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可以幫助教師系統地組織學習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如果您正在編寫中班教案,不妨閱讀以下范文,或許能夠給您一些新的思路。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一
2、會對月餅進行分類數數,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
【教學準備】。
各種月餅實物、圖片。
【教學過程】。
請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我拿來的月餅是怎么樣的,要求幼兒能依照形狀、大小和里面包的餡來說。
(1)分組放月餅,我是按什么規律來放月餅的?
(2)我可以和哪個組一起放月餅,是怎么放的?
(3)自由組合放月餅。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二
通過對故事的欣賞和理解,了解中秋節的來歷,獲知一些中秋相關的知識。
1.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對中秋節的活動產生興趣。
2.在集體前大膽表述,樂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3.通過參加中秋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中秋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4.知道中秋節是八月十五號。
中秋節的傳說和民俗。
難點剖析:
中班第一學期幼兒,剛剛擺脫稚嫩的小班弟弟妹妹角色,對于社會傳統節日關注不多,缺乏相關經驗,對于中秋節的傳說和民俗認知少。
幼兒預期表現:
1、活動前先由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中秋節相關的信息,幼兒有了經驗鋪墊,活動就更有參與性。
2、自主閱讀,提供閱讀空間。
一、關于中秋傳說的交流和分享。
幼兒自由講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中秋節相關信息。
二、教師講述《嫦娥奔月》。
提問:
1、嫦娥怎么會飛到月亮上去的?這是哪一天?
2、后羿聽到這個消息后,做了什么?
3、從這以后,后羿是怎么寄托對嫦娥的思念的?
4、中秋節是怎么來的?
四、邊聽故事錄音,邊閱讀完整故事。
《中秋節的來歷》是一個語言和社會領域的的故事活動。在課后我覺得我們學到的知識還是在社會領域的內容比較多,整體感覺幼兒對故事的內容并不是很感興趣,但還是算接近目標了吧。
在上課時我借助了多媒體以及掛圖等教具來幫助幼兒了解故事內容,其實對于中班小朋友的知識面來說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但不知道中秋節的時期是八月十五,經過這次的.學習,很多小朋友都認知了這一知識點,中秋節要吃月餅等。但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幼兒卻還是沒怎么搞懂,我先請小朋友們欣賞一遍,來聽出里面的人物,接著我指著掛圖講了第二遍故事。最后,我又講了第三遍故事。
最后,在時間的緊迫下我結束了這節課,總體來說幼兒對中秋節還是有點了解的,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內容還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會利用平時的時間多講兩遍這個故事,使幼兒加深對這個故事的了解。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三
1.理解、學習兒歌,嘗試遷移已有經驗,根據兒歌的句式創編兒歌的內容。
2.在觀察、發現關于月亮的畫面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學習兒歌并嘗試創編。
[教學準備]。
根據兒歌內容制作的幻燈片三幅。
[教學過程]。
1.觀察第一幅幻燈片,發現和學習兒歌的第一句。(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逐一觀察畫面上不斷出現的樹、月亮和小鳥,用語言進行描述,并學習兒歌中的語言。)。
2.遷移對句式的感受和經驗,觀察第二幅、第三幅幻燈片,進行學習。
3.觀看幻燈片演示,欣賞老師完整地朗誦兒歌。
4.遷移已有經驗進行創編,體驗快樂。(教師在創編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按句式進行講述。)。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四
1、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有關風俗習慣。
2、能在調查、訪問、欣賞等活動中獲得中秋節的相關經驗,并大膽地進行表達與交流。
3、能安靜的傾聽同伴的'表述。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1、家長協助幼兒收集各種資料和豐富相關經驗。
2、幼兒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圖書。
1、交流相關經驗,知道中秋節的時間和有關風俗習慣。
(1)幼兒自由結伴交流自己調查的結果。
(2)集體交流,豐富相關經驗。(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調查表的內容進行交流,提醒幼兒能安靜地傾聽同伴的表述)。(3)拓展有關經驗。
指導語:你還知道哪些關于中秋節的事情或問題?
