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過總結,發現了自己在學習和工作過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績和亮點。請大家仔細閱讀以下的心得體會范文,相信對你們的寫作會有所幫助和啟發。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一
《鄉土中國》這本書最開始就寫了這樣的一句話:“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鄉土中國,并不是說中國的鄉村,也不是說中國鄉村的鄉土性。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種鄉土性是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受到得土地的影響。但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發展,中國的鄉土社會受到了沖擊。中國出現了很發達的城市,這些城市具有了現代社會理性、變化速率大、關系不穩定的特點,可是仍然中國社會的文化是鄉土性的。
一、土里長出的文化。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么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并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說,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系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于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里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于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于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國人“內圣”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扎在土里。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說是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了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后農業國家轉向于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征。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沖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著所謂的城市綜合癥,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著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想著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征服了落后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沖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說不清楚是城市里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于斯,死于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愿望說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三、法治外表下的禮治社會。
法治那是人家的東西。可是中國現在也說自己是法治國家了。不過中國的“法治”還是得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這種“以德治國”反映的是什么?就是“禮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以內,真正人人平等的觀念還是無法在中國人當中樹立起來。現階段的中國,像個怪物,批著老虎的皮,想象自己真的是老虎。
我們可不可以從我們鄉土社會出發,思考鄉土社會進步的道路?這只是一種設想。
如果說法治代替禮治是一種必然,我們要用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來轟炸我們的社會文化嗎?在社會的中心片面強調經濟的時候,其他社會矛盾必然無法緩解。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并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帶來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懼。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二
費孝通是蘇州吳江人,《鄉土中國》的主要內容來源于他20世紀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中的內容。這本薄書顯然談不上是鴻篇巨作,只針對一個主題分了十幾個篇章闡述觀點。感覺當時30多歲的費孝通無論在思路觀點,還是研究學問本身,已經相當成熟。這本書直到現在來看,依然感覺很有道理。不夠,這并不在于中國沒有發展,相反我們的國家在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后,實際上發生著巨變。
費孝通在序言里講到,鄉土中國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全書整體來看,鄉土中國不只是說中國鄉土或者中國農村,《鄉土中國》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結構、國民性格,以及這種結構和性格成因的分析。
熟的關系是不能談錢的,所以走很遠也要去集市這么個環境下去交易,或者讓外來人當商業媒介。沒有血緣(換成其他“緣”也類似)關系,外來人很難融入鄉土環境。鄉土的人際關系形態上孤立隔膜,本質上卻一點不孤獨,相比之下城市的人際關系,形態上倒是很緊密,本質上卻是異常孤獨的。法律、道德約束人,在中國最能約束人的非“禮教”莫屬,能量要強大百倍。倒是有一點,原來男女不講愛,不講私情,講的是三綱五常,忠孝義悌,君臣父子的紀律,追求的是有利于家庭團結的效率,好打造事業共同體,夫妻間關系淡漠是常規。如今受西方觀點影響較多,開化不少,男男女女的,好關系既是伙伴,也講情愛,一年中情人節也得一中一洋兩個。還有一點,原來的家族概念淡了,大型家族也越來越少,有些形式上還有,但長老的乏力,只是年齡大但發揮不出族長的權威功能。但那些還能保持家族規格的,家族及其家族成員的事業就能綿延與成就。隨了西方觀點的夫妻小家庭成了當前社會的主角,尤其在城市中。
書是分節點分析,便于理解便于閱讀,十四個節點合起來,又是個完整的社會脈絡。鄉土中國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傳統中國,是我們今天這個中國的邏輯前提。中國的社會脈絡,長久以來都是如此的,感覺長久以后大概也還會是這樣的。當然,伴隨環境的變遷和歷史的演進,顯然感到鄉土中國的變化,可是,有更多根深蒂固的東西烙在文化中,不易改變。鄉土中國只是四季的轉化,而不是時代的變更。所以本書的參考意義應該會是極其長久的。讀此書,再聯系生活的實際,便能理解許多世道、許多相處的章法。幾千來來,文化未曾斷過,也還將綿延下去。大家都是不能置身事外,而得感同身受的觀世、處世。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三
