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教案的編寫需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接下來是一些優秀教師編寫的高一教案,供大家共同學習和借鑒。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一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2.掌握其定義公式和單位.
3.知道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變化量方向一致.
4.區別加速度、速度、速度變化量.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比值定義法,進一步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義.
1.本節在物體運動快慢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速度變化快慢的問題.
2.通過探索用比值定義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學無止境的觀點.
3.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和毅力.
2.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加速度概念的建立和加速度與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關系.
2.加速度是速度的變化率,它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和方向.
教學難點。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樹立變化率的思想.
2.區分速度、速度的變化量及速度的變化率.
3.利用圖象分析加速度的相關問題.
3.教學用具。
多媒體。
4.標簽。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圖1-5-1兩幅vt圖象,供同學們交流討論,并設疑對比思考.指導學生對兩個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象認真觀察,找出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律.
學生歸納總結出:甲圖中,物體的速度每秒變化5m/s.
乙圖中,物體的速度每5s變化5m/s.
普通的小汽車和高檔跑車的速度都能達到200km/h,但它們從靜止到具有這一速度所經歷的時間不同,高檔跑車經歷的時間要遠小于普通的小汽車.哪個速度的變化快呢?速度變化的快慢是衡量汽車檔次的一個重要標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
影片導入。
利用課件視頻資源,依次大屏幕播放下列影片片斷:
在以上片斷中,各物體的速度都發生了變化,你怎樣才能比較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快慢呢?
推進新課。
利用多媒體投影播放賽車、高速列車、自行車、運動員等錄像,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誰的速度“增加”得快?如何來表示增加的快慢?課件展示:依次展示三個速度表格,分析比較速度改變的快慢.表一:
交流討論:若物體在所用時間一樣的情況下,速度改變大的物體速度改變得快.
點評:讓學生從最簡單的例子入手,先比較相同時間內的速度改變量,為不同時間不同改變量作知識鋪墊.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一般,正是物理學探究規律的順序.
表二:
學生認知觀察表中數據并交流討論,若在速度改變相同的情況下,可以比較時間的長短,所用時間越短,速度改變得越快.
教師繼續引導學生分析數據,提高學生根據數據表來概括總結規律的分析能力.
表三:
很明顯,這幾個運動物體速度的改變量不同,速度改變的快慢也不同,且速度增加大的不一定就增加得快.為了描述物體運動中速度變化的快慢,人們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加速度是用來描述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
教師指導學生回憶怎樣描述物體運動位置的變化.例如在勻速直線運動中,物體從a點運動到b點,可以用a、b兩點坐標的變化除以所用時間即速度的大小來描述位置變化的情況.
點評:利用速度的表達式類比,力求使學生猜想到可以用速度的改變量除以所用時間來描述速度變化的快慢.
交流討論并總結:用物體速度的增加量除以所用的時間來描述這段過程中物體速度增加的快慢.
結論:a==m/s2=2.25m/s2。
教師指導學生依次完成表三中b、c、d的計算:
加速度的單位是m/s2,讀作米每二次方秒.
明確:1.定義:加速度等于速度的改變跟發生這一改變所用的時間的比值.
2.表達式:a=。
3.單位及符號。
米/秒2m/s2(國際單位制)。
厘米/秒2cm/s2。
發動機:v12雙頂凸輪軸48氣門4turbo。
排量:6.000c.c.
最大馬力:850/bhp/5,750rpm。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2、知道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會解答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探究物理問題的習慣,訓練學生觀察實驗的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對現象的觀察、分析能力,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法建議。
2、對于向心力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二點是物體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體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點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變線速度的方向.。
3、讓學生充分討論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設計實驗進行探究活動.。
教學設計方案。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三
主要設計:
(一)讓學生討論汽車急轉彎時乘客的感覺.。
(三)演示實驗:做圓周運動的小球受到繩的拉力作用.。
(四)讓學生討論,猜測向心力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探究?引導學生用“控制變量法”進行探索性實驗.(用向心力演示器實驗)。
演示1:半徑r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質量m的.關系.。
演示2:質量m和角速度一定時,向心力與半徑r的關系.。
演示3:質量m和半徑r一定時,向心力與角速度的關系.。
給出進而得在.。
(五)討論向心力與半徑的關系:
(一)根據牛頓第二定律。
得:
(二)討論勻速圓周運動中各個物理量是否為恒量:
vtf。
探究活動。
感受向心力。
做這個實驗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讓做圓周運動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體.。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四
知識與技能。
1.理解物體運動狀態的變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與力有關,也與質量有關.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過程與方法。
2.學生自己設計實驗,自己根據自己的實驗設計進行實驗.