2、通過欣賞圖書《嫦娥奔月》,了解中秋節的有關傳說。
(1)欣賞圖書,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內容。
(2)交流自己對圖書內容的理解。
指導語:你從這本書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
(3)邊看圖書邊完整地傾聽老師講述故事。
(4)交流自己聽過的其他傳說。
從本次活動的整個開展情況來看,對幼兒對傳統節日文化中秋很感興趣,了解了中秋要團圓,并能夠教育幼兒在節日時獻給爸爸媽媽自己制作的禮物。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五
1、知道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初步了解中秋節的有關風俗習慣。
2、能在調查、訪問、欣賞等活動中獲得中秋節的.相關經驗,并大膽地進行表達與交流。
3、能安靜的傾聽同伴的表述。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5、知道節日時人們主要的'慶祝活動。
1、家長協助幼兒收集各種資料和豐富相關經驗。
2、幼兒每人一本《嫦娥奔月》的圖書。
1、交流相關經驗,知道中秋節的時間和有關風俗習慣。
(1)幼兒自由結伴交流自己調查的結果。
(2)集體交流,豐富相關經驗。(教師引導幼兒根據調查表的內容進行交流,提醒幼兒能安靜地傾聽同伴的表述)。
(3)拓展有關經驗。
指導語:你還知道哪些關于中秋節的事情或問題?
2、通過欣賞圖書《嫦娥奔月》,了解中秋節的有關傳說。
(1)欣賞圖書,了解《嫦娥奔月》的主要故事內容。
(2)交流自己對圖書內容的理解。
指導語:你從這本書上看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
(3)邊看圖書邊完整地傾聽老師講述故事。
(4)交流自己聽過的其他傳說。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六
畫月餅(中班)。
活動目標:
1、能回憶我吃過的月餅,在月餅上畫出圖案。
2、激發幼兒創作的欲望,引起對中秋節活動的興趣。
3、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活動準備:
材料:水彩筆、俘、紙環境:幼兒在家嘗過各種各樣的月餅活動過程:
1、回憶講述:我吃過的月餅是什么樣的?月餅上有什么?(鼓勵幼兒膽講述)。
3、幼兒練習,鼓勵幼兒能膽作畫。
4、展示講評:我畫的月餅。
教學思:
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幼兒了解了中國傳統節日的許多習俗,更讓幼兒學會了分享,提高了對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七
1、認識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知道它的來歷及有關習俗。
2、體驗分享、合作的快樂。
3、能自信地在同伴面前大膽講述、表現。
重點:幼兒對中秋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的認識。
難點:對中秋節的認識。
1、觸碰一體機、電子白板、有關中秋節的相關電子圖片、flash動畫、ppt。
2、準備月餅、水果、賀卡。
1、猜謎語導入(使用觸碰一體機,ppt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教師:圓圓形狀花樣多,水果口味任你挑。中秋佳節都愛它,一口一口把它咬。(打一中秋食品)。
學生:月餅(出示月餅電子圖片)。
月餅是中秋節人們愛吃的食物,那你們知道什么是中秋節嗎?中秋節人們又做哪些事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2、教師講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播放flash動畫激發幼兒興趣,引導幼兒主動學習)。
介紹中秋節的來歷:古時人們將一年分四個季節,八月正好是秋季的一個月叫“仲月”,八月十五是這個月間的一天,所以叫秋節。這天晚上,月亮最圓最亮,人們吃果實賞月,也希望生活像月亮一樣圓圓滿滿。
中秋節還有很多美麗的傳說和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播放flash動畫,激發幼兒興趣,調動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3、一起欣賞人們怎樣過中秋節。
(1)請小朋友說說你們在家里是怎樣和爸爸媽媽一起過中秋節的?
