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能夠幫助教師分析和評估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改進和優化。教學設計是教師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以下是一些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夠給您帶來一些新的啟示。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一
設計意圖:教學要為學生服務,要以學為本,本課設計極大地關注了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和學習過程,著眼于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做到讓學生有所收獲,有所發展。教學過程上引導指路,順學而教,在學生憤悱疑問時以提供出示背景材料等途徑點撥;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運用鞏固,關注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注意到通過創設情境、品味情感、引導想象等方法激發學生學古詩的興趣,努力使學生的學習充分、實在、有效。
教學目標:。
1、能運用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泊船瓜洲》一詩大意。
2、通過聯系背景材料、抓詩眼探究等方法,使學生體會到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到作者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
3、在理解古詩大意感受詩人情感的基礎上,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泊船瓜洲》。
教學重點:理解詩的大意,體會詩中包含的思鄉之情。
教學難點:品讀詩眼“只”“又”,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表達方法。
課前準備:
1、課件或小黑板:詩人背景材料介紹;王安石改字故事;王安石病逝材料;運用借景抒情寫法的思鄉詩句。
2、多媒體或錄音機;一段描寫春天的音樂。
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
(一)談話:自然界的景物,給我們帶來各種想象和體會:
太陽,象征_________看見太陽,你的心情______。
月亮,象征_________看見月亮,你的心情______。
楊柳,象征_________楊柳帶給一種我們感覺______。
流水,象征_________流水讓我們聯想______。
(二)小結:這就叫景中有情.自古以來,文人騷客們就運用這種有趣的現象來寫詩,借各種景物,來抒發喜怒哀樂,寄寓了自己種種感情,非常含蓄動人。在今天的課文中,編輯叔叔阿姨們就給大家安排了這樣的一首詩。
二、導入新課。
(一)揭題。
(二)出示古詩。
三、初讀古詩。
(一)自讀古詩:至少四遍,前兩邊讀準字音,特別是多音字,想想該怎么讀?后二遍讀通詩句,要讀得有板有眼,讀完后想大概的意思。
(二)自讀反饋:?。
1、認識多音字,點撥音義并隨機解釋題目。
2、指名讀,評點讀詩情況;引導按節奏讀。
3、談初步感受:整首詩大約是寫什么?哪一句特別喜歡?
四、自解古詩。
(一)引導回顧:怎樣去讀懂古詩?遇到問題怎么辦?
(二)小結提示:可以看文后注釋,查資料和工具書;可以同桌討論,舉手提問;可以參考解釋,弄懂意思,批寫重要意思,注出不明白的地方。選擇利用可能的方法充分研究。
(三)學生自學。
五、點撥提升。
(一)初步理解第一句。
1、自學反饋:你學懂什么?還有什么地方需要老師幫助?
2、畫地形圖:誰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畫地形圖?指名板畫:水、京口、瓜洲、鐘山。
3、看圖說意思。隨機板書:一水?數山。
(二)研讀理解第一句:
2、品讀理解:指名連續一小組同學品讀,隨機點評。
(三)深入理解第一句:
1、提供背景:學到這里,你有什么疑問嗎?作者為什么要寫家鄉離自己近?為什么要在這兒望故鄉思故鄉呢?導學王安石寫此詩的背景資料。你注意到了哪些信息?劃一劃王安石此行目的和背景。
2、交流小結:正是帶著這樣的憂思和牽掛,詩人站在江邊留戀地望著,望著。齊讀一、二兩句。
過渡:作者他還望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學習第三句。
1、自學反饋:哪些意思你弄明白了,或者有什么地方還不明白?
3、創設情境、想象欣賞:讀著這樣的句子,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怎樣的聲音?(利用老師誦讀,多媒體配樂,生閉眼想象等方法讓學生設身處地想象)。
4、學生說話,板書好詞并讓學生摘錄在書上:。
芳草萋萋 柳蔭碧碧 生機盎然 柳暗花明 間關鶯語。
5、齊讀小結:“綠”字給我們呈現了一片碧綠的河岸!(板書:綠岸)一片生機盎然的春天!“綠”字給人帶來的想象,正是其他字所不能代替的。一個“綠”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話;這一改,使《泊船瓜洲》成了婦孺皆知的千古絕句,難怪前面同學們一讀,就喜歡上了呢。
(1)引導品讀:以小組輪讀等方式讓學生帶著思考低吟:春風又綠江南岸。
(2)引導想象:“又綠”,“又綠”一個“又”字里又包含著作者什么感情呢?
春風又能把江南兩岸吹綠,而我呢?此時此刻作者在想……。
(五)學習最后一句。
1、自學反饋:學生說說這一句的意思。?板書:明月。
4、體驗欣賞:讓我們走進詩人內心讀出他的這種情感!誰能體驗到作者的愁緒?讓學生分男女生與老師對讀,在聲勢的渲染中小組讀,感受強烈的思鄉情感。
五、總結提高:
(一)小結提升:
1、一道水,數重山;一片碧草,一個明月,幾種景物,寄托了作者無限的思鄉情意,牽動著我們的心,讓我們感同身受讓我們回味無窮。喜歡這首絕句嗎?讓我們動情的齊讀一遍!
2、質疑:對這首詩還有什么問題嗎?
3、補充王安石病逝材料。說感受。讓我們無限感慨的齊讀一遍!
4、背詩、默寫。誰已經把這首詩深深記在了心里?