讀了費先生的《鄉土中國》,我深有感觸。一方面,我的童年和學生時代幾乎都是在鄉土或者類似于鄉土的環境中度過的,因此我就是一個地道的鄉土中人;另一方面,這本書寫于20世紀40年代末,到現在已有60多年的時間跨度了,而這60多年來,中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的鄉土現在怎么樣了?現在的中國是不是還是一個鄉土中國?費先生的鄉土理論是不是還適應現在的中國?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了興趣。中國現在的鄉土狀況如何呢?由于我不是專業的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對此不敢妄加猜測。然而官方的說法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正在大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似乎對鄉村社會形容得過于簡單,姑且以我的家鄉為例吧,平時在村里,最有感觸的是計劃生育政策使孩子越來越少,舊日的熱鬧已不再。村中的老人相繼去世,再也沒有老人們坐在一起講故事的熱鬧狀況了。讓人不好意思的是許多村里的小孩竟也叫不上名來,不少新媳婦也不認識了,真有一點物是人非的感覺。每天早晨都有幼兒園的車來,上初、高中的孩子也經常不回家,更別說大學生了,這就讓長老權利幾乎變成一紙空文。以上所述也應該是現在大多數中國農村普遍存在的狀況了,這顯然與費先生所在的那個年代的鄉村不同了,然而雖然有這么多的變化,土地依然是村民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對于每一個鄉土中人來說,土地是親切的,在此基礎上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密切的,所以鄉土本色畢竟是維持住了。
“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的了。從土里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泥土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長期以來,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就是以農業區為主要生活地帶的漢族。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也是中國歷代傳統盛世的經濟基礎。“東方的農業平原正是帝國的領域,但是農業的帝國主義是虛弱的,因為皇權并不能滋長壯健,能支配強大的橫暴的基礎不足,農業的剩余跟著人口的增加而日減,和平又給人口增加的機會。”這既是中國人口在明清時期急劇增長的原因之一,又是中國近代社會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一個雄辯圖大略的皇權,為了開疆辟土,筑城俢河,這些原不能說是什么虐政,正可視作一筆投資。”由此可以看出大興土木并不是歷代王朝的興亡之所在,反而有些皇帝因為大興土木而得治,遂而形成盛世。說道文字下鄉,其實是知識下鄉,費先生說只有等到鄉土性的基層變化了,文字才能下鄉。而今的社會變遷如此之大,農村的孩子出去打工的,在外上學的不在少數,知識在農村蓬勃發展。然而“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這句話揭示出:如果只是單一地把法律當作文字教給鄉民認識,“送法下鄉”成功也只是失敗。就像唐太宗把玄奘西行所取的真經僅用來炫耀觀賞,而非教化于民。
細觀整個中國社會,我們便會發現這的確是一個鄉土的中國,費先生提到兩個概念--團體格局和差序格局,談到西方人的團體意識和他們那象征著團體的神,著重討論了中國社會的鄉土特性。我自己的看法是中國和西方在那個年代并沒有在一個水平線上。中國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而西方卻早已步入資本主義社會,早先以放牧為主的歐洲人進入資本主義文明,而后劇烈的社會變革徹底確立了團體格局,而中國一直以農經濟為主,奉行差序格局。這就是“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宗教的虔誠和信賴不但是他們道德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正如同社會學課堂上老師所講民族國家的形成條件之一是個人與社會的分離。中國與西方,前者先有國家后有社會,后者先有社會后有國家。這也是西方與中國在近代走不同發展道路的原因之一。
談到“私”,我們都會憎恨“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行為,然而我們仔細地想一想:如果每個人都履行好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整個社會將會多么美好。美國憲法不就是這樣規定的嘛,每個公民在下雪時要保持自己門前公路的暢通,自己組織掃雪,違者重罰。現在動不動就強調學習雷鋒,如果每個人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干好,何須學習雷鋒呢?隨后費先生在家族和男女有別這兩章里提到了兩種文化模式--阿波羅式和浮士德式。對此我領會不夠,就不擴充分析。
和諧社會本世紀來是主流的理念。在文化方面,這首先需要道德與法律的和諧,恩威并重才能不失方寸。類似于費先生的人治與法治,法律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鄉土的中國的許多很好的傳統也同樣不可忽視,費先生說有時人治可以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這對于法治來講是很理想的,也值得我們借鑒。而兩者的和諧的確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
我也對費先生的“無訟”觀點深有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律知識的普及,“打官司”這一名詞在鄉下很受爭議。去年暑假時的,村上互為鄰居的兩個人發生了一點小事,鬧到相互斗毆,其中一人被打傷,另一人晚上聚眾賭博,但第二天就收到了警察的罰款,互為鄰居的兩家從此形同陌路。無論是巧合還是必然,總是有這么一個趨勢的,無訟的狀況正在悄然改變,這正如費先生預料的那樣:只有在社會秩序和思想觀念上進行一番改革,法治秩序才能建立,而如今這種改革很大程度上已成事實,這個過渡也就理所應當了。四個權力的觀點給我了很大啟示,在封建社會的鄉村只有默許的長老權利,推行的是一種無為政治,而我學過的知識說這種政治是一種殘酷剝削的政治,我認為這其實是同樣的意思,長老權利的極端發展造就了封建社會,從家長制到君主制,從父子到君臣。社會上開始形成兩大對立階級,與其說是地主剝削農民,還不如說是農民適應了這種被剝削。長老權利的惡行膨脹得到遏制,封建社會也就成為過去了。“血緣和地緣”中“血緣是穩定的力量”和“地緣是從商業里發展出來的社會關系。血緣是身份社會的基礎,而地緣卻是契約社會的基礎”明顯指出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具有社會契約的性質。這也是中國傳統社會形成的基礎之一吧。正是血緣讓中國家天下的文化根深蒂固,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綿延兩千年的重要原因之一。讓我深有感觸是“錢上往來不要牽涉親戚”,仔細想來,我們鎮陸續開的幾個大超市還真大多是所謂的“外鄉人”辦的。但講到現代大學生聚餐等事上大多實行aa制,因為面子總是得用經濟條件去撐,這樣的煎熬是痛苦的,為了一次聚餐,好多窮人家的孩子甚至一個月去啃饅頭。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四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一書可謂名聲在外,好像在很多不同的地方都看到過對這本書的推薦。還有很多不同的老師也對其進行推薦。而為完成一次思修作業,我選擇了閱讀《鄉土中國》。《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老先生在20世紀40年代后期,根據在西南聯合大學和云南大學所講授“鄉村社會學”一課的內容,應當時《世紀評論》之約,整理寫就、分期連載的14篇文章(約六萬字)。在重刊序言中,費老說了成書的因由:“當時在大學講課,不喜歡用現存的課本教材,而企圖利用和青年學生們的接觸機會,探索一些覺得有意義的課題。無所顧忌的想打開一些還沒有人闖過的知識領域,一面探索一面講,費老提出的觀點完全是討論型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沒有經過琢磨,大膽樸素。”
全書讀來,感觸最多的就是書中經常提到的中國農村是個熟人社會。中國農村是“自來熟”的人的聚集地,在農村里村民之間很少使用契約、合同等城市里規范的文本,人與人之間有時候借錢也只是一句話的事情。在農村里白天往往是不關門的,這是與城市中截然相反的。再吃飯的時候村民們往往選擇蹲在自家門口吃飯。于是就會有相識的鄰里在門前說各種各樣的八卦。村民之間的熟悉程度是城市里左鄰右舍均不認識的人所無法想象的。人們從出生開始,除了少部分人因升學、工作等原因離開,絕大部分人從生到死均在這個村莊度過,對于這些村民來說這個村莊便是它們的全世界。每個人的一生像鏡子一樣,十分的通透,別人看著你長大,你看著別人老去,對周圍每個人的性格、每家的具體情況甚至每家的親戚都了如指掌。可能因為這種熟悉降低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心理成本,降低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大家相互都知根知底彼此之間做事很放心。這與城市里面人與人之間不僅僅有厚厚的墻壁相隔,人心之間還缺乏一種相知與熟悉形成鮮明對比。在城市中人們往往連住在上下樓的人都不知道是誰。再加上城市里面人的流動性較大,人與人之間始終隔著一層壁壘,始終保持戒備。