4、大家一起吃月餅,共同分享快樂。
(1)師:中秋節這天人們最愛吃月餅,我們大家也愛吃月餅。今天大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月餅,那就請大家介紹一下你的月餅吧。請幼兒各自介紹帶來的月餅,然后大家一起分享美味的月餅。
(2)欣賞歌曲《爺爺為我打月餅》等歌曲,并與同伴、老師一起分享月餅,體驗節日的快樂。(運用ppt幫助教學,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
5、延伸活動。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八
1.理解、學習兒歌,嘗試遷移已有經驗,根據兒歌的句式創編兒歌的內容。
2.在觀察、發現關于月亮的畫面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學習兒歌并嘗試創編。
3.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根據兒歌內容制作的幻燈片三幅。
1.觀察第一幅幻燈片,發現和學習兒歌的第一句。(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逐一觀察畫面上不斷出現的樹、月亮和小鳥,用語言進行描述,并學習兒歌中的語言。)。
2.遷移對句式的感受和經驗,觀察第二幅、第三幅幻燈片,進行學習。
3.觀看幻燈片演示,欣賞老師完整地朗誦兒歌。
4.遷移已有經驗進行創編,體驗快樂。(教師在創編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按句式進行講述。)。
教學反思。
一個完整的活動不是老師一個人的操作過程,而是包含了很多前期的觀察和了解,對孩子的觀察,對孩子能力的了解,設立一個可行性的目標,適合孩子才是正確的。在一個活動中,孩子獲得了什么發展是在老師的預設之內的,也有是預設之外的,這才是活動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孩子是活動的主體,是我們圍繞的中心,只有關注了孩子,才能發現活動的價值。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九
教學意圖: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此次活動符合幼兒對傳統節日認知的需要,是兒童所熟悉、感興趣的,具有教育價值的。通過活動,讓孩子們更加透徹地了解了中秋節的來歷、傳說以及一些民間習俗、文化,讓幼兒進行直接體驗,促進幼兒的發展,體驗了活動的樂趣。
教學目標:
1、體驗節日的快樂氣氛,激發幼兒對民間節日的興趣。
2、講出自己的節日感受,提高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3、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教學準備:
1、給幼兒講述《月亮變圓了》、《月亮姑娘做衣裳》等有關月亮變化的故事。
2、各種月餅和水果若干。
3、中秋節的錄像,(包括月亮的變化、人們的活動等。)。
4、有關中秋節的民間故事磁帶及實物、圖片。
教學過程:
1、相互交流自己對中秋節的認識。
2、教師介紹節日的來歷和有關習俗。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賞月。這天夜晚,皓月當空,秋風送爽。辛勤勞作的人們,看著豐收在望的莊稼,心中充滿喜悅。
3、講述《嫦娥奔月》等傳說故事(可欣賞有關中秋節的錄像)。
4、師幼一起品嘗月餅、水果。
延伸活動:
和父母一起觀察八月十五前后月亮的變化。
相關信息:
中秋節是中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但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教學反思:
1、小朋友對中秋節是熟悉的,但是對中秋節的來歷還是比較陌生的。通過故事《嫦娥奔月》與孩子們進行交流,讓孩子們對中秋的來歷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2、在講述的過程中,雖然孩子們對故事的大概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這兩個人物形象還是不可以很好的理解,對主人公的情感體驗了解還不是很深入。
3、通過故事學習,孩子們對中秋節觀賞月亮,品嘗月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4、結合中秋節,教育孩子們關愛家人、學會分享,體驗家人團圓的幸福和快樂。
通過活動幼兒已經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是我們中國的一個比較大的傳統節日,是孩子們觀賞月亮,品嘗月餅,學習分享的大好時機。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十
活動目標:
1.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對中秋節的活動產生興趣。
2.在集體前大膽表述,樂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
3.通過參加中秋節環境創設,感受參與中秋節慶祝活動的樂趣。
活動難點:
難點剖析:
中班第一學期幼兒,剛剛擺脫稚嫩的小班弟弟妹妹角色,對于社會傳統節日關注不多,缺乏相關經驗,對于中秋節的傳說和民俗認知少。
幼兒預期表現:
1、活動前先由幼兒和家長共同收集中秋節相關的信息,幼兒有了經驗鋪墊,活動就更有參與性。
2、自主閱讀,提供閱讀空間。
活動過程:
一、關于中秋傳說的交流和分享。
幼兒自由講述自己所了解到的中秋節相關信息。
二、教師講述《嫦娥奔月》。
提問:
1、嫦娥怎么會飛到月亮上去的?這是哪一天?