3.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看一下實驗結果能驗證什么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探究實驗,培養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的科學態度.
2.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新精神.
3.培養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控制變量法的使用.
2.如何提出實驗方案并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3.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難點。
1.如何提出實驗方案并使實驗方案合理可行.
2.實驗數據的分析與處理.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見課件。
[新課導入]。
利用多媒體投影圖4—2—1;。
分組定性討論。
組i:物體質量一定,力不同,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組2:力大小相同,作用在不同質量的物體上,物體加速度有什么不同?
師:請組1的代表回答一下你們討論的結果.
組1生:當物體質量一定時,物體的加速度應該隨著力的增大而增大.
師:請組2的代表回答你們組討論的問題,
組2生:當力大小相同時,物體質量越大,運動狀態越難以改變,所以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師:物體運動狀態改變快慢取決于哪些因素?定性關系如何?
生l:應該與物體的質量和物體所受的力有關系.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質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生2:這里指的力應該是物體所受的合力,以上圖為例,物體所受的重力和支持力相等,不參與加速度的提供.
生:方便我們的研究.
生2: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時.
[新課教學]。
師:設計一個實驗,保持物體的質量不變,測量物體在各個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分析加速度與力的關系.大家分組討論并且每組設計一個實驗方案,并說明實驗的原理.
分組討論。
組l生1:我們是根據課本上的參考案例設計實驗的(在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裝置如圖4—2—2).
組1生2:我們設計實驗的實驗原理如下;因o為兩個小車的初速度都為零,拉力大小不同,但對每個小車來說保持不變,所以小車應該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根據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公式x=at2/2可知,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只要測量位移就可以得到加速度與受力之間的關系,力的大小可以根據盤中的砝碼求出來.
師:下面請組2的代表發言.
組2生1:我們設計的方法和組1的差不多,我們是用了一輛小車,小車后面連接一紙帶,用打點計時器記錄小車的運動情況,根據所打的點計算小車的加速度,然后再看所受的力和加速度的關系.
組2生2: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響,我們在木板下面墊了一個小木塊,當小車沒有拉力時讓它在木板上勻速運動.
師:這個同學的想法很好,這樣小車受到的繩子的拉力就等于小車受到的合力,下面請組3的同學代表發言.
組3生1:前面兩組的同學設計實驗時都是物體的初速度為零,我們可以利用氣墊導軌設計一個更為一般的方法,讓導軌傾斜不同的角度,滑塊所受的力就是重力的分力,讓滑塊滑過軌道中間的兩個光電門,記錄經過光電門的速度和兩個光電門的距離,根據公式x=(v2-v02)/2a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從而可以得到加速度和力的關系.
生1:水平面長木板與小車,車后用繩控制小車運動,兩車質量相同.表格設計如下:
參考表格。
小車l小車2。
次數拉車砝碼(s)位移x1/cm拉車砝碼(s)位移x2/cm。
1
2
3
4
5
生2:用一輛小車,測量加速度。
次數拉車砝碼(g)加速度a1拉車砝碼(e)加速度a2。
1
2
3
4
5
師:好,現在大家就根據自己設計的方案進行實驗,把數據填人設計的表格內.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巡回指導,幫助實力較弱的小組完成實驗。
師:現在請各小組簡要進行一下實驗報告.
組1生1:我們根據課本上的參考案例進行了實驗,因為已知小車的加速度和位移成正比,通過驗證位移和受力之間的關系,即可得出加速度和受力的關系.
師:實驗數據是怎樣進行處理的呢?
組1生2:我用的是位移和對應力的比值.
組1生3:通過我們的討論,我們發現用作圖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示位移(即加速度)和力的關系.關系圖表如圖4—2—3所示;可得在研究物體質量不變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的外力成正比.
組2生:我們通過處理小車后面的紙帶,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通過作圖驗證了小車的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合力成正比.組3生:我們用氣墊導軌作出的加速度和所受力的關系圖象,實驗結論是圖象非常接近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師:大家做得都非常好,那么你們在實驗中遇到的困難是什么呢?能不能想出辦法來克服?