(二)學習寫法:
板書:借景,抒情。
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王維的《雜詩三首》: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維的《送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六、課外作業:。
(一)總結引導:今天我們又學習了一首古詩,品味了思鄉詩借景抒情的韻致,相信同學們會更愛古詩,會自覺在平時的生活中運用方法去關注古詩欣賞古詩。
(二)布置作業(選一題):。
1、收集3首以上表達思鄉情感的古詩。
2、收集3首運用借景抒情方法寫的古詩,并劃出景物注出詩中蘊涵的情感。
板書設計:
泊船瓜洲。
借景??????????????????????抒情。
一水?數山????????????????思念家鄉。
綠岸?明月????????????????濃烈鄉愁。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二
湯顯祖(明)。
欲識金銀氣,
多從黃白游;
一生癡絕處,
無夢到徽州。
鑒賞。
《古希臘抒情詩選》中有一首小詩《幸福四要素》只有四句。其中一句:“第二是天生性情溫和。”
當我這樣開頭,想起去年立夏,長夜走在徽州古城,高白墻與青瓦,深深的小巷,和溫厚的燈光,念起:“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那時心情與現在截然不同,火急火燎的內心,大概是前半句的寫照:“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總覺,極亂的心,到了這處地方,也從順安然。雖然把握詩句序位亂了,但也把內心的焦躁澆熄。
幸福也許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有時卻很難。不論湯顯祖詩中的本意,但終覺立夏萬物生長,都開始迅猛向前。
不論心境如何,關鍵讀詩,讀人,讀事,天生性情溫和去面對,大概凡事都有新面貌。
《山亭夏日》。
高駢(唐)。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鑒賞。
《夏居小院》。
院后春茶尖尖角,
樹樹李花映荷塘。
幼童檐下嘗夏羹,
蟹行溪中稱霸王。
鑒賞。
幼時生活在農村小院里,給了我最為珍貴的四季體驗。開春至夏,院子后的茶園茶葉總是長的很好,尖角的茶芽不論在陽光下,或者雨里,感覺都在笑。院子里的老人們總要采摘的一芽一葉,制作成傳統的曬青綠茶,農作時喝。
院子前有三個大池塘,方方正正的,池塘邊的李樹開花之時雖然不比“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壯景,卻也怡情怡景。立夏之日,在屋檐下或者李樹下嘗立夏羹是不可少的。院里的孩子們尤其喜歡李樹,天氣熱時爬樹納涼,到了六月里,整樹整樹的青李還沒熟,就被吃的所剩無幾。
池塘外,一條小溪與馬路蜿蜒相依,小溪溪水清澈,小魚小蝦藏匿在溪水的石頭下,水草里,蟹在溪中從來都橫行無阻,堪稱霸王。
一年四季中,夏季總是很短,短到感覺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令人難忘回味。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三
這篇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著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體會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4.培養閱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課外主動積累的好習慣。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平時吟誦了很多古詩詞,誰愿意為大家吟誦一首你最喜歡的?(當學生有吟誦田園詩詞的時候,評價:最喜歡的是一首田園詩呢!)(如果學生第一個就吟誦到了田園詩,可以引導學生拓展背誦:誰還能吟誦描寫農村景物、農民生活這類田園生活的詩?)。
2、今天,我們再來賞讀三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吧。(板書課題,齊讀)。
3、放開聲音朗讀古詩詞,思考:透過課題和詩詞,你都獲取了哪些信息?
小結:同學們,我們自己讀就知道了這么多,下面就讓我們走進第一首詩,你還能捕獲更多的信息呢!
二、《鄉村四月》。
1、自讀詩詞。請同學們借助注釋四人小組試著說說這首詩的意思。(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匯報:哪個小組愿意把詩意給大家講講?
3、小結:看來借助注釋是理解詩意的一個好辦法。從發言中,我聽出了他對“遍”字的理解特別到位,誰還能說說透過這個“遍”字,你看到了怎樣的畫面?(指名說)。
4、小結:在古詩詞中,有時,一個字就是一幅畫面,在這首《鄉村四月》中,像這樣的字或詞還有很多,自己讀讀下面的詩句,看看你還能通過哪個字看出畫面的,體會體會,簡單寫在書的旁邊。
5、我們先來把目光聚焦到前兩句,生匯報:
(1)滿或白滿川:稻田里的水色映著天空的光輝……生若只說“滿”,師引導:誰和他一樣把目光聚焦到了“白滿川”上了?(指名說)。
(2)子規:杜鵑聲聲的歌唱。把你看到的說出來,誰還看到了更美的畫面呢?
(3)雨如煙:綿綿的細雨輕輕地飄著,想彌散的煙霧,融化在空氣中。把你的感覺讀出來/把你的感受讀出來/把你的心情讀出來吧!
6、小結:此時此刻,你覺得周圍的環境怎樣?(板書:景美)你的心情怎樣呢?(指名說、讀)。
7、再看看下面的兩句呢?誰來說說。生匯報:
(1)閑人少:你仿佛看到人們都在忙什么?(2)才了、又:剛剛忙完了給蠶喂完桑葉,緊接著又到田里去插秧了!
8、小結:根據同學們的發言,讓我們體會到這首詩后兩句寫的是(板書:人忙)。
9、男女合作朗讀。
三、《四時田園雜興》。
1、四月農忙的場景,不僅詩人翁卷感受到了,詩人范成大有更深的感受,他曾寫過60首《四時田園雜興》呢!放開聲音,自己讀讀,讀完后說說你的感受。
2、感受忙碌,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處理“晝出、夜”
3、想象一下,人們還會為哪些勞作而忙碌呢?不管男女老少,村子里人人都有事干,人人都在忙碌著,詩中哪句話寫出來了?——村莊兒女各當家(板書:大人忙)。
4、村里的男男女女,連老人都在忙,孩子們更忙碌呢!趕緊看看下面的詩句,請你借助注釋,同位兩個互相說說孩子們都在忙些什么吧!