在文中鄉土本色,這章的關鍵詞是“熟悉”。“鄉土社會的信用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鄉土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村落,那里的人們,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對他們成長的鄉土的熟悉是一種經驗式的總結。而這種熟悉,使他們構建出了一個中國農村的熟人社會。在下鄉中,這一章解釋了鄉土社會文盲的普遍存在的原因“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象征體系。”在鄉間,人與人的距離太近,口耳相傳即可滿足鄉間的交流。而在農村中,時不時字并不能對他們的生活構成太大的影響,文中奶奶一生未食過字,卻仍被認為是一名非常明事理的人。這就像文中所提到的“我要辨明的是鄉土社會中的文盲,并非出于鄉下人的‘愚’,而是由于鄉土社會的本質。
鄉土社會是相對靜止,穩定的,所以它的發展進程就相對比較緩慢,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很多突然迅速涌入的東西無法用鄉土社會的根生于土地的習俗來應對,所以土氣就成了罵人的詞匯,鄉再也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而且我覺得作者說的很對,不同的社會環境不能用同一種標準去衡量。他們的起點不同那么他們所接受的比較規則也必須有所不同。
農村與土地的關系密切相關,溶于骨子里,血緣總會有排斥性,人口不流動,所以新客想要融入一個村子是非常難的事情,除非他有土地。
作者對于鄉土社會的不成文的秩序特別推崇,他認為這是一種出乎與道德上的禮制,現代社會的法律會破壞會誤解,是一種被動和強制。但是我覺得傳統固然可貴,穩定的社會結構不代表不發展,在劇烈的新時代的潮流中,新問題的涌出會加劇,那么按照原有的進程,相關秩序的出現是會落后的,但是法制是可以實時更新。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五
費孝通在書中認為,鄉土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鄉下人離不開泥土,鄉下人以種地為最主要的謀生方式,土地在農民眼里是跟生命同等重要的東西;二是不流動性,并不是指人員的居住地是不變的,而是在人與空間的關系上是不流動的;三是熟人社會,鄉土社會的特點就是人員的變動十分緩慢,遷出遷入的情況比較少見,因而鄉土社會是熟人之間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知根知底,從而會有“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但是鄉土性只是對鄉土闡述的一個方面,費孝通用了一本書都說不盡的東西,我們也不強求概念,我們只需知道,現在的中國社會仍是鄉土的,仍保留著古老的獨特的文化屬性,中國人不管是城里人還是農村人從根本上都或多或少存在鄉土特點。第二個部分又談到了文字在鄉土社會中的意義。作者認為,鄉土社會中的文字是不必要的,“面對面的往來是直接接觸,為什么舍比較完善的語言而采文字呢?”其實,還有更多的不需要聲音和文字參與的“特殊語言”可用來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動作等,它們比語言更有效。“所以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說話都不是傳達情意的惟一象征體系。”鄉土社會的穩定結構導致在這個社會中的人接觸的人員網絡比較簡單,加上生活方式的單調,語言足夠在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流,文字則顯得過于麻煩和多余了。
第三個部分談到差序格局。這個部分對我來說十分難懂,在中國的社會中,個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圈子的中心,通過個人向整個關系網傳遞信息,有自我主義的特點。其中我認為比較有意思的就是“人治社會”的概念。中國是法治國家,但是在鄉土社會中最有效的維護秩序的方式并不是法律,而是人倫。往往人際關系會限制自己違反秩序的行為。差序格局的特點在營銷中有很大的作用,除了比較官方的廣告投放之類的,我覺得拼多多也算是很好的利用了這一點(不知道理解的是否透徹)。
然后是家族和男女有別,到此的視角突然以家庭為主體放大。中國的家庭以父系大家族為特點,是連綿延續的,從而在生兒育女方面中國人的重視度極高,對子輩成員的感情婚姻問題也比較在乎,才會出現早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而男女有別則認為男女之間不必求同和相互了解,在生活和精神上產生一種隔離,防止出現激動性的感情(這一點我也不是十分理解)。
最后幾個部分都寫到了鄉土社會中的決策和權力結構,以“禮”的社會規范來調節秩序。作者還認為現有司法制度的缺陷是破壞了禮治秩序,難以建立有效的法治秩序。權力的歸屬有四種形式:社會沖突中所發生的橫暴權力;社會合作中所發生的同意權力;社會繼替中所發生的長老權力;社會變遷中所發生的時勢權力。其中的長老權力我認為是比較廣泛的,鄉土社會中有名望的長輩話語的執行度很高。
總而言之呢,這本書看的比較累,專業度比較高,加上這種社會學的作品很少接觸,所以費了很大力氣看完,也不太能夠理解透徹里面的一些概念。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六
前幾天,剛看完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很慶幸自己身處在這樣一個城市化急速發展的時代,至少在讀這本書時是這樣想的。正是因為有這樣的背景,經歷,才會更好的理解鄉下人的所謂的“土氣”,很多中國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以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死于斯”的傳統發展理念。結合自己的經歷去讀這本書確實是能夠更好的理解,但是,仍然有許多暫時沒有明白透徹的點。
中國的社會呈現出一種差序格局,而西方社會是團體格局。其最大的差別在于,前者是以個人為中心,以和別人的關系為依據,發展的一層層關系格局,而后者也是一根根捆綁成束,堆放分明的柴捆,當然,不得不承認,西方社會的團體意識是要強很多。
在家庭關系的描述上,作者指出,農村家庭以“薄情”來維護家庭關系的穩定。深以為然……父母都不擅長于表達自己的情感,多的只是外化于行動,雖然自己也不習慣儀式感很強的活動,但我又覺得這樣對情感的促進是很有幫助的。不得不承認,自己與父母之間,讀書筆記有很多問題存在,比如說,從小父母并不愿意傾聽我的話語,自然而然,現在與父母的交流,不過是泛泛而談,從不提到自己的內心感受,互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只能回避這些問題,以維持關系的穩定,這當然也跟接受的教育,生活經歷相關。
在鄉土社會中,鄰里之間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有句老話叫“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卻不能應用于城市公寓樓里的居民們,他們甚至都不知道是自己的鄰居長哪樣。我們家有很多鄰居,關系都很好,好到鄰居家的小妹妹居然將我拉進他們的家族微信群,覺得略尷尬,就默默退了群。有時候還去他們家蹭吃,蹭喝,蹭睡,感覺就像親人一般,好不自在。
城市化的速度愈來愈快,建立好適合鄉土社會發展的制度必然不可或缺。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七
《鄉土中國》這本書很薄,但是可以讀得很厚,第一遍我沒有太看懂,回過頭又重新讀了一遍,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國可以從這本書開始,它對中國的社會結構、國民性格的形成做了基層的分析,解讀。關于”鄉土性“和”現代性“,采用了學術研究的名詞來闡述,里邊的每一章展開來講都是一幅宏大的”故事“。它沒有“嘲諷”,沒有“置身事外”,沒有”指手畫腳“,而是以一種做學問的調查態度去剖析,這是一個學者的理性,更是一種踏實研究的態度,光是這一點就足夠我們學習和敬仰。
如果我們說文字有四個層級,本能,情感,哲學,審美,越往后越高級,但受眾面也會越窄,我倒想從情感的層面去說說,大概我也就是這個級別,入不了俗,也深刻不了,更達不到審美層面的高級。
