡淡的感傷,楓樹上的紫花地丁是一開場出現的景物。“上邊和下邊的紫花地丁彼此會不會相見,會不會相識呢?”雖然這是千重子的美好愿望,事實卻不盡如此,這正如文章以后的故事,人生別易聚還難,太多無奈,太多嘆息,這就是人生。
古都讀后感論文大全(18篇)篇十八
說起川端康成的作品都離不開“物哀”的創作特色,這一特色幾乎貫穿他所有的作品。事物嘛,都是客觀存在的;哀嘛,是人對事物的主觀意向、感覺、情緒,這些由于萬物而引發人的低沉、憂傷、哀愁、迷蒙的情感其實是印映在每個個體人的身上。
日本國民由于他們國家的地理位置,特別是歷史、文化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看待世界美的視角,“物哀”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表達注重以物寄情,特別是那些瞬間的、生命力極短的絢爛、凄楚、纖弱,則格外被大家所珍惜和欣賞,內心由衷地敬畏這種美,享受這種美的感覺;如飄落的櫻花、絢麗的焰火、漫天的飛雪、遠去的火車,甚至逝去的生命。
他們做起這些來都特別正式、隆重、有儀式感。
例如《古都》的第一部分“春花”中的平安神宮,千重子與兩小無猜的真一,在茶室外面的小道繼續前行,遇到一個較大的池子。在“池邊櫻樹的紅色垂櫻倒映在水中,凄美無比”這句話之前,是昏暗的林蔭小道、嫩葉的清香和濕土的芬芳撲鼻而來、明亮的庭院,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自然、清新、甜美。人美、情美、景美、花美,倒映在水中紅色垂櫻就“凄美”了,這完全是因為川端康成賦予千重子的個人感覺。因為千重子已經想好了,要告訴真一自己是棄嬰這件事。
我不否認川端康成的《古都》“物哀”特色的存在,千重子和苗子姊妹襁褓中分離的事實,個人成長經歷的現實以及重聚的情感碰撞,都使兩人始終陷在縹緲、纏綿的感傷之中,故事本身就符合體現了川端的人生虛無和幽玄思想。但是,我從川端描述中也讀出了另外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