5、借圖,你手里拿的是什么?可這是種花用的花鋤呀。你真的知道該怎樣播種瓜種嗎?不知道可還是想做,這就是詩中說的“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真是群天真、可愛的孩子,讀出來吧!(板書:孩童忙)。
7、拓展描寫收獲主題的《四時田園雜興》,放聲讀一讀,你感受到什么?
8、充滿興致地讀讀。男女生合作讀。小結:借助課下注釋以及通過關鍵字詞想象畫面兩種學習方法。
四、《漁歌子》。
1、配樂學生讀。
2、這首詞如果讓你來給它配上一幅畫,你會畫什么呢?
3、這么美的圖,想不想親眼去看看?師配圖渲染。
4、你就在這個飄著斜風細雨、充滿詩情畫意的西塞山前,想不想回家?為什么?
5、小結:詩人張志和也是這么想的,讓我們一起感受再來感受一下這秀麗怡人的水鄉風光吧!(生配樂讀)(板書:景美、人美)。
五、背誦與積累。
1、三首古詩詞我們學完了,來,看著老師的板書,你最喜歡這其中的哪一首?自己試著在下面背誦一下吧。
2、生展示,如果你也喜歡,可以站起來跟他一起背。
3、看來同學們已經深深地沉浸在著優美的意境中了,其實像這樣的田園詩還有很多,課下搜集來吟誦,準備好后我們舉辦一期田園詩詞朗誦會吧!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四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注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重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圣”)。
2、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學生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閑: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閑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么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1、?學生邊瀆邊參閱課文注解,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凈光亮,似乎并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里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里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舉從一只白銀盤里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著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幾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布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憶江南。
復習導入。
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人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書設計。
課后小記。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五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能正確讀寫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詞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學重點:
1.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
2.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感。
教學難點:
1.理解詩句句意。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峰,那遼闊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畫。今天就讓我們通過課文的學習一起去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
2、書寫標題。這篇課文前兩首是詩,后一首是詞。
二、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讀前兩首的標題,點評。
2、和老師一起書寫標題,注意寫法。
3、指名說,你了解敬亭山、洞庭嗎?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讀注釋對我們學習詩歌很有幫助。
4、這兩首詩一首寫山,一首寫水,下面我們先來學習第一首。
三、學習《獨坐敬亭山》。
1、指名讀。
2、了解作者。
指名說,你們了解李白嗎?
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稱為詩仙,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他的詩對后人有深遠的影響。(讓學生背一背自己知道的李白的詩,如《靜夜思》等)。
3、練讀,注意把每個字讀準,了解詩的意思。
4、齊讀。
5、請同學們再自由地讀一讀詩句,看一看注釋,想一想畫面,同桌之間相互說一說你對詩句的理解。
6、同學交流。
a、指名說,你讀懂了詩中的哪一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前兩句:天上幾只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天上的云彩也自由自在地飄向遠方。
后二句: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怎么看也不覺得滿足。
質疑:后兩句,是敬亭山看著我還是我看著敬亭山呢?敬亭山不是人,為什么可以看呢?(可以讓學生質疑)。
b、要深入理解這首詩,還需要聯系整首詩,想象一下當時的畫面。誰再來說一說。
指名說。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想象到——。
指名說。
作者的心情很孤獨、很寂寞;“只有”說明當時的作者十分孤獨、寂寞;他又覺得敬亭山是他的知心朋友,沒有離開他,作者十分感激他,也十分喜歡他;敬亭山也像人一樣,天天看著他,有了感情。
7、結合背景,理解詩的情感。
介紹背景:寫這首詩時,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他飽嘗了人間的辛酸,此刻,當他獨自面對敬亭山,他的內心是多么的孤獨和寂寞。
8、反復讀一讀,再來感受一下作者的孤獨和寂寞。
指名讀,點評。
9、齊讀。
10、試背,體會情感表演背。
四、總結學習方法。
指名說。
師小結:讀好題目了解作者;讀一讀詩句,看一看注釋,想一想畫面,理解詩句的意思;反復品讀,體會作者的感情。(教師可用更簡練的詞語概括步驟,以便學生記憶與運用)。
五、作業:?。
1、依據第一首詩的學習方法,自學第二首詩。
2、抄寫詞語,寫出詞語意思以及詩歌大意。
3、背誦詩歌,默寫詩歌。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秀麗,風景如畫。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頗深。今天,想帶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領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學習《望洞庭》:
1、自學古詩,讀一讀,說一說。
2、指名讀。點評,注意把握節奏。
3、齊讀。
4、指名說,你讀懂了什么?