從“鄉土性”來說,其社會結構是傾向于穩定的,而感情的淡漠是穩定的社會關系的一種表示,中國傳統的感情是偏向于同性去發展。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鄉下,夫婦間感情的淡漠是日常,一早起來各忙各的,各人做好各人的事,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務上,夫婦間大多是“沒什么話可說的”,這是因為中國傳統的婚姻把生育之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經濟、政治、宗教等納入到了這個社群所引起的結果,這更像是一份事業,而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效率是要講紀律,排斥私情的,所以中國自古講的是“三從四德”,“相敬如賓”,是負責,是服從,兩性間的矜持和冷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從“現代性”來說,其實中國的“現代性”是從“鄉土性”這基層上長出來的,自然也就帶著“鄉土”的烙印,這是文化所影響的。真正“現代性”的感情是浮士德式的,在相異的基礎上去求充分了解,是需要不斷的在創造中求統一,是把感情的激動,不斷的變,作為生命的主脈。戀愛是一項探險,是對未知的摸索,是不停止的,是追求,是向對方尋求心理上的契洽。在中國現有的文化環境下,浮士德式的感情追求是讓人撕裂的,是充滿與環境對抗的,但生命力也會因之越強。
我很高興的能看到在現在的中國,有這么一小群人有著對愛情美好的追尋,他們能夠跳出傳統婚姻中承載著的經濟等功能,把夫婦發展為家庭關系中的主軸,讓兩性之間的感情作為家庭凝合的力量。
當然,無論“阿波羅式”的還是“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沒有對錯好壞,全看個人追求和需要,但我還是希望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愛情而結婚,并在戀愛的持續中,不斷的去克服阻礙,不以實用為目的,而是去創造生命的意義。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八
很早以前我就思考過,為什么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逆來順受是很自然的。中國人是不太懂反抗的。當自己與別人產生并非無理的矛盾的時候,中國的平凡百姓首先想的是約束自己,以和為貴,所謂“克己”。好比一位母親,看到自己兒子和別人兒子打架,不管是不是自己兒子錯了,肯定都是劈頭蓋臉把自己兒子罵一頓。直到看到一篇文章說,因為中國人的祖先是靠天吃飯的,在人們對自然還一無所知的時候,只能崇拜它,順應它。天,直接關系到人們能不能吃飽飯,能不能活過這一歲。深以為然。而這本書給了我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中國人的逆來順受來源于祖祖輩輩的順應。這還只是鄉土性的一部分。
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習性,很多的根據都可以從土地里找到。好比說中國人的含蓄和富有人情味。在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是不講究效率的,講究的是感情。于是人們的談話很多都是沒有目的的,或者很久很久都無法進入正題,就連工作時也是這樣,它不會像外國人開門見山直來直往。仔細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就會發現,這種鄉土性隨處可見。
再想想咱們的文化,不管是追求穩定、保守、安于現狀,還是天人合一、儒道的價值體系,所有的所有都深深的烙下了土地的印記。而我們每一個人的身上,都有著泥土的氣息,有著文化的投影。國人“內圣”人格取向,或者一直到近代中國依然是一個家族居住在一起,四世同堂比比皆是,等等。中國人是有根的,他們的根扎在土里。人就好比是這樹上的葉子,一代一代的調零了又新生,可是根沒有變,根還是深深的在泥土里。
二、鄉土社會在轉型。
說是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期,現在真正的了解到社會轉型的含義,不僅僅是從落后農業國家轉向于先進的工業國家。原本一個“阿波羅”式的社會,顯現出了“浮士德”式社會的特征。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受理性社會的沖擊,我們的鄉土社會在很多方面被瓦解著,那是工業文明帶來的結果。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開居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著所謂的城市綜合癥,空虛,沒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卻覺得自己沒有朋友。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較活躍的文化和思想觀念。人們的生活不確定因素增多。連百姓也像電子產品一樣更新換代,沒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們想著一輩子老死故鄉,現在的人們想著出去闖蕩闖蕩。我們的社會在改變,而且還會有更深層次更潛在的改變。這種改變是先進的文明征服了落后的文明,也是中華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沖擊是更新也是考驗。
這樣的轉型,說不清楚是城市里氣氛更濃烈還是農村。無疑城市的不確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于斯,死于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農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愿望說不定更強烈。我想這樣的社會轉型,是整體的,是這個社會方方面面的改變。原本不管是中國的鄉村還是城市,都是典型的鄉土中國。
三、法治外表下的禮治社會。
法治那是人家的東西。可是中國現在也說自己是法治國家了。不過中國的“法治”還是得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這種“以德治國”反映的是什么?就是“禮治”。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以內,真正人人平等的觀念還是無法在中國人當中樹立起來。現階段的中國,像個怪物,批著老虎的皮,想象自己真的是老虎。
我們可不可以從我們鄉土社會出發,思考鄉土社會進步的道路?這只是一種設想。
如果說法治代替禮治是一種必然,我們要用勢不可擋的經濟發展來轟炸我們的社會文化嗎?在社會的中心片面強調經濟的時候,其他社會矛盾必然無法緩解。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并不能解決問題,也許帶來了更多其他方面的恐懼。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九
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農耕大國,在這五千年的風雨變遷中,中國底層社會卻以一種獨特而又引人深思的方式傳承、延續并不斷發展。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便從諸多方面分析了鄉土社會的存在方式并推廣到現代社會,探尋社會發展的規律。
鄉土社會的根本在于土地,從某種意義上說,土地便是人民的根。有了土地人們才免于奔波,在臨近土地上耕作的人們才聚集成村落,進而形成一個社會。由于土地的緣故,這個社會缺乏流動性,于是“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還鄉。…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在缺乏流動性的鄉土社會,每個人從出生便被嵌入了熟人社會的網絡。而鄉土社會的許多特性便是由其熟人社會的特點而展開。
首先便是“鄉下多愚”的誤區,在鄉土社會中,耕種是解決生存問題的第一要務,因此鄉下人的知識結構與城里人有很大區別。耕種的技巧由父輩手把手的經驗習來,而且熟人社會下運用“特殊語言”比文字間接表意更有效,面對面能解決的事不必訴諸文字。“在鄉土社會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連語言都并不是傳達情意的唯一象征體系。”而且在鄉土社會中,社會發展較慢,不會輕易發生顛覆性變化,因而后輩可以沿著前人的經驗行事,“當一個人碰著生活上的問題時,他必然能在一個比他年長的人那里問得到解決這問題的有效辦法,因為大家在同一環境里,走同一道路,他先走,你后走;后走的所踏的是先走的人的腳印,口口相傳,不會有遺漏。哪里用得著文字?時間里沒有阻隔,拉得十分緊,全部文化可以在親子之間傳授無缺。”