2、后羿聽到這個消息后,做了什么?
3、從這以后,后羿是怎么寄托對嫦娥的思念的?
四、邊聽故事錄音,邊閱讀完整故事。
活動反思:
《中秋節的來歷》是一個語言和社會領域的的故事活動。在課后我覺得我們學到的知識還是在社會領域的內容比較多,整體感覺幼兒對故事的內容并不是很感興趣,但還是算接近目標了吧。
在上課時我借助了多媒體以及掛圖等教具來幫助幼兒了解故事內容,其實對于中班小朋友的知識面來說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但不知道中秋節的時期是八月十五,經過這次的學習,很多小朋友都認知了這一知識點,中秋節要吃月餅等。但關于中秋節的傳說《嫦娥奔月》,幼兒卻還是沒怎么搞懂,我先請小朋友們欣賞一遍,來聽出里面的人物,接著我指著掛圖講了第二遍故事。最后,我又講了第三遍故事。
最后,在時間的緊迫下我結束了這節課,總體來說幼兒對中秋節還是有點了解的但幼兒對這個故事的內容還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會利用平時的時間多講兩遍這個故事來提問幼兒使幼兒加深對這個故事的了解。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十一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一年四季中最具有感情色彩、文化特征和民間傳說的節日之一。為了讓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這個傳統節日,我們特別為幼兒園的中秋節活動制定了一套教案,以期能夠豐富孩子們的文化知識、增強他們的中華民族情感和凝聚力。
1.了解中秋節的含義及由來,培養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興趣;
2.加深孩子們對家庭、親情、友情的感受,讓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感恩朋友;
3.鼓勵孩子們積極參與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合作精神、團結意識。
1.主題活動:“圓月灣里過中秋”
活動時間:9月中旬。
活動地點:幼兒園或戶外活動場所。
活動人數:全園師生及家長。
活動流程:
時間節點。
活動安排。
2.課堂教學:中秋節的故事和傳統文化。
活動時間:在活動之前或之后,每班根據課表進行教學安排。
活動地點:教室或多媒體教室。
活動人數:班級全體幼兒。
教學內容:
1.講解中秋節的起源和含義。
2.介紹中秋節的傳統文化內容,如賞月、吃月餅、猜燈謎、打掃房間、貼窗花、賞桂花、斗雞、踩高蹺、放行燃燒物等。
3.講述中秋節的`有趣故事,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兔子與蟾蜍的故事等。
4.幼兒園老師可以根據孩子們的興趣愛好進行游戲、繪畫、手工等教學活動,如畫月亮、做月餅、剪窗花、編辮子等,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習和感受中秋節文化。
1.通過集體活動的形式,讓孩子們跟家長、老師、同伴一起度過了歡樂的中秋節,增強了他們的親子關系和班級凝聚力。
2.通過教學內容的引導和啟發,讓孩子們了解和認知了更多中華傳統文化的知識,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和認同感。
3.通過活動過程中的游戲和互動,讓孩子們更好地鍛煉了他們的合作能力、觀察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能力。
總之,每個孩子都應該有機會了解和參與到中秋節文化傳承中,通過這份“中秋節活動教案”的設計,我們相信能夠讓幼兒園的孩子們收獲更多,了解更多,感受更多,共同把中秋節這個美好的傳統節日傳承和弘揚下去。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十二
1.理解、學習兒歌,嘗試遷移已有經驗,根據兒歌的句式創編兒歌的內容。
2.在觀察、發現關于月亮的畫面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學習兒歌并嘗試創編。
3.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節日的日子及習俗,樂于參與節日的活動。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根據兒歌內容制作的幻燈片三幅。