a、作者: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與白居易并稱“劉白”。
b、與前一首詩不同:在秋天的夜晚,洞庭湖的水色和月色融為一體;“遙。
望”,從遠處看(比較閱讀的方法)。
c、鏡未磨: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運用比喻)。
d、白銀盤里一青螺:白銀盤,比喻白茫茫的洞庭湖;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了比喻的手法。
5、指名讀。
6、與前一首詩相比較,這首詩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練一練,想一想。
7、練讀。
8、指名讀。你是怎么練的呢?(邊讀邊想象)。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為一體,湖面上沒有一點風吹過,就像一面還沒有磨過的鏡子。遠遠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蒼翠,就像銀盤子里放著一只青青的田螺。
9、面對這樣的湖光山色,作者的心中充滿了驚喜。
10、邊讀邊想象,齊讀。
三、小結:
每一首詩都藏著作者不同的情感,再讀一讀兩首詩,感受作者的情感。
五、聽寫詞語:
敬亭山??洞庭湖??潭面?青螺。
對照課本,檢查。(字字入目,字字入心)。
六、作業:
1、默這首古詩,寫古詩的詩意。
2、寫出古詩中表達出的作者的感情。
3、找一找課外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背一背。
第三課時 。
一、檢查背誦、默寫:
1、指名背誦、齊背。
2、同桌一人默寫一首。
3、展示、點評。
二、新課導入:
感受了敬亭山和洞庭湖的美景,我們再一起去領略一直江南的美。
書寫標題。
三、你有什么問題想提嗎?
這首詩與前兩首不相同,這是一首詞。詞:古時候,詞是配上音樂供人們演唱的,它的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叫“長短句”。
三、回顧上課時的學習方法,自讀這首詞。
1、想一想,上節課我們用了哪些方法學習古詩?這節課我們也可以用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這首詞,與同學交流交流你的收獲和疑問。
2、指名讀。
四、交流、理解。
3、從這首詞中,你讀懂了什么呢?
指名說。
a、作者:白居易,唐代詩人。
b、這首詞是作者懷念江南而寫的。憶江南是詞牌名,同一個詞牌名可以寫很多首詞。
c、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藍”:一種植物,藍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太陽出來了,江邊的鮮花比火還要紅艷。春天來了,江水像藍草那么綠,那么濃。
師小結:詞中的這句寫得真美,你喜歡嗎?有感情地讀一讀。邊想像江南的美景邊讀。
4、你還有什么疑問嗎?
風景舊曾諳。諳:熟悉。作者對江南的風景曾經非常熟悉。“諳”與“暗”
師小結:白居易曾經兩次在江南做官,對江南的風景曾經非常熟悉。對這樣的美景懷著一種怎樣的感情呢?(很喜歡)。
師問:詞中寫作者很熟悉江南的風景的句子還有嗎?(能不憶江南?)。
師小結:白居易曾居住在江南,他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江南的美景。
指名讀。
五、齊讀、背誦。
練讀,抽查。
六、小小賽詩會。
背誦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
七、總結: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同學們,多讀一讀唐詩,讓我們在詩中感受祖國山水的美好,祖國語言文字的魄力!
八、作業:
1、默寫這首詞,寫出詞意。
2、寫出這首詞表達的作者的感情。
3、解釋:曾?諳?勝?憶。
九、板書設計:
獨坐敬亭山??????望洞庭??????憶江南(詞)。
孤獨?????????驚喜??????????思念。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六
一、學習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這三首古詩詞,能默寫前兩首古詩。
3.通過誦讀、解讀、悟讀課文,了解內容,體會課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詩詞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學習詞的內容,理解詩詞意思。
2、想象詩詞中描寫的情景,通過語言描述出來。
三、課前準備。
1.查閱有關詞的資料以及三位詩人的生平和創作情況。
2.課文插圖。
四、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一、由題入手,弄清題意。
1.板書課題。
2.自由讀題,說說題意。
“鄉村四月”是指江南農村初夏的時節。
3.出示插圖,觀察感受。
4.簡介詩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詩人,一生未做官,描寫了許多田園生活的詩篇。
二、反復誦讀,弄懂詩意。
1.教師范讀,學生整體感知誦讀的節奏和詩的畫面。
2.學生自由練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握節奏,注意“蠶”“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讀,相互學習,相互欣賞。
4.組內輪讀,試著利用工具書或文中注釋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講講詩意。
三、品評朗讀,感悟詩情。
1.自由誦讀,邊讀邊想象詩歌描繪的畫面。
2.逐句品評,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寫了江南水鄉初夏時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寫了勞動人民緊張繁忙的勞作,也同時體現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贊美。“少”“才”“又”突出了勞作的繁忙。
3.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
四、背誦,積累語言。
自學《四時田園雜興》。
1.按照學習《鄉村四月》的方法自學,畫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背誦。
第二課時漁歌子。
一、激情導趣,理解課題。
2.你知道什么是詞嗎?
教師簡介:詞初名曲、曲子、曲子詞。也就是為曲所填的詞。由于詞的長短不一,還被稱作長短句。這是與詩的不同之處。
3.你了解或背誦過詞嗎?試著背一背。
1.自由讀詞,練習讀正確、讀流利,注意“塞”“蓑”的讀音。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說說你喜歡這首詞嗎?為什么?
3.默讀詞,畫出詞中描寫的各種景物。
4.再讀詞,邊讀邊畫出詞中難理解的詞和句,先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己理解,解決不了的問題和同桌交流討論。
5.全班交流:
交流重點: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為什么不想回家?
詞中出現了哪些顏色?