再就是極為重要的“差序格局”概念,不同于西方“團體格局”中一切都是公平的,“差序格局”突出的是“私”,即對一件事情的評判會受到當事人與評判者私人關系的影響,并且這影響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評判。
凡事都要講人情冷暖,都要講交情,講小團體。這一特點直接的弊病便是個人利己主義突出,甚至出現貪贓枉法的情況。我曾經偏執地認為治理一個國家不應該讓道德參與,因為缺乏實際的懲罰措施,并且可以被道德約束的人是會遵守道德的,遵守道德反而會使其吃不遵守道德的人的虧。讀完此文我有些明了,并非德治不起作用,而是如今社會并沒有一個完全通用的,適用于任何人的公平的道德。中國沒有平等愛人的宗教文化,只有以自我為中心的有等級差序的愛,難有統一的公共道德標準,道德依附在私人關系上。“不但在我們傳統道德系統中沒有一個那種“愛”的觀念—不分差序的兼愛;而且我們也很不容易找到個人對于團體的道德要素。在西洋團體格局的社會中,公務,履行義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行為規范。而這在中國傳統中是沒有的。”在現代社會,我們更應該講求的是法律。以法律來界定自身行為的正確性。再將目光轉回鄉村,真正支配鄉村的權力既非橫暴權力,也非同意權力,而是教化權力。以鄉村獨有的價值觀來判斷是非。而這種權力的來源大多來自鄉村中的長老,他們擁有著更多的經驗與威望,也承擔著獨有的教化責任。
鄉土社會是一種阿波羅式的追求穩定的社會,任何激蕩都可能會威脅到它的穩定。而男女之間的愛情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為了不發生激動的感情,男女之間的關系需要進行強制的安排,這也便是“男女有別”的根本原因。而在現代社會,這是一種浮士德式的充滿挑戰與激蕩的社會,再遵循這些規矩不免顯得迂腐。
當新的時代來臨時,當長老們的經驗不再適用時,時勢權力便占據主要地位,而時勢權力的來源便是知識。這也適應于如今變化多端的現代社會,當時代的變革來臨時,知識即是力量,只有擁有知識才能把握時代浪潮,引領時代發展。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
它更不像我以為的那樣平淡無趣。這本書充滿了富有浪漫亦或哲理意味的句子。“從個人說,這個世界不過是個逆旅,寄寓于此的這一陣子,久暫相差不遠,但是這個逆旅卻是有著比任何客棧、飯店更雜復和更嚴格的規律……只此一家,別無分店。”,“一個孩子在一小時中所受到的干涉,一定會超過成年人一年中所受社會指摘的次數。在最專制的君王手下做老百姓,也不會比一個孩子在最疼他的父母手下過日子為難過。”……它們激起我對此書的閱讀興趣,同時引發了我更深刻的思考。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一
我初次聽到費孝通這個名字是在大一的《文化學概論》課堂上,記得老師說費孝通寫的作品有幾本是相當出名的,比如《生育制度》《鄉土中國》等,是我們社工專業學生都應該好好看讀一下的課外書。于是,抱著對費孝通先生無比崇拜的敬意,我借來他寫作的《鄉土中國》一書,準備仔細閱讀一下。
費孝通先生在書本的開頭,就為我們講解什么是鄉土本色。從書中我們可以找到費孝通先生的見解是: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城里人說鄉下人很土,其實是可以理解的。平時,一般聽到城里人說“鄉下人很土”時,我們作為鄉下來的人總是會感覺城里人在藐視嘲笑鄉下人,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經費孝通先生一說,這“土”字用得好啊,我們鄉下人離不開泥土,說我們“很土”或“土氣”都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鄉下人和城里人本身就所處的地方和接受的教育程度不一樣。之間有些城里人認識知道的東西我們鄉下人卻一點都不懂,也是不足為奇的。這不,在鄉下不是有很多東西城里人也不認識知道嗎?呵呵,大家在此扯平了,平等一致。
在“文字下鄉”的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一開始就說“鄉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但往下,費孝通先生就舉例說明這并不是鄉下人就“愚”了,只是他們對對城里的新事物感到新奇,所以“在馬路上聽到背后汽車連續的按喇叭,慌了手腳,東避不是,西躲也不是”;而城里人在鄉下也有“愚”的地方,比如有人冒充內行把田里的包谷錯叫為“麥子”,也是相當滑稽可笑的。說到這,我認為從中有個禮貌的問題得講。當鄉下人不知道如何躲閃背后連續響喇叭的汽車時,“司機探出半個腦袋大罵‘笨蛋’”,而當城里人來鄉下的人中有人冒充內行把田里的包谷錯叫為麥子時,費孝通先生的鄉下朋友卻沒有唾他/她一口“笨蛋”,而是微微一笑。從中可以看出,鄉下人在禮貌方面比城里人好多了,至少他們懂得在嘲笑或責備城里人時能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出來,不像城里人那樣鋒芒畢露,容易直接傷人。接下來,費孝通先生就文字的功能和文字下鄉的重要性作了詳細說明。在此,我還得說上一句,我很贊同費孝通先生“識字不識字并非愚的標準”這種觀點。“在課程上這些孩子(指城里孩子)樣樣比鄉下孩子學得快,成績好。”費孝通先生這是機會和環境的問題,城里孩子大多數課余時間都是用來學習,一般不能隨便穿鞋襪下足;而鄉下的孩子則不同,他們放學后可以在田野里隨便跑來跑去抓蚱蜢。所以在抓蚱蜢時,城里孩子遠遠比不上鄉下孩子,這也不足為奇了。文字的功能是傳情達意,費孝通先生卻指出“文字所能傳的情,達的意是不完全的”這要在適合的環境下文字才能充分行使它傳情達意的功能,所以“在利用文字時,我們要講究文法,講究藝術。”(心得體會)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文字下鄉相當重要。
在“再論文字下鄉”這一篇章里面,費孝通先生接著說明文字在時間阻隔的情況下有說明不同,對于這一篇章,我理解得不是很好,我在此也多說不了。模模糊糊只知道在這個篇章所講的文字下鄉跟文化、詞、語言、記憶等有關聯,我說不清。
在“差序格局”這一篇章里面,我初看到這一題目時,感到很迷惑不解,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呢?得仔細在下文找找才行。但是,我往下看來好久,都找不到“差序格局”的詳細解釋。“在鄉村工作者看來,中國鄉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呵呵,在這可有話說了,其實不止鄉下人私,城里人也私啊,甚至有些可能比鄉下人更私。這不,在文人筆里是中國威尼斯是蘇州,作者卻認為“天下沒有比比蘇州城里的水道更臟的了。”在接下來是內容中,費孝通先生討論了私和公家的關系,以及這個社會和西洋社會的不同。費孝通先生認為,西洋社會的社會結構是團體格局,而中國社會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爸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紋所推及的就發生聯系。”由此,我們的社會可以或說很大也很小了,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費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沒有詳細概念。我是一名見識淺薄的學生,在這里也概括不出個什么所以然來,就在此打住算了。
在“維系著私人的道德”這一篇章里面,費孝通先生說到,由于社會結構的差異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點,西洋社會里“個人的聯系靠著一個共同的架子”“道德的基本觀念建筑在團體和個人的關系上,團體是個超于個人的‘實在’,不是有形的東西。”“我們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團體格局社會中的道德體系,決不能離開他們的宗教觀念的來源,而且是支持行為規范的力量,是團體的象征。”而在中國,社會結構是從己向外推構成的,個人對別人的看法要由他和別人關系如何,比如別人貪污時他會大罵那人的行為是怎么怎么的惡劣如何如何的不檢舉,但當自己的父親甚至自己去貪污時卻認為這是“能干”的表現。孔子所提出的“仁”,意思相當復雜,但有側重于“克己復禮為仁”。不同的道德觀念由于不同的社會結構產生了不同的形式。