組1生:當拉小車的砝碼的質量較大時,繩子容易打滑,從而影響了位移的測量.我們用松香涂抹在繩子上,效果不錯.
組2生:我們在做實驗時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即當砝碼的質量和小車的質量差不多時,a—f圖象不能再是一條直線,而是發生了彎曲.
師:這組同學的問題非常好,實際上砝碼和盤的重力并不嚴格等于小車受到的拉力,簡單證明如下:設砝碼及盤的質量為m,小車的質量為m,則分別對它們進行受力分析,對小車,受拉力和摩擦力,對砝碼和盤,受重力和拉力,那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如果相等,根據物體受合力為零則物體做勻速運動,而實際上砝碼及盤實際的運動應該是做加速運動,所以說重力和拉力并不相等,而是應該重力大于拉力,而我們在實驗中認為二者相等,所以實驗的誤差有一部分來源于此.控制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地使砝碼和盤的質量遠小于小車及砝碼的質量,具體的分析方法我們將在下一節學到.
組3生:雖然用氣墊導軌做實驗結果比較精確,但實驗數據處理比較復雜.
師:我們可以用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使數據處理變得簡單化,大家在課下討論一下看如何用數據處理軟件處理實驗中得到的數據.
師:以上我們是通過控制物體的質量不變來探究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所受力之間的關系,下面同學們繼續做實驗,通過控制物體所受的力不變來探究物體的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
學生進行實驗,老師巡回指導,幫助實力較弱的小組實現實驗。
由于和以上的實驗方法非常類似,所以可以直接讓學生得出結論.
師:大家得出的結論是什么?
生:物體加速度在物體受力不變時,和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師:這時候我們應該怎樣通過圖象來驗證問題呢?
生:我們如果作a—m圖象則圖象是曲線,我們可以作a—1/m圖象來解決這個問題,物體的加速度和質量成反比,所以a—1/m圖象應該是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三、由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
師:通過大家的實驗,排除誤差的影響,大家討論總結一下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力以及物體質量之間的關系.
[分組討論]。
生1: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物體的加速度和物體所受的力成正比,和物體的質量成反比.
生2:應該是和物體所受的合力成正比.
生3:我想力是矢量,加速度也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應該和物體所受力的方向相同.
師:(總結)大家的發言非常好,那么我們得出的結論是不是一個定理性的結論呢?僅靠少量的實驗是不行的,應該通過更為精確的實驗和更多次的實驗進行證明,不過我們大家在現有水平下能夠得出這個結論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的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
[課堂訓練]。
在水平路面上,一個大人推一輛重車,一個小孩推一輛輕車,各自做勻加速運動(阻力不計).甲、乙兩同學在一起議論,甲同學說:大人推力大,小孩推力小,因此重車的加速度大.乙同學說,重車質量大,輕車質量小,因此輕車的加速度大.你認為他們的說法是否正確?請簡述理由.
答:甲、乙兩同學的結論和理由都不全面和充分,物體的加速度決定于物體所受的合外力和物體的質量.大人的推力雖然大,但車的質量也大,因此重車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就大.小車的質量小,但是小孩的推力也小,因而輕車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判斷誰的加速度大,必須看各自的質量和合外力.
課后小結。
本節我們學習了:
1.力是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3.物體的質量一定時,合外力越大,物體的加速度也越大;合外力一定時,物體的質量越大,其加速度越小,且合外力的方向與加速度的方向始終一致.
4.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
課后習題。
1.完成實驗報告.