三、指導朗讀,想象畫面。
1.教師導語: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又充滿活力。
2.教師范讀,體會詩情畫意。
3.學生練讀,想象整體畫面。
4.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5.同桌互讀,相互欣賞。
四、積累運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誦《漁歌子》。
2.背一背你喜歡的詞。
3.默寫兩首古詩。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七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泊船瓜洲》是寫景抒情,詩人停船在瓜洲之后,望著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并不遙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情。三個地名是理解詩句的基礎,“只隔”有助體會詩情,“綠”是謝謝用詞的范例。《秋思》是敘事抒情,借助寄家書適當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臨行又開封”是個教學生長點。如果說,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張籍的鄉愁是肅殺的秋風引起,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它融寫景、敘事于一體,是一首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一程”、“一程”,“一更”、“一更”的理解有助加深詩歌意境的體會。“故園無此聲”意味無窮,是個有力的生長點。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激發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2.通過看注釋、查閱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三首詩詞的對比學習和拓展,初步了解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3.通過對三首古詩詞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4.通過對重點字詞的品讀,學習古詩詞用詞的確切性。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積累并內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學習兩首古詩《泊船瓜洲》和《秋思》。
第二課時:學習詞《長相思》。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單元導入,明確目標。
1.出示幾句古詩,讀讀,說說這些詩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是通過怎樣的方法來表達的?(思鄉情:寫景、敘事)。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少一人。
2.你還知道哪些思鄉的詞句,是如何表達的?
3.出示單元閱讀目標:閱讀課文的時候,要用心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過哪些景物或事情表達出來的。
1.自讀,要求:逐句理解古詩,不理解的打上“?”。并想想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2.同桌交流,討論疑難。
三、全班交流,適當點撥。
1.明確兩首詩表達上的不同:寫景抒情與敘事抒情。
2.交流詞句理解上的疑難,然后解釋整首詩。
3.教師點撥,深入理解古詩意境。
《泊船瓜洲》。
1)簡筆畫地理圖,理解“京口、瓜洲、鐘山”之間的關系。
2)小討論:“一水間”、“數重山”到底是遠還是近?
教師補充杜甫再次再次赴京的背景資料。
3)一起學習關于“綠”的課后資料袋。
4)感情朗讀,讀出憂慮惆悵的思鄉情。
《秋思》。
1)體會“又開封”的行動細節。
2)補白想象“意萬重”。(我們都不是游子,卻也想出了……漂泊在外的有子哦……)。
3)感情朗讀,讀出無奈為難的思鄉情。
四、總結積累。
1.背誦古詩。
2.作業本1~5題。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默寫古詩兩首,同桌批改,訂正。
2.小結表達特點。
3.介紹納蘭性德,引出《長相思》。
二、閱讀整首詞。
1.自主閱讀,要求:逐句理解詞意;想想這首詩詞的表達特點。
2.交流:
1)明確:這首詞是融寫景、敘事于一體的。
2)“一程、一程”,“一更、一更”,有連續不絕的含義,寫出了路途之遙遠,行軍之艱難,身心之煎熬。
三、研讀“故園無此聲”
1.補白體會“故園無此聲”。
這里是怎樣的聲音,故園是怎樣的聲音?
2.拓展補白“故園無此??”。(景、痛……)。
3.想象練筆:故園。
四、總結課文。
1.比較三首古詩詞的異同。
題目 作者背景思鄉緣由作者表現表達特點。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奉詔入京春意濃 追問明月?借景抒情 。
秋思 張籍客居洛陽見秋風寄寫家書 ?敘事抒情 。
長相思納蘭性德?征旅途中 遇風雪輾轉難眠 寫景敘事抒情 。
2.背誦這一課,同桌交換。
3.完成作業本。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八
新疆五家渠一中?蘇新華。
教學目的:1.通過學習三首古代詠物詩,學會誦讀欣賞詠物詩的方法。
2.體會詩中表達的情感。
3.熟記詩歌。
教學重點:1、通過反復誦讀,讀準字音結構。
2、了解一般詠物詩的方法。
教學方法:1、反復吟詠誦讀,讀準字音、節奏。
2、對照注釋理解詩意。
3、品析鑒賞、體會情感。
教學過程?:
導言: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了不少古代詩歌了,這些詩歌可以說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燦爛明珠,給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們再一起來欣賞三首古詩。同學們可能已經注意到了這三首古詩安排到了一個單元,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以動物為題。這些詩歌在內容上說,屬于詠物詩。
誦讀欣賞(一)蟬。
蟬????????????????????。
虞世南垂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一、誦讀。
1、?老師范讀,學生齊讀。
2、?要正確讀音、斷句。
3、?識別詩體。
二、誦讀。
1、?應用多種方式誦讀。
2、?對照注釋初步理解詩意。
3、?提出質疑,師生互助解答疑問。
4、?提出問題:(1)這首詩寫了蟬哪些特點?
(2)作者針對“蟬”的特點發表了什么樣的議論?
三、誦讀。
1、?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誦讀。
2、?教師引導學生朗讀詩下提示,然后提出問題:
(1)??????你從“蟬”的哪些特點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潔的人”?
(學生各抒己見)。
(2)??????你知道作者這樣寫的原因嗎?