在“家族”的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說起,他認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這社群所包括的人數上,而是在結構上。”接著,他說到了“家族”,啊認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數量上、在大小上。”還有,他說到,“氏族是一個事業組織,再擴大就可以成為一個部落。氏族和部落賦有政治、經濟、宗教等復雜的功能。我們的家也正是這樣。”“在西洋家庭團體中夫婦是主軸,但我們家庭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夫婦成了配軸。女子有‘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在“男女有別”的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男女有別產生于各自不同的生理結構和心理。“感情定向”一詞是費孝通先生用來指一個人發展感情的方向。“穩定社會關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理解。”他還認為“鄉土社會是亞普羅式的,而現代社會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為了生育,生育卻規定了男女的結合。”因此,鄉土社會是男女有別的,也是穩定的社會。
在“禮治秩序”這一篇章里面,費孝通先生主要講了“禮治”和“人治”“法治”的區別,他說“法治”其實也離不開人,人治和法治的區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禮不一定就文明、慈善、也可能很殘酷。比如在印度丈夫死后妻子得在葬禮里被別人用火燒死;在緬甸有些地方完成成年禮要殺幾個人回來等等。鄉土社會安于重遷的特點,決定了傳統經驗是相當有用的。禮治在鄉土社會中具有很大的特點。
在“無訟”的這一篇章里,我很迷惑,費孝通先生為什么要以這個題目為名。我讀完全篇,倒是老看到費孝通先生在說鄉間不同時期的訴訟形式,由鄉里訴訟到打官司,無疑是在講以前的訴訟形式和現在打官司有何不同嘛,怎么可以說“無訟”呢?我真是不解了。以前鄉里的訴訟用道德即可解決問題,審判結果都符合鄉里規矩,但現在有些人憑借著對法律的了解卻在官司法庭上玩起了把戲,確實可悲啊。我希望我國的法律越來越完善。
在“無為政治“的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論述了兩種不同權力: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它們產生的緣由和表現。所謂橫暴權力就是上級利用自己的權力以他們的意志去驅使被支配者的行動。而所謂的同意權力就是個人得服從大眾的安排做事。由于一方的某種權力過剩引誘了另一方來爭取就產生了橫暴權力。如廣西瑤山常見漢人侵占瑤人的土地,卻并不征服瑤人來做奴隸,是由于漢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遠的鄉下,大多事情都是通過同意權力解決的。
在“長老統治”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主要講解了教化在鄉土社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過教化的手段,年輕一輩懂得尊重年長一輩,同時年長一輩也在向年輕一輩學習,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在此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解說,正是一代傳一代的教化延續,鄉土社會得以穩定發展。
在“血緣和地緣”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重點解說了什么是血緣和地,血緣和地緣的關系、表現、功能。他用自己作為例子,說明“血緣性的地緣更是顯著”,如果一個人沒有直接的地緣關系,不管他走到哪里,并在那住上了多少年,人家都會用“新客”“客邊”“外村人”等來稱呼他。從文字可以知道,在鄉土社會里,血緣和地緣有著無法分割的關系,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
在“實名的分離”這一篇章里面,費孝通先生鄉土社會和現代社會相比較時是靜止的,“但是事實上完全靜止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鄉土社會不過比現代社會變動得慢而已。”然后他說到正是社會的變動,或快或慢,在不同的社會變動中,如果社會的變動速度變得快,長老權力也隨著縮小。不同國家社會結構的變化,相互之間進行溝通交流就要采用不同的工具、方式和手段。在環境變動的過程中,“文化英雄”隨之產生,只有這樣才能夠引領國家更好的進步,而這些領導們使用的就是“時勢權力”。這些能使用“時勢權力”的“領導的階層如果能追的上社會變遷的速率,這社會也可以避免因社會變遷而發生的混亂。”否則,該社會就會混亂不堪。但是社會如果加速的變動,注釋式的變動方式就可以引起實名之間發生極大的分離。這就是該篇章所要講的實名的分離了。
在“從欲望到需要”的這一篇章里,費孝通先生說到“在鄉土社會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現代社會中欲望并不能作為人們的行為的指導了,發生‘需要’,因之有‘計劃’”。他認為人的計劃是不自覺的,欲望產生了“要”,為了滿足“要”,人的行為就由欲望控制了,當人的行為變成自覺的,那就是需要了,這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費孝通先生說:“從欲望到需要是社會變遷中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這句話很經典,在此我想表達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經把費孝通先生寫的這本《鄉土中國》大概的看了一遍,并從每個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費孝通先生的原話,加上我的個人觀點和想法。通觀全書,我認為費孝通先生是一個搞文學很謙遜的人,這從他在“后記“里說自己寫作這本《鄉土中國》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說是完稿,只是一段嘗試的記錄罷了”可以看出。還有,我認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師益友,他寫作的文章多用熟語,時常把自己和農村聯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為農村孩子的我,讀起他的書來感覺相當親切,作為一個著名的文人,他沒有絲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認為這一點是相當可貴的,也是讓我感到相當佩服的。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二
在讀費孝通先生《鄉土中國》一書之前,我對中國的總體認識,還是只停留在以農業生產為主的農業國基礎上。因為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這五千年的文明傳承過程中,積累了以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為代表的深厚農耕文化,從而奠定了中國農耕文明史地位。
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著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在我們這片遠東大陸上,可能在很古的時候住過些還不知道種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樣,對于我們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興趣罷了。以現在的情形來說,這片大陸上多數的人是拖泥帶水下田村生活的了。簡單的說,在我國廣大農村,特別是在我的老家,至今還沿襲著一部分原始的生產工具,比如犁鏵、馬車、鋤頭、石磨、水車、水磨、紡車等生產工具,從這些生產工作可以看出,在人類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在部分農村還沿襲著這些古老的生產工具,充分說明,中國具有的鄉土性,從而導致鄉土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國從古至今,許多農民靠務農為生,而且世世代代附著在土地上,以定居為常態,即便正因種種原因離開土地的農民,也像“從老樹上被風吹出去的種子”,又在新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定居下來的農民附著在土地上,很少流動,鄉土社會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在缺少流動和變化的鄉土社會里,每個人都在一個“熟悉”的環境里生活。在相對穩定、熟悉的生活環境下,構成了許多鄉土中國的獨特現象。“土”,是中國人的根,是中國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國人骨子里流淌著的東西。“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我們小時候就能朗朗背誦的詩,其實就能說明以前中國社會以農民為榮,尊敬、崇拜他們。