2.設計一種方案,測量自行車啟動時的平均加速度。
板書。
與加速度有關的因素。
1.物體受的合外力2.物體的質量。
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五
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運動的描述”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基礎。本章從機械運動入手,講述運動學的基礎知識,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的教學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好壞。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平均速度、瞬時速度、加速度。本節速度、加速度是描述運動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規律的基礎,所以學好本節內容有利于為后面的學習做準備。結合本節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運動的快慢(即位置變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來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簡稱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在描述運動快慢方面的區別和聯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方向。
5.理解直線運動中加速度方向與物體運動方向及其加速或減速運動之間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
初步了解極限思想在建立瞬時速度概念時的作用,了解比值定義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區別物理概念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節的要領。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他們容易接受相對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而對相對抽象的加速度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節教學的重點是平均速度、瞬時速度以及它們的區別;教學的難點是: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物體的運動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現象,學生對物體的勻速運動已有自己的認識,作為教學的起點。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導學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時速度,體驗它們的區別,利用類比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講授法、類比法、討論法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簡要復習位移的概念后,為了描述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概念,指導學生利用類比的方法研究速度的變化的快慢來理解加速度的概念,體驗類比的方法,體會比值定義法在物理中的運用。通過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自主、討論的課堂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識,加上例題的鞏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先進行速度的教學后進行加速度的教學,把物體位置的變化快慢作為加速度的基礎,再用類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簡單到復雜的認知過程。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大約需要5分鐘的時間)。
復習位移的概念后,教師舉例(物體有各種各樣的運動,不僅不同的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不一樣,且同一物體在不同時段的運動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請同學們舉例:如蝸牛爬行,飛機起飛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比較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運動快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新課教學(大約需要35分鐘的時間)。
(1)平均速度:教師提出問題:物體做機械運動時位置發生了變化(即發生了位移),但運動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導學生思考,和具體討論兩種簡單的`運動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較時間,運動的時間相同比較位移。在討論位移和時間都不同時采用位移和時間的比值來描述(比值大,運動快;反之則慢)。從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或),這樣學生知道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義的方法。教師利用教材中的圖2-22和表2-3,讓學生明確求的是哪一段時間,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時速度:讓學生討論與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時間或一段位移內物體運動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運動快慢,在給出瞬時速度的概念。體會極限思想在物理中的運用,了解實驗室怎樣測瞬時速度,并總結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區別。
(3)加速度:通過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來引入速度變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題,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負之分,并理解正、負號的意義;進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學難點。通過交流,教師總結: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在板書方面:教學中將黑板一半寫概念,另一半用來作圖分析。)。
結束語: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概念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學習。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六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2、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七
2、明確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
4、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推理、歸納的科學意識和方法。
二、重點難點。
理解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是本節的重點。
掌握并靈活運用自由落體運動規律解決實際問題是難點。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分析—總結。
四、教具。
牛頓管、抽氣機、電火花計時器、紙帶、重錘、學生電源、鐵架臺。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提問: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的規律是怎樣的?
vt=at。
s=at2/2。
vt2=2as。
(二)、自由落體運動。
演示1:左手擲一金屬片,右手擲一張紙片,在講臺上方從同一高度由靜止開始同時釋放,讓學生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然后將紙片捏成紙團,重復實驗,再觀察二者是否同時落地。
結論:第一次金屬片先落下,紙片后落下,第二次幾乎同時落下。
提問:解釋觀察的現象。
顯然,空氣對紙的阻力影響了紙片的下落,而當它被撮成紙團以后,阻力減小,紙片和金屬片才幾乎同時著地。
假設紙片和金屬片處在真空中同時從同一高度下落,會不會同時著地呢?
演示2:牛頓管實驗。
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顯然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是:
(1)只受重力而不受其他任何力,包括空氣阻力。
(2)從靜止開始下落。
實際上如果空氣阻力的作用同重力相比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物體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體運動。
(三)自由落體運動是怎樣的直線運動呢?
學生分組實驗(每二人一組)。
將電火花計時器呈豎直方向固定在鐵架臺上,讓紙帶穿過計時器,紙帶下方固定在重錘上,先用手提著紙帶,使重物靜止在靠近計時器下放,然后接通電源,松開紙帶,讓重物自由下落,計時器就在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
運用該紙帶分析重錘的運動,可得到:
1、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2、重錘下落的加速度為a=9。8m/s2。
(四)自由落體加速度。
1、學生閱讀課文。
提問:什么是重力加速度?標準值為多少?方向指向哪里?用什么字母表示?(略)。
2、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什么規律?