(即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又體會了詩歌的深層含義。)。
四、誦讀。
1、?采用各種方式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情感的把握,朗讀比賽。
2、?讓學生歸納詠物詩的一般特點。
(借物抒懷,托物言志。)。
教師小結:誦讀欣賞詠物詩關鍵是要仔細推敲詩句背后深藏的寓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和志,知人論詩,這樣才能達到誦讀的目的。
誦讀欣賞(二)燈蛾。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多層次逐步誦讀:
1、?讀準字音,節奏,了解詩體。
2、?疏通詩意,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詩意的牽引與擴展。
1、?民間俗語“燈蛾撲火,自取滅亡。”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感?舉例說說。
(同一事物的同一特點,蘊含著人們不同的情感。可舉例說明。……)。
3、“蟬”的作者虞世南對“蟬”充滿了贊美之情,請你從批評的角度來說一說“蟬”的某一特點。
誦讀欣賞(三)孤雁。
一、用誦讀欣賞的方法自己體會詩歌《孤雁》的思想感情。
二、將《孤雁》改寫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
小結:本節課我們用誦讀欣賞的方法欣賞里了三首古代詠物詩,這讓我們又一次領悟到與人類朝夕相處的動物們,以他們獨特的特點寄托著人類的情感,以他們的靈性給人以啟迪,以他們的內在品質給人以心靈的凈化和升華。“關愛生命”人用我們的行動依然是我們不變的主題。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九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寒食。
[唐]韓。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泊船瓜洲。
北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十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通過討論懂得詩人看不清廬山真面目的原因。
3、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課文。
4、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5、通過朗讀、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題西林壁》這首詩后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上中。”的意思。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理解,背誦第一首古詩。了解詩句的意思,懂得詩人看不清廬山真面目的原因。
教學重點:通過讀,看注釋理解詩句意思,學習讀詩句的押韻。
過程:
一、導入:
生背已學古詩,并及時指導語氣。
二、新授:
1、生介紹作者蘇軾。
2、指導學習古詩的方法。
(1)邊讀詩邊注意字的讀音,注意讀詩的韻味。
(2)對照注釋或和同學交流理解詩句的意思。
(3)小組交流。
(4)指名講古詩的意思,其它同學補充。
3、體會詩意理解詩人看不清廬山真面目的原因。
5、作業:背誦并默寫《題西林壁》。
反思:通過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學古詩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基本達到目的。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通過讀古詩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利用上節課的學習方法,自學古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背誦昨天學習的古詩,并說出大概意思。
二、新授:
1、你們還記得昨天我們是怎么學習古詩得嗎?
2、看注釋自學自己喜歡的一首古詩,也可小組合作學習兩首。師及時到各組點撥。
3、一生試講,其它學生補充。
4、結合詩句說說這兩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5、小組交流。
6、匯報,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7、用你喜歡的方式背誦古詩。
作業:背誦并默寫這兩首古詩。
反思:自己學習古詩,方法得當,理解也較深刻。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十一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送沈子福之江東。
唐王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沂。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王維留給大家的印象恐怕非常小清新,然而,這首詩多么霸氣。送人也不怎么傷心。想念你,就讓彌漫在江上的一片春色送你回家。
淮中晚泊犢頭。
唐蘇舜欽。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這首詩要寫的是晚上停船后看到的景象,卻從白天開船時所見寫起。因此前兩句里人是動的,平野與幽花是靜的。到了晚上,船停了,人就靜了,白天的陰云化作一陣暮雨,催趁得潮水不斷上漲。這詩四句,就像把時間片段拉扯開來,變成兩個動靜變換的鏡頭。雖然全是寫景,但我喜愛“滿川風雨看潮生”的氣勢――寫春天的詩,很少有這種把手一背,頭一昂,留下一個瀟灑背影的氣勢。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十二
一、領悟學法,引導自學。
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是形成學生自學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級學生已經學過了二十幾首古詩,積累了不少的學習經驗,教師要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習優勢,借助預習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自學。
首先要憑借教材中的預習提示,聯系學生以往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領悟學習古詩的大致方法進行自學:知詩人,解詩題;釋字詞,明詩意;賞詩境,悟詩情。
其次要向學生推薦有關的學習資料信息,如《中國古典詩詞賞讀》《中國古典詩歌名句賞析》等,引導學生除了依據課文中的注釋資料外,還要利用工具書讀懂生字新詞,理解詩句的意思,擴大閱讀面,培養學生查找資料、獲取信息的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預習中教師重在檢查學生自學的水平,憑借課后的思考練習第1題檢查學生解詞釋句的能力,并指導學生掌握古詩的特點,如詩句的高度濃縮,詞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二、創設情境,引導思考。
課堂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生思維,才能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掌握知識。學生思維越活躍,學習效果就越好。詩歌語言高度精練的概括與文體跳躍性的特點,為讀者留下許多情節空白,它是學生浮想聯翩、思維自由馳騁的天地。因此,我們要掌握教材這一特點,在課堂教學中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領會詩句的意境,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畫一畫,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江畔獨步尋花》采用白描手法通過黃四娘家花叢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體會詩人描寫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讓學生結合詩句說說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鳥這些景物的特點,一幅美麗的春光圖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再讓他們動筆畫一畫,分小組互相評一評,說一說,把思維活動貫穿于聽說讀寫的訓練之中。