[活動過程]。
1.觀察第一幅幻燈片,發現和學習兒歌的第一句。(在觀察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逐一觀察畫面上不斷出現的樹、月亮和小鳥,用語言進行描述,并學習兒歌中的語言。)。
2.遷移對句式的感受和經驗,觀察第二幅、第三幅幻燈片,進行學習。
3.觀看幻燈片演示,欣賞老師完整地朗誦兒歌。
4.遷移已有經驗進行創編,體驗快樂。(教師在創編的過程中,引導幼兒按句式進行講述。)。
教學反思。
一個完整的活動不是老師一個人的操作過程,而是包含了很多前期的觀察和了解,對孩子的觀察,對孩子能力的了解,設立一個可行性的目標,適合孩子才是正確的。在一個活動中,孩子獲得了什么發展是在老師的預設之內的,也有是預設之外的,這才是活動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孩子是活動的主體,是我們圍繞的中心,只有關注了孩子,才能發現活動的價值。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十三
1、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體驗分享、團結祥和的歡樂。
2、知道節日的時間、來歷和風俗習慣,感受節日的氣氛。
3、運用物品特征與諧音學說祝福語,體驗人們互相關心的美好情感。
4、體驗和大家一起過節的快樂。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月餅,各種水果。
1、環境創設。和幼兒一起布置中秋的大型壁畫,其中有月亮的變化、宮燈,月亮的傳說故事。
2、講有關中秋節的傳說。強調中秋節是豐收節,團圓節。
3、“團團圓圓過中秋”。擺上月餅和水果,師生一起品嘗。
4、請幼兒晚上與家人一起觀賞中秋的月亮,并講一個關于月亮的故事或教給幼兒一首有關月亮、中秋的古詩。
5、談話:“我家怎樣過中秋”。把父母講的故事或詩歌告訴大家。還可開展想象性談話:“神密的月亮”等。
6、表演游戲:“到嫦娥姑姑家做客”。幼兒自愿分組,商討怎樣表演,分配角色(嫦娥、白兔、太空人、宇航員等)。制作道具,進行表演。其余幼兒當觀眾。互相輪換。
1、此活動可結合自然領域的活動進行。如在節前節后安排觀察月亮、繪制“月亮變化冊”等。
2、此活動為系列活動,分多次進行。小班可只進行前幾個活動。各班也可增加部分美工和數學活動,如用泥土或橡皮泥制做月餅、水果等。
3、有條件的幼兒園,最好在月亮升起的時候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亮或是月光下舉世聞名行“中秋月光聯歡會”,教師配樂為幼兒講月亮的傳說,講太空人登月球,大家品嘗月餅、水果,賞月,舉辦化裝舞會(小朋友扮演嫦娥、小白兔……)。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以中秋節為主題設計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助于幫助幼兒初步了解中秋節的相關文化,感受花好月圓和合家團圓的美好氛圍。
中秋節活動教案中班(專業14篇)篇十四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中秋節的來歷與習俗,感受與教師、家長、同伴共同慶祝佳節的快樂,萌發愛老師、父母、同伴的情感。
2、樂于交往與分享,能積極、主動、大膽地表達與表現。
3、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4、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請家長幫助幼兒了解中秋節的來歷,共同收集有關資料。開展觀察月亮變化的記錄活動。
2、物質準備:與幼兒共同制定慶祝中秋節親子活動的計劃、確定布置方案后,共同準備布置活動會場所需要的材料,月餅及分享食物等。活動前幼兒通過張貼海報、制作邀請函的形式,邀請父母來園參加慶祝活動。
活動過程:
1、慶典活動(幼兒主持活動):
(1)、幼兒交流觀察月亮邊哈的情況,進一步感知月亮變化的奧秘。
(2)、請家長介紹中秋節的來歷。
(3)、開展親子活動:師、幼、家長共同表演自己編排的節目。
2、團團圓圓過中秋,賞月、分享活動。
3、結束:舉辦化裝舞會。(扮演自己喜歡的形象并跳邀請舞)。
教學反思:
不足之處,本次活動的環境布置沒有表現出節日的氣氛,導致節日氣氛不太濃。如果能布置相應的環境,講解一些月亮的知識相信幼兒對于節日的感受體驗會更加深刻一些,了解的也會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