(1)在地球上同一地點,一切物體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
(2)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重力加速度是不同的,由教材第37頁表格可知,緯度愈高,數值愈大。
(五)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
vt=gt。
h=(1/2)gt2g取9。8m/s2。
vt2=2gh。
注意式中的h是指下落的高度。
(六)課外作業。
1、閱讀《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
2、教材第38頁練習八(1)至(4)題。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八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發生的。
2.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
3.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
重點聲音發生和傳播。
難點回聲測距離。
教具演示。
音叉,乒乓球。
學生橡皮筋。
一.聲音的發生。
(1)演示課本圖3-1,引導學生觀察音叉發生時叉股在振動。
(2)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撥動張緊的橡皮筋。
(3)隨堂學生實驗:做課本圖3-1用手指摸著頸前喉頭部分,同時發聲。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的發生是由于物體的振動”。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
二.聲音的傳播。
(1)課本圖3-2實驗問: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什么傳給了左邊的音叉?-(空氣)。
(2)游泳時,潛入水中也能聽到聲音,說明液體也能傳聲。
四.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講述為什么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17米)。
五.小結計算練習學生解題。
六.思考與作業p43-3。
七.板書。
第四章聲現象。
第一節聲音的發生和傳播。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1.聲音靠介質(任何氣體、液體和固體)傳播。
2.聲速(15℃)340m/s。
3.聲速由大到小排列:固體、液體、氣體。
1.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聽到回聲條件:0.1s以上,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s=1/2s總=1/2vt。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九
1.知道及其單位.
2.理解額定功率.
了解從能量分析入手去認識物理規律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
使學生獲得解決實際用電的初步知識.
本節教材從比較在相等時間內做功的多少引入的概念,再根據的定義和電功公式導出的計算公式,給出的單位.然后從的單位引出電功的單位千瓦時,說明1度就是1千瓦時.為幫助學生理解額定功率教材安排了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工作的演示,教材還介紹了不同用電器的兩個重要指標,額定電壓、額定,以使學生對常見用電器設備的功率有所了解.
1.重點:掌握的概念、公式及其應用.
2.難點:實際功率的概念、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區別.
3.疑點:燈泡的亮度決定于什么?
本節教材包括和用電器額定功率兩塊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前面學生學過的功率的知識和研究方法,突出比較做功快慢的方法:比較單位時間內用電器做功的多少.在講解的`公式時,注意強調公式中的各量的對應關系,是同一段電路中的各量.不易同時給出的導出公式,使學生感覺公式多不易掌握.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的區別學生不易做到,教師要通過實驗講清對一個用電器額定功率和額定電壓只有一個,而實際電壓和實際功率有很多.
重難點:重點是的概念和單位,難點是額定功率.
一.引入新課
方案一:復習功率概念引入電流做功有快慢的問題,然后可以舉出一些實例如:電力機車每秒做功400多萬焦,公共電車的電機每秒做功6萬焦,洗衣機的電機每秒做功100多焦,而小收錄機的電機每秒做功幾焦.再舉出時間不同做功不同的實例,問學生如何比較做功快慢,引出的定義.
方案二:分析類比建立的概念:可用幻燈片設計一組問題:1)怎樣比較運動快慢?2)這樣比較力對物體做功快慢?3)這樣比較電流做功快慢?引出的概念.
二、:功率的概念要講清:電流做功快,就大;電流做功慢,就小.的定義公式為p=w/t,的普遍適用公式是p=ui,比較大小時,要全面考慮到公式中各物理量的關系,才能確定的大小關系.例如:在相等的時間內,根據p=w/t,電流做的功越多,就越大.
功率的單位容易和電功單位千瓦時混淆,可采用讓學生計算1千瓦時的電功是多少焦,讓學生體會千瓦時的意義.
三、額定功率:
方案一:可以用并進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實驗體會用電器的工作有正常工作問題,然后引進額定功率的概念.學生實驗可以設計三組,1)是在比額定電壓低的情況下工作;2)是在額定電壓下工作;3)是在比額定電壓高出1/5的情況下工作.
方案二:教師拿出220v60w和220v100w的燈泡,問將他們串聯起來,哪盞燈亮?然后做實驗,引出額定功率的概念.
例題1、一只額定電壓為220伏特的`電熱煮水器,在正常工作時通電12分鐘,電度表的示數增加0.1度,問:
這個電熱煮水器的功率多大?
a.甲圖亮b.乙圖亮c.同樣亮d.無法判斷
分析解答同一盞燈的亮度與它的實際功率情況有關,在甲乙兩圖中,燈1的實際電壓不同,甲圖中的實際電壓小于乙圖中,所以燈1在甲圖中實際功率小于乙圖中,所以燈1在乙圖中較亮.b選項正確.
板書設計:探究活動課題燈泡的亮度決定于什么?