《游園不值》可通過討論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復雜的感情變化:滿懷著賞花的希望訪友,友人卻因為惜春而閉門謝客,令人掃興,雖然心里有點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詩人又覺得朋友對自家花園中的春色未免太愛惜了,但滿園的春色又怎么能夠被這柴扉關住呢?出墻紅杏使詩人想象到園內美好的春光,心中頓時充滿喜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創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情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友情、親情展開聯想,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情誼。
三、品析鑒賞,引導吟誦。
詩的語言是構成詩歌意境的要素。對詩的語言的品析鑒賞,是詩歌教學的著力點。教學中,要引導憑借詩的意境咀嚼詩句,鑒賞詩的語言的準確性、鮮明性、主動性。通過反復的誦讀,把詩的韻律、節奏及激蕩其間的情感與情境結合在一起,讓詩的語言成為有聲的畫面,進一步加深對詩的理解與感受。
《江畔獨步尋花》開頭兩句中的“滿”和“壓”寫出花開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壓得彎下了腰。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進行深一層的品析:“滿”體現了大地錦銹、春色四溢的景象;“壓”讓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機,春的奮發精神。詩人把靜態的花寫活了,從而感受到詩歌語言的魅力。同樣要抓住詩歌后兩句中的動態描寫“舞”與“啼”,“留連”與“自在”,引導學生品析、鑒賞詩人的獨具匠心。
《游園不值》要抓住“一枝紅杏”“滿園春色”進行品析,學習詩人的表現手法,以小景傳大景,實寫“一枝紅杏”,虛寫“滿園春色”,引起讀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給讀者以哲理上的啟發:美好的事物,是很難被外力所壓制的。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引導學生品析鑒賞寄情于景的表現手法。詩的第二句寫景,景中寓情,筆調歡快:柳如煙,花似錦,朋友所去之處是繁華的揚州,看著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揚州游玩的樂趣,詩人心里也充滿了愉悅。引導學生品析詩的后兩句,從一幅沒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蒼蒼茫茫的畫面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深厚友情。這種情不是直抒出來,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從而不僅鑒賞到詩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藝術美。
四、讀寫結合,引導練筆。
首先要在讀中激情,以情激趣。學生經過反復品嘗、吟誦,完全陶醉在詩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詩人的感染,這時,會產生一種興奮的情緒。教師要抓住時機,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堂練筆。
其次要明確練筆的要求,引導學生把平時觀察所得在小組中交流,拓寬思路,精心選擇典型材料。
最后引導學生活學活用古詩的表現手法,練習抓住景物特點寫片段,如景物的靜態、動態相結合的描寫;以小景傳大景、虛實相結合的寫法;借景抒情,等各種方法。寫后現場挑選典型片斷交流評析,指導學生自改作文。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畔、御、侯”等3個字,會寫“畔、鶯、啼、御、暮、侯、隔”等7個字。
教學重點?邊讀邊看插圖和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物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生字卡片,搜集相關人物資料,多媒體課件。
導??學??過??程?二次備課。
預習題綱??。
1、初讀課文。讀熟,讀準字音。
2、結合注釋或相關課外資料初步理解詩文大意。
3、了解詩人杜甫。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象征著生機與活力今天,我們就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詩。
(出示多媒體課件)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蕩不安之后,杜甫終于過上了安定的日子。這一年,春天來了,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到處鳥語花香。這天,江水的歌聲,孩子的笑聲,鳥兒的叫聲,吸引著杜甫走出了草堂。他沿著江邊一路走來,尋找春的氣息。不知不覺間,一幅美妙的畫卷展現在眼前,花兒是那樣美,草兒是那樣翠,宛如身在仙境一般。原來他來到了鄰居黃四娘的家門口。望著這一美景,詩人靈感突現,才思泉涌,他飛奔回家,揮筆成就了這一千古絕句(范讀)。
好,下面的時間我交給同學們,請你們借助書上的注釋和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自學這首詩。
二、學習古詩。
我們一起朗讀古詩(齊讀)。
1、檢查預習。
在預習中你還有哪些疑問沒有解決?
學生提出,交流。(字詞討論解決。思想含義方面可保留在后面的深入學習中處理)。
2、理解詩句。
同學們學習詞語又快又好,我相信大家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也初步理解了詩句。誰來說說你理解了哪一句詩?(不用按照順序)。
誰能按順序把這首詩的意思完整地說出來?(教師引導)。
3、感情朗讀。
在理解詩句的過程中,我們知道這是一首寫景的詩。那么,詩中主要寫了幾種景物?(花,蝴蝶,黃鶯)。
哪句寫花?寫出了花的什么特點?誰能用一個詞概括?誰來朗讀這兩句詩?(讀,評)讓我們齊讀這兩句,感受春天的欣欣向榮。
前兩句寫花,后兩句寫什么?(蝴蝶,黃鶯)。
蝴蝶在花叢中干什么?(翩翩起舞)黃鶯呢?(放聲歌唱)。
如果你是美麗的蝴蝶,可愛的黃鶯,游戲在這美景中,會有什么感覺?怎么讀?(讀,評)讓我們一起感受春天的生機勃勃。(齊讀)。
詩中寫了這三種景物,抒發了作者的什么感情?(贊美春天)讓我們懷著對春天的贊美之情朗讀這首詩。
4、理解意境。
哪位同學認為自己學的最好,讀得最棒,就站起來,像一位詩人一樣朗誦這首詩?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認真聽,聽他的朗誦是否能將你帶入這指名背誦《江畔獨步尋花》。
二、學習《寒食》。
美好的春天讓人陶醉。清明是春游的好時候。隨著清明節的到來,中國另一個傳統節日“寒食節”也來到了。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按風俗家家禁火,只吃現成食物,故名寒食。)。
你還知道哪些關于寒食節的故事。(介子推與清明節的由來)。
1、知詩人,解詩題。
韓翃: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天寶進士。官至中書舍人,“大歷十才子”之一。原有詩集,后散佚,明人輯有《韓君平集》。
2、明詩意,感情讀。
師:自由讀詩,結合注釋看能不能說說詩句的含義。
學生談,教師結合時代背景,適時引導加深理解。
思考理解:想象一下,春天滿城飄柳絮什么樣?
3、再次感情誦讀。
三、引申拓展。
詩中描繪的景色美嗎?