文化是依賴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持著的社會共同經驗。這樣說來,每個人的“當前”,不僅包括他個人“過去”的投影,而且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歷史對于個人并不是點綴的飾物,而是實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礎,人離開社會生活,就不能不學習文化。文化得靠記憶,不能靠本能,所以人在記憶力上不能不力求發展。我們不但要在個人的今昔之間筑通橋梁,而且在社會的世代之間也得筑通橋梁,不然就沒有了文化,也沒有了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生活。中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至今都是在仁、義、禮、智、信的禮教下前行,并不斷在道德與法律的相互影響制約中慢慢前行。可以說,文明的進步,離不開生產生活,是在幾千年中國老百姓通過艱苦卓絕的斗爭中總結出來的。他們在原始的生產生活中,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最后戰勝自然和一切困難,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農耕文明,從而推動中國一步一步向前發展進步。
家庭是指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這是個親子所構成的生育社群。親子指它的結構,生育指它的功能。親子是雙系的,兼指父母雙方;子女限于配偶所出生的孩子。這社群的結合是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個人家擔負孩子生育任務的社會里,這種社群是不會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個個別的家庭說,是短期的,孩子們長成了也就脫離他們的父母的撫育,去經營他們自己的生育兒女的事務,一代又一代。在任何文化中,家庭這社群總是賦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如果家庭不變質,限于親子所構成的社群,在它形成伊始,以及兒女長成之后,有一段期間只是夫婦的結合。夫婦之間固然經營著經濟的,感情的,兩性的合作,但是所經營的事務受著很大的限制,凡是需要較多人合作的事務就得由其他社群來經營了。在中國是一個講裙帶關系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的因素就是家族。雖然現在中國已經建立健全各種制度,加強社會治理結構管理,但在社會這個共同體中,家庭勢力同樣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勢力不可小視,充分說明中國的鄉土性。
總而言之,要弄清中國的鄉土性,就必須要從生產工具、土地、文化、家庭等方面來綜合分析研究,找出有中國鄉土性代表性的因素。在結合社會學有關理論,充分找出各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及在社會治理結構中所發揮的作用,進而講清楚中國是一個具有典型鄉土性的國家。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三
初次接觸《鄉土中國》這本書是于高三備考階段。語文老師在分析以該書為背景的題目時聯想到了過去的鄉下生活,在他描述的那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童年環境中,我對《鄉土中國》這本書產生了巨大的好奇,奈何時間原因,至此才得以讀畢。
我自小就知道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我還知道中國人克己尚禮講求交情,我知道中國人崇尚傳統……讀完此書,我終于明白了這些問題的根源所在。
中國人存在自我主義,與“差序格局”密切相關。在差序格局下,團體的界限并不清晰,無論是在親屬關系還是地緣關系中,團體以個人為中心,其覆蓋的范圍是任意的。作者在原文中提到“一說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可以占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力而沒有義務了。”這說的就很恰當,不然人民公社“大包干”最后是怎么失敗的,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又是怎么成功的?一個是降低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人們知道干多干少都有政府給的同樣飯碗時,那干與不干就沒有質的區別,故索性選擇后者;另一個則提高了人民干活的積極性:當明白了干得多自己就得的利潤多,自己獲利大時,有誰不想多干呢。
說明中國人從“私”的角度出發的還有一點:古人崇尚克己、慎獨等這樣的修身準則。這些準則的出發點是自身而不是別人,主要是強調對自己的約束,通過完善自身的品質品德來影響教化他人。說到教化,那還要提到中國的“尚禮”。禮既不等于道德,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對人的約束;更不等于法律,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于個人的。禮是“合式的路子,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于傳統的習慣”。
作為一種傳統,禮并不是簡簡單單用文字傳承,而是祖祖輩輩通過講話、行為甚至是一些特殊的表情傳達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中國依然很多鄉下人還是文盲。“生于斯,死于斯”,很多人生活的社會是“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他們彼此都很熟,不需要什么特定的文字進行信息傳遞,文字只是傳情達意的一種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其本身也是存在缺陷的,能傳達的情意也是有限的。所以改善文盲率還是很困難的,這也就造成了文盲率始終不能降至為零的原因。
最后我想說,作者以深厚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濃濃的鄉土氣息,在我讀罷頓感一份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我體會到了鄉土所造成的對我們民族的“束縛”:當人與人發現同為老鄉時,我們之間沒有了距離感;當人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始終秉持著作為中國人的獨特品質;當人與人交流過程中,可能一個動作就心領神會……這就是我們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四
以《鄉土本色》開篇。乍看“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一句話,費孝通仿佛就給中國給定了含義,此處不談。
“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鄉土本色》。
鄉土中國的流動性是較差的,我比較喜歡書中的一種表述:將鄉土中國的社會比作一顆老樹,人們共同依存著這株老樹生存,一起享受樹上結出的果實,也一起為它的根莖供給營養。當承載這顆老樹生存的土壤無法結出完全供給所有人的所需的果實時,人們就會作為“蒲公英的種子”向遠方漂流,重新播種成為新的大樹。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其實,鄉土中國并非是一種老死不相往來的存在,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的共生。因為哪怕是哪些飄散出去的種子,也有共同的文化來作為“根”來彼此連接。
這一點與美國起于拓殖時代產生的鄉下以一家一戶為一個單位是頗不一樣的。中國鄉村的“孤立”與“隔閡”相對體現在聚居地上,而并非個體。這或許也是中國并沒有產生像美國那樣突出的“獨立精神”的原因吧。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彼此的連接是不可隔斷的,時間與空間對他們束縛力相對較小。
“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鄉土本色》。
文中有一個詞匯讓我記憶尤為深刻,那就是:“熟悉”。這個詞匯不禁讓我聯想到《小王子》里面的“馴服”一詞,因為它同“鄉土性”一樣是文中的中心和暗線。
鄉土社會的信譽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如果說西方的履約是由于外在束縛的契約精神的一種捆綁,那么中國的履約更多的發生于一種植根于基因與血脈里面的本能。在鄉土中國并不需要大范圍的法律的限制,相對于法律,他們反倒覺得彼此之間的“熟悉”更加可靠。