組織形式:學生分組
活動方式:教師提供實驗器材:低壓電源、電壓表、電流表、標有2.5v的小燈泡、開關、滑動變阻器、導線若干、220v 40w白熾燈泡一只.(1)提出問題(2)教師可先演示或提示,再由學生操作.(3)觀察燈泡兩端的電壓變化與燈泡相應的亮度變化.(4)討論,分析.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十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
【總結】20xx年已經到來,高中的同學也即將進入一系列的寒假春節,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寒假有關的文章供讀者閱讀。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十一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線運動》第六節《向心力》。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主要講解了向心力的定義、定義式、方向及驗證向心力的表達式,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前面幾節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這節講的是描述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合外力,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為接下來萬有引力的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并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復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升華,它把運動學和動力__聯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基礎方面】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具備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為本節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思維基礎方面】
高一的學生通過初中科學和第一學期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
【情感態度方面】
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向心力有關的現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錯誤的這就給學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帶來困難。
【知識技能目標】
理解向心力的定義;
【過程方法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重點:向心力表達式驗證,向心力來源與作用效果。設定一定運動情景,來驗證向心力表達式。來源進行舉例說明,進行受力分析。(重點如何落實)
難點:向心力表達式的驗證。通過用圓錐擺粗濾驗證表達式,通過圓錐擺做勻速圓周運動解釋原理,分析其在運動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測量數據與測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達式的正確。
教學方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口述
1、引入
回顧本章內容,復習向心加速度,放一個有關視屏,向同學提問物體為甚么做圓周運動?
2、新課教學(熟悉一下過渡)
做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實驗,多問題進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點進行總結
教授有關向心力的有關知識并進行一定補充。
用圓錐擺粗濾驗證向心力表達式小結:向心力定義表達式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十二
1.下列關于加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b)。
a.加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b.加速度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
c.物體運動速度越大,其加速度越大d.物體運動速度為零,其加速度一定也為零。
2.物體的加速度為2m/s2,表示這物體(c)。
a每秒運動2mb每經過1秒,其速度增大2m/s2。
c每經過1秒,其速度增大2m/sd每經過1秒,其速度增大2m。
3.下列關于速度和加速度的說法中,正確的是(d)。
a.物體運動的速度改變越大,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大。
b.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零,它的速度也一定為零。
c.物體運動的速度改變越小,它的加速度一定越小。
d.加速度的大小是表示物體運動速度隨時間變化率的大小。
4.一個小球以3m/s的速度水平向右運動,碰到墻壁后經過0.1s后以2m/s的速度沿同一直線反彈。則小球在這段時間內的平均加速度為(d)。
a.10m/s2,方向向右b.10m/s2,方向向左。
c.50m/s2,方向向右d.50m/s2,方向向左。
5.圖1-5-2為兩個物體的速度圖像,由圖說明在0-10s甲、乙誰作加速運動,誰作減速運動;加速度各是多少;誰的加速度大。
甲作加速運動,乙作減速運動;1/3m/s,-0.3m/s;甲的加速度大。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十三
3、知道力的兩種不同的分類;能力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了解對某個力進行分析的線索和方法.情感目標。
教學建議一、基本知識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
2、力的圖示與力的示意圖:
3、要會從性質和效果兩個方面區分力.二、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一)、對于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要準確把握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點:
1、力的物質性(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圖示是本節的難點.。
(三)、力的分類需要注意的是:
1、兩種分類;
2、性質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質可以不同.。
一、提問:什么是力?
教師通過對初中內容復習、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力的概念: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提問:下列實例,哪個物體對哪個物體施加了力?
(1)、馬拉車,馬對車的拉力.。
(2)、桌子對課本的支持力.。
總結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有施力物體就有受力物體,有力作用,同時出現兩個物體.。
強調:在研究物體受力時,有時不一定指明施力物體,但施力物體一定存在.。
二、提問、力是有大小的,力的大小用什么來測量?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什么?