你喜歡小路兩旁繁花似錦,蝴蝶在飛舞,黃鶯在歌唱的美景,還是喜歡那柳絮紛飛的皇家花園?請畫一畫。
第二課時。
學習《泊船瓜洲》。
一、復習導入。
背誦《江畔獨步尋花》《寒食》。
二、學習《泊船瓜洲》。
1.指名介紹。
教師適當補充,強調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
2.導入課題。
今天我們就來欣賞王安石膾炙人口、耳熟能詳的一首詩——《泊船瓜洲》。
3.剖題。
(1)這首詩是作者從江西出發,乘船經長江前往京城為官,途經——?(瓜洲)。
簡介瓜洲:瓜洲,在長江的北岸,離南京不遠。
(2)詩題中的“泊”我們在哪首詩中見過?在本詩題中何意?
(3)理解題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詩意,悟詩情。
過渡:此時詩人就在自己故鄉不遠的瓜洲,他寫下這首詩,想說什么呢?我們一起來學這首詩。
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a.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并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b.指名讀,正音:間、重、還。
c.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
2.指導閱讀——抓字眼,明詩意,讀中感悟。
a.“間”什么意思?表示“隔開”的意思還可以組什么詞?
隔開了什么?看圖。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兒呢?兩地相距遠嗎?何以見得?
讀一讀,讀出距離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鐘山又在哪里呢?
“數重山”表示山多還是少?(“數人”、“數日”何意?“數”何意?)還從哪里知道山很少?(摳住“只”。補充介紹,點擊“京口”。)。
讀一讀,讀出路程近。
c.齊讀前兩句,指名說詩意。
過渡:瓜洲和京口只隔著一條長江,離詩人的家鄉鐘山也不過隔著幾座山而已,可以說,詩人身在瓜洲,已設計好回家的路線。可詩人雖然離家鄉這樣的近,他是否準備回到家鄉呢?從哪里知道?(明月何時照我還)。
d.“還”什么意思?說說這一句的意思。
詩人在什么時候想到回家?(春風又綠江南岸)。
讀讀看,讀出詩人心中此時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無奈)。
再讀。
e.誰能把這首詩完整的意思說一說?
f.誰能把整個作品讀一讀?
g.讀完以后,你們知道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
三、指導欣賞——入詩境,悟詩情。
過渡:究竟是什么觸發了作者思念家鄉的情感呢?讓我們走入詩人的環境,見詩人之所見,聽詩人之所聽,想詩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與詩人產生共鳴。
1.?引入情境,引導學生想象:
詩人此時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邊會聽到哪些聲音?心中會想些什么?
2.體會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詩情:
(1)而此時正是什么季節?詩人怎么說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2)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樣的呢?把我們想像到的春景告訴想家的詩人吧!
指名談看法,讀出相應的感受。
教師交流自己的感受:(鏈接江南春圖片)是啊!一個“綠”字不僅使我看到了滿眼的綠色,成行的碧樹,蕩漾的春水,還讓我看到了爛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綠”原是形容詞,用在這里卻有了動態感,春風拂過,吹綠江南兩岸。“到”“過”“滿”都不能讓人產生這種既動態變化,又能讓讀者想像春天來到江南一片綠色的畫面感。
(5)春天來了,春風僅僅吹綠了“江南岸”?作者為什么這樣說呢?(從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兩世界;因為詩人平生際遇、此時境況,使得詩人所思盡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導品讀。
4.小結:
四、拓展閱讀。
1、無論春夏秋冬,不管身在何地,遙遠的家鄉總是心中最溫情的牽掛---?(交流收集的思鄉詩文)。
2、《“推敲”的故事》。
《劉公嘉話》一書記載著:賈島初次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一天騎在驢背上吟得詩句道:“深夜萬簌寂靜,鳥兒棲息在池塘邊的樹枝上,僧人晚歸在月光下敲響寺院的門。”開始想要用“推”字,后來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詞句,一直未能確定用哪個字更精美傳神,于是在驢背上吟詠誦讀,還不停地伸手比劃“推”、“敲”的姿勢。這時,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韓愈正路過此地,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儀衛隊的第三部分。隨從人員將賈島推擁著帶到京兆尹韓愈面前,賈島一一解釋說出自己吟得的詩句。韓愈停馬佇立很久,對賈島說道:“還是用‘敲’字更好啊。”于是與賈島并排騎馬而行回到官府。很長時間二人不舍離開,討論詩歌寫作,雖為大官,韓愈卻與賈島這個平民詩人結為好友。
五、作業。
給下列詩句選擇合適的字,并說說理由。
1.滿過綠入到。
春風又(??)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動拂翻皺起。
風乍起,吹(??)一池春水。 。
古詩三首說課稿大全(14篇)篇十四
1.
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注釋,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學重點:
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詩圣、詩仙)。
2.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注釋,結合插圖,介紹背景。
2.過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自讀古詩,做到“五不”。
2.自讀古詩,思考問題,并根據注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1.互讀古詩,檢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詩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2.老師點撥:“閑”是悠閑的意思,在說句意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云悠閑地飄去”。“厭”的注釋是“滿足”。在說句意時要進行適當的變通。
3.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想象一下“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可以用語言描述,也可以用畫面表現。
1.《獨坐敬亭山》圍繞著“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松感。
2.多種形式讀詩:指名讀—同位讀—小組讀—齊讀等。
七、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禺錫是怎樣描寫的。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注釋,試著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互說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鏡未磨”寫出了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遙看,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導賞析。
1.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2.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致及古詩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課外繼續收集山水詩。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致,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并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一、復習導入。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帶著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注釋理解意思。
指名看圖說出意思。朗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后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贊美。那么,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緩慢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合平緩,最后一句聲調稍抬高,仿佛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七、課后反思。