在協調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問題的時候,中國人的抉擇不同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人:順從約定俗成是社會性的,而跟從內心是個人性的,這就與費孝通在書中寫道的“從俗即是從心”不謀而合了。
“文字是間接的說話,而且是個不太完善的工具。”——《文字下鄉》。
社會生活的變化導致著鄉土中國的文化變化速度跟不上現代社會的變更,于是鄉村出現文化脫節的現象,由此產生的“鄉下人”這種類似的詞匯附帶上了貶義的意味。
但是這與中國的鄉土文化又并非完全貼合,比如它們的生活由于更多的用語言來傳遞信息,不通字詞的現象被冠以“文盲”的概念就是一種失誤了。農村人的知識來自于生活,農民看到螞蟻搬遷巢穴就知道要去開墾溝渠,而農民本身是不知道或者不熟知這背后蘊含的氣候知識的。
如果說“愚”是智力的不足或缺陷,那么識不識字就不能作為愚與不愚的評判標準。知識的底蘊往往與時間的積累是分不開的,中國五彩斑斕的文化燦爛如星海,這就與中國有不斷絕的五千年文化緊密相連。而語言相對文字而言無疑有更加悠久的歷史,那么鄉土中國的農民代表選擇以語言而并非文字來作為往來交際的載體就不是那么奇怪了,否則是不是也是一種理念上的舍近求遠呢?這種說法看似是一種詭辯,但我想說的是不管是語言還是文字都是我們在社會交往中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種工具而已,而且文字本身也是一種間接的說話和不太完善的工具。
隨手而記,隨心所欲,隨筆墨的流動寫下一些不成熟的文字,但這也是一種生活的情趣。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五
《鄉土中國》的主要內容來源于費孝通20世紀40年代后期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講授的《鄉村社會學》課程中的內容。這本薄書顯然談不上是鴻篇巨作,只針對一個主題分了十幾個篇章闡述觀點。
感覺當時30多歲的費孝通無論在思路觀點,還是研究學問本身,已經相當成熟。這本書直到現在來看,依然感覺很有道理。
費孝通在序言里講到,鄉土中國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全書整體來看,鄉土中國不只是說中國鄉土或者中國農村,《鄉土中國》是對整個中國社會結構、國民性格,以及這種結構和性格成因的分析。
熟的關系是不能談錢的,所以走很遠也要去集市這么個環境下去交易,或者讓外來人當商業媒介。沒有血緣(換成其他“緣”也類似)關系,外來人很難融入鄉土環境。
鄉土的人際關系形態上孤立隔膜,本質上卻一點不孤獨,相比之下城市的人際關系,形態上倒是很緊密,本質上卻是異常孤獨的。法律、道德約束人,在中國最能約束人的非“禮教”莫屬,能量要強大百倍。
倒是有一點,原來男女不講愛,不講私情,講的是三綱五常,忠孝義悌,君臣父子的紀律,追求的是有利于家庭團結的效率,好打造事業共同體,夫妻間關系淡漠是常規。如今受西方觀點影響較多,開化不少,男男女女的,好關系既是伙伴,也講情愛,一年中情人節也得一中一洋兩個。
.還有一點,原來的家族概念淡了,大型家族也越來越少,有些形式上還有,但長老的乏力,只是年齡大但發揮不出族長的權威功能。但那些還能保持家族規格的,家族及其家族成員的事業就能綿延與成就。隨了西方觀點的夫妻小家庭成了當前社會的主角,尤其在城市中。
書是分節點分析,便于理解便于閱讀,十四個節點合起來,又是個完整的社會脈絡。鄉土中國換個說法其實就是傳統中國,是我們今天這個中國的邏輯前提。中國的社會脈絡,長久以來都是如此的,感覺長久以后大概也還會是這樣的。
當然,伴隨環境的變遷和歷史的演進,顯然感到鄉土中國的變化,可是,有更多根深蒂固的東西烙在文化中,不易改變。鄉土中國只是四季的轉化,而不是時代的變更。
所以本書的參考意義應該會是極其長久的。讀此書,再聯系生活的實際,便能理解許多世道、許多相處的章法。幾千來來,文化未曾斷過,也還將綿延下去。大家都是不能置身事外,而得感同身受的觀世、處世。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六
“身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古人因為空間阻隔,交通、通訊不便,而每逢佳節倍思親,生出太多的客愁。如今的我,雖在他鄉求學生活,終因在故鄉生活的時間不夠長,又長期和父母在一起,我對故鄉的感情也就不夠深厚。但鄉愁還是有的,童年的記憶尚未遠去。此時此刻,我的思緒一路向北,回到心心念念的故鄉——邯鄲。
這座城市承載了幾千年的歷史,單說這些成語,邯鄲學步,圍魏救趙,完璧歸趙,胡服騎射等等,就夠鋪墊我成長的見識的,而最讓我忘不掉的就是這座老城獨特的“味道”。
第一層味道便是美食。驢肉火燒在華北地區可謂獨占一片天地,熟度透徹,香而不柴,酥軟適口,味醇綿長。要是能打早兒起來趕上路邊大爺剛做出來的火燒,舀上一碗玉米糝,可以說是很滿足的享受了。不光是驢肉火燒,還有和村熏肉、羊湯也是這座城市的美食標簽。那湯,其色白似奶,水脂交融,質地純凈,鮮而不膻;那肉,香而不膩,爛而不黏,吃上一口便回味無窮。我每年長假都急著回故鄉住些日子,大概是被這老城的味道吸引的吧。
第二層味道便是這座城市的人們。這座城能承載幾千年的歷史,與其包容開放的精神氣質是分不開的。在我的體驗里,這里不管是什么崗位的人,都能熱情地對待生活。在我的記憶里,每次從機場打車回家,出租車司機總能用親切的邯鄲話跟我嘮上幾句,這口音時時刻刻提醒著我,這就是家鄉。
第三層味道就是這座古城的文化氣息。這里被稱為“成語之都”、“太極之鄉”,小孩子從學說話、學走路開始就耳濡目染,其文化之氣里往往就多出一些“成語”和“太極”的味道。
秦始皇嬴政生于此地,也就是戰國末期的趙國都城邯鄲。他從邯鄲出發,一步步崛起,橫掃六國,統一中國,建立了“千古一帝”的不朽功業。而作為一個學生,我更感興趣的是,秦始皇統一中原后,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讓漢字從大篆統一到小篆,后來又改進為隸書。我喜歡隸書,喜歡這穿越千年的神奇文化。
放眼歷史,北京、西安、南京、洛陽、開封、杭州等古城隨著朝代的更替,其城市的名字也是不斷變化的,而“邯鄲”作為地名長達三千多年,從未改變,這恐怕是中國地名文化的一個特例。
每年長假,我都要回到邯鄲,在故鄉住些日子。我常常去滏陽河畔,在那里暢想未來,心中充滿陽光。燕趙古都,老城街巷,我喜歡這里的萬家燈火;梧桐樹旁,現代建筑,我喜歡展望古城往南續寫的方向。
鄉土中國,鄉土邯鄲,鄉土鄉音里有我輾轉的老城的味道,有我遐想穿越的溫暖的鄉愁。在異鄉的新城,我為“家鄉”代言,但愿我心目中的邯鄲味沒有客愁之苦,而有的,是同學少年,共享風華。
鄉土中國讀后心得(精選17篇)篇十七
我并不認為教師的任務是在傳授已有的知識,這些學生們自己可以從書本上去學習,而主要是在引導學生敢于向未知的領域進軍。作為教師的人就得帶個頭。至于攻關的結果是否獲得了可靠的知識,那是另一個問題。
古人學問,分為小學和大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向“童子之師”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由此可知,所謂的“道”,當具體指“窮理正心,修己治人”,或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的“道”——也就是說,真正的老師,所傳授的“道”應該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所謂師者傳道、受業包括三方面的內容:傳授道、教授學業、解除疑惑。其中,受業屬于知識和技能,解惑屬于過程和方法,傳道屬于情感態度價值觀。
單單一個道字可能就是有些教師窮其一生都無法教清楚的,更何況還要解惑。疑惑來源于哪?學生對于書本知識的疑惑很少,因為他們對于課本知識的要求很低,僅僅是了解大概意思,從不去深究課本之后的深層含義。但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還是會有很多疑惑。這些疑惑的來源統統來自他們對萬物的好奇,而這也是一般教師所不能解釋的清楚的東西。
那么,童子之師,到底算不算老師呢?
答案是,不算。
作為青年教師的我,面對班上大部分學生時,總會有一種害怕的心態,怕他們課上會問到一些我不能回答的問題。于情理來講,我應該幫他們解決任何疑惑,但我做不到。于自身來說,我確實各方面閱歷經驗不足,沒有辦法就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我對于教師、課堂的敬畏感就會更重,這也是我無法做到創新課堂,完全以學生為課堂主體的原因。也正是這種敬畏感,是我能夠不斷從課本之內之外學到很多東西和道理,我相信這就是教師與眾不同的地方吧。
從童子之師到真正的師者,是每個教師的追求。希望我每一階段的成長,會有更多的學生見證。我們一同學習,一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