教師總結:力的測量:力的測量用測力計.實驗室里常用彈簧秤來測量力的大小.。
力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符號:n.。
三、提問:僅僅用力的大小,能否確定一個力:
演示壓縮、拉伸彈簧,演示推門的動作.主要引導學生說出力是有方向的,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并得出力的三要素來。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十四
上節內容中,學生用所學的“圓周運動”、“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知識,經歷了一系列科學探究過程,得出了太陽與行星間的引力特點,學生對天體運動的研究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求知欲。本節課教師再引導學生從太陽與行星間引力的規律出發,根據類比事實將“平方反比關系”的作用力進行猜想,假設和推廣,從太陽對行星的引力到地球對月球的引力,再到任意物體間的吸引力都滿足“平方反比的關系”。學生會帶著好奇和探究意識以及必要的檢驗論證,一路探究下去,最終得出萬有引力定律。使學生在理解掌握萬有引力定律的基礎上,培養了探究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高一物理速度的教案(匯總15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們的區別。
二、能力目標。
1、比值定義法是物理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掌握用物理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抽象思維能力。
三、德育目標。
由簡單的問題逐步把思維遷移到復雜方向,培養學生認識事物的規律,由簡單到復雜。
教學重點。
平均速度與瞬時速度的概念及其區別。
教學難點。
怎樣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時速度。
教學方法。
類比推理法。
教學用具。
有關物理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質點的各式各樣的運動,快慢程度不一樣,那如何比較運動的快慢呢?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1、知道速度是描述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3、知道瞬時速度是描述運動物體在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的速度,知道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同一時刻的瞬時速率。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速度。
提問:運動會上,比較哪位運動員跑的快,用什么方法?
學生:同樣長短的位移,看誰用的時間少。
提問:如果運動的時間相等,又如何比較快慢呢?
學生:那比較誰通過的位移大。
老師:那運動物體所走的位移,所用的時間都不一樣,又如何比較其快慢呢?
學生:單位時間內的位移來比較,就找到了比較的統一標準。
師:對,這就是用來表示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在初中時同學就接觸過這個概念,那同學回憶一下,比較一下有哪些地方有了側重,有所加深。
板書:速度是表示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跟發生這段位移所用時間t的比值。用v=s/t表示。
由速度的定義式中可看出,v的單位由位移和時間共同決定,國際單位制中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常用單位還有km/h、cm/s等,而且速度是既具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即矢量。
板書:
速度的方向就是物體運動的方向。
2、平均速度。
在勻速直線運動中,在任何相等的時間里位移都是相等的,那v=s/t是恒定的。那么如果是變速直線運動,在相等的時間里位移不相等,那又如何白色物體運動的快慢呢?那么就用在某段位移的平均快慢即平均速度來表示。
例:百米運動員,10s時間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學生馬上會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師:對,這就是運動員完成這100m的平均快慢速度。
板書:
說明:對于百米運動員,誰也說不來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鐘跑10米多,有的1秒鐘跑不到10米,但它等效于運動員自始至終用10m/s的速度勻速跑完全程。所以就用這平均速度來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但這個=10m/s只代表這100米內(或10秒內)的平均速度,而不代表他前50米的平均速度,也不表示后50米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
例:一輛自行車在第一個5秒內的位移為10米,第二個5秒內的位移為15米,第三個5秒內的位移為12米,請分別求出它在每個5秒內的平均速度以及這15秒內的平均速度。
學生計算得出:
由此更應該知道平均速度應指明是哪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3、瞬時速度。
如果要精確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應怎樣描述呢?那就必須知道某一時刻(或經過某一位置)時運動的快慢程度,這就是瞬時速度。
板書:瞬時速度:運動的物體在(經過)某一時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比如:騎摩托車時或駕駛汽車時的速度表顯示,若認為以某一速度開始做勻速運動,也就是它前一段到達此時的瞬時速度。
在直線運動中,瞬時速度的方向即物體在這一位置的運動方向,所以瞬時速度是矢量。通常我們只強調其大小,把瞬時速度的大小叫瞬時速率,簡稱為速率,是標量。
4、鞏固訓練:(出示投影片)。
一物體從甲地到乙地,總位移為2s,前一s內平均速度為v1,第二s內平均開速度為v2,求這個物體在從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師生共評:有的同學答案為這是錯誤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要嚴格按照平均速度的定義來求,用這段總位移與這段位移所用的時間的比值,也就只表示這段位移內的平均速度。
三、小結。
1、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平均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3、瞬時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4、速度的大小稱為速率。
拓展:
本節課后有閱讀材料,怎樣理解瞬時速度,同學們有興趣的話,請看一下,這里運用了物理的極限思想,有助于你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四、作業p26練習三3、4、5。